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恋人,即便有亲密关系,但也未必有亲密的情感链接。
36个问题,从各个维度去深挖一个人的种种面相,很多一开始不理解的的点,通过一层层剥洋葱似的问题,抽丝剥茧,露出原来如此,情有可原的惊叹。
一个人的经历,往往影响了他的三观,渐渐地,三观反作用于接下来每一步的人生经历。一个人做出选择背后,往往受潜意识或意识的影响。通过观影,帮助我们跳出自身,用上帝视角去认知这个世界,视角越大,维度越高,慈悲越甚。
通过问题的交流,主动去倾听,去接纳别人,同时主动分享自己的秘密,获得别人的接纳,从而帮助自己接纳自己,变得更加释然。通过问题去了解一个人是技法,更深层次的点是我们主动去敞开心扉,主动去分享自己的想法,让爱流动出去,终会回流。爱出则爱返!
最大的收获是 第一集让我感慨最深的是要主动去寻找,而不是在原地等待,还有稳定的一段关系是旗鼓相当的,差异太大,终究成不了。 第二集,关于告别前任 我们总是在分手后,大脑会回忆对方的好,让我们产生损失效应,进而产生挽留的想法。面对失恋,我们应该让一段关系活在我们心理,而不是我们活在一段关系里。 就算经历过失恋 ,我们还要敢于去爱 第三集关于分享秘密,能增加亲密关系的实验。 第五集和第六集是我最喜欢,让我明白良好的关系是靠双方共同经营的。 我们不是不敢付出,而是怕对方没看到,我们的付出。 每一对情侣都有不同的相处模式,但相似之处是对方眼里有你,都忍不住为对方着想 看到04女生说的“花由花骨朵到落花归尘土,希望能有人看到。”真的破防了 看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收获是我发现自己心里的怕。也希望我能有缘遇到一段属于我自己的亲密关系。
敢于相信对方,像一面镜子互相照应彼此,而不是争输赢.
还有,我发现好的一段关系,真的能从双方身上看到那种爱情美好的模样。
亲密关系本质是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中不断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优化自己。是值得冒险的旅程。
互相了解的过程
1兴趣爱好(比较好破冰的开头)
2互相的态度?(实验中,有几对气氛就很融洽,有些即使不尬了,比第一部分更放得开,但也仅仅止于配合实验)
3家庭人际关系
(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到这步会开始理解对方之前想法的缘由,印象会转变,
4隐私,暴露需求 (原本只属于我一个人的秘密,尴尬的事情,通过你我认同了我的尴尬,从我变成了我们)
第一集:20个男生,20个女生带着表示金钱的不同号码,要求15分钟内自由配对,配对成功后,获得奖金,奖金金额为双方号码相加的和,再乘以10。很多人都想选号码高的,这样获得的奖金也高。最有意思的是,号码最高的男生和女生的最终选择,总是挑,总是挑,挑到最后,挑花了眼,反而没有更好的了。假如我是单身,换做是我,怎么做?最高的号码分别是男(40号),女(39号),想加乘以10的最高奖金不过790元。相比于790元,挑一个第一面相看着顺眼的异性,寻找一种有可能继续发展的可能性,显然更值得。这时你会问,你带的号码高,选择余地大,万一你带的号码低呢,比如20以下,女方嫌弃你号码小,不想跟你配对怎么办?好办,去找同样跟我一样目的,不在乎奖金,想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的女生。万一没有呢?首先20个女生里,一个都没有的概率很低,如果确实没有,那也只能说明这组人的质量太低了,两个号码想加,奖金最高才790元,最低是30元的游戏,就能让人乱了阵脚,在我看来,也是很搞笑的。 第二集:坏的分手是,结束后,你还在这段关系里。 好的分手是,结束后,这段关系变成了回忆。 第三集:36个问题,让陌生男女彼此更了解,问题都很好,但是有些男生的面相和状态,实在太差了,相反很多女生,面相倒是很好,面相是科学,要相信科学。阳光,坦诚,简单,对节目里的男生来说,是奢侈品? 第四集:和异性一起看鬼片,或者去一些刺激危险的地方,双方潜意识里容易把类似的“心态”,当成是对对方的心动,但是这种心动,来得快,去得也快。 第五集:喜欢“沙箱游戏”,有机会想试一试。里面有段话,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好,两个人有两个人的好,要是遇到合适的,两个人要比一个人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的爱人,是爱与包容把我们变成了对的人。 第六集:在关注里,人其实是不怕付出的,怕的是付出没被看到,所以觉得不值得。2号组合终于分手了。
后两期的沙盘实验让我感触更深。1.爱情是否可以明码标价。本身这个实验它就有既定的规则,被试者只能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去做选择,它跟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大家本能去找数字大的是很正常的行为。不过实验规则是死的,有趣的是人。2.分手 确实人们大多时候都不知道要如何说再见。不管是依旧想要和前任重新在一起,还是对前任恨之入骨,前任终归是前任了,从一段关系中能对自己又更清晰的认识,或许是最重要的。3.告别单身 节目组的36个问题说实话设计的是真的好,让人们由浅到深的了解更多,也许正是因为是陌生者,人们会更加认真的去听。4.爱情错觉 心动就是那一瞬间的事情 在荷尔蒙飙升的地方去探索爱情吧 5.沙箱游戏 这一趴是我最喜欢的内容,除了2号,每一对夫妻都有他们自己的相处模式,都仿佛是天作之合,性格互补,一个退一个进,一个进一个退,就是如此刚刚好~
“好的分手是,这段关系活在你的心里,关系里美好的部分变成了记忆,不好的部分变成了经验。不好的分手是,你还活在这段关系里。关系里美好的部分,变成了你不肯分手的执念,不好的部分,变成了你不敢重新开始的创伤。”
“有时候,我们心里很难接纳的情感,是通过别人接纳了,我们自己才接纳的。”
“从来没有什么理想的家庭,关系遇到挫折时,有修复力的家庭,就是理想的家庭。”
“在关系里,人其实是不怕付出的,怕的是付出没被看到,所以觉得不值得。”
“如果你是山谷里的一朵花,你从花骨朵到绽放,没有人经过你,那你开过没有。我需要有人知道它开过。它可能在第几天的时候最香,它掉落第一个花瓣的时候,其实心里很难过,它归尘土的时候,或许很平静,也或许很挣扎,但有人见证过,就够了。我觉得这是亲密关系最主要的原因,要不然也不需要为此付出这么多。”
对最后这段话深有共鸣,第六期4号女实验者讲的。李银河说,“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你会发现金钱,地位,名声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爱。”爱让我感觉到存在的意义,有个人把你放在他的心里、眼睛里,这比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更重要。
干货好多,又可以做笔记啦~
内核还是在催婚啊 讨厌
第一期实验改编自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Dan Ariely的《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五年前看到人民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的微信推文就想过做这类实验视频节目,没有付诸行动,终于还是有人做啦…希望后面能多看到一些新的实验吧。第二期看完,有点拉胯…
说不上有多好,但有特色
6集不够看啊!清华大学心理学研究背景,经典心理学实验。素人参与是特别好看的,真实生活的一面的展现,能给很多启发思考。普通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渡过难处,特别给人治愈感,也和能够很好和人相处的人学习。
清华心理系团队策划,的以新的爱情实验去检验积极心理学经典论证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是否仍旧试用,讲了很多科学道理,培养了很积极的恋爱观,后两集过于学术,娱乐性还可以增强些,期待还能有第二季。
很不错的一本书,是我同学负责的,看完还回味可,随手买了陈老师得书,这本书已经放盲盒里了。
涉及心理学的部分还是浅显了点,综艺感要再弱化些。
一点也不严谨的实验过程,配上强行解释的学者嘉宾,我可真是太失望了
最后两集比较有意思的是有后续看着别别扭扭的情侣最后的确分手了亲密关系的存在是残酷社会的一颗糖没有糖也不是不行只是遗憾
不善于表达和沟通,是中国社会的弊病。大家都喜欢把伤口藏着掖着直至化脓腐烂,也不愿意尽早暴露养着护着直至痊愈。
李银河彭凯平诶!旁白声音好奇怪啊,听着不舒服。
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经历——亲密关系,我发现自己竟像个幼儿园小孩一样一无所知。看完这五个实验,像和身边朋友谈心一样,了解了两人从陌生到认识,从确立关系到经营关系的底层心理逻辑和处理方法。就像父母没有考试也当上了父母,一对恋人从相识到度过一生,也没有考试,也是从不断的失败中学会相处之道的。感谢有这样优秀真诚的团队打造的节目。
第一期好好玩实验蛮有意思的,也有一些专业的知识蛮喜欢观察室嘉宾的发言,主持人也很温柔,没有那么娱乐,很适合这个节目陈海贤老师好温柔最后两期很好,看哭了好几次
研究的问题都跟我没啥关系。。。。。。。。。
给这个题材一星鼓励分。看很多短评提到第一期和后面几期落差感的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大众对不同学科兴趣的区别。第一期是行为经济学,博弈和合作在婚恋中的体现,是从一个与大众角度稍微不同的理性视角去理解的心理学,当然会更吸引人,节目组也很懂这个原理放第一;后面大多属于社会心理学,实验范式一方面在很多畅销书里或是科学引用的推送里能看到,一方面背后的原理和道理都是经验性的,或是已被部分科普性著作所传播的,新颖性就会下降。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基本保证了实验的严谨,也有注重综艺效果的剪辑,团队不错。心理学目前已经不算是离大众很远的学科,但是国内对于心理学的误解还是很多,希望这个现象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改善吧。
催产素:一种大脑激素,可促使已婚男士保持情感忠诚,是促进伴侣忠诚的催化剂,熟悉时间越长,产生催产素的水平越高。
心理学实验真人秀(心理学实验+演播室对谈分析),一、三、五六的三个实验比较有意思,包装设计有特色(苹果恐成最大赢家)。轻量级有巧思的节目,两性心理学的浅入门。
第一集一般,后面几集挺有意思的
对人类婚姻关系没有兴趣,但作为亲密关系方面比较少见的国内研究,还以真人秀的方式展现蛮有趣的。性与爱与婚姻,在国内还是非常有传统框架的东西,第一场游戏就很真实的让人直接面对现实的被选择与被放弃。两个人能走到一起并一直走下去是需要眼缘需要默契并且用心经营的,不需要什么不分手的恋爱,正好合适就走一段人生,可长可短。作为一个有些情感障碍、关系洁癖的人,不在身边的人很快就忘了,这类情感浓烈的采访看得我???好吧,东西我也是不会扔的,人有问题关东西什么事,人不能用,东西还是蛮好用的何必。我妈妈去世 11 年,我们拥有很棒的 23 年相处时间,但从 24 岁开始,她就不是我人生执着要存留的一部分了;生与死的观念,每个人可能会差很多,这可能与我从来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本人可以完全依赖,关于死亡理智面对,平静过渡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