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想成功的人想抓住名人承诺给的机会名人却只是敷衍,他只能低声下气。让我想起周星驰演的《喜剧之王》,他说我是一个演员。是否有参考本片呢。宁为一夜之王,毋做一世闷蛋, 绑架脱口秀主持人杰瑞.兰福,鲁朴.普金终于成名,但同时被判6年监禁,他讲的笑料大概大部分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如穷父母酗酒忽视他,在学校被大家欺负没人帮忙,挺可怜的。实际只关了2年9个月。出狱后出自传,有了自己的节目广受欢迎。
观影日记:时隔7年再次温习,发现这片依然没受太大关注,在这算冷门了。这两天郭德纲在公开清理门户,闹的沸沸扬扬。也真是赶的巧,这个时候瞎写点什么挺合适宜的。
首先打5星是必须的。马丁斯科塞斯的这一部不知道在国外有什么影响,至少在国内、在这看到的是不怎么受追捧。周星驰的同名电影倒是能让年轻人每每谈起时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自掐人中。两部都不错,只不过一部通俗又亮堂,一部黑暗点。私以为老马这部对喜剧的剖析更深刻一些,且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应该是他职业生涯里最优秀的一次。老马自己也说过他与德尼罗合作的电影里,这一部里有德尼罗最好的表演。
老马又说我就是想让电影中的虚拟和现实分不清楚。看完再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艺人,你会发现电影跟现实确实分不清楚了。
片中男二号杰瑞
此演员本身也叫杰瑞,jerry lewis,低俗喜剧演员出身,这种表演形式英文叫slapstick,相比相声,我觉得更像是东北二人转。喜剧事业成功后又多栖发展--演员,歌手,导演,编剧。看到这是否有点熟悉?在电影中属于自己扮演自己。电影中的杰瑞,事业成功,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档,有大量疯狂的粉丝。电影中表现的杰瑞是一个极其有职业素质的一人,从群众中来也知道到群众去。在台下面对观众时始终是不卑不亢的迎合互动:那会这样的人物还没有带保镖经纪人,一人走在大街上,面对楼上的工人,礼貌的行人,粗鲁的的士司机都能得体的回应。遇到老太太阻拦确认身份索要签名也能耐住性子。即使是男一号rupert强行闯进自己的车里表明来意之后,还能与其分享表演经验。同时杰瑞自己的底线也亮的很清楚,不能干涉他的私人生活,不能强求。所以他十分反感惧怕那位一直尾随跟踪的女粉丝,也被rupert擅自闯进自己私人住所的行为彻底激怒。尤其是发现女粉丝跟踪时的表现,不是呵斥,不是喊人打一顿,也不是报警,而是躲避,惊恐的躲避。这个喜剧大牌演员,在面对疯狂的观众时居然表现的十分弱势。
后来被绑架,全程也表现的不急不躁,一副特别认命,有这一遭不奇怪的样子。为什么,这一点在与rupert的对话中也有提到---“成名就是被你的观众毁掉自己的生活”。电影前面也有表现--被各种粉丝调戏的诅咒的。
对杰瑞的总结:有很高的职业素养,有艺德,对自己的喜剧行当有很深刻的认识,对于自己生活的舍与得十分的无奈。生活孤独,内心也孤独。喧嚣过后,回到自己偌大的房子里,只有一条狗陪伴。至于享受不享受孤独,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讽刺的是,在电影中老太太要求其与侄子通话被拒后遭到诅咒“我希望你得癌”,现实中的演员杰瑞后来真得上的前列腺癌,还有糖尿病,肺部疾病等等。
男一号rupert鲁普
男一号可说的倒不多。就是鲁普自认为遇到的问题是怀才不遇缺少一次冒头的机会,即阿姆歌里的One shot,于是没有机会便自己制造机会上,无论用什么方式。一个痞子,自我驱动力极其强大的痞子。而片中的经典台词“宁为一夜之王,不做一世闷蛋”因为德尼罗的完美演绎也极容易被美化成一励志句。这两天闹的沸沸扬扬的宅代洗恶性炒作事件,是不是也要说人家要做“一夜之王”呢?其实老马在电影中并没有表达对此做法的态度,只是纯粹的讲故事。“成王败寇”的价值观是否需要批判呢?另一部电影夜行者也讲的是类似故事,为了成功不折手段,谋财害命在所不惜。可喜的是,“体面”这个词最近几年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做事创业的准绳。越来越多的人膝盖和腰杆子都高贵了起来。关于先做艺还是先做人这个问题,赵本山给过明确表态:“做艺比做人重要。人有问题也不怕日后调教不过来。”在人性方面,郭和赵的体会都比较深刻,似乎也比较悲观。人性的弱点只能寄托于行规的约束了。
众生相
鲁普追求的女人,两张对比图。
老太太粉丝。
虚拟与现实
如前所说,老马自己是不希望电影中的虚拟和现实分的那么清楚。鲁普的几段练习,幻想,兴许就是鲁普成名之后真真实实发生的事。这是电影结构上的巧妙。从这点看,鲁普的理想多么朴素,在昔日偶像身上报复报复,让他在自己面前弯弯腰。要女人有女人,要掌声有掌声,想怎么嘚瑟就怎么嘚瑟。那谁说过,这同行之间才是刻骨铭心的恨呀。
电影中杰瑞对待粉丝的惊恐对比这位。
喜剧之王
鲁迅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本质用漂亮光鲜的掩盖丑陋可怜的,再把这层遮盖撕掉,形成对比,制造一种荒谬感。最后一段鲁普的脱口秀,完美诠释这段话含义。他是将自己悲惨的童年遭遇,家庭不幸包装起来,扔给观众让他们选择撕与不撕。好比“我家房屋面积一千多平-------锅炉房”这里就是表演者自己撕。喜剧之王必然是可怜的不幸的。电影中的杰瑞是当时的喜剧之王,而王的尊贵并没有看到。王是带引号的王。王上面还有经理,电视台的Boss。王也并不被所有观众尊重。喜剧作为一种通俗娱乐,毕竟不是阳春白雪。粉丝不是真正的粉丝,喜爱你又与你无关,你只是他们眼里的一个符号。现实中还有那么多混夜场的艺人,别个喊着“跳一个,喝一个”,他们是跳还是不跳,喝还是不喝。喝吐再送你花篮,也不是在封你为王。犹如这部电影的封面,一张是joker,一张是king。你自以为自己是king,不过是别个茶余饭后找乐子的“joker”.
而说回我们自己喜剧人,他们现在正在经历着最好的时光。喜剧人的地位提高了,喜剧人受宠了,喜剧节目喜剧电影无比受市场重视了,观众的素质素养提起来了,男女老少都在看了,别说有能耐的,没能耐的都能出头了。所以,好日子珍惜吧。觉得自己是王的时候,别忘记加个引号。
最后截取片尾脱口秀片段: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120617/2016.9.23补充老马与杰瑞刘易斯的近期合照
周日计划了要看小丑,所以现在先来提前看一下母电影。说真的,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每一处都特别舒服,技术处理上没什么可挑剔的,该有的运镜都恰到好处;而且我马上被吸引进这电影的情节中了。
也许是因为Rupert的成名之路触动了我,在电影之初我也对他夸下的一切海口十分的不屑(抱歉由于某些原因我有吹逼PTSD)对他已经入魔的疯狂也难以感同身受,觉得他自己的能力没有任何证明,凭什么就总是缠着Jerry浪费人家时间,甚至还提前给自己的女孩许下天花乱坠的未来;我也理解Jerry的处境,作为一个喜剧演员,他在本片之中完全没有露出过笑容,甚至连生活中的娱乐态度也看不到;在被Marsha绑架时他仿佛成为了行尸走肉,繁忙的工作日程、和同行的激烈竞争、普通人的道德绑架、粉丝的癫狂,终于把他对这项事业的喜爱吞噬殆尽;但同时我被他和他的工作伙伴的被礼貌包装的傲慢(which is typical)恶心得直翻白眼; Marsha不断的让我想起现在的私生饭,她的病理性的癫狂特质,恰似失去理智的粉丝群体。最后Rupert用最极端最非常规的手段登上了舞台,而这却是他的成功之道,是他杰出的脱口秀才能得到展现的最终方式,实在是讽刺至极可悲可叹。
如我们所见,在如今这个时代,恐怕连这样的方法都行不通了,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新的精神刺激,这样的新闻存活周期大概只有两天。毫无疑问,艺术新星的成功与否,从来不存在一个公平的评价体系,最闪耀的火花完全可能被埋藏在地底,永远不被开采。那么在今天以及更久的将来,他们到底应该依靠怎样的上升通道呢,他们要有怎样的运气,通过什么样的考验,依靠怎样的疯狂才能成功呢?而已经成名的那一批人,该用怎样的手段去平衡自己所需处理的这一切呢?存在即合理就是屁话,编剧在黑色幽默之下给更远的未来写好了预言,亦是一个,也许根本不存在perfect solution的困境。
想看懂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得知道这部的剧情,非常悲惨的内核,执念的失败中年男人,分不清现实和幻想。
周星驰用自己的魔力,给这个剧本内核包装上炫目的外壳。就像他用自己的魔力,改变了千王之王2000的作品气质。
这让1999喜剧之王成了一件失败品,一个励志品,一个新的梦。而非现实主义的,讽刺的,戳破美梦的作品,这也是他一定要拍新喜剧之王的目的,并且狠到拍成了一部恐怖片。
这部剧的内核的翻新,喜剧之王的另一部续集,《小丑》,也是恐怖片。
如同《心经》所说,中年人要远离颠倒梦想,无有恐怖。
斯科塞斯的作品风格始终在摸索变化,开始进入创作鼎盛期的《出租车司机》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到《愤怒的公牛》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凛冽的影像风格。而这个时期的《喜剧之王》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成熟作品,是对社会尖利批判的黑色戏剧。
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美国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动荡不安,斯科塞斯的创作动向开始趋向一种社会性,即用影像开展社会批判。在《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中,体现的是强烈的悲观的反英雄主义,《喜剧之王》则相对轻松,针对电视文化奶头化的倾向进行了讽刺。帕金一心想成为电视脱口秀的名人,在被自己的偶像怠慢戏弄后,与疯狂的追星族一起绑架了偶像,并以此为代价得到了登台演出的机会,一举成名。帕金是个十分神经质的角色,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疯癫对白来表现这种性格,其从登场伊始便话语不断,自以为是的陶醉在个人梦想中。这种设置是对传统的美国式成功的抽象,在帕金把自己的希望寄寓在偶像朗福德身上后,最终将这个梦想打击得粉碎。而帕金接下来的疯狂举动也是美国后越战时代民众心态的一种典型写照,个人对社会的抗争成为一种极端而幼稚的手段。对于斯克塞斯来讲,他既要以此说明乏味的电视文化造成的影响,又要反映民众个体浮躁郁闷的没有出路。斯科塞斯的处理十分冷静克制,描述虽然尽显幽默但不媚俗。首先其中人物的行为都是极端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浓缩与夸大;另外所有的表现都是真实的,是具有这种环境与性格的人物的自我宣泄。因此如帕金在自己的想象中与名人同台,接受观众的掌声,或是朗福德面对日复一日的节目和观众骚扰的大声质疑,都是导演对现实社会的个人表达。并采用了现实与幻想交替出现的手法,以一种混淆的错位加强了喜剧意味,也增强了讽刺力量。最后的结尾同样是一种对比式的讽刺,即无法判断这种美梦的真实性,给出的希望反而成为一种无奈,看似平淡的大团圆实则暗藏玄机。
从拍摄手法来看,《喜剧之王》整体上是十分冷静的。斯刻塞斯采用的是传统美国电影,如他自己所言爱德温·波特式的表现手法,不采用特写,以纪录的手法不加陈述式的拍摄。因此整部片子显得异常稳重,视角客观。斯刻塞斯在这个时期确立的拍摄手法和他的社会化的题材十分相关,在《愤怒的公牛》中注重了景象设置的美感,而回到《喜剧之王》中则平淡了许多。展现的镜像大多出自创作者的个人视角,既展示自己所看到的,比如大街上的跟拍,简单的切换,场面浏览,更多的偏重旁观的眼光。德尼罗与斯科塞斯刚经过《愤怒的公牛》的艰苦过程,尤其是猛烈增肥的疲劳,但表演依旧精彩,对于这种浮夸的搞笑角色他演绎得同样到位,虽然有些场面的展示略显过火。杰里·刘易斯献出了完美的本色演出,制造了出色的笑料,一些即兴的演说很棒。电影对当时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作了再现,尽量使这个虚构的秀显得真实。
这部电影对斯科塞斯来讲是一个创作高潮的沉淀,个人的灵感与成就在突然冲向顶峰时必然会遇到阻碍与瓶颈,一部相对冷静和成熟的作品可以起到缓和的作用,从而确立风格,即以个人的影像进行思考,对社会开展批判。
运镜和叙事很成熟,氛围跟《出租车司机》有得一拼。如果没有最后三分之一,那么这片儿也就三星水平,前面是神经病黑粉的老套,没想到其实是一则苦涩的“励志”故事,不甘平庸的loser脑洞飞升记,那些疯事突然有了一个合理且强有力动机,充满破釜沉舟的悲壮。对酒吧女招待的感情也不只是diao丝的自恋yy,而是从行为上证明了它的真诚。德尼罗把心理的复杂度演出来了,内在波涛汹涌,表面还要让自己在正常人的框框下显得自洽,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就尤其尴尬。而且作品够硬才能有说服力,最终我们看到那场时确实被内容打动了,不像《小丑》一样光说不练。《小丑》是有多喜欢这片儿?但小丑导演功力实在太差了,完全没有这片儿的节奏和戏剧性,镜头表现力也差很远,很差的致敬感觉就跟黑粉一样让人不爽。另:结尾有可能也是他的臆想哟毕竟妈妈似乎就是想出来的
8/10。声音剪辑强化了主角成名欲望变得疯狂的幻想空间,家里建立一个在纸板人面前表演的王国,每次幻想与偶像共餐的场景都会被母亲要求小点声所打断,当办公室听录音带或以绑架为要挟进入脱口秀的情景皆以拉近拉远、横移叠画的摄影技巧模糊虚实界限,结尾写畅销自传登上封面杂志更像一场自我满足的梦。
“宁做一夜之王,不做一世闷蛋”
两部中文名一样的片子,马丁斯科塞斯的是传统美国黑色喜剧,充满了对社会的讽刺和传媒行业的挖苦.而周星星的则是标志性的无厘头喜剧,讲述了小人物奋斗的笑中含着泪的故事.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无敌,尤其是对尴尬场景的处理.而周星星的表演却更打动人心.有趣的是,两部影片在豆瓣的评分一样.
宁为一夜王,不做一世庸。虽然最后仍是他的幻想。那个女疯子真的好像迈克啊!!!
恐怕对于真正的现实主义者而言,这种反讽戏剧说到底还是好莱坞式童话,内心期待的也切切实实是个悲剧性结局。
“我看着自己的一生,一无是处,可那却变得有些好笑。” 励志片里不可逾越的黑色丰碑,把喜剧演员、观众、甚至电视圈都狠狠揶揄了一番。细细想来,其实每一次“一夜成名”都多少有点“搞笑”。
#DisneyPlus# 长评 - King for a night。 故事情节比较直白,雷同《出租车司机》,不过以弗洛伊德理论看主角这个奇观还挺有趣,白日梦(幻想)即欲望获得假想的满足。男主不具备实现梦境的能力(即使结尾如此展示),从而无法达到升华,无论偶像的褒奖,事业的成功,梦寐以求的婚礼都如同梦境一样无法展现细节,只能强调达成的结果(非常喜欢幻想中偶像嫉妒他那场戏)。男主个体展现更多的是由潜意识主导的本我和由意识主导的自我人格。片中由道德原则支配的超我被极大的弱化,我认为“父亲”的“缺失”(悲剧的人生,编成喜剧)也从侧面解释了超我未能建立的原因,而这也导致了男主表现更多的是原始欲望,而无道德约束。不满意的点主要是在于“梦”的边界比较清晰,让这内容显得有些直白,还有就是穿帮挺多的。
棒!看似荒诞浮夸的追星族、追名逐利到失心疯的喜剧演员,其实非常写实,演艺界如此光鲜,而这些小人物几乎完全不得见。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打击鲁伯特的笑料平庸,最后的脱口秀倒是非常有趣。如果这个故事放在今天,他就真的只能是五分钟的喜剧之王了,所有事都会在第二天沉入时间线底部
下面请欣赏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罗伯特·德尼罗带来的方法派汇报演出《小丑》,大家呱唧呱唧。
美国梦式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也让整个故事从头至尾埋下的哀伤和厚重,演变成了一出闹剧。当然,那不过是一场Show……主持人也怪可怜的,本来自己就活得很枯燥,很烦,很孤独,居然还要被绑架,被骚扰……呵呵。当然有几个镜头还是客观得令人印象深刻,叹为观止!比如那面满是观众的墙,德尼罗对着墙不停地说着,镜头慢慢拉远,话外音观众的笑声慢慢淹没他结结巴巴的话,最后镜头定格的时候,德尼罗就像关在一个盒子里一样……
剧本、表演、声音设计都很出色。问题在我自己,对这种渴望成名、一夜走红的故事完全没有同理心。这类电影不用调动我这种人,有落差有张力,有在伪纪录写实对话、气氛隐藏得很好的专业水准的戏剧冲突,拿下一个个得分点,化学反应却没发生,why?太松了,太专业了,没什么气口,画面是留白的,情节却并不。蜜汁节奏,老马很多片子都这样,除了《出租车司机》《恐怖角》。
有点小才华却神经质又天天做白日梦的二逼中年男的另类脱口秀星途。罗伯特德尼罗装傻充愣真是不忍直视。荒诞讽刺的结尾倒是不错。不过我一直不明白:马丁·斯科塞斯为毛要每拍完一部一流电影后就要拍个二流喜剧?罗伯特·德尼罗为毛要每演过一个牛逼的角色后就要演个二逼到家的角色?三星半
老马丁调侃与揭露电视娱乐节目的元喜剧电影。1.功成名就的单口相声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却再也笑不出来,唯有孤独与冷漠;狂热的草根追梦者,先要成为执迷不化死皮赖脸的疯子/傻子,遂有机会一鸣惊人一步登天;而观众则往往分不清现实,把虚构当成真实,将现实误解为玩笑。2.于是,老马丁让影片中的现实与幻梦、想象与模仿段落交替呈现,几无过渡与提示,恰契合了虚构与生活难分彼此、交互混融的后现代景观,就连男主上电视与被捕的场景,也被拆分交叉,打乱时序。3.斯科塞斯认为这是德尼罗在老马电影中的最佳表演,这片的表演也有不少即兴发挥。德尼罗看起来总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尴尬到天际的对话,能量无穷。4.对镜狂妄自语与歪打正着的结局像极了[出租车司机]。5.不少镜像运用,亦贴合虚实、自恋与观看的主题。6.老马客串,德尼罗妻子出演。(9.0/10)
HOWARD和妈妈的呐喊原型找到了!用林壁炫的话说,德尼罗的痦子都是戏,但里面的每个演员的确都很棒。而且我太喜欢这个剧本了!马丁早年的大师气质现在都丢到哪去了。。。
Good acting,了解自己才华的人最可敬...
“宁为一夜之王,毋做一世闷蛋。”
老马丁被忽视完成度极高的杰作,在列侬被刺事件后对明星与粉丝有着多重讽刺对照效果。开头幻想与现实和演播室与绑架现场的几次剪辑极为出色。纽约街头疑似偷拍群众的反应和影片也有着间离作用,结尾模糊电视画面里的出狱后成名那份不真实感宣告媒体的虚假。德尼罗是我心目中的演技之王,北影节4K修复中关村。
几段幻想与真实之间的正反打很大胆,把“喜剧之王”的才华留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的手法相当聪明。德尼罗演活了一个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人物。从《好家伙》到《华尔街之狼》,斯科西斯对“美国梦”这回事真是洞若观火。
最幽默的无疑是剪辑。幻想与现实的交错中,令人发笑的是一种尖锐的力量,它戳破愚蠢、自作聪明和扮猪吃虎,戳破谎言和虚伪,戳破表演和白日梦,完成这一切后抵达的却并非是真实。我们得到的是德尼罗的又一段表演,而他所做的只是带领我们阅览一种合理的可能性,并最终走向一个奉他为王的世界,一个不知真假的荒诞表象。整个故事要怎样去理解其实完全取决于德尼罗那几分钟的单口里填充了些什么内容,我也曾自作聪明地以为故事的走向只有“他的确是喜剧之王”或“他只是个笑话”这两种,但斯科塞斯在其中填充的是一个人酝酿整整三十四年的犯罪动机。头皮发麻。个人只能打到三星的原因是,唤起了实习时进行稿件初筛和回复退稿邮件的创伤记忆,看前半段的时候狠狠代入那个负责接电话的公司前台,前面大概一个多小时都尴尬到只想把德尼罗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