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却没有在荷枪实弹的土耳其战场上花费多少笔墨,相反,大量的篇幅都集中在主人公出征前的澳大利亚和埃及的训练场上。与一般的战争片相比,本片少有硝烟弥漫,少有血肉横飞,甚至大部分场景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这一切美好与Archy的死和Frank的悲痛形成了强大反差。而战争已无需多加描绘。影片让我们得以透过战役伤亡者的冰冷数字,看到一个个与Archy和Frank一样的鲜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然而一切都随一场战争灰飞烟灭。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的牺牲一览无遗。
Archy纯朴而正直,Frank则狡黠而不失理智,两位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因战争而走到一起,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Archy与Frank代表了当时澳大利亚人对待这场战争的两种态度。Archy凭着一腔年轻人的热血积极参战,Frank显然更为理性,但也未能置身事外。个人在时代面前无比渺小,没有人能够于世外独立。这是一个群氓的时代,在整个澳大利亚弥漫着协助英国、参战光荣的空气时,人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很多澳大利亚士兵都像Archy一样热情地投身战争,悲壮地葬身异乡。他们可能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何而战,是简单地为了那一身帅气的戎装?是了自己为国效力的一腔热情?还是为了一份为英国瞻前马后的意气?Archy默念每次赛前Jack与他的对话,像从前比赛时一样冲出战壕,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定格。战争过后,死者已矣,生者强忍悲恸,冷静反思,我们是谁?我们为何而战?惨重的代价换来了澳大利亚在精神上的重新定位,唤醒了澳大利亚人的民族意识。
对于梅尔·吉布森,我对他的印象来自《勇敢的心》这部影片,相信大家也都一样。而《加里波利》作为梅尔·吉布森的早期作品却显得有些无人问津。那时的梅尔·吉布森还是一位澳大利亚的青年演员(没出名)略显青涩,因此参演了这部澳大利亚的本土影片。(这也是我第一次看澳大利亚电影)
影片讲述一战时期澳大利亚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加里波利战役)。年轻的运动员(不熟悉这演员)和男一(梅尔吉布森饰)一起参军并被卷入到加里波利战役之中,他们的人性在战场上经受考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最后四分之一处的加里波利战役,将战争的残酷以极其露骨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战时期的传统战术冲锋被用在战役当中,澳大利亚军面对土耳其的强大火力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第一波冲锋全军覆没,第二波也是一样,到了第三波的时候梅尔吉布森饰演的传令兵由于没有及时的将上级的停止进攻的命令传回来导致了又一个惨剧。。。。。。
影片中经典语录:你的腿是什么?钢弹簧!你准备跑多快?像美洲豹一样快!
澳大利亚影视业还是很弱势。比什么《兄弟连》强太多的电视剧,知名度却非常低。描述同一场战役的澳大利亚电视剧《加里波利》,道具和场景委实非常之好。情节倒是一般。登陆第一天。澳新士兵刺杀土耳其士兵;反冲击的土军刺杀跪地求饶的澳新士兵;登陆第一天,在战列舰豪华长官公室里享受盛宴的英国将军们;澳新士兵试图巩固阵地,就地挖掘。 澳大利亚2015年电视剧《加里波利》,真是近年罕见战争影视佳作,比美国佬那些乌七八糟的战争片强多。情节单调了些:除了一些回顾插叙,从头到尾就是打打打打。纪录片式的场景效果,却并不追求伪纪录片的虚伪风格。弄了些普世情节,但也没啥说教和煽情。意识形态上很素净很干净的片子。 加里波利战役对世界史的影响,某些领域还真是决定性的。1 英法未能打开援助俄国的通道,十月革命不可避;2 动摇了澳大利亚对英国的忠诚;3 ……美英的自由派媒体乘势崛起。 加里波利是1981年电影。在国内不太出名。但在澳大利亚却是史诗巨作。主题就是把爱尔兰人的反英情绪和澳大利亚的反英情绪融合在一起。梅尔·吉布森的原点之作。
今天是ANZAC DAY,于是发现了这部电影。81年的片子居然比我还早出生...
----------------------------------------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开始剧透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出身西澳,来过澳洲的人都知道西澳在澳洲是一个多么偏僻的存在,而这两个人的家乡居然离Perth还有很远。不知道为什么去参军,甚至男二和父亲还痛恨英国人,男一只是知道英国和德国打了仗,是德国佬的错。士兵们在战前训练的时候,仍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到了战场突然发现这一切完全比模拟战斗要来得可怕的多 -- 玩过彩弹射击的人应该对这个就有很深的体会,只是小小的彩弹球打到身上立马青紫一片,想想荷枪实弹就不寒而栗。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即使战地指挥官报告着当前的情况不适合冲锋,但是仍然阻止不了上级下达的一定要冲上去的命令,那些刚才还在嬉闹着的男孩们,瞬间躺倒不再说话,他们中的很多人,把自己的身体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ANZAC DAY就是为了纪念澳新军队第一次在Gallipoli登陆的日子,之后成了澳洲纪念阵亡将士和向军人致敬的节日。路过Shrine of Rememberance前的松树下看到没见过祖父的孙儿给祖父献的花圈和写的信,不禁潸然泪下。每个人都最终会死去,或早或晚,可是战争是为了什么?
本来想找同名纪录片的,结果找到这部。“澳新军团节”的由来,把一次沉重的失败战争拍得比较无力。
7/10。阿奇征服自然的愚蠢第一次表现在与雷士的打赌,他莽撞地与骑马的雷士赤脚比赛,奔跑过旷野的砾石、沙丘和灌木,付出了双脚皮开肉绽的代价取胜,第二次是和唐尼徒步行走在50英里的戈壁,他辨别太阳寻找方面和跟随鹦鹉寻找水源的自信,被遮蔽光辉的黄沙所摧毁,最后是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战壕坑道里,老兵啃食落满苍蝇的饼干,海滩上和水中嬉戏的新兵则被流弹击中负伤,但视士兵生命如草芥的长官宁愿休闲地喝茶,也不在乎无辜送死的澳新军团成片倒毙。导演在拍摄战场之前先展示了世外桃源般的埃及,新兵们骑着毛驴招摇过市、刮掉当地人晾干的衣服,如郊游般乐呵呵地集训,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笼子里成群的妓女和骗钱的古董小贩上,在登陆战前夜的舞会里欢快一把,正如集训时那座被炮弹轰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人类为征服自然和战争的游戏付出了血的代价。
不错的反战电影,查了下wiki,Gallipoli战役初期,澳新联军死伤惨重。片子描述了士兵们知道自己将会无意义死去的那个时刻,以及由此终止掉的所有美好经历和回忆。古往今来,有多少士兵在自己的第一场战斗中就死去?
不同于那些充满着紧张刺激和英雄主义的战争影片。《加里波底》更多的反映的是战火中的真挚的友谊和性格的成长,从平常人的角度对荒唐无知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性进行反思
(7/10)澳大利亚的《加里波利》和土耳其的《恰纳卡莱》是讲述同一个故事背景,两个片名是交战双方对这场战争的不同称呼。澳版偏重凡人视角,从“害已”的角度反对战争;土版偏重家国视角,强调保家卫国的意义。
这个时期的彼得威尔已经开始走出澳洲的荒漠开始他全新的电影旅程了,影片通过几个年轻人的战争岁月的故事为理想与友谊殉道,一如既往地对民俗的关注,对战争场面的淡化处理,喜剧元素的加入都让影片那个悲惨的结局更具有感染力。
真正的意外之旅,从昆士兰到土耳其,谁能知哪一次拥抱与相望会是最后一次。可贵之处在于拍出年轻国家年轻人的天真,无愧为澳洲电影传世经典。国民CP美不胜收催人泪下,马克李真是位金发天使,每个天使身边都该有另一个天使爱护他,世界已经太残酷至少对彼此好一些。
袋鼠这是自黑吗?1、袋鼠的大兵,军纪败坏,吃喝嫖赌;买东西之后强行退货,否则就打砸店铺,缺少契约精神,活脱脱的流氓嘴脸!果然是大英帝国流放罪犯的蛮荒之地。2、袋鼠的军队毫无战略战术,炮火覆盖后,不及时发动攻击,等土鸡重回战壕做好准备后,再去送人头。进攻时没有组织火力压制,还让士兵子弹退膛、只用刺刀?这指挥官是猪🐷,士兵也是猪🐷!3、这电影告诉人们,什么是战五渣。
“1975年,拍完悬崖野餐之后,我在琢磨一个发生在法国的一战故事,有人对我说,干嘛不拍加里波利?现成的题材。第二年,我去伦敦参加悬崖的首映,决定顺道去趟加里波利。先到了伊斯坦布尔,租了辆车自己朝战地开去,那真是很棒的体验。整整两天时间,都没看到半个人从那坡上下,又沿着壕沟溜达,发现了不少战事遗物,纽扣,旧毛,皮带,驴骨,甚至还有没破的水壶,一切都是老样子,我真得触景生情历史感伤,完全改变了对加里波利的认知,当时当地就决定必拍此片。”
加里波利的山岗上, 他们的对手凯穆尔这么说: 我是一个战士, 明白生命的价值. 人类的愚蠢难道还不够多吗? 死者已矣, 真正的勇士懂得宽恕, 只有懦弱的人才将敌人挫骨扬灰. 民族间的战争与和平, 往往变成了世世代代的江湖仇怨. 只有懂得宽恕才会有自由与尊严.
青葱的吉普森,真是很赞...
理想与现实冲突对比,显示战争的残酷。吉普森年轻时候的皮肤真好,我能理解李连杰现在的坑坑洼洼了。
年轻帅气的梅尔吉普森演绎的一部让人悲伤的战争电影。We don't wanna fucking war.
怀揣理想去拼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结尾悲壮惨烈。梅尔吉布森真是稚嫩~
1.你像美洲豹那样奔跑,却躲不开横飞的子弹。large than life,年轻单纯的生命对于战争的想象充满了理想美化,却在现实面前被无情的战火终结。2.当哀婉深邃的阿尔比诺尼g小调柔板第一次在电影过半后响起,我就料到,之前的自由诗意宣告结束,残酷危险的战争即将吞噬生命。3.荒野沙漠,埃及金字塔,海滩登陆,游泳中弹,战壕赴死……场面的调度切换果真大师手笔。
最灿烂的生命以最无价值的方式终结,最快的双腿跑不过死亡的阴影。虽然无惧,却很悲哀
彼得威尔投奔好莱坞前对澳洲祖国的致敬。通过冗长的轻松环境的铺垫来折射最后一场白白赴死的惨烈,效果并不太好,因为实在是太冗长了,而且这个显然应该偏向好莱坞风格的主题,却带有一种相反的闲散的欧洲电影节奏。以及,有两场插入的诡异电子配乐也不知道是什么鬼。
某种意义上,是老谋子也能搞腾出来的作品。性吸引力➕异域风情拉满,很赞。
Serina的“最后一课”,一部以一战Gallipoli战役为背景的澳大利亚电影。据Serina说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时还要字幕,因为澳洲口音太重。前半部分太冗长。最后一幕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被震撼到了。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振作了一下终于没有被玩手机的女同学们发现
看了两个记录短片后重温故事片。澳新军团血泪,加岛版《致青春》。用3/4的时间描绘青春的无比美丽,用最后1/4的时间把这种美丽击碎,而击碎这美丽的,是爱国主义。讽刺的是,这个国家不是他们生活的澳大利亚,是遥远的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