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 :因为回顾战争,所以我们珍惜和平 。 今天的安定和谐、繁荣富强的中国,谁能说不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我们不会忘记这一民族之魂。 《血战台儿庄》就是他们的一枚勋章,它将永远伴随着革命先烈的英灵,伴随着永不逝去的历史,伴随着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一部好影片总能让人受益匪浅,这部真实而感人的巨片不仅让我了解了祖国辉煌的历史长卷中这璀灿的一页,还让我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
我不希望日本人污染这些地方的气场,这部电影是很小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的,对里面川军的印象太深刻了,一寸山河一寸血。
-------------------------------------------
最近出了一个新闻,有50万日本人要到中国养老,50万,中国有56个民族,但是只有20几个民族的人口数超过了50万,直接移了个民族过来。而且在四川已经建成了一个康养中心了。听说在贵州也有,反正专挑这些抗日根据地,这不是故意的吗?
这些老人的家人肯定会来探望、在附近居住,他们死了,遗体不能长期保存,要先火化,如果家人不来领骨灰,就只有葬掉。葬在土里,那后人就可以来祭拜了,即使葬在公海里,那后人也可以组织起来,在船只出发的地方祭拜,不给聚众就可以拍电影拿到国际上控诉你。他们会在这种过程中跟当地人通婚,慢慢地融入当地。
什么样的人会来呢,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在日本发展的还可以的,那什么样的人会有这样的条件呢。在二战之后,立过战功的军人大多会得到国家的奖励,反而是历史上那些真正的反战人士,他们一定会被日本社会排斥、过的穷困潦倒,肯定没条件出国养老。所以是当年那些最反华,数着中国人的人头邀功的,他们的家人反而更有条件来中国颐养天年了。
这50万人,不惜抛下落叶归根的情结,在人生暮年背井离乡,他们的后代就有可能变相的留在自己曾经屠戮过的土地上了。
以后国力衰微了,没有能力控制这些外族,他们慢慢的就成了中国人。讽刺吧,杀你们最多的民族中最凶狠的那部分人最后融入你,而且凭借经济条件,他们大多会成为食利层,继续收割你们,而且就在你们先辈反抗最激烈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凶狠地抽那些不久前就曾经保护过我们的抗日英烈们的脸呢。
--------------------------
水军都说我们赚了。
我记得以前看过几篇文章,明朝的时候,普通人的财富积累很难,一辈子做工能得到的银两也没多少,但是通过下西洋、跟外国人的贸易,流入了大量的白银,导致通货膨胀,大大加剧了贫富差距。我们现在物价也不低了吧,普通人靠自己攒够安身立命的本钱也很难了。像新闻中的项目,便宜了这个集团,当地政府有了税收,其他人呢,物价上涨的代价可能都抹不平。
本来以为这件事是为了给双国籍分散注意力的,没想到特地出来一个河南建高校的事、为这个新闻分散注意力,看来这事是真的了,而且看新闻,房子都已经建好了。。我们真的赚了吗,不就又多了几个富翁、物价再升一点。富翁可以移民啊,以后移民的顾虑也少了。
“十万火急。徐州李长官,并转蒋委员长,目前,日军已攻破腾县城防,我方援军至今杳无音讯,职部王铭章及全师官兵决心以死报效国家,以遂成仁之志。谨此急电。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下午,下午三时。” ——122师师长王铭章
台儿庄一役由桂系将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战争最终以惨重代价获得了完全胜利。这场战役对中国抗日有着巨大影响,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大陆及台湾两方面均较少宣传。1986年上映的电影《血战台儿庄》较为真实客观的反映了当年战场状况,没有过多的煽情。蒋经国通过香港的渠道看到此片后大为感慨,并于次年决定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做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四川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如果各方齐心协力经营则大有可图。但四川军阀混战20余年,荼毒川中,更兼川军装备差劲、军纪散漫,战斗力极差,被其他军阀称之为“草鞋军”、“双枪将”——一把是烟枪一把是步枪。四川军阀混战可谓菜鸡互啄,为其他中国军人所瞧不起。 七七事变后,川军摒弃前嫌,一致抗日,“四川王”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这才有了川军出川抗日,1938年刘湘留下遗言“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南京、武汉相继失守后,国民政府建都重庆,四川成了抗日大本营,为抗日出力颇多。
川军整编队伍出川抗日,有许多青年学生弃笔从戎加入军队。青年学生王建堂出征前,他的父亲给儿子一面写有“死”字的旗帜,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川军出川时集结于今日成都市人民公园誓师,此时的川军不再是争夺地盘的军阀私军,而是一支抗击外敌的正义之师。
但尴尬的是川军千里迢迢出川,为的是抗日报国,一、二两个战区却因旧时川军名声太差都不肯要他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说川军“抗战不足,扰民有余”,给蒋介石电话说不要他们,蒋介石想把川军打发给一战区的程潜,程潜一口回绝:“阎老西不要,你们要送给我?我不要这样的烂队伍!”气的蒋介石说出“还是让他们回四川继续称王称霸吧!”这样的话来。川中子弟遭受如此冷遇,恐怕是有天下之大竟无处容身之感吧。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宽厚大度,不仅收留了川军,并且给他们补充了许多军械。师长王铭章深感李宗仁高恩厚德,决心抗日救国,报答四川父老,报答李宗仁将军,以洗川军耻辱,以赎川军20年内战之过错。
日军第十军团矶谷廉介不等左右策应直取藤县。李宗仁命122师守卫滕县,为其他部队行动争取时间。川军122师在王铭章的指挥下,浴血奋战三日半,在滕县全军牺牲。最后在城中的三百余重伤员,在日军破城后能行动的都冲出去与之肉搏殉国,剩下已无力行动的伤员则一起拉响剩下的两箱手榴弹,以此殉城。师长王铭章战至最后一人,抽完一根烟后,举枪自尽,而那面“天府子弟 抗日报国”的锦旗也早已弹痕累累、残破不堪。此役,川军将士中没有一个被俘虏的,为川军赢得了全国的尊重。
李宗仁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国民政府明令予以国葬,蒋介石亲自祭奠了王铭章师长;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人联名向王铭章敬献了花圈和挽联;日本人也承认了川军的英勇,表示如果没有重炮的支援,日军登城之战的损失会更加惨重。
从无人愿意收留到各方祭奠、建墓立碑,川军终于通过艰苦卓绝的鏖战与视死如归的勇气为自己正名,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光彩,打出了四川军人的光彩。
影片中除了川军外,还有众多英勇将士。 中原大战时庞炳勋与张自忠结仇,台儿庄战役中同属第五战区指挥。庞炳勋率第三军团死守齐鲁襟喉临沂,狙击坂垣第五师团;张自忠指挥五十五军与日军鏖战数昼夜于左翼强渡沂河,与城内庞炳勋协同作战保住了临沂城,国家大义面前,两人一泯恩仇。后张自忠将军为抗战中以最高军阶牺牲的将领。 炸掉浮桥破釜沉舟的师长池峰城、说出“士兵死了军官填进去,军官死了老子来填”的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以及众多扔掉银元举起大刀跑步驰援台儿庄的敢死队将士,他们中有的是西北军、有的是桂系、还有的是中央军嫡系,来自四川、陕西和全国其他地方,但是在敌人面前,他们都是中国人。
战争是残酷的,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们不应该忘记当初离开家乡到前线去的将士们,他们并不是抗日神剧中喝着红酒、抽着雪茄、抹着发蜡、骑着哈雷摩托,一枪一个潇洒的消灭小鬼子,甚至用中国功夫飞檐走壁,而是穿着草鞋单衣、拿着大刀和土制步枪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赢面极小的战斗。 滕县保卫战中阵亡人数比为59:1,就是说每消灭一个敌人我们就要牺牲59个人,这是何等惨烈! 伤亡人员不是简单的数字,他们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他们本可深处后方川中,但是为了共同的国家与民族,千里出川赴戎机,在战场上如草芥般死去,默默无闻,八十余年之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无处祭奠,我们只知道他们是与我们一样的中国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天白日满地红
这部电影拍的还意外的中立,委员长空袭时面不改色打嘴炮的正面形象也是蛮神奇的。国军浴血奋战打残了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这俩都是战斗力不亚于英苏的精锐师团,另外日本指挥官矶谷廉介的演员不是王司徒嘛………以前都没发现
中国牛逼战争片之一
很好看啊,大量战争细节,非常克制的煽情,没有主旋律逼逼。觉得特别好。
数度流泪,抗战真的不容易,虽然通过史料知道国军当年的英勇和壮烈,但观影过程中还是被震撼了。八十年代的片子放到现在依旧是抗战影视剧作品中的巅峰之作。现在有了技术,有了资金,为什么拍不出当年那么优秀的电影呢?老兵示范炸坦克的片段,儿时有些印象。
这么好的片还有人给打一星的,我看你被什么敦刻尔克之类的垃圾东西喂屎喂太多了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此片能够客观正面描写国军将士浴血抗日的史诗!它用血与泪猛扇现代抗日神剧一耳光:战争不是儿戏!本片音乐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
现在看有多处情节是用很刻意的方式展现,好在感情是真挚的。当时国家是那样的困顿,还有不放一枪就弃城的让人失望的军队,大多国人还是在努力,现在有些青年碰见一点难,就以对国家失望的借口或出国或谩骂,还好意思以进步青年自居?
日军作战记录:"敌人为第27师第80旅,检讨从昨日以来之战斗,不愧为蒋委员长所信任之部队,决死奋战,据壕死守,士兵全部均抵抗至最后。视其七十九个战壕,尸体垒垒,令人感叹。透过传译劝告投降,无一人接受。由此可见所谓尸山血海坚守至最后一兵一卒,并非日军所独有之事……“
这部电影和《大决战》一样是好片,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影厂拍摄的一系列的战争片中的经典。排第一的那个短评说:“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这是典型的带着立场看问题。
上个世纪国内唯一拿得出手的战争片。
四星半;主力部队包夹的场面再多拍十分钟最好,不然略显头重脚轻;影片完成度非常高;没矮化蒋介石,没贬低日军,非常客观,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抗日电影
这是我看得第一部描写正面战场的电影,彻底改变了我的近代史观。
台儿庄战役是整个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也是被国内历史教材宣传的最多的抗战战斗。战役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李宗仁指挥,中央军,桂系,川军,西北军都参加了战斗,可以说是“杂牌军”的胜利。电影罕见的正面描写了国民党将领,也相对客观的评价了国民党军队的功绩。虽然人物还是有一些脸谱化,对人物性格刻画较少,但是也算是为了宣传需要。战斗场景比较逼真,士兵和将军的精神状态的确像是那个时代的人。现在的电影就差远了,一个个的都干干净净,体格强壮,表情坚毅。川军王铭章师长殉国,地方派系部队不计损失,出工出力,才有了这次战役的成功。只是这种情景在后来的几年里变得比较少了,国民政府内部也没能真正团结起来抵御外侮。我们真正要记住的是那些死去的士兵与百姓,他们很多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最后,向曾经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他们致敬!
《八佰》受阻的时候,重温意义不一般的《血战台儿庄》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勿忘烈士鲜血满地。
蒋委员长不惧日机仍然坚持讲话和最后的血肉长城都是经典镜头,尤其是前者,更是大陆电影首次让蒋以较正面形象出现。
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几年后大决战模式的一种试验,但是更多的,这部电影还架起了两岸思想上沟通的桥梁。
诚意,所以能在几毛钱一张门票的时代斩获2.7亿票房
就想知道王铭章将军率部殉国,在得知援兵不济时,心中作何感想?孙连仲在面临部队拼光,孤立无援时,心里作何感想?这些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马革裹尸,可后方那些蝇营狗苟的小丑却忙着钻营,到底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