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斯基拍的《孤雛淚》其實不算很催淚,也沒有拍得太長。對於沒有看過原著的我來說,覺得已成功將大文豪的經典重現。
看完電影,似乎明白了狄更斯的小說是為何被奉為文學經典。它的威力不僅僅在於文字上的技巧,而是以故事展現人性的能力,人性中有善、有惡、有恐懼、有堅強;人與人之間有階級、有偏見、有相助、有互信。狄更斯沒有把這些字眼直接寫出來,而是細緻地將人性的內涵收藏於故事之內。
《孤雛淚》可能有點粵語殘片的老套,但當中有一生受用的美德。回頭一看,你會發覺呼天搶地強催淚、強調復仇記恨的韓劇韓片(見拙文《長今娘親竟記恨》),實在多看無益。
《孤雛淚》中的主人公Oliver為了逃避孤兒院執事與童工僱主的迫害,赤腳由鄉下走到倫敦。令我想起當天阿松聲稱要將香港發展成東方曼克頓。你們知道倫敦、紐約、東京、甚至香港這類國際大都會是怎樣發展成嗎?不是資源,是人。這些地方雲集了全國甚至全球的精英。其實我們很多人的爺爺公公都是Oliver,他們為了生計從鄉下跑到來香港。能抵壘的,能熬下去的,怎會不是精英。現在香港的邊關半封了,不想當精英的也不能走,是精英的卻不能來。現在我們歧視新移民,其實相當可笑。
看電影前還在商務買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許煜、劉世良著的《勇敢新世界:互聯網的罪與罰》),看過電影後再次驚覺有很多應讀的經典名著都未曾讀,還買新書作甚?看來是時候省點時間,停買坊間的首輪新書(甚至可以省點錢,因為舊書可在網上合法免費下載)。
本文為節錄,全文刊於: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342这部片子提醒我们,“萌”的起源要比我们想象的早得多。。。起码狄更斯玩起这个来就很有那么点意思,再加上本来就pedophilic的波兰斯基的诠释,这么个由小男孩子们唱主角的电影无论如何是逃不掉阿姨们的收藏夹的。。。难怪有人说英国同人女随便写写就让国内的正经写手无地自容,人家有这个传统么。不过话说回来,时代剧就是好看呵,那服装不知道什么材料做的,要是能摸一下就瞑目了。还有在布拉格郊外整个重建的19世纪中叶的伦敦,有钱真好-_,-
http://nknymphet.spaces.live.com/blog/cns!96DC649AE948C3D4!410.entry?_c=BlogPart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72岁那年导了已被数百次搬上舞台的古典名剧《雾都孤儿》,导演用独特的电影语言来诠释这一世界电影的永恒主题——我们如谜一般的童年经历,就似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他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里所描绘的半自传的人生经历一样,我们今天可能有自己一成不变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但是每个人,都或许对自己的童年有一种近似梦幻的诠释,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色彩丰富的童年幻想,当然,我们的童年没有奥利弗推斯特那般的艰苦晦涩,那般的传奇冒险,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或许有个不为人知,在我们成年以后很少提及的童年经历,罗曼波兰斯基用特定的电影语言,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出场人物,圆了我们每个人童年冒险多怆的梦幻之旅。
波兰斯基曾说过:“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着重于探讨人类孤独心境和面对大的社会环境的挣扎和无奈,一个9岁的孩子要面对社会强加给他的各种近似及至的生活压力和道德两难,即使我们今天身经百战的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悠然自若,游离于道德底线和金钱、虚荣、社会的责难之间。我们很多人,为了所谓的社会底线,迷失了自我,生活在痛苦的边缘,心灵好象一个被打散了的蛋黄,没有寄托。
电影的开头从狄更斯小说的老式版画插图里走出,电影的场景、布局、人物的定位很英国,既有英国式的古板,又有英国式的绅士风度,奥利弗推斯特的恐惧的寄贫院经历,吃的肥头大耳的寄贫院理事会的老爷们,居高临下的教训可怜的小奥利弗,“孩子,你怎么了,脸都吓白了。”在寄贫院的监士计划将奥利弗托付给可怕的打扫烟筒的黑衣人时,寄贫院的理事老爷同情的问奥利弗,“你们对他好点,他急需关爱。”理事老态龙钟的滑稽样子,英国式的古旧礼服,文明杖,高沿儿帽子,外边彬彬有礼,实则对社会的贫富等级制刻骨铭心的深刻认同,将一副如同英国19世纪的世态炎凉展现给了观众,让观众感受一种可鄙的优雅和世俗。
小奥利弗出现在伦敦郊外的金黄色麦田,出现在棺材铺老板妻子统治下的残忍店铺,出现在伦敦喧嚣的市井街头,出现在善良绅士的别墅,出现在神经质的治安官统治下的法庭,小奥利弗在波兰斯基的带领下游历了伦敦的人世百态,小奥利弗象征我们每个人的那个童年曲折冒险的天性,或者潜伏在我们已经麻木的心灵里的那份童真,电影的那些恶人、善人、小人、忠实于社会等级制度的奴仆老爷,象征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可鄙的传统观念,那些人们在金钱、权利、欲望获得满足后的小人得志,那些处处擎肘的懦弱和内心的踌躇。
“几天以来,哀愁似乎已经占据了这个心急的孩子那双忧郁的眼睛,不管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都笼罩着一层阴云,这种忧愁已经魔术般地烟消云散。绿叶上的露珠闪出更加晶莹的光泽,微风伴着一支更加美妙的乐曲从绿色的叶片中间飒飒穿过。连天空本身也好想更蓝更亮了。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境产生的影响,它甚至会波及外界事物的形态。人们看到天地万物和自己的人类同胞,大叫一切都是那样阴暗、消沉,这并非没有道理,但这种阴暗的颜色只是他们自己带有偏见的眼睛与心灵的反映罢了。真实的色彩是十分美妙的,需要的是更加清澈的眼光。”
--狄更斯 《雾都孤儿》
文学和电影·本身来说其实区别挺大的。我通常认为文学稍微更胜一筹,文字给人的想象其实并不是电影一定可以拍出来的那样。所以改编文学作品的影视一直就饱受诟病,原著粉肯定或多或少会对改编的文学影视剧作有些不满,这也是正常的。
改编文学作品的影视存在风险,但总有导演能够把它拍的经典。其中好评度最高的应该当属《哈利·波特》了,但这次我不评价它,我们来谈一谈狄更斯的著名作品《雾都孤儿》改编成的电影。
接手《雾都孤儿》的是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他最近的新片《我控诉》正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参展呢,目前场刊评分也挺高的。至于波兰斯基,完全不用担心于他的导演技法。他特别擅长运用特殊的镜头来塑造画面,给观众强而有力的震撼。
这里提一下波兰斯基对“电影解读”的态度。他说导演最好没有明确的解释,因为电影要表现的没有“正确答案”,让观众自行探索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波兰斯基对本片声称“弃暗投明”(意思是波兰斯基电影的拍摄风格都挺黑暗的)是为了他的两个孩子,(“我不想让他们像上次那样,看完钢琴师说没有哈利波特好看”)。
但本片如果不加黑暗、阴郁的氛围,怎能还原出19世纪初期的伦敦呢?我们都知道狄更斯是一个写实作家,写作风格幽默泼辣,又充满感伤的情调。在揭露社会的丑恶面孔的同时,也有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我们一起来看看电影《雾都孤儿》里的表现吧。
像一本精装书籍打开页的片头结束后就是灰色调的,灰色的是乌云密布的天空,是潮湿的泥土路面和房子的外墙,也是孤儿们的灰色衣裳。但一会儿过后,去变得格外的刺眼,那是贵族们金碧辉煌的餐厅。
吃不饱饭的童工所,在长镜头的抽绳过程中夸大了那一群孩子的可怜,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牺牲个体而让大家都吃的饱一点点。当奥利弗仍受不了饥饿而找管家要一点点吃的时,当我们随着俯拍镜头看着奥利弗用小而略有沙哑的声音说道“please ,sir, need some more”。
这个时候我们会带着怎样的主观色彩去看奥利弗?这是一个存在于文学和电影的一个共同的思考,他有多可怜,我们就有多么同情小小的奥利弗。当他被电影中的众多角色欺负,我们唾弃这些恶人,当他别好心人帮助,我们也会为之赞扬。
如果都是善和恶,这样两种人性。那么人物必定都是过场角色。在《哈利·波特》里哪个配角让你印象最为深刻,你可能会说是斯内普教授。但在你看完《雾都孤儿》时,你也许会说是南希、是机灵鬼、或者是费金,他们都有人物弧光。
在电影里,金斯利演的费金确实挺好的,那种外在和内在的丑陋,小人心肠,他恶,但不如比尔。在奥利弗没有被抓走之前,费金的小破屋可是奥利弗从小到大唯一感受到温暖的地方,这里没有欺凌和侮辱,只有来自底层最最真实的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显而易见的本片坎普风格的片段,就是费金和其他三个小孩“做游戏”(演示如何偷东西)给奥利弗看的时候,像一场滑稽幽默的舞台剧。虽然这里破旧,门口的小巷在每天的早上都是杂乱不堪的肮脏,但在这里有热的烤肠和暖心的酒,还有像朋友一样的欢声笑语。
当我们看完整部影片的时候,我们也会被导演带入一种关于人的渺小的生命的思考。也许遇见好心人的奥利弗是幸运的,但那些与奥利弗差不多大小的“小偷”朋友们呢?他们的人生还长,但要怎么经历呢?
也许就像《双城记》里那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所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好也有坏。“so green”这是影片中说奥利弗的话,他真的如此天真可爱,一双纯真的眼睛干净又透亮,而我们的视角其实就在他的那双眼上,看着雾都的社会万象。
《雾都孤儿》能用华丽的场面调度带给你想象的场面,能用镜头语言带给你“阅读”之后的思考。被其中的一些画面震撼,也被多彩的人物吸引。这就是一部特别特别棒的文学改编电影。
“欢乐与忧伤交汇在命运之杯里,
然而其中绝没有辛酸的眼泪
因为就连忧伤本身也已冲淡,
又裹在了那样甜蜜、
亲切的回忆之中,
失去了所有的苦涩,
成了一种庄严的快慰”
微博:24FILMS_电影胶卷
微信:lovefilm
知乎/豆瓣/今日头条:24FILMS
微信公众号:24FILMS
无甚印象
场面和配乐做得很好
狄更斯负责光明的一部分,波兰斯基负责阴郁的一部分,这就是史上最完美的【雾都孤儿】。
上学时阶梯教室放的,也是个人最喜欢的一版,如同小说彩插一样的画面,感动到落泪。
工业革命后的伦敦,看似富有,其中又暗含着多少的肮脏与罪恶,经济发展导致无尽的物欲可能是每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法律和道德又应该如何自处?
黑白那部总体更好,但这不的oliver更像书中那样。
God bless the boy and the kind-hearted gentlemen...
英式口音就是很萌啊,尤其是从销魂的小正太口中说出。
没看过原著或其他版本的电影,但这部波兰斯基版的《雾都孤儿》异常好看。好看到就算是十几集的电视剧我也不嫌长。感觉电影太短。风景如诗如画,人物生动鲜明,故事精心迷人。真是一个好电影
英国好美,喜欢那种朦胧的感觉
一部好的片子,最重要的一定要有个好的剧本!以及一个感人的结尾!虽然改了些原著!但总体还是不错的!
波兰斯基 这个名字足矣
画面我很喜欢 且比较忠于原著
为啥我想到《Boy A》。。。
2011.03.19 @ Home最后才发现Fagin是Ben Kinsley演的善与恶 - 还是得细读原著OST一如既往的赞
出身环境的剔除处理,父权统治的确立与消亡,看客群中的绞刑架,合法/合理的施暴行为。波兰斯基称拍片“弃暗投明”是为了他的两个孩子,“我不想让他们像上次那样,看完钢琴师说没有哈利·波特好看。”
始终比原著缺点感觉。
奥利弗退斯特很萌。。很萌。。
真不爱伦敦。
正太够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