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们,从无到有地建设着他们的新家园,村干部马得福(黄轩 饰)操心着通电、灌溉用水等桩桩件件的问题,他足够努力,却不自信未来什么时候来。直到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的扶贫事业进行对口援助,并建立了合作样板闽宁村,陈金山(郭京飞 饰)、凌一农(黄觉 饰)等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为闽宁镇洒下奋斗的汗水,帮助得福找到了未来的方向,白麦苗(黄尧 饰)、马得宝(白宇帆 饰)、李水花(热依扎 饰)等村里的年轻人也通过劳务输入、发展庭院经济等收获了自信。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寻根与断根等问题不断突显,对于马喊水(张嘉益 饰)、白校长(祖峰 饰)、李大有(尤勇智 饰)这些上一辈的人们而言,挑战和转变也在不断发生着。从西海固走出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初心,他们没有断根,...
蛇王子绝桥智多星数码英雄空中庭园天涯寻子路新外星人新白蛇传之黑山老妖花木兰2路见西藏扭曲黜龙复仇女尸恐怖之家再见二十世纪迷雾追魂无法避免的战争老爸驾到午夜人魔2016首尔都市传说超有趣滑雪大会凹凸世界特别篇天陨终曲冬眠者你与我和我死亡之手2024报仇 報仇说英雄谁是英雄德鲁纳酒店国语模范家庭这个不可以报销!女孩向前冲!乐在旅途第二季警花与警犬极地奥德赛绝不流泪我们的星尘之舞乐坛毒舌嗡嗡鸡 第二十四季寂寞男孩分久再合第二季刺客信条:余烬肌肉混战:美国角斗士传奇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基督营巧克力情人泳队那些事正义前锋2005而将其推到天花板高度的,是最后几集。
剧情推进到后半程,村支书德福试图劝老人们离开涌泉村去新建的闽宁村。但是,老人们却不愿离开贫瘠的大山,他们说:“你的根在这里”,“先祖在这里,死也要死在这里”。涌泉村老人对先祖和故土的眷恋,与新生代人追求未来幸福的愿望产生了冲突——一方面是传统的价值主张:家庭、伦理、土地,另一方面是当代的价值主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片剧情推进到这里,立意已经高的吓人:它所探讨的已经不仅仅是扶贫工作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是深入到更本质的命题: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落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为两个重大的问题:
1.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思想去强化文化与民族融合,但也要超越传统的束缚,不断地自我革新。如何理解这个矛盾?
2.我国为什么要以耗费巨大的“扶贫”的方式,去解决极少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根基在哪里?
而本片真正牛B的地方在于,全长23集,没有作太刻意的煽情,也不说教。导演和编剧们以近乎于纪录片的克制和生活还原,从平凡人的个体视角,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马喊水和水花对涌泉村历史的讲述中完成阐释:
百年前,李家人收留了困境中的马家人;百年后,年轻一代的马家人带领李家人走出大山......马喊水说:“涌泉村的根有两头,一头在过去,一头在将来”。
话里的“根”,代表传统。
“一头在过去,一头在将来”,意思是:尽管过去和将来的引领者不是一个姓(族群),但同属一个根,通过跨越百年时间和百里空间中的生活互助,最终实现了族群融合。于是:传统的根基不仅源于历史,更源于从历史到现在一直到未来的持续建构。
有了这样的建构逻辑,“根”就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在理论上表现为对文化传统的不断演进、与时代观念的不断融合;在剧情中表现为涌泉村老人们被代表未来的德花所说动,同意了迁村。剧集末,德花带着下一代娃娃们回到村原址作考察,新时期两代人重回涌泉村。
第一集的秃山困地,最后一集重新变回了绿水青山。
涌泉村的传承在历史、在同一地理空间中得以回归,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这一刻完美统一。
于是,剧中的“涌泉村”已超越窠臼的地理和历史概念。因为“根”的建构回到了“人”本身:“涌泉村人”包括曾经的李姓、后来的马姓,包括如今住在涌泉村的居民,也包括从涌泉村迁出的人、以及涌泉村人的子孙后代。
创作者们通过马喊水这句话,讲出了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融合和代际和解的实现路径——“根”就是“人”,“根”的本质,是对“人”的叙述。只要对人的叙述在,根就不会断。因此,答案是:面向未来,但不要忘记过去。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埋的比较深。
这问题可以初步延申为:为什么我党采用的农村扶贫方针,不是直接给钱(西方模式)?而是采用耗费人力物力更大的方针(精准扶贫、消费扶贫...)?
浅显的回答是:光给钱会返贫,过几年还是穷。但,每年数千亿的扶贫投入、500万扶贫干部下村庄。如果仅是要解决“穷”的问题,给贫困农民发扶贫款明显更省事。
我国的答案是:扶助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劳动致富。
马克思说:“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更进一步,是:“通过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真善美等基本价值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并战胜假恶丑,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不断走向人类的最高价值的自由”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也是尼采所说的“与天地的奋斗”。
剧中一代一代的涌泉村人,喊水叔、大有叔、水花、德宝、德福们,每个人的境遇、命运都不同,但他们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通过劳动与天地奋斗,改变自身命运,最终完成了人生意义的赋予
——这不就是我们的当代史么?
虽然这片是献礼片,但我得说,更是一部时代片。它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既完成了历史逻辑的延续和统一,同时也立足当代意识完成了对历史主义的超越。
剧尾,创作者们用一段话来总结这部剧:“这不是理想,而是一个人一群人的真实经历。更是时代大潮写给每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
是的,就是这样。
这个剧,是二十年来最了不起的一部戏。我写了很多字数、很多笔记探讨它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可千言万语,不知道该怎么凑成一篇来谈。追完了这部,回头再看一次,这个戏百看不厌,看五遍都不嫌多。
每一集都有好几段值得回放,观摩它的成功因素,秘诀,或是挑剔个小缺点。譬第四集,陈金山对警察释放某一帮人感到不满,他对马得福表示自己:「非常不认同。」台词中「认同」是错误的,当年没这种普及用语,可能该改一下,表示自己很有意见或相当质疑之意即可。不是说绝对没有,在心理学书籍是有,但拿到坊间、媒体来用,近乎零。
「认同」是90年代湾湾某阵营所提出的煽动、操作议题的用语,一下子普及开来。意思是质问对手认同不认同湾湾、质问谁爱不爱湾湾,这多少是扣帽子的用语,意思是我认同、我爱,但你相反,借此鼓动大家把票給我。被问的一方就急了,落于下风(好比男女关系上,一方埋怨另一方「你不爱我,请你证明你爱我」,后者一解释就输了)。于是这个用语弥漫到今日,它是带风向用的,同时也应用于「我不赞同」之意。在90年代这个用语基本上还没传到大陆,就算知道这个用语的大陆学者百姓官员们也不会学着乱用。
以上是我凭我的人生记忆经验来谈,不见得全对哦,如果翻阅当年文史资料确实大陆官员也普遍用上了,且根本是大陆先普及的(好比「表态」一语在湾湾常被提及,其实很可能是从大陆学来的),那错的就是我。以下再举一例,我想我更有把握。
在电视剧《少帅》里,不当用语的状况可说是大泛滥,譬如杨宇霆这个角色不断提到「话语权」,表达各派系斗争时要抓话语权。当年没有人这样讲话的啊,听了我脑瓜仁疼。《山海情》的突兀用语并不多,顶多一瞬间、半秒间就过去了,不会影响收看时的专注度。
同理,违和的地方又好比,第三集马得福为了村子缺电的问题,在变电所前等待陈所长数天。有一个画面是,他在一个卡车前等待,一会儿来了几个工人请他让开,因为他挡到人家干活。「麻烦你让一下。」这是工人的台词。这种讲话的方式机率不大,太文气了。别说90年代,现今也不一定这么多礼。当然身为观众的我可以替它(这一小段)圆一下,只因马得福好歹是个村支书,他这个身份使工人得对他所谓礼遇三分。就算不知道他是谁,也可「直觉」是吃公家饭的人。所以说这段是小缺点,小小的不合理性,工人就算客气也不至于使用「麻烦一下」这种字眼。它和「非常不认同」在我第一次观看本剧时立刻就发现了,但这种缺点很小,不影响全局,不影响欣赏者的心情。电影就是另一回事了,小缺点也不容许。
从上一段来说,我们可以指出本剧有时描写底层小人物时,不够粗放(或粗鄙),不够真实。错,本剧很多地方有够真实,所谓穷山恶水、土妇刁民之言行举止,相当真实且传神。就说李大有(角色名),他有时不必鬼吼鬼叫闹事,光是他一副百无聊赖的散漫德行在那边走来走去、东看西看的贼样,那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写实!传神到原汁原味,无论乡下或城里都有这种人,还不少。他的表演相当精彩,在写实、真实、生活化的气息中有时略带夸张的戏剧效果,但你无法说这种夸张有违真实,甚至在「戏剧」中更真实了,更入木三分。这是演员的功力,必须控制到恰到好处。我们旁观说他怂,可笑,但他对村民来说有一定的信服力,大家愿意跟着他,为何?他身上有一种架式!这种架式他演出来了。别看他土里土气,人家可是雄霸一方的(小)人物。在村子里是大人物。
一般来说连续剧里的负面人物让我看了厌烦,没完没了,百分百是编导有意为之的善恶对照效果。但这部戏剧超越了这种刻板模式的操作,而是让我们共鸣「本来」就有李大有这样的人,他不是每次都要胡闹找事嘛,而是这个村子真的有事,对他来说是事在找他。这种艺术上的成功不光是编导演的厉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可以说是种「幸运」。因为扶贫的事迹,农村与底层的气息,大家都真的太熟悉了,缺水会怎样?缺电会怎样?想改变生活要不要押宝赌一把?牌打得对也需要手气好!这些事情不必硬编、强加,创作心态对了就一关一关过(村民关关难过关关过,编导也是和他们一起重新历练),套句球场的话:「一球一球打。」
李大有和马喊水,勉强可以说是「对照组」,但其实不明显,这使这部戏剧更杰出!套句文青用语,不是「扁平」的。只因马喊水其实心里也挺同意李大有的看法、想法,喊水时常内心矛盾,只是他决定信任上面的政策(问题也不是全信,就像球员信任教练但不一定完全认同他制定的打法,但不信任会更麻烦,身为球队的一员必须团结执行),所以马喊水没有全信但也是坚心要信。这个是社会主义的信仰,也是他必须挺儿子(这点在人物塑造上很有说服力)。吊庄这件事就算不是对的事但也不是坏事嘛!大家试试!冲了,拚了。
所以马喊水的表演并非演绎「正义」形象,这点非常好,故此这位演员(名字我省略啦)五官皱在一起的咂嘴神情相当内敛且感人!这是一种义气、情义、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此时和是非对错可能无关了,而是大家必须成就一件事,他要扛起来,当示范(样板、典型),他被迫带头冲。此外喊水叔虽然有点年纪,但五官深邃挺好看,演技展现魅力之际,那就所向披靡了。说到底李大有(演员名字省略)其实长得也算是帅的呢,哇哈哈哈铪。
这部戏在中段左右,进入了一个影视史上的华丽展演,可说相当于NBA季后赛的东西区决赛,或相当于足球赛的两个死亡之组,西北边是可以去福建但放弃,决计留在老家大战蘑菇的马得宝。东南边則是在福建当女工的白麦苗!这是她率领一队姊妹在电子工厂当技术员(台湾称法,大陆叫啥我不知)的战役。相隔遥远加强了浪漫性,两边都简直打成了圣战,至少是展开两场盛宴。一头是臭味熏天的蘑菇棚(但凌教授和水花姐给了得宝支持),另一头是香喷喷的女工(但生活可不是乳白色的护脸膏和护手霜)。他俩分头迎战眼下的人生困境与怀抱希望去战胜,却恰恰也成了得宝、麦苗两个人在隔空「交战」(并相爱!可他们很久没相见了!反而更生情调)。这个已然不是流于戏剧性操作了,而是真实人生就是这样。同时观众也会有点担忧他俩会不会在一起?追求麦苗的人貌似出现了。这种「貌似」的处理非常高明,为何高明呢?这我分析略下,这篇不想太长。
在这段又老土又华丽的展演中,参与的人物,无论是农业教授及其助理小黄(这两个人物相当之精彩),以及威严的女工班子主任(此女甚美,又高冷又低坏到没人性?)、福建工厂老板的气息作派(和湾湾去大陆开制造业工厂的老板气息近似,草莽中疑似粗俗但又热情精明),这些安排之成功,我只能说真是服了,这戏真是神了。这个神,是神髓到让人吃惊且拍案叫绝。像是传统戏曲中的武戏一个筋斗比一个筋斗漂亮,或不输另一个场子的对台戏,所谓打对台。也是唱功戏的名角们或歌唱比赛的歌手们互飙高音,一波波、一山山压上。我不是在耍文笔,这一段华丽展演可能是电视史、电影史(因为本剧不输电影且很多地方是电影拍法)、影视史上的一个空前出手,得宝一波流,麦苗也一波流,「杀」得观众是热血沸腾又屏气凝神。「得宝团队」好到不行!「麦苗团队」也好到起鸡皮,秋红姊(就是爱省水、啥东西都想打包带回家乡给孩子)等女工的表演,连群众演员或龙套也都那么好。
整个大段子里层次丰富,又如白老师和麦苗的父女通信,编剧的文笔素简入味,口白(旁白读信)稳重,有東方老爸的殷殷说教味却又有白老师向来的开明,挺真实,老爸味很够。只因前几集对白老师的塑造就很成功了,那么他给麦苗的信也就真的形成鼓舞的价值。而得宝面对村民的眼光、老哥的质疑和操心,这也是他必须承受的。而哥哥有点质疑他却也很高兴弟弟来真的,这是欣慰感,但他是全村领导,蘑菇之战能否攻克,想当然耳他是忐忑的。陈金山也需要这个成功,凌教授是定海神针,又有小黄的忠诚辅弼,这个戏又真实又乌托邦。很美好!但不是乌托邦,是不折不扣的脱贫(挣钱)战役。每一集时间不算长(45分钟)但讲了好多事情,叫人目不转睛,因为层次丰富,两边的「团队」都有各种主将、副将、功能性球员、板凳暴徒,以及不同「敌人」和「战术」之交手。
在第十集收尾的段落,得宝、凌教授、黄助理等人,搬运蘑菇上车「出征」的一串镜头,配上抒情低缓的音乐,小卡车在乡间道路上奔驰,背景是一列火车,这实在美得很,美得很。教授的草帽飞了,风太大,我想观众们都和我都感受到这个风势,很憨,很辛苦,很甜美的清风或野风……得宝用他的青春活力拔腿狂奔去捡帽子,跑回来时先戴自己头上,顺势空出两手去爬上车尾。车子再行,得宝发明老土的叫卖腔调,没啥创意却可爱极了。这些安排是一气呵成,导演之强,我们很难推断导演是否叮嘱得宝:「你捡帽子后要戴自己头上才够喜憨。」浑然天成的作品很难分析,这段好成这样。全员都融入了。黄教授(居然)叫小黄也来喊,于是小黄用他的福建口音也喊了起来……这戏好成这样。
搬运蘑菇上车,用了优美流畅的空拍运镜,转到卡车奔驰在乡野,外加若有似无的温暖配乐,这一段的分镜我回放时做了笔记。这不是因为啥我是不是专业创作者,而是想觑出这段为何这么美。然后跳到十一集,第一次做成生意,全部售罄,凌教授发现得宝喊自己师父,开他玩笑之后准备打道回府,得宝却不上车,凌说欸!?有点不满他不赶快点,但之后却灿笑了。这个「笑」是人情世故的会意,因为得宝自掏腰包买了两只土鸡提回来,肯定是庆祝之意。整部戏都和人情世故有关,拍得真是好。回程把两只鸡放在公车走道上,这画面真土到够味,镜头带上,得宝在睡觉中甜笑,教授坐窗口累到酣睡,阳光洒入之美,他用草帽遮住脸,挡太阳光。此时音乐之美,夸大来说不下于电影《走出非洲》。
回村后,原来得宝买的一只鸡是送给水花姐的。而给水花姐的工资也是给得很周到。得福叮嘱得宝,该给水花结账,得福的严肃郑重,也是好。得宝表示那当然,水花姐那么努力,何况她跟你好过。得福有点严肃的说我是你跟就事论事嘛,这个端正(或回避感情伤痕)的神色也是好。得福顺手打了得宝脑袋一记:「看你这怂样子。」得宝笑着。得福这个哥哥的架式,以及弟弟敬畏老哥的菜样,拍得真好。后来全剧的后段,兄弟俩就可说平起平坐了,这种成长的轨迹拍得真细腻。基于这些铺垫,全剧倒数阶段,弟弟给哥哥罚酒一段,那就更是经典的双雄交心了。
第二十集兄弟喝酒的对手戏中,得福讲的当年爸爸「抓阄定命」其实有点煽情,真真假假,以父亲的角度来看兄弟俩谁适合读书怎会看不出?但我想观众包括我在内都不会计较了。这场戏长达8分多钟,了不得,美得很,美得很。其实两个人命都不好,但都別无选择,直面了自己的生涯。如此来体会,这部戏献给人民的意义并非唱高调,而是用了心。它是主旋律,但超越了主旋律,实实落在人生境遇上。
这篇我不写太长,白老师的部分(十七集「第四单元」开始挑大梁)就省略了。至于贫穷的主题,在此我亦省略,如果大家常看我豆瓣,早在山海情播映之前,我不下一次写到93年我第一次去大陆在大小城镇转的记忆,以及97年在吉林市的寒冬中住满30天,林林种种点点滴滴……这些画面、事件、情状、惨烈、奋斗、瞎事、荒唐、可爱、大气、智慧、坚毅、不可思议的焦头烂额、意料不到的悠然美好,其实山海情都讲到了,这戏不光让人感到身为中国人的尊严,也是很勇于批判的。
要说山海情没讲到啥,这个要求有点多余;要说山海情的画面还不够真实,这也是不大懂「作品里的现实」(当年的村子可能更破烂、服装和发型可能更古早或老土,甚至今时当代也有破烂寒伧的景象,这都没错,但不见得合适放在电视剧里,原因我略下,这涉及创作一下子讲不完。要看破烂可以参考80年代电影《老井》,背景也在西北,或《黄土地》也可,90年代的《小武》也成),——只是说能引起讨论可见这戏有多成功了。
在追本剧时,我一边在豆瓣广播上写了些笔记,其中有一句我写本剧很多「刁民」,后来追到22集时,竟然马喊水气呼呼修理了得福一顿,只因巧得很,得福也讲到了「刁民」(跟我隔空唱合?)。喊水对刁民二字拒不接受,发了雷霆怒火。诚然,我和得福的用语皆非不敬或歧视之意,但喊水骂得好。哇哈哈哈哈哈铪。这对我是种学习了。其实张书记对得宝也有观念训斥过,那个也很好。得宝朝陈金山反对贼的定义,也是好。这些都是观念与体会上的学习。
鄙人尻老汉,将本剧在湾湾脸书「張萬康」推荐给脸友们,一连写了数篇,也欢迎大家有缘拾梯一阅,或看我豆瓣广播上做的笔记亦可。有的脸友在我介绍后,看了本剧那是赞不绝口,启动追剧模式。且有的脸友在我力推之前就比我先追完了,跳出来呼应叫好。这些都是好现象。亦有大陆脸友看了我的脸书发文,留言表示原本只当本剧是死板的內容不感兴趣,听了你一说,「我一定要去看个究竟」。这我欣慰,这是我能为本剧做的一点事儿。
此外我建议本剧在油管能加上外语字幕,例如英法西日韩俄语,和阿拉伯语全都来,让不懂中国的老外有一个认识中国的机会。不然就外交力推各国来买这部戏在该国电视台播映。千万不要以为老外看不懂。要有自信!要愿意去相信。
千言万语,我代表我自己、我的台湾姐妹哥们,向本剧致上我们的情感,与敬意。
我是西海固人,穷是西海固撕不掉的标签,我的记忆中父辈们一直靠天吃饭,那时候父亲总是拿着那本老黄历发愁:“看今年的年景,九龙治水,三人分一饼”,那意思就是又旱了,因为老先人说“龙多了靠旱,媳妇儿多了没人做饭”,旱是穷的代名词,听父亲说旧社会西海固到处都是土匪,“穷山恶水出刁民”,刁民也是没奈何。
有人觉得水花拉着架子车拖家带口7天走300公里不现实,那是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小时候我们村有人步行几千公里上新疆、走西口。扒火车那段小时候我们村也发生过,有人因此被判刑。
我看到水花光着脚在和泥,什么是好演员,这就是好演员,热依扎就是好演员,记忆中小时候盖土胚房就那样和泥。
不要说西海固方言和陕西方言的区别,虽然我自己也感觉南腔北调,但西海固方言在外地人听来差比不大,即便是西海固,不同地域也有细微差别。
我是剧中拴闷的饰演者,我出生于七十年代。
在我的记忆中,寒假回陕西农村老家最好吃的就是油泼辣椒夹馍,或者是一把大勺伸进灶火里,拉动几下风箱,等油烧滚了后拿出来炝葱花,然后葱花油用来拌扯面,那叫一个香啊!
暑假吃的东西就多了,门前地里随手拽一把辣椒,在手心里放点盐粒,吃一口辣椒蘸盐再咬一口馍,细密的汗珠一下子就从鼻尖冒出来。
等天一擦黑就迫不及待的约上小伙伴,拿着罐头瓶去树上摸知了,回家把摸到的知了倒在盆里用盐水腌一宿,清早刚睁眼就让大人捞出来油炸了吃,那个油香味到现在都忘不了。
唯一就是吃水麻烦,要把河里的水担回家倒进大瓮里,舀水的时候一定要轻舀慢起,不然泥汤子就泛起来把水搅浑了。
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那个时代的生活就称作艰苦,但在我看来,童年时代就是一份纯真美好的回忆!
可是,在《山海情》剧中所讲述的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别说辣椒蘸盐就馍了,你能一天把洋芋吃饱都算是好日子了!
九二年入伍后,下部队演出路过西海固地区,装着灯光音响道具的大卡车开锅了。我提着桶去老乡家借水,等我沿着山羊道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时,军装已经成了土黄色,军胶鞋彻底踩进蹚土里看不见了。
眼前这处称之为房屋的建筑你要远看的话,完全和整个黄土坡混为一色,从一个门洞里钻出一个皱巴巴的老人家,一见我就露着黄黄的门牙笑着问“来了”,当我说明来意,老人面露难色的从柴堆里刨出几个黑蛋蛋放进我拎着的桶里说“莫水咧,拿上几个烤洋芋路上吃”这是我第一次对西海固地区的记忆。
再后来就是每次只要我们的车开过一道山路,那迎着大太阳的山梁上,总有一群光屁股小孩卷起漫天飞起的黄土跟着我们的车跑着、喊着!
直到去年夏天有幸参与《山海情》的创作时,我从剧本中、从吊庄移民的当地人口中才得知,当年给我洋芋的老人家可能一天也喝不上一碗水,哪里来的一桶水借给我,还有那山梁上跑着的光屁股小孩,那不是图凉快,而是根本就没裤子穿。
在我们开机拍摄当天就有一场我和得福、大有哥、五蹲的戏,我骑着自行车从远处来喊大有哥他们赶紧带上人去救杨三,因为要水和水站的人打起来被人家把杨三扣下了。
拍这场戏的过程中我会时不时的脑子里就蹦出来当兵路过西海固的画面,以至于这场戏拍了我骑自行车来的镜头后,孔笙导演说我有表演的痕迹,不真实,特别是说话的喘气节奏过于频繁,为此又重新拍了一遍,当时我没敢给导演说我是脑袋里开小差了!
但从这场戏后,我在每一场拍摄中都全神贯注的把剧中人和自己尽最大可能的贴合,按照导演要求的“真实”完成了整个拴闷角色的塑造!
《山海情》现在有这么大的反响,我想其中部分原因:一是所有的故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二是导演要求全体创作人员完全写实的去还原这段历史;三是看过的观众朋友在剧中都寻找到自己的过往或是理解了上一辈的不容易,这才是真实的共鸣!
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甘肃的学生,从小在山区长大,现在在北京读书。《山海情》这部剧,真的是完美再现了我个人的童年,也展现了家乡的变迁。虽然家乡还没有变得像剧中那样好,但是高铁马上通了,高速已经通了,一切都在变好。
关于这部剧,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每次都被不同的细节,不同的理解所感动。
但是,每次看到17集,学生们在教室唱花儿《割韭菜》《绿韭菜》,大家的弹幕总是会跑偏,和股市联系到一起,所以。趁着周六的这个下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前,西北真的是缺水,大家又都比较穷,仅有的好地都用来种植小麦,玉米,洋芋等口粮以及经济作物。所以,蔬菜,特别是绿叶菜很稀缺。像茄子,豆角,西红柿,油麦菜,白菜真的很少,基本上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买一点。顿顿吃面。天天吃面。但是吃面会腻。你想想,一碗白花花的面条,既不好看,也不好吃。
于是,韭菜这个神奇的物种出现了。它不用占很多地方,在自家的土院子里随便画出1平方的地就可以种,我们那边叫一就像那个小男孩唱的一样:“院子里的韭菜不要割”。而且韭菜的根系特别发达生命力顽强,超级耐旱,你十天半个月不浇水也不会死,洗手的水随手浇上去也没事。此外,韭菜割了过几天又会长出来,所以基本上家家都会在院子里,地的边边角角种韭菜。每次吃饭的时候,割一点韭菜,洗干净切成小段,放点油一炒。面条下出来,调好盐和醋,再给每个人的碗里挑一撮炒好的韭菜,我们那边叫“颜菜”,一碗白花花的面条,立马就发生了质变。上面飘着淡淡的油花,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绿色的韭菜,让人食欲倍增。
所以,韭菜,对我们西北人来讲,真的是天天见,离不开,同时也有一种不同的心情。即使现在条件好了。可以炒肉、茄子、豆角、西红柿、油麦菜、洋葱、胡萝卜、木耳、蘑菇啥都有,但是,韭菜,大家还是会种一点,去菜店还会买一点,这是刻到骨子里的一种感情。
所以,我很理解为什么剧中的两个小孩子唱的花为什么都是关于韭菜。那是一种给平淡的生活能带来颜色,也带来味道的美好事物呀。
谢谢大家。
我是宁夏永宁县的女子,我喜欢孔笙导演和正午阳光,感谢你们真实的把我们宁夏闽宁镇拍的如此美好,过去远远比这困难!我们在西海固要想上学,早上四点起床翻过大山中午吃的是家长给煮的洋芋,晚上翻山回家天都黑了!全家追着看这部电视剧,我和妈妈哭了好几次,谢谢政府!谢谢孔笙导演!最后谢谢福建的同胞,谢谢你们培养了林占嬉这样的教授,让我们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最后的最后让我明白了只要勤劳就有收货,我们再也不是穷乡僻壤出刁民的那类人!
接替大江大河的开年之作
没想到扶贫剧居然这么好看!!!演员都好接地气啊,都好赞!
孔笙出品必属佳品,这画面感让你不服都不行!
正午阳光出品一向品质为王,侯鸿亮+孔笙的组合也十足期待,大江大河2余热犹在,看了两集,还不错,每个人物都性格分明,有血有肉,全明星阵容,老戏骨张嘉译和尤勇发挥稳定,撑起全部笑点!这部剧摄影真的不错,有电影感~
(前排提醒本剧有普通话和方言两版,勿喷配音)接档大江2播出,正午又一诚心力作。扶贫题材不好拍,这部没有尴尬地空喊口号,讲述了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建设闽宁镇的那段历史,还原了当年的真实故事。制作很有质感,选景布景真实,服道化良心,造型也很用心,方言原音版也很有乡土风情。演员阵容非常强大,除了黄轩张嘉益闫妮热依扎黄尧郭京飞祖峰之外,还有姚晨王凯白宇的客串,角色配适度也都很高。PS.梦幻联动沉真,白麦苗丁世俊仿佛另一个世界好好活着的江阳和张晓倩啊。
方言完胜。兰州人黄轩加油,棒棒哒。
方言版突出一个酸爽,追起来
看了第一集原音方言版这节奏才是电视剧的节奏啊!好久没看这么爽的紧节奏的剧了,而且是和全家一起!目前全员演技在线,黄轩张嘉译祖峰土到认不出来原音方言完全不违和,节奏好快一秒废话费镜头没有!
看山海情的第一天;看山海情的第二天;看散害情滴滴散舔。
大家一定要看原音的啊,东南台和宁夏台!!!!!!!!!
那个说人家“福建宁夏都弄不明白的”,搞清楚了吗?这剧讲的就是90年代福建对口扶贫宁夏的故事,人讲啥都没弄明白就打一星还振振有词上了?配音也是专门做了两个版本,不习惯看普通话版去。至于包办婚姻啥的,真实表现那时候贫困山村存在的问题行不行,不表现问题后面咋表现如何解决问题和女性成长,急啥呢?看个一集就把你看出优越感了?
感谢宁夏卫视 东南卫视可以听到方言版
目测宁夏卫视和东南卫视将会因为方言版而迎来台生巅峰。
大家一定要看宁夏台的原声,其他卫视的配音实在太尬,太出戏了,张嘉译、闫妮那么正宗的陕西话。
一群十几岁的半大孩子,在大田野上狂奔着追赶火车的一幕实在是太有张力了。真正的青春,什么都敢想,怎么都好看。
长这么大我还是头一回看宁夏卫视!
扶贫剧拍出这样的水准可以说拍案叫绝。既无限贴近残酷真实,又兼顾艺术的凝练升华。有为了一口窖一头驴卖掉女子的父亲,就有徒步几百里奔赴新生活的女儿。有穷惯了苦惯了对未来不抱希望的农民,就有眼里有光心头有血脚下有路的新青年。马得福骑着自行车在黄茫茫的土地上穿行,少年们狂奔向通往外面世界的铁路,麦苗登上一去千里之遥的大巴车,他们走啊走,想把贫穷和苦难远远甩在身后。西北人的坚忍,热血,浪漫,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撒向大地。一部剧,拍出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浓烈调性,拍出了刻骨的穷,也拍出了动人的情。现实性是它的基础,诗性是在此上开出的花。黄轩真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演员,他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的表演,让马得福这一人物更加耐咀嚼,耐品尝。他给了马得福一双异常明亮清澈的眼睛,注定这个年轻人会比别人看得更远。
目前看绝对是2020年最好的剧,可是再看评论区,伤心透了,因为普通话版评分太伤了(大家帮忙顶一下,到前面让进来的人都看到,别看了普通话版又来打底分)
水花和得福之间就差了一头驴!!我恨不得变成一头驴给得福!
我实在理解不了评论里为啥啥都黑 还有说倪妮配音?????倪妮演了吗???我觉得这个剧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