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背后往往是匮乏,拥挤,吵闹,底层的人并非每每都是相互同情,他们更常常相互挖苦,为自己一点点的优越于对方而沾沾自喜,他们也痛恨这环境,可他们又无法逃离只会被这里越吸越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怎能不变的越来越卑微,越来越靠消解和短视让自己快乐一点?而这些只能反过来更加深底层的悲剧吧。
黑泽明这部很多地方都不同于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可是一样的,依旧是底层,这一个人让人沉重,忧思的群体。日本也算是经历了几十年飞速发展,哎,可那些底层不还是存在……
今天刚好回父母家,阴差阳错做了一段公交,这个可就是21世纪的中国北京啊,那公交车里污浊的空气,人与人面无表情拥挤在一起,彼此相互漠视低着头一片昏暗,没有人会主动给要下车的人行个方便,假如你从他身边走过,能感到他像一具尸体一样僵死在那里,要么就是微微抬起头,用皱满眉头的黑脸瞪着你。
当时天已漆黑,我看着车厢里的人们低头盯着手机,那屏幕的光照在他们脸上,像一群散发着痛苦和怨气的鬼魂。
而他们中的一个人,正在选彩票,堵住了车门口。
当时我特别感慨,底层、贫穷、匮乏,这都是一些多么可怕的词汇和状态啊……
能穿越他们,可以说是境界
能逃脱他们,也还算不错
若这两点都做不到,哎,确实是悲凉啊
希望有一天这样的作品可以消失,不再具有让人切身感受之感。
老黑又一部悲天怜人的作品,底下层描述了一群生活在垃圾草棚里面的人的生活状态,整部影片的表演空间只限于一间破烂不堪、用栏板烂布胡乱拼凑起来,没有一件家具的屋子,还有门外边的小路构成。改编于高尔基的一部小说。这部片子太残酷了,将血淋淋的现实剖析,直接摆在人们的眼前。贫穷是一种罪恶,生活在这个阶层的人,没有自尊、没有话语权、甚至没有心,人可以为了钱做任何事,只要能填饱肚子,卑微苟且地活着。
影片的一开始,有两个人往山崖下面倾倒垃圾,下面是一个用稻草、木头随意搭建的乞丐棚,住着小偷、妓女、修补工、演员、囚犯、赌徒、酒鬼等人,每个人只有一张床的私人空间,每个月要交10分钱的房租。这里的每个人整日争吵着、没有一刻安宁。修补工整天在磨那只破烂的铁锅,对自己病入膏肓、终日呻吟的老婆,熟视无睹,巴不得她能早点死掉,让自己能脱离掉这个贫穷的苦海,靠着这种幻想,他倔强地活下去。酒鬼幻想着,能找到一家免费戒酒毒的寺庙;妓女整天幻想和嫖客那些爱情故事。小偷玩弄了房东太太的感情之后,又喜欢上她的姐姐,想和房东太太撇清关系。住在这个太阳永远照不到的屋檐底下,贫穷就像一个恶毒的魔咒,而魔咒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身上,不断地轮回堕落。最后的结局是大家只能靠着梦想艰难度日,认清现实只会剥夺这一类人的生存权利。
“人都是有尊严的,谁也不要谁怜悯。人活着,不应该只是把肚子喂饱!”——苏联话剧《在底层》
1957年,黑泽明的作品《低下层》上映,这部根据自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同名剧本改编的电影并没有得到多少好评。和黑泽明之前的武士电影不同,《低下层》是一部充满了表达欲的电影,整部电影投射出来的阴郁之感就像一片厚厚的积雨云,沉甸甸地压在胸口。
《低下层》的核心人物是一群一无所有的人,他们聚集在一起,除了言语一无所有。整部电影的台词量非常大,这也使得部分观众觉得电影过于琐碎。其实,从内容上来看,《低下层》依然是一部很典型的黑泽明式电影。电影的焦点聚焦在人类的生存困境上,这一点是战后日本最典型的情绪,很多导演和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这种迷茫和不安。
黑泽明在《低下层》中关注的是贫困潦倒的最底层,在艰难的岁月中,人性的底色暴露无遗,在生存面前,尊严不值一提。自私、贪婪、懒惰、暴躁、疯癫,在漫长黝黑的梦中,他们做着不着边际的梦。
《低下层》的原著是高尔基的小说,黑泽明找到了日俄文化中重叠的部分,将原著中的故事搬到了日本江户时代。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黑泽明尽量让影片本土化,使其摆脱了苏联文学的沉重感。黑泽明的《低下层》用滑稽幽默的手法表现了社会底层人士的悲惨生活,偶然冒出的人性光辉给电影增添了很多戏剧性,也对比出了生活的凄惨和人性的复杂。
现实:一间破烂不堪的出租屋
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是电影的内容的延伸,是隐藏在电影内的“电影”。《低下层》的上映时间为1957年,此时的日本社会经济萧条、失业严重。尽管在《低下层》中,黑泽明将电影放在了江户时代,但当时的社会状况导致的后果和江户末期如出一辙。
从1946年的东京审判开始,日本社会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意识形态的混乱,战败不仅意味着经济危机加剧,也意味着尊严的丧失。在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此后的十多年间,日本都在艰难的爬行着。
1948年济州四·三事件发生,难民大多逃入日本;1949年实施道奇方针,相继发生了三件罢工事件:下山事件、三鹰事件、松川事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4年,比基尼环礁的氢弹试爆导致第五福龙丸的乘组员遭到辐射;1955年,“电力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1957年,经济尚未恢复,还处于萧条阶段。
当时的日本的确就像是《低下层》中的那间出租屋。
出租屋内没有任何摆设,只有破旧发霉的棉被、凌乱的稻草、摇摇欲坠的房门,一群衣衫不整的人:小偷、妓女、车夫、手工艺人、戏子......所有的人都住在一间屋子里,毫无隐私,尊严在这里是绝对的奢侈品。生存对他们来说是首要的任务,然而不管如何努力,贫穷一直如影随形。
电影中的赌徒说,“只要能改善生活,我什么都干。”对于“低下层”的人来说,这大概是一句真理。黑泽明用简单的台词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一副人间失格的图像。工匠的妻子常年抱病在床,去世之后,人们并不是难过,而是庆幸:“终于不用再听到那烦人的咳嗽声了”。对于贫穷的工匠来说,妻子的去世无疑是一种解脱。就像电影中的那位“爷爷”说的,“我们可怜自己也没时间。”
幻灭:酒醒之后的空虚荒诞无稽的爱情
对“低下层”的人来说,有两种东西可以给他们慰藉,一个是幻想,一个是酒精。在幻想中,他们可以想象自己是领主,可以想象自己曾经是尊贵的武士,可以想象自己曾拥有宽敞的屋子和听话的仆人。而酒精可以让他们拥有力量,让他们找到失去的男性尊严,让他们找到失去的女性矜持。遗憾的是,不管是幻想还是酒精带来的都是一场幻灭。
“朦胧月色春雾中,三分醉意迎凉风,归鸟回巢经河边,无意捡获银百两,今晚乃立春前夜,河边夜鹰惊飞处,不知谁留下钱包,春天带来好运气。”《低下层》中的唱曲似乎真的让人看见了希望,可是,一句“我也想过许多事,希望有一天它能成真”,就戳破了这种漂亮的安慰。
电影中有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既没有荡气回肠,也没有水到渠成,只是两个贫穷的人之间霎那间迸发的看似温暖的期盼。这种感觉就像二战之后日本执政者给日本民众许下的那些漂亮的承诺,美丽但不堪一击。
对日本来说,战争的失败和酒醒之后的空虚是一样的痛苦,战场上的豪言壮语,冷静克制在战败之后都成了写在脸上的屈辱。爱情同样也是一种美好的期许,带着爱人的期盼走上战场,归来之后,只剩一片荒芜,在漫长的等待中,爱情不过是一种信念,而现实是温饱。
妓女的谎言是对爱情的渴望,车夫的谎言是对身份的渴望,工匠的谎言是对尊严的渴望。然而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贫穷就像瘟疫,蔓延在这个破旧的出租屋中,身处其中的人就像被诅咒,他们因为贫穷而来,带着贫穷而去,一切都毫无改变。
归宿:入狱、失踪、离开、死亡
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窃贼迷茫的问“爷爷”,“这世间是否真有菩萨?”
“爷爷”说,“信则有。”“爷爷”带有禅意的言语并不能消解现实的残酷性,房东说,“善心归善心,钱归钱,别混在一起!”这才是现实的写照。
在日本这个以佛教文化著称的国家中,这样的台词显然带有一种讽刺性。信仰在贫穷面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或许可以给人以安慰,但安慰过后,依然要面对漫长的黑夜和毫无希望的未来。
“爷爷”是《低下层》中的智者,他带着悲悯看着身边的人,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们找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可是,当房东来收房租的时候,当肚子咕咕叫的时候,生存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事实上,“爷爷”代表的智者也不过是习惯了这种贫穷生活的人而已,因为年长,知晓最终的死亡,所以假装超然。
《低下层》最残酷的一面在于,生活不仅毫无改变,那些聚在一起的人入狱的入狱、失踪的失踪、死亡的死亡,留下来的人依然看不见希望,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往日的穷困。当他们载歌载舞地跳着现实之舞时,那种无奈和悲哀瞬间让人泪目。
如果所有的结局都是死亡,《低下层》或许还不那么残酷和绝望。可《低下层》偏偏还有轮回,还有更年轻的生命走进这件出租屋。
结语:
黑泽明的武士电影给人一种希望,那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期待。虽然武士已经没有了,可武士精神早已渗透进日本文化中,那是一种和尊严有关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气节。而这部《低下层》却让人无法走出悲哀的泥沼,我们看着他们因为贫穷而受难,我们厌恶他们不在乎尊严时的嘴脸,可是却无法消除这世间的贫困。
“低下层”或许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消失的阶层,那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那是一个人间失格的地方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低下层》,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底层人物们混乱撕裂的评价了!
果树:
有点散乱。
Msanctuary:
毋庸置疑这是部很闷的电影。在底层不幸的灵魂中注入一些喜剧元素,苦中作乐也多少中和了狭小空间内压抑的画面。
蝠蝠:
舞台剧气息太浓厚,以至于越看越索然无味,而令人生厌的破败感与通片充斥耳边的肮脏言语却只能凸显出一个“乱”字。
非无想非有想:
我真的受不了他们总在狂喊,突然的暴躁。太聒噪,吵死了。真的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我都是底层蝼蚁的狂欢,如此的盛会都让杂种毁了。这两个小时真是煎熬。
落霞孤鹜秋水天:
MD,这场盛会就被他给毁了。低下层的须臾欢欣常常因现实的困顿毁于一旦,盛世年代的繁荣虚华也被阴沟里顽强苟活的穷苦人民赏一记大大的耳光,假的,都是假的。
我们敏熙:
第一幕太惊人了,在一个狭小的房间内通过剧情迁移和机位变换不停拓宽空间,功力深厚。“白衣天使”仓皇逃去。第一幕:群像;第二幕,密谋;第三幕,围观;尾声:Still rotten。
拉拉那个啦啦:
记得《蛤蟆的油》里导演说拍一部电影异常困难,因为一边还原战后的场景一边又办法阻止来往的路人入境,不知道是不是这部电影了。然后电影看得有点累,故事有点单薄,不是冲着导演可能就弃了。
节南山:
戏剧的形式戏剧的场景,狂乱的底层人民跳着混乱的舞蹈,展现了底层人民的善良和劣根性。以邱代勇吉尾杉三人的冲突,暗示了这个低下的地方如同监狱,任何人都无法离开,邱代消失,演员自杀,都是他们无法离开这个监狱的无奈之选。唯一进来又出去的是老爷爷,一身白衣,如同神明。
布谷卟咕:
最近看蒋能杰导演的《矿民、马夫、尘肺病》的时候想到了地下层里人间地狱的环境设定。不喜欢的原因很个人:台词听得太累,哭喊时也声嘶力竭,情感太有戏剧化张力,配角看得眼花缭乱很反讲故事的常规。总之就是观影体验有点糟心,讲的又是非常艰苦没有一点尊严的生活,想念看《青空娘》时简单的快乐呜呜。
子夜无人:
“如果已经身在地狱,我们还要怎么往地狱里去?”究竟是生而为底层才会身在底层,还是身体的基因里就刻着底层的烙印才永远无法逃生?群像调度和空间打造都很惊人,阴暗又肮脏的浮世绘里,人可以活得像虱子蚂蚁一样,既无情感也无尊严,愚妄到该死。可是此中境地何错之有?又有何辜?谁有资格渡谁的罪?神佛无力宽恕,方僧未必悟道,盛宴都是自慰,醉生不等梦死,飞蛾只能扑火。如果有什么地方和这里不一样,那也不是人间,是幻灭的天堂。
#FIFF14#DAY5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都说黑泽明的作品在西方人眼里更具人文精神,格局更大,在这么多部电影之后,《低下层》才真正让我感受到黑泽明对于社会的洞察力。这或许也是黑泽明最被忽视的佳作之一。
不需要时代背景去衬托,也不需要去悲歌武士,《低下层》无论是放在明治维新,还是美国近代,亦或是中国当代,他都是虚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反映人性,社会,道德的作品。影片虽说改编自俄国作品,但黑泽明很好的将影片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用喜剧的形式去勾勒出一具行将就木的一穷二白。剧中在近乎封闭的狭小空间内,以舞台剧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一出荒诞不经的百鬼夜行。最后以六兵卫一句:“这么热烈的狂欢,却被他一个人毁了”,这莫大的讽刺结束。讽刺了那近乎奢侈的梦想,讽刺了对于他们过于沉重的希望。讽刺了现实的枷锁。甚至是穷人们赖以生存的宗教,此刻,都受到了黑泽明的质疑。
剧中虽然是群像,但黑泽明对于人物的展现丝毫没有怠慢,三船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对于人物性格刻画的也相当成功。在一个破的不能再破的茅草屋内,没有任何的陈设,道具去过多展现衬托,人物刻画的就已经非常饱满。穷困与无望交织下,这群人在这垃圾场中形同走肉。苟延残喘下,每个人都在坚守着内心中最后一层遮羞布,阻挡着黄泉路上的孟婆汤。仿佛这层遮羞布,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后稻草。
鹿吉:一个无所事事却爱慕房东老婆的妹妹的小偷。豪爽与不羁(体现在他主动给其他乞丐钱,独住一屋,拒绝了房东老婆的色诱),但实际上却胆小,害怕与补锅匠死去的老婆同处一屋,同时也没有勇气,对房东老婆妹妹说远走高飞。
演员:一直在纠结自己酒精中毒。当他从老爷爷口中得知有一座庙可以治好他的酒精中毒时,他不停的询问这个庙在哪,那份憧憬就像一个纯情的少女在等早已离开了的爱人。但当六兵卫残忍的道出老爷爷的谎言后,他选择了自杀。因为这最后的稻草,被六兵卫给拔掉了,没有了希望之后只剩虚无。
大王:卑微落魄的“武士”,活在过去的“荣耀”,不,是幻想当中,时不时的为没有完成过的梦想而与人争辩,自欺欺人的谎言让自己好受一些,也让自己得到了片刻灵魂上的尊重。他很像孔乙己。有些谎言,说着说着,把自己都能给麻醉,多么难过的笑话。
补锅匠:一个坚守着卑微自尊的男人,却渴望老婆早点死去。但无所事事能让他疯狂,他赖以生存的源泉是他的手艺,有了手艺他觉得他跟其他乞丐不一样,他拥有那一份稍微高级一点点的尊严。
妓女:一个活在幻想当中的女人,幻想着与嫖客拥有着最真实的爱情,在最后的雨夜,冲出了围城。我相信如果她不管能不能记起老爷爷的话,她不会再回来了。
六兵卫:隐忍了10年的人。为了往事,破罐破摔,嗜赌成性,借酒沉醉,他逃避现实,信仰崩塌。只有他看似最明白,所以能够说出:“这么热烈的狂欢,却被他一个人毁了。”的虚无之言。
老爷爷:剧中只有他是个谜,没有人知道他从哪来,最后去了哪,只是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希望,梦想,规劝,争取等一系列的正面能量,只有他身穿白衣,他更像是一束光,温暖着这群没有希望的人,但阳光终会散去,一个个冷雨夜中,衣不蔽体的人们,只有荒诞的狂欢与自杀。
补锅匠的妻子: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多次的询问老爷爷问题:黄泉路上有没有痛苦,能不能看到佛祖;亦或是我这一辈子没吃饱过,能不能让我再多活一阵子等自相矛盾的问题,神志不清中,透露着的是内心的虚无。老爷爷于是反问了她一句:“难道你还要在痛苦中继续活着么?”。这也是本片最终要呈现出的一幅人间地狱:生而残喘,死而迷茫;生而枉为人,死去畏做鬼。一幅行尸走肉在泥泞中向着黄泉缓慢挪动,一步一回头的生而不能,死而痛苦的画面呼之欲出。
鹿舍问老爷爷的那句:“真的有佛陀么?”,究竟这西方极乐,真的与现在相比,快哉百倍?老爷爷笑道:“信则有”。好一句信则有,这穷人最后的信仰,瞬间崩塌,演员怀揣着梦想的寺庙,直到自杀,也没有找到。
俄國人的本子,那必然是大寫的lourd——連黑澤式輕快的載歌載舞裝瘋賣傻都中和不了的沈且悶。演員一個個扯著嗓子講話全部用吼聽得人耳膜破損(不過我本來就只是因為女主名叫osugi而被蠱看完的,吃代餐吃到如此不拘一格不擇手段,按說也不該有怨言
【北京电影节展映】刚开始觉得混乱,逐渐便被各人物的表演和故事所吸引,越看越投入。总共只有室内外两个场景四场戏。却把贫民窟各底层流浪者的性格经历展现得淋漓尽致。黑泽天皇了不起!三船敏郎演技鹤立鸡群。如佛祖下凡的善良老爷爷也很出彩。喜欢欢乐的说唱段落,不喜欢女性角色过分歇斯底里的疯癫
7.2/10剧情铺的太闷了,看的版本翻译也不及格。以后重看可能会有不同观感
1. 这是话剧,舞台剧。2.人物出场及场景角度非常讲究。独戏,双人戏,群戏都很精彩,戏剧张力非常强。3.怎么就走不出去呢?在这里疾病,死亡,争执,赌钱,酗酒,卖身,就没有好事情发生?要相信有佛主,有一个天堂,有另一个世界,但要你自己寻找,自己走出那一步。
善行人生终有报,遍撒希望恐更糟。完成度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只是太过话剧风格人格符号哲理说教情绪压抑,缺少个人偏好的那类黑片的空间变化节奏张驰与情绪起伏。三星半。……一度没有认出房东是中村雁治郎。就像二度没认出恶汉甜梦那位是森雅之。将小津成濑作品经典形象作颠覆改造也算是黑片迷影一景。
逼仄。过强的舞台痕迹。出色的剪辑。没有印象。
如舞台剧般单一的场景,各式角色入画出画,但就是逃不出这阴暗肮脏逼仄的“人间最底层”。唯一穿白衣的老人,有如他自己口中“佛祖”和“希望”的化身,来点化这些找不到出路的人。可他说的到底是真是假?——“对相信他的人来说他就是存在的。”黑泽明把这个最低阶层的生活惨剧上升到信仰和哲学高度。
跟《电车狂》一样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群像,整体还是传递出了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有限空间内的调度是看点,表演方面还是太夸张。
总算将把捨吉翻成真由美,加代翻成欧卡由的渣翻改顺了。。多人第一句台词我还标上了名字和职业,不谢- - /s/1GdfLtoXmCl_EPhP5O2yN7g 码: akmv (tlf底子差,只改硬伤,嫌弃的话请去腾讯视频- -
片尾舞蹈源自这里,想起了北野武的座头市。香川京子, 役者.........藤原釜足 , おせん(夜鷹)........根岸明美,嘉平(巡礼).........左卜全;DVD花絮介绍演员非常好看
又是苏联名作改编,黑泽明很喜欢苏联文学啊。单一场景的众生相,很话剧的感觉。类似主题的电影,还是喜欢他之前的《美好的星期天》。
舞台剧式的单一场景几乎做到了极致,靠角色的进进出出来进行室内调度,也成为其好看的一部分。绝望到无法言说,一切你想要相信的,不过是“白色小谎言”而已。衣服后面的“灵场”字真是妙。演员们都很好,很奇妙的正儿八经在演舞台剧但是又有电影感的演出。只是香川京子太歇斯底里了,看完她那场爆发戏感觉要聋了。【但地狱不就该充斥着尖叫与哭声吗【三船の腿
hard life...both truth and lies are unacceptable...maybe teasing is also a way of understanding people,while showing mercy not...
字幕翻得有问题,理解剧情比较难,但是刨除剧情这部低下层劳苦大众群像也拍得有点呆滞,黑泽天皇的两部改编俄国文学都拍得比较糟糕。这种题材还得数张之亮的《笼民》。
可以与《电车狂》对照起来看,此时的黑泽还没有失去希望,白衣游方僧象征救赎的力量。两场打击乐歌舞,特别是最后的狂舞点睛。在有限空间中利用多机摄影和景别来控制节奏,无比流畅。众人对自身处境的唠唠叨叨过于直白,动不动撕心裂肺的惨叫很不日本。不过这些正是属于黑泽的标签啊。
根据高尔基名作改编的电影,这部和后来的《电车狂》遥相呼应,黑泽明似乎很不经意间搞了很多类似的对应影片。这部电影带给人们的大悲、绝望与痛苦堪称黑泽明电影中的一个典型,影片从头到尾几乎都在一个破窝棚中完成,以不同的人物身份品行和他们之间的对话关系,来反映底层人物的心态和人格,通过这些刻画了各种卑劣的人性,影片中那种绝望的空气实在让人窒息,偶尔的诙谐更加重了这种味道,最后结尾戛然而止,实在太酷。
原著是高尔基的《在底层》,大师很喜欢把俄国文学著作进行本土化改编啊。场景比较单一,舞台剧群戏,台词太多,比较考验观众耐心
黑泽明补完。旬报第十名。改编自高尔基作品,由于成本预算问题,黑泽明用舞台剧方式拍摄,但角色塑造不偏离黑泽明中心思想,相对其他电影 ,是另一个纬度的底层贫民。片头镜头很不错,似乎有《砂之女》感觉,很明显本片在结构上并没有充分利用片头上升到更高层次,略显遗憾。以后必补香川京子片单!
最后恣意狂欢的人们似乎扇了美好生活一记有力的耳光,没有希望,没有动力,生活在底层将更加糜烂,宗教这根底层自我救赎的稻草也被人丢弃了,最后阴郁的心情也因最后一幕而彻底沉了下去,这种生活的质感与理想分道扬镳,剧中的人何去何从其实已成定局。
基本是纵向布局的舞台剧形式,有上场门和下场门,分为五幕戏,第三幕戏在屋外开始时的长镜头长达6分钟,其它时间里更多的还是用场面调度和无缝剪辑在观看封闭环境。剧情方面,由于人物多达十几个角色穿插来回,看一遍的话很难全理解明白。这恐怕是唯一一部只有三船没有志桥村的黑泽明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