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不变态则以,一变态惊人。。。表面光鲜亮丽的中产阶级,男主人不仅是Gay骗婚,还是恋童癖。就这样居然生了3个儿子,活生生把三儿子Jessee也虐成了恋童癖。。。整个家庭唯一正常的就是貌似脾气暴躁的母亲(非常理解,生活在这种家庭,儿子们还抱团ignore自己,一般人不疯也要抑郁的吧)。。。几个不理解的地方: 1. Arnold和Jessee进监狱前晚上就像没事人一样,还party,尤其是jessee,还在法院门口跳舞唱歌,不管他们对那些孩子做了些什么,或者没做什么,你们plea guilty了啊!!那就是说无论怎样你们都要进监狱的啊!可是法庭外的表现哪里像是要进监狱的!!无论是有罪没罪,进监狱前的最后一晚应该不会这么欢乐的吧,这一家子(不包括母亲和Howard)的强大的心理素质实在让我不寒而栗。。。 2. 还有大儿子David死死咬住父亲和兄弟无罪,我认为他内心里是知道事实真相的,起码知道父兄有这方面变态的倾向,只是不愿意承认,才如此急于否定,而且还把父兄进监狱的罪责推给母亲,只能说被洗脑太深。退一万步说,就算父兄没有猥亵电脑班的孩子,但是找出那么多杂志总是铁定事实了吧!一般人家里摊上这种事情不应该先觉得羞愧么!为什么还能这么理直气壮的死挺父亲呢! 说白了一家子都知道家丑,只不过母亲和二儿子Seth良心尚存,不愿意做伪证,大儿子David不愿意承认,所以愤怒,否定,最终选择了一个能给小孩子带来快乐的职业(小丑),不知道是赎罪还是命中注定。个人推测,Arnold的弟弟Howard当年是和他亲哥哥发生过关系,只不过羞于承认,不愿扯下家庭最后的一块遮羞布罢了,Howard的同性恋倾向很有可能也是由于这段经历造成的。。。(没任何歧视同性恋的,只是就事论事)
2 ) 天使,还是魔鬼?1987年一个普通的一天,阿诺.弗里德曼(Arnold Friedman)先生,一位住在纽约郊外高尚社区的受人尊重的中学教师,为邮差打开门,签收下一个包裹。他酷爱音乐与摄影,经常用手持胶片摄影机记录下家人的生活。他有一个爱他的太太和三个儿子。在服务了26年之后,他刚刚从学校荣誉退休。 然而这个包裹,改变了一切,引发了一场震惊整个社区的大地震,甚至成为当年美国全国瞩目的重大事件。弗里德曼先生和他的小儿子锒铛入狱,家庭解体,他的太太至今仍不肯原谅他,他的大儿子却始终相信自己的父亲…… 这部纪录片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开始录制的。2003年,导演Andrew Jarecki在为自己的下一步纪录片寻找题材的时候,联系到了纽约曼哈顿地区最受欢迎的小丑“Silly Billy”。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这个小丑在逗人开心之余,似乎有着非常沉重的心事。经过一番询问,他得知小丑的真名是David Friedman(弗里德曼先生的大儿子),并由此揭开了那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往事。 本片的素材部分来自当年弗里德曼一家自己拍摄的家庭录影片段,从而让人们得以了解处在风暴中心的家庭成员在彼时彼刻的真实思想和行为。Jarecki还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很多人在事发时还是孩子),他们各自为自己当时的行为作出解释。在影片的试映式上,David Friedman和当年指控弗里德曼先生的检察官在现场激烈辩论。 听上去有点像罗生门。整个纪录片没有过分地渲染,看完之后,心里却感觉有点沉。法律总是清晰明了的,事实的真相却可能永远没有人知道。影片以小儿子时隔多年假释出狱,与母亲见面的场景结束,温暖而伤感。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个想要洗脱罪名的类型片,作为一个洗脱罪名的类型片,大篇幅着眼童年往事,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做法。但后来,就渐渐展示了案件之下错综复杂的关系。还不错。这类纪录片,倒叙最佳,但现在和过去的交叉有时候让人感觉叙述有点不流畅。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when something bad happened, we, as a human, have an inner tendency to blame something or someone. In this documentary, the mother, the attorney, the police, etc, palyed the role, but seldom the blamer oneself. Everyone is selfcentered and nacissistic at this point.
注意到一个细节:监狱中的Jesse被访问时前几颗门牙都是假牙了。
纪录片相比于剧情片,更容易拓展外延空间,人性解读局部丰富,表述视角切换自如,暧昧性是天生优势,导演并不满足,在剪辑上运用剧情片叙事技巧,反作用于纪录片之上,有这一部打底,后面的《纽约灾星》水到渠成,给网飞悬案纪录片提供了参考借鉴。
孩子永远是受害者 麻木不仁的母亲 明知故犯的父亲 永远游走在道德边缘的投机律师 缺乏证物的办案程序 愤怒的受害者父母 舆论为圣的小镇 面对这一切以后 就不能责备david言谈举止中 对母亲对女性的明显憎恶 对父亲盲目崇拜中的困惑与逃避 奉劝所有准备要孩子的人 问问自己够格吗?
那个儿子的问题太显而易见了
性犯罪调查员婊气冲天说了句“a very dysfunctional family”的时候我就想翻个白眼,who else?!抱团的封闭小镇、动摇的辩护律师、急功近利的DA,无视办案程序的警察以及自恃甚高法官把这个暴露在道德底层的家庭推向了毁灭的深渊。搜了一下新闻当年的证人开始撤销指控了,好戏还在继续……
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把母亲塑造成了毁了丈夫与儿子的无情又无知的坏女人,并淡化了她遭受的痛苦,包括导演在内的男人们都觉得“这个女人居然敢不相信她骗婚的恋童癖基佬丈夫是无罪的(虽然的确可能是无罪的)?!她有什么资格咆哮、发怒?!”,这逻辑也是TMD醉人。
documentary can be even more manipulative than drama films, no one knows what really happens.
真实到无法判断该相信谁。。。。
法官持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真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This is the work of God.
罗生门下,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妥协可能两败俱伤,在利益面前的决定永远狭隘
2012 8-19 downloaded
4.5纪录片大部分都是弗雷德曼一家的家庭录像带,这些录像带中记录的平静与美好和现实中的暴风雨形成了强烈对比,在这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小镇,一个恋童癖的出现可谓是晴天霹雳,更别说他还是一个老师了,所以我们看到了警察的不遗余力“破案”受害者声泪俱下地控诉,法官毫不吝惜地重判,这个漏洞百出的案件最后的真相已经不再重要了,可怕的是一个原本完整的家庭顷刻间分崩离析,一个完整有效的法律系统在受到情感偏见的左右,一个人想方设法地来自证清白,但没有人去追究那些证据的荒诞,纪录片并没有故意扩展主题,但观众能感受到导演对美国传统的价值观的嘲讽,这个现实之中,身份标签和犯罪事实是划等号的,好在最后所有人似乎都有了对他们来说最好的结局
看完让人唏嘘不已的纪录片。家庭录像带占了很大比重,可以说是共同创作者了。这个社会,或许只有“恋童”这个词,一旦沾染上任何人,所有的法律程序都会失效,因为这个人已经处于道德的最低点,任何人都可以唾弃——这也让我们再也看不到事情的真相。主角家庭的分崩离析真是太残酷。
和【纽约灾星】手法上如出一辙,关于人性的可怕,你甚至可以从小镇居民身上看到文革的影子。
看完《狩猎》之后看的这个纪录片,人有时候感情倾向还是很严重的,每个人都想自己被别人认为是正义的、善良的,而且猥亵儿童这类相当敏感,不得不说有部分人是在假装正义,舆论的力量实在太强了,法官怎么就能那么确定一个人有罪?这根本不符合美国的法律精神。那个作母亲的还有资格么?
看来不同人看这个故事是会reflect出不同的倾向…故事的真相我想一定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吧,骚扰可以是一种氛围(欺负小盆友们不懂),亲情又太容易让人失去理智;但这不是我最关心的,我从这个故事得到的最大感受,是这位聪明的恋童癖父亲(特意强调哥大毕业…微笑…)在这个家庭里对其他成员的智商碾压,尤其是对他的前妻…总之让这个家庭里逐渐失去了对母亲、对女性的尊重(二儿子没出镜就不太清楚情况了),这也是一种长期氛围营造的能力(或称本能性洗脑?)。
这里面的家庭录像都有种诡异的气氛。母亲做的正确。父亲guilty af好吗。。。至于小儿子,对比他哭着认罪和之后在监狱再之后出狱做的各种访问,做没做过都很有演技了
一个木讷迟钝的女人毁了4个情感丰富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