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观后感: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你现在所拥有的你认为习以为常的事物,却是他人可望而不及的梦想。活着,仅仅就是为了活着和生存,许多人就已经用尽了毕生的力气。相比于许多人来说男主是不幸的,但相比于更多人来说,男主又是极其幸运的。家人为了他牺牲一切,不顾一切代价,包容男主的性取向。他也为了家人选择自己的学历和师事业为第一目标和追求,为了自己喝家人能够过上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我其实和男主的性格大体上一致,在性格方面我们可以说都是一类人。我始终把家人亲情发在首位,相比于友情和爱情来说,亲情始终在我心中是最为重要的,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双亲始终是我的唯一和首选。《逃亡》当之无愧的神作电影。
电影一共有三种形式呈现:
1.彩色动画——正在接受采访的阿明回忆起曾经的难民生活,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一方面为了保护当事人,而另一方面也是模糊化阿明这个人,因为像阿明一样的难民有成千上万。
2.真实画面——回忆里每当介绍到历史背景时,电影会采用画幅更小的真实画面,会有一种纪录片的观感,更加真实性、说服力。让观众感受到,阿明口中的一切都是曾真实发生过的。
3.黑白简笔画——阿明梦中或想象中的一些画面,里面的人物都是用极为简单的线条勾画,配以黑白灰的层次,像勒紧人脖子的细绳,喘不过气。因此,这些梦境也往往是阿明的噩梦,让他窒息。
尽管阿明后来事业有成、爱情丰收,但曾经的遭遇也时时缠绕着他,恐惧担忧谎言挥之不去。就像偷渡那天,从小船的漏水船舱里站到甲板上,他看到了一艘巨大的客船。每个人都以为这是可以拯救自己的稻草,只有他深知站在高处的人不会有一丝怜悯之心,他们会做的只有掏出手机拍照然后将之遣送回国。所以即使有一天看到了希望,自己也仍旧是等不到救援的难民,从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哎,希望世界和平,政治家可以不再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而牺牲无辜的民众。
开两倍速看完的。刚开始我还心想不会又是同性恋或者种族主义相关的吧?结果两个都有。搁这叠buff呢?故事情节、画面的表现都平平无奇,甚至有掉帧的感觉,如果不是政治正确很难理解怎么拿这么高分。况且电影中一味丑化其他国家甚至自己的祖国阿富汗实在看不下去,还多次提到要去美国,显得非常优越似的,不知道是谁扶持塔利班的吗?总之看完以后非常失望,不推荐观看浪费生命
呜呜看得难过又感动
1. 平时不轻易看这样的题材 甚至不会看 但被这部的动画形式吸引了
2. 刚开始看发现几乎都是对白和独白 差点不想看 幸好叙事把我拉回来了
3. 影片前面有提到男主家人都死了 所以在看逃难偷渡过程中 总担惊受怕谁出事了 还好后面发现只是人贩子让他必须说的故事 那种自我认同的缺失感 很孤独很难受 而且根本无法诉说
4. 男主尝试和某任男友说过身世 却不料在之后的争吵中被威胁 这不仅要承受爱人出卖自己的痛苦 还要再次承受被揭发被遣返的担惊受怕 那位前任真的很烂
5. 大哥哥很让人感动 除了倾尽所有帮助家人 包括钱财甚至是自己的幸福 最让我感动的是 当男主终于坦白自己是gay时 大哥哥送他去了gay bar 给钱让他好好享受 理解万岁 呜呜太好了真的 怎么会有这么明白事理的家人 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大哥哥要把男主送去女人堆里找感觉 dbq是我小心眼了
6. 现任太好了 很包容很尊重男主 衷心祝福
7. 要思考的:男主在纠结回美国读博士后的事情时 他说在爱情和事业学业之间总会选择事业学业 因为他不能辜负家人 他有他需要承担的责任 可能影片中没谈到家人对他的期待和要求 或许根本没有 只是男主他的性格他的内心他的经历 一定会驱使他这么选择 能理解 但我在想 家人们会不会更希望他获得幸福 过安稳的日子呢
首先,电影呈现方式很特别,主体是动画,但每次聊到黑暗绝望的时刻会变成虚幻的暗黑影像,没有勾勒任何细节,这种呈现方式让我非常触动,仿佛自己也同样置身于这种黑暗笼罩之中。
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无疑是独特的,出生于阿富汗,虽成长于一个有爱的家庭,但成长期间一直受到驱逐、恐吓的威胁,再加上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害怕传统保守的家人发现后不被认同,光是联想男主从小到大一直处于小心翼翼的状态就感到非常让人痛心。聊几个让我非常有感触的场景吧:
1. 为了逃离阿富汗的征兵和动乱,一家人不得不前往唯一接受他们旅游签的俄罗斯,但天下乌鸦一样黑,俄罗斯警察利用职便贪婪地在他们身上索取财务,以至于男主不敢上街,终日只能藏于居室内看电视;如果是被抓到的非法逗留的难民是女人,且没钱贿赂警察,那哪怕在光天化日之下也会被性侵。
2. 男主谈到自己逃到丹麦哥本哈根的那几年,时刻处于提防他人的状态,犹如惊弓之鸟一般,哪怕处于安全的环境里,这种警备状态还是一直保持着。同时由于自己在人贩子的指导下对自己的难民身份撒了谎,他无法真正去做自己,与人交流总会害怕自己会不会前后矛盾,一个谎言需要另一个谎言来支撑,这让人非常难过。安全感,就如空气一般,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几乎不自知,但失去它真的会无法正常生活,You just cannot be a free soul. 它是一个人能勇往直前、自由追梦的前提。生活与生存的差别之一,应该就是能否发自内在地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吧。
3. 当男主忐忑地告知哥哥自己是同性恋时,哥哥二话不说驱车带他前往Gay Bar,我非常感动,当时男主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小时候在阿富汗生活的一些美好童年的回忆,和哥哥一起在街上打闹、打排球、放风筝,和姐姐在打牌,有妈妈的关心和疼爱,他原以为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结果哥哥说他们一直都知道,并用行动表示支持,这是我能想到最美好的结果了,家人对自己的认同是男主一直内心渴望但又无比挣扎的东西,家人是他难以割舍的羁绊,同时也是他感到害怕无法真正做自己的来源。
4. 男主一家无疑是世界难民中较为幸运的少数,所谓不幸中万幸,至少一家人最后散居于欧洲,男主本人还能追求学术梦想。恰恰也是因为他们的幸运,我们才今天能看到一个完整的逃亡故事。可我不禁在思考,他们在逃亡的漫长过程里,所遭遇到的所有痛苦与磨难、黑暗与险恶,可能电影只展现了冰山一角。这些刻在心灵上的疤痕和伤痛,需要多久才能修复,亦或是,可能无法修复完好。
身体逃亡了,心灵就真的从此重生了么?
好深沉的电影,家国天下,民族战争整治取向混杂在一起,男主娓娓道来,用最平凡的讲述描绘了那惊涛骇浪的前半生啊,拉拉碰上战争这个点也是没谁了。一部动画片,而且画面并不怎么样却在暗线把阿富汗战争前因后果讲的透彻,把俄罗斯的分裂腐败展现淋漓尽致,一个难民逃亡所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全部呈现出来,最后主角跟自己和解
在电影院里看,观众人不多,很多中东的面孔。看到“在军队来抓壮丁时,许多少年都会想尽办法逃跑,因为去的人很少回来”之情节时,同排的一个男子在擦泪,不知道是想起了谁。可以说这部电影让我的生命中度过了十分有密度的身临其境的两个小时——众生皆苦。
太能理解“逃亡对人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会让你在任何关系中无法相信别人”。那灯红酒绿的同志酒吧,一个local gay people放松娱乐的普通场域,却是另一些人要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花光所有运气才能抵达的地方,即使抵达了,也还要花上更漫长的时间去摆脱那一路跟随的心魔,政治对人一生的迫害拿什么来偿还。
#TIFF 2021# TIFF DOCS。入选Cannes2020片单。前获2021圣丹斯世界纪录片单元最佳影片+安纳西最佳长片动画。9分。确实堪称是2021年甚至前后几年最重要的纪录片,无论是从难民还是LGBTQ+的角度都重新开启了叙事可能性,除了双重的“少数”之外,影片更重要的是讨论了“叙事”如何从全方位的角度影响到人的生活,这个太厉害了。关于有没有必要用动画来做这个事情片子也有不错的自反性(不过仍有可商榷的地方,比如片中直接用了资料影像)。如果奥斯卡给动画长片、纪录片、外语片给三个提名也OK的。#年度佳作候选#
惆怅哀伤的情绪贯穿始终,细腻且避免苦情,动人且及时。
以为难民题材已经被过度到挖掘不愿意再汲取或是无法再出新,然而本片就提醒着它不会终止,也有更多的故事值得被分享。到了最后,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听了一个被精心设计包装的故事,还是陷入里面的事件与历史竟然完全真切存在的后知式警觉。Amin看似充满矛盾的叙述,以及不断片段组合在一起的凌乱,或许是生活最残忍又真实的样貌-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Celeste Ng <Little Fires Everywhere>”。我愿意称NEON是祖上冒青烟(烧了好几年的那种),希望能有好结果。
4.5 怎么可以用这么平静的叙述讲出了一段那么黑暗和悲伤的过往。国境线我一直认为是人类自大和残忍的规则。表哥带着钱让他去gay bar的时候我哭的稀里哗啦。
#丹麦首映# 七年磨一剑的呕心沥血之作,看似是又一个被讲烂了的难民故事,却因动画的形式唤起新鲜观感。美漫风+低帧率呈现出一种在翻连环画的感觉,或许指涉回忆的不堪与残破,也或许不那么连贯的画面才能表现出这种“字字泣血 一言难尽”的惆怅感。这曲折的逃亡经历巧妙串联了西亚到东欧一路在90年代糟糕的历史,最后又落脚在对北欧国家移民政策的控诉,凝练而深刻。
真实爆哭 没看之前虽然知道会是怎样得糟糕 但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 这落难的一生 每个身份带来的都是落魄和压迫甚至是灾难 然而你的困境却是他人拍照留念的契机 此时绝望和羞耻遍布全身 为了生存却不得不活在谎言之中 之前有参加过rainbow refugee的活动 帮助他们重建精神家园太过重要
难民身份是物理意义的逃离,同志身份是心理层面的逃离,两者都无处归依,所以对“家”的渴望成为了伪命题,到底哪里才是人安全自由的栖息地啊。
这部动画里的种种情绪像一根温热的针扎进我的胸口,眼泪数次从脸颊淌落——当Amin对家人出柜,哥哥一言不发地开车,Amin脑子里竟似要和他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诀别,而后走进那扇未知的门。当Amin回到哥本哈根,远远望着来接他的男友,决定拼凑被长久的逃亡、恐惧和谎言破坏掉的一部分自己。当最后的歌响起,字幕里来自Amin的那段话,感谢家人和爱人无私的奉献,KR you mean the world to me. 我看到人竟然,又如此自然,迫害不同政见不同信仰不同性向不同国籍肤色的同类,心中永远不会停止涌起怒火和憎恶。
动画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保护当事人的私人信息,让当事人不用露面。另一方面,动画可以完成真人电影无法实现的效果。故事随时可以跟着男主角的口述飞起来,用写意抽象化的方式,去表现阿明一家人逃亡过程中遭遇的噩梦。但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还是它的故事本身。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载体,阿明将他不能说的秘密,讲了出来。这部电影,就像他人生阶段的一个小结。难民和同性恋这两个身份,让他的故事变得更加特殊。但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相反它非常振奋人心!
无法不想起《我在伊朗长大》,而男主最终在异国继续生活的结局,又像现代版劫后余生的《钢琴家》。动画结合纪录片的方式确实很奏效,为这个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注入了更多真实感,像匡扶摇画的那些采访;很多逃难、偷渡的段落的惊恐感也很能让人共情。人总有重新开始的权利,但我只是无法抑制地想,背负如此巨大的负担与隔阂,他真的可以按下重启键吗(哪怕这并不轻松)?可如果温情脉脉的落点令我感到不适,这又何尝不是我对苦难浅薄的想象与关怀呢?@HIDFF
非常讨厌在这种类型的电影评论下看到“感谢自己出生在安定的我国”这些字。就像难民逃亡中途碰到巨型游轮,难民们以为得救了,游轮上的白人游客只会对着他们冷漠拍照,然后把他们遣返回去。
一位阿富汗同志的逃亡之旅,为了保护当事人而采用动画制作的纪录片,没想到意外地模糊了剧情与记录的界限,私人化的讲述让观众不自觉地代入男主的视角。在历经摇曳的船舱、冷血的人贩子、残酷的警察等种种磨难之后,还要面对不被家庭接纳的恐惧,可家人那一句:「别担心,我们一直都知道」顿时击破了我的防线。家,一个你感到安全不必逃离的地方。
映后访谈问到导演动画和纪录片的真实边界在哪。他说其实是没有客观视角的镜头的,只要是透过镜头和间接而来的影片,都不可否认的带着视角,但Amin和家人都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看到过去的经历,因此他认为自己的形式依然忠于纪录片,逃亡的经历影响了后来一生中的身份认同和信任感,但没有逃避人生的谎言是难能可贵的。
圣丹斯评审团奖,用动画和历史胶片还原真实记忆。一个阿富汗同志少年从塔利班占领区逃到苏联又逃到丹麦,触目惊心的苦难叙事。电影的讲述方式是跳跃的,没有回避编造的谎言,反而加深了它的感染力。正因为那些牺牲苦难,男主和男友的新生活才值得珍惜。
#GFF2021 因为是动画,对恐惧的渲染更到位:集装箱里焦虑的人群,猫眼里砸门的警察,雪地里冷血的人贩,游轮上漠然的白人。观众跟随主角潜入他的噩梦中,又清醒得知道这不是梦。过去和现在的互文讲述并不新鲜,但节奏把握得刚好。伏笔考验了观众对主角的情感反馈,试图让观众真正理解,而不是对奇闻逸事流于表面的同情。压抑了整篇的情绪,在家人的理解和包容中爆发,主角走进酒吧的时候,和他一样感受到了自由和爱。(Amin的不安会伴随他一生,但他同时需要讲述来获得救赎,动画的方式明显出于保护
海報真的太厲害,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之一。戲院的推介語是這樣說的,「身體在逃亡,心靈在逃避,我所需的是一份包容」。動畫化反而無心插柳地去掉了虛與實的邊界感,加上Amin第一人稱的敘述,讓人好像身臨其境,尤其是母子三人穿越樹林的那段。持續數年的訪問是一個逐漸放下心防的過程,一直到Amin決定結婚,與伴侶共建一個「家」,但事實上這些傷害的影響用一生的時間也無法完全消除。幸與不幸都是相對的,但無可避免地想到,在逃亡的旅途中,Amin或許已是較幸運的那種。在漏水的偷渡船上振臂呼救的人,和在巨大的豪華郵輪上俯視地、透過相機鏡頭遠觀他人的苦難的人,我們又是哪一種,抑或這種身分也是在不斷轉換的。散場後見到一個外國人對他的朋友說,It’s okay to cry。反對一切戰爭、強權和侵害,有更多的同理心。
哥哥带他去gay bar那一段我爆哭,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被接受真实的自己的桥段这么能直击我这种顺性别顺性向顺一切的主流人的内心
被奥斯卡多项提名的丹麦电影,将动画手法与纪录电影结合,简单而又不失光彩。难民题材与同性人生结合又带来独特性。全片真实、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