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骗子,打小就爱撒谎聊皮儿,学校收书费,我跟家里多要两块,吃烤串就汽水;考试砸了锅,老师叫家长往卷子上签名,我照猫画虎,签我爸名往上交;放学不回家,说老师补课,其实牵小女友的手逛大街玩;考试作弊,阳奉阴违,惹祸往别人身上赖,不堪回首的往事,缺德事一件接一件。其实都是正经人家孩子,都受过诚实教育,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也不是天生混蛋,撒一回谎,也羞愧,也彷徨,不到万不得已,谁能豁出来自个干这下三滥的勾当,别说八荣八耻人人有责,就想想撒谎时上煎下烤的架势,小脸通红,心砰砰跳,一捏手掌心全是汗。
其实我想说的是,撒谎这事实在太刺激,太爽了,谁都无法拒绝,撒谎前灵光乍现,恶从胆边生,都觉得自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与人对质时血脉泵张,心率过速,表面上还得若无其事巧舌如簧,结局非此即彼,不幸被戳穿的,灵魂出窍,万念俱灰,蹦极跳伞不过如此,真能把一场谎圆下来的,大梦初醒,长舒胸抑,比桑拿浴马杀鸡还爽。这世界最刺激那些事都跟撒谎有关,人人趋之若鹜,赌博,军事,还有政治,都靠骗术的高下论功行赏,上至官场商场战场职场,下至扑克麻将杀人游戏,摆明了你骗我,我骗你,鸡鸣狗盗各显神通,技巧好的,心有千千结,扯出天大的谎来,面不改色,云淡风轻,名利双收,技巧差的,禁不起一次折腾,大汗淋漓,破绽百出,输钱又输人。
所以说撒谎这回事,骗得失败才叫骗子,黔驴技穷露出马脚,既给人造成了危险,又侮辱了群众的智商,骗子过街,人人喊打,而骗得高明则是另一回事,卓越的骗术是一门艺术,整出骗局天衣无缝匪夷所思,骗人恍若隔世,骗人心花怒放,叫人意犹未尽,咂咂嘴觉得不够,受骗上瘾,被骗过一次还想上当受骗,这样的骗子通常被人尊为大师。作为大师中的大师,死骗子中的死骗子,昆丁早已习惯了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顶礼膜拜,他抖个包袱,满堂喝彩,耍个鬼把戏,一座皆惊,辈分混到这份上,搬出个粪球都有人前呼后拥,骗术次次得手,从不走空,昆丁躲在暗处,一脸坏笑,又满腔寂寞,于是他闲得蛋疼,干脆炮制出一篇《无耻混蛋》,告诉观众,也告诉自己,孙子,别装了,都知道你就是个骗子。
《无耻混蛋》到底在讲什么,依我看,讲的不是二战,讲的不是历史,讲的其实就是骗子那些事,影片刚开一场,一位法国骗子就粉墨登场,看他心定神闲的架势,又洗脸又抽烟,一脸的爱谁谁,一脸的问心无愧,长得就跟诚实本人似的,照说这演技真不赖,少算也得练过两年,搁咱普通人还真就看不出个子午卯酉,可惜小骗子遇上了祖师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汉斯兰达上校抻出个巨型烟斗出来,我当场笑喷,装,叫你装,瞧你那揍性,这回傻了吧。果然,骗子精神崩溃,失声痛哭,可怜了地板下藏的一家犹太人,遇人不淑,所托非人,要找你们也找个骗术过硬的。
昆丁尽情享受着看破与戳穿之间的快乐,对于一场骗局来说,掐头去尾,唯有这中间东西最好,最有嚼头。陪着假模假式的孙子们,昆丁玩到尽兴,提供给他们一个尽情表现的舞台,洞若观火,不动声色,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装,接着装,于是他顾左右而言其他,猫抓耗子,欲擒故纵,扮猪吃虎,请君入瓮,变着法把骗子往绝路上赶,道越走越窄,坡越爬越陡,孙子被玩到溜溜转,直到脚踩在悬崖边上,沙粒滑落,一望无底,惊觉走投无路,形如困兽,剑拔弩张,要么精神崩溃自投罗网,要么恼羞成怒殊死一搏,电光火石间,手起刀落,血肉横飞,乾坤挪移,命运流转,皆在一念之间。
开场的章节奠定了全片的基调,接下来,号称精通德语的骗子败于自己蹩脚的发音,貌美如花的女演员在上校兜里摸到那只要你命三千的高跟鞋,复仇心切的苏珊娜与列兵相互抵消,自以为技高一筹骗得了战后人民的汉斯兰达,作为影片骗术最高的终极人物,额头被刻上纳粹的图腾。整出《无耻混蛋》,讲的无非就是同一件事,所有谎言终归会被戳穿,所有骗局终究会败露,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天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每个骗子都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瞒天过海,因势利导,自以为摇身一变,就变成了自己想要的那个角色,但昆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孙子,有我在,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于是昆丁假借中尉奥尔多的手,拎把片刀,一脸坏笑,问每个拣了条命的纳粹,你会脱下这身军服么,当然会脱下,所以我会给你一个脱不掉的标志,昆丁也在用电影问每一个人,你会装成那个不是你自己的人么,当然,所以我要把你们都找出来,你是装的,你也是,还有你,统统都是,鉴定完毕。昆丁一直在怀疑,他怀疑忠厚的外表下是否包藏祸心,他怀疑光鲜的衣装下是否有一具不堪的肉体,他怀疑道德公理,怀疑金科玉律,怀疑科学,怀疑历史,他怀疑每一件将人限制在条条框框里的规律。
于是,昆丁告诉世界,我不相信,他让每一位努力装扮的骗子不得善终,让每一出精心设计的骗局破绽百出,让希特勒戈培尔死在想象中而非记忆里,让眼见为实的虚构驱逐口说无凭的史实,他颠覆了所谓的传统,恶搞了所谓的历史,他在《无耻混蛋》的工作,就是猛一把扯下看似正确的遮羞布,把装模作样赤裸裸地暴露于世,临了还不忘蘸血割个注脚,孙子,别装了。
伟大的混蛋总是关注细节。《老无所依》中的杀手,非常擅长发现蛛丝马迹,又冷静得变态,追踪细节成了电影情节的主要推动力。昆汀在细节方面把握很到位,拍出这么戏剧般的电影而又保证好细节,毫无疑问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混蛋。
戈倍尔在电影中一直是坐着,只有一次走路的镜头——在电影院的门口对法国女翻译边咆哮边推门进去,镜头时间大概只有1秒钟——是跛着脚的。戈倍尔自幼小儿麻痹,当军人战死疆场一直是他的梦想而不得,无奈投身文学,幻想英雄主义,类三岛。电影在细节上一定要严谨,中国电影在这方面,就不提了。感兴趣的可找《英雄》等一系列来看。
“犹太猎人”兰达上校对于细节的在意自不必说,除了是一个真正的阴险而又无原则的混蛋外,他其实是个很优秀的日耳曼人:高智商,精通至少四国语言,擅长揣摩人心,察言观色,冷静,举止优雅(表面上)。这个混蛋精明一辈子却糊涂一时,特别是他在把自己和同伴的性命交给阿尔多上尉后——两边都是无耻的混蛋,有什么谈判信誉可言。
讨论混蛋和细节,不谈女人。电影里这两位女士,索多娜和布里特,不同类型,但都很迷人。
英国上尉也是因为细节挂掉了。不仅是因为他令人怀疑的听不出口音的德普,他致命的错误手势“三个杯子”。还有,法斯宾德这个演员的脸长得,也太不列颠了,典型的高地长颅人种,即使穿上那身军装也不像纳粹,《饥饿》找他演爱尔兰共和军倒是更合适。
英国上尉对面的犹太人装扮的德国中尉,一看也不像日耳曼人,黑卷发鹰钩鼻,怎么看都是犹太人的长相。我都能看出来,德国人学了那么多人种学知识,盖世太保就是干这个的,他们会看不出来?那个时候德军中怎么可能还有犹太人,要是这个人再说一口地道的慕尼黑话,就更值得怀疑了,不是么?
小酒馆接头的三个军官中,只有坐在盖世太保旁边、始终一脸凶相的Hugo Stigliz,无论是长相口音还是气质,都很典型的德国人,看不出破绽。不过很奇怪的是,对于这个干掉了13名党卫军军官、在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旁边的这位盖世太保上校怎么没认出来?这里的逻辑呢?细节呢?不过,这个Hugo Stigliz,倒是这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国内字幕翻译都不太准确了。按照翻译惯例,Hugo法语才翻译为“雨果”,德语和捷克语,应译作“胡格”。呃,扫瑞,我较真了。
难为皮特了,“恶棍”阿尔多上尉留着发蜡大背头,抿嘴撅下巴还要粘假胡子闻鼻烟,拖着一口德州牛仔腔(他田纳西人),贝雷帽皮夹克外加一杆长枪(没特写没观察到是M1还是李恩费尔德,反正不是毛瑟98),一把肥大得夸张的猎刀却只用来剥头皮和刻额头,经典的不着调美国下级军官形象。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过于自信,差点把自己和混蛋们的命都丢了——在党卫军面前冒充意大利演员?这么硬的牛仔版意大利话,谁听不出来?何况他的意大利话说得还没我好。
“恶棍”对自己的德行倒是很清楚:像我这样酒贩子绝不可信。可就是这位,屡屡能骗得纳粹的信任。是牛仔口音给人直率和一言九鼎的感觉?要不就是德国人自己天真得可爱。不但娃娃脸下士弗里德里希瞪着那双水蓝色的眼睛,在阿尔多三言两语之下,就与其达成“协议”,乖乖放下枪,连老谋深算的狐狸脸兰达上校也中招了,命倒是没丢,额头被生生刻字。我一直觉得,最后阿尔多用大猎刀给兰达刻字,真是太便宜了,应该找一把钝刀,或者干脆石头也行,因为那样不是划开而是撕扯皮肉,可以极大地增加刻字时的疼痛感。估计是因为兰达的叛变行为,纳粹高层就这么被一锅端了,阿尔多一高兴,恶棍也开恩了。
说到底,如题,关注细节的,都是混蛋,不免俗,我也是,不过,尚未伟大。
《无耻混蛋》:昆汀叙事
昆汀的电影大多数都是采取非线性的板块结构的叙事,打乱时间的先后顺序,颠倒事件的因果逻辑。
若干个独立章节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电影,若干场戏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章节。
大多数的章节遵循时间、地点、行动保持一致性的三一律。
对于国内大多数创作者来说,写好一个遵循三一律的故事是一个个难题。
昆汀叙事的一个重要特点,对创作者的启发,我认为就是遵循三一律,怎么写好一个章节。
以《无耻混蛋》第一章节为例来分析昆汀如何编导一个遵循三一律的章节故事。
第一章节,剧本有十七页,电影近20分钟,讲述党卫军上校汉斯兰塔来到奶农朗帕迪特家,搜寻屠杀躲藏在他家的犹太人达菲斯一家五口,其中女儿索菲娜逃脱魔掌。
编剧
一个党卫军军官带人到一个农家搜寻屠杀躲藏着的一家犹太人。
空间只有三处,屋外—屋内—屋外。
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故事实际发生时间和电影时间基本一致。
如果你是编剧,怎么写?
昆汀像拉长一根橡皮筋,从营造紧张到制造悬念,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故事开始到中点(10分钟)之前,观众并不知道人物各自的目标,只是汉斯的到来,打破了生活的宁静气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制造了足够的紧张。不知道汉斯的行动目的,紧张感一直持续。
故事中点,观众明白了,党卫军上校汉斯的目标是找到并解决达菲斯一家,农民朗帕迪特的目标是隐藏并保护达菲斯一家——而此刻,达菲斯一家正躲藏在地下。
汉斯变成了一颗希区柯克悬念理论所说的“桌子下的炸弹”,悬念开始了。
汉斯人面兽心的人物真相也得以揭示。一切不过在汉斯的掌控之中。
观众的带入和期待的情感增强。
故事继续发展,汉斯掏出一个夸张的烟斗,奠定了全片讽刺荒谬的基调。高潮部分,农民朗帕迪特不得已告诉汉斯,汉斯招来部下用冲锋枪扫射朝藏在地下的达菲斯一家。
故事结尾和转折,索菲娜趁乱逃脱。
到了影片第三章,汉斯和索菲娜再次相遇。
人物塑造是叙事的核心。昆汀塑造了一个特别的党卫军军官汉斯兰塔,外貌言谈举止看上去有礼有节,实际上,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人物即故事,也是结构。人物遭遇,人物欲望目标,采取符合个性的行动,发生的冲突,冲突后的转折。人物清晰,结构完整。
昆汀叙事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信息操控叙事,从开始到中点,营造紧张;从中点开始制造悬念,直到结尾。
比如,《被解救的姜戈》高潮段落,农场主莱昂内多得知了医生和姜戈次行的真正目标后,故事氛围从紧张转为悬念。
紧张是不确定性体验,悬念是对立力量确定后的期待体验。昆汀还有一些其他操控叙事的办法,制造紧张感,比如墨西哥僵局,《无耻混蛋》第四章地下室酒吧一场。
导演
昆汀舍弃了剧本原有的部分内容。
昆汀选择了一贯喜欢的镜头运动和角度。比如,故事中点设置悬念,一个半圆形的镜头运动展现党卫军汉斯和农民朗帕迪特在桌子边的对谈,接着镜头下摇到地板下,看到他们正在谈论的躲藏着的达菲斯一家。
昆汀喜欢拍行走中人的脚部。
昆汀喜欢的室内空间俯拍。
色调方面,纳粹党卫军军服的颜色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色彩,与环境的冲突不言而喻。
道具方面,故事第一章汉斯掏出的大烟斗,出人意料,确立了全片反讽的基调。故事中点前后两杯牛奶,两个烟斗,帮助表演和节奏,意义也不相同。
昆汀的布光并不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的有源原则,类似舞台或展示布光一样,更多的表现主义效果。
昆汀的配乐,跟布光一样,也不遵循有源的现实主义原则。
晾衣服的女儿看见党卫军车队从远处出现时,贝多芬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响起,与莱昂内《黄金三镖客》里的电吉他和弦相互穿插,塑造了纳粹的一贯形象,也预示了接下来的冲突。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在另一部电影《八恶人》也出现过,大概也是昆汀表达暴力和冲突的一个选择。
源自现实,二战期间,德国纳粹一边在音乐厅欣赏贝多芬,另一边在集中营焚烧炉焚烧犹太人。
昆汀的编剧能力非常强,视听语言也非常厉害,但一直与最佳导演奖无缘。个人认为,比起希区柯克等人,还是不够节制。这也可能是昆汀的个性选择。
《无耻混蛋》预告片曾以“混蛋的杰作永远做不完”为题,大吊影迷胃口。那刚好对应了电影最后一句台词,皮特饰演的混蛋头子面带微笑,跟身旁手下同时冲着银幕前面的观众说,我觉得这会是我的旷世杰作(当然前面还有希特勒力赞戈培尔的一席话)。几乎所有人都把它理解成昆汀的自白了,那么这是他的骄横狂妄还是自信体现?看下北美票房和舆论口碑,答案显然会是后者。
这电影还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昆汀作品,游戏版的拼贴戏耍、露骨的血腥暴力、时而激昂有力时而煽情到死的配乐,昆汀没有任何转型的苗头,他不需要脱胎换骨,因为他的灵感就是源自无形的海量老片。中间他还不忘提醒别人,自己依然是个恋足癖的事实。《无耻混蛋》的对白如此尽兴,笑料频出,昆汀尽情地炫耀渊博的电影知识,架空二战颠覆历史。他化解了历史的严肃刻板,又把一堆爆米花电影通通踩在了脚下,谁跟你说表现二战一定要拍诺曼底还有硝烟战场。
如果你吃不消这一套,那么昆汀就是一副你奈我何的讨厌姿态。可多数人又爱死了《无耻混蛋》的那股疯狂劲,面对冠冕堂皇的正义,他化腐朽为神奇。虚构出希特勒和戈培尔等人物的夸张言行,移除邪恶光环,只是古怪常人。
历史结局看似一样,但过程大大不同。昆汀有意模糊了自己的道德立场,纳粹屠杀犹太人是错,于是片中塑造了一个犹太幸存者,用英文来控诉,宛如复仇女神般在银幕上殉难。另一队人马好比天生暴力杀人狂,不需要渲染他们跟纳粹有何等深仇大恨,反正就是杀杀杀,统统干掉,哪管对待手段还人道不人道。如果把这种加害看做人类蒙蔽理性后的情绪宣泄,史实事件跟电影画面就有了共通之处。相比较于道义上的考虑,《无耻混蛋》在电影层面上的优点无疑更值书写。片中几个段落都有精彩的对峙戏,紧张的、悬疑的、恶搞的、嬉笑的,应有尽有。滔滔不绝的对话中,往往话锋一转,接下来要么大开杀戒要么是虚惊一场,玩味十足。影片里没有传统英雄,风风光光出场的更有可能落得一个狗熊下场。不再有好人不死、精神长留之类的闷雷哑炮,大家都是戏的一部分,演完就撤。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无耻混蛋》的大主角居然是个纳粹,其他人倒成了零星点缀。人人都以为两股刺杀人马将会汇合,结果混蛋团瞎猫撞到死老鼠,别人暗中帮了大忙。到影院那里,大家都觉得可以满意收场,结果昆汀还用一个小小标记让你哭笑不得。对这家伙来说,给予影迷惊喜是他的永恒使命,最好的作品永远是在未完成。
就说《无耻混蛋》吧,将来的加长版绝对不是招摇撞骗的幌子。被剪掉任何一寸胶片,昆汀都是恋恋不舍,结果呢,《无耻混蛋》还是长达两个半小时。他大概有这想法,看我作品,仅仅过上一遍是不够的,乖乖再买张DVD去。【
http://www.licaiyizhou.com/Upload/Paper/64967.pdf】
1、昆丁真的不适合板起脸来说故事,《杰基·布朗》就是过硬证据,而《无耻混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一次他玩得很疯,但这部电影除了少数灵光一现的地方之外,基本是按着史诗正剧的路线走的——所以给我的观感还没去年一堆女人聚在一起瞎唠唠的小品《金刚不坏》好玩。不是说正就不好,非要你剑出偏锋另辟蹊径,关键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办什么样的事,周星驰放着无厘头宗师这样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做非要去党校兼职当行政管理讲师这就不对了。观影过程里我一直念叨着“太正了”“太正了”,当然我不是在夸片子里的正妹——虽然她们其实都比外表看起来有料一点。
2、叙事结构可以打乱,但剧情必须讲点基本的逻辑。希特勒身上被射穿几十个洞也好被硫酸毁容也好被社会主义大哥鸡奸都好,这都可以接受,但你不能够在电影院外不安排一个守卫,让手无寸铁的黑哥们直接锁门一锅端。这样的剧情没办法说服俺。希哥的安保措施不会比毛哥差,如果哪个亲卫队一造反就能顺利成事那林家也不用在蒙古折戟沉沙了。
3、电影一开始相当沉闷,虽然是个人就知道这位纳粹大哥长得这么畸形绝对是位不一般的牛逼人物,一开始的彬彬有礼只是为了后来的爆发铺垫就好像大家都爱拍盖世太保弹钢琴一样,但昆丁还是很耐心地拍下去,到农民出卖了犹太人的时候,我开始激动了,这个意外的情节让我觉得在部电影肯定是五星级的吧,可惜——这第一章偏偏就是最精彩的一章。
4、小酒馆好像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一场戏,但这种狭路相逢死光光的场景在其他人的电影里太多太多了,这一段根本没拍出多少昆丁的独门味道,我说是杜琪峰拍的也有人信吧?那个手势的设计尤其的明显,也许这只是昆丁纯粹想唰影评人一把,不过还没沙马兰在《水中女妖》中玩的过瘾。
5、看完了才知道,原来“无耻混蛋”部队就是个噱头,根本没多少戏份,皮特帅哥被坑了。除了棒球棒控和痛宰同事的纳粹杀人狂之外,还有几个混蛋队员能被人记住的?《低俗小说》里搭载布鲁斯威利斯的出租车司机都让人印象深刻,但这些混蛋队员却连路人都比不上,纯粹就是符号。而且这些人还死得莫名其妙,这种莫名其妙,不是《低俗小说》里特拉沃尔塔忽然被宰那样绝妙的无厘头冲击,而是毫无铺垫毫无转折的随意浪费。
6、昆丁其实更擅长拍女人,或者说调教女人。这种人应该是很受女孩子欢迎的闺蜜型男人。这个片子里女人一般,倒是犹太猎人演得太好,其实他和那个小酒馆里毙命的少校都不用咋演,坐在那边就出戏了。除了女人,昆丁拍得最好的就数讲话声抑扬顿挫的沧桑性感型老男人啦。
7、昆丁给人的印象,和片名差不多——一个从草根爬起来的满嘴污言秽语的不按牌理出牌的非学院派文艺青年无耻混蛋,为人和作品一样随意。昆丁本人也有意无意加强别人的这种印象,有时候让我怀疑他到底是不是有点儿装?我这么说是因为他此前的作品,散漫随意的表象之下,其实是惊人的严谨、精确,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的编撰和设计。录像店的无名店员一出手就是怪鸡电影《落水狗》,天,如果去掉那场应制作人要求加上的抢银行戏,《落水狗》居然是一部遵循古希腊戏剧“三一律”的电影啊。那些台词,哎,最最出彩的台词,利用问答形式制造对话的悬疑感和紧张感,出乎意料又自圆其说(《无耻混蛋》里就缺少了这种怪腔怪掉的张力)——我觉得昆丁私底下很可能是个很爱读书很爱学习的好青年来着。当然,他不会让别人看到这一面。狂傲的古龙就是比严谨的金庸更像个天才,谁又会知道前者吃喝嫖赌之外每天还雷打不动拿出两个小时看书呢?
8、如果说《低俗小说》的几条叙事线索巧妙地连结成了一个整体并在结局形成爆点,那么《无耻混蛋》里的几条线就是散乱不堪各行其是,而且每条线都有逻辑上的漏洞存在,无法让人信服。这种悖谬在结局达到顶峰——在首映式这种冠盖云集的地方,德国女影星居然相信带着几个几百米外就看得出不对劲的大老粗能够混进影院?红白小情人对射的场景也是生硬、造作、不合情理,至少我作为观众无法投入情感。编剧编剧,昆丁这次就败在“编”的痕迹太重。以往那种随手拈来了无痕迹的才华上哪去了呢?
9、很奇怪,这个周末看的两部电影,杜琪峰的《复仇》和昆丁的《无耻混蛋》,都出现了大量的对导演自己以往作品的拙劣模仿和重复,希望这种创造力的衰退只是暂时的。人生太短,有趣的导演又不多,你们得顶住啊。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绝对不能相信美国人!
重新看了一下开头:德国军官是如何在十分钟之内让一个大老爷们儿崩溃的。
Quentin是他媽的天才!
流畅,看起来毫不费力。除了布拉德皮特显得格格不入,除了地下酒吧那场居然不收拾现场有些BUG,除了绑着TNT居然能混进元首活动场所很无稽,其他都很好,很完整,完成了电影所能给出的最重要的功能:娱乐。
天才這次拿出了歷史,以影史破壞影史,甚至燒毀影史,瓦解歷史,誓要引領影迷在面對歷史的同時要走出歷史.
爱Quentin嘛。只是有几段音乐响起的时候,很想哭。Ennio Morricone果真是我杯茶。
时隔3年后重刷,绝对是昆汀对视觉语言把控最好的作品之一,酒馆杀人戏给我看跪了,15秒钟内几乎杀死了所有角色,用尽各种剪辑摄影手艺,血腥混乱中自带匠心独具。章回体恰到好处,场景数量少得吓人,却把故事讲得如此完美。最后,杀死比尔里用过的配乐,又放在这里用,痞昆真好意思哈,分分钟出戏。
Tarantino 真是电影天才.
红衣女子因为恻隐之心送了命,是少数几个正常点的黑色幽默。。。
看到女主角对着镜头外的纳粹大笑,简直肾上腺素爆增啊。
我豆是都觉得,通俗又好看的电影就是Quentin这样的。
这是一部非常离奇的二战影片。
冲着皮特和昆汀去的,结果被德国太保给迷住了
电影的魅力,他用电影创造历史
昆汀更上新台阶
2009 no.1;开场戏和酒馆戏可以做教科书了;每一章都是含戏中戏的类型片,狂野的电影情书贯穿始终,最后的对白成了点睛之笔;猜猜谁最先翘?影评人!
Waltz屌,虽然片子一堆问题
昆汀的恋足癖还是藏不住啊。
美国人与德国人的对比太好玩了,喜剧与正剧间的平衡,昆汀还是那个昆汀,看得那叫一个爽!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得太好了~
当法国人不讲情义,美国人不讲人权,德国人不讲原则,英国人满脑浆糊,犹太人大开杀戒,希特勒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