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月亮上有嫦娥,就是缺了三间瓦房
确实很像姜文的《鬼子来了》。但是相较姜文的憋屈、冷漠、无力,这部电影中的人物更加主旋律,更加鲜活生动,更active。
中国人总是爱钱的,爱幻想的。盯着月亮看,因为月亮太美好,月亮上的嫦娥就是狗剩的杏儿,狗剩一生挚爱。三间瓦房盖成了,杏儿也就娶到了。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所谓国仇家恨,狗剩真正懂得的那一刻,永远不是指导员在他耳边絮絮叨叨的那一刻。是因为现实杏儿嫁给了他又被夺走的那一刻。
杏儿嫁给狗剩,是因为三间瓦房吗?不是。是爱情的美好,或者说,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当美好幻灭的那一刻,三间瓦房没改成,月亮上的嫦娥也没了的那一刻,各人的选择就值得品味了。
王毛说:姐,快跑。老丈人亮了镰刀(之前杨三强抢杏儿的时候一直藏在身后),干妈调转枪口牺牲自己,连杨三,自己可悲又可气的小人,都男人了一次,握住刺向杏儿的刀。
中华民族的魂啊,是在这里的。
至于结局,和《鬼子来了》的区别无过是狗剩练过武。要是马大三练过武,《鬼子来了》最后那抹色彩还会不会有呢?
魔幻确实魔幻,现实也确实现实。
我不是王毛,我大名叫狗剩,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化身。(编剧用狗剩这个名字很神,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少有大名,小名狗剩的何止千千万)
就是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中国人乐意自己叫个狗剩呢?
【我不乐意,我很惭愧】
2 ) 一部注定被忽视的佳作
《我不是王毛》尽管有着许多瑕疵,但仍不应该被观众忽视。这样的影片更有资格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作,即便它没有那么像我们所熟知的主旋律,却是最贴合那段历史的主旋律。
如果无法抛开影片相关人员的履历,像对国内现今审查制度不满的人们,难免在观看前便对该片有一定的偏见。这部作品的导演赵小溪是赵葆华的儿子,赵葆华是广电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在一些资深影迷心中,可能对赵葆华有很多意见,源于他对宁浩的作品《无人区》的评价。以他的言论为代表,《无人区》被枪毙了四年,最终以一个妥协的面貌问世。这回,由他儿子导演的《我不是王毛》中,我们也能看出很多妥协的成分。而赵小溪本人之前的作品,叫得上名字的仅仅有《枕边那张脸》和《咒丝》两部素质不高的惊悚片。如果以这些来评价《我不是王毛》,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都会对这部片提不起兴趣。然而观影过后,我意识到这部作品注定是一颗遗珠。
在我的心目中,国产电影有三座大山至今难以逾越:《霸王别姬》,《活着》和《鬼子来了》。三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即是用辩证的角度表达特殊时代的国民性。这三部电影是独一无二的,是国外创作者无法模仿的,是真真正正只能扎根于中国土地上的伟大作品。其余的国产电影,或者囊括整个华语电影,很少再有作品水平接近于这三部的,更别提持平和超越了。然而《我不是王毛》难得的接近了这三座大山,至少,它站在了山脚下。
它与《鬼子来了》太像了。一样的悲喜剧风格,一样的后半段突然残忍,一样的黑白影像,一样的彩色结尾点睛。不同的是,它最终妥协于环境,没有绝望到底。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敌人终于没有好下场,而非像姜文那样,在战争已经结束之后,还被自己的同胞借日本人的手砍了头。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在其余方面仍旧做得相当出色。即便如此,这部2014年便已完成的影片至今也没有正式面世。
这就是可悲所在:它注定会被忽视。主创阵容从里到外没一个是大众熟知的。主演王大治,关注小荧幕的观众可能会眼熟,但他没有俊俏的脸庞,也没什么显耀的作品经历。而葛晓凤、郭金杰、罗京民放在其他剧里,要么是群演,要么是出场数少得可怜的配角中的配角。当然,导演赵小溪也不为人所知。整部影片没有华丽的特效,甚至连画面都是黑白的,零星的几场战争戏,规模也都小的不行。但这几场戏还比较可圈可点,男主人公狗剩狙击日本兵的几个镜头,剪辑相当流畅,音效做得也是非常的到位,还是把气氛烘托起来了。除此之外,连剪出一段瞬时间能吸引眼球的预告片都很困难。影片完成后,参加了一些电影节,也拿到了一些奖,但这些电影节的名气实在太小,这奖在观众眼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总之,这部电影没有明星、没有卖点、没有话题性,纯粹的“三无”产品。即使登陆院线,顶多也就能在大厅看到一张不起眼的海报,每天能在七八十人的小厅里排一两场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我认为推荐它比推荐其他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更有意义,让尽可能多点的人看到这部电影终归是件好事。它是继《鬼子来了》之后,拍的最真实最辛辣的战争电影。与《鬼子来了》相同,影片的主人公狗剩也是一个小破村子里的卑微百姓,他自小被收留在王毛家,王毛是个傻子,他的爸妈和他的姐姐杏儿以酿酒为生,狗剩则一直喜欢杏儿。抗日战争爆发,王毛要被强迫参军,他爹王大举自然不乐意,傻儿子在战场上怎么活得了?另一边,狗剩儿为了娶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就必须满足盖三间大瓦房的条件,而征兵可以拿到大洋,于是他自然就冒充王毛去参军,为了瞒天过海,也不得不请求村里的权贵杨三的帮忙,而杨三自己也早已看上杏儿,因此尽一切努力阻止狗剩达成目标,于是满心期盼他死在战场。在战场上,狗剩意识到自己天生是个神枪手,并结交了一些战友,与他们经常在生死线徘徊。每次日本人压上来了,他为了活命都会装死,等日本军队走后,再爬起来跑回家里。就这么装死,逃跑,再参军,再装死,再逃跑,来来回回参了三次军。最后一次参军,他跟着八路去打仗,指导员看出了他的心事,准许他回老家料理好自己的私事。狗剩在经历这么多生死考验之后,终于能高兴地回家准备娶杏儿,却没想到悲剧马上就发生了……
《我不是王毛》将镜头聚焦在抗战时期豫东地区的小人物身上,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和种种或荒诞、或自私、或善良的行为,表现那个时期中国贫苦百姓在战火中挣扎生存的状态,以彰显人性与国民性。片中我们很难看到每个抗日战士都是那么英勇无畏的,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活命而负隅顽抗。其中的喜剧包袱设置也比较合理,人物夸张化的表演与影像风格融为一体。虽然有些桥段的设置不免无聊做作,但整体的立意是相当独特的。如《鬼子来了》一样,当悲惨的命运突然降临到这群小人物身上时,感染力瞬间爆发,会给观者措不及防目瞪口呆之感,故事张力也达到顶峰,观众自然随之移情。
如果要用约翰•特鲁比的理论的话,片中的主角狗剩即是完成了从玩世不恭到积极奉献的转变,这也是该片有主旋律风格的最大要素。然而一切的努力最终化为徒劳,这是叙事层面对观众最大的、也是最残忍的挑战。影片在这方面没有畏首畏尾,因此形成了非常有价值的反思。当电影市场上充斥着如此多或甜腻、或清新、或隔靴搔痒的作品时,仅凭这一点,《我不是王毛》就太不应该被我们所忽视。
原文:
http://zhuanlan.zhihu.com/garage/20285332 3 ) 关于《我不是王毛》的一些个人想法
某人终于战胜懒癌去看了我不是王毛。
第一次看黑白色调的电影,感觉着实不错。故事结构简单清晰,以战争中小人物的视角入手,去写这段历史。狗剩三次入伍,从gmd到伪军到gcd,经历了只为赚钱娶媳妇到坚决不做汉奸再到最后终于找到组织的过程。比较神奇的是侯七和毛小二居然也一直跟他经历了三支不同的部队,他们大概是为了印证狗剩的心理变化而存在。
电影前半部分笑点足,看到结局之前某人曾幻想大团圆结局,但是看着整个村子的人被屠杀尽没,狗剩独闯鬼子营区时,我就知道我的想法错的离谱,这样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可能是皆大欢喜呢?整部电影只有结尾在放狗剩回忆第一次看到女主角的时候是彩色的,回忆总是温情而暖心的,可是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一想到这些,心脏一下就被人戳痛了,说不难过是假的,可这样的结局才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残酷的,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真实。这样的故事内容不得不又想起团长。
其实本是冲王大治和罗老爷子去看,觉得士兵帮能有人在一起合作拍戏不易,就这一点足以让我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
然,看过简介也一心以为这是团长的缩略版。其实团长写的是战争年代下炮灰群像,我不是王毛则单拎出来狗剩,着重写这个孤儿在战争年代的人生经历。不过两者都以小人物的经历为切入点,教会我战争的残酷。我不想高喊感谢前辈们热血奉献换来现今安稳幸福的人生,只是想说谨记历史,莫失莫忘。
看着电影里的狗剩和干大,不禁想到不辣和许老爹,而且深深觉得当初9爷和康导选角时的眼光毒辣。王大治的演技比我所想的还要好,一个人足够撑起一部九十多分钟的电影,而且他确实很符合这个人物的特质。虽然我命比纸薄,但是没有人可以阻拦我好好活下去迎娶媳妇安稳过日子的信念。
干大从第一次求狗剩替亲儿子王毛从军到领抚恤金时的假慈悲,到狗剩第一次逃跑回来后对老婆说旧账一笔勾销并打算为女儿谋一门好的婚事,再到护子心切想要拿钱买命,再到最后看着儿子被打死拎起镰刀想要反抗却死于日本人的枪口下。不同的节点给出不同的适度反应,必须称赞罗老爷子的演技实在是棒。
几个配角不错。女主角足够干净纯美只可惜最终难逃厄运。王毛的傻气恰到好处(PS。这个演员在好多抗日剧里演过类似角色,角色的辨识度有些低)。干妈的善良醇厚多次替狗剩抱屈。以及杨三的一脸奸相,虽然他属于灰色乃至黑色人物,多次与狗剩斗智斗勇,并且从影片中间就已经成为汉奸,但他最终也为了护女主角而死在日本人手中。还有那个日本军官着实很帅,看完片尾才知道他确实是日本人。原谅我在如此正经的情况下依然花痴。忘了说,还有那个指导员慢悠悠的性子还有满口说教的山东腔,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的辅导员,倍感亲切。
其实我想说,作为一部小制作电影,可以拍成这样,在我心里已然算是上乘之作。而且这样的题材可以被完整的放映出来,也算是一种进步吧。希望更多这样可以反应现实的电影可以被搬上大屏幕,作为一个国产电影的脑残粉,期待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出现,为了支持这些优秀电影的创作者,我愿意进电影院去看。
PS。今天一早等电影开场的时候遇到一男生借手机充电器,因为他手机突然没电没办法取票,最后把我手机借给他登录账号查验证码,结果他取完票便道谢还说要请吃饭,我拿回手机才知道他是跟我看同一场电影,后来入场前他再次道谢,最后看完电影出场了又特地跑来道谢。虽说他干的事着实有点蠢萌,但是他不停地道谢却让我觉得他是个有趣的陌生人,搞得我今天心情也大好。也许那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对的吧,哈哈哈哈。
PPS。某人是士兵团长迷,所以第五星是私心给罗老爷子和王大治的,见谅。
4 ) 最后彩色镜头的最终解释.
起!
对于本片最后的彩色镜头,众说纷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释.
但我为什么敢给出所谓最终解释,因为我的解释非常符合逻辑,非常有道理呗.当然也有点装B...
闲话少叙,直接点题.
因为狗剩进入了弥留期,感到温暖与幸福.就好比西方人上天堂时看到光一样.所以影片变彩色.
狗剩弥留时的看到的三个景象.
1,儿时的杏儿拿着风车.
可见狗剩少年时代就对杏儿一见钟情.出于爱屋及乌,杏儿手里的风车成了他的念想,成了他的原动力,风车就是杏儿,杏儿就是风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片中反复闪现风车,因为那是他儿时的回忆,初恋的感觉.
2,成年的杏儿伸手拉他.
这就是说,狗剩已经马上要死了.灵魂跟死去的杏儿汇合了.得不到的幸福,终于握在了手里.
3狗剩戴好军帽,走向了队伍.
狗剩在闭眼之前,看到了八路军冲进来杀鬼子.为他报了仇.他闭眼之前是欣慰的.无憾的.感恩的.所以他临死的最后心愿就是真真正正的当八路,再无牵挂,跟着他们杀鬼子.
完.
5 ) 战争版的《活着》
当年,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一部电影《活着》,红遍全中国,那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富贵再努力、再悔改,也无法逆天。如今这部电影《我不是王毛》就如战争版的《活着》,刻画出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机智的讽刺、辛辣的幽默,暗示着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作为时代的主角,狗剩混迹于灰暗的时代,随波逐流,刚开始鬼使神差地当兵,只为报答养父母恩情,才代替王毛参军。在误打误撞捡回一条命之后,发现在国民党军队虽然冒着生命打仗,实际却可以赚到大洋,这能帮助他完成娶妻的梦想。随后狗剩就拿参军当成了营事儿。在战场上,狗剩没有收拾旧山河的壮志,更没有保家卫国的自信,有的只是身比鸿毛还轻的念想,回家盖起瓦房,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娶到手,这就足够了!
一个普通的狗剩,让我们看到了战乱时挥之不去的阴暗色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好死不如赖活着。在那个战乱的时代,狗剩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战场,不得不鬼使神差开了枪,等他幸运地拖着残躯回归乡里,终于能娶妻的时候,妻子一家又被鬼子血洗,命运再次折磨得他体无完肤。
“家”的灭亡,让狗剩找到了男子汉的尊严,此时他的生命失去了原有的厚重,向日本鬼子复仇已经迫在眉睫变成了大写。狗剩的一颗子弹或者一个巴掌就可以让复仇作一个了断,他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尽管时代的主角不可免俗地成为精神的空壳,还是让我们觉得他的苏醒让人振奋。
6 ) 我不想说:勿忘国耻,我想说:勿忘命债
总说读史可以明智,亦有勿忘国耻。原来对于日本侵略死伤人数仅有数字的概念,不对....连数字的概念也是模模糊糊。本听过南京大屠杀人数不应报出一个总的数字,而应该是:一个人,一个人,又一个人......但感触或者那种愤恨并没有在心里面刻下痕迹,仅是浮于表面罢了。这部电影深深震撼到了我,那不是简单的死亡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脆弱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勤劳朴实的中华儿女......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看似偏颇,但大致该是对的吧!心疼狗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庭破碎了,自己的杏儿就这样走了;又很欣慰,至少他能手刃仇人。当他给杏儿报完仇后,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依然笑了。有大仇得报的笑,有将去陪杏儿的笑吧!
不知不觉总会将自己带入到狗剩的位置,那个村庄使自己的家乡,村里是自己的乡亲,有淳朴的、有奸滑的、有虚荣的、也有可爱的。家里有父母,有姐姐。我深深爱着他们,我想我会跟狗剩一样,拼尽性命保护他们。如果真是电影里的情况,我希望我跟敌人同归于尽,我的家庭能保全。
我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啥,想到就说了。
这部电影真的好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分两次看完,看后真的觉得震撼人心,至少触动了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饶人。不要等到别人对你的土地、你的家人动手了的时候,才知道还击,那时候怕是晚了。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吧!
再说一句,看看这部好电影吧!
连指导员都算命了你们还不给点面子?当然、少了臣刚、董路、孙楠、不能给五星。
果然过誉,做作的角色设计和所谓形式也盖不住国产电视剧审美情趣,不过最可怕还是角色体现的作呕幽默感,配合着演员生硬台词表现好灾难。即便有电影创作理念,但依然属于国内电影最自恋,保守,原地转圈的那一类。
#上海国际电影节#2014.6.15现场观影人数不足两位数。能在国产商业片大行其道的时代,在影院看到这样有趣的小成本制作实属不易。这也是影节的意义所在吧。影片通过三个政权下主人公三次“逃兵”反映了战乱年代不同政治统治对民众的影响。构思巧妙而合理。荒诞、讽刺、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突出。实属佳作
这在国产片里可算次级神片了。因为这片也是一直黑白,最后彩色几分钟,就被一堆人往《鬼子来了》头上靠,别啊,不要一看到两瓣红的,就铁定说那是猴子屁股成不。仔细看了《鬼子来了》再下判断成不。不仔细看也成,别见风就是雨成不。——我就说说,你们随便。
笑点多,但力度不是很足,其实不能叫做喜剧,人物刻画的很真实,三次在田野里的奔跑,小人物的蜕变,都刻画的很生动。音乐非常好,构图、镜头转换都可见是高手。全程黑白色,看得出导演是个内心很自信并且骄傲的人。电影节奏也不是很慢,是一部好电影,但估计票房达不到太高。
审片以来难得看到不是烂片的国产片。虽然挺明显有鬼子来了和美丽人生的影子。但还是蛮好的。
刚刚看的深圳福田区保利影院大中华店的点映场,8号厅虽然不大,百来号人也是基本坐满了。笑声比较多,看过后还可以引发一阵子思考。远远超越《小兵张嘎》,向被禁的姜文的《鬼子来了》致敬的电影。93分钟,节奏明快结构谨严。一众演员都很出彩,王大治和狗汉奸、杏儿的爹娘,等等,都演得很到位。
广院点映。超乎意料的好,相比电影本身的质量,电影的宣传倒显得廉价了。整个故事的结构很完整,脉络很清晰,特别是开放式结尾很干脆。此外,笑点密集,反派不话多,屠杀部分干脆利落,因而显得特别逼真和残暴。总而言之,是非常出色的小成本电影,绝对值得去电影院看。
知道自己不算阅片无数...但是这个电影无论从节奏,流畅度,可观赏性,演员的表演,都属于上乘.....不矫情,不做作...毕竟就算电影发展到现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玩的了黑色幽默,拍的出意味深长……
把当时整个时代的愚昧与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大腕明星,但每个角色发挥得都很好,很出彩;投资小成本,但战争场面精良,镜头运用讲究;剧本很扎实,不迎合,少做作。难得的抗日佳作。
看完《我不是王毛》的首映,真的是觉得导演太大胆了,用着抗日这个题材,全片几乎全是黑白色调,却透过大屏幕真实地把那种中国味儿给演绎出来了。全片都是河南方言,不过很好听,除了那几句“信球货”以外都听懂了。只是一个农民,一个林河村的生态,许许多多的大事隐约让你看到却又不刻意展现出来
算得上国产抗战题材佳作了,总比雷剧要好很多了。尤其还有一个爱讲大道理的指导员,非常出彩。
小格局版《鬼子来了》,八一厂难得生产这样一部“歪”气电影。剧本创意、镜头呈现和艺术表达都足够特点,有人性的直观架构,如相同的人参不同的军,也有掺杂其中的符号隐喻,如唐僧式的新四军指导员。一部先笑后泪的佳作,在华语电影顶峰的《鬼子来了》面前,只能割舍一星,1%的排片让良心又凉了一回。
最近看过最喜欢的国产片,小成本制作,但感情真挚,各个点和节奏也控制的不错。全程无尿点,很喜欢
带爷爷奶奶去影院看的。神奇的是这种类型的影片全场居然座无虚席并且几乎全是年轻人。放映前段虽然镜头摇晃笑点留白部分又太过刻意,但是依旧全场笑声不断。后半段沉重和搞笑之间分寸拿捏不错,最后结局刚劲有力直刺人心。这个故事如果被余华写出来一定是部佳作。
最爱八一厂片头,炫酷不让闯将令。一寸山河一寸癣,十万狗剩十万兵,青天白日满地爬,乐土抗日苦哈哈
虽说有抄袭《鬼子来了》和《举起手来》的嫌疑,但是真心算是良心之作。简直笑到停不下来,黑白画面充满了荒诞幽默。王大治刻画的狗剩这样胆怯又勇敢,愚笨又聪明,渺小又伟大的小角色真的挺让人难忘的。演员演技都很好,故事再有点深度就完美了。
一部注定被忽视的佳作
作为一部小制作电影,可以拍成这样,已然算是上乘之作
三星半。三月院线小片,挺有意思,做工不差,小成本战争题材,黑白,河南话,晃动跟拍镜头,拍出了不太一样的反战味道,荒诞诙谐,粗咧咧的野草精神,打不死的小强,屡屡服役,屡屡逃跑,只为赚几个银元盖房结婚。王大治的屌丝气质,刚刚符合片子本身,如果请杨臣刚、孙楠来演,也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