这部电影全靠余秀华一个人撑场,她是唯一的亮点,范俭的部分简陋而且庸俗,根本配不上余秀华。
余秀华的诗,我们姑且不去判断是不是第一流的诗,她写诗所用的语言,是第一流的文学语言。但是导演范俭的镜头语言,则非常二流。
这片子的优点,一是全面展示了余秀华的个人魅力,她的率直、纯粹,她的通达、决断,她的深刻自省,她的自信和勇气。她的性格上迷人和超人之处。
二是现场感、纪实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素材,那种真实的即兴的反映,记录了包括签售、访谈、研讨会、母亲确诊,吵架、离婚等等重要时间节点的余的现场反映,她是怎么和这些人互动的,当时的气氛,她个人的情绪变化、心态、语言等等细节。这些都非常珍贵。
除此以外就没什么优点了。缺点我想谈三个:
一是对诗(文学)的表现力特别差,片子里的旁白用了余秀华自己吟的诗,画面就是唯美空镜头,配上字幕,像PPT一样,特别拙劣的手法,特别二流的导演思路。你哪怕用王家卫、杨德昌那种黑屏然后打上余秀华的诗,都比这好,因为起码是尊重文字,突出文字的态度,你现在这种明信片式的展示,说白了,你还是不信任诗歌它有胜任独自占据这个舞台的能力。你还是把它当成一种附庸风雅的东西,你的表现,跟文学的魅力之间,根本就是互斥的。你那种拍法就是余秀华的反面,就是庸俗。我看着片子,有个感觉,就是你范俭根本就没读懂余秀华的诗。
二是割裂时间线。这片子本身有一条所谓“女诗人离婚”的剧情线,这条线相对完整,所以一路看下来我们感觉,还好,还算流畅。但是你仔细想一下,余秀华的生活线(有很多分不清是摆拍还是纪实的乡间散步、沉思的镜头,还有同样含混不清的在家吃饭和躺着的镜头),工作线(片子里只有少量割草喂兔子的片段),创作线,母女线,出名线等等,这些原本条理清晰的线索,都被剪得一团乱麻。造成了很多信息点的流失,让人看完之后,就等于只明白了余秀华是怎么离婚的,剩下的事儿完全都没讲清楚。
三是审美的拙劣。镜头语言太差了,动不动就给特写,而且只停留在对余秀华身体的展示,对事件、对场景、对其他人物,镜头都照顾不上了,甚至能感觉到导演的吃力。导演眼里就只有一个余秀华,剩下的他都不关心,或者说他根本就没能力照顾别的东西。他可能通篇就没有一个成熟的考虑,拍的时候就是按一个电视访谈片的路子拍的,就没有电影的自觉。另外就是导演的审美水平很有问题,他是标准的文艺青年审美,你看他中间插进去的空镜头,拍的那些东西,那就是三线城市摄影家协会拍的玩意儿,还有最后那几个镜头,余秀华老公的床啊、大红大绿的枕巾啊、绣花的床幔啊、小院儿里的一角啊,完全是文艺青年发朋友圈取景才会喜欢的东西。作为你电影主题的余秀华,她的审美趣味,她的千锤百炼的真文艺,比你这个不知道高出多少去了。你成天的耳濡目染也得学点了吧?完全看不出来啊。
我觉得将来最好有人按着李安拍比利林恩那个路子,重新再拍一个剧情片,没准哪个女明星靠演余秀华还能得一影后呢
写这篇文字其实和这部纪录片没多大关系,是我看完之后随便想说的一些话,记录下来。
纪录片的主要故事脉络是“离婚”,一个农妇突然出了名,她终于以钱做筹码再次提出离婚,片尾她的老公终于松了口同意协议离婚,脸上的表情很奇怪,在我看来是一种难以抑制的笑容。没有人会不喜欢钱。
但其实,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个农妇,具体是怎么写诗的。
例如她的那首《疤痕》,
昨天,他来看我,问我两个膝盖的疤痕从何而来
我告诉他:割草割的。
他说以后我帮你割草。我说:
不!
我说横店村的土壤适合长草,但是没有土壤能长出玫瑰
没有一棵狗尾巴草能诱惑我,没有一块乌云能让我屈服
我不曾想我的安静和宽容能招来示爱者
被拒绝后,他散播谣言。唉,我是否应该告诉他:
我腿上的疤痕,是喝酒以后割的
我喝酒是因为我爱一个人呢
我是否应该告诉他:我身体的疤痕到处都是
他要的美,我无力给呢
我是否应该对他说明白:每一个明天我都不确定是否还在
我的力气只够活着
但是我不会说,说出来他也不会懂
我猜她真的就是在地里割草的时候构思的这首诗,越割越绝望,心里的草疯长,只好把镰刀对准自己的身体。
我想知道她和环境的关系,我想知道她是怎么炒青菜,炒出白菜的白,怎么掏炉子里的灰,怎么喂猪喂鸡喂狗,坐在门槛上扒饭,饭掉在地上怎么捡起来吃。
她要离婚,横店村的村民怎么看她。她怎么处理这些和环境的关系。
她出名了,参加各种各样的节目,颁奖晚会,她参加以她的诗歌为主题的研讨会,听着那些所谓的教授学者念一些不知所云的吹捧词,我在屏幕这端都尴尬到不能自已,不知道余秀华在现场是什么感受。
我很喜欢片子里她老公说的一个故事,他说打工回家想要和她过夫妻生活,那农妇竟然说,给钱,500块钱一次。我可太喜欢这句话以及这句话背后的想法了,这场婚姻于我就是一场持续性的嫖娼,希望你自重,给钱吧。
人们在对她的生活进行猎奇,而我正在尽量消灭自己的这种猎奇心理。
在多伦多除了每年9月的 tiff 电影节,4月底到5月初的Hot Docs(加拿大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也是一大行业盛会。每年总会有几部中国影人的作品被选入展映单元。相比去年的《吾土》,今年范俭导演带来的《摇摇晃晃的人间》,更具话题性,同时也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与完成度上,更近了一步。
电影节开始第二天,4月29日下午4点的展映影院里,几乎座无虚席,每个迟到的观众都要抹黑寻找难得的空位。除了一小部分关注电影节,关注余秀华的留学生和华人移民,影院里面大部分都是白人的爷爷奶奶。并且明显能感觉到女性偏多,她们甚至在影片的问答环节之后,还在走廊里团团围住导演不放,追问自己的问题。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年初已经在阿姆斯特丹电影节上初露锋芒,斩获了评委会大奖,故事聚焦女诗人:余秀华。无论是中国人对于她的意外走红,还是国外人对于女诗人、残疾女诗人、农村残疾女诗人、以及中国农村残疾女诗人,这些不断叠加的属性特征的好奇,这些身份标签对于余秀华来说,却是另一份不同的感受。而她也曾在采访里表示:她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是一个农民,最后才是一位诗人。
(以下内容结合导演访谈) 导演范俭在2015年初,带着满满的诚意和对诗歌的热爱来到了余秀华家,两人这段友谊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的种子。在不断的拍摄素材与了解余秀华后,已拍摄过多部纪录长片,并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导演范俭,越来越坚定的认为,自己要为余秀华拍摄一部长片纪录片。
在完成了最初优酷委托他拍摄的纪录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后,他与自己的小团队,开始了长期的跟拍工作。短暂的谈话间,范俭透露自己这么多年,还是喜欢简单的团队配置,在拍摄的过程中,静静地观察人物,思考自己的拍摄角度,在单纯的环境里,创作单纯的作品。这次除了摄影师薛明、两位助手、还有妻子兼职录音师的帮助,范俭说他的拍摄团队,最多的时候,算上他自己也就五个人。 故事的主题和主线,都是在逐渐了解余秀华生活的过程中,确定下来的。在外界的眼中,余秀华出席各种节目、颁奖礼、座谈会。而在范俭的镜头下,她侧卧在蚊帐里听广播、她在安静的麦田与荷塘边写诗、她在日常的生活中劳作、洗衣、饲养家禽。同时作为女人、农民和诗人的余秀华,其实内心一直埋藏着深深的自卑,透过范俭的镜头,我们得以看到她现实中的生活状态与真实的情感生活。
余秀华的诗,除了是她摇摇晃晃的步伐里,最重要的拐杖。也是这次激发导演范俭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怎么样才能用画面去呈现,这片土地在余秀华眼中的诗意。怎么样才能展现外界环境与余秀华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碰撞。那些诗歌文字,被余秀华的指尖敲击在电脑上,如同雨水打在荷叶上,鱼儿在池塘里畅游一样自然。 直到余秀华主动向导演吐露,她多年来想离婚的意愿,导演范俭才最终决定,故事的走向就围绕着余秀华作为一个真实的女性,她的家庭与婚姻的变故。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干涸的池塘,困在荷叶积水里的“鱼”,也变成了“余”秀华的替身,映照了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在大众媒体的镁光灯下,摄影棚里,余秀华侃侃而谈,机智问答。而在休息的时候,她常常侧卧躺下,她说残疾对人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而是永久的心灵上的创伤。从小对自己的否定,对于正常人的羡慕,她无时无刻,都在与自卑的心理做抗争。而有了一点点能力和经济好转的她,立刻想到的,就是寻求自己的情感与人生的自由,结束自己这段多年来没有情感的婚姻,尽管从家人到村庄, 没有一个人支持她的决定。
面对外人对她成名就要抛弃结婚20年丈夫的道德审判,面对母亲被发现患有癌症的噩耗,余秀华的生活在成名后,依然步步艰辛、困难重重。但是她依然坚持着自己,她对母亲说:“我就是要离婚,我不是为了活给别人看的。”而无论是在诗歌还是采访中,余秀华从来都是大胆的谈论爱情与性,以及谈论她对爱的追求。 影片中,她为导演范俭念了一首诗,她说自己的心里有一列火车,其中的人们上上下下,她自娱自乐的安排着他们,从不敢奢求什么。她害怕受到伤害,这是一种自然的自我保护。这是属于她独特的人生体验,也是她对于爱情的追寻方式,即便在这一生中还未曾拥有过,那份追寻的勇气也是令人佩服的。
在余秀华看来,这个用双脚走出来的摇摇晃晃的人生,从寒冬到夏日,期间充满了希望,转折间,却又不断令人失望。她写到:如果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而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就叫做《Still Tomorrow》。
最后也希望这部电影可以尽快跟国内的观众见面,多举办一些大学的巡演和地方的路演活动,让大家可以与导演和余秀华本人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互动,既然大众与媒体改变了她的生活,就让我们更长久的关注下去,希望她的第三本诗集可以顺利出版,也希望她步履不停的人生可以遇见更多的美好。
2017年5月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胡赳赳
猎奇是人类的本性。猎艳也是。如果从诗歌的题材来看,余秀华很有可能是个伟大的“艳诗”作者,轻度性骚扰患者和面对男性的麻烦制造者。
她是一个正常的人类。这一点无庸置疑。镜头下,她的摇摇晃晃可以解读为身姿的曼妙;同样,她的口吃和一部分先天性歪斜的面容也正是为了灵魂的“出窍”——她扮演某种时刻的金蝉脱壳。这既是一种诗歌练习,也是用沙子分泌孕育的肉珠。
你不必想像,你只须去看见。在纪录电影《摇摇晃晃的人间》中,导演的呈现不需要多少野心。余秀华的智商和情商与她的欲望成正比。七情六欲的余秀华仅仅披着一件不讨好别人的外衣。她自有欢愉,但这种欢愉难以讨好他人。因此“困顿”出现了。人卡在自己的“色身”中。如何将风情万种变成一往情深,将交尾变成幸福,将欲念转化为忠于自我?或许,我们的“美学”不够用了。至少,绝大多数时候,美学趋向于失效。生理基础的强大远远超越于精神臆想。而大多数人难以自欺欺人地承认:心灵比美貌更重要。
你可以理解世界上最奔腾的发动机,安装在一个拖拉机的机身上吗?再换句话来理解:一个拖拉机的机身,也可以修炼出一个运速飞快的发动机吗?
余秀华不容小觑。她的诗歌,充斥着这种尖锐的对立,而又走向妥协。发动机犯难,而拖拉机永远拖着后腿。灵魂和身体是一对连体婴儿:你必须同时接受。如果不,撕裂的结果是:华丽与悲凉,无可救药。
但她是可以成为一个思想者的。影片中弥漫着巨大的诗意。麦浪、村庄、野地。田园的永恒的交响。她日日苟且,但心远地自偏。空旷无言,却又丰满地涂抹水草招摇。与诗意相平行的另一条隐性线索,是她的几次简单发言,她看待事物的方式,具有无比正确的价值观。她原本是个思想的显露者,包裹在难堪的身躯中。平庸者最幸福,而天才委实痛苦。
她不要看读者的提问稿,相信即兴发言最妙。高。她争取婚姻的忠于自我,遣责母亲的道德绑架。高。她调情,喜欢美男子,稍许花痴,透露出某种不性感的轻佻,这恰是她无比具有这种权利的体现。她是权利的使用者,高。
我更看重她诗意隐藏下的对常识的尊重,她所践行的人的尺度,以及她对自身权限的尊重。正如她尊重词语、尊重造物、不惧改造命运、承受反差,用痛苦酿造醉意。她是“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她注定要走在惊世骇俗的途中。她为此积累了勇气,撕毁某种伪善的假面。人类秩序的化妆术,在她这里,成为纵情声色的裂镜。
留给导演范俭的难题,如何近距离,如何再近一些。如何不干涉、不介入的纪录。遵守教科书般的教条。显然他干得漂亮。余秀华是个很好的演员。因此他们在认识上有高度的匹配性。她在镜头下没有不适感。由于思想的成熟,只要离开情欲,她有高度的自信。她有高度的自我检视能力。拖拉机摇摇晃晃,但奔突叫嚣,偶尔失重,但绝不停滞和翻车。
这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与你我一样。但人人皆具一幅有色眼镜。重视皮囊,无视人格的健全。所以,人生是娑婆世界,因此缺憾,达不至完满彼岸。她不是奇花异果,每个人都有差异性正是人类的共同性。
她的摇摇晃晃是寻找自由的舞蹈,当然,这样说有美化的嫌疑。我们要正视她的摇摇晃晃,然后将其当作“如常”。惊讶于残疾或异己,恰恰说明,这种大惊小怪不是一个正常的尺度。
因此,导演必须正视这个悖论,当你观照摄取,就已经是猎奇的思维在顶撞。因此,导演不得不时常说服自己,猎奇是为了不猎奇。
这个刻奇的世界,各种观念辗转流毒,我们猎奇,余秀华猎艳。彼此相安无事,这才是正常的。拔高或贬低,同情或谩骂,都是多余。
导演范俭做得很克制,他尽量去还原一个真实的余秀华。这多少带有“逼视”的成份。正是在这样的“逼视”之中,观众“窥伺”到一个全方位的、大写的人。
全片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故事片:一个不知名的女性如何逆袭成网红?一个网红如何摆脱她的名存实亡的婚姻?对一段婚姻的不同理解如何在母女之间造成难以弥合的决裂?这种决裂如何加速了母亲的病逝?影片最终呈现的思考是:自由的代价究竟是什么——或许会更加痛苦,但自我的选择来临时,这比外界强加于人的无择、无动于衷、麻木、道德训诫要刻骨而分明得多。
中国人向来缺少“自我意识”的觉醒力。恰恰在余秀华身上发作了——而她恰恰是外界认为最无需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影片助推了这种“意识的觉醒”。在许多深刻而现实的段落中,余秀华被困在自己的身躯中,却从未停止过与外界的“撕逼”大战。她撕下母亲的嘴脸、丈夫的嘴脸,也撕下自己的嘴脸。她与她欣赏的人打情骂俏,这些细节也被一一摄入,成为人性中重要的一个见证。
整个影片以诗意的沉浸和现实的冲撞编织成影像之网。在其中,你可以流泪,可以反思,也可以代入到一个意识卓然而身躯败北的个体之中,从中体会人世的艰辛、求索和对命运的执拗翻转。
我为其中的深味而感动、湿润,我窥见的是一道闪电,撕开帏幕、划向命运。余秀华轰隆隆驶过。
越来越多的“作者型导演”加入了对纪录片的拍摄。这意味着某种复兴的可能:当我们的口味日益被市场和消费调弄乃至败坏时,“非虚构电影”似乎指出了某种光明的图景。
严肃并非没有观众,而认真也并不一定会输。可见中国电影的底线是多么脆弱,防守并不具有意义。但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恰恰表明:那个拯救世界还是拯救自我的命题,再次被确认,拯救自我就是拯救世界。
诗人余秀华和导演范俭,双双走出了一道摇摆之路。顺着他们的足迹,看沮丧的主人公,面对沦丧的世情,发出了斩立决的信号。
余秀华的轻佻被翻转成轻盈;而她的失重,就像分离丈夫和母亲,虽然空落落的,却意味着重心的回归。
最开始读余秀华诗歌的时候,我并没有在意她身体上的缺陷。我只是看到她写的爱情,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是“我身体里有一列火车”,是“我坐在房门口,看云,看书,看他的后脑勺”,是“我只拿一朵花请求打开你”;她写的生活,是“我想起有多少日子耽于薄酒”,是“我躺在水面之下,听不到任何声音”;而她写的疼痛,是“一个人,就是一个下沉的过程”。读完之后,我想,在人生当中,希望发生的事情,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应该都被写到她的诗歌里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了解她,懂得她。我看到网络评论上的各种评价,关于她的疾病,她的婚姻,她的艰难,我更惊异了。我一直下意识地以为,文学总是属于某个特定阶层的,而从她的经历看来,并没有这种限制。从那时起,我的思维才开阔起来: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的人,只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其他的,大约都是我们为其添加的标签,不应该被任何人承认。但我对她的认识,还是浅显的,浅到我觉得不应该去看别人对她的评价,来影响我对她的判断,我宁愿安安静静读她的诗歌。
直到我看到《摇摇晃晃的人生》的宣传片。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她真实的声音,看到她真实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口齿清晰、身体灵活,只能含混不清地说话,嘴巴不自主地歪着,身体好像随时都在被人击打着,一拐一拐。我听着她念自己写的诗歌,我突然觉得,她的人生,应该比我想象中更难。
我现在身体健康,但是年轻的时候却遭过不少罪。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半个脸部面瘫。因为受凉的原因,左侧的面部神经从刚开始很难动弹,最后发展到完全没有任何知觉。那段时间,我以为自己真的治不好了,我刷牙的时候,嘴里含不住一口水,水会从嘴唇的左侧露出来。那段时间我都不敢笑,因为有一次和男朋友走在路上,实在忍不住笑了,他说,你别笑了,笑比哭还丑。好在后来经过针灸、电击的治疗,几个月之后完全康复,但是不得不说,我也体会了,身体有障碍的生活,多么艰难。
所以,我一听到余秀华读自己写的诗歌,我就哭了。我也说不出来是因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感慨她的艰难,也许是同情她的遭遇,也许是略有一点感同身受。这种哭泣,一直没有停止。放映厅的灯关上之后,我就开始默默擦眼泪。
如果有人说,余秀华的成名是因为她身体的缺陷和农民的身份,一定会有人用她的才华出来辩驳。但是人们也应该承认,她的身体和身份,是早早就与她绑在一起的,谁都拿不掉。当我知道她的出身时,也曾经是震惊的,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理解清楚这个问题。但是对于余秀华来说,这个问题应该是不可规避的。
她应该在太多的场合中遇到这些直指她身体和身份的问题,昨天也不例外。一个年轻灵动的女生站起来问她:如果能够为人生做一次选择,她是会选择做一个健全的正常人,还是像现在一样?余秀华反问:你觉得我现在哪里不好?对方只能重新措辞说,不是觉得她不好,而是问她有没有想过更完美的人生。余秀华说:美丽正常的身体,他们都有,但是他们都不会写诗。
叹服于她的睿智之余,我想起她的那句“我从不后悔我的降临”。我想,从十几二十分钟对她的观察来看,她真的是从未对自己有任何的自卑,反而都是自信和感激,她自信自己有这样的才华,感激自己生命的存在,这便足够。我想,以她的聪明,不会不知道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她的好感是同情,有一些人对她的关注是猎奇,而只有一些是真正懂她。但是她,还是用她最真实的态度回应这一切。
我不由得又想起我自己。我出生在县城的家庭,高中到市区读书的时候,自卑到骨子里,总觉得自己好像低人一等。于是我开始学着像城市里的人,说一些城市的话,用一些城市的东西,做一些城市人做的事情,逐渐也不记得自己。直到近几年,看到绿妖、邓安庆、沈书枝,他们写自己在小镇或农村的成长经历,我才意识到,这一切原本都是人生的财富。
在这个世界上,人的降临本身就是幸运的事情。它不应该因为地域,因为疾病,因为财富而横生出任何别的意义。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是世界给我们的礼物。至于打开盒子之后,看到的是什么,都由我们自己去想象,或者,去创造。
电影中对一件事进行了大篇幅的渲染,就是余秀华离婚的事情。她的前夫应该是家长招来,安排入赘的,为了照顾她,照顾这个家庭,才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然而我第一眼看到她的前夫时就知道,她所有浓烈的情诗,应该和他的关系都不大。真正能够让她动心的人,一定不是这个样子的。果然,她说她们之间没有爱情,她要离婚。她不顾前夫说她背信弃义,也不顾母亲说她铁石心肠,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或社会的评价。她应该只想说,这段婚姻里没有爱情,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所以让我离婚,让我解脱。
旁人将她的离婚与她的成名牵扯到一起,用难听的话说,她有名有钱了,就要把照顾自己二十年的丈夫一脚踹开。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精神的独立总是建立在物质独立的基础上。很难说,如果余秀华没有成名,没有钱,全家人的收入还是要靠丈夫打工收入,她会不会隐忍一辈子;但是当她有自己的经济实力时,她就理所应当保全自己的独立,她可以选择给前夫赔偿,给自己的父母金钱安慰,这一切的前提也许是她有了自己的经济独立之后,才能够实现的。
在电影里,余秀华说,下雨的时候,田地里的路很泥,但是他从来没有接过她回家,从来没有牵手把他送回家。在电影里,只要看到他们俩单独同框的镜头,大多都是争吵和耍无赖。但讽刺的是,离婚之后,两个人坐在车上,彼此的笑容反而最轻松。一起回家的时候,走在路上,余秀华说,你扶我一下,于是他的丈夫挽起了她的手。哦,那时,已经是前夫。
看完电影之后,和朋友聊起来,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对我们这些毕业不久,还处在单身的小青年身上,常常有各种被催婚的事情发生。在这样的事情当中,我的想法都和余秀华一样,我们并不排斥婚姻,而是希望能够在婚姻里拥有爱情。而长辈们的想法却是像她的母亲一样,有个完整的家就是好的,人就是为了别人而活。真希望我们能像余秀华一样,坚守自己的一些准则。当初她结婚的时候,想来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而对我们来说,或许选择能更多。我们应该都希望对抗,但是又害怕对抗,但是在我们能够选择的情况下,还是要对抗那些我们不喜欢的因素。
说起所谓的对抗,最近刚好看了李银河老师对网络节目的一项新规定的评论。李银河老师的大意是,在这个时代,性本身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性需求和温饱一样是民生的大问题,这理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似乎不应该成为众矢之的。同样,在余秀华的诗歌里,也有很多关于性的描写。她笔下生花,让人们觉得性爱真的美妙,这是不是应该是我们对性爱的正确理解?而不应该只是一味禁止,我以为那样只会让更多人对它出现理解的偏差。
写完这个励志鸡汤的小标题,我恨不得把自己拖到厕所里去打一顿。但是打了一顿之后,并没有想到更好的说法。我想表达的,大约是这样的意思。不论我们用多大的平等去看待余秀华,她仍然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她的人生的确是有某种客观的不完美存在的。这种不完美,应该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被任何人评价的。同样,对我们很多人来讲,我们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我们没有完美的心灵,没有完美的身世,没有完美的家庭,没有完美的伴侣。但是这些,都也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应该成为阻碍我们的力量。
余秀华选择了用诗歌的方式,她说,诗歌是她在摇摇晃晃的人生行走时的一根拐杖。每个人是不是也都有自己的呈现方式?是不是也可以像她一样用尽力气去写诗?
前段时间,我开始写简单的小说。本以为以自己的视角和经历去写,会简单一些,但是当那些事情在脑子中打转时,我觉得我的大脑已经难以承载。那些我放不下的人和事,奔涌而来,还没有写够一千字,我就已经落败。我虽然不大相信励志那套,但是一听到余秀华的声音,看到她的诗歌,我就想想,难道我能比她还艰难吗?终于能够落笔写了下去。
最后我表示,我是一个不常看电影,也不懂电影的人,完全是冲着余秀华去看的。但是这种人物纪录片让我很感动,至少我看的时候,没有强加感和压迫感,不像别的电影一样总是试图逼迫我接受电影中呈现的现实,这部电影只是在陈述,在记录,我好像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余秀华相识了一遍。真心感谢导演。
很有魅力的女人
从文字的掌控力中长出了对生活的掌控力。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摇摇晃晃。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苟且。你摇摇晃晃来到人世间,身体里的火车却不会错轨,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有时你是生活的一条狗,有时生活是你的一条狗,出名要趁早,诗印成了钞票,才能和眼前的苟且离婚
非常好,推薦。朋友在籌劃四月底到五月初在美國西岸幾個大學的放映、座談,朗誦會,導演和余秀華都會來,能去的可以留意下。Stanford, Berkeley, UCSF, UCLA有場次。
四平八稳。山沟沟里飞出一只高唱“女权”的凤凰,先天残疾没有削减她的锐气,反而给了她执着追求爱和性的胆气。她值得我们认识与称道,因为她敢于跟桎梏中国五千年的旧思想抗衡,因为她敢于坚持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呼唤。
对这部电影倾注的感情,早以超越了电影本身。希望我们都能在摇摇晃晃的人间里坚强地生存,骄傲地绽放。
我要嚼一点具体的苦,才尝到活着本身的甜;我太不同了,所以能看到凡俗是多么幸福。
点映见面会:1、主持人:“您觉得这部纪录片拍的是真实的吗?”余秀华:“我觉得你作为一个主持人问出这种问题就很不专业,作为一部纪录片不真实还叫纪录片吗?”2、观众提问环节,某观众说了大概800字的观后感后,余秀华:“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有点过于长了。”
不得不说,导演选余秀华这个题材,就等于拿到一张致胜王牌了。什么表现手法啊,什么剪辑技巧啊,在余秀华耀眼的个人形象下都变成了小儿科。这个女人太纯粹鲜活了,泼辣热情得像一盆开水,恨不得从大屏幕里泼出来。办完离婚后的交谈及搀扶走夜路的情节挺动人的,没了婚姻束缚的两个人反而亲近了好多。
实际上,之前对余秀华完全不了解,大概也只听过这个名字。在上海电影节看了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才对这个人的认识稍微清晰了一些。相比她那些诗,更愿意看属于生活的那部分,那些日常的对话,同样充满诗意,个别细节看到好一阵感动。能找到一个帮你暂时忘记身体缺憾的方法,其实挺开心的。
余秀华怕风怕水,怕六十岁还没跟尹世平离婚,怕被命运甩下来粉身碎骨;她又不怕脑瘫不怕蜚语,不怕被说成荡妇,不怕背负义无反顾凋残的孤独。她是渔网网住的小鱼,婚姻是网兜,困住她扯淡的人生;她是荷叶的一尾游鱼,诗歌是空气,让她不至于窒息。她臭骂我草破鸡,却有着给范俭念诗的孤高浪漫的灵魂。
观感没问题。字词组合所引发的诗意,与女诗人所寄身的现实,由始至终都是无法消解的矛盾。然而,过于强大的余秀华,并不需要纪录镜头或创作者去熨帖保护。如果说,类电视纪录片的技法尚是个人选择,但关注一个人物对象,片子拿出来有点太早。余秀华的家庭与她真实生活的另一面,真的还不够丰富。
情书片,范俭写了首诗给余秀华
片子好看只在于余秀华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人,思路清晰,内心敏感,面对难题对答如流,不惧任何场合,有幽默感,会撩汉,有作为人的尊严和纠结。至于拍摄方式,很一般,拍得太快太急,素材有限,那些大特写太庸俗,人物活动空间单一,访谈式的把导演问问题的声音剪进去这种就太电视台,太套路了。
余秀华还是有意思,但实在不喜欢这个视角,一副要将她与世界整个对立起来的样子。里面有意无意地把所有诗人、记者、编辑等“文化人”角色都拍得特别造作可笑,好像就是在说啊这个世界是跟你格格不入的,快回去找你的荷塘与麦地吧……明明人家很爱这繁华世界啊!
太棒了!范俭是少有的在纪录片中有如此生动的电影语言的导演。余秀华在他的镜头前展现出了自己的不同面,一会儿是那么幽默、一会儿又是如此无助,一会儿是如此渴望爱情、一会儿又是这样孤单、凄凉。有很多人看余秀华带着一种健全人对残疾人的俯视,其实不得不说余秀华比你我、比大部分人都活得更明白。
只有一个问题:摄影机的介入究竟有没有可能影响到了余秀华的选择?
俺是豆瓣第一个看过此片的人哦!导演说拿到了龙标,大家要支持哦!
犀利又不失温情。范俭的镜头语言真好,作为一部纪录片,拍出了诗性,也把现实的荒谬剥了个透。映后见面会差评,15分钟,没有观众提问,还花了很多时间给guest。7月2号开始全国点映,导演说会再来上海。
余秀华在片子里自己都说,作为残疾人想让自己表情在说话的时候自然一点,摄影还给这么多面部大特?很明显导演是带着意图在拍,点映后的小短片里把余秀华和她母亲称作“角色”,角色是可创作的,她俩可是活生生的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