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传奇字体

HD

主演:Michael Bierut,Neville Brody,Dimitri Bruni,David Carson,Matthew Carter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剧照

传奇字体 剧照 NO.1传奇字体 剧照 NO.2传奇字体 剧照 NO.3传奇字体 剧照 NO.4传奇字体 剧照 NO.5传奇字体 剧照 NO.6传奇字体 剧照 NO.13传奇字体 剧照 NO.14

 剧情介绍

传奇字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传奇字体》,讲述了Helvetica字体从起源诞生到它的特性和影响力,影片访谈了不同时期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畅谈这款简洁、直接、醒目的传奇字体背后的故事。  1957年,新字体Helvetica由麦克斯·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在瑞士Münchenstein的哈斯铸造所作为排版铅字制作。新的工业化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容易辨识和阅读的字体形式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很快风靡世界。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满五十周年。Helvetica字体已然存在于我们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处角落,几乎成为了工业文明和机械化的象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麻木 2023太空第一人快递员管理员的日记斗破苍穹第5季·动态漫驯龙记:飞越边界第二季地中海热冰河世纪:猛犸象的圣诞闯海少年编辑部单身侠反贪风暴国语婚礼歌手1998跳跃战士番外篇爱的逃兵鸡同鸭讲鲍勃心动第一季好好拍电影大同小异第一季珍宝A青蜂侠2011穿越时间线 第一季雷震子:封神缘起那份缘,给你送去-梅尔卡利的真实故事-跟踪孔令学恶魔咆哮2深触我心

 长篇影评

 1 ) 就像白衬衫搭牛仔裤一样。

我想如果不是学习设计的人可能根本都不知道Helvetica是什么鬼?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词还是第一个学期在做字母设计的项目简介。我当时根本对那些英文字体一无所知,纯粹是看哪个顺眼就用哪个。老师问我用了哪个字母时我就懵逼了,哪怕我记得是哪一个,也不造怎么读啊。总之最后我那控制欲超强的老师直接要我用了Helvetica。这样强行干涉的行为我当然挺不爽的,而且当时看着那几个平凡无常规规矩矩的字体怎么看怎么不和谐,当时也不敢问Helvetica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地位和历史。

好吧最终大学果然都是靠自学的,一搜才知道原来Helvetica有这么牛逼的背景,而看了这个纪录片后大致的了解也稍微深入了些。看的时候才感受到一种字体潜移默化的力量,几乎每天每个人从睁眼开始就要面对Helvetica,它几乎无处不在,但社会中并没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它,甚至知道它的名字。Helvetica 50多年的历史大概分为三部分,在50年代,瑞士简约风的Helvetica 得以应用到商业设计中,它中性又大气的风格使之成为大公司、政府等机构的御用字体并广泛使用,而到了7,80年代被反主流文化的设计师们认为这种官方,官僚的标准非常无聊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生命力。而80年代之后,曾经的设计思潮又回归轮回,新一代的设计师再次开始重视这款经典,但只会在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字体。

全片的人物谈话发言之间有挺多的间隙播放着我们现实中随处可见的各种Helvetica,其实在某一刻我才忽然发现原来Helvetica已经无处不在。沉下心来慢慢品味,Helvetica在世界这样长时间的风靡而没被淘汰自有它的优点。特别是粗号的Helvetica,是如此沉静又漠然,几乎没有任何态度的中性字体。而这种字体的妙处也在于,因为它没有态度,所以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和需求赋予它新的态度和心情。片子前段有点沉闷无趣,我以为全片就是几个上世纪老设计师在谈Helvetica的历史和优点了,而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对于Helvetica,现下是分了大概三种态度,也分别对应着上面的三个时段。

---从其它影评的摘录,纯碎是纪录下----
David Carson 说:"Helvetica没有表现力。无论它写的是什么,就像一个很平凡的人在那里很平淡地say Hello一样。……一件东西可读并不意味着传达了信息,更重要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传达了信息。反过来讲,有些刚开始难以阅读的东西,也许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并且值得读者花更多时间去参与。”

“我对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是失望的。他们太无聊了,我们拿到一份手册,它们都有着大量的留白,上面写着几行用Helvetica一类字体的小字、下面来个抽象的小LOGO、再配一副商务人士走路的图片。”这些中生代的设计师,将对传统的反叛和颠覆视为己任,在他们看来,Helvetica毫无感情和个性,可算是最坏设计的范例。而年轻一代设计师的观点则充满着实用味道和去政治化倾向:“只要在你的传单上,用同一磅大小的Helvetica Bold,它看上去都是挺不错的。”


Helvetica was a real step from the nineteenth-century typefaces.
相对于19世纪的那些字体,Helvetica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lt was a little more machined,
稍微有一点机械的味道
it was doing away with these manual details in it,
没有太多人工的痕迹
and we were impressed by that, because it was more neutral.
它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它更为“中性”
And neutralism was a word that we loved.
而中立主义,是我们喜爱的一个字眼
it shouldn't have a meaning in itself. lt should . . .
它本身不应该包含任何含义,它应该...
the meaning is in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not in the typeface.
含义应该来自于文本的内容中,而非字体的表象


Governments and corporations love Helvetica
政府和企业喜欢 Helvetica
because on one hand it makes them seem neutral and efficient,
因为一方面它令他们看上去中立和有效率
but also the smoothness of the letters
makes them seem almost human.
柔和的字形也让他们看起来更人性化
That is a quality they all want to convey
这一直是他们试图传达的质素
because of course they have the image they are always fighting
因为他们一直想改变他们的形象:
that they are authoritarian they're bureaucratic,
独断、官僚、
you lose yourself in them, they're oppressive.
让人失去理性、压迫
So instead, by using Helvetica
然而,改用 Helvetica
they can come off seeming more accessible, transparent, and accountable,
就可以使他们看起来亲切、透明、可靠
American Apparel uses Helvetica and it looks cheeky.
美国服饰 用Helvetica 显出随意
American Airlines uses it and it looks sober.
而美国航空 用 Helvetica 显出稳重
And it's not just a matter of the weight they use and the letter spacing and the colors.
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所使用的字重,字距,和颜色
There's something about the typeface l think
really invites this sort of open interpretation.
还因为字体本身就支持开放性的释读

----

而其中有一段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批判一方的David Carson所说的例子,他将一篇文章的字体设置为像乱码一样的装饰字体,因为那篇文章根本不值得一读。从这点出发,他提出“不要把“可读”和“传达”弄混了。一件东西可读并不意味着传达了信息,更重要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传达了信息。反过来讲,有些刚开始难以阅读的东西,也许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并且值得读者花更多时间去参与。”

关于一开始提到我老师要求我用这个字体,她当时是说,如果你不懂,那就必须用Helvetica了,他从不出错。我忽然就想起看时尚搭配的博文,也许这个字体就像那些白色衬衫牛仔裤的基本款,简单,没有态度,但从不会出错。

尽管现在Helvetica满街都是,所谓的设计感确实也是从不出错但也不会有惊喜,但长时间的沉淀使它成为了经典,也赋予了它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It's always changing, time is changing,
世界永远在变,时代在变
the appreciation of typefaces is changing very much.
对字体的欣赏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
You are always child of your time, and you cannot step out of that.
人永远都是时代的孩子,无法跳出你所处的时代

 2 ) Helvetica:一个字体的是是非非


如果不是专业从事平面设计,恐怕知道Helvetica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这件事情很有思考的价值:几乎每天,我们从睁眼开始就要面对的Helvetica,却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它,了解它。
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字体之一,Helvetica刚刚迎来50华诞。为了向这项改变了平面设计半个世纪面貌的创造致敬,英国导演Gary Hustwit特地拍摄了一部名为《Helvetica》的记录片,将这款字体的前生今世、辉煌寂寥都浓缩在短短80分钟里。影片结束的时候,当观者再抬眼四处张望时,会发现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个没有Helvetica驻足的角落了。

这种全世界使用率最高的无衬线字体,是瑞士的Haas Foundry公司在50年代推出的代表作之一。当时 “国际字体风格”(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也称为“瑞士风格”)十分受欢迎,其中的佼佼者是Josef Muller-Brockmann 在1896年推出的Akzidenz Grotesk——一款已经有半个世纪历史的无衬线字体。为了和Akzidenz Grotesk 在竞争市场份额,Haas Foundry希望能设计一套新的无衬线字体。于是Helvetica应运而生。它是由设计师马克斯•米耶丁格(Max Miedinger)和爱德华德•霍夫曼(Eduard Hoffmann)于1957年设计的。当时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在瑞士哈斯铸造所(Haas’sche Schriftgießerei)将其作为排版铅字。这种字体最初的名称是“Neue Haas Grotesk”,意为“哈斯的新无衬线铅字”,后来被哈斯的德国母公司斯滕佩尔(Stempel)在1960年改为 Helvetica(为“瑞士”的拉丁文),使其更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因为Helvetica字体的设计简洁中性,几乎不流露任何多余信息和情感,它在60、70年代风靡一时,被广泛用于全世界使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的国家。当然,同样的风格后来也被移植到希腊字母、希伯来字母和汉字。Helvetica大量出现在标志、电视、新闻标题以及无数的商标中, 如3M、美国航空、American Apparel、BMW、Crate & Barrel、德国汉莎航空公司、Fendi、Knoll、英特尔、无印良品、雀巢、松下、Parmalat、SAAB、三星、Staples、Target、Texaco等,数百间企业的标志都在使用Helvetica字体。
同时,Helvetica字体清晰规整、易于阅读的设计,让它成为很多政府部门和公共设施的标准字体,因此拥有了更高的辨识度。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设计师Massimo Vignelli 为纽约城地铁设计了标识系统和地图后,Helvetica就几乎垄断了政府部门的所有Logo(以至于有人认为使用Helvetica的人都支持越战,在设计界甚至遭到过抵制)。加拿大政府的联邦认证制度(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使用了这个字体及其各种版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其列入最早的馆藏字体。Helvetica还是苹果操作系统的默认字体,微软常用的Arial字体也来自于它,这也为其在平面设计中赢得了不少出镜率。
正是因为坐拥此等巨大的影响, 2007年Helvetica诞辰50年的时候,才有了全球范围的庆祝活动。伦敦设计博物馆举行了“50-Helvetica”展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推出了Helvetica 五十年(50 Years of Helvetica)特展,这部《Helvetica》自然也是献礼之作。
和Helvetica字体设计风格神似,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是——简单、明了、规矩,易于阅读。全片以对Helvetica相关人员(涵盖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老中青三代字体设计师,创意人士、评论家等)的访谈串起,穿插大量由Helvetica构成的广告、招贴,再辅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毫不拖沓的剪辑,没有一般涉及专业领域纪录片的艰涩,但务必让你随时都能接收到有关Helvetica的信息。认真看完八十分钟,相信你转眼就能分辨出周围哪些字是Helvetica。

Helvetica字体在世界范围如此受欢迎,它的优势自然不用多言,倒是影片中几位设计界大腕对它的批评值得玩味。David Carson 说:"Helvetica没有表现力。无论它写的是什么,就像一个很平凡的人在那里很平淡地say Hello一样。……一件东西可读并不意味着传达了信息,更重要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传达了信息。反过来讲,有些刚开始难以阅读的东西,也许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并且值得读者花更多时间去参与。”Stefan Sagmeister的批评则近乎指责:“我对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是失望透顶的。他们太无聊啦!我们拿到一份手册,它们都有着大量的留白,上面写着几行用Helvetica一类字体的小字、下面来个抽象的小LOGO、再配一副商务人士走路的图片……这些狗屁无聊透顶。”这些中生代的设计师,将对传统的反叛和颠覆视为己任,在他们看来,Helvetica毫无感情和个性,可算是最坏设计的范例。而年轻一代设计师的观点则充满着实用味道和去政治化倾向:“只要在你的传单上,用同一磅大小的Helvetica Bold,它看上去都是挺不错的。”
放下Helvetica字体设计到底是好是坏不谈,不可否认的是,它代表着战后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潮,它和包豪斯建筑风格、欧普艺术等,有着浓重的血脉联系。尤其是欧普艺术,画家摒弃了传统绘画中一切的自然再现,用规则重复的几何图形来代替原本的具体形象,目的是为了达到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从而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艺术形式深具野心。我们都知道,人对艺术品的欣赏体验与其受到的教育、人生经历等紧密相连,可欧普艺术却希望通过人类一致的感官和生理反应,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无差别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Helvetica字体要完成的任务,不也是“无差别”的信息传递么?相比复杂的手写体,庄重的衬线字体,Helvetica均衡、简单、冷静到缺乏感情的设计,正是为了让字体不至凌驾于内容之上,使读者全情投入文本本身。这是Helvetica的长处,同样也是问题所在。过分强调设计形式为内容服务,却忘记了形式本身传递出的信息,以及它有可能带来与观众的互动。设计最终沦为简单的实用主义,这Helvetica深为反对者诟病的最大弊端。
经历了反叛年代的沉寂后,Helvetica在新世纪重新焕发了青春,究其原因,却难免有些尴尬。风靡全球的互联网浪潮,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人人都感觉自己似乎拥有无限选择权力的时候,却发现世界绝非我们想像般美好。选项固然增加了不少,但我们为决定付出的成本也成直线上升。在“速度决定一切”的前提下,简单明了,不带任何倾向性,又不会产生歧义的Helvetica,就顺利成章地成为最经济可行的预案。更可怕的是,这种操作系统的默认字体,经常会有意无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长时间的视觉轰炸后,你还能确定自己的选择中又多少是经过主体思考而来?尤其是在中国,传播业各个环节还显稚嫩的大环境中,选择“默认”,似乎永远是最安全的……
就像影片里那纷繁缭乱的蒙太奇一样,如今,周遭的Helvetica实在太多,传递的全是关于现代化的种种信息,无疑让正朝这个方向行进的人们兴奋不已,躁动难耐。但是,有时候我们必须停下脚步,仔细分辨一下,这些既强烈又隐蔽的视觉符号中,到底哪些应该欣然接受,哪些应该抛诸脑后。Helvetica50在瑞士举行的大会上,主要议题就是“Helvetica会一直流行下去吗?”。没错,按照现在的状况,Helvetica依然会流行下去,可问题是,默认代替选择,不愿加以取舍地滥用下去,Helvetica的价值,除了流行以外,还能剩下什么呢?

 3 ) 关于一个字体的纪录片

本文是我自己所感,因为不是设计师,也没有欣赏天赋,只是发表个人见解,勿喷,可以右上角。

Helvetica,这个我从来也没听过的名词,前段时间友邻推荐见到了下面这篇帖子“为什么不要使用 Comic sans 字体”(http://www.douban.com/note/259659900/),读完了,百度了评价很高的Helvetica,继而找到了关于这个名词竟然还有一个纪录片,看完后我自己按照片子里介绍的几种字体在Word里做了个试验。(Win7 系统,好多片中介绍的字体没有,只能粗略做个试验。)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988177696/
图一:Win7 Word文档,没有更改字体大小,默认五号字体,5种版本的字的样子,可以看出Arial是最清晰的,Verdana把清晰建立在增加字间距上了。
等等,Times New Roman这个字体不是高中时每周一会晤的《英语周报》上的字体么!!!怎么那么熟悉,擦暴漏年龄了。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988177729/
图二:Win7 Word文档,小六号字体,评价同第一张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988177761/
图三:Win7 Word文档,小一号字体,这里出现了变化,Arial出现了大词间距,看起来很不舒服。

总体看来,Helvetica之所以能成为大家都喜爱的字体果然是因为它显现起来很清晰到位,让所有人都能明白,又不带感情色彩。


片中有一段我觉得好贴切,cut下来
So if you says “Buy these jeans” in a Grunge form, you would expected to be some kind of rag jean or, you know to be sold in some kind of underground clothing store. If you see the same message in Helvetica, you know, it probably unsold GAP, its gonna be clean you are gonna fit in and you are not gonna stand up.
Helvetica这个字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正式,但是确实如spiekermann所说,当它变成了大家都用的一种默认字体(iPhone的默认界面字体是Helvetica,文本编辑器/邮件的默认字体是Helvetica,微软常用的 Arial 字体也来自于它),审美疲劳的大家也就觉得这个东西像空气,没什么特点了,放之中国就是宋体2333。后面又出现了一批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然后两个主义在互喷,哈哈哈哈哈我不写了你们自己看吧,笑死了。

“You are always the child of your time, and you cannot step out of that."

OST配得好带感,喵星人怒刷了好多次存在感啊~苹果电脑是大的赞助商是吧!!!想用Helvetica是不是要去买苹果电脑啊!!!

我也不知道明明不是设计师的我为什么会像打了鸡血一样看完这80分钟的纪录片,但是确实这片我认真看完了。设计师们你们辛苦了!!


PS:29分55秒出现的两位设计师中的那个竖条纹衬衫男好基啊!在白衬衫男说话时一直盯着他,也不看屏幕,只有自己说话时才转开视线看屏幕。。。虽然他有未婚妻了


最后我想对看这篇烂影评的你们说,麦记的麦乐酷果然是盛夏酷饮啊~
附上在线地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53444/

 4 ) 由人们对Helvetica字体的态度想到的

电影中很自然的分为3派:
第一派是Helvetica的忠实拥护者,有大多是些老年设计师,他们正当年的时代还是活字筑排的年代。他们坚持Helvetica是最好的,其他很多字体都很烦人。他们认为最好的字体是让人不会特别注意到字体而直接看到其内容。
第二派则是以大卫卡森为代表的设计师,他们认为Helvetica是无个性的字体,不能通过字体属性来获得对文字含义的认知。他们认为Helvetica太无聊了,有个性的字体才是王道。
第三派则是新一代的设计师,他们觉得有限制是好事,不需要太多的困惑于如何选择,他们更注重效果。

实际上,这不正是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开始到现在整个设计发展史么?

包豪斯现代主义的那代设计师,是一批强调规范、简洁、没有过多的话语的设计师。而后来人们看遍了这些没有情绪的冷冰冰的设计后,厌烦了,于是出现类似于大卫卡森这样个人主义极强的设计师,于是时代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个人主义风行,大家都疯了,过分的强调个人意志,过分的张扬个性,导致大家都很头疼,人们于是又开始反思,这便是第三派所代表的言论。他们觉得不管代表普遍原则的东西还是个人意志的东西,都无所谓,相对来说普遍原则的东西更能直接起效果,不需要过多的选择。

我们大致可以将Helvetica和其他个人意志较强的字体比较一下,得出如下结论,Helvetica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普适性、通用性、国家意志(政府机关用之,让人产生信任感)、高效性(大企业用之,让人产生高效感)、社会意志等属性的字体。适合用于给人效率、信任、强势、规范等效果的地方,带有更多的包容性,因为形式太为人所常见,也最符合人们都习惯的审美感受以至于容易让人们不去过份关注字体而沉入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里。

而其他个性字体,则更多的是体现个人意志、叛逆、独树一帜、不拘教条的属性。适用于激起人们注意、标示自我属性、突出个人想法等场合。

实际上不管是哪种字体都有适合使用的地方,不管Helvetica还是其他字体都不能说在所有地方能代替对方,字体本身也没有对错的问题,“真正的对错”是字体是否与使用的地方相匹配。或者说,字体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在于你怎么用。

最后感谢snl、Alex、colourphilosophy、jjgod和cognito为这部伟大的电影(引起更多的人对字体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可以反思字体设计和整个设计史)所作的中文版字幕。

 5 ) El Ten Eleven:)

开头响起的El Ten Eleven的Lorge,还有结尾的the album leaf。一下子就把整个片子变的很贴心。

拍摄方面,当代就算是对Helvetica的反对,也是在反对空洞乏味的标准化,是在字体个性化中,对美的排版以及字体设计和文意情绪化结合的强调。而不是说的那些垃圾排版。

把Helvetica的迷人特质和新时代的反对,交叉剪辑,看似对立,却同样是对美的思考,对返璞归真的认知。并以此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沿用Helvetica,用一套新的理论去诠释去支撑它。

哈哈哈然后看了导演的三部曲的ost合集,基本上一个大写的ETE粉。相当的后现代,用在这里。

 6 ) 对艺术设计窘境的爱与恨

《Helvetica》算来应该是地球上第一部专门给某个字体拍的纪录片,不知道后面不会不含有类似的字体纪录片出现,我想几率为零。毕竟没有哪个字体会像片中主角Helvetica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如此持久的影响力。

出于人们对Helvetica的过度关注以及自己本身对它的兴趣,Gary Hustwit就拍了这么一部影片(Hustwit之前在02年拍摄过一部纪录片《I Am Trying to Break Your Heart》,中文译名:《我在试图让你伤心》,将镜头对准了美国民谣乐队Wilco和其背后的音乐行业,记录了Wilco的专辑Yankee Hotel Foxtrot'诞生的艰难历程,影片公映后大获好评),而借助这部影片,Hustwit把话语权交给了片中的那些大牌设计师们 (Erik Spiekermann, Matthew Carter, Massimo Vignelli, Michael Bierut, Wim Crouwel, Hermann Zapf, Stefan Sagmeister, Jonathan Hoefler, Tobias Frere-Jones等人悉数登场)。

通过全片,设计师分成了两派:一派力挺Helvetica,认为Helvetica是设计理念的一种重大突破,而另外一派则猛烈抨击认为Helvetica反映除了设计界的一种循规蹈矩和因循守旧。自Helvetica出现之后到现在,成了设计师头脑中默认的字体选项,从这个侧面看来,Helvetica的流行的确是设计平庸的一种表现。而当(企业形象)设计全部依赖某种字体来体现其设计理念时,更是如此。当然Helvetica大行其道也的确说明了它本身的实力,一种结构简洁,没有任何国别身份,没有任何地理感知的中性字体(不像Akzidenz Grotesk, Akkurat),任何人,任何企业都可以通过Helvetica传达出自己的声音。这也就必然导致了Helvetica被过度滥用。在国外,Helveltica目前是处于一种较尴尬的境地,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就如同一个行将没落的王朝。

不过在国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客观上由于国内typography和type design和国外有着极大的差距,许多人或者说很多人都对Helvetica不是了解(不知道Helvetica和Arial的区别),在设计论坛上,很多人都苦苦寻找Helvetica。对于他们来说,对Helvetica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可以预见,即使Helvetica在国外如同Optima(世贸中心纪念馆再次让Optima重新焕发了一丝生机)一样过气,失宠,在国内设计界会依然受宠。而这种受宠会依然继续延续着国内的typography,type design,设计和国外的差距。

Gary Hustwit把《Helvetica》拍的如同Helvetica本身的气质一样,有着那种中性,有时是一种宁静,虽然激烈的争辩使得影片火药味十足,但精心选配的背景音乐和画面完美结合,相应冲淡了这种味道,让影片始终处于一个平和舒缓的节奏,如果单看画面和聆听音乐,犹如跟着一个字体导游游历各个国家。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享受。

PS: 现在字体传记电影已经过气了,那现在流行什么?现在流行的是玩转凸版印刷音乐视频(letterpress music video)。

PPS:在<<Helvetica>>之前,也有人给Frutiger拍过电影,不过影片成了个人宣传了.

 短评

认识和了解这一伟大的无衬线字体。后现代主义典范,纯粹,理性,权威。中文字体感觉唯有微软雅黑有此份量但也望尘莫及。片末的主题升华很不错,从字体到设计,学问很多。

3分钟前
  • Ruler
  • 推荐

里面那些字体设计师一个个都是大毒舌,听他们骂人可真是丰富了表达词汇呢。

7分钟前
  • 容安
  • 力荐

平等理性的看待海尔外提卡 睡前我想了一下 这是哲性问题 先是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事物打破现在的混沌 然后新的来了 一窝蜂的赞美和普及 然后又权威混沌垄断了 有人维护经典 有人开始质疑权威 有人认为已经到达顶端 有人固步自封 有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混沌 有人还不知道这一切

8分钟前
  • Shy
  • 力荐

Helvetica 对于我来说,就是冷静、清晰、精准的代言词。能简单,绝对不要复杂。不要有任何情感,每一个细节无可挑剔。

12分钟前
  • 胡天翼
  • 力荐

Helvetica,拉丁语“瑞士的”,完美的现代主义字体设计,读起来看起来都好舒服。原来身边存在那么多Helvetica设计,惊讶于设计师可以用如此充沛的词汇来描述形容一款字体。字体和空间的关系,字体本身的正负关系和结识的矩阵体系,神奇的美学。大师说,真正算得上好的字体大概有一打,他常用的只有两三

17分钟前
  • SSEN
  • 推荐

detail matters

20分钟前
  • ZEricy
  • 推荐

用了有几年,从来没用心看过它的名字到底怎么念

22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为一个字体拍一部纪录片,真是难得。每天都在用这个字体,知道它名字的又有多少。实用主义的理性和美学的结合,它真的很耐看。

24分钟前
  • 半透明
  • 推荐

journalism课上放的。还算有趣。

27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字体也有大学问。

28分钟前
  • Bill
  • 推荐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32分钟前
  • Manchild
  • 力荐

在科普之后非常辩证地分析了Helvetica背后的意义,本质上非常像(Helvetica代表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碰撞。H的中立、简洁、秩序感代表着一种风格,受到一部分设计师的推崇,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另一群人认为是乏味的、缺乏个性的。潮流即是不断在变化的,经典虽是经典,只是不要盲目崇拜便好。

36分钟前
  • NovemberRain
  • 力荐

想到关山最爱的大标宋

39分钟前
  • 赵叉叉|她是最好,没有之一
  • 力荐

http://www.helveticafilm.com/ | Download Helveticafilm here: http://www.mininova.org/tor/1018081. + Chinese subtitles here: http://tinyurl.com/4xkv72 | 这篇讲Arial和Helvetica的文章很有学术味道,写作方式也很学术。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英文字体——由Arial和Helvetica 的比较引发的思考。 http://snurl.com/25f

44分钟前
  • zonovo
  • 力荐

不错,远不只是关于Helvetica。OL:http://www.jlpfans.com/player/a99880d39e5daec3-1-0.html

46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推荐

so cool

48分钟前
  • 白铁Jazz
  • 还行

非常骄傲呀~西文字体盛大YY~

51分钟前
  • 消失
  • 还行

Helvetica用了这么多年的字体 哎 很好的片子 很直观的表达

52分钟前
  • Amandachun
  • 力荐

70年代时,年轻一代都追捧迷幻剂一样的字体,到了80年代,他们的思想完全乱成一团,他们不知道在乎什么,但他们知道要反对什么,那就是 Helvetica。当字体排印设计终于陷入了不可挽救的混乱中,设计师们在90年代末能做的就是回归了,回归到早期的设计方式,并用一套新的理论来支持它。

53分钟前
  • mockee
  • 力荐

很直观、丰富、中性、有教益的纪录片。Helvetia=瑞士/Helvetica=瑞士的

54分钟前
  • bt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