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初中校长,09年的时候我刚上初中,他也新上任我们学校。虽然说我们学校不像影片刚开始的那时候那么乱,但打架斗殴机会每天晚上都发生,乱涂乱画更是随处可见,没有一点学习的氛围,对于里面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学校就是:每周回家拿钱来学校吃饭,吃饱了打架,打架累了就睡觉,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葫芦藤上结南瓜,不可能的事。但自从这个校长来到我们学校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习较好的学生单独分成两个班,并且教室是远离其他学生的,这两个班里的学生如果考试成绩差会被调走,其它班的学生如果成绩好的话也会被转到这两个班;而且学习好的这两个班级的教室会被单独安排,远离同年级其他班的教室,例如初一就是单独的两件瓦房,初二和初一的一栋教学楼,初三和初二的一栋教学楼,且班级位置都是在顶层,就是为了让这些学生更好的学习;第二件事就是准军事化管理,聘请数位教官进学校做安保工作,就像影片刚开头任命安保队长一样,这些教官都是退役军人,对于那些打架的学生绝对不会心慈手软,偶尔也会体罚,而且这些打架斗殴的学生都会被送往派出所处理,而不像以前一样简单处分了事,这些学生对于处分已经麻木了,你处分他下一次还会再犯同样的事;第三件事就是搞学校的基础建设,他刚上任不久就为我们学校争取了一座现代化饭堂,在此之前,我们学校饭堂是瓦房,连地板都是泥土,对我们来说饭堂只是排队的地方,我们通常就是在学校的某个角落或者寝室里吃饭,每次吃饭过后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厨余垃圾,下雨天没有伞只能把饭放在衣服底下跑回寝室吃,但自从有了敞亮的两层食堂之后,这些情况有了非常大的好转;此外在他的争取下,新建了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初一的时候有一部分教室和宿舍都还是瓦房,人们常说瓦房冬暖夏凉,但对于我们来说瓦房就等于密封度不足,下雨天时不时会漏水,夏天蚊子超级多,周日从家来到学校经常会看到床板上有老鼠屎,最离谱的是有一次有一个学生吃完辣条就睡觉,晚上被老鼠咬了嘴巴...自从新宿舍楼和新教学楼建成后,寝室里蚊子都少见了,更别说老鼠屎了;第四件事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学校里通常会对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进行调查并补助。每到期中,班里每个学生都会提出书面申请,但我并没有,虽然我们家没什么钱,但我觉得我们家并不困难,所以我就没有写书面申请。但是到了晚上晚自习的时候班主任找我出去谈话,问我为什么没有写申请,我如实告诉了她。我们班主任让我先写,万一通过了呢。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写,一个月后,申请结果下来了,补助名单上竟然有我的名字,仔细一看全班的名字都在上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校长安排给我们这两个班的,与其说是补助,我更认为那是一种奖励,对于努力的奖励。三年过去了,最后我们这一届的中考成绩也是建校以来最好的。三年任期结束,他也离开了我们学校。可能他也像影片中的这位校长一样,在教学改革的路上遭遇到很多困难,同事也不认可他的做法,但是天道酬勤,中考成绩就是对他教学改革的最好证明。那么多年过去了,站在学生角度我只能记起这些,也没亲口能对他说一声谢谢,黄锦军校长,谢谢你。
只有开除300名学生是真的,成绩和升学率提高只是一点点,并且被极度完美化了。
在非常时刻,独裁的确效率最高。但是,我们不应该盲目崇拜独裁,而是应该尽量避免非常时刻的发生。在独裁统治下,再好的人也可能被误杀,例如那位“体育/英语老师”,还有几近崩溃的副校长,管理需要人性化。
可以喜欢这种英雄故事,但是故事的来源并非真实,且只有某几个环节源自真实的故事。
这是维基百科的介绍:
克拉克被认为是不怕对于难以应付的学生采取强硬态度的教育家。他经常携带扩音器或棒球棒在学校出现。担任校长期间,克拉克让 300 多名经常迟到或旷课、在学校贩毒或吸毒、在学校制造麻烦的学生退学。虽然可能有所失误,但有些人认为他的强硬做法扭转了学校的局面,不过数据并不支持此看法。“虽然在克拉克担任校长期间数学成绩提高了 6%,但阅读成绩几乎没有变化:该校学生仍然在全国高中生中位居最低的三分之一。上大学的学生略有增加——从 1982 年的 182 人增加到 211 人——但克拉克在与辍学的奋斗败退了。他就任时东区高中的辍学率为 13%;现在 [1988 年] 是 21%。” [5]离任东区高中校长之后,克拉克担任新泽西州纽华克克市埃塞克斯县观护所(少年观护所)的主任。 [1]
真没想到是部这么好看的电影,摩根·弗里曼真是把这个也许确实饱受争议的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发怒铁腕的时候会跟他一起被学生气的牙痒痒,而霸权冷血的时候也能同理感受学生和家长的生气无助,但是每次转变,每次温暖的出现也都是合情合理。节奏欢快不拖沓,幽默感自然不生硬,最后的感动亦是恰到好处。总说民众禁不住煽动,其实只要,也只有你心里有,真的可依靠,才能“煽动”成功。谁都没有义务成为谁的“幽灵”,只有爱会如影随形。
念叨多年,终得一见,改编自真实人物,影片问世后克拉克的原型便辞去教职专心走穴演讲灌鸡汤。但本片更让人体会到民主和专制的矛盾,当身陷乱世,秩序崩塌的时候,人天生渴望专制的强力人物用独裁的强权重建秩序,亲和民主从来都不是万能的,在积弱时更是低效的,决定权反而在强权者是为恶还是为善。
丘吉尔只在打仗的时候有用。治国他就不行了。所以英国人民抛弃了他。特殊时期,特殊治法。 而我们似乎一直处在特殊时期。
很青春。挺好的就是太简单了。
我居然在一次免费观影活动中找到这部片子
校长就要这样厉害的过激的铁腕的才好,不然学生们无法无天那还得了!我喜欢那几个小黑人唱的音乐,看完之后满脑子的东方校歌!!''美哉东方,指引我走向方庄大道.''
在失意的一天后看看这个真的太振奋人心了!这种形象在中国真的是太虚幻了= =
很久之前看过 ~╮(╯▽╰)╭ 这不是我的学校
其实我感觉到在看一个政客/政治家在竞选,看到摩根弗里曼铿锵有力的演讲,大刀阔斧的人员变动,他帮助相识的女孩的举动实在是相形见绌,而他对小胖墩和毒贩青年的怜悯仅仅是他铁汉柔情的注脚。但电影着重于“铁腕”的一面也可以说是自圆其说了。我不禁疑惑,比一个校长职务高得多的特朗普做了什么能获得这么多粉丝?然而一旦领导者获得了拥护者,这股力量就很难真正地把控,甘地、特朗普、毛爷爷……历史一再这样证明。
伟大而僵化。还好校长最终还是接受了他人的建议。
好像是cctv6放的
1989年的摩根·弗里曼,你看看以前的佳片有约放的电影,再看看现在放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马修·派瑞的热血教师。
进校门第一天先把人渣扫地出门。现在还能这样干?连我朝都不敢了。PS,佛里曼“年轻”时真是英气勃勃!
劇本浪費了演員
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学校把学生当成什么样的人,学生身上就会有怎样的特质和表现;学校应该有学校的样子,学生应该有学生的样子,老师应该有老师的样子,其中一个角色出现偏差,另外两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最近看了张桂梅、陈立群这两个校长的记录片和访谈,深刻认识到一个好校长对弈一个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真的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不仅仅是学生、老师,更有这些人背后的家庭及其环境。从这些榜样里面可以看出,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教导、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学生背后的父母亲人的支持与信任,这些角色的存在是一个整体,联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
3星半因為沒字幕沒有完全看懂結局的情景有點意想不到但如果學生的部分再深刻一點就好了
插曲好听 连那首校歌都好听 黑人音乐的魅力
他们的校歌是从个体和人的感受出发的,而我们的校歌都是学校多么美丽,多么有历史牛逼,仿佛你来学习是学校施舍给你的机会,来这里读书是赏给你的莫大的荣耀。学校不应该希望以学生为荣吗?
这样的校长才是最出色的!!事后才知道是摩根·弗里曼啊 PS:cctv6 22点剧场
有几段表演着实动人,但这和我理想中的教育差距颇大,况且Morgan Freeman这角色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实难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