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1926

DVD

主演:格斯塔·埃克曼,埃米尔·雅宁斯,卡米拉·霍恩,弗里达·李察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浮士德1926 剧照 NO.1浮士德1926 剧照 NO.2浮士德1926 剧照 NO.3浮士德1926 剧照 NO.4浮士德1926 剧照 NO.5浮士德1926 剧照 NO.6浮士德1926 剧照 NO.13浮士德1926 剧照 NO.14浮士德1926 剧照 NO.15浮士德1926 剧照 NO.16浮士德1926 剧照 NO.17浮士德1926 剧照 NO.18浮士德1926 剧照 NO.19浮士德192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浮士德192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爱米尔·强宁斯 Emil Jannings 饰)以浮士德的灵魂为赌注打赌,梅菲斯特坚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士浮士德(格斯塔·埃克曼 Gösta Ekman 饰)会在欲望的引诱之下日渐堕落,而上帝则相信浮士德的理性终究会打败欲望。  梅菲斯特化身成为一条黑狗来到了浮士德的身边,并且成为了随时随地满足他任何愿望的仆人。在梅菲斯特的带领下,浮士德返老还童成为了神采奕奕的青年,并且邂逅了单纯善良的玛格丽特(卡米拉·霍恩 Camilla Horn 饰),在梅菲斯特的作弄之下,玛格丽特坠入了爱河,却在意外之中误杀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哥哥亦死在了浮士德的手中。绝望的玛格丽特最终因为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关入了监狱之中,而浮士德的旅途却并未走到尽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消失在远空中俘虏2022狼溪第二季双面甜心梅林传奇 第五季乐在旅途第二季蜘蛛宝宝,或你所听说过最疯狂的故事侦探小队KZ事件簿

 长篇影评

 1 ) 静默于无声处

音乐奏响时,一切便归于静默。静默悄然等待影片的上幕。随着音乐的高扬,低沉,起伏着的,也是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情感。色彩隐退了,光亮处,人物的表情,活动便都显然。你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你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翻涌着种种复杂的情感。你不得不用心去感受。他们什么也没说,但是都完完整整地表达出来了。在一片静默中,在光亮处,伴随着音乐的悲伤与欢乐,这一切活动仿佛驻在自己的心上开始。你没有被牵着走,默片把你带进一个场景,那里的人们正在追寻着什么。伴随着的音乐,仿佛是来自内心的呼喊。
        
不是吗?低沉的音乐,稍带点令人不安的音素,是魔鬼的狰狞与愤怒。缓慢而忧伤的音乐,正是浮士德看到人们一个个在瘟疫的蔓延下倒地时无助与忧愁的内在表达。短促而欢快的音乐响起,人们正在小镇上欢歌舞蹈,翻跟斗,耍杂技,用手指头做皮影戏。连同画面也是那样美丽动人,一半是台上放映着的皮影戏,一半是台下观众们观看时的场景,相映成趣,无不契合的欢乐,自成一幅人间自在安然的风俗画。但是音乐转而进入低沉,带点令人不安的音素。魔鬼出现了,俯瞰着整个小镇,一片黑暗便遮住了大半天空,如同要吞噬人间存有的喜气。“邦”的一声,台上耍杂技的人倒下了,再“邦”的一声,倒下便不再起来。一阵静默后,人们纷涌着上前搀扶起他,惊觉是瘟疫。“瘟疫。瘟疫。”多么可怕的字眼,吓得人们慌乱而逃。人倒了,帐篷也翻,一切蔓延如同大风铺天盖地而来,连同音乐也是这般澎湃,一波泛过一波。音乐正是人们内在的表达。当浮士德思考时,缓慢的音乐是带着他的思考的,那样绵长与沉静。少女凄怨般的哀求,使得音乐也是那般哀婉,悱恻,缠绵。
        
毫无粉饰,光亮中,我们才能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人们打自内心发出的表情与活动,是随着音乐起伏着的内心深处的呼喊,这使我们在静默中,置身于影片中,能够感受到的什么是悲伤,什么是欢乐。克雷顿陷入爱欲的海滩,我看到她陶醉于痴心的初吻,采摘一朵小花,在爱与不爱间问询,完完全全沉醉在爱的无穷回味与朦胧遐想中,那时,也只有悠扬而抒情的音乐才能够表达她内心隐蔽着的的欢愉与紧张。浮士德握紧双手,倚身树边翘首窥望克雷顿与孩子们玩游戏,那是爱恋之心的焦灼与企盼。随之抒情的音乐,仿佛飘从一个恋爱的神秘花园中,充满浪漫爱情的诗情画意。但是你听,音乐里潜伏着不安,这一切并不顺利,魔鬼使劲全力刮起了大风,妈妈被惊醒了,房门被打开,谁都会被吓倒,哥哥愤怒赶来,带来一团火般,与浮士德把剑殊死决战。凶恶的魔鬼一把剑好不轻易刺死了哥哥,悲怆的音乐,任谁听了都会痛心。更可怕的是,人们,连同克雷顿的哥哥,从此把克雷顿划归为荡妇。凄婉的音乐,预示着克雷顿从此被世人孤立的悲惨人生。
        
音乐再也没有欢快过,而后所有轻快的音乐便只是克雷顿自以为抱着孩子的幻觉场景,现实与幻觉的反差竟是这般强烈。人们的心被克雷顿的命运牵动着。她孤零零的,精神萎靡着,走回空荡荡的家。一切已是不复存在,妈妈不在,哥哥不在,往日欢快的生活已不在,与前面我们看到的,哥哥蒙住妹妹的眼睛,送给她迷人的披巾时带给妹妹莫大的惊喜,形成巨大的反差。现在,唯一能够引起她幻觉的便是妈妈空荡着的椅子。“妈妈。妈妈。”字幕上出现的字眼就像克雷顿内心的呼喊。她整个人扑倒在椅子上,一头栽进自己的往后孤苦的命运里。
        
不只是音乐,画面同样触动人心。歌剧音乐与画面协调到了高度的统一。影片里最触动我心的便是克雷顿在雪地里冻晕的场景:克雷顿幻想着摇动摇篮呵护小宝宝而事实上却是雪慢慢淹没了她们,十分悲惨,这个画面给人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而最终被淹没时,我看到她们身边斜倚着的一个大十字架,仿佛是对她们凄苦生活的一种悲悯。另外,哥哥倒地后,魔鬼狡黠着跑出去,双手在嘴边打开喇叭状,对着镜头大喊,“杀人了。”又跑到小巷路口,朝向外面的房屋,朝向镜头大喊,“杀人了。杀人了。”而后是幸灾乐祸双手高举扬长而去。场面并未结束,这时,黑暗中,一处角落打开窗户,探出来张望着的一盏灯,另一画面,又一盏灯亮在路口,引来人们出门张望与讨论,魔鬼的幸灾乐祸,狰狞狡黠与人们集群窥探的活动跃然屏幕,让我觉得是一幅幅镶嵌在生活中的艺术画,熟悉又美丽,韵味别致。同样,浮士德与公主在闺房缠绵,魔鬼晃动高悬墙上的灯火,使得氛围带上缱绻的暧昧。魔鬼带着浮士德飞舞的画面又充满诗意与浪漫,带着年轻欢愉的无限遐想。

还有这样一幕,照样触动人心:一名虔诚的传教士站在高处,高举十字架,向绝望中的人们布道,告诉大家,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够得到拯救,只有信仰才能超越死亡,“忏悔,快点,祈祷。”“有信仰的人才可以活下去。”仰拍的角度充分显示信仰的高度。而另一部分人,则嘲笑着这名传教士的观点,她们肆意狂欢,在纵情声色中迎接死亡的来临。“我们还活着,我们还能爱。”“我们应该死在舞蹈之中。”随着魔鬼巨大的头像出现,带来可怕的瘟疫,人们练跳舞的欢乐也没有了。这让我试图置身于到中世纪,试图感受那时的人们对宗教神学,对人生信仰是一番怎样的思考。“信仰没有用,知识也没有用,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空。”浮士德看着人们一个个倒下,自己却无力解救世人感到万分失落。他颓丧着走回书房,把书籍都投入火海。
        
静默中,我置身于影片,感受着浮士德是怎样被魔鬼一步步诱惑着。当看到人们一个个在瘟疫的蔓延下倒地时,浮士德万分无力,气恼着把书籍投向火海,在这种情况下,魔鬼却出现了,魔鬼诱惑他,就一天,让他归从魔鬼,借魔鬼力量拯救世人。救人心切,契约上金晃晃的字眼怎能不把浮士德救世的切心俘获。在归依魔鬼,遭世人摈弃时心情沮丧想着死去时,魔鬼又在他的药水里投射出他年轻的模样,激起他年轻的欲望。当这欲望被魔鬼牵惹时,一触动,便不可收拾。他看到诱人的公主,美貌的女子,尝到醉人的初吻,恰巧这一刻,魔鬼告诉他一天的时间到了,该回到年老状态,无可遏制之下,他把自己的一生投掷出去,用下辈子的奴役换回此刻年轻的狂欢。在特定的时刻,人的欲望是这样被牵惹而出的,当欲望把眼前的地板铺满,人们总是容易被囿在一个圈子里,欲罢不能,欲罢不能。要么是自己控制欲望,要么便是欲望控制了自己。当一切回归静默时,浮士德才会恍然,“我真希望自己没有年轻过,带来了这么一场悲剧。诅咒,诅咒这年轻的幻觉。”
        
默片本是无声,但是人们的内在情感已在光亮处得以表达。我却感到,影片中,即使人们听到对方的话语,也始终没有听到人们内在的心声。当克雷顿妈妈,哥哥看见她与浮士德在一起时,都是冲动的否决。妈妈一下子惊慌倒地,哥哥气愤地要人们惩罚自己的妹妹,叱责她是荡妇。克雷顿被绑在石柱上,底下的观众竟像看玩偶般,嘲笑与讽刺,更有年轻女子,看到漂亮的克雷顿从此不再纯洁而幸灾乐祸。雪地里,只要知道她是克雷顿,便不给她开门,殊不知,据生命于凄冷的雪地中,已是不仁道。可悲的是,将士也是如此,看到克雷顿与孩子埋没在雪地上时,什么也机会也没有给她清楚解释,随即断决是克雷顿杀死自己的孩子。
        
音乐戛然而止时,一切便归于沉寂。我被带入到浮士德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才是一生值得追寻的。信仰在哪里?人们该追寻些什么?而影片本身,也是一个追寻的过程。屏幕上,年轻的浮士德拊首张望远方。魔鬼说,“尝遍了生活所有的快乐,一再纵欲,一再动情,但你还是不满足。你还想要什么?一个女人,一场赌博,一场纵酒狂欢?你要什么我都给你。教皇的皇冠?”浮士德不动声色,目不转睛地望向远方。在沉寂中,他悄然看见一幅美好的图景——那是家。那是爱。
        
有爱的人生,才是人们活着的企盼。影片的最后,火刑场景上,浮士德与克雷顿纵身火海,便是爱得以实现的最大救赎。银幕上出现一个硕大的:爱。这正是上帝要告诉魔鬼的——拯救世界的唯一力量便是“爱”。 ——“一个全世界都回响的字,一个带着悲苦和哀伤的字,一个化解所有人类罪恶的字,一个永恒的字”——爱。
        
        
        

 2 )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天使:这里没有你的位置 魔鬼梅菲斯特拉:我赌赢了 天使:一个字破坏了合约 魔鬼:什么字? 天使:一个在全世界都回响的字 一个化解所有人类罪恶的字 一个永恒的字 你知道是什么吗? 魔鬼:告诉我 Love 〈人生第一部默片,8.6〉 看默片很费力气,但正因为没有声音演技就更突出。本部电影的情节改编自《浮士德》第一章。魔鬼狡猾奸诈,丑恶。而且片中的扮相非常可怖。天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爱永远是人类探讨的永恒话题。 影片以梅菲斯特与天使打赌为开端。只要魔鬼赌赢整个世界都会是魔鬼的。赌约是魔鬼需要用自己的黑魔法让人类浮士德签订终生契约,出卖灵魂。 魔鬼利用自己的法力让浮士德尽情纵欲,但浮士德始终不感到满足,直到遇到了可爱纯洁的姑娘克雷顿。魔鬼背后操作使两人相爱,又设计陷害浮士德杀死克雷顿,其实真凶是魔鬼。

可爱纯洁的少女被魔鬼诽谤成荡妇。在镇上孤苦的生下孩子。魔鬼骗浮士德少女过得很好。次年冬天少女神智恍惚误杀自己的婴儿被众人判火刑。浮士德宁愿抛弃年轻的权利赶来相救,两人一起葬身火海。

结尾魔鬼赌输了。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但是爱可以。

 3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指环王

如果说科幻片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世界的名片的话,那想象力却是全世界人都未曾缺乏的。德国人在上个世界上半叶就证明给了我们。我崇拜好莱坞给胶片施加魔法来制造银幕神话,但我也钦佩Wolfgang开天辟地的勇气。
独立日,指环王,后天,2012,这些符号曾经在影院里让无数人尖叫和惊叹史诗的恢弘和灾难的无情。但我相信,1926年那些从影院走出的人,也都是带着没有合上的嘴和溜圆的眼睛,然后交流着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浮士德》毫无疑问是德国文学得以在世界立足的最有力的支撑点。几个世纪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的浮士德一直作为一个介质交流着各个文化。它早就告诉我们,艺术没有国界,全世界的经典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它是经典。浮士德就是这样的经典。
在我十七岁生日的时候,一个现在已经没有联系的朋友曾经送过我一本《浮士德》作为礼物。那个时间正值青春爆发时稚嫩的叛逆,对一切权威的专家的事物都抱有批判和不屑,对《浮士德》这样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更是没有什么好感。那时我也想读一读来增加自己的成熟,可是很不幸地,因为脑子里的那种批判性的潜意识,我自始至终都没有读过三十页。
五年之后,我没想到,当我重新遇到浮士德竟然这么容易就被电影里蹩脚却不尽豪华的特效所震撼。庞大的恶魔俯视整座城市,仅仅是一名披着披风的演员站在缩小比例的泡沫模型后面。辽阔的大海仅仅是一池不平静的清水。还有很多一眼就能看出蹊跷的画面。虽然这样,却没有人敢否定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科幻巨制。
很容易看出,爱情戏在电影里不免显得单薄。两位主角的感情在剧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影片结尾出现的那个巨大的“爱”不像是突出影片主旨,而更像是《浮士德2》的伏笔。不过,没有影片是完美的,我们不必也不能这样做。就像《独立日》里我们不能找到喜剧元素,《指环王》里缺乏侦探镜头,《后天》里我们也不想看到外星飞船。不是吗?

 4 ) 德国表现主义的杰作!

《浮士德》的开头是及其震撼的,在恢弘古诺歌剧的音乐里我们看见了升腾的地狱之火。同样天使指给恶魔看的人间,白发苍苍的浮士德的造型和光效都体现了导演对构图和摄影的追求,以俯拍模型的镜头使得魔鬼巨大的身影覆盖了半个银幕,不安的音乐和他的狰狞加深着瘟疫来临前的恐惧,这些以石膏制成的模型由于灯光渲染的精准使得本片成为表现主义摄影的典范。这部影片的机位已经十分灵活,仰拍的十字架让我们看见宗教的威严,可是巨大的魔鬼还是让拚命祈祷的神父丧命,此后他烧书的举动反映了对上帝质疑。路口召唤魔鬼的镜头那光环的特效让我们看见了多次曝光的应用!而且影片以表现主义的视觉美学比如逆光和侧光的大量使用让观众一下子看见重点,不由自主产生震撼。音乐和画面成为一体,制造着电闪雷鸣梅菲斯特降临的恐怖氛围。特别是魔鬼眼睛里的光让人充满着恐惧。20年代的电影就有了这样的感官刺激足以证明导演在营造上的高明。梅菲斯特手中的沙漏在瞬间的出现、魔鬼的变形这些电影技巧在当年都是有着新意的。在浮士德变年轻的场景里充满特效非常有趣。而且竟然还有个裸体镜头。魔鬼带着浮士德飞舞的镜头拍得很有诗意。为了表现高度用了秃鹫的剪影,这种表现完善了电影看见的表现形式。而婚礼场面的盛大决不亚于任何的诗史大片。教堂里交叉蒙太奇的运用让我们看见信仰的力量和魔鬼的恐惧。这些利用布光造就的画面非常细腻地传达人物的环境和内心感受。

  影片里比较轻松的是马歇姨妈的段落,音乐也呈现着喜剧色彩。并使得浮士德和少女会见充满爱情的诗情画意。这个段落有些艳俗的成分,为电影史学者萨杜尔诟语。不过,影片选用了歌剧音乐使得音画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影片里少女在雪地里冻死的场景里有个幻觉镜头十分悲惨:少女幻想着摇动摇篮呵护小宝宝而事实上却是雪慢慢淹没了她,这个画面给人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火刑场景里浮士德的叠化镜头和少女的高调镜头都表明了导演摄影语言的丰富和为此的探求。

  影片最后是充满救赎意义的,当上帝告诉魔鬼拯救世界的唯一力量来自“爱”银幕上出现了硕大的爱字,让观众看到了得救的可能。

 5 ) 所有恐惧都是爱的代价

魏玛时代的德国电影创造了影响力辐射至今的独有心理与文化结构,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电影美学在德国由第二帝国向第三帝国过渡的十数年中,凭借厚实的电影工业,甚至成为好莱坞黄金年代电影创作力的一大直接渊源,当时的人们肯定始料未及。

七月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策办的德国大师展放映了五部经典作品,除了刘别谦早期自导自演的的滑稽短片《在我死后》(1916),其余四部创作时间基本都在1920年代,最晚的是约瑟夫··冯·斯登堡导演的《蓝天使》(1930)。这几部影片基本概括了魏玛时代德国电影最高水准的面相,包括乔·梅伊、茂瑙等在内的导演作者,依托UFA式的电影片场及工业配置,在影片中戮力表现恐惧的真实或虚幻形态,亦在在确认爱的幻想。比如《柏油路》(1929)中男女主人公看似不合理的虐恋,进退失据的阶段女主角甚至用上了类似京剧武行的猎奇动作,配合片首对当时德国街道实景的炫目纪实展示,最大程度勾动观众的心态呼之欲出。

这些电影中,作为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人物的茂瑙导演的《浮士德》(1926)无疑是典范中的典范,这个意义不仅来自于其在当时的德国最大规模电影地位,亦不仅因电影文本同德国传说、歌德名作之间的勾连关系。以夸饰的灯光与布景展现古老的故事,甚至处理上带颇多喜剧意味,是这部1926年的电影所处时空的“当代性”的表征。在片场规划的人工痕迹浓重的超自然布景,似乎天然地适合表现片头的正邪之战,上帝与魔鬼的契约,做足当时可用的叠印特效,在双人景的镜头机位上亦有意识突出光耀寰宇的上帝同前景中黑暗低矮站位的魔鬼对比,先在地将这个关于“能否让伟大博爱的浮士德背离上帝”赌局加上了视觉可见的神性光环,这同样成为影片其后诸多场景的共同基调。

茂瑙式表现主义构图与对“影”的创造性运用,在《诺斯费拉图》《日出》等作品中表现相当直观,《浮士德》里民众急走忙逃的场景,强烈展现片场制作“以光影延展空间”的思路,混乱的群众全景,被压抑于反投在白色背景的巨大阴影之中,这是人们自身的影子投射,同时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对于罪恶的想象共同体,这同吸血鬼上楼如出一辙,是观众看到的影子背后的未知而非影子本身传递恐惧。许多论者容易将这一时期的表现主义高长直接同一战后德国人的惶惑无计心理挂钩,我反倒认为这是自有浮士德传说以来数百年深铭于德国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使然。在歌德的笔下,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契约及其精神力量的起落建立于具体的五大悲剧(知识、爱情、政治、美、事业),任务挑战进一步具象化,对“恶”的抵抗意味也就益发强烈。影片中饰演梅菲斯特的埃米尔·雅宁斯同时亦是首届奥斯卡影帝,他的表演中非常细致还原了面目越来越明晰的梅菲斯特在每一个当下瞬间的心思。默片自身对演员微表情的强调也部分推动了这种表演的落实,梅菲斯特在片中一些颇具戏谑性的场景中表现反而更加出色,角色自身在电影影像中祛魅,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性化魔鬼。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个版本的《浮士德》最终以浮士德变回老年而与真爱殉情为导火索激发最终消灭魔鬼力量的源泉——爱——才变得更为可信,一个生动于银幕上的梅菲斯特,事实上承担的不仅是恶的化身,更是激发浮士德不断战胜自我的引导者。频繁出现在影片中的意象/想象叠画同一些并不恐怖,相反非常轻松的爱情段落一起,构成了这部电影看似吊诡实则高度和谐的气质。爱同恐惧本来就是一回事,梅菲斯特与姨妈之间的喜剧动作同他自身的暗黑特质同样殊途同归。借助画面惊人的影像,茂瑙实际上对浮士德这样一个国民图腾进行了解构性的深探,这种介于正邪分明的对立与颠倒是非的模糊性之间的暧昧情绪,被掩盖在极端形式化的外衣下,令人毛骨悚然又壮怀激烈。这是茂瑙短暂人生为世界影史留下的重彩笔触,同样也是那段短暂的德国电影辉煌期留给今人无法穷尽的折磨与吸引魅力。

 6 ) 一個字“愛”

電影《浮士德》原作是由十九世紀德國作家歌德所著,後加以改編,原著是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而成的詩劇。人物情節豐富,歷史題材宏大。講了一個人把靈魂賣給魔鬼的故事 。

這是一部1926年上映的電影,在電影史上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期。如梅裏愛、格裏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勒內·克萊爾、茂瑙等。是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換的時期,是默片最後的垂死掙紮。對於電影這一門現代藝術,雖然歷史較短,但在近代藝術學科中地位很重要。

默片時代的作品表演性強,演技生動,黑白畫面嚴謹,有張力,整體樸實飽滿,更具藝術性。正因為這個時期的電影在創作與實踐中已經積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藝術,讓以後的有聲電影才得以更好的發展。
  
影片開始就是魔鬼和天使的對話,這裡天使代表了上帝。
  
  魔鬼:這個世界是我的。
  
  天使:這個世界不可能是你的,人們屬於上帝。
  
  魔鬼:我打賭,我要把浮士德的靈魂從上帝那裡趕出。
  
  天使:如果你能做到,世界就是你的了。
  
  
影片中浮士德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他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命運與思想。當人類被魔鬼帶來的瘟疫屍橫遍野時,周圍的恐懼無時無刻的摧殘著浮士德的心靈。最初浮士德很渴望知識,但他把自己所有的書籍都燒毀了,燒毀書籍表現了知識的局限性。也開始放棄了信仰上帝。當人類面臨災難的時候,信仰總顯得蒼白無力。天使曾說過:“所有天堂人間的事情都是美妙的,但美妙的是人們有選擇善良和邪惡的自由”。可往往善惡就在人們的一念之間造就而成。一個意念就能改變一切,能造就你,亦能摧毀你。浮士德開始召喚出了魔鬼。人類總是在不停地嘗試著放棄這個的,尋找那個,不管如何總要找個依賴。其實上帝與魔鬼一直都在,只在於你的選擇。魔鬼開始引誘著跟浮士德說:“只要你簽了合約,我就能讓你救活身患瘟疫的人,但你要把靈魂給我。”浮士德答應了,他要以魔鬼的名義救人。最初只簽了一天的合約。浮士德剛開始救活了一些人,當他在救身上帶十字架的少女時,他無法靠近。不久就被周圍的人識破,眾人高呼:他與魔鬼為伍。紛紛用石頭砸向浮士德,浮士德痛苦無奈着跑回家中,正要準備服藥自殺,這時魔鬼出現了,魔鬼說你不能死,一天的期限還沒到呢。隨後,魔鬼又開始引誘浮士德,把白髮蒼蒼的他變成了年輕英俊的小夥子。魔鬼帶着浮士德找到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用魔法讓浮士德與女人……正要享樂之時,一天的期限到了。浮士德抵不住眼前的女色,最終和魔鬼簽了一個永久的合約。
  
  
  
合約的規則是: “魔鬼甘願做浮士德的僕人,而魔鬼要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得到了滿足,那麽他的靈魂就將歸魔鬼所有”。魔鬼不斷地使用陰謀詭計,設了一個個圈套滿足著浮士德。當然,人類跟魔鬼都不會意識到慾望是难以填满的。整個影片一直在反映人類對生 老病 死的痛苦與迷茫,因為人類的愚蠢,貪婪,執著,導致了最根深的恐懼“死亡”。 死亡是孤独的,人怕的是孤独。
  
  
浮士德经验過了一番經歷後,回到了自己家鄉,遇到了一見鍾情的少女克雷頓。魔鬼讓他們相聚在一起,可好景不長。魔鬼暗地裡使用魔法殺死了克雷頓的母親與哥哥,把罪名加害到浮士德身上,迫使浮士德逃走與克雷頓分離。此時,少女克雷頓在失去母親與哥哥還有浮士德的同時她也承受着周圍人的唾罵羞辱。她家破人亡無處可去,而且懷了浮士德的孩子。就在荒郊野外的冬天生下了孩子,孩子剛生下來不久就凍死了。被周圍的人發現後,謠言四起,眾人判了她一個殺死自己孩子的罪名,要當眾用火燒死克雷頓。看來在19世紀初的歐洲,封建社會之下宗教的影響是如此的荒謬。在火刑時克雷頓回憶起與浮士德一起的美好時光,嘴裡不停的喊着浮士德的名字。浮士德在遠處冥冥之中感受到了克雷頓以身處惡境,命令魔鬼馬上送他去見克雷頓,到了行刑之地,浮士德悲痛的高呼著:我真希望自己沒有年輕,這是何等的悲劇,詛咒,詛咒這樣年輕的錯覺”。魔鬼用魔法把浮士德變回了蒼老的自己。最後浮士德與克雷頓擁吻在一起被火燒死。整個故事融現實主義爛漫主義于一爐,把浮士德形象塑造出了更高的哲學涵義。在影片結束時,魔鬼得意的來到天使面前。
  
  天使:這裏沒有你的位置。
  
  魔鬼:我贏了。
  
  天使:一個字破壞了合約。
  
  魔鬼:什麽字?
  
  天使:一個帶著悲苦憂傷的字,一個化解所有人類罪惡的字,一個在全世界都回向的字,一個永恆的字。
  
  天使:你知道是什麽嗎?
  
  魔鬼:什麽?
  
  天使:愛
  
  此刻熒幕中出現了一個閃閃發亮的“愛”字。魔鬼被打入地獄。
  
上帝只給了人類一個愛字,魔鬼給了人類很多很多。魔鬼跟上帝的唯一區別就是上帝擁有愛而魔鬼不懂愛。魔鬼只會跟人類做交易。其實魔鬼是人類慾望的化身。當人類真正擁有愛的時候會不畏恐懼,疾病,衰老,死亡。
  
愛從不是佔有,佔有一個人的時候,你已經把它降低成一個東西,只有東西才會被佔有。 愛是自由,愛是無私的給予,不求回報,因為愛不是一種交易。愛是尊重,愛沒有大小深淺,愛不是痛苦,悲傷,抱怨,愛是幸福,只要你愛已經足夠。愛會化腐朽為神奇,化幹戈為玉帛,愛所向披靡。愛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愛即是宗教,愛即是上帝,愛是一切所有的美好,愛是永恆究竟的真理。
  

 短评

2019-7-13重看;20年代的布景、特技、用光、场面均不输于21世纪任何一部大片,令人叹服,茂瑙的想象和调度、控制能力委实先锋!教堂里斜射的荣光如神性显现,女主温婉柔美,是为引领浮士德走出迷障心灵的天使;与魔鬼做交易的条约,抵不过真爱焕发的光芒,这个永恒不朽的词语拯救了人类。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20190713天山虹桥 2013修复版】茂瑙的最后一部德国影片,表现主义佳作。1.特效技术华丽奇崛,将微缩模型(片头魔鬼张开黑袍睥睨全城一手遮天的场景与构图极为震撼)、叠印、遮片与多重曝光等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2.光与影的盛宴:浮士德招魔后所遇见者的双眼、教堂圣光(想及[日出])、雪地埋婴(摇篮幻象的遮片合成)等场景令人难忘。3.Emil Jannings的演技十分出彩,塑造出一个既狡猾邪恶又搞怪可爱的梅菲斯特形象。4.喜剧性段落的穿插(魔鬼与女仆的相互调戏),舒缓情绪并延宕剧情。5.美中不足的是将《浮士德》改编得十分肤浅,不过为了电影化也可以理解。(8.0/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看的是两个小时版本,配乐非常好,应该是“原配”。和原著比,电影几乎只是撷取了关于爱的片段,抽掉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所以,本片的价值尤在光影气氛的高超渲染,摄影棚里也制造出了宏大叙事,从茂瑙其他的电影如更早的《诺斯费拉图》里也能看出同样氛围的瘟疫及狂欢,相似造型的魔鬼等。

13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默片时期,特别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过程中,电影更是从表现的方式来描摹故事的。假定性的手法,风格化的造型,灯光渲染都在此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8分钟前
  • 非了
  • 推荐

惊人的开篇。当凭借信仰和知识都不能拯救世人,是否可以借助魔鬼的力量?当召唤出魔鬼后,是否还可以保持内心的纯粹?人类是否能够战胜无尽的欲望?魔鬼降临村镇、空中俯拍人间,这两段借助片场内搭建微缩模型拍摄出的画面,气势如虹,表现效果丝毫不逊于后世的高科技数字特效。而后一小时简化为一桩爱情悲剧,原本营造的史诗感坠落凡尘,本来是对男人的考验,偏要放在一个柔弱女子身上受苦受难。一切堕落的罪恶,最后都因为”爱“而得到救赎——这样的辩解未免有些不能让人信服了。

23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开篇的神魔对峙可能是我至今看到最生猛的默片特效,随后茂瑙继续完美利用他魔术般的表现主义光影,制造压抑的气氛,管弦乐版本可能也是最适合于本片的辅助,整个结尾部分简直就是为之后的《日出》作预演,感情极为丰富,同时又是一出对女性的悲悯和歌颂。

26分钟前
  • TWY
  • 推荐

在我目前看过的黑白默片中,深觉这是最好看的一部。作为一部爱情剧,本片有些失败,但若以思辨的方式来看待这个故事,则非常出色,尤其女主角被绑在柱子上时,围观群众的各种表情,堪称神来之笔。个人感觉魔菲斯特更像是主角,浮士德始终很被动,没有起到主导剧情的作用。

2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前半段的视效放在今天看依旧惊艳,秒杀一大把新世纪同行,只是后半段全然没了浮士德什么事。如果“爱”算神圣的一种,那为什么要骂人家小姑娘堕落?强行“爱最大”的结尾。飘雪那个镜头好美啊

33分钟前
  • 黑特-007
  • 推荐

好都源于表现主义,却也止于表现主义。技法上的优点到了极致,也无法掩盖由时代因素带来的解构不能,集中体现在人物侧重上。#今天凌晨#

37分钟前
  • Fae
  • 推荐

魔鬼作为一支邪恶的催化剂,将人性的崇高推向深渊,挖掘内心深处阴暗面。其用金钱女人青春等手段诱惑浮士德,并使其逐渐堕落。因其再次年轻产生的爱情,而摧毁了一个幸福家庭,并扼杀少女的一生前途,愚民们却不断摒弃她,士兵们惩罚她,他们却用一个永恒的字得到救赎:爱。战胜了魔鬼,登上天国。导演运用明暗的光线分布,古典的房屋,怪异的场景,精美的文字的来形成一幅幅诡异,魔幻,压抑,诗意的构图,整体格调沉闷,配乐渲染人物情绪,表现人物深层次的复杂内心。

41分钟前
  • Wander
  • 力荐

快要百年前的魔幻大片,无CG特效年代的胶片光学化学特效,不仅不逊色,就此题材而言反而有种类似老照片里散发的超越时间、神秘迷蒙、越凝视越诡异的魅力,天空中恶之翅膀遮天蔽日,骷髅骑士耀武扬威,“航拍”镜头更是效果惊喜原来《大师和玛格丽特》情节都早已有之;除魔幻也涉及多种类型片模式,神展开处莫名爱情喜剧,胖胖的恶魔都不叫人讨厌了,以及摘花瓣念叨喜欢不喜欢缘起于此麽?凭一部电影仿佛看了多部片,爱能破解一切的大团圆 ,更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原著改编,可见电影世界的初期,各位先驱制作者们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竭尽全力拓展电影剧情尤其是表现手法的疆域,为之付出的努力促使了电影技术的“茁壮成长” 20190713@天山重看

4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巨作改编得非常通俗了。梅菲斯特刚出现是是个下等人的打扮,却又有特别的礼数,后来还相当逗笑。我走了一点神在想,能成功召唤魔鬼,其实已经承认了上帝一定存在吧,所以最后落结在爱的救赎上。不过人类把魔鬼当成仆人,还是很傲慢哪。镇子上狂欢时候的节目很精彩。魔鬼的瘟疫和火焰都很震慑。女主角后段更好

48分钟前
  • aga四不象
  • 推荐

恶魔是乔杉演的吧

50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魔鬼给予人年轻、财富、地位、女人,上帝只教给人类“一个全世界都在回响的字,一个带着悲苦和忧伤的字,一个化解人类所有罪恶的字,一个永恒的字。”——无法衡量的爱。

54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20年代默片的视觉特效享受。Emil Jannings的表演出神入化,特别是魔鬼跟老妇人谈情的那一段,太喜欢他的表演了,奸诈、恶毒、冷酷。Camilla Horn好美,末了的那个崩溃瞬间仿佛圣母玛利亚。不过描写爱情的那段实在是有点煞风景。

55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開場的確氣勢萬鈞,令人為之一亮,中後段以後只剩茂腦的搧情,瞬間變得不堪一擊

57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还行

侯麦评价说:jamais œuvre cinématographique n’a spéculé si peu sur le hasard la puissance de l’expression plastique prend manifestement le pas sur l’anecdote, (…). Les contemporains l’ont goûté, et nous le goûtons nous-mêmes comme une sorte d’opéra visuel, la

59分钟前
  • tomshiwo
  • 力荐

Faust凝望鏡中笑靨,豈止是渴望青春,簡直滿眼是愛意

60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9.表现主义最后的巨投。目不暇的叠映,组合着一些停机再拍、推镜、倒放和微缩模型的方式来表现变身,梦境等奇幻世界中的邪术时刻。海量的叠映确实给次年《日出》打好了基础。550

1小时前
  • 杨小槑
  • 力荐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