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好,绝大多数精英都来自私立学校,真的仅仅是因为资本的力量吗? 看完这部堪称英国《变形记》的纪录片可能会发现资本只起到了一部分作用,虽然资本确实可以吸引来更好的老师,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更丰富的课外活动,但是私立学校的优秀,可能也来自于严格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友善的师生关系。同时还有优秀的学生资质,而这些都是钱买不来的,也是公立学校最应该学习的。 公立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不比私立的差,只是公立学校老师会花更多的精力来处理学习以外的问题,比如学生之间的纠纷。同时学习时间短,班级人数多,作业少,老师照看不过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低。快乐教育真的是一个伤害国本的理念。
快乐教育只能培养出废物,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下午三点钟放学回家玩,也不是三点钟之后留堂做作业,而是要把所有主科科目放在下午三点之前,把体育音乐美术编程天文地理等素质教育内容以选修课或者社团的形式放在下午三点之后,让学生提前接触多种多样的社会、自然、科学、艺术等知识,既强心智,又强体魄。
1.在英国,也只有7%的人,能够享受到私立教育,而这7%的人,又有大部分人能够在国家重要岗位担任职务。为什么会是这些接受过私立教育的人,能够在未来更“成功”,更容易担任国家重要岗位?
2.总结起来, a.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父母更有金钱能力让孩子可以去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比如,这个视频里出现的warminster,一年的学费就是27000英镑,这还不包括孩子们在校内必穿的统一制服等花销,要知道 《镜报》的报道,英国人在2014年的平均年收入是16640英镑(税前),如果不能申请到奖学金,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就和私立学校无缘了! b.私立学校的学生不用担忧学校以外的事情(比如,生计问题),更可以专注学习、小班型模式、造成老师有时间、有精力能够比较全面的关注到每个学生,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得到老师鼓励后,会更加自律和自信。而成功人士共有的特点,就恰恰是自律和自信。自律带来行动力;自信带来感染力,更容易和别人相处,更容易完成合作项目。 私立和公立学校的6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以上的情况。那个公立学校的叙利亚女孩,因为政治原因全家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到英国,她明确表示不希望父母投到她身上的教育钱白费了,她有强烈的出人头地、回报父母的愿望;所以,当katie无忧无虑地说自己想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她是一脸的惊讶。katie明确表示,人多之后,大家很容易闲聊,自己的注意力也会分散,如果自己一直在这种环境学习,自己的学习成绩很难得到保证。3个私立孩子,无论是身高马大的xander,还是数学学渣,长相甜美的katie,举止都表现的得体、自信,用公立学校校长的话,这些孩子从小就表现得从容自信,小小年纪已经学会走“牛津步”了!而3个公立孩子,qasim和叙利亚小女孩nazh,还有白人男孩brett,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不自信,Brett在公立学校,焦虑和不自在;nazh明明很喜欢私立院校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支持、培养,可能因为金钱原因吧,不想给父母填太多经济压力,却说自己并不想来私立学校,认为私立学校的孩子生活在象牙塔里,没有接触过现实,可是这就是私立学校的现实啊。 c.私立学校的人脉。公立学校的校长真得没有想到,私立学校可以为青春期的学生,请到勋爵、大主教、英国草地音乐节之父等等名人来给孩子们做讲座,这潜移默化的鼓励、暗示作用,是非凡的。 d.普校的生源质量、人数大,经费少,家长不配合,都是问题。这个公立学校招收了很多刚移民过来的学生,他们很多连英语都说不明白,并且不少学生有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私立学校校长基本可以跟每个来面试学校学生的家长都见面。人数多,公立学校有700多名学生,一年经费是500万镑;而私立学校有不到370名学生,900万的英镑, 公里校长每天其实都发愁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地享受到这500万英镑带来的教育好处。学校3点放学,很多学生家长也不能保证有时间、精力在孩子放学后,辅导孩子的作业,不少孩子们就在玩游戏机、四处游荡中,荒废了时间。
3.后续报道,Brett通过奖学金计划,真得去这个私立学校了!并且这个人气场都不一样了!自信、淡定、温暖!而不是原来的焦虑、忧郁,还有一点儿小惊恐。根据2017年9月的报道,他通过了GCSE,开始了他的sixth grade,他将学习接受business, photograph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的学习。 nazh确实很争气,GCSE获得了three A*s 和seven As,非常好的成绩了! xander在2017年成为head boy!
一、对纪录片本身 1.交换周期只有一周,太短,不足以充分展示差异。 2.主角塑造不够鲜明,记忆点差。(公立学校有两个同学稍好) 二、纪录片内容思考 1.公立学校校长看到了人脉的差异,阶层的差异,并认为私立学校学生的成功与此密切相关,但私立学校校长却否认学生成功与人脉的关系,而是认为这与私立学校课后培养的优越性相关。 2.私立学校对自信心的塑造值得借鉴,给予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可以帮助他们自我实现。 3.阶级、教育期望(中介变量)与成就。 4.英国教育资源确实丰富,即使是公立学校,资金也非常雄厚。 5.私立学校的孩子更好看,更瘦,牙齿更整齐。 三、观众反应思考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其实比较平常,但是观众的弹幕和评价值得关注。(观看渠道:b站) 1.受众分析:这部纪录片的受众可能是对欧美私立学校制度感兴趣的,想探讨阶级差异与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的人?(也可能是崇拜“上流”or“中产生活”的人,在弹幕中有所体现) 2.慕强、社达倾向体现极其明显:对于私立学校的人物,弹幕明显夸赞更多,这与他们良好的出身不无关系,而对于公立学校的人物,更多是说“自卑”“教养”,这和片中表现有关,但是晕轮效应非常显著。 3.对于改变教育不平等的无望:这种无望存在于两个方面,①认为人生而不平等是理所应当,无需改变的自然法则;②认为无法改变,对公立学校校长的努力冷嘲热讽,认为完全没用。这种观念是否与国内教育资源愈发分配不均的现状有关? 4.被消费主义洗脑到缺乏反思能力? 这点值得商榷,不过里面有人对公立校长的思考做出的反应只有一句轻蔑的:还不是没钱。 这种反应就像当有人指出消费主义建构出的氛围存在问题时,总有人会说“还不是没钱,真正的有钱人balabala…”好像只有金钱至上,强权至上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别的思想都被视为幼稚、虚伪、弱者的“无能狂怒”。(顺带一提,这种对“真正的有钱人”的幻想应该是犯了真正的苏格兰人的逻辑谬误) 四、纪录片以外 在评论区看到一个观众的评论,她就读于纪录片中的私立学校,然而学校完全不像纪录片中描述的美好,充满着糟糕的教学质量、种族歧视、违法乱纪,这些显然是值得注意的,纪录片是否也输出了英国教育高大上的观念?认为外国月亮更圆是不是就是这样一点点潜移默化建立的?(当然不可否认欧美大学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先进性)还有中介利用中外信息差恶意牟利的问题。
1. 生源不同:无关智商,而在于私立学校家长对小孩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儿子来自于家庭背景,家长格局) 。由此学生在家里就已经被熏陶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学校是积极向上的氛围 ,更有助于大家前进。相对来说,大家家教也更好,学生更和善和礼貌 2. 由于学生数量带来的学校教育的方式不同: 私立学校每个学生都能收到老师的关心,每个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大大提升,对每个人都很细致,尊重每个人的自尊,关心每个同学的感悟。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度有很大帮助。3. 学校资源决定了课程广度想不同: 私立课外课程包括音乐课/装车/天文课/各种球类比赛,让大家更容易找到未来的兴趣点,见识也更广 。学校鼓励学生尝试各种课程,挑战自我,挖掘潜力。4. 有松有驰,重视纪律和专注力,也注重沟通技巧和人脉交流: 开晚宴让大家盛装出席,锻炼大家不怯场能力。 综上,1)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就会有本质的区别:私立学校学生更加自信和积极向上,见识也很广。 2)缺点可能是,只看到社会好的一面,看不到全貌。
看到最后Brett如愿以偿上了私立,改变了他的命运,真的感慨到泪目。 我们每个人都多做一些,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收获奇迹。
我非常庆幸自己点开了评论,看到来自“贵族学校”毕业生的视角叙述更加全面的事情。在没有看到她的文章之前,纪录片让我更加相信阶级差异在教育上的体现,但是当我了解了纪录片没有展示的东西,我只能说导演只是想要把“贵族学校”的精英教育优越性体现得更加淋漓极致已达目的。
总体来讲,两所学校其实在教育上,师资力量可以说大差不差了,就是生源不太相同,这也让私立学校更加有优势,家庭条件好的生源本身视野就更加开阔,见多识广有自信,愿意去交际,办那种宴会培养学生生活的仪式感、庄重感,培养在大场合不怯场、如鱼得水的能力,是对他们的“因材施教”。如果放进公立学校,可能还不见得会有这么好的效果,这算是天生的差距,而其中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教育。所以也未必一定要把两所学校的教育体系弄得完全一致才是对的。
不过,值得探讨的是,私立学校依旧保持严格的规章制度,且在对待学生矛盾的处理上,沃敏斯特确实更加得体,他们会注重解决矛盾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公立学校确实相比较差,很有可能是学生比私立学校多得多,导致无暇顾及得这么细致。可以说,公立学校有不少可以来改进的地方。
另外,纪录片中被选择的几个同学,我认为可以说是各自学校的学生代表了,因为他们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比如公立学校的白人和移民者。
私立学校的同学例如赞德,很沉稳,很有想法,有区别于大部分同龄人的成熟,我觉得这不光是私立学校带来的东西,还有一部分一定是家庭教育带来的,见过什么就会有过什么样的思考,他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在这个年纪能明白已经比普通人强太多。但想到他的肮脏事就让我觉得这样的人往往也玩的越花。
而公立学校并不普通,它本身特殊在于,很多学生都是战争国家来的,甚至还有逃难家庭出身,例如纳兹,她是一个世界观更加完整的人,虽然没有富裕的家庭给她支持,但是她依旧有一个理想和目标,而且这个目标非常坚定,我认为这份坚定超过了公立学校的其他的学生,甚至超过了赞德这样的私立学校的学生。她也更明白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环境。与布莱特雷利不一样,她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拒绝了去沃敏斯特的机会,看到她最后考上了剑桥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真的替她开心!而布莱特,可能他在这里找到了自信,就像老师对他的鼓励,这给了他极大地鼓舞。留在沃敏斯特对纳兹未必是好事,但是对他却是,这也说明每个人适合的环境不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公立学校,但也不一定所有人都适合在私立学校,当然了,布莱特是白人,这也隐含了一些什么,就像那位毕业生在文章中谈到的,沃敏斯特内的种族歧视……这里不想详谈,总归只能说选择合适的环境最重要。布莱特就原有的阶级而言,参加这个交换活动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某种程度来讲,实现了阶级上的跨越,也为他感到高兴。
然后,再说说决定因素。其实环境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或者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对一件事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从始至终对自己人生命运起决定作用的永远都是自己,自己本身作为内部因素,才对事物起决定作用。这是我在节目中最大的收获,尤其是看到几位同学经历之间的对比,虽然布莱特是通过交换了环境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个环境变化对他自身来说是一个自信的提升,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做一件事觉得自己可以,后来便真的做到了。而纳兹本身就已经有足够的动力和信念,即使知道私立学校能带来很多的好处,还是选择留下,最后同样成功。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里面就提到“自己”能够改变,而不是以环境为借口,我认为放在这里一样适用,自己在教育上没有考上好大学或者如何,去埋怨父母当初如果能送自己去更好的学校读书也不至于如此的,只能说这种人走到哪里都会是一个结局。所以,自信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学校的教育在不断地注重,家庭的教育也是如此。
最后,再看毕业生作者的那段话“我们所有人都会在某一件事上固执己见地坚持一种观点,欧美教育一定是好的,因为电视上,网络上经常这么说,自媒体公众号里也时常铺天盖地宣传国外的自由式教育。单一的信息造就了片面的认知,只取精华的报道和信息接收方式是固化我们对外界基本看法的罪魁祸首。”这个纪录片就是典型的只取优越部分,而反观我们国内的教育真的有那么差吗?其实并没有。只是在十几岁的年纪要学会独立、开拓思维,相信自己才是获得的最好的教育。
微博推荐,我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推荐的文章里,把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学生未来取得成就之间最大的原因概括为,私立学校上课时间更长,管理更严格,我是想去找点动力,让自己更努力一些的,跳出前些天也是微博说的,有的人懒散惯了,稍微努力了一点就觉得自己拼了命的氛围。但看完纪录片,我觉得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和长时间的学习并不是学生学业产生距离的最根本原因。纪录片的前半段是私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去公立学校参观和体验,这部分我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我就是差不多这样的学校里出来的,恐怕纪录片里的学校条件比我当年的学校还要更好一些,我们那时候可没有老师专门帮助同学调节矛盾,24小时在线听学生诉说,那时候跟老师说叫打小报告,学生打架了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逮住带回家让家长各削一顿就老实了。下半部分是公立学校的校长和学生去私立学校参观,三个学生的表现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私立学校的学生成绩更好,未来在事业上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首先,私立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的,校长说,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私立学校把学生的时间安排的很满,但并不是完全的学习,除了学习之外,学校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选择,在成人之前,他们已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经历,通过不断尝试,可以更好的确认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靠人的自制力是很不靠谱的,私立学校的学生在公立学校体验过几天后就说,这里下午3点就放学了,学生们会离开学校,没有什么作业,除了打游戏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我想在这里待一段时间之后,我也会忍不住诱惑,天天打游戏的。而就算私立学校的学生不住校,他们回家后,家境优裕的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榜样和安排,也是公立学校学生无法企及的,纪录片里的公立学校学生,很多学生来自战争国家,能上学就已经不错了,父母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入名校,甚至可能都没有想过。其次,是充裕的老师,给了学生全方位的关注和帮助。私立学校学生和老师的比例差不多是4比1,也就是说,平均一个老师只需要负责4个学生,而在公立学校,一个老师要负责的学生数量是2-3倍,这确实是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时候老师并不是不想关心学生,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在私立学校,学生们觉得每一个人都是被关注的,被照顾的,没有被忽视,学校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公立学校过去的一个小男生在公立学校的时候上课经常调皮捣蛋,也从不写作业,觉得对学习没有兴趣,但是在私立学校,在校长跟他谈过之后,他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校长对他说,我觉得你可以做到,你是有潜力的,你能做出来点与众不同的事。这些让这个孩子觉得自己被激励到,在上课的时候,他觉得,如果私立学校的同学们能坚持一节课都认真听讲,那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在周一的早会上,私立学校的校长给大家讲名人名言,讲到的是,失败并不算什么,失败会让你更加认清自己,最关键的,是失败之后如何行动。这是非常正确的价值观,失败这件事会有很多原因,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可以决定的。但就是这么无常的事情,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中国,会被人教育,如果你失败了,那么一定是你自己的原因,要么是你无能,要么是你不够努力。很多人在这种教育下认定了自己是无能的,是不够努力的,愈发的厌恶自己,对自己不自信,这种情况下,人怎么能做出好的成绩呢?一个人如果完全不把失败当回事,拍拍屁股爬起来说,好吧,这行不通,让我们换种方式吧,他成功的概率要比失败了就爬不起来的人高的多的多。在这里,私立学校的校长提到,他们将会安排一个名人来学校演讲。公立学校的校长提起这件事的时候眼神有点惶恐,她说,他们竟然如此简单的就可以安排那些名人来学校,我明白为什么私立学校的学生未来的事业会更好了,他们接触这些名人非常方便,这会让他们觉得,未来我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这没什么,可是我并没有这样的圈子,可以让这些名人到我们学校去演讲。第三,学校对人的要求和培养方式。私立学校的学生年龄在7-18岁之间,参与这次录制的几个学生年龄大都在13-15岁之间,而学校已经会进行很多宴会,来培养孩子们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交到新朋友,融入这样的氛围,侃侃而谈。在这个环节,你才会看到来自两个学校学生真正的差别,你会看到私立学校学生的放松和健谈,他们有很多兴趣爱好,对很多事情都知道,有很多话题,也一点都不紧张,而公立学校的学生们就沉默了许多,不知道说些什么,明显的紧张。这次公立学校的校长很明显的被震撼到了,她说,这很好,我也想在我们学校做这些,而且我希望能给我的每一个学生们都提供这样的机会,但是,哪怕把宴会上的美食替换成三明治和烤土豆,我依然负担不起。节目结束后,有采访来体验的三位学生,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是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表现一直很好,学习很刻苦的妹子说,虽然私立学校很好,但她更喜欢公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不公平。我并没有太明白她说的不公平的点在于哪里,是说对比公立学校的学生,私立学校能提供的这些东西,实在是不公平吗?她是个努力的学生,也是最适合私立学校的学生,但我觉得,强烈的自尊心让她虽然很喜欢这些,却又拒绝了。一个表现中等的男生说,两边他都很喜欢,并不能确认自己想去哪边。我觉得他将来会是最幸福的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能在其中发现优点,随遇而安,乐在其中,就算可能并不能成就大事,但这种性格实在很实用。学习最差的男孩表达了他特别想去私立学校的愿望,这里打动他的主要是两个点,一个是他之前说的,老师会对他有关注,会鼓励他,真心的觉得他能行。另一个是这里的学生,他们更随和,更好相处,不会对其他人指指点点。他对私立学校的朋友说,在这里,你想跟谁说话就跟谁说话,他们不会拒绝你,也会给你回应,并且没有人议论你。看完纪录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是一种习惯的动物。人的基因虽然可以决定一些事,但更多的事,是由教育和环境做到的。私立学校更有助于孩子接受正确,或者说更容易成功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为人处世的习惯,他们对他们得到的习以为常,对失败也习以为常,对努力也习以为常,这些习惯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时至今日,再投胎回去上次私立学校已经不可能,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导师给你正确的引导,那就只能试着自己培养自己,摸爬滚打,可能慢点,但做了总归比不做好。
镜头下多少有些实话藏在肚里,但两位校长的责任感却值得每个教育者学习,好的教育是氛围,是专注,是自尊与自信
私立学校校长很骄傲校园里有个Christopher Wren设计的门头,它证明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崇高地位(What architecture is for…)。片中提到英国只有7%的学生能享受这种精英教育(人均预算大约是公立学校的三倍;私立学校可以挑选学生,而公立学校需来者不拒),Google了一下,牛津大学60%以上的生源来自私立学校,据说在美国获得成功的英国演员也大多是私校出来的。Having more money (and knowing how to spend it) definitely makes a difference,富得越久的国家越明显。国内有类似的节目——《变形记》,这种节目对穷孩子比较残忍。片中一个穷孩子获得了私校的奖学金转学过去了,替他开心
不是吹的,高考以及现行的中国教育制度虽然弊病百出,但至少在经费和机会上,依然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后续报道 http://www.derbytelegraph.co.uk/news/derby-news/derby-lad-brett-riley-lands-516568 Brett做得不错
这个纪录片最现实的意义就是改变了Brett的人生轨迹。第一集的他坐在破旧的家里一副萎靡颓废的状态,消极的情绪,我私心最不喜欢这个学生。没想到第二集来到私立学校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氛围,原来他的消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所生长的环境,并未开化的眼界。最可喜的是他意识到了环境的差异,明白他想要的,并且直抒胸臆,最终促成了他得到资助的实现。看到大家评论说他现在在这所私立成绩很好,真心觉得这个纪录片哪怕只实现了这一件事都十分有意义。比较可惜的是叙利亚女孩,在第一集里她是最有摆脱现有环境意识的,第二集来到私立学校喜欢归喜欢,却因为胆怯和阶级意识开始产生抵触情绪。希望她回去可以以一个跳出过井的心态努力,朝她第一集里说的梦想去实现。
看完搜了一下新闻,发现Brett得到了一笔两万多镑的奖学金,已经转学去私立学校了,看照片和以前气质挺不一样了。纪录片里提到的“牛津步”挺有意思20180715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孩子可以上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不用担忧学校以外的事情,专注学习、小班型模式、关注每个人后并且更加自律和自信。而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考虑生计甚至是生命问题。私立学校的人脉名人讲座,普校的生源质量、人数大,经费少,家长不配合,都是问题。
有意思。对比相当强烈啊……这还是2015年,现在应该更严重了。第一次听说“white British Boy”是英国最底层人群。天!公立学校的女校长挺嘴硬的,但其中一位学生倒是“真香”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印象深刻的是katie说喜欢烘焙,可能当个小学老师,叙利亚女孩子复杂的神情。
一条弹幕:吃蜂王浆的幼虫变成蜂后,没有吃的幼虫是工蜂。多么痛的领悟。
私立学校为学生提供自信和自律的精英品质,而公立学校则强调服从和守序。// Brett 成为最大赢家
Changing Places 2015, 只是之前交換的是更prestige, Rugby。。這邊的headmasters有互動。。 “If you don’t have money you’ll feel envious. If you do you’ll feel guilty – and paranoid you’re a target for that envy.”
场面话是要讲的,对于B的人生改变也是认真的。
Brett一看就是那种调皮捣蛋但是特别聪明的孩子,一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肯定会有所成就的
好的教育不是提供多少教育资源,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
独立的人格、自信心、视野、思考能力对学生来讲是未来的关键,私立学校在这些方面确实做得很好。金钱真的可以堆砌更好的教育。这确实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三星给拍摄,追一星给话题。可能拍的人也尽力了,其实追问什么没有拍会更有意思,比如只介绍了穷人孩子的家庭,而只通过家长聚会的形式展现私立中学的家庭,但那就是公开的阶级对立了,这也说明叙事其实永远是狡猾和建构的。倒不觉得叙利亚女孩胆怯而放弃私立机会,我觉得她想得挺通的,她的家庭注定要让她了解到社会的残酷和辛苦,公立学校恰恰就是提前预习阶级混杂和摸清社会位置,私立学校反而通过区隔营造出一种上流化的假象。象牙塔能给她一时的改变,但是最终如果不能和原生家庭和阶级衔接起来,只会造成痛苦的割裂。我觉得这也是公费教育存在的意义。
这就是阶级的差距呗。Brett真的很幸运参加了这个节目。
https://b23.tv/Iz941VO这个链接是沃敏斯特的中国学生写的,看完直接毁三观😂简直就是动物园嘛😂啥“牛津步”啊,搁这写小说立人设呢?/女校长是来探讨教育的,男校长是来做宣传的。/我还是不喜欢这种精英教育,觉得他们都是社交达人。/一星给女校长,一星给通过公立学校考上剑桥的叙利亚女生。真的很棒👍🏻而且女校长非常重视音乐,就觉得她不一般。/啥叫真正的贵族啊,女王那一大家子还不够乱吗?😂骗骗小孩子还差不多,我十几岁的时候可能会很吃这套,现在无感了😂
阶级分化是必然趋势,比《中国老师来了》更客观,很钦佩女校长的追求,教育工作者对阶级分化的感受最直观,女校长肯定早已看透真相,仍怀着热忱想要打破也许只是减弱教育的不公平。令人深思的是,最后一名公立学校的男孩受资助上了这所私立学校,搜了下男孩的近况,变化是惊人的。曾经我认为,孩子在哪接受教育影响并不大,重要的是个人素质,现在发现,教育环境对个人素质的影响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