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来,阿富汗只拍过四十多部电影。塔利班倒台后,2002年,在伊朗名导马克莫巴夫帮助下,阿富汗导演斯迪克·巴尔马克执导了《奥莎玛》(又译《掀起面纱的少女》,并以阿富汗新政权后的首部电影参加了2003年戛纳电影节,风头一时无两,此后赢得各类奖项,乃实至名归。与其说该片赢在剧情与创意,不如说胜在生活与真诚。 生活让我们体验和咀嚼现实中各种难言的滋味,而真诚必经良知的阐发得以呈现创作的深度意图,而非仅仅真实情境的再现。无疑,经过十多年的沉寂,这部极少被人提及的影片,无论在艺术水准和剧情的起承转合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苦难中的惊恐,是最大的惊恐,而惊恐中的苦难,也是最大的苦难。但这种苦难也会让我们感动,尽管这感动伴随着无奈、酸楚和巨痛。正如片头引用曼德拉所言“我们不能忘记,但可以原谅。”13岁的少女奥莎玛,经历的地狱般的困境,难以想像,又引人深思。 奥莎玛因为父亲在战乱中死去,遂与残疾的妈妈和老奶奶相依为命。塔利班以严苛的教义为借口,禁止女人出门工作,但不工作,这一家三口就失去了生活来源,无奈,妈妈想出让奥莎玛女扮男装,出门替别人打工。之前,蒙着面纱的女人上街要求工作的游行,遭到了塔利班的镇压,小小的奥莎玛目睹了这一惨境。塔利班的所作所为,让奥莎玛噤若寒蝉,但恐慌换不来饭碗。妈妈给她剪短了头发,而剪下的头发,被奥莎玛插在干涸的花盆里,犹如最痛女人花。 深夜摇晃的灯光下,奥莎玛换上了男装,一脸清秀稚嫩的样子,让人越发怜爱。奶奶抚慰地抱着她讲述童话“天堂的彩虹,必然雨后降临,男人敢于穿过就会变成女人,女人敢于穿过,就会变成男人”。第二天,妈妈带她到一家小食店前,找到小老板,说这是你以前朋友的女儿,现在一家人就指望着她挣钱过活,给我点面包就行。犹豫的老板还是答应了。谁都知道,这要冒着生死的风险。
一早,一路战战兢兢的奥莎玛还是来了,虽然路上被要饭的小男孩埃斯潘第敲诈过,讹她是女孩,但他并未报告给塔利班。她帮老板搅着大锅粥,不时望着小街进出的人。有塔利班经过,她吓得赶紧缩回屋内。老板让她别惊慌,给她换上男鞋,让她看出更像男孩。 祷告的时间到了,奥莎玛跟随老板一起来到寺里,与男人们一起祈祷。拱着的屁股,让后面的塔利班起了疑心。收工时,她抱着老板送的西瓜和食品,慌张地走在路上,后面一个瘸腿男人紧紧跟着她,她喘着粗气跑回家,吓得家人马上撕掉一切塔利班不喜欢的东西,可后来发现这只是虚惊一场。接着,塔利班把她当男孩拉走了她,关进一所大杂院。小老板以为她会暴露无遗,吓得他扔下小食店跑到了巴基斯坦。
在所谓的基地,塔利班按照自己的方式,给几百个男孩进行培训,这其中就有要饭的小埃斯潘第。时时恐惧的奥莎玛只认识他,遂把他当成了朋友,而他也格外照顾她,在她受欺负时,总是他处处袒护她。这天,由七十多岁的老毛拉教授男孩如何洗身净体,因爬树流着血的她本想躲过这一关,可还是被毛拉笑眯眯地叫过来,脱了衣服蹲在大水桶里净身。毛拉笑着说看她的样子,真像个新娘。男孩们起哄,说她就像个女孩,她一头扎进水里,但这只是短暂的逃避。
可谓祸不单行,尽管埃斯潘弟总是替她辩护,并声称她会上树,能证明她不是女的,只是上树容易下来难,过度的惊吓,导致她的血顺着腿肚流下来,一切再清楚不过。塔利班说她的确就是个女孩,随即被关押。牢里有很多女人,还有外国女记者。她们只能无奈地等待塔利班的判决。 审判的这天终于来到,先是一名外国男记者判了死刑,然后是外国女记者,最后是奥莎玛。这时老毛拉赶来,跟塔利班头领耳语了几句,随即头领说“我原谅她,让毛拉带她走”。她喊着不愿跟着毛拉走,但这总比死的好。坐上了老毛拉的驴车,她也不吭声了,脑中浮现的只有慈爱的奶奶和妈妈的样子。锁进毛拉的大宅子,她才知道原来这里有各种身世的女人,还有外国女人。她们都悲痛地望着这小小新娘的到来,除了哀叹,她们还能做什么呢。
夜色降临,老毛拉笑眯眯地推门而入,拉着惶恐不安的奥莎玛进入洞房,给她最好的饰品,她却只想回到奶奶妈妈身边。但这已不可能,如同遥远的梦想。老毛拉说过“新娘就是天上的仙女”。现在小小的她,正成为他的囊中物,也肯定她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时,只听到摇动钢绳的“吱呀”声,那么冰冷刺耳,又那样深惧揪心,如同魔鬼绞动着生命里外的狰狞。
2014、7、14
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足以让一个国家成为地狱。
本片最大的冲突来自于塔利班(伊斯兰学生武装)执掌阿富汗之后的一条针对女性的禁令,那就是不准女性参加工作。主人公这一家三口,从外婆到母亲到女儿只有女性。如果严格遵守禁令,等待她们的只有饿死。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只有铤而走险,让最容易乔装为男孩的女儿去参加工作,带回面包和牛奶。
可惜的是,塔利班为了训练新的武装力量,把魔爪伸向了所有的男童。于是,刚刚摆脱了饥饿阴影的一家又面临唯一的生计来源——女儿被当作男童抓紧了训练营。在里面小鸡啄米式地背着《可兰经》,但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无知男童们对她性别的怀疑。
唯一的一点小温暖,就是来自于流浪孩子的保护,一个人挡在她前面,把她一次次即将掉进毁灭深渊的时候把她拉了回来。只是到最后,事情还是败露了。
最让人绝望的是,她因为冒充男孩即将被处死的时候,又来个一个老头,名义上救下了她,实际上是把她娶走,当作自己的禁脔。她再一次被戴上更大的镣铐,承受一生的折磨。
整个影片真实、沉闷、让人绝望。真实的程度堪比纪录片,但就其唤起人的本质情感来说,又属一部极佳的艺术片。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赵小毯、@Lolita_hsh、@Leo
特邀嘉宾:@donnie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阿富汗电影《奥萨玛》,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Leo
两星,可能是心里已经对这样的现实感到麻木了。所以展示苦难,重演一段发生过无数且乏力的现实已经无法唤起我的痛感。但是现实世界需要这样的电影,需要更激烈的表达,需要唤起阈值不断上升的痛感。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3星,导演用镜头营造出一种纪录片的质感,让观影者能有一种切身的代入感,会时时为奥萨玛的未来而担忧。真实地展现了塔利班治下女性的生存状态。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三星,导演让观众感受到的苦难是直接且残酷的,利用压迫感去直面女性的生存现实:被束缚的女性不受真主的眷顾。
场刊嘉宾 Lolita_hsh
2星 很多段落確實觸目驚心,作为女性观众代入自身更加难受。但整体上还是感觉像个“工具”电影,社会意义和煽动性比起影像表现更突出。
描述第三世界苦难生活的电影有很多,本片是选择从女性群体来切入的,大家觉得这点做得如何?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本片情节的设置很巧妙,女主角不是一个女性的符号,而是时代洪流中一个渺小的个体,而她更悲哀的地方在于她还是一个女的。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我觉得是成功的,小女孩的恐惧感和无助感表现得很好。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切入点很精巧,第三世界的男权社会里,女性本身就是被男人要求躲在男人后面的群体,男权社会的男性无法保护女性、更是在压迫女性、不禁让人感到可悲
场刊嘉宾 Leo
我觉得切入点是好的,但是看完之后我脑子里印象最深刻的就只剩下小女孩了。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小女孩怯生的状态表现力很好,尤其一双大眼睛,就很适合来拍这种苦难的遭遇,很能让人同情。
场刊嘉宾 Lolita_hsh
單論切入點的話,是很巧妙的。第三世界本来就充满不公和痛苦,而第三世界的女性群体更是底层中的底层。被压迫的人也在压迫他人,这是多层的压迫,戏剧张力很大,有比较多的发挥空间。
我其实觉得这片的导演意识挺强的,它不是那种“原生态”的拍法,编排得比较精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一开始的dv镜头,我就耳目一新,后来才知道是那个外国人拍的,虽然外国人就是个炮灰。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对,有点像伪纪录片那种。开始看着还挺震撼的,还一直在想,这纪录片咋拍的,不怕被杀吗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关于导演技法这块,大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吗,可以谈一下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我开始以为是纪录片,看到小女孩剪头发那段,镜头从女孩切到地上掉落的头发,心想,这纪录片也太会了
场刊嘉宾 Leo
导演比较会调动情绪,但是我其实不确定这种方式算不算煽动。如果是别的议题我可能会觉得是在取巧,但是放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会觉得可以再激烈一些。
场刊嘉宾 赵小毯
纪录片式的观感时有时无,观众的视角从拍摄者和电影的角度不断切换,导演似乎有意去在营造真实的氛围。
场刊嘉宾 Lolita_hsh
導演的風格其實讓我感覺有點混雜,有的時候感覺他很刻意地在表現戲劇衝突,有時候又稍顯溫吞。有種沒想好的感覺。
大家应该都有看《下午五点》吧,其实这两部在题材上有可比较的地方,那你们觉得在煽动性这点上它会不会做得更好呢?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下午五点》更像是诗意地去将情感渗透观众,这部则是残酷地现实一针见血、煽动性的部分在后者确实更加锐利、让人难受
场刊嘉宾 Leo
这部在我看来在煽动性上是优于《下午五点》的,导演她会截取真实的生活场景跟片段,每当你想要质疑作者在刻意煽动情绪的时候,现实就会甩你一个巴掌告诉你这他妈的都是真的。相反《下午五点》前半程都是靠辩论跟对话在平铺观点,比较生硬而且无用。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我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所谓“煽动性”的,也可能我被煽动了,但它确实打动我了。《下午五点》中这种苦难的表现不如《奥萨玛》,或者说不一样。《奥萨玛》更聚焦于女性生存本身,稍有不慎就会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而牺牲。而《下午五点》中的女性的境况会好一点(塔利班被赶走,西方军队进来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最重要的是《下午五点》是女导演、《奥萨玛》是男导演。
其实关于《奥萨玛》我还有一个角度,女性当然是不幸的,但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其实也是悲剧中的一环,他们被单性别地聚集着,被不正确地教育着,养成为暴力的、嗜血的怪物。
场刊嘉宾 阿斯巴-甜
是的,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算作不幸。但没女性那么直白惨痛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在苦难之地、男性在压迫女性的同时也是在压迫自己、就跟男性气质一样、本身也是压榨男性的一种方式。所以其实影片单丛女性视角出发、却蕴含了对男性的悲剧的展示、还是非常精妙的导演设计。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悲剧是因为塔利班吧,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塔利班迫害女性,洗脑男性,从小灌输错误思想。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安奶说的导演感很强、我深有同感,而且似乎中东地区的导演包括伊朗,都有很强的导演感,他们的表达欲很强烈、戏剧冲突设计感很强。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导演很生猛,用几乎喜剧的手法讲了一个很残忍残酷的故事,女孩是一种悲剧,小男孩的哭泣更是一种悲剧。小男孩最后摘掉帽子哭是一种觉醒吗?我不知道。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三星半
xzd
真是一个变态的国度
故事结构清晰,内容有看点,隐喻、讽刺、主题重复都做到了,可就像一碗没有放盐的高汤,缺了点什么,不痛不痒,不好不坏,不上不下的片子,挺没劲的。
因为陌生 所以牛b
忘不了
恐怖的现实
好压抑
這是要多麼殘酷。世界如此殘忍與不堪。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全部由业余演员出演,获2003年戛纳电影节观众票选最佳影片、金摄影奖及年青导演奖,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十余项专业褒奖的阿富汗影片,揭示塔利班统治时期阿富汗妇女的地位,令人唏嘘~~
战争苦难造就的阿富汗电影,参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3119426/
我默默地转身流泪,已是我最大的怀念
r
FUCK塔列班
可恶的宗教,凄惨的生活;那个变态的社会造成了这么多悲催的生活
比较受不了这个女孩哭
每个国家都有主旋律电影
战争,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必定会给平民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痛苦过后的恐惧。
阿富汗;塔利班对妇女的残忍对待
此片是我第一部看过的阿富汗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