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就被自然,流畅,淳朴的风格吸引了,对白不多,故事简单,环境和人物行动都充满了诗意。 整部影片都写着“上镜头性”这几个字,光、影、人、街道、海滩,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韵律,并有着在当时的美国电影中极其罕见的日常生活的真实美感。
传说一部好的电影一定要有一场雨,然后就真的等到了一场雨,Lennie写了那么多字,不仅被涂鸦篡改,还被大雨冲刷,可Joey仍然不知去向,哥哥感到焦急了,雨后Lennie看到Joey海滩在捡瓶子,奔向他,Joey一脸委屈地说"怎么不告诉我",然后兄弟俩分享了父亲送的生日礼物——口琴,我是真心感动得要哭出来了呢。怎么拍得这么好!
首要的问题是,怎样把一个小演员天然的状态发掘得如此到位!(跟那种一看就热爱表演和镜头的天才小演员很不一样哦,不是那种超出一般小孩的小大人式的可爱劲儿,而是一个儿童非常本真的状态)
看了剧照,发现一些秘密。(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75506271/)
秘密在那个包里。本片主要的导演莫里斯·恩格尔,也是摄影师本尊,基本上是遮着摄影机偷拍的,罩在一个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包里,夹在腋下(这样也比较稳定),也不看取景器。
可我们看结果,灵活是灵活,自由的角度和运动(并不强调运动,需要的时候才动,紧跟人物,但并不显眼),但画面非常稳,也有很多漂亮的构图,只能说导演大人的摄影技术太好!(小盆友在木头棚子里观察阳光那段太美了有米有,还有小盆友看到的情侣亲吻的剪影,有丰富的后景活动哦,好处特别多,不一一举例了;打棒球那,摄影机被球击中了,晃了一下,但仅仅小幅度晃了一下,瞬间就回来了。)
对付非职业演员(这里还是儿童演员),把摄影机藏起来,尽量让他意识不到镜头存在,对释放他表演的状态还是很有用的。
我查不到摄影机的详细信息,只知道是一款导演大人自己设计的35mm便携摄影机。(太高能了!)不过不清楚是改装,还是拼装,也查不到型号。剧照中摄影机都装在套子里,也看不到。
我看有文章和书上都说《筋疲力尽》是最早全手持拍摄的故事片,首先《筋疲力尽》不是全手持,还是有用三脚架(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75509323/);然后这部显然更早,而且是全手持。但这部的剪辑是传统的,更注重机位的选择,而不像《筋疲力尽》里有那么多机动的运动长镜头。
这种小作坊式(预算大概三万刀)的独立制片,free-style的拍摄方式,实景拍摄,非职业演员的引入,其实也是五六十年代青年电影的重要特征。如果说对新浪潮的影响,可能这方面意义更大。特吕弗的说法在市面上被简单化了,他说的是:“Our New Wave would never have come into being if it hadn’t been for the young American Morris Engel, who showed us the way to independent production with [this] fine movie.” 强调的是这种独立制片的方式,如果没有这种方式,就不会有新浪潮。
这是53年哦,应该最早这么拍故事片的,过了好几年才有手册派的那些年轻人拍的生机勃勃的电影,卡萨维茨也才开始拍片,如果说卡萨维茨是美国独立电影之父,那恩格尔起码是它大爷了。(很有趣的是恩格尔跟卡萨维茨一样都是夫妻档,家庭式团队,卡萨维茨两口子是演员出身,当然卡萨维茨也很精通摄影的,而恩格尔夫妻都是知名平面摄影师出身)。即便跟纪录片风潮相比,《小逃亡者》也比直接电影更早,而那时英国自由电影也刚刚启动。
再追溯一下呢,怪不得Engel会选择这么自由的制片方式,原来他在二战中当过战地图片记者(应该还是受纪录片的影响)。又看了一下他的平面作品,非常出色的人物摄影。再一查,了不得,他跟过Edward Steichen大师。
总结:手持拍摄(偷拍)→ 对非职业小演员的天才发掘(专注在人物的状态上,而非故事),捕捉生活质感(纪录+即兴成分),全新的个人化的制片方式。这确实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的电影。
可惜导演的作品真心少。
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ttle_Fugitivehttp://www.tcm.com/this-month/article/220887%7C0/Lovers-and-Lollipops.html 影片的一大亮点就是其清新的风格。这要归功于导演恩格尔摄像机的运用。还记得小演员在玩棒球机时的长镜头吗?Joy不小心把球打向了摄像机,镜头一颤,小演员谨慎得看了一眼机器后面的导演,呵呵,太可爱了!这样的镜头也被保留下来……
实际上,影片在这个年代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像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记录片。加之小主角的毫不做作的表演,让你打心底里喜欢。
这是一部很打动我心的电影。因为真实。越来越喜欢真实的东西,呵呵,真是矛盾,因为也不全然,毕竟我在无耻的看着金贤重的啥啥啥(都不好意思说)。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更珍惜这份真实吧。这是一个纠结于何为真实的年龄。我想起《再见,我们的幼儿园》一部所谓治愈的电影。我很讨厌治愈这个词,治个毛啊,矫情呗。《幼》有一种别样的美,但那时成人世界YY出来的故事。离真实太远,离我自己太远了。那样的没如同善良一样,是需要标榜的,但只能是趋于接近的。反之,《小》有一种可爱的,质朴的,平淡的,动人的美。因为它如此从容。把故事讲得很从容,故事本身也很从容。嗯,生活得过的从容吧。从容多美啊。
撅着小脸、小屁股经历恐惧和忧伤,却快乐着,努力赚钱,又努力快乐,被欺骗了也无所谓,傻傻的笑笑,多可爱啊!妈妈下周还要带我们去克林岛呢O(∩_∩)O~
单看片名,我还以为会是一部战争题材的故事片,类似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或者《潘神的迷宫》、《失物之书》等等残酷的成人童话,万万没想到我猜中了结局,却猜错了过程:这的确是一部成人童话,却并非黑暗绝望,而是充满了童趣和天真。全片几乎都在游乐场里进行,因为主角是一个挺着鼓溜溜小肚瓜的男童,不免总让我捏起一颗太监急的心,生怕导演下一秒扯进来个人贩子,然而紧张越大惊喜越大,且看这个小正太如何全程带着6块美元玩转美国游乐园,而兄弟之情也因为这次历险而更加亲密。
影片讲述了母亲临时有事要离家一天,十二三岁的哥哥想和朋友们聚会的愿望落空,不得不在生日这天照顾六七岁的弟弟,于是他和朋友们制造了弟弟玩枪不慎射死哥哥的假象,弟弟被吓跑,而他如愿自由自在的玩耍。但是过了一晚,妈妈就快回来了,他又要去哪找回弟弟呢......
导演以一个六七岁孩童的角度讲述了这诙谐幽默的两天一夜旅程,感觉甚至有些像这个游乐园的宣传片:带着六块钱的孩子来到这个乐园,饿了就不停的吃,从热狗吃到西瓜,基本没有给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为温饱发愁的机会;没钱了也简单,去沙滩上捡玻璃瓶,换来的钱通通骑大马。于是我们全程可以看到两条肉乎乎的小短腿顶着圆咕隆咚的小肚瓜或走或跑好不自在,整颗心都被萌化了。
但如果你以为被吓唬至离家出走的孩子真的可以这么逍遥?那你就错了。夜幕降临,气温徒降,沙滩上的人们三两成群如潮水般退去,游乐场恢复了难得的寂静时,我们的小短腿只能默默蜷缩到沙滩木桥底下熟睡。或许他还太小,还感觉不到远离母亲怀抱的寒冷,还感觉不到居无定所的畏愁,也忘了哥哥已死的悲痛,只是悄悄的团缩流着口水独眠。白日里沙滩上比他整个身子还要长的大腿们不会组成奇怪的森林阻隔着他,手握着哥哥的口琴,这世界似乎如他的梦境一般安全。
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小男孩举着棒球棒去打一个又一个机器弹出的棒球的样子,因为竭尽全力导致每挥一棒整个人都随着惯性原地转了一圈,甚至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几乎摔跤。私底下觉得导演拍这一幕的时候恐怕也会笑的直不起腰,果然萌娃认真的样子最可爱。
全片的幽默隐藏在捉弄孩童的乐趣和孩童亡命游乐场的机智当中,因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独自一人看着大人们在沙滩上你侬我侬也好、争抢水源也好都变得另类奇怪,游乐园里的大马却被赋予了生命和情绪,时而高声大笑时而诡异低语,虽然没有翅膀,却好像可以带人去远方。喜欢大马的孩子尽情在游乐场玩了两天一夜后被哥哥找回,最后二人相视一笑的顽皮劲儿叫人忍俊不禁。孩童的孤独和依赖情绪随着视界之内事物的变化而为观众感知,黑白色彩下的光影变化使之更为明显。蓦然想到,有这么一对不靠谱哥哥混搭傻白甜弟弟的组合,他们的妈妈也真是够够的了。
早在1953年,雷•阿什利执导的《小逃亡者》就预示了60年代对传统和家庭的反叛和逃离。这部电影不仅荣获了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而且影响了特吕弗的《四百下》,被认为是启迪了新浪潮的重要作品。作为一部独立电影,阿什利敏锐地洞察到当时好莱坞主流影片的精神困境,并在他的《小逃亡者》中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小逃亡者》是一部充满了童趣的作品,然而童趣之中却透露出美国社会当时的困境。主人公乔伊是个只有7岁大的小孩,平时由他12岁大的哥哥雷利照顾。母亲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看他们,而父亲则在电影中没有任何交待,只曾听母亲抱怨过一句:“雷利,如果你爸爸在家,那就不同了。”可以推测,父亲也许是上了战场。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美国男性离开了家庭奔赴战场,家庭妇女不得不在社会上从事男性的工作以养家糊口。
在这种背景下,母亲只得长期把乔伊扔给雷利照顾。这却苦了雷利,由于年龄的差距,雷利和乔伊根本玩不到一块。原本雷利生日这天,母亲答应他去科林岛(美国一处平民游乐场)游玩,却因为母亲临时要照顾奶奶,而要求雷利必须一整天都照顾乔伊,哪也不能去。生气的雷利与伙伴欺骗了乔伊,让他以为自己开枪打死了雷利。吓坏了的乔伊拿着母亲留下的钱独自逃到科林岛,没成想却玩得很开心,而雷利必须在母亲回来之前找回乔伊。
乔伊的出走是被迫的,而迫使他出走的原因,与其说是被哥哥雷利所骗,不如说是父亲的缺席所导致的。父亲的缺席导致了传统家庭关系的破坏,这不仅使雷利和乔伊的关系失和,同时也让母亲与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疏远。但乔伊有两个想象中的父亲,来弥补现实中父亲的缺席,一个是他的哥哥雷利,另一个就是西部英雄。这在影片的开始就表现了出来,乔伊在地上信笔涂鸦,所画内容正是一个牛仔骑着马在草原上自由奔腾;而哥哥随后出现,如同父亲一般训斥他不要在地上涂鸦。现代都市里虽然没有西部,但有科林岛这处俗世的乐园。逃亡到这里的乔伊,在钱花光后靠拾玻璃瓶赚钱,并像西部英雄那样骑了真正的马。马场老板某种程度上再次替代了乔伊的父亲,他不仅亲切地教乔伊骑马,还告诉乔伊真正的牛仔必须学会跳马,并煞有介事地向乔伊演示了一遍。最终哥哥雷利找到了乔伊,两人安全地回到了家庭,只有妈妈被蒙在鼓里。
乔伊的出走是一个精神上寻父的过程,也是对美国神话的一次验证,在父亲缺席、母亲温柔不再的现代都市里,家庭伦理是否还在发挥作用?个人奋斗是否还能实现理想?这次离家出走以胜利告终,乔伊在科林岛当上了牛仔,而与哥哥的隔阂也化为无形。在影片最后,乔伊看着电视上的西部片,拿着自己的玩具手枪不断射击着,而哥哥在一边像父亲一样为他脱下湿掉的衣服,换上新衣。乔伊的两个精神之父都回归了。虽然他真正的父亲仍然缺席,但他已经证明了美国神话依然有效地运行,在路上的孩子很安全,而且可以回家。
50年代美国婴儿潮,是儿童西部电视剧最火爆的时候,所以影片中的小乔伊一直盯着电视机看儿童西部电视剧。虽说大制片厂一直很烦电视机,甚至不允许影片中出现电视。但独立制片却很喜欢电视,因为可以把他们卖不出去的B级片卖给电视。这片不就体现出导演对电视的爱吗?
12.19 孩子眼中快乐最重要,简单得毫无瑕疵。快乐着,把生活给过了。
我的童年也有如此盲惑的时刻~
确实是开先河之作,但是要说没有本片就没有新浪潮,又有些言过其实。在故事和风格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在总体情绪和方法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以致着眼点也是美国化的。还是另一说法称其为美国独立电影里程碑之一比较中肯。
看的时候不禁笑出来,短假就看了三部电影,这部最好,喜欢笨笨的Joey
“没有莫里斯·恩格尔的《出走的孩子》,就没有法国新浪潮。”——碟商如是说
口琴配乐太棒了。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想到的是Mouchette,虽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电影;后半部分看到了红气球的前影。红气球是拍在三年以后
小时候是最勇敢的 小时候我抓娃娃鱼啊螃蟹的都不怕反而长大了就不敢了 长大真不好
New York, 1953
记录式摄影捕捉纽约的日常气氛与场景是其优点。时间上介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之间但缺乏社会分析和批判视角。编导立场保守,有其时代局限:白男中心叙事儿童版。对枪、马与西部片的迷恋,对其他族裔(原住民、亚裔、非裔)的浮光掠影呈现有贬义与猎奇成分(从西部片学来的描述原住民的方式,沙滩上亚裔小孩与被淹的非裔游泳者)。恶趣味之杀人游戏。沙滩上承诺却没有兑现的一杯水。美式流行消费文化逻辑的儿童版缩影:赚钱,消费,无节制地吃喝玩乐。棒球,西瓜,棉花糖,降落伞,骑马…有些场景如今看起来有点不安全,有点剥削小演员。不过那是1950年代的底层白人家庭小孩的生活,摸爬滚打的皮实,也跟现在美国对儿童的保护意识不同。
跟小时候做过的一个梦前半段几乎一样!不过梦里我一直到长大也没有被家人同学老师找到,现在想起也悲伤。
无论是剧本,节奏,表演,配乐,剪辑,摄影。全部都拿捏的恰到好处。你自然知道这个孩子最后会被哥哥找到,但是从他开始流浪到最后被找到的过程,真是动人!!这个独立电影拍的有意思。能从里面看见点点新浪潮的影子。孩子么,总是和大海在一起的。新浪潮去掉的,正是战后这欣欣向荣的乐观的美国精神。他一天之内上哪儿找那么多瓶子!!
《四百下》《红气球》都在其之后……
你一定要原谅我,遇不到街角的那红气球,沦为游乐场里的小逃亡者。
ed2k://|file|%5B%E5%B0%8F%E9%80%83%E4%BA%A1%E8%80%85%5D.Little.Fugitive.1953.DVDRip.XviD-CycLOPS.avi|733274112|2ce13a2ddb13dddf4aa28dedd437a
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
小丑男卖萌亦有亮点,美国梦+闪亮的日子
Eddy Manson 配乐+演奏 旋木reminds me of “Sat Night & Sun Morning” (1960 UK) 战后跳 婴儿潮 海滩金 斑马影 牛仔热 气球跃 Parashoot was our little bittersweet secret—— how we got lost and found. ps 七八九 狗都嫌 -_-
1944《孩子在看着我们》-1946《擦鞋童》-1953《小逃亡者》-1956《红气球》-1959《四百击》,小情节之父亲缺席的成长主题,法国新浪潮的灵感来源;傲娇哥哥,倔强弟弟,童趣的游乐场冒险,不灭的西部牛仔梦;摄影音乐剪辑都非常清爽,看了想生儿子的那种片儿~
#Berlinale #AkademiederKünste #Retrospektive #WesAndersononhisselection 第十二场,韦斯安德森推荐,无经验的导演处女作绽放出别样的光。小孩子的演绎太好了,能看到很多小孩子主演的低成本电影都有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四百击》了,逃离,游乐场,海边都一一对应,感觉特吕弗是观看此片后带入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视觉化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觉上手持镜头,大量摇,自然光,其中几场戏的光影设计绝美。听觉上则是全后配音,配乐部分的口琴也是结合哥哥和西部片的设定。小男主角演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