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HD

主演:斯拉沃热·齐泽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2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4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5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6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4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5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6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7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8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9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電影《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是由斯洛文尼亞的哲學家、拉康精神分析專家斯拉沃熱‧齊澤克編寫劇本及主演、由蘇菲‧費因斯(Sophie Fiennes)執導。如齊澤克的另一部《變態者電影指南》一樣,它透過穿梭於著名的電影場景之間來勾勒出一個理解藝術和世界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是某種意義下一部「紀錄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替代者2混沌梦魇魔法科高校的优等生凡妮莎海辛 第五季金田一少年事件簿1一切顺利的女孩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网上有缘我叫埃米莉绿鱼比佛利山超级警探血滴子2012爸爸当家第三季一位军人的爱恋出售救世主惹鬼回路定风波绝命圣诞夜白宫风云第五季桃花期2010警花与警犬无所畏惧的女孩恐怖肉饼伊甸园之东1955爱情银行摄影师和他的女模特这个世界漏洞百出鬼声鬼气

 长篇影评

 1 ) ——

笔记



你看到了民主之中的独裁,它是那无形的秩序,支撑着你表面的自由。


意识形态不是简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事物各自的意义,等等。某种程度上我们在享受我们的意识形态。


欲望绝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欲望,它总是对于欲望本身的欲望。


“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仍然在做。”
“我非常清楚我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


因为人并不仅是客观环境的产物,我们总是留有一点点的自由去决定,我们该如何主观地应对这些同时在限定我们自身的客观环境,我们如何通过建立自己的宇宙来反抗它们。


幻想的惯常模式是建构一个场景,不是一个我拥有了我欲望的对象的场景,而是一个我自己被他者所欲望的虚构场景。


然而使英雄的暴力遭到质疑的一个真正原因,在于受害人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人,实际上受害人以一种变态的方式,享受或参与了她的“受害”(情境/遭遇)


意识形态就像一个过滤器、一个框,因而当你透过这个框,去看相同的、平常的社会现实,所有的东西都变样了。究竟为何?并不是因为这个框真的增加了什么,而是因为这个框开启了怀疑的深渊。


为了成为社群的一份子,你总是需要(遵守)一些含蓄的不成文的规则,它们从未被公开承认,然而对于一个群体的认同来说,却绝对是重要的。
就如同为了成为这个社群的一份子,你不得不弄脏你自己的手。


如果你太靠近它,如果你过分地认同它,如果你真的直接成为了超我的代言人。这将是自我毁灭性的,你会杀死你周围的人,最后杀死你自己。


仿佛只有基于谎言,我们的社会才能维持稳定,才能正常运作,倘若说出真相,就好像意味着混乱,就好像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


为了维护公众对法治系统的信任,意思是如果普通公众知道我们法治系统的核心是多么腐败,那么一切都将会崩溃,所以我们需要谎言来维护秩序。


我们的主体性里存在着,我们体验自我的方式中存在着,一种最低限度的歇斯底里。歇斯底里最根本上是什么?它是针对决定我身份的权威所发起的疑问。“为什么我是你口中所说的我?”


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地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

 2 ) 最不像样的电影明星编排的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理论瘾君子齐泽克又来了,由他编剧兼“演出”的《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是电影研究、精神分析和哲学一次令人开怀又简单易懂的混合,这部纪录片在2012年入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伦敦电影节时,被《好莱坞电影报道》形容为“极尽幽默、精彩绝伦”。片中齐泽克援引27部电影和形形色色大众文化产品,戏仿地穿梭在评述的影片场景里,滔滔不绝地进行与庞大繁复理论相连的分析,那大碴子味的斯洛文尼亚英语、舞动不止的神经质手势和招牌强制重复擦鼻揉眼清喉动作,你会哈哈哈哈怎么有这样的电影,并由衷地认同《纽约时报》对这位大哲的戏谑——真是全世界最不像样的电影明星啊!
    为什么叫变态者,是来自齐泽克对电影的观点“电影确实是种变态艺术。你所欲的它不会给你满足,它只告诉你如何去欲望。”齐泽克对电影的诠释是精神分析式的,被解读的电影通过这位评论怪杰再活了一遍,整个纪录片可被视作呈现社会议题的征候,对电影、社会接受的分析,同时成为一种社会批判与介入的路径,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形象变态人格的出现与发展无一不是社会文化下的一种症候,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当中有着各自的特征,比如病人向心理分析师求助,他们的罪恶感不是源自沉溺于过多的快感,这种快感违背了责任感或道德感等,而恰恰相反,他们感到罪恶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享受快感,因为他们无法去享受。后现代社会,享乐变成了一种奇怪而变态的责任。
    纵观整个纪录片,齐泽克将意识形态作了三种形式的指南,第一种是作为观念的复合体,如表现为信念、信仰的意识形态。比如《音乐之声》里女主是个活泼的修女,被女院长送到男主家照顾孩子,她爱上了男主为此感到不安,回到修道院女院长给的回应是唱了“回去吧,引诱那个男人,踏上这条路,不要背叛你的欲望”这首歌,是对于欲望的呈现及肯定,在这里齐泽克阐释了信仰意识形态运作的方式:信仰的吸引力在哪?聪明的布道者真正提供你的是什么?并不是对性快感的禁止,它是其极端的反面,是隐秘淫秽的许可,你被神圣的“大他者”(the Other)所掩护,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享受它,这种契约并不仅仅是表面信息告诉你放弃、受苦诸如此类,背后隐藏的真正信息是“假装去放弃,因而你可以拥有全部”。
    第二种是客观形式的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的物质性。齐泽克用极权主义运作方式解释了此类意识形态。以斯大林主义为例,他不是把自己放在为所欲为主人位置,而是一个完美仆人的位置,斯大林的“大他者”——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然历史进程。共产主义者把自己当成单纯的一个工具,去实现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对于各类清洗镇压,斯大林主义者的借口,我只是代表“大他者”行事,这不是我的过错,像列宁也塑造成“我喜欢猫喜欢小孩”的形象,这都是领袖图腾一部分,即是暗示他下令屠杀,只是履行义务,作为历史前进的职能工具等。这也是原教旨主义的运作方式。
    第三种是自发的意识形态,也即拉康-齐泽克所谓的意识形态。齐泽克以《极度空间》为例,男主得到一个太阳镜,有类似意识形态批评功能,戴上它看钱,钱变成了一张写着“this is your God”的纸;戴上它看到所有政治宣传、广告和海报底下的真正信息,基本上看到的要么是“服从”要么是“不要有思想”,于是人们暴戾拒绝戴上这个能看到真实的眼镜。根据常识,我们以为意识形态是一些模糊或迷惑我们直观视角的东西,是扭曲我们视角的眼镜,《极度空间》证明这一看法恰恰是幻觉,意识形态不是单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它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事物的意义等,某种程度我们在享受它。我们非常清楚正自发生活在谎言之中,恐惧戴上意识形态批判的眼镜,因为眼镜将会让人看到真相,真相是痛苦的,粉碎很多幻想。这就阐释了意识形态幻象对现实的建构与缝合,以及对主体的欲望和快感的操纵和控制。齐泽克相信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批评理论试图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以便我们最终能够渴望把世界变得更好。

 3 )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ay Do

電影《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是由斯洛文尼亞的哲學家、拉康精神分析專家斯拉沃熱‧齊澤克編寫劇本及主演、由蘇菲‧費因斯(Sophie Fiennes)執導。如齊澤克的另一部《變態者電影指南》一樣,它透過穿梭於著名的電影場景之間來勾勒出一個理解藝術和世界的精神分析理論框架,是某種意義下一部「紀錄片」。正如齊澤克在片中所說:「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而是:我們非常清楚,但卻假裝不知道」這就是意識形態它最純粹的形式。相比起很多齊澤克所著的流行或學術文本,片中沒有地心說式的發現,也沒有康德回省十二範疇的喜悅,而是一貫地梳理清楚語言(或符號)的運作模式。如果你們或多或少接觸過齊澤克,那麼,電影的片頭與剪接形式對你來說就會顯得過分熟悉:單色的背景配上「主演者:齊澤克」的字句,然後畫面對角線裂開 ,變成了下一個策劃人的名字與角色。難道這個裂縫(gap)不是正正預示了符號界的不一致性、而正正是這個不一致性它才得以順暢地運作?如果有讀者認為這是一種言過其實的閱讀,那麼讓我們回到電影中一個令香港觀眾棒腹大笑的剪接技術:一開始齊澤克帶我們進入電影《極度空間》的世界,兩個中年漢子在垃圾箱旁打架,鏡頭一轉 ─ 一個肥大肉厚、帶著濃烈口音的齊澤克在同一個場景繼續他的論述;故事(narrative)沒有被打斷,觀眾嘲笑一會後立刻跌回電影當中。恍惚齊澤克可笑的出現與電影節錄的不一致性被完美地縫合在一起。這不正正是「幻想」(fantasy)它最純粹結構?這個不一致性的出現讓我們安心地與它保持了距離,確保它不是真實的,因為,某些事若然過份地真實,它立即轉化為一種難以面對的創傷:「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而是:我們非常清楚,但卻假裝不知道」可能有部分影評人將這部「記錄片」跟2006年的《變態者電影指南》看成是某意義的延續,甚至冠以「變態者電影指南2」的稱號,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兩套「記錄片」極其量只是風格上相似,並沒有傳承關係。跟前一部不同,《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完全將重點放在現實世界的意識形態分析上面,而沒有任何有關「性」與「電影」的分析:但卻會不斷出現可口可樂、卡夫卡、星巴克、班雅明等熟悉的名字。如果熟悉齊澤克的觀眾,更會察覺有部分概念與例子來自1989年出版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齊澤克第一本英文著作)。我們更會聽到耳熟能詳的「大他者」、「死亡驅力」等概念。意識形態批判是齊澤克畢生致力的工作,而《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則是一部有關意識形態批判的純粹形式的一套「記錄片」。片長2小時14分鐘,但是,如果你認為熟讀齊澤克的著作就是看了一場「變態者意識形態指南」,你就大錯特錯。正如齊澤克所說,在今天的世界,影象才是真實的。理論是一回事,如何將理論的形式轉化成影像的形式又是另一種邏輯。或是,如齊澤克經常強調我們的問題不是對幻想太迷信,而是不夠認真:在現實的幻想之外,存在著幻想中揭示了的現實。那麼,對於那些未接觸過齊澤克的觀眾又如何?只要將邏輯轉換一下,先由電影入手,再鑽入理論著作也可。正如我一開始所說:齊澤克在片中沒有說驚天動地的發現:「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我們所不知道的;而是我們非常清楚,但卻假裝不知道。」

 4 )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部分笔记

常识普及中——

1、病人向医师求助。他们的罪恶感不是源自过多的快感,不是因为他们沉溺于快感,这种快感违背了责任感或者道德感等等,而恰恰相反,他们感到罪恶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享受快感,是因为他们无法去享受。
       欲望绝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欲望,它总是对于欲望本身的欲望,一种要继续欲望的欲望。

2、所有的暴力根本上是自杀式的。

3、法西斯主义根本上是一个保守的革命。它需要经济发展和现代工业的革命,但依然是一个维持甚至加固传统等级社会的革命—— 一个现代、高效的社会,但同时受制于社会等级的价值观而不受阶级对立及其他的影响。法西斯主义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对抗、阶级斗争以及其他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代化、工业化意味着旧有稳固关系的瓦解,它意味着社会矛盾,不稳定性正是资本主义运作的基础。所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需要生产一个意识形态的叙事,解释社会上事物恶化的原因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固有矛盾所造成的后果,而是外来侵略者造成的后果。(解释法西斯的反犹主义)
        大部分我们今天认为是跟法西斯主义有关的元素,它们的源头都是工人运动。像大批队伍一起行进的理念、以严厉的身体纪律作为义务的理念,都是纳粹直接从左派社会民主主义中吸收过来的,比如人民的团结——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民?如果你所指的人民是“民族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人民的有机共同体,而敌人则自动变成外国入侵者,这样的话我们便成了纳粹主义者。

4、德国战车乐队所做的是把这些“纳粹元素”从纳粹的表达中解放出来,允许我们享受它们前意识形态的状态。与纳粹主义斗争的办法就是去享受这些元素——通过悬置纳粹的视野,这样你可以在纳粹主义里面搞颠覆。

5、我们看到满目疮痍的人类世界,半空的厂房,支离破碎的机器,半空的商店,此刻我们体验到的是精神分析术语里所谓的“真实的惰性”(Inertia of the Real),意义之外沉默的存在。

6、《泰坦尼克号》是近年来好莱坞意识形态最重要的一个实例,原因在于那威胁着影片故事的迫在眉睫的张力。至少三个层次。第一层被人们讽刺地称之为卡梅隆的好莱坞马克思主义——对下等阶层荒谬、虚假的同情。头等乘客,他们大多是邪恶、自负、懦弱的,这体现在Rose的未婚夫身上。整体的叙事通过一个更为保守反动的神话来延续。冰山在这个爱情故事的发展里扮演何种角色?个人看法,他们的私奔将是真正的灾难。可以想象,也许在纽约经过两三周的激情后,爱情将会莫名消失。Rose是一个上等阶层的女孩,处于精神痛苦和困惑中,她的自我意识是破碎的,Jack的作用就是帮她重建她的自我,即她的自我形象。实际上这是一个老旧的帝国主义神话的新版本:当上层阶级失去他们的活力时,他们就需要跟下层阶级进行接触,像吸血鬼一样无情地利用他们,从他们身上吸走能量从而恢复元气,回到与外隔绝的上等生活里。
        轮船并非是在性爱结束过后马上撞上冰山,而是当这对情侣决定在一起之后。
        历史上经常会看到一个看似灾难的事件拯救了人们、或者一个理念,使它升华为一个神话。例:为了扼杀“布拉格之春”,1968年前苏联和其他华约成员国对(前)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军事干预。通常认为苏联的残暴干预摧毁了“布拉格之春”的短暂梦想,我认为它反而拯救了这个梦想。倘若没有苏联干预,捷克将会变成一个普通的自由主义式资本主义国家。又或者,到了某个临界点,这也是改良主义共产主义者的普遍命运。当权的共产主义者将需要设置某种限制——你已经拥有足够的快乐和自由了,OK,现在又到需要规定权限的时候了。悖论恰好在于苏联的干预拯救了这个梦想,梦想着另一种共产主义的可能性,等等。
       所以,通过短暂的自然灾难,这个爱情故事在理想层面得到永恒的救赎。这场灾难根本上是为了拯救永恒真爱幻想的一种孤注一掷的策略。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在此如何通过两个表面层次有效运作:事故的魔力、爱情故事——它们全都是降低我们注意力的陷阱。实际上,它在为我们打开一个认知的入口:富人试图通过无情占有穷人的生命力以获得新生——有一个细节可以证明:当Rose发现Jack死了,她呼喊着:I'll never let you go,I promise.然而就在此刻,她把他推进海里。我们可以反讽地称Jack为消失的中介(mediator)。
        这种情侣逻辑在好莱坞有很长的历史。无论故事内容是什么,按惯例,我们总会看到一对情侣的关系受到威胁,通过严峻的考验最后终于美满团聚。这逻辑不单对好莱坞适用。在前苏联四十年代末期,他们制作了前苏联史上最昂贵的电影之一:《攻克柏林》(The Fall Of Berlin),根据前苏联的立场记录二战。令人惊讶的是该电影同样遵照情侣逻辑。影片的深层逻辑就是为了使这对情侣重逢,而他们最终因斯大林领导战争的胜利而重逢——这就是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7、阿布格莱布监狱丑闻——美国军人羞辱伊拉克俘虏,并非简单的“傲慢的美国人在羞辱他者”。那些伊拉克士兵所经历的,是一种对美国军队文化淫秽阴暗面的一种展示。
        《Full Metal Jacket》最后,为何那个军人将自己枪毙?他没有像同为军人的主角那样,和这一切保持适当的、讽刺的距离,他过分直接地认同这些淫秽的仪式,太认真地对待它们。如果你成为了这些仪式的代言人,那么这将是自我毁灭性的:你会杀死你周围的人,最后杀死你自己。

8、《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最令人不安的一点就是将谎言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社会准则,倘若说出了真相,就好像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为了维护公众对法治系统的信任,我们需要以谎言来维护秩序。柏拉图称之为“高尚的寓言”。权力需要权威。哪怕是最民主的国家,为了展示它真正的权威,就必须总是需要某种言辞:“我们是通过选举来得到合法承认的——但基本上,我们可以对你为所欲为。”

10、当下流行的陈词滥调:当我们面临暴力行为时,会引用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来自《卡拉马佐夫兄弟》):“如果没有上帝,万事皆无禁忌。”第一个问题在于,这句话当然不是他本人写的,第一个从他作品里推断出这句话的人,是1943年的让·保罗·萨特。第二个问题:这句话是错的。 恰恰是:哪怕上帝存在,万事也皆无禁忌。如果你将自己视作神圣意志的直接工具,那么当然所有狭隘琐细的道德考量就全部消失了。当你成为上帝的直接工具,你又怎么会从这么狭隘的角度来思考呢?这就是所谓的原教旨主义者的运作方式——但不仅限于他们。集权主义的每种形式都是这样运作的——即使它将自己表现为无神论。以斯大林主义为例:官方意义上斯大林主义是基于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若仔细观察其政治代表或领袖个人的主体经验,其实他们并不处在一个傲慢主人的位置, 一个为所欲为的主人,相反,他们处在一个完美仆人的位置。一个斯大林主义者的宇宙里一定存在一个我们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的“大他者”(The big other)。 这个“大他者”有许多名字,最为人知的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性”。一个共产主义者把自己作为单纯的工具,去实现历史的必然性。而集权主义领袖所为之效力的“人民”,永远不是简单的实际存在的个人或群体,它是一种想象的、理想化的参考依据,在各种情况中都能运作。就算在反抗共产党统治的时候——比如1956年匈牙利事件,就算绝大多数实际存在的人民起义与这个政权对抗,当权者仍然会说:“不,这只是个体而已,他们不是真正的人民。当然,我的心在为所有可怜的受害人淌血,但这不完全是我的责任,我只是代表‘大他者’在行事。”斯大林主义把列宁呈现为一个喜欢小孩和猫的人——暗示虽然列宁虽然不得不下令屠杀等等,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在履行他的义务——作为历史前进的职能工具。
        颠覆斯大林主义的方法不仅仅在于嘲笑领袖,而是去破坏那个神话般的参考依据——使斯大林主义者领袖得以合法化的“人民”。
      “大他者”究竟是什么?作为各种意识形态系统的根基,它有两个矛盾面。一方面,“大他者”是事物的秘密秩序(神的理性、命运、等等),它控制着我们,掌管我们行动的意义。另一方面,“大他者”是作为表象的秩序。许多被禁止的事物并非简单地被禁止,而是,它们不能发生在“大他者”身上。面对入侵者, 我们需要“大他者”来维持稳定,它是我们维持表象的原因。我们的悲剧在于:为了完全地成为个体,我们需要虚构一个“大他者”这样的载体来记录我们的困境。
        但如果这样的载体不存在呢?波斯尼亚90年代初的后南斯拉夫战争中,对那些被强奸的女人来说,这正是她们最大的绝望之处。让她们坚持的是这样一个信念:我要活到讲出真相的那天。假使她们活下来了,她们发现了一件可怕的事:没有人真的在倾听她们,她们所发现的事实正是雅克·拉康的主张:“‘大他者’并不存在。”也许会存在一个虚拟的“大他者”,你却无法向其倾诉;也许会存在一个真实的他者,但他永远都不像虚拟的那一个。我们是孤独的。

11、我认同卡夫卡的这句话:“对于一个现代、世俗的无宗教信仰者而言,官僚机构、国家官僚机构是唯一残存的与神圣维度的联系。”官僚机构与enjoyment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官僚机构那不可穿透的全知全能,就是一种神圣的enjoyment。机构中那些毫无目的性的表演,生成一种紧张的enjoyment,他们就这样不断复制自己直到永远。

12、在神学宇宙中,你的义务是由神授予的,由社会、或者另一个更高的权威决定,而你的责任就是去完成它。但在一个激进的无神论者宇宙里,你不仅要负责完成你的义务,你同时要负责决定你的义务是什么。

13、在精神分析理论里,歇斯底里比变态更具颠覆性。一个变态者没有不确定性,而歇斯底里则是一种怀疑性的状态,一种极富生产性的状态。所有新的创造都来自歇斯底里的质问,而基督教独特的特征在于:它把这种歇斯底里的质问移置于上帝身上。
        《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里有一个巧妙的理念:当耶稣基督在少年时被告知他不仅是上帝之子而且还是上帝自身时,他并没简单地接受这个说法。对于少年耶稣基督来说,这是个创伤性的消息:“天啊,为什么我死了?我真的死了吗?”
        我们是如何得出使基督教例外(于其他宗教)的结论呢?一切由《约伯记》开始。约伯开始遭殃,他失去了一切。三个朋友来拜访他,每个人都试图证明约伯的不幸是合理的。而约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接受这个深层意义。当《约伯记》末处上帝登场,还予约伯权利,上帝说那些神学朋友的话是错的,约伯是对的,灾难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取消受难的合法性”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差异即焦虑和爱之间的差异。犹太教的神是他者欲望的深渊:灾难性的事情发生,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大他者”的神究竟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神的愿望是什么。 为了命名这一创伤性的经验(钉上十字架),雅克·拉康用了一个意大利的短语“che voglio”——“你想要什么?”意思是,犹太教主义坚守着这种焦虑:神依然是这个高深莫测的、令人恐惧的他者。然而基督教用爱解决了这个冲突。通过牺牲自己的儿子,上帝证明他爱我们。这是一种假想的甚至煽情的对激进焦虑境况的解决方法。
        我认为可以更激进地解读基督教的姿态。死在十字架上的恰恰是“大他者”的保证。基督教的启示在这里是极端无神论的。基督的死并非出于任何一种救赎或偿还罪债,它正是上帝的瓦解——那个确保我们生命意义的上帝——“Eli Eli lama sabachthani?(父亲,你为何弃我于不顾?)”
        基督临死前,我们看到了精神分析理论里的“主体的匮乏”(subjective destitution)。彻底走出象征认同的领域,取消或者悬置象征性威权的整个控制域,“大他者”的整个控制域。我们当然不知道上帝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因为上帝并不存在。
        基督曾说:“我不是带和平来这里。如果你不恨你的父亲或母亲,你就不是我的信徒。”家庭关系在这里象征的是社会等级的关系。基督的启示是:我快死了,但我的死是个好消息。它意味着自由已交还于你自己,沐浴在圣灵之中——圣灵正是信徒的共同体——他们认为基督会以某种方式回归,这种想法是错的。当信徒组成了解放性的集体时,基督就已经存在这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真正成为一个无神论者的方法就是去参与基督教,基督教是无神论式的,更甚于其他惯常的无神论主义。那些无神论主义声称上帝并不存在,但仍然保留了某种对“大他者”的信赖,这种“大他者”可以被叫做自然的必然性、进化等等,那么我们人类仍然被缩减为进化的和谐整体中的其中一员。——可再一次地,困难在于去接受“大他者”并不存在的事实,没有可以保证意义的参考依据。

14、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只是单纯地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这是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满足感都来自我们的梦。二十世纪所有伟大的革命运动(包括苏联、古巴、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它们的确改变了社会本体,但平等的共产社会从来没有实现。梦想依然是旧的梦想,而它们都变成了最终的噩梦。现在剩下的激进左派所等待的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当真正的革命主体最终觉醒。而过去数十年令人沮丧的教训,在于资本主义已经变成了真正革命性的力量,即使它服务的是它自己。
        
15、在革命动乱里,一些能量或一些乌托邦的梦想出现,然后被打破,而甚至,一场社会动乱的实际结果也只是一种消费主义化的日常生活。这种过剩的能量不仅留存在现实之中,还萦绕在我们的梦里,等待着被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何时,当我们参与激进的解放政治时,我们永远不该忘记本雅明在一个世纪前所说的这句话:“每一次革命,假使它是真正的革命,它不仅仅朝向未来,而且它也会救赎过往失败的革命。所有那些四处游荡、不满足的、过往革命的幽魂,都将在新的自由中找到他们的归宿。”

 5 )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学术交流活动精华备忘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是一部由索菲亚·菲尼斯执导,哲学界红人齐泽克演绎的散文电影。与前作《变态者电影指南》类似,影片中,齐泽克以其一贯的风格以电影为例对于意识形态如何运作,以及我们要如何停止对“大他者”进行想象进行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论述。从第一部引入的电影开始,他就反复强调着,只有当我们对自己施行暴力,强行摘掉自己的意识形态眼镜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然而,于此同时,齐泽克自己是不是也在塑造和巩固某种意识形态呢?参与交流的嘉宾张献民教授一开场就对这位学术明星提出了质疑,而他本人也在之后的观众问答中回答了观众对于他本人的类似质疑。

为了能够让参与过活动的朋友们能够回顾起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为了让其他未能参与活动的朋友们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VCD影促会紧急整理了本次活动的精华部分与大家做一个分享。为了方便阅读,我们根据内容的连贯性将段落顺序做了些许调整。

整理:VCD影促会

▲张献民在活动现场分享

偶像的全球化——“整个世界掌握在几个最伟大的形象当中”

齐泽克本人的形象,以及他的话语在全球化背景下代表着什么?虽然地缘政治是一个不太政治正确的说法,然而,在苏东巨变之后的90年代,我们是否在期待着某个人的出现?就像当年东方主义或者反殖民主义兴起时萨义德出现那样,我们是否期待着米洛斯·福尔曼(捷克导演)的电影,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或者像哈维尔(前捷克共和国总统)这样的政治家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假设这当中有一个分享的范畴,而这个范畴是全球,那么目前,我们分享的就是齐泽克,可能是这种偶像全球化的受益者。

然而,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国际主义,而非国家主义的;虽然从事实上来说,只有第一次暴力运动——巴黎公社是非国家主义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包括齐泽克所呼唤的革命都是国家主义的。我们现在仍然处在一种国家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当中,所以,偶像全球化一方面与国家主义向背,另一方面又是其必须。这体现在思想,通俗文化与消费的结合,大家对思想的需求更新,以及对思想的消费等等。在这一环境下,实际产生的就是齐泽克。

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他,先今整个思想的版图会是怎样?我们是否仍然必须龟缩在70年代的法国哲学里无法挣脱?所以,我会觉得《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以下简称《变态者》)是一个所谓的对“大他者”的批判。而齐泽克本身就是一个超我,他这样一个大个的,胖乎乎,上了点年纪,长得有点像苏格拉底,又有点像马克思的白人男性,成为了全球化思想的代言。他本人来自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带,一个有苏东背景的人,在全球思想的变化中,实际形成了“新移民”的效果,这一效果同时又与古典,希腊的等等(传统元素)结合在了一起。

偶像的全球化实际上与偶像的国族化相背,但这当中不能说哪个好或不好,又或者哪个能够脱离消费主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势必要面临这样一个处境,全球或掌握在几个大形象手中。传统来说,这些形象是玛丽莲·梦露一类的,而现在而齐泽克可能就是这样的形象之一。他走向这条道路,他本人就是我们思想的重要操控者之一,并且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而非国家主义的背景下。我所谈的“偶像全球化”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同时也是基于另一点,他的思想究竟是在自言自语,还是一种辩论?这个辩论是否假设发生在观看的人的头脑当中?

▲活动现场

话语体系——现代戏剧式的中断和局部连贯

这就要谈到齐泽克的话语方式,《变态者》是由互联网式的多个短视频构成的,它有很多段思想,这些思想实际来自于齐泽克的不同文章。齐泽克的文章比较像媒体专栏,他举一个例子,或者揪住一个话题说一阵,就是一篇。凭什么说这些东西是互相串联在一起的?砍掉三四个片段有差别吗?不一定,但这个话语方式是什么?

实际上他自己也谈到,就是关于“快感的中断”,我把它理解为一种非常戏剧式的东西。它的概念牵涉到戏剧的转型。戏剧在往现代的转型当中灌输给大家一种观念,它的剧情是可以中断的。这一过程最早被马克思主义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引用“异化”来阐释,在德语中,它与马克思的“异化”是同一个词语,但在戏剧界被翻译为“间离效果”。对于(这个词)我们有各种理解,而它随着戏剧的发展也没有停留在马克思的原意上,其结果之一就是,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话语体系:它的话语只在片段中自洽。古典戏剧里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对应这出戏的整体,而现代部分戏剧,它一句台词只对应上一句,跟整体毫无关系。

我会把齐泽克的话语方式理解为一个现代戏剧的后续。一方面,它是由很多话语片段所构成的,这些片中中没有特别明显的中断。齐泽克,包括本片的导演都非常狡猾地避免中断为人所感知。另一方面,他话语的连贯只在局部当中。三五分钟之前他到底讲了什么,我们或许可以放在一边,用新的思想来替代就可以。因为从一个戏剧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典型的构建一个唯一的核心。齐泽克就是这个影片的唯一核心,你盯着他就足够了。这跟荒诞派话剧的特点是相反的,大部分一句接一句对白的戏剧在整体上并没有意义;而《变态者》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意义,然后整体上告诉你一个无比巨大,实际上你根本接受不了的意义。

可能有人会把它与“后现代”联系起来,但我个人认为“后现代”是个伪命题。大部分现代性的话剧里对白与整体无关,因为它不存在一个整体,跟这里面讲的不存在“大他者”是一样的。实际上那种话剧的局部没有意义,整体也没有意义。

《变态者》在具体的话语方式上,实际是非常消费主义的。从剪接来说,它跟美剧每两分钟要插广告是一个意思。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齐泽克也是一样,每过三五分钟就换一个点,并通过连续性的话语方式让你忽略那些点,不去注意到中断,他给了过多的意义,有一点“糖水”或“鸡汤”的意思。共产党人葛兰西(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领导人)说过,“资本主义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供大家批判”,而我在社交媒体上跟了一句“社会主义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被大家歌颂”。所以,这当然是被大家批判的。

▲张献民在活动现场分享

影像与权利的关系——影像的三种倾向

影像本身是否有权力?话语本身是否有权力?用某种加引号的“后现代”观点来说:这个权力在倾听者那里,谁观看这个影片,权力就在谁手上,而不在讲话的这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管怎样都会有一个影像权力的关系。比如前现代的概念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公权力是否接受被拍摄?公权力是否认为只有私人是可以被拍摄的,而其自身是不可以被自由拍摄的;另一个则是版权问题,是否经历过版权的严格控制之后,再重新回到盗版的领域。

我很仔细的看了前后的字幕,一开始,我认为这是个彻头彻尾的盗版作品,但最后,我发现它是100%的非盗版,尽管我仍然对其中的音乐存疑,但在英国那样的音乐版权大国,应该也是没办法的。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在非前现代社会的话语背景下,当不存在个人或公权力哪个更应该被拍摄,以及窥视问题的情况下,最主要的是版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在影像权力的问题上,《变态者》是完全遵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我觉得它有一个道德的正当性,因为跟版权有关系的是导演而非齐泽克本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一些人在力争成为全球化偶像,或者说具备这种可能性的时候,他跟国家主义是有非常大的冲突的,例如阿桑奇就是全球化的急先锋,彻底的资源共享。就影像来说,我觉得是另外一回事情。稍微展开一点谈,中国作为一个“特殊场域”。我们说这是个特殊场域,是说它跟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不一样,本身“地缘政治”有局限性,这么说可能政治不正确。但如果我们考察中国的影像的话,大体我觉得这三个倾向:一个是行动主义的倾向。“行动主义”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词,在传统的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语汇,但在我们的几千年历史当中,如果用这个词去套以前的历史,可以分析出,一直以来都有极少数知识分子有着行动主义倾向。还有一个是纯电影倾向,阿克曼那种。像卡夫卡的纯粹文学一样,影像当中有纯艺术的影像。第三种,简称“龙标倾向”,跟这个影片一样,它里外都要符合一个体系的标准。这个体系本身,可能是营造出来的一个“大他者”的幻觉。

▲活动现场

散文电影与文学传统(从贾曼的《蓝》,齐泽克的《变态者》,到《阿克曼自画像》)

齐泽克是典型的焦虑和歇斯底里,有一点轻度歇斯底里实际上是一种可卡因作用,而阿克曼(本季度另一部散文电影作品)是典型的抑郁电影。这两年,我仔细重读贝克特的时候,又印证了早年的感觉:他的写作不是在酒精喝到高点的时候,而是第二天,在那种晕乎乎的,心情低落,宿醉的情况下写成的。有点像说所谓天才都是心理残疾,是某种病症的结果,比如人格发育不健全等等。齐泽克是一个兴奋型的,我们的土话就叫“人来疯”吧?

在中国,我们讲散文更多是在谈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我们通常会叫做小品;而在西方的文学传统当中,他们讲的“散文”主要是指哲理性的短文,比较典型的是蒙田,往回推会把卢梭捎带上。这种散文与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无关,它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个人思考,还有一种是对话体,这两种文体并存。(这当中)个人思考跟浅度抑郁紧密相连,所以哲理性的独白式表达是成立的。现在,西方对散文电影、散文纪录片主流看法是:往前追溯它并不在电影史的内部,而是追溯到蒙田那儿。你觉得它话太多,但它本身就是从文字过来的,在这个传统之中。

▲张献民照片

大他者(当张献民质疑齐泽克正将自己塑造为另一个“大他者”的同时,也受到观众同样的质疑)

我说齐泽克像一个石猴,他上下折腾各种跳,各种变脸。我可能更像唐僧,啰嗦,中庸一点。我说到三种类型的时候没把自己放在当中,这个态度是不是太超然了?实际上是一种狡猾,或者是特别不诚恳。在话语当中,很多人跟齐泽克一样,是在不断地寻找替身的,比如说做个引用等等。齐泽克的话语方式当中,他的理论化是不需要过程的。学术地来讲,理论化肯定需要一个过程,而齐泽克是一个直接的理论化,或者所谓“抛结论”式的。这个在他的学术体系内部本身是特别可疑的,因为它是发问式的,但你听他讲出来的大部分话语是判断句。这当中没有过程,一个好莱坞电影就是论证,这是专栏文章,而不是学术论证。我觉得(我)本身是一个演戏的人,在这里扮演一个教授,故意讲一些你们听不懂的话。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在一个全球化背景下,应该要产生一些比较通俗的思想者,目前都还没有。我的一个超我的愿望就是,或者在你们的吹捧下,张献民就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人呢?

任何知识分子,作为别人的批判对象实际上都是很爽的。所以你要批判齐泽克,他没理由跟你生气。而且至少有两个问题是值得去谈的:

一,他只批判绝对无法撼动的东西。他自己也说,地球都被小行星撞了,资本主义还是坚不可摧。然而,是不是因为这个东西无法撼动,我们就不批判了呢?这是两难的一个问题。

第二,他似乎在营造革命仍然有可能的幻觉。这是不是也是他所批判的 “大他者”,一个思想体系对我们进行控制。他所认为的思想体系的根本是什么?他自己也玩语言游戏,一边说 “大他者”根本不存在;另一边又说革命仍然是有可能的,让我们对未来有期待,相信人民的力量等等。如果真的相信人民的力量,那这与他批判的斯大林主义有差别吗?这是一些含混不清,片段式的话语。但现在所谓的思想,如果能激起别人的批判,就能让学者感觉自嗨和幸福。别人的批判对齐泽克来说就是可卡因。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海报 ©️ Bl!nder films

出路-分析我们可以分析的

《变态者》里面的一句话,说“国家权力是最接近神性的”,好像是引用的拉康。就影像来说,它跟文字一样,文字最早是神性的,后来变成皇权的一部分,再后才属于大家。影像从它的神性,如拍照会夺人魂魄,到与国家权力一体,最后,会与文字一样属于个人。但现在影像是否属于大家的这个关卡没有转过来,当然每个人感受不一样。在这种汪洋大海当中,它的神性或者国家权力对它的控制,是不是也升级换代了,我想,个人有个人分析的可能性。也许有人就觉得影像跟文字一样已经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了。在这种属于大家的情况下,神性或者是国家权力或许是体现在某种筛选系统中的。“禁闭”,不让某些影像或者文字出现,只是这个筛选系统的一部分。

 6 ) 看本片时的一些随笔

部分摘抄,部分自己想法

意识形态应该是扭曲我们视角的眼镜,而意识形态批判则是他的反面 。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意识形态不是简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自发性大于强制性,这种自发性的来源?),并且以此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在享受我们的意识形态。走出意识形态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举动,在影片《极度空间》中,NADA让好友戴上眼镜,但是好友拒绝并且搏斗7.8分钟之久。其实从中可以已知,常人模糊的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意识形态塑造的幻觉之中,他也意识到打破这种幻觉可能带来的痛苦。由此也带来一个悖论:即解放的极度暴力性。为了获得自由,你必须强迫的强迫自己去获得自由。freedom hurts.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 ,体现在区别享乐和单纯的愉快。享乐是被扭曲的快感,甚至是享受痛苦。


在后现代社会,我们突然有了享乐的责任。享乐变成一种奇怪而变态的责任。一个不能享乐的人是有问题的。欲望绝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欲望, 它总是对欲望本身的欲望,它也是总是过剩的,是超出你原先预期的。这边的欲望就是前者欲望实体的意识形态。终极的欲望本身就是被欲望填满以至于不做他想,以此观之,终极的抑郁本身就是失去欲望本身


我们无法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我们也无法摆脱欲望,摆脱过剩,只为了实际需求而消费。过剩(the excess)永远伴随着我们


一些具有世界共同性的东西,例如贝多芬的音乐,但他可能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让人感知到一种更高的存在,一种更深的感受。但人们又无法言说的一种deep。实际上他的下面就是一种,空viod。


如果经典意识形态的运行公式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仍然在做。犬儒式意识形态则以这样的模式运行:我非常清楚我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


精神分析认为,幻想是个谎言。不是因为他非现实,而是因为幻想掩盖了一致性的一个缺口。当我们因事物模糊不清而无法了解他们时,幻想会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幻想会导致的一个现实后果,会让人们以一种臆想的方式,去想象别人的痛苦,去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而忽略了受害者本人的意愿,即受害者本身可能存在的一种以变态的方式享受自身痛苦的意愿(这点的分析过于理智而显得情感缺失。并且缺乏普遍性,以一种被虐情绪的局部作用上升到受害者全部的情感,从而忽略受害者本身的主动思考能力)。而这种幻想干涉现实的最终结果,只可能导致暴力的爆发(参考出租车司机)里特维斯最后大开杀戒。暴力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他是对现实血腥的干预,用以掩饰某种相关的无力感


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运作的基础(因为资本主义要求的生产现代化,要求的生产效率,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需要对固有制度和权益的冲击和改革,因此会产生社会的动荡,而新的机遇也在此萌芽)法西斯看到了这种不稳定性的存在,但是他又无法停止自身的资本主义道路,因为法西斯运动本质上还是一种保守的革命,他追求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管理,但却维持先前的阶级体制和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发明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叙事,用来解释因资本主义进程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转移底层对体制和既有利益的革命诉求,转嫁危机。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塑造一个外来侵略者的形象用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固有矛盾。(当下中国和世界)。在这个构造新的叙事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即把社会的所有问题简单的归类为一个具体的存在,这种简单化的思维也恰好迎合普通大众自身思考力的不足,更能引起广泛的认可


在意识形态中,往往需要一些虚假但又具体的形象,去巩固我们的想象(即上文说的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在此举了英国拿单身母亲为借口用以解释社会上的犯罪率高以及财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在本质上就是采用了一个虚假(这个分析本身就是错的,或者不构成上述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又具体(落实到一个单身母亲)的形象。


跟纳粹主义抗争的方式,就是去享受被纳粹意识形态赋予独特定义的元素,去享受他们在前意识形态中纯粹具有的愉悦,通过悬置纳粹的视野,在其原本的意识形态中做颠覆性的玩法。(这边举了德国战车在REISE,REISE中重新演绎纳粹元素的例子)


消费主义的进阶形态:星巴克。原先的消费主义会让部分人产生一种虚无和内疚感,而星巴克文化所传达出来的一种进阶版的消费主义,是让你成为一个不负内疚感的消费者。因为这个消费主义已经把你对抗消费主义那一部分的费用,同样囊括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框架中:即你在消费的同时,同时在对抗消费主义。这就是消费主义的最高级形式。


资本主义更想一个奇特的宗教机构,他被这些东西需求永远驱动:永远追求利益、扩张、自我繁殖,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与此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而在资本主义和生态意识中间的,存在着一种变态的“责任”,因为这种“责任”本身,是站在资本主义这边的(按照我的理解,在资本主义和生态意识两种极端的情况下,现代文明无法放弃资本主义带来的现代生活,而生态意识只有当作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时才会被想起,因此目前这种人类试图平衡资本主义和生态意识对立的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变态的行为。ps.但在齐泽克看来,好像是单指资本主义扩张的责任感,即为此牺牲一起在所不惜是变态的)。


瓦尔特·本雅明:当我们处在这样的时刻里,我们才是在经历历史:并不是当我们参与在活动的事物中的时候,而只有当我们看到,这些文明所产生的废物残骸,被自然部分回收的时候,在那时我们才感受到历史。(被自然回收?)


在这边举i‘m legend 的例子,当车辆行驶在空无一人的后人类时代的大街上时,看着被自然植被覆盖的建筑物,此刻我们体验到的,用精神分析学里面的话说,就是“真实的惰性”(the inertia of the REAL),即意义之外沉默的存在(the mute presence beyond meaning,)由此也可以参照,我们观看一些废弃遗址或者废弃物的时候(遗址应该需要同我们的经验想连接,即不能是太久远的遗迹而应该是认知经验中感受过事物),当我们直面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会提供一种真实确凿的、消极的体验。如果没有这些适当的面对真实的钝感(钝感在此可做消极、被动之解。quote:moment of authentic passivity)的时刻,可能没有新的东西能从中浮现。之后齐泽克提出,也许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需要“暂停”(suspension)自身的正常运作去审视从暂停中浮现出来的问题的时刻。


齐泽克分析《泰坦尼克号》的脑洞,蛮有意思的:

在齐泽克认为,泰坦尼克号是这些年来最能体现好莱坞意识形态的一个例证。为什么呢,因为故事中充斥的一种随时可能到来的不安(tension)。据此齐泽克指出三个层次分析这种不安感。第一层是被人们讽刺地称之为詹姆斯·卡梅隆的好莱坞马克思主义,即对底层群众朴实善良的虚伪荒谬的想象,以及对上层阶级邪恶自负的预设。第二层,rose和jack两人的相爱,象征的原本处于精神痛苦和困惑中的上层阶级(rose),她的自我意识是破碎的。而JACK的作用就是帮她重建她的人格。即她的自我形象(通过那副素描画)——这是一种古老的帝国主义神话在现代化的再现,这个神话就是当上层阶级自身陷入困境和无活力时,他们就需要跟下层阶级接触。就像吸血鬼一样,从他们身上汲取足够的养分,之后再回到与外隔绝的上等生活中【在齐泽克看来这才是这部电影传达出来的好莱坞保守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核,而所谓的事故和爱情,都是一个供观众进入故事的切口,又举最后ROSE推开已死的JACK,口头却说 我不会让你走。】。之后又举“布拉格之春”的案例说明,正是因为苏联的干预导致捷克革命的失败,一定意义上反而保留了这个“革命”的果实——即另一种共产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发生,人们会设想,如果当时布拉格之春成功了会怎么怎么样……),泰坦尼克也是同理。正是因为他的失败(沉船),反而造就了这段爱情。


黑暗骑士其中一个非常让人不安的设定:即在哥谭市的精英阶层中普遍认为,谎言是良好统治中一块必不可少的基石。民众一旦认识到维系这种统治之下的谎言的虚伪性,那么一切的秩序都将崩溃。这其实隐藏的一种知识分子的傲慢,即民主不具备了解知识的真相。 诺兰的这些观点并不新奇,追寻他的溯源我们可以在柏拉图、康德、埃德蒙·伯克等人身上看到近似的看法,即认为,真相的代价太难以让人承受,以至于一个政治家应该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即对民主的理智选择持悲观态度)。因此需要告诉群众一个谎言来维持现状,哪怕他知道真相。这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高尚的寓言”


斯大林主义(GC主义)

斯大林主义并不会把自己安排在一个为所欲为的主人位置,相反他会忠诚的做一个为“大他者”服务的仆人位置。也通过了对“大他者”的定义的垄断(类似教皇对上帝旨意的垄断一样;在G内则是为实现GC主义和实现QMXK以及全面现代化),来为他的诸多行为寻找合理性。而这个大他者(精神分析用语,The Big Ohter),在斯大林主义的话语体系中,通常被指代为“通往GC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性”,或者简单的说,历史(的使命感,or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安排)。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共产主义者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单纯的工具,去实现一个历史的必然性。

而构成斯大林主义统治基础的,是“人民”的概念,一个被神话后的人民。一个不具备实在主体的群体,它是一种想象的、理想化的参考(It's some kind of imagine idealised point of reference.),并且具备极为广泛的适用性(即统治阶级垄断了对“人民”的定义,不服从他们意图的就不归类为人民).也正是”人民“的概念被虚指,被诠释,使得统治本身的合法性从”虚无“中来,也就具备了理论逻辑上的绝对合法性(但在现实层面,统治阶级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核心矛盾,仍然会采取现实性的手段去统治)。也因为上述的概念,使得统治阶级能够从一些暴政的行为中”抽离“出来,或者说具备了”暴政“的合法性,即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大他者“的实现or服务,作为执行他意志的仆人,”我“并没有什么错。

在这个逻辑之上,去质疑斯大林主义统治者本身统治的合法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去质疑合法性的来源,会涉及到对人民的定义,而人民的定义又由他们本身来解释。这就构成一个矛盾。因此对抗斯大林主义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不批判统治本身,批判“人民”以及构建“人民”概念的神话。在这方面,齐泽克举了米尔斯·福尔曼的例子,这个之前看消防员舞会的时候,更多关注点在福尔曼的室内空间调度以及对百姓生活真实面貌以及批判性上,但看了齐泽克说的,觉得的确更deep些:在福尔曼早期的作品中,他把矛头对准“人民”本身,去揭露他们日常的盲从、愚蠢,从而打破了”人民“的神话。


Above all.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地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我们的梦想本身。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又必要,因为我们所有的愉悦和痛苦,都来自于我们的梦想本身

本雅明:“每一次真正的革命,它不仅仅朝向未来,而且也会救赎过往失败革命中那些幽魂,在新的自由中找到归宿。” The end.

20200222

Shanghai

 短评

ideology idiotology 傻傻分不清~ 老爺子說話的樣子太可愛

10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很好看,需要字幕,否则齐泽克的口音我真跟不上。

13分钟前
  • fateface
  • 推荐

谁取的中文名??多会误导大众…意识形态的变态指南更好理解。不知道的人会以为着重点在变态但其实别人在'ideology'。个人认为Ideology这一部比Cinema内容更有趣。以电影为例子,从政治和哲学的层面去解剖一些社会学的东西,真是有趣极了!

15分钟前
  • 几根佩毛
  • 力荐

享受了半天大渣子味儿英语,说得意思还比较清楚,尽管内容并不新鲜,无非是“大他者“并不存在,每个人都需要警惕。

20分钟前
  • Villegas
  • 推荐

这个太酷了。

24分钟前
  • _Esperanza__
  • 力荐

很有趣,但很多问题点到为止,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

27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推荐

“电影是终极的变态艺术”,果然如此,拉康衣钵传人齐泽克用学术理论结构剖析各大名片场景,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卓别林塔可夫斯基引用最多;谈论了那么多梦境、欲望、永生和死亡,涉及那么多弗洛伊德,难道不该引入布努埃尔伯格曼费里尼波兰斯基吗?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倒置因果来理解事件,牛逼了。齐泽克其实已经讲得比较白了,只是由于视线不断在字幕与影像之间切换导致思维经常中断,看得很累(毕竟你没法像看故事片字幕那样一目十行)。影片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是: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的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这是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满足感都来自于我们的梦。

32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力荐

1、齐泽克的讲演实际是在不断与弗洛伊德、马克思、拉康他们对话——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与马克思的不同);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弗洛伊德将一切归结于“性”,而齐泽克归于“性意识”,包含后结构主义的思想,认为甚至是“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是对弗洛伊德的一种超越。2、希区柯克,悬崖坠落主题;巨物(Object)3、《大开眼界》里妮可基德曼讲一次关于海军的性幻想,这个情节在村上一部小说里也出现过,具体想不起来4、所有现代电影最后都是关于拍摄一部电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在现实中,如果你们寻找比现实更现实的东西,就看电影故事片。

36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变态者”首先体现为观看方式的非常态。正面直视或闭目无视恰恰都落入了意识形态的圈套,因为二者都在无意间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意向性地位(尽管其角度存在着正与反的不同);唯有凭借“斜目侧视”,所谓的“自然之处”才会显露出蹊跷,合法性与悖论性并肩而行的轨迹才得以被揭开。至于齐泽克在本片中带来的一大关键启示,则是:尽管意识形态通常被界定为遮罩、屏障、阻碍、幻象等一系列负面对象,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正是意识到了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而不是相反:我们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如果人们意愿于意识形态的包裹,那么似乎任何迫使前者“离开洞穴”的行动也都缺乏合法性了。可否逼迫一个“意识形态躺平者”站起来——这即是齐泽克指出的当代(激进)左翼行动的巨大困境。换言之,不是无力想象另一个世界,而是不愿想象另一个世界。

37分钟前
  • Mockingbird
  • 力荐

大受教。不打五星,对不起齐老师的小猥琐和小可爱。

38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昨天刚看完TK的manifesto啊我简直...百味陈杂。【Zizek话没说到底。讲了What讲了Why避重就轻不谈How。有时候看他话到嘴边radical leftist都出来了还是把重点咽回去...也有点心酸的。【最精彩的分析其实还是耶稣那个。驳斥无神论容易,把新约挖掘出新内涵倒是真的厉害。简直难以自持。嘤。【彩蛋萌一脸

43分钟前
  • HHG🥱
  • 力荐

怎么听都是老调

47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戏仿《铁达尼号》简直笑死。以《极度空间》的“意识形态批评眼镜”开篇,经由《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搜索者》《出租车司机》等,最终以本雅明作结(感受到了齐老师对本雅明的热爱),齐泽克真正要做的与其说是“意识形态批评”教导不如说是左翼一个世纪以来都无法修通的忧郁——“如果被拯救者并不需要拯救,那怎么办?”(其原型问题是资本主义出现危机之际无产阶级为何选择的是法西斯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对我来说,尾声处所谓“我们要对我们的梦想负责,必须区分两种梦想(激进革命理想与消费主义欲望)”依然是无力的,在这样的年代,真正有号召力的也许正是“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的犬儒姿态。

50分钟前
  • Octopus
  • 推荐

也许是字幕好,感觉思路比上一部清晰很多。

55分钟前
  • Hushnore
  • 力荐

入教保平安(x

58分钟前
  • Robo Captain
  • 力荐

4.29 为梦想负责,为过去负责,为所有心头的惦念负责。进入矛盾,驾驭荒谬。解决方案是,首先 “改变你梦想的 **方式**”,摧毁符号,瓦解意识形态,调换视角,以 Pervert 的、个人的、孤单的、痛苦的、超越的、无需许诺的方式。精神病似的归属感。个人技术。

1小时前
  • arlmy
  • 力荐

齐泽克献身出演经典名片,挖掘隐藏在影像背后的精神政治面貌,比《变态者观影指南》更有逻辑调理,将电影延伸至精神学社会学哲学,齐泽克的阐释超出了一般电影的解读方向。相对于从电影本体论出发的解读,从“他者”的介入的也不妨为一种有趣的尝试,更何况,电影早已不在纯粹。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比上一部还好看!齐泽克讲话真是通俗易懂,虽然术语一套一套,但逻辑很清楚,并且讲什么话题都是这样,太厉害了。口音再难懂也不是问题啊(可是他怎么老这样,我怀疑口音有故意成分!)。就是以后再也没法直视泰坦尼克号和音乐之声了。。。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闪耀国际学术界的话唠明星逼斯拉沃热·齐泽克再度上阵,通过对电影与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消费社会的整体解构进行潜意识反向式的洗脑,影片涉及意识控制,人类奴性本源,趋众态势,反陨落,原教旨,阴谋论等庞杂繁复的深度话题。信息量巨大,叨逼叨,用口水淹没口水,多好的教科书。

1小时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