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文艺小清新的节目《念念青春》,由张艾嘉邀请她的老友新朋,选择他们个人青年时期的私密文本、涂鸦、摘抄、创作、手作等各类可视化记录,在一场青春念诵会上进行念诵和演绎。希望借助最真实的个人青春叙事文本,打开我们的青春记忆,一起发现青春的本来面目。
第一期,我竟然神奇般的get到周深的经历,好像,每个人在某个时段里,都会因为自身的某种特别,而使自己变的焦虑,比如,周深的嗓音.....他说他也因为嗓音和别的男孩子不同而自卑过,但是好在音乐治愈了他。没有成为一位有名的牙医,却成了著名的歌手,我想,这不是一种机缘巧合吧,这明明是被天使吻过的嗓子,被更多的人听到了。所以,孤单时,请守住心中的信念,因为,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被歌声治愈的周深,也在用歌声治愈着人。
还有一位令我惊喜的人,她就是张艾嘉,在这里我想亲切地称呼她为张姐,我和周深一样,在节目没有开始的时候,以为这位自带气场的演艺圈老前辈,会严肃而又正式的做采访,比如,一见面就会和你聊聊“你的梦想是什么?”但是,张姐不是,她真的像一位饱含童趣的大孩子,倾听着活泼的周深讲述着自己的青春往事,没有一点架子,自然又随和。
在当下层出不穷的综艺里,这样慢节奏的节目可以使我静下心来好好看,它确实像一股清流,撞进了这个夏天里,甚至,让我有点开始怀念我的青春了。
不知道是因为生活的阅历还是岁月的沉淀,张艾嘉在迎接每一位来《念念青春》的嘉宾时,都显得特别和谐。不论是面对活泼的周深,还是年龄相仿的周华健,还是摇滚青年五条人乐队,张艾嘉好像总是会找出他们身上的某种特质,然后巧妙的揉进自己的“控制”里,这种“控制”不是掌控而是一种有度的把握。
这也是我对这个节目追下去的理由,因为每一期,个性不同的嘉宾们到来,我都想看看,他们自身的特质,会与这个节目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而年少时的青春文本,会不会拥有和我们一样的雷同与巧合。
对于公众人物,除了关注他们的作品外,我还私心夹带着一种“窥视欲”,不可避免的掺杂着八卦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自己不被经历的某种期待。比如五条人,背井离乡去闯荡,仁科说走的那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提香蕉,后来他才知道,那个香蕉的寓意是要他“靠自己”。
或多或少,我们总会有着和片中嘉宾相似的遭遇,所以,一个可以将自我带入到节目中去的综艺,大家值得吃下我这波安利,不需要每期都哭,但是每一期,都有你想看到的东西。
其实早在好几个月之前就有看友邻说到过《念念青春》这个节目,但作为一个对综艺无感的人,自然没有深入去关注,当时只是心里一惊:张艾嘉开始做综艺了啊。前几天在优酷网站上偶然看见有《念念青春》的推送,才发现这个节目原来已经悄悄开播了,上微博搜了一下相关的信息,发现它好像和我理解的综艺有些不太一样,于是带着好奇去优酷看了第一集,没想到居然一口气看完了,而且看完才发现居然有将近五十分钟。
感觉这确实和我之前理解的,看过的综艺不太一样,它有很多纪录片的味道在里面,尽管有些人说第一期周深有些尬啊什么的,但我觉得这反而体现出来节目的真实感,这是节目的一种审美取向,也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确实体会到节目想要去“捕捉”的那些嘉宾们的“青春感”。
看的过程中我也跟着有好多思考,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张艾嘉说的“你真的喜欢自己吗”。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听到张艾嘉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下意识地问自己,一时居然不知道答案。
后来我仔细地想了想,《念念青春》这一期似乎都在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喜欢自己”首先是要有对自己的认同,而第一期节目里的嘉宾,周深、金浩森、刘同、素人们,包括张艾嘉,都在不同程度地去和观众分享自己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或答案。
周深说他会幻想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考上心仪的大学,会打篮球,体育很好,他也说自己比起其他歌手,会多一个要人接受自己声音的过程,我想正当青春的周深也许同样面临自我认同的问题,他也会有很多苦恼和惆怅,但我想,他也是在逐渐和解很多事情,逐渐“喜欢自己”,在青春念诵会上,他那段文字写得很让人感动,“不要忘记自己有光,也不要忘记自己有梦”,看到自己的闪光的一面,才能慢慢地喜欢上自己吧。
刘同和金浩森分享的文本也很“死亡”,他们念诵的时候真是把我笑哭了,但后来又都很感人,非常真情实感。刘同说“感谢曾经矫情的自己”,金浩森的“青春伤痛文学”和感人的背后故事都是在“残忍”地去直面自己地青春,但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把自己看得更真切吧。
素人的念诵也很真诚,看到了青春不同的样貌。很难得看到这样的综艺,希望后面几期也一样高水准啦~~
或许“故乡”总是一个略带忧伤的词,每每我们谈到故乡,都像是在努力伸手触及一个遥远的空间,一段遥远的记忆。似乎“故乡”这个词出现在多数人生命的时刻,都是在远离它的时刻。当那个默默滋润了我们成长的土壤,变成一个被我们追忆,被我们努力描摹的“客体”时,”故乡“便与”愁“有了天然的亲缘性。这份”乡愁“来源于线性时间的不可逆性,来源于一种关乎牺牲、背离与遗忘的悲剧感。
追梦的少年,总是要仗剑走天涯,游子们总是要转过身,背向故乡远去。五条人总是觉得海丰不够,他们必须要走到“外面”,那个更加神秘因而牢牢吸引他们的“外部世界”。
张艾嘉在片头说“五条人身上有海丰的味道”,所以她和五条人相约在海丰。当她和仁科在机场偶遇的时候,仁科说,自己也好多年没有回过海丰了。
相对于“外部”,“故乡”似乎早已被默认为我们内部的一部分,所以回到海丰,仁科和阿茂便显得自如,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热情地带着张艾嘉乘坐海丰特有的“nexi”,一路走一路讲他们在曾这里发生的有趣往事。
聊得越久,仁科和阿茂就越发地敞开他们的内心,在街边的小店,阿茂难掩他的羞涩,几度把墨镜取取戴戴;坐在海岸边,仁科多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无论是羞赧还是惘然,我想,这都他们是遇见了真的自己。
张艾嘉在片尾说,“五条人身上的野性和灵魂都带有海风咸咸的味道,离开不一定是为了归来,但你身上的味道总是来自家乡的风”。“离开“或许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但故乡却又从来都不曾远离,回过头,原来就在身后。
从第一期活蹦乱跳的周深开始,我就觉得,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访谈节目,也不是一场枯燥的念诵会,这是一个被注入了情绪的节目。
第二期里虽然削弱了对嘉宾青春文本的朗读环节,但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亮点也令我看的应接不暇,
亮点一:
同窗好友互相吐槽,真实的像我们在跟自己的同学互怼一样。这是周华健和老同学的相处日常。这也是我们眼中大明星的日常,却意外的接地气,令人心生好感。
亮点二:
神秘嘉宾的到来,却是是这期节目的一大亮点,在这里我看到惊讶的周华健以及他反反复复湿润的眼眶,想知道是谁的自己看节目,我就不剧透了。
亮点三:
哈哈,那应该是周华健的儿子周厚安前来助阵了,说实话,听了周华健老师这么多年的歌,其实很少关注到他的日常,没想到他竟然有个高颜值的混血儿子,节目里,周华健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生你者我,懂我者你。这样和谐的父子关系,也确实令人羡慕。
总之,从这些小细节的里,可以看出来节目组的用心,很喜欢这种慢节奏的综艺,慢慢悠悠的听他们讲着自己的青春往事。
周华健在台上弹着吉他唱歌的时候,我真的有点怀念自己的青春了,“明天我要嫁给你了...”这是他以一位女生的视角写的歌曲,这首歌的细腻,大概是每一个女孩子都能体会的到吧。强烈安利这部综艺,真的是这个夏天里的一股清流!
与第一期和第二期主打的温馨与温情不同,我在第三期里嗅到了不羁与自由的味道,这次看完《念念青春》我没有哭,甚至有些感受到了五条人乐队关于热血青春的味道。
第一次知道五条人的时候,是在一档音乐类节目,“方言土味地方性散漫风”小乐队“五条人”火了。在许多媒体的访谈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他们的文艺属性,自由的性情加上低调的内秀,突然间,这个已经成立12年的“老”乐队充满魅力。
连张姐都说,他们写下的歌词,几乎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我想带你去这个世界逛逛,你可别嫌弃他太过旧太过破...”
当五条人正式从节目里亮相,迎着夏日的烈阳,他们戴着墨镜,提着一个老旧行李箱,这种感觉,有种咸咸的海风味,就是从这里,他们踏上了迅猛的征途。
音乐与自由可以给人力量,而五条人就是他们的“代名词”,因为当他们被闻到在疫情中,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时候。五条人回答,没有刻意坚持,就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生。我想这就是把音乐刻进骨子里的坚韧吧。
阳光,海风,手风琴,节目中仁科在海边欢快的唱歌时,好像长出了翅膀...
太喜欢张艾嘉了
第一期拍的真不错,看之前以为周深是那种嘻嘻哈哈的角色,没想到最后他把我搞得老泪纵横,他的内心世界纯粹个性而又坚决的。
只看了奶茶的部分,最后老姐姐们顶级翻唱好温暖啊~能不能等一个40 50 60?能不能?!
除了奶茶和周华健拿集比较自然外其他都很尬的综艺,但神奇的是,这种尴尬并不讨厌,反而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有趣和火花,是来自对岸与大陆、音乐人与电影人、过去与现在、青春与另一种青春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能唤起过往的记忆,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无法描述传达的。他们会作用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成为未来自己的一部分。噢~矫情的综艺~矫情的短评~balabala~~~
为了张姐也要给五星。她就是那种优雅地老去的女性,很喜欢听她说话。
太浅,太碎,有点矫情,念诵会环节更是莫名其妙,张艾嘉还是适合受访而不是采访别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遇到老友刘若英周华健就很舒服,丁真和马虎小双同框是惊喜,最后一集重唱《快乐天堂》是最高光。
张艾嘉的《念念青春》我认为是最可把五条人精神内核带出来的,她和他们有着相似的南方经验,这是马东、许知远等代表的京派文艺圈所不能匹及的,张艾嘉的人生履历足以支撑她能够豁达看待这些人这些事,大海、咸咸的海风,永远晴朗无边的蓝天,夜市小吃、闽南语,广东话,港式老电影……这些现已没落,张既是聆听者,她甚至还是那个黄金时代的亲历者。不得不说,理解五条人的“宁愿土到掉渣绝不俗不可耐”还是需要门槛,由一种优势文化所带来的优越感和傲慢与偏见,也许只有平视姿态才能全面了解。顺便一提电影《念念》,这幅翘起的鱼尾巴一直挂我床头
看了周深&刘若英两期,很人文的慢综艺。周深很讨人喜欢;啊,我永远最爱刘若英,所有文艺的矫情的书面的空灵的调调的东西,在她身上都呈现得好舒服;我能看张艾嘉与刘若英对聊一百集。
因为张艾嘉,特意关注。看了一集周深,结果节目场面很是尴尬。又看到这期嘉宾是刘若英,还是不死心,再看一集吧,毕竟两个人是熟识,肯定能聊点什么出来。结果还是味同嚼蜡,一点输出也没有。这么好的资源,竟然做出这样的节目,可惜了。请大家避开这个节目。
看到张艾嘉和茂涛在夜市摊吃小吃、喝红酒、微醺、滔滔不绝,可能这就是我向往的老年生活…
1、有时候难免被张姐的文艺腔尬到,但这也是她的本色,不做作。2、综艺中的一股清流了,连冠名的企业都没有,更不要说烦人的口播。3、李雪琴是个好姑娘,重情重义,爱人如己。4、五条人装了个最真实也最诚实的逼。5、周深,他还是个孩子,尬得垫底。6、张姐夹带私货,游天翼是她的准儿媳啊。
张艾嘉真好,她有一种温暖的力量。
好喜欢张艾嘉的状态,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淡然,同时永远认真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小事,认真对待每一餐,不忘记大笑,是我期待的二三十年之后的样子。
—— ♫嘉嘉可否不要老, 另創新高.♫ - 青春常駐
看刘若英这一期,整一个大哭。最两天好难受。
浅尝辄止。不明白整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东西干什么,感觉每个人都没说完,也没说明白。整集下来就感觉全是表面浮了几滴油的鸡汤。
我年轻过,可是他没有老过,这是我们最大的不一样。张艾嘉好从容哦
真人秀的另一种类型 要么换换音频形式吧
第一集真的非常尴尬非常尴尬
终极理想:成为张艾嘉这样子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