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快一年没有摸到球拍的我最近心里痒痒的,不出意外,史上最伟大的比赛仿佛也把我带到球场,一起体会击球的酣畅。作为一个经常找不到球友的“业余网球爱好者”,更加能体会到一个好的对手可以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他们是互相成就的。
喜欢上网球应该跟前任有关。刚在一起时他带我去看了一场比赛,在保时捷球场貌似也是保时捷杯邀请赛,有李娜和莎拉波娃,最后莎拉波娃赢得冠军,貌似还开走一辆保时捷。赛后我们特意买了一只网球找李娜签名。前任像个小男孩,跟一群人一起等在场边,不急也不挤,时不时回头看看我。虽然他人高马大,但在记忆里我越来越觉得他像一个小男孩,虽然我们在一起时,我更像期待父亲一样要求他。
那是我第一次现场看网球比赛,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那时还什么都不懂,除了莎拉波娃的大嗓门也不知道该看什么。我们刚约会不久,坐在看台上,他会时不时转头看着我说:好想吻你哦,然后就凑过来,慢慢的我也会凑上去,好像一点都不会害羞。中场休息,我们出来买吃的,坐在窗户边上分享一份香肠,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坐在了他的腿上,他突然像哄小孩儿那样顽皮地颠起腿,我重心一下不稳忍不住大叫了一声,他说你怎么又叫这么大声,然后两个人像做了恶作剧怕被人发现似的偷偷地笑做一团。
很遗憾我们成长的步伐并不一致。在那个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我像一个拘谨又故作稳重的大人,他是那个爱玩儿爱生活、生动又鲜活的小男孩儿。分开多年以后,想象中的他应该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丈夫和父亲了,而我,是真的变成了不羁爱自由的小女孩儿。
如果有平行时空,我想把追赶他的这五年剪掉,回到过去,跟他一起成长成熟、变成大人,可以一起打球,也可以在我们的小孩儿5岁的时候,在他的手里塞上一只球拍。
初涉网球时,老师推荐我看的第一场比赛。 多年之后,重新回顾,加上自己的人生经历,有了除技术和激情之外太多太多的感悟。
希望每次因为生活里的成功或失败而傲慢、痛苦、迷惑时,都来再看一看这部电影或是看一下这些截图。
很多东西都在他们说的话里了,也不用再多说了。多说几句,只是因为正文字数不少于140个字的傻逼规定,less is more 懂不懂????????投诉了。
村上春树说过,他喜欢一个末流的棒球队,比赛的结果大多窝囊透顶,看得他时常在赛场边的草坪上洒泪。
他读到一本医学书说,支持的球星和球队获胜之后,体内会分泌出使人充满活力的某种分泌物。这使得村上君后悔不已,恨不得大声喊叫:喂,还我人生,还我宝贵的分泌物!
我想说的是,这种宝贵的分泌物呢,还真有其事。至今还记得,2012年的温网,还有2017年的澳网,费德勒夺得了久违的大满贯,此后至少一周,我心头萦绕着一股子淡淡的幸福感。的确有某一种宝贵的分泌物,令我在那段日子里,持续地保持着愉悦感,哪怕不小心吃坏了肚子,不幸腹泻三日,也未能击溃我的这份好心情——就算坐在马桶上,我也在轻轻地哼着歌。
隆重鸣谢我的偶像费德勒,给予的如此之多宝贵的分泌物。
当然,也有因为得不到分泌物,感觉人生暗淡无光的时候。譬如这场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网球比赛”,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我依然能够感到一丝丝的隐痛,在内心深处如同夜空闪电那样掠过。
喜欢费德勒,是因为自己也打网球,对于这个行当里边技艺最为出类拔萃的人,自然打心眼儿里膜拜不已。欣赏他用芭蕾舞一般优美的身段释放出致命的一击,那种分泌物就已然潜滋暗长,如同涓涓细流一样流淌。如果他能够精彩获胜,分泌物就呈火山喷发之势,幸福得简直如同翱翔天上,哪怕肋下并无翅膀。
探究一下,这种宝贵的分泌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在万能的网络上一番搜寻之后,总算知道为什么村上君对于这个分泌物绝口不提其名称了。它的学名叫“睾丸激素”。 的确有一点不雅。试想,望着天空大喊什么“还我人生,还我宝贵的睾丸激素”,怕是要被观者当成白痴吧!
关于睾丸激素,有这么一桩趣事。希特勒的女秘书克丽斯塔写了一本回忆录。1944年一个秋天的早晨,希特勒的表现迥异往日,不再皱眉,不再阴郁,时常古怪地发笑,还突然张开双臂对助手们抒情:“当两个人相爱时,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她很是困惑,询问希特勒的私人医生莫勒尔,莫非元首沾染了什么贵恙?莫勒尔透露:““这么说,你注意到不一样了?我刚刚给他注射了从公牛睾丸中提取的激素,可以让他振奋精神,精力充沛!”
科学家早就验证了,睾丸激素主要控制自信、安宁、乐观精神和竞争意识。为什么粉丝们如此狂热?是因为一个胜利的偶像可以赠予他们这些礼物。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安宁,更加乐观,并且更加积极进取。
从前,有人冷嘲热讽说:费德勒获胜之后,得到了成千上万的奖金,你们这些粉丝们半毛钱也分不到,不知道有什么好激动的。那时候,我总是哑口无言。现在我知道应该怎么回答了:“喂,你这个科学白痴,我的收获一点都不小啊,可以得到许多免费的睾丸激素……”
话又说回来,2010到2012年,2012年到2017年,是费德勒大满贯的空窗期,虽然我的人生的其他方面过得不坏,但没有收到费德勒提供的分泌物,依然颇感遗憾。这期间,小德、纳豆、穆雷的粉丝收获的分泌物比较丰富。我只能用嫉妒的眼光看着他们,无法背弃费德勒,改做其他胜利者的粉丝。
其实,纳达尔的“把每一分当成最后一分来打”的剽悍,小德的“连滚带爬依然把球救回到让对手绝望的角落”的霸气,穆雷“貌似半死不活实则随时满血复活”的柔韧,我也能够欣赏,但始终无法打心眼里喜欢上。毕竟费德勒才是一生所爱。哪怕我昧着良心,大声宣布:我是穆雷的粉丝,也不会收到任何分泌物。此事无法勉强。这种睾丸激素是很有节操的,它的道德观念比睾丸强多了。
I play each point like my life depends on it.
——Rafael Nadal
What makes Rafa Nadal so unique is that he doesn’t “perform” merely for your enjoyment. He takes you on a journey of self doubts, fear, self discovery, then courage and then the unspeakable willpower to defy the impossible.
—— via Twi,2018年美网八进四与蒂姆的五盘大战后
晚上一时兴起,重温了这部纪录片。等了它很久,温网推特专门发了十年前的这一场决赛纪念:When these two played, it was like you were rooting for tennis. 七月初片子刚出就下载,如愿以偿,当时刚从意大利回到英国,疲惫不堪,却依旧看到凌晨四点多,最后默默泪目。今天,看到最后,也是一样,眼睛忽地就湿了。
五盘大战,6-4,6-4,6-7,6-7,9-7。那时的豆还是无袖海盗豆,双膝各一个绷带,跑不死,头发长而浓密。那时2008年,他22岁。
那一年,他第一次拿到了温网,第一次拿到了奥运会男单金牌,第一次拿到了世界第一。当然,还有05年就一直在手的法网。
就在前两天,美网八进四,五盘大战,0-6,6-4,7-5,6-7,7-6。无袖大叔豆,没有绷带却始终让豆饭揪着膝盖的心,跑动受了限,头发&*%¥#@。这是2018年,他32岁。
这一年,他时隔多年回到温网四强,已经美网四强,法网第十一冠,蒙特卡洛第十一冠,巴塞罗那第十一冠。当然,红土依旧碾压。
时间倒回到今年温网,八进四,五盘大战,赢;温网半决赛,五盘大战,输。每次比赛,他都像他说的一样,我倾尽了所有。在纪录片里,他对着镜头,和08年比赛时比,脸上已显皱纹。他淡然地说,I think I'm the kind of person that always gives it my all。
很简单的一句话,简单到没有纪录片里其他人评价中的那么洋洋洒洒:Nadal stands for effort and its associated qualities, endurance, muscle power,fortitude,stamina. 耐性,体力,坚韧,刚毅,在豆那里,不过只是倾尽所有。
可是,这是太难太难的事。每次看豆的比赛,当每次心里都近乎绝望,默认要输的时候,他还在那里,眼神没有变化,无论输赢,都还在尽力拼下每一分。
喜欢这个人多久了呢。
最准确的回忆,应该来自2006法网决赛。尽管05年法网就开始大爆,全年扫下11个单打冠军,但深深刻下印记正式成为豆饭,应该就是2006初中二三年级的时候。当然,人人都喜欢看似毫不费力(其实也极其努力)的碾压式人生,总是第一,总是完美,总是不让人失望。可自己太喜欢破局者的剧本,或许是知道这个世界不是爽文,也或许是自己内心的懦弱和轻易畏缩让自己一下就看到了无法企及却无比向往的光芒,就这么直接一秒认定。直到今天,过去了这么多年,很多次看豆的比赛,看到他落后时,独自站在场上,承受着比观众大千百倍的压力,奋起直追,而自己却捂着眼睛连比分板都不敢看分分钟觉得要输,内心都深深自愧,配不上饭这样大心脏和不屈的豆。之前和蒂姆一战后,推特上有朋友写,we don't derserve Rafa, we really don't. 是啊, 我自己也这么觉得。06年的法网就是一场逆转,是世界第一牛打出6-1的开头。谁都知道,当时的法网意味着全满贯,对他有多重要。可能当时的我,也以为要输了吧。
后来,看豆的比赛就成习惯了。纪录片里的08温网决赛,记得是凌晨偷偷爬起来继续看的。2-0的大比分过后,雨歇,回来之后局势就变了,2-2。牛的网前截击和反手落点看着都无解,丢掉冠军点和第四盘时,捂着嘴也憋不住要喊出来。到了第二次雨歇时,以为要三连亚了,时间已经太长,不能被父母抓包,于是失落地回去睡觉。再醒来,看到结果。
他是一直在跑啊,那个时候的豆,是真的跑不死,跑到作为饭看着心疼生生觉得下一秒就要受伤。的确,豆的网球生涯从一开始就被伤病困扰,一度要放弃网球,需要特制的鞋垫才能缓解。膝盖,肩膀,手腕,许多次无奈的退赛,尤其是16年法网。纪录片里快37分钟,豆大力回球,自己摔坐在地上,得分。对他来说,不停地跑,每球必争,是太正常的一件事。哪怕膝盖是绷着绷带,也要用力地,去跑去救。
相互成就,的确是。但网球就是这样残忍的一输家一赢家的运动,这是现实。第二次雨歇时,不只是观众如我觉得豆要输了,一直陪着的托尼叔叔也这么觉得。纪录片80分钟,他说,我以为这场比赛,要输定了。
接下来这一分多钟,反复看了很多次,感觉说尽了豆的一切。
我告诉托尼,我不会输,费德勒可能会赢,但我不会输。(81分钟)
我每时每刻都准备好了,要接受挑战,应对逆境。(80分钟52秒)
我要倾尽我的所有,仅此而已。
或许是我也老了,总是反反复复想说这段心声。喜欢这个人,从他的19岁到32岁,从我的初中直到硕士。15到16年最低谷的时候,纪录片里,他说着自己的迷茫。砖家们无数次说他的打法打不到三十,伤病也似乎印证着他们的观点,墙头草们自然喊着可以退役了。然后,17年,法网la décima达成,他使劲抱着火枪手杯,看着组委会特制的10冠回放,自嘲他觉得自己老了。18年,法网la undécima达成,他站在颁奖台上直接就哭了。也就是去年,他第四次回到年终第一的位置。也就是今年,在我们喊着菜地豆保住180巨分就好的时候,他再次回到了温网四强。他破的局,不只是爽文开挂式的完美人生,也不是什么打脸砖家和舆论。他在18年法网夺冠后说, We don't know where our limits are. 他只是告诉内心从来怯弱的我,没有什么界限。别停下,去探探你的极限,和可能性。
即将在巴黎停留一年,明年法网见。当初,一部分是因为Radiohead而去了Ox,很幼稚天真,可这是一种真爱粉的奇怪执念。现在,是罗兰加洛斯的时刻了。
Vamos Rafa!
对这场比赛的结果有个大概印象,但还是看得心若悬河。而且,最终证明我的记忆是错的,长盘纳达尔赢了。
除了有如神迹一波三折的比赛和两人命运降临般的表现,单从影片来说,仍有相当不同凡响之处。两个仿佛被神格化的网球天才被展现出作为人的灵魂和情感,而且真实、合理。其他网球选手、教练和家人的讲述也非常克制和准确。
费德勒的教练Pierre说得尤其好,将费的球技、训练还有性格特征上升到哲学和艺术的高度,说他一直在“做什么”和“他是谁”之间寻找平衡。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些装逼过度,但越听越对,包括他说:费德勒是一名艺术家,同时知道如何去战斗。而纳达尔是一名斗士,但也知道如何做一名艺术家。还包括对intensity和adversity的看法等等,确实有点精神导师的意味,而这也可以理解,以费所达到的高度,单纯刻苦训练是解释不了的。
片中还提到纳达尔一直愿意回到他的家乡,在那里他能找到放松同时能够集中注意力。也有道理。
作为根深蒂固的费粉和纳黑,事隔多年,平心而论,其实纳达尔也有着一副赤诚的、坚定的甚至是金子般的灵魂。但无论如何还是不希望他赢,尤其是和费德勒对决的时候。可能源于不喜欢那种特别孜孜以求的劲头,任何人都欣赏那种毫不费力,而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庸碌之人的局限所在。
[完]
2018最佳纪录片之一,确实实至名归 Wimbledon is the magical place. 重温了2008温网决赛,这场被认为几十年内有可能都不会被超越的伟大比赛。以此为主线,穿插了老费和纳豆从童年到转职业的成长训练过程,并不断呈现裁判教练历代球员的评价,简直看哭了,任何一个伟大球员成为伟大之前,必然是打败上一代或这代的伟大,而他们两个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人们开始欣赏着费纳决:巨大差异的两个人, 一个是优雅从容具有战斗力的艺术大师,而 一个是高度紧张有序具有艺术性的战斗王者。看了这片才惊然发现费纳年轻时也有着蕾蕾式的赛场急躁与狂怒,如今的从容淡定是需要经过数百数千场比赛历练才换来的。如果说2008年是他们两个开始全力绽放的一年,而居然到了2018年,四大满贯的决赛依然是他们做主角。报道杂志总是赞赏如何的有天赋,而忽略了天赋背后的努力才能造就在更新迭代的网球赛场上的一直伟大。几乎所有网球运动员都一直认为,打球就是解决问题,对手就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纳豆有句话我很喜欢:Never considering myself good enough and always having that doubt 2019/1/24 from Jinny观影感 (网球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运动,在看得见天空的偌大球场伴随上万观众的吵杂,仅能孤军奋战;且需要最高的身体素质,才能力扛五盘大战的体能和心态折磨;最重要的是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赛过于伟大,反倒让纪录片本身有点黯淡无光。
来站一下队,网球我选费,足球我选罗,篮球我选科,橄榄球我选二哥,其他球我选卡戴珊。
哭成烂泥。这场比赛对于我来讲真的很重要。前几年受伤的时候,去年春季连败的时候,今年温网长盘输掉的时候,都会掏出来重看一遍。哎,感谢世界上有竞技,让渺小的个人可以伟大。
回顾了经典的08年温网费纳大战和两人的职业生涯,穿插了一些采访和历史时刻。能遇到一个不相上下的对手太难得,与其说是竞争关系,不如说是激发各自潜能和努力突破的动力。兼具一流的人品和球品,天赋的背后少不了刻苦的训练和辛勤的付出,得学会调整心态和接受失败。纳豆在赛场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和坚挺到底的斗志频频打动我,奶牛美妙优雅的挥拍和从容不迫的气质也很让人欣赏,已经不能用单薄的伟大来形容他们了。两人携手缔造了最辉煌的网球传奇,远超输赢,看到最后那些经典瞬间很难不动容,能成为见证者,何其有幸。
他们注定了要在一起!纳达尔的那句,他可能会赢,但我一定不会输,不会打网球的渔民不是好的哲学家啊!
2008温网费纳决,上帝梦里才能造就的完美比赛。虽然十年前就已被定为“史上最伟大比赛”,但因两人到现在还在创造历史,其伟大程度在比赛结束后仍逐年递增。以五盘大战进程为主线,穿插访谈和回溯,展现两位最伟大男球员的优秀品质及他们对网球运动的意义。彼此成就相惜,看到泛泪。|20201018重看,在20-20的当下,体会更深。豆拿下20后,GOAT讨论不绝于耳,但一切要把俩人分高下的声音都毫无意义。网球史最伟大时代能成型,是这组对决共同的作用。费纳不可分,豆奶在一起最甜。|20220209重看,多难得伟大比赛有配得上的片子记载传颂。反过来也要伟大到一定程度(不只是比赛还有人,不只是那一刻还是激荡于时代连绵的回响)才能哺育出这样延展与意涵丰厚的纪录。|20220916牛宣布退役重看,费纳时代结束了。
有时候不得不庆幸生在这个时代 属于费纳的时代
我牛我神超越了竞技体育,向着自身肉体与精神极限发起挑战的永恒之美
"At one point I realize that the rivalry is bigger than myself."
费德勒和纳达尔的伟大尽显,但更令人惊叹的是,十年之后的今天,他们仍然在继续创造历史。老牛20 GS. 我豆17GS 加油加油!
十年之前因为高考完了我妈才准我看这场决赛直播,从此告别隔天早上听广播报比分起床看录像的苦逼日子。豆粉14年,对老费从羡慕到嫉妒到纯粹尊敬,也只有你豆输给老费的几次真的服气。片尾剪辑太扎心了,想想两人今年在温网各自出局的两场球,真是,老泪纵横。
“费德勒是个懂得战斗的艺术家,纳达尔是个懂得艺术的斗士”。这是费纳时代的完美注脚,纪录片是四星的,但费纳是五星的,体育的魅力是五星的。2008年写入历史的温网决赛,一场一波三折、似乎预示着天意却又让人摸不清走向的伟大比赛,总之二人都是传奇了。没有这样的对手,二人都会一骑绝尘,有了这样的对手,二人都少拿了很多冠军,但也逼出了更强的自己。单单是用那场经典比赛串联就已经精彩万分了,没有演员能演出费纳这样的绝代双骄,所以这方面不太看好陈可辛拍娜姐,剧情片也许没有纪录片好看。
4.5 得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他发给你的都能接得住,你发出去的也必有回响,人生才有那么一点意思呢。
经典的费纳决,白衣,绿地,还有费德勒,可惜他输了!也正是从那场决赛起,费德勒开始走下神坛,而我却越来越爱他了!
十年前,在宿舍楼的活动室里看着这场比赛,经过两场下雨暂停,持续到了半夜,那一刻对纳达尔的痛恨值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如今回望,更多的是对两位现役传奇的赞叹。1980年温网男单决赛,可以说是男子网坛第二伟大的比赛,拍成了电影《博格对战麦肯罗》,而08温网决赛,作为网球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比赛,用纪录片的形式呈现,无疑更为合适。剧组几乎找了所有当事人,所有名宿、解说、媒体人甚至费纳本身,都对这费纳二人吹上了天。作为比赛,绝对是the greatest match of all time,而作为纪录片,这部片真的很不错。如果要说有什么不足或遗憾,那可能是这场比赛费德勒输了,但我认为,若纳达尔没有获得这次胜利,那么比赛的传奇色彩将大打折扣。
如果没有对方,我们都会拿到更多的冠军,但我们绝不会是更好的自己。
有两个镜头,作为背景的,,那是我家小猪么。。今年去中央球场,亲眼看到了纳达尔当时爬上去的那个平台,还是有点唏嘘的。这场比赛确实算是神仙打架了,片子的氛围营造得还不错,配乐的功劳很大。该采的人也都采了,两个当事人讲的偏表面有点遗憾。作为牛黑和豆黑,以看戏模式,竟然看得很投入。。。最开心的应该是CP粉吧。只是,牛豆有CP粉么?今年这两人还是挺NB,不过温网冠军是我家小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以及美网也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期一会。他们把名字写进历史,更刻进对方的生命
抛弃OS,用采访和素材资料串起整个片子。在这之外,是两位惺惺相惜、互相成全的网球大师,无论对费德勒,还是纳达尔,对方都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棋逢对手,无敌也不寂寞;旗鼓相当,英雄不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