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古巴 我是一片伤痕累累的被隔开后同时流动着金粉与血液的土地 我是古巴,为了你,我可以是妓女,酒店。 你可以用温软的纱衣覆住我的眼睛 轻声细语地把我抚平 可我不想“为了你” 我是先行者的尸骸 流血事件 流亡、逃窜与万人空巷的悼念 刺破我的过去,劈开我的未来。
—— 我是古巴,我是哈瓦那。一个镜头就是一个段落,从各种刁钻诡谲的机位角度,穿梭在棱棱角角高高低低的空隙,影像的视点从精神上就天然具有向上的自由——积水的摇曳的船从船坞下摇过,晃着雨林的湿热,苏维埃spectacular and colletive spirits在长镜头肆意的运动的乱蹦乱撞间跳上“古巴”这一块魔幻现实新旧杂交的跃板,冲撞、攫取上西方世界的美与奇观一一从天台至水底俯瞰扫过高楼、纸醉金迷而声色犬马、泳池派对;资产阶级喧腾而欢闹的爵士乐,高速旋转晃出虚影的模糊面孔的看众,酒精度数在旋转与跳舞的音乐声中迷醉;图腾,面具,像梦境叠印出甘蔗汗蒸的生平,之后hard lighting照回回忆这一切的脸孔,像一根项链的引线纵穿着模糊的记忆与梦境,回到散发出它的大脑。
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 哥伦布 曾在这里登陆 他在日记里写下: “这是人类所见过的 最美丽的土地” 哥伦布先生 谢谢你 当你第一次看到我 我正在欢歌笑语 我挥舞着棕榈叶向你致意 我曾以为你的船队带来的是欢乐
我是古巴 船队夺走了我的蜜糖 只给我留下泪水 奇怪的是,蜜糖,哥伦布先生 它饱蘸泪水 却益发甜美 我是古巴 你为什么要逃走 你来是为了寻找欢乐 请继续寻欢作乐吧! 难道这不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吗? 不要转移你的视线 看哪!
我是古巴 为了你,我是赌场,我是酒吧 我是酒店,我是妓院 但是这些幼童和老妪伸出的乞讨的双手 那也是我
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 有时候对我来说 棕榈叶的树枝充盈着鲜血 有时候对我来说 那些围绕着我的低吟的声音 并不是大海的浪潮 而是那些啜泣的泪水 谁来给鲜血答案? 谁来为泪水负责?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一条奴役之路...被压榨并腐烂 另一条星火之路 它光华闪耀,却被杀害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你的道路会艰险,且被鲜血浸染 但是以正义之名,即使一个人逝去了 千百万的后继者会站起来 即使已经没有更多的民众,连石头都会起义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道路会很艰险 且被鲜血浸染 我是古巴 这些人的传奇将会被传诵 他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 Sierra Maestra 山下 他们将为自由而战 我是古巴 你的双手习惯了使用农具 但是现在一把来复枪握在你的手中 你现在射杀敌人 你在向过去开火 你在开枪保护你的未来
顺着电影名,写了这个题目,什么是古巴? 在中国,对于不同年代的人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样的。对于祖父母一辈而言,古巴是《美丽的哈瓦那》的旋律;对于父母一辈而言,古巴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光辉形象;而对于我们千禧一代而言,古巴仅仅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国,仅仅是历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的历史事件,或者说西半球唯一一个和我们有相同社会性质的国家。 古巴,太陌生了。 Qué es Cuba?这部电影用soy Cuba回答了五遍,是被哥伦布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也是被侵略者肆意掠夺毁坏的国土;是被贫穷饥饿禁锢的妇孺,也是高呼口号高举红旗的青年。古巴和我们一样有着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是一片热土。 很喜欢两个镜头。 一个是甘蔗地上收割的场景,老人挥舞甘蔗刀的干劲儿,年轻人身上散发出的活力与希望,都像极了几十年前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就连侵略者展示地契后老人的无奈、悲愤,也让我想起了多年前我们民族的惨痛遭遇。 另一个是喊口号的青年被枪杀死了,人们抬着他走过大街,路旁的群众撒着白花,手挽手静默的跟着灵柩。覆盖在他身上的是古巴国旗——一颗火红的五角星——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之死。 古巴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已经逝世三年了,那年我才高二,对这个从密林中走出来的大胡子领袖十分热爱。再过两天就大二了,希望能在大学期间能踏上古巴国土,在美丽的哈瓦那街头走一走,用一段经历来回答qué es Cuba。 中古友谊万岁。
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切.格瓦拉
苏联的摄影太帅了!顶级的视觉艺术,无与伦比的诗电影,浓烈的阶级史观。第一轮城市到乡村是压抑与忍耐,第二轮城市到乡村是挣脱与反抗,贫富的对比把当时巨大的社会差异赤裸裸地铺在眼前。从载歌载舞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到衣不蔽体的劳动者。 我是古巴,为了你,我是赌场,我是酒吧,我是酒店,我是女支院,但这些幼童和老妪伸出的乞讨的双手,那也是我。 最让我震撼的一幕是老汉浑汗如雨砍甘蔗的力量美,这是属于劳动者的壮美,甘蔗的汁液就像泉水,滋养着这片土地的人民,然而这一切自食其力的美好都被古巴的买办官僚勾结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夺走了,随后天旋地转的镜头表现了老农的愤怒和无奈,深深的绝望,烧啊!烧掉那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一切,但这都是他们造成的啊,却逼迫他咽下了苦果。
我是古巴,有时候对我来说,棕榈树的树汁充盈着鲜血。有时候对我来说,那些围绕着我的低吟的声音,并不是大海的浪潮,而是那些啜泣的泪水谁来给鲜血答案,谁来为泪水负责?
接下来的一幕,城市里的反抗,进步青年持枪走上天台却因心软而没有杀掉反动当局的走狗,他的软弱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间接导致了同志的牺牲,他终于受到了教育,产生了蜕变,他义无反顾地走向枪口,演讲时的旁白让我想哭…哈瓦那的海,好美。
之后镜头又转到农村,菲德尔来了,他带着游击队来了!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这一次他不再选择苟活,他要革命!电台里传来声音,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他要干掉那些敲骨吸髓的害人虫,他那握惯了农具的双手开始学习握枪,他在向过去开火!
想起那首就义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我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我是古巴!
卡拉托佐夫既是天才,也是疯子,拍一个东西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从来不把机器放在“正常”的位置上。跟《黄土地》放在一起,就会发现陈凯歌是把农民按在地上拍,而卡拉托佐夫是把人抬到天上,所以中国农民苦大仇深,古巴农民个个英雄。以前觉得短片集这种形式就是糊弄事儿,看完《怪谈》《战火》和《我是古巴》之后才明白,这种形式是进行形式探索的最佳途径,它能给你无限可能。声音设计堪比历劫佳人
第一场从天台拍到水底,直接就给跪了。第二场一家酒吧几对男女,活脱脱拍出了个六十年代黑白版的王家卫。后几段直奔主题而去,革命叙事渐趋生硬,可光影的魅力还是动人心魄,万人送葬的空中跟拍镜头,水、火、烟雾共同营造出的壮烈氛围,就连最无趣的轰炸一段,游击队员脸上也有斑驳的树影。各种刁钻机位倾斜构图,镜头边缘微微变形,我怀疑徐克有偷师。还是审美传统健全的缘故,人家拍革命都那么诗意,我们拍诗意仍不忘革命。
是的,为国捐躯是一件美好的事,但,不必是你自己去捐躯。鼓吹不畏牺牲的,都躲在温暖安全的办公室里,只等胜利后下山摘桃。歌颂死亡光荣的,只需动下笔杆挪下镜头敲下键盘,不费事。需要上战场的,则会带上一群傻瓜,成全他一个人的英名。战争最大的赢家,总不是在前面的小兵小民。
内容和形式都不可挑剔,技术和美术的完美结合。我从来不相信竟然会有这样的电影,无愧是最伟大的电影。
苏联诗电影与长镜头美学,果然还是运动长镜头看着过瘾
我是古巴,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 是抑制不住的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鲜血
牛,纸醉金迷,颓败破落,纵情燃烧,艰难前进,这么牛逼的电影出土太晚,该出蓝光,该收入CC。可以说电影的类型、叙事方式,声、光、电魔力,已经在胶片时代,就被大师们玩得差不多了,数码时代的导演,基本都是在原地踏步,除非有一个天才横空出世,换了一种前无古人的玩法,跳出已经划定的电影框架。
这tm才是电影摄影,好莱坞什么的都弱爆了.
我是古巴,我是长镜头,我是对角线构图,我是特写。我是中美大地上那贫穷却未衰老的革命的诗篇。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在《雁南飞》之后又一摄影教材作品,让我再度修改个人十佳的杰作。
摄影太牛逼了!!
在没有看过影片前不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对这部电影不吝赞美之词,在看过之后发现仅将赞美给予漂亮的镜头语言是狭隘的。或许有些人觉得认同这部影片就是认同他们所谓的极权,那么请记得,这部影片在当时没有获得苏联和古巴任何一方的认可。任何不容置疑的立场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
天下第一长镜头当之无愧!冲这牛逼的镜头,怎么溢美都不过分。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全部都要这么灌输,我也真不向往资产阶级生活了
1.摄影、角度、光影、构图和摄影机运动简直无可挑剔,把影像内容所要表达的情绪全部烘托出来;2.和平的白鸽都已死亡,手持锄头的农民开始寻觅着来复枪。
摄影机中战斗机,天下第一长镜头
我不懂。而且,为什么要加多一层配音翻译啊?
这剧情简介是谁写的?看得我蛋都要碎了……
镜头普遍偏长,并非固定机位静止不动,而是以极其复杂的方式流畅自如地移动。面部特写推得极近,感受人物喘不过气来的压抑。大场景群戏显然经过精心的调度与走位,看上去却又不露痕迹行云流水,呈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感。真不知道在五十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放在当下亦属一流水准。
苏联人在古巴发现了美国(高度资本主义社会),并被现代主义大楼、泳池、肉体、爵士乐深深吸引。将古巴的伤痛暴露在67年加拿大的世博会上引起了国内反感,但诗歌、摄影结合的表达方式符合古巴馆多媒体革命的精神。苟延残喘的俄罗斯先锋派形式主义果然还是被苏联摒弃了,然后在90年代被美国人捡了起来。
美哭!甘蔗里是苦涩,橡胶里是血液,长镜头美学的最大价值展现,每一个镜头都饱含创作者澎湃的激情与理想,摄影机仿佛被施了魔法,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人物的坚毅哀怨的脸孔始终占据画面中心,对白的节制和对声效的完美控制让“诗意”效果完美发挥,从而超越意识形态局限呈现出不朽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