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一个都不能少
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巧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我们拍电影的人,在今天电影市场的需求下,当然要把电影拍得好看。所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因为我坚信,观众的口味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单一和肤浅。”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不管这种真实感有没有做到,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同时因为该影片与政策相符合,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但影片里人物在陌生环境--城市的遭遇,成为影片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的重要原因。当然也因为影片中所有的困难都是被电视台台长的怜悯所解决,遭到众多国内影评人的批评。
2 ) 这是个公司叫我们写的观后感
或许与童年在农村的成长经历有关,我素来对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电影有着无以言表的亲切感,例如此片,当画面上出现那狭窄崎岖的乡间小道和残破低矮的学校,扑面而来的淳朴如同触角一般温柔地促使我久居城市而日渐麻木的心重又苏醒过来。
这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真善美的故事。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高老师不得不暂时“舍下”这些令他放心不下的孩子们,那个彻夜难眠的夜交织着的是这个老人孝顺与慈爱不可兼得的矛盾重重,闪耀着的却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面对老师“一个也不能少”的嘱托,重重的点头是年幼的魏敏芝无言却有力的承诺。珍惜每一支粉笔,这是老师教给她的节俭,她也在实际行动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她的学生们,这就是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优良品质最佳的传承方式。与孩子们课堂上的嬉闹相比,或许退学才是更让她无能为力的,但是许下的诺言让她必须迸发出力量去战胜这个最大的困难。看到她步行去城里的画面我有点哽咽,特别是孩子们每人一口分喝可乐的情节击碎了多少我们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越发毫无意义的虚荣心。
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回张惠科的倔强,徒步走在路上的坚韧,接受了别人帮助之后的感恩,被冷酷拒绝后的不气馁……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魏敏芝不屈的信念。106分钟的电影,我们在这个山村孩子的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我最爱的作家王小波曾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缺失信念就是滋生无能的温床,没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又怎么能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开拓出一条冲向黎明的路呢。年幼无助的魏敏芝尚且能够如此,而今处于力量巅峰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呢?
然而这并不是女孩一个人的颂赞,还有那尽职尽责为山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的高老师,升了国旗唱了国歌之后才能上课的村长,搬砖头攒车费去城里寻找退学小伙伴的孩子们,和路上热心提供帮助的市民……这部影片描写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朴实人民的群像,歌颂的是能够战胜一切的真善美,激励的是无数在困境中奋斗不息的人们。
写到这里,我想我还应该去读一下这本书:施祥生的《天上有个太阳》,愿我们每一个看过了影片的人,都能够在感动之后找到人生路上的那个为我们指引方向、激发力量的太阳!
3 ) 现代文明的戏谑和假冒的温柔
《一个都不能少》看上去是个大团圆的影片,实则嘲讽戏谑无比,整体剧作上逃离了对现实问题的深究而转向闭合的期盼,是向权力认输了。
本片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不是教育,也不是山区,而是落后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比和差异性中的反思。张艺谋笔触具有这样的色彩,破旧的农村里有温暖而和煦的阳光,远山衔接,镜头构图趋于稳定。而过后的城市景观却冷漠,拥挤中带着疏离感。
首先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动机来看,就不是很温柔,“要钱”成为了魏老师的动机,要钱实际上是个生存问题,而不是出于责任和担当,是为自己的考虑。寻找代课老师的旧的老师,反而一分钱没有也工作了多少年,比起魏老师,后者更具有值得赞赏的价值。不过魏老师是什么时候觉醒的,在关于粉笔的日记那一段,让魏老师拥有了间接的教育,这种教育让他产生了责任感。
后半段的矛盾自然而然就能立住,一个都不能少,必然会少了一两个。大篇幅的镜头都聚拢了城市景象中。汽车不给蹭,走到半路甩人,小轿车不给坐,呼啸而过留下的是现代文明的冷淡。最后让魏老师进城的,还只是一个最破最烂的拖拉机,这让人感到亲切。
在造型着装上,魏老师穿着花花绿绿的和城市居民对照,像是进入了一个异国,这就是一个落后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强烈对照,人们围绕,观察,觉得是一个异类,这样的镜头有点太刻意,因为按常理说一个农村人进城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影片却无时不刻不在强化这种差异。
汽车售票员的凶狠,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耐烦,走到电视台门口职守的大妈,对魏老师和城里人说话的态度截然不同,两个登记的人都带着墨镜,而墨镜最能体现的是一种孤独和隔离。迷路的孩子能得到吃的,大部分也是出于一种同情,通过着装和神态赋予怜悯,看起来善意的老板娘说:“我这不缺这一口吃的。”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别让他在客人面前乱晃。接待室大妈奉行的规章制度,则更是现代文明下对人际情感关系的排斥,魏老师戴着三天,不断问戴着眼镜的人,是展现了隔绝的景象,“我们没空搭理你。”
有趣的一段是提到现代媒体的办事效用是比公安局和法院都要快的,这一点则更强化了这种嘲讽和戏谑,寻人启事没人看,公安局法院人满为患却不给办,找个人不报案却要上媒体去寻求人们的眼泪。这种眼泪从何而来?外面见着你了唯恐避之不及,回到家看到电视便纷纷捐款,现代文明底下的仁义道德多半是出自于自我感动,人们向科技和机器屈服,在电视机里寻找情感和理念。
上电视录节目时,魏老师半天不说话,是一种恐慌,最后流下眼泪,后面的帮助才能成立。我猜想如果一直不流泪,仅仅是被镜头吓到了,又会是怎样呢?
大部分的物资的援助,金钱的扶持,任务式的完成了剧作上一个都不能少了之后回到村中的路上,和蔼的场面底下,是镜头背后的生产与消费。
真正缺乏的,恰巧是影片没有拍摄出来的东西。乡村教育的物资问题还好,根本的知识问题,教育问题,老师都居然要一个连歌都只会唱两首的十三岁女孩来顶着,上课只是抄课本,任务只是你们不许跑出去。接下来是援助手段的问题,居然是借助于媒体而非特定的组织,公安法院的办案效率低到民众的普遍认识是广告位更好。援助的内容大抵是金钱,能让孩子们笑的是五颜六色的粉笔。就像小男孩说,以后长大要读高中,镜头没有继续拍下去,如果再问一句:“那要怎么考呢?”援助的没有老师,没有教材和课本,只有花花绿绿的粉笔和满墙的无力的梦想和希望。
再进一步谈,这个小学拥有如此稀缺机会的援助背后,有多少人还是没有被援助到的。影片也没有展现。看上去华华丽丽的影片,实则产生对现代文明的怀疑意识,和对山区教育援助手段的展现,不希望大家都被淹没在了自我感动的泪水当中。
4 ) 值得让人思考的电影
这部电影有几个让人思考的地方
一,魏敏芝寻人的主要动机恐怕是为了自己的50块钱(虽然后面可能有所变化),而她寻人本身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一件好事,在中国,人们习惯认为做好事的人都出于一种于高尚的动机,所以后来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车上会问魏敏芝"你为什么一定要找到他呢"这样的问题,她肯定下意识认为魏敏芝会说"他是我的学生,我不能让他失学"之类的话,但是魏敏芝默然不语.
二,在魏的寻人过程中,有遇到好心人,比如叫醒在马路上睡着的魏敏芝的中年男子,有碰过钉子,比如电视台值班室的那位阿姨,张慧科也遇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小饭馆老板,这些人都出于一种正当的理由没有给魏敏芝和张彗科进一步的帮助,比如那位中年男子可能赶着要去上班,那位阿姨是按规章制度办事,对那位饭馆老板来说,能赏给小彗科一口饭算不错了,这些姑且称之为一种"正当的冷漠".似乎无可指责,但总让我们心里感觉不是滋味.
三,影片最后,电视台出面,好心人响应,捐钱捐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不断看到这样搞运动般的情景,一般是一些病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捐助,脱离了困境,可是我们大家都明白,需要帮助的远不止这些人,而依靠媒体搞捐钱活动的这种方式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5 ) 一个都不能少.
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改编自《天上有一个太阳》,讲述的是一个山村代课教师魏敏芝奉行高老师的嘱咐________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魏敏芝是邻村的一名小学生,因为帮助母亲生病的高老师代课从而成为水泉小学的老师。高老师在临走时,嘱咐她,班上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正是这样的一句话,她当成了一种信念,她毕竟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还存有一股孩童般的稚气。可是,她却具有一种可贵的品质,似雷锋般的执着与倔强,认定了一件事就会义无返顾的做下去。这一点,在她藏明行之时和到城里寻找张会科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或许有人会说她一根筋,其实,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遇到问题,不抛弃,不放弃,最后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叙事蒙太奇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流畅性,使导演的表意和叙事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影片的开始处,乡间的田垄,贫瘠的土地,年代久远的土胚房等画面通过远景的呈现,渲染出水泉镇贫穷的面貌以及当地条件设施的简陋,突出那里恶劣的条件。另外,在魏敏芝发现可以采用寻人启事的方式来寻找张会科时,她立刻就买来了纸和笔在车站大厅的凳子上写了起来,此时,镜头对她身旁的一位正在睡觉的老大娘进行了叠化的处理,导演通过这种技巧转场的手法,将画面处理的很柔和也能表示出老大娘睡的很沉。电影是一种时空的艺术,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将一晚上的时间压缩成短短的几十秒,体现了一种时空压缩性,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魏的执着。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魏敏芝作为嘉宾出现在市里的电视栏目中,她坐在摄影棚内,是茫然的,可是当主持人要她对着镜头说几句话时,镜头特写了她的面部,她泪流满面,眼神里满是对张会科的思念以及对这几天教师生活压力的宣泄。导演这样做,增强了人物情感的流露,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在音乐方面,本片采用了音响开头法,通过狗吠等声音,交代了农村的环境,直接明了,避免了罗嗦和复杂,另外,本片运用了二胡这种乐声凄婉悲凉的民乐,迎合了当时的气氛,切合主题,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引得观众融入其中。例如:在魏敏芝被赶下车时,音乐声响起,画面中,她一个人在山路中走着,体现出她的一种无奈与难过,在张会科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上时,此时的音乐便很好的体现了他的那种饥饿的状态和难过想家的心理。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魏敏芝三段唱歌的戏是非常经典的。第一次,是高老师要她唱,她很羞涩的唱着而且还跑调了。第二次是她和孩子们一起升旗唱国歌,大家虽然唱的参差不齐,可却完整的唱完了,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唱全的歌。第三次是魏教孩子们唱歌,一共唱了两首,可是都没有唱完,跑调的歌,拙劣的舞蹈,反映出当地教学状况的糟糕,师资缺乏,条件简陋。导演并没有通过大量的篇幅去表达,只是通过她三次唱歌就反映出这些问题,这种功力,值得我们学习。
综上所述,本片不做作,以一种很直观、很真实的方式诠释了这个故事,可圈可点,不失为一部佳作。
6 ) 一个大女孩的倔强
很难看得出这就是98年的影片。
毫无疑问地,张艺谋依然是中国当下导演的领头羊。
深邃而朴实,乡土而感人。张艺谋艺术的特色。
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成了28个孩子的代课老师。她只会唱一首歌,甚至连歌词都不是很记得,她不懂得表达。她唯一的法宝就是不轻易屈服,或者叫做倔强。村长答应的50元钱,她追着拖拉机去要;小女孩被选到县里作为运动员培训的时候,她追着汽车去找;村长不让她去找张慧科的时候,她自己去找;当车费没有的时候,她带着孩子们搬砖头,最后孩子们出了个逃票的主意,结果中途还是被赶下来。
如果两罐可乐26个人分着喝,你会觉得快乐还是心酸?我想那是快乐的,当孩子们和他们那个羞涩的大女孩老师一起搬完1500块砖头,嘻嘻哈哈地归来,脸上全都洋溢着笑意。如果说,电视台大门的接待员彰显冷漠,那么那个半途载上大女孩老师的拖拉机师傅或那个车站播音员就彰显温馨。
一次次我看着影片,以为大女孩会被某一位贵人相助的时候,却又一次次地失望。等到电视台主持人问她问题的时候,她根本不知该说什么好。我也猜不出她会说什么,因为她那么不擅于表达。班上那个好学的学习委员的日记被当众念出的时候,她的学生给她上了一课。我想,如果是我,那一瞬间我会走到那个小女孩身边,擦掉她的眼泪,说,老师错怪你了,老师不好。可这个大女孩,不懂得表达,她唯一做的就是采取行动。
可惜现在没有多少人看过去那些真正的影片了,大多数人都为了视觉盛宴而选择大片或者大腕,忽略了电影最根本的目的是——进行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魏敏芝:“张慧科,你在那里?我已经找了你三天了,你快回来吧!”看到这儿我近乎流泪了。在张国师的电影中,普通老百姓与手握权力的政府领导之间相距如此遥远。他的电影总是试图令冰冷的制度站在人情的对立面(《秋菊打官司》也是如此),老百姓办事难的情况依旧普遍。而这很值得当权者反思!
中国式的一根筋~~
你还记得用粉笔在黑板上很认真的写出一个字的感觉吗?
小学全班组织去看的电影,有很多人感动的哭了………
一个大女孩的坚强,值得让人深思的电影,很感人。
8分,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打败了《成为约翰马尔塞维奇》,勇夺金狮。豆瓣人们只知道《小鞋子》《何以为家》,却不知道这部《一个都不能少》(当然质量确实比不上前两者,不过被严重低估也是事实)。那个时候的张艺谋,拍电影多质朴,多关注民生啊。后面越来越浮夸,口号越喊越响…
可能在欧洲学院派眼里,这是一次高举新现实主义旗帜的伟大致敬,这是一部中国版的《偷自行车的人》,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就是一部各地小学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的彩色故事片而已。
6/10。叙事关键线索的钱和粉笔都是教学条件的代表,从高老师数粉笔、学生打闹摔粉笔到捐粉笔,结尾张慧科写在黑板的蓝颜料粉笔,蓝色是孩子们对孩魏敏情感的赞美,高老师清晨坐车回家而魏敏芝追要工资失败时,黎明的青色冷调表明物质的匮乏,钱的承若无法兌现,搬砖剩余的钱买可乐一人一口,这里可乐是贫困生对物质的奢求。声画艺术构思:村长家一堵破墙(艰苦)和向国旗行注目礼的一抹红色(朝气),全班搬砖脚踏气势磅礴的黄土地,魏敏芝步行至城市的山洞,身后漫漫长路的黑暗呈现眼前的光明,表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魏敏芝去酒席讨饭以黑夜做背景,黑夜映衬出内心的迷茫并给予放下尊严的勇气,广播寻人失败的火车噪音营造心理压迫感,电视台做嘉宾时做节目背景的绿色田野暗示找人的希望,主持人期待魏敏芝回答城里的好,魏敏芝印象最深的却是讨饭。
魏敏芝的倔强执拗其实更多是来源于自身的生活所迫与早熟的契约精神:一个都不能少才有那50块酬劳。至于教书育人,她实在没有太大兴趣,所以祖国花园唱跳得很生涩、一盒粉笔碎了也无所谓、写完板书就径直离开教室独坐门口。单论学苑传统之精神境界,别说告假的高老师,就连班上那位女班长她都不如。但恰恰是这个传统意义不完美的利己性人格最终造就了相对完美的利他性结果:通过执着寻找张慧科而引起了城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注意在寻人过程中魏敏芝解决路费和拉知情女孩同找两件事上都运用了与契约精神密切相关的商业思维:前者获取报酬,后者支付报酬),改善了小学校的教学条件。而这些改变都是她的前任那位高风亮节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高老师无法做到的……旧有模式下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可由新思维迎刃而解。张艺谋拍的其实是一部“入世宣传片”。
当时很佩服张艺谋,能用这么纯真的孩子去演,而且还很不错,看完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一个都不能少是一种执念也是一份发自心底里的爱。
这个故事最终只改变了魏敏芝一个人的命运而已
张艺谋早年的电影,都有那种一瞬间穿透人心的力量,镜头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大道理都是深入浅出,有人说张艺谋是凭借着拍摄中国的落后而取悦于西方的,我不那么认为,一个有良知的导演应该做做这些工作,现在的中国电影动辄就在城市里男欢女爱,可是城市文明的现实力作一部都没有见到过。在九十年代,张艺谋的电影聚焦于农村和城市文明的对抗是并不刻意的,是无法回避的,应该说张艺谋做到了他做的工作,应该予以客观的评价!
确实,对于教育来说,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对于现实来说,金钱却不能少。
朴实的人演绎朴实的故事,带个我们巨大的心灵震撼
张艺谋二擒金狮奖之作。1.非常质朴而粗粝的写实主义,所有演员都以真名实姓入角,口音接地气,前半部在村看人,后半部进城寻人,如此真切地呈现出部分乡村教育条件的落后与城乡间的差异与鸿沟。2.对乡村人的直接、稚拙与固执倔强劲儿的描摹及权力机构的通情达理同质于[秋菊打官司]。3.魏敏芝的狂奔(两次追村长车)、被体育老师选中的长跑能手与向城进发的长途步行契如[我的父亲母亲]变奏。4.在乡村强调移动,在城市则凸显静态与蹲守,一如两组绵长的叠化蒙太奇(以毛笔写百张寻人启事&在电视台大门口询问每个人)。5.万能的台长+对电视节目媒介生态的剖露意味深长。6.对钱的计算才是真正实用的应用题,从教歌忘词到真实搬砖。7.对教课与代课中熊孩子们的捣蛋日常深有体会,至今依然适用。8.由极尽节省的粉笔头至每人尽情写字的彩色粉笔。(9.0/10)
讓人窘迫的故事 於心不安卻又覺得過分渲染 對於苦難的深層原因呢 並沒有揭示一點 無非是 什麽是什麽的路子 且不說有多少言過其實
个人不怎么喜欢略显煽情的二胡配乐和结尾处形式主义的交代字幕,但这依然不影响电影整体质量的优秀,这首先归功于一个扎实可信的剧本。透过找人这一简单事件,我们看到了社会中形形色色普通人的性格,去感受可能魏敏芝自己也不可言喻的动机,一种与生俱来的诚信与执着的朴素品格。
影片的环境人物都异常真实。可以看作一个诘问,诘问人能否突破制度突破自身的烦躁情绪突破自己琐碎的匆忙,去施舍去给他人那份好心。魏敏芝的执着,这种说不清缘由(或者说多层次生发)的一根筋是某种时代精神和隐性的民族性格,也有着更为普遍的动人之处。
只可惜片子拍过了以后中国山区里的孩子还是那个样子
1学习委员张明献的那篇日记可以起个名字叫《最后一根粉笔》,效果堪比《最后一课》。2当年的小哥哥小姐姐们轮着喝两罐3块钱的可乐,让我赶紧打开一瓶可乐补充一下我哗哗的泪水和酸楚的内心。小哥哥小姐姐们,现在生活真的好一些了。3孙志梅好漂亮,播音员和售票员都好漂亮。4这个电影就是讲钱,你可能觉得俗,你可能觉得黑,但是在没有钱的年代这就是最直白的解决方式,什么制度建设什么思想引领什么坚守梦想,有了钱就好解决,哪怕不完全解决也能解决一点,没钱不是不能解决,但是解决来解决去也就解决那么一点。现在的影视作品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或多或少都在回避一些基本的问题,这是因为有多少人已经在解决或者没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的路上付出了所有。5广西电影制片厂真是他妈的太牛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