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要在系里给大一新生上政治学入门的seminar,导师跟我说尽量找跟你研究议题相关的,又能有点儿视频资料给大家讨论的。找来找去,这部片子长度和趣味性都比较好,于是就决定选它了。我所在的是一所英国中等偏上的大学,新生90%是英国本地人,多半是working class家庭出身;一些人都有海外志愿者的经历,不过去过中国的寥寥可数。这里摘几个课上学生们的反应中比较有趣的地方。
1 本地学生普遍不理解为什么家长和小孩为什么要这么费尽心机当上班长,问我“在中国当班长真是很大件事吗?why take it so seriously?”对这个问题其实有个“官方答案”,就是这部片子的外国资助方做了一个专门的影片背景资料库,其中有提到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家长们如此较真。这样理解其实还是有问题的,毕竟想赢的不只是家长,Chengcheng和Luo Lei不也是发自内心地想赢吗?他们在家庭的熏陶下早就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另外我也问学生,如果你们在学校参加竞选,家长会帮忙吗,怎么帮?绝大多数学生都说不会,哪怕需要他们给意见,家长们也都只会各种鼓励brilliant, perfect之类(这种鸡汤喝多了也要不得啊),根本不会插手。只有一个学生说他爸妈有帮他在家训练演讲技巧。
2 几个最出色的讨论来自一组女孩子。当问到是否对这个选举结果满意时,不少男生都说:满意啊,反正现实政治就是这样,政客都是靠各种心机上位的。但是这几个女生说,其实在这种选举中选谁都是一样,选上台的只能是独裁者。因为那个可能最nice,最体察他人情绪的女生会被攻击“太柔弱娇气”,是这种选举氛围里所不容的,所以选来选去都是同一种有独裁气质的人上台的。这话算是一针见血了。
最让我受到触动的是来自一个看上去年纪明显比周围人大一圈的女生。在小组讨论里她很自然地提起自己的儿子,又说,影片里的男生女生总是被教育要勇敢,不要哭,要勇于面对困难什么的,但是为什么老是要这样鼓励小孩呢?不勇敢又能怎么样,不勇敢的人还是可以有自己的活法不是嘛(让我立刻想起正好前两周脚扭了去看医生,医生也反复跟我说了好几次“don't be brave",疼就喊出来,以及赶紧吃止疼药...)
3 几个seminar小组带完,有几个学生默默留下来跟我聊了很久。一个是全家来自伊朗的学生,他说他从这部片子里想到了很多伊朗的选举,虽然是伊朗是有投票的,但是有更多的宗教因素干扰(同时他也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在发展学的课上被当成发展中国家的案例,还是共产党执政的但是在学校里能碰到那么多中国学生有钱来上学);另外一个是来自肯尼亚的,他说他在肯尼亚的高中经历过跟影片内几乎一模一样的选举:雄心壮志的同学和费劲心思想要帮助孩子的父母,贿选情节也屡见不鲜。他说,肯尼亚连总统选举都是这么玩的,大家早都默认这一套了,所以就要从娃娃抓起了啊。
总之一周内看了7遍这个片子,居然没有觉得特别厌倦,作为入门的讨论材料还是不错的。我在另一个场合给这批学生看了另一部纪录片《中国市长》,看完这两部基本上就能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实际运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这两天在豆瓣发生了一件挺热闹的事儿,事情起源于豆瓣友邻张老实一次“突然的自我”,他在朋友圈看见了一个投票链接,本来是要帮拉票的好友投上一票的,结果发现有一个叫赵宇琦的小姑娘,没啥票,也没人帮她拉票,于心不忍,这位友邻在豆瓣贴了链接想让友邻帮着投几票。
但随着豆瓣友邻的热心参与和转发,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一股猛烈的异域流量涌入河间周报的公众号,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在我刚刚查看时已有9.6万,就快逼近10万+了,而河间周报平日里的平均阅读量基本保持在几千(不得不说,豆瓣网友行动力超强)。
那再来看看赵宇琦小姑娘的得票数,如图所见,独占73%。
虽然其他孩子已经根本追不上了,票数却仍在增长,因为豆瓣网友投完了一波,微博网友捧过了接力棒,也有大V博主转发了这条,同样乐此不疲。
而事情原委在张老实的豆瓣主页一直得到详实记录和交待,赵宇琦小姑娘抵达第一个5000票只用了2个小时。
虽然投上一票是举手之劳,却也有很多网友讽刺这种不痛不痒的投票行为根本就是“自我感动”。
其实也蛮合理,因为投上这样的一票能帮到女孩什么呢?到最后网友投出的几万票仍会是不能变现的空头支票。
但我对大家内心的驱动力有着另一种解读,或者说,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哪怕是如此无用的一张票,你会选择去投还是嗤之以鼻?
其实如果是我,这一票,我是会投出去的,但真的是为了给遥远而陌生的小女孩一点心理上的鼓励吗?
可能因人而异,比如现在小女孩得到的票数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如果只是为了让小女孩赢,没必要拉出这样的反差。
而且,就算是赢得了这场评比,小女孩也未必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奖励,哪怕是她的家人知道了这件事,可能也只会冷冷一笑,告诉女儿要好好学习,别搞这些有的没的……
我们对小女孩的一切毫无所知,相对于帮助些什么,其实更像是被这种“投上一票”的想法诱惑了。
归根结底,这样的恻隐之心不像是针对小女孩的,更像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慰藉,那么谁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欣喜呢?是我们。
就像张老实在文章里说的“我们又一起做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其实许多网友对自己的行为是心中有数的,并没有把这个自发的投票行为抬高到什么“莫大的善行”。
而做这个好事的诱惑在于,我们能够全然共情这个在票数上受到冷落的小女孩,因为许多豆瓣网友和小女孩一样,成长于同样的教育环境。
当然,在我们的童年,还不存在这样的网上拉票,只不过到了现如今的孩子身上,一切变得变本加厉。拉到选票不是靠公平竞争,而是靠特权,这些特权的多种多样比我们所历经的更令人窒息。
说到底,我们是痛恨了这样的形式主义,以及家长的功利心。所以当这位豆瓣网友看到这个没有票数的小女孩,他只是不想让小女孩经历这样的落差,一场突如其来的“毫无道理”的失败。
其实这次豆瓣友邻们的“行为艺术”让我想起了一部纪录片,陈为军的《请为我投票》,这部纪录片可谓每个中国孩子的噩梦,也是对中国教育的最为真实的写照。
如果形容一下这种噩梦,那就是“成人规则”的魔爪过早伸向了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让他们投入一场场被操纵的成人游戏,然后受伤、受骗、甚至自我怀疑。
几番运作下来,这些孩子无论是取得了胜利还是失败,童真都已受损,对真善美的期待也消磨殆尽。
这部纪录片很短,还不到一个小时,但精彩程度不亚于看谍战剧。
故事开始于一场“民主选举”,班主任不想再像过去一样指定某个同学去当班长,于是从班级里选出了三个候选人:罗雷,成成,许晓菲。
老师向同学们讲解道“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这就是民主。”
三个孩子性格迥异,成成回到家兴奋地告诉了他爸爸这个入选的好消息,小小的孩子对权力的洞察已经相当准确,啥是班长呢?
“班长有权力,让他站着他就得站着,让他坐着他就得坐着。”
然后成成爸爸咋回答的呢?
他爸爸说,对,当班长就是“当家做主”了……(上一辈真是对“当家做主”有着无比的痴迷和崇尚……)
罗雷回到家,他爸妈试探性地问他需不需要帮忙,给同学做做工作啥的,罗雷一口回绝,他说不需要,要让同学自己投,想投谁投谁,但他父母一听这话根本无法放心……因为这样的话,他儿子可能赢不了。
这个竞选的首个拉票关键环节是20分钟的特长展示,但孩子们已经在动手脚了。
比如许晓菲准备了长笛演奏,还有老师专门指导,但成成只会唱流行歌,在才艺上明显劣势,于是他拉上几个小伙伴,预谋了对许晓菲的人身攻击……
口号是啥呢,幼稚又让人脊背发凉。
“晓菲晓菲,吃饭最慢,晓菲晓菲,最爱犟嘴,晓菲晓菲,打倒晓菲……耶!”
没错,这么小的孩子已经能熟练使用“打倒”两个字了,而且是在比赛前下的绊子,一群和许晓菲没仇没怨的孩子在教室里堵着她羞辱她,说实话和今天互联网的某些风气挺像的,而且这里面跟着起哄的还有罗雷。
然后又是我们熟悉的一幕,唉,简直太熟悉了!经过老师和家长的调节和安慰,几个羞辱许晓菲的男孩子哭鼻抹泪地到她面前道歉,这事儿就算和解了,反正在大人眼里算是和解了。
更恶心的是,成成恶人先告状,明明是他先设的局,还很欠地来替罗雷道歉。
但许晓菲无法迅速摆脱情绪,所以成成的目的达到了,许晓菲的才艺表演被眼泪彻底淹没,长笛声断断续续,整段垮掉,而她被伤害之后哭哭啼啼的样子还被成成指责“不够自信”,所以没有做班长的能力。
这时许晓菲的无助和哭泣,可能就是大家对文章开头故事中女孩子的想象吧,其实她们的状况也很类似,她并不像罗雷和成成那样有父母在背后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属于真正的裸竞选。
成成在比赛前给自己找了捧哏的小跟班,负责在他唱歌的时候给他拥抱,营造非常受欢迎的场面……
真是要吐槽一下,成成这个孩子太懂得如何拉拢和讨好了,老师也喜欢这样的孩子,虽然是个精明的两面派,做事偷奸耍滑毫无原则,但马屁拍的响。
你可能会想,一个小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机?但他确实这么有心机,知道怎么利用同学的小心思,怎么利用老师管理班级的手段,其实如果家长、老师和社会环境纵容这样的孩子继续耍心机,他不就是现在的杨奇函嘛!
而相对于成成的油滑和钻漏洞,罗雷其实是相信规则的,但他身上有着不合时宜的老气横秋和居高临下,对同学说话的口吻都是命令式和教育式的。
比如“你这个孩子如何如何,我就是要教育你如何如何……”年纪不大,一脸凶相。
所以成成给他的口号是“罗雷罗雷,最爱打人,打倒罗雷”……
罗雷在竞选过程中其实有点退缩了,但他的父母警官出身,是不允许孩子输的,所以罗雷爸爸动用资源,免费请全班同学坐轻轨出去游玩。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罗雷妈妈教孩子在下次才艺表演时说“同学们轻轨坐得开不开心啊,要不要投我一票啊~”
这也太赤裸了……
于是局势又变了,罗雷成了势在必得的种子选手,为了辩论,许晓菲开始在全班收集“罗雷的缺点”。
成成其实更擅长这个,但是他也没落下许晓菲,成成把罗雷和许晓菲的缺点写了满满一页,文采飞扬。
所以关键点就落在了罗雷“打人”的缺点上,因为只要他看不惯同学的不受管教就会动手,针对这点,双方家长开始出主意。 罗雷爸爸教罗雷:
“打你们是因为你们不听话啊,不听话当然要打,有的家长还打孩子呢,难道家长有错吗?”完全是监狱长逻辑。
成成妈妈教成成:
“统治者不是班长,班长只不过是管理者”……而且还嘱咐儿子,问全班同学谁被罗雷打过的时候,自己要第一个举手。
投票前的最后一步是比拼“治班纲领”,家长们开始为孩子准备长长的演讲稿,教他们练习演讲技巧。
但最可笑的是,因为罗雷爸爸再次使出了杀手锏,给罗雷同学人手一张中秋节贺卡,得到物质好处的孩子们,选票纷纷倾向罗雷,全然不顾往日恩怨。
仅仅靠着几张贺卡,罗雷,两年的“钦定”班长,如今再次成为“民主”班长,他本来要完完全全靠自己,最后还是靠了父母。 “现在,谁再讲话,站到前面去!”这是罗雷再次成为班长之后的第一句话。
而回到这次的投票行为,我想大家正是因为都被这样的教育侮辱过,才能明白其中的屈辱吧,孩子们的价值其实都是大人在操控,而成人之间的相互攀比和不择手段也会反过来影响自己的孩子。
童年的我们根本无权进入这些以我们为名义展开的竞争游戏,我们是棋子,而这一次,大家更像是在拯救曾经身为棋子的自己,身为成人的我们把一个随处可见的无聊游戏加了一抹荒诞,这一点荒诞就停在那里,既让大家喘上一口气,也提醒着我们,哪怕长大了,也还是挺无能为力的。
所以我们在为谁投票呢? 为了自己?为了小女孩?其实为谁都可以,我们真的没必要为做到的事情匮乏意义而感到羞愧。
而我认为,这些来自陌生人的鼓励,无论如何也会给小女孩带来暖意,“加油啊!你很棒啊!”这样的话语早已超越了投票的意义,而这不正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东西吗?
民主的关键在于最后那张贺卡。
记得我加过的,怎么又变成想看=。=看完这片除了通常的感叹小孩世界堪比成人官场之外,同时觉得成成这个小胖子演得非常好,简直就像是一个草根出生的油子政客;罗雷的演出是本色的,和他的家族身份合拍;单亲家庭且有老师背景的许晓菲力不从心,也是到位的。三种候选人,往深看,是三种国人的家族认同
完全被程程震撼,不是说他多么功利多么有心计,是因为他就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从他身上我看出了个道理,想做什么天赋太重要了。虽然他最后失败了,但是问题不在他在别的地方。改天写个影评再细说。
其实这并不残酷,因为我们每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游戏”。
现在小学都已经这么震撼了,我相信这是真的....那个胖胖,坏可爱坏可爱的,他最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人的人品成不了大气,但凭小聪明会活的很滋润.
目瞪口呆,如坐针毡。所有你能在米国政坛上看到的竞选手段在这个小学里都能看到!
這應該是驚悚片~
笼子里面的赛跑。候选人都是指定好的,还谈哪门子的民主。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后,是如来佛般面带微笑坐在最后一排的班主任。孩子们不哭,世界上比这残酷的多了去。还有啊,你们这些为了贺卡而投票给罗雷的小朋友,我真心希望你们不后悔啊
第一次看,一直没敢看是因为六度空间关系,07年三年级和我是同龄,江那边的我和周围人正被父母按头在奥数班学习,哪有空选什么班长。在官僚作风最严重的区里上学反而没有经历这些,见到的是阶级差距。但小学同学和许晓菲后来成了初高中同学,当年轰轰烈烈的小升初花钱跨区择校遍及全城,现在也不过是商场里从事餐饮服务业的芸芸众生;演讲脱稿连任班长的罗雷并没有读大学而是去了职业学校,他爸这时候请全班坐轻轨,几年后武汉地铁全面发展,中专学历前途一片大好;落选的成成学到最宝贵的经验大概就是比同龄人更早切身领悟拼爹找关系和送礼的重要性。导演着实很坏。
从小就不以偷奸耍滑为耻,还反以为荣,父母也在孩子做选择的时候,把生命中那些最阴暗的成分像瘟疫一样传染给孩子,让孩子学着去“当面一盆火,背后使刀子”,民主与公正没有学会,民主选举中这种泼脏水、玩阴谋等等小伎俩全学会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国家将来交到这样的人手中,又会是一场浩劫。
拍的算是蛮真实了,别以为小孩子不懂什么是民主就做不出来,其实他们才反应了民主在国内最直白的状况。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胖子成成每天在家里穿着小内裤排练,即使你这么坦诚,还是无法把愚民们的心从一张小卡片背后的暴政中拯救出来。话说回来,若说不真实,大概就是小女生其实在小学才是最受宠的……
用小学生选班长的过程探讨所谓民主的形成,真是另辟蹊径。正因为“年幼无知”,所以一切观念都要由成人世界移植过来,如何消化那些竞争的手段,譬如争取同盟、打击对手、威逼利诱等等,越是童真,却越是凶险了,别有一种惊心动魄。而看似民主,物质的推力又如此明晰。不知这些孩子长大了会怎样呢?
8/10。在枪杆里出政权的红旗下长大,即使改民主环境,暴君依然会采取萝加大棒的方式继续执政,虽然同学在成成的舆论引导下质疑暴政,但排挤对手的起哄、群嘲来打击信心的行为带有暴力意味,无形中站在了暴政的逻辑上。从开头两位学生第一次听说民主的迷惑神情来看,学生们宛如乌合之众根本不懂民主的需要,只想借民主的东风换取切身的利益,于是结尾失败的支持者们嚎啕大哭,别的选民纷纷离开座位手舞足蹈。剪辑上将徐晓菲准备才艺表演和窗口处张望的成成进行衔接,表现成成打探对手的急切,而罗雷背住父亲的话在政治演讲上反击成成是骗子,窗外继父竖起大拇指,讽刺的是罗雷言辞拒绝过继父对民主的解释,自认为民主是不控制他人思想,但残酷的竞争使罗雷丧失了民主理想,对家长的使坏言听计从。摄影机的介入(帮成成询问民意)则隐喻了媒介是政治喉舌。
第二季:小胖子心怀仇恨新一年重整旗鼓偷偷造反;小姑娘愤怒转班带领二班和一班进行抗争,内外交困的班长该如何是好?他能否在四年级的开始成功竞选?第三季:班中转来了一位长相帅气性格大方的万人迷男生,班长将其看做眼中钉肉中刺,甚至两个人喜欢同一个女生,五年级的竞选不只是权力,更是爱情
伦理争议是原生的,创作的目的即是为了激起讨论,导演把自己很好地保护起来,疯狂地伸出触手去捕捉事态的发展,这种旗帜鲜明的姿态也为摄影机的暴力赋予一定的合法性,观众不需要去批判或同情片中的任何一方——因为你也是片中的一员。与其说是一场民主实验、一次面向镜头的表演,不如说是一个微小但可供参考的切口,探入中国的校园和家庭教育,让我们从熟悉乃至寻常的环境中跳脱出来、反观自身,去思考它究竟在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们会从这次“宝贵的经验”里学到什么?
强烈推荐 但我不喜欢。。看这片子还是不要太政治化 多从教育的角度去思考比较好吧 有点伪记录片的味道 比如说家庭场景 究竟怎么才能去拍得到?另外一个 剪接得不错 同是电视台出身 人家的水平咋就这么高捏
三个孩子都不可爱,两面三刀、玩弄心计、贿赂选民、拉帮结派、大话连篇、装腔作势。中国如果真要搞民主,一开始应该也是如此。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适合民主,因为还有关键两条在片中是缺失的:开民智(民主知识普及教育),法制保障(看到公然集体攻击候选人和贿选,老师竟然没有阻止)。
每次看国内同类型的纪录片都不知道怎么评价,好或者不好,不管怎样其实还是蛮真实和现实的。小孩子的片子一现实看着笑着心里就更难受了。
太可怕了,罗雷和许晓菲可能进入叛逆期后不会再热衷于这些事,成成长大以后绝对是那种最恶心的小领导……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生时期的班干部选举或许是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接触“投票”、“民主”、“话语权”等看似高深莫测的词语的机会。小小的选举,抓住对手弱点“泼脏水”;利用小助手”查黑料”;练习演讲“玩弄话术”;小礼物“收买人心”;尽能看穿人性百面,和孩子们的眼中装满的童真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部不长的纪录片竟然捕捉了这种种,可爱而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