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没有听说过John Badham,但是我敢打赌,你一定知道他执导的《霹雳五号》里那个火力强劲却有时常扑闪着“眼睫毛”害羞的机器人。其实他之前导演的《War Games》同样应该在电影史里留下重要的位置。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发现了军事网络的一个后门,并无意间触发了主机的“神经质”,虽然他意味这只是一场游戏,但完全不知道这将引发一场世界大战。恩,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但是要记得,这是一部1983年的电影,那是一个个人电脑还只在襁褓之中,M$刚刚靠Gates老妈开的后门拿到IBM的订单,互联网还只存在于未来学家的理论之中的年代。影片中的blue box,一台连在电话线上的调制解调器,发出滴滴度度的拨号和应答的声音,能够勾起多少old style hacker们的种种回忆阿。
顺便的,Internet开始出现后的90年代,最出色的骇客电影,不是Matrix,不是13th floor这些,而应该是the Net,这部片子里对网络威胁个人隐私的描写到现在也不过时,而将越来越值得注意。
p.s. 其实War Games应该是青春偶像电影,the Net可算好莱坞典型惊悚片,和最近的Firewall差不多风格,主演是生死时速里的桑德拉 布鲁克
大卫•莱特曼(马修•布罗德里克饰)是一位天才少年,他将业余时间全都投在了电脑游戏上。一天,他通过搜索,搜到了一台网络电脑,简单破解后,他开始玩一个叫做“全球热核战争”的游戏,一个模拟世界大战的游戏。
但大卫并不知道,隐藏在“全球热核战争”之后的,竟是美国军方的战争操作计划响应系统(WOPR)。这个机密系统控制着美国军方的武器,而大卫启动的“全球热核战争”游戏竟然导致系统自动准备发射核弹!
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各国军队严阵以待,而大卫不得不行动起来,他要用自己的黑客技术阻止电脑发射核弹,阻止这一切。
这部无比经典的电影『WAR GAMES』拍摄于1983年——那时我才刚刚被我妈生出来——而电影的作者在那个时代竟然惊人地预见到了关于『黑客』的内容,并且呈现的剧情极为『真实可信』。
那是一个没有Google、没有Windows、没有手机、没有Playstation的简陋的年代。
从故事的细节中可以看到,原作者对于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深层次的哲学有着非常精辟的理解——说『哲学』,是因为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畴。——军用电脑通过自主学习的人工智能进行『世界大战』的虚拟实验,但这个人工智能的程序算法存在重大的BUG(漏洞)——它从原理上固执地认为战争必须要分出『输赢』——而这个『一定要分出胜负』的战略思想,与战争本是『零和游戏』的世界显示相悖——即,这个人工智能虽然聪明,但它不能理解『和局』的存在。
最后,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井字棋』电脑游戏终于让人工智能领悟到了『和局』的存在——它穷尽了每一步的算法,却最终发现无论如何都无法分出胜负,只可势均力敌。如此,人工智能最终放弃了引发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归于沉寂。
如果不是懂得一些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是无法做出这样优秀的编剧的。
但是,如果我是剧中的那个长官,我的应急策略就会非常简单——直接给搭载人工智能的那台计算机断电,或者切断网络,就可以轻松化解危机——当然,这样就没有戏剧性了,尽管很实用。
所以说,真实与现实是两码事。尽管『战争』是场『零和游戏』,但现实中的棋子们绝对不会放弃、绝对不会妥协、绝对不会让步——更悲哀的是,他们也绝对不会怀疑眼前的一切。于是战争继续进行、棋局继续进行。
——『和局』有时候仅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希望,尽管我们不放弃希望。
-----------------------------------------
http://www.leeforce.comIf you'd seen this movie, you know what i'm talking about.
好看!!!!可爱!!!!加上年代感更可爱!!!!而且所提出的设想与问题非常非常前瞻!!(冷战背景反而将幻想的极端活生生带入现实以至于融进geek情结后十分魔幻又童话hh!)(好久没有一堆感叹号来赞美一部片了!!!)
让人赞叹的是在1983年美帝就已经把超强的人工智能发挥想象设计情节并搬上大荧幕,而那时候我甚至还没成形……
如果是80年代的作品,还是可以接受的,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真是无处不在啊,一个学习很差的电脑达人居然能够搜到一个涉及到国家安全系统的密码,不知是国家的安保系统太差还是学校教育太失败。。。。但在那个计算机还不流行的年代,观众看起来应该还是比较神秘且玄幻的。
冷战年代的黑客vs人工智能,要有多先进就多先进。北美防空司令部用井字过三关玩死AI有意思。classic 90年代电影节奏,《早餐俱乐部》妹子和《春天不是读书天》小哥。
剧情还是比较玄幻的,但表达的思想还是很值得深思的。电影里约书亚最后的评语虽然是针对游戏而言,但对于战争同样如此——战争没有输赢,唯一赢的办法就是拒绝战争!3.5⭐️
拍得一般加失望只能给一星。多好的创意啊!可以展现一场个人与集体,人类与机器,权力与权威的博弈,还有核议题,但是最后就鼓捣出这么个玩意,无聊,浪费时间。
这电影的可贵之处和《电子世界争霸战》一样。在那样一个年代算很超前了。其实BUG还是很多的,经不起推敲。续集就更是这样了,满满的全是硬伤。
挂凯文传记羊头的狗肉,拍于83年估计是人工智能威胁论鼻祖电影,片中提及不少传说中的黑客手法,像电话线的扫描,船长哨子盗打电话,弱口令入侵,当然还有凯文密特尼克大神的社会工程学.可惜电影的结局略有点狗血,一个可以暴力破解10位数的大型服务器竟然被自调的死循环FLOOD裆掉了,从黑客的视角看,漏洞百出
怀旧分。有空再看看后来翻拍的版本。
何时博物馆能把恐龙化石与退役洲际导弹放在一起展出呢?
一死孩子把美国军方玩儿的团团转,在电脑还没普及的年代这电影提出的骇客思想确实值得深思,也为后来很多电影所沿用,可不可以看成是“GEEK拯救世界”类型片的始祖?
国际局势混乱不堪,生命和尊严受到挑战。打过二十多年前早已明白,可贪婪和自私依旧继续吞食。我们可以阻止一场战争的爆发,却无法永远保证战争的消逝。只要有人类,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自己的威胁。
据说,这是第一部出现电脑宅男形象的好莱坞电影。这个电影的年代几乎也是个人电脑开始起步的年代。它展现了初期个人电脑中的黑客行为,并将此与世界的安危联系在一起;这大致确实能够营造自大的参与感,而且它依赖对电脑的兴趣。
I can see why this is Rachel and Marshall's shared second favourite...
影片开黑客电影先河。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里根总统任期,当时正值冷战高峰。电脑还只是科学怪才专属玩具,影片用大众对核战争和未知新科技的恐惧好好地把观众吓了一把。这部电影的原意是暴露年轻人地下活动的潜在危害,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讲这部电影激发了他们对地下技术的好奇和向望。
A Strange Game. The Only Winning Move Is Not to Play.人工智能威胁论的鼻祖片,去年推出了一部续集,而近年来的少数派报告、鹰眼、Echelon Conspiracy都算是此类。不过本片某些氛围上有些Fail Safe的感觉。
概念超前(黑客技术)的道出上世紀下半叶的热门话题 - 全球核战与核恐惧。简而言之,取得胜利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玩。
global thermonuclear war is a strange game, the only winning move is not to play
虽然把战争看成是游戏并不新鲜,但是结尾处时世界末日的不断来临还是另我们十分害怕: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呢?
老式的电脑,没有图片、浏览器的日子,除了英文字母以外没有其他的构成部分。那个时代的美国电影放在今天来看也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