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疫情来势汹汹,这是一个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物理距离被迫疏离的时代。
但又是前所未有想要打破这座孤岛,期待着能够被“谁”找到,让“我”值得存在的时代。
《谁是被害者》击中人心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
l 透明人间&孤岛人间: 谁能找到我
“透明人间”———一个从日语反输入、具有现代社会群体烙印的词语,指的是群体中没什么存在感的透明人。
就是这样一群人,死的时候穷极所有只为沐浴闪光、登上最喧嚣的舞台。他们是《谁是被害者》连环案件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最重要的麻烦制造者。因为是透明人,光靠言语的呐喊已然不够,就用生死的分量,去声嘶力竭的表达。
主创采访中透露了故事设置中的一种反讽:“活着的时候没人在乎你是谁,但你死之后大家就有兴趣了。”我曾以为这种表达本身带着一种悲情戏剧色彩,离大多数人的世界并没那么近。但年初这场变故,让所有人经历了太多。一时间,人人都沦陷在了孤岛。谁都有那么一刻,成为迷惘的孤岛人间。
故事中流浪的透明人间,用“连环遗愿”的方式串联起一种悲鸣般的羁绊。
故事外流浪的孤岛人间呢?有人弹着吉他,为阳台外无数个点灯的陌生家庭歌唱。有人投放电影,与街区邻里分享自己典藏的情怀。有人走出舒适区,为了他人生死而不顾自己生死的奔波。
孤独与羁绊,我们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串联方式。片尾曲完美诠释了这种每个人都在拼命表达的心声,很好听。
《谁》
演唱:Karencici
作曲 : 李友廷
作词 : 李友廷
害怕伸出手 装作 什么都不想要
这样也好 每天说服着自己
在原地停留 等着你 也等着我自己
你若能懂 现在别再犹豫 走进我的心
谁 能够找到我
在人海中 流浪等待 爱 将我的轮廓填满
谁 想要找到我
多么希望 拥有一个你 让我值得存在
你能否由衷 容纳每一种的我
我会愿意 赔上一切的爱
l 绝望&希望:只要还活着
这部剧可以看做是献给孤岛世界中每个人的一曲离歌,尽管难掩一种悲情基调和强烈控诉感。但作为一种媒介,聚焦透明人间,尝试与他们产生“对话”,又通过结局(徐海茵狱中的是非对峙),以及开场(苏可芸录音棚缓缓吟唱的《还活着》),明明白白的传达出这部剧的情感议题和生死价值判断。
李雅钧代表一种极致,她主张“有些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而剧中主角是泾渭分明的对立,坚信黑暗里应该去坚持,直到找到那一丝光明。通过苏可芸这个角色,也可以窥其一二。这是一个出场不过寥寥,她的一曲歌却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
苏可芸年华迟暮,是一位风光殆尽的女歌星。她身上满是风霜,歌唱时却仍眸中闪耀。唱响的是一首生命终曲,棚内的身影却有一种无论何种沧桑,依旧会重燃对表达的渴望之情。这种情绪随着声线悠然而出,牢牢抓住了人心。
只要活着,活着就好。哪怕是纠缠,哪怕是折腾。
在网上搜到这首歌的原唱陈小霞讲述这首歌的诞生,觉得很有感触,分享给大家。
│歌曲故事
这首歌的诞生来自于一次深夜里的迷路。
她很喜欢也很习惯用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因为可以一边骑一边想事情,尤其是想她正在进行的创作,意思就是一边骑车一边脑子里在谱写旋律,所以常常会骑到一些「欸?这里是哪里?」的地方去。
有次她夜里骑车回家,等她意识过来时,发现自己在一条荒凉偏僻的小路上,两旁没有建筑物,没有路灯,世界一片漆黑。
她听着自己的心跳声,安定自己的恐惧,慢慢地继续往前骑,不知道骑了多久,才终于骑回到有灯火有人烟的路上。
「还活着」是她当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
事后她回想那个经历,想着当时的感觉,想到自己六十几年来的人生。
这辈子不是第一次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漆黑里摸索着往前走,没有灯光没有同伴看不到前方,但是能怎么样呢?既然决心要前往,既然不想待在原地,当然得继续前进。
走到现在,还活着,还能写歌也还在写歌。
孤独是一定要的,也就是孤独,自己才可以一直处于能够创作的状态。虽然生命中的各种苦难还在继续纠缠,但是只要心里面还有旋律在起伏流淌,自己的灵魂就有一扇亮着灯火的窗。
「还活着」想传达的意义就如同歌名一样,经历过生命的曲折跌宕,才知道最好的风景不是终站而是过程,尝遍人生的喜怒哀乐,是生命的启发,在黑暗中听见自己始终顽强的心跳,还活着就是一种生命送来的祝福。
《还活着》
作曲 : 陈小霞
作词 : 陈小霞/李子恒(zih heng li)
编曲Arranger:陈辉阳(Chan Fai Young)
还活着 还在纠缠
生死的对弈 残缺的梦想
还能歌唱 也能感伤
灵魂的窗口透着灯光
还活着
在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孤寂的路上
黑暗中 听着自己
始终顽强的心跳
而宁静 依旧是最美的旋律
很幸运能有权力唱出悲观的自己
一首首 昨日伤口
亲吻别人的心灵
深夜里 被人情冷暖过的心
还没有失温 还活着
在没有答案没有尽头生命旅途上
荒芜中 发现自己
脆弱背后的坚强
而活着 永远是最难的动词
很庆幸能够歌唱一种安慰的力量
一首首 明日港口
停泊别人的背影
天亮后 大海中沉浮过的人
还没有绝望 还活着
还活着 不会无恙
孤单之必要 孤独是必然
人生很短 人生也长
最好的风景不是终站 是过程
近两年,网飞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拓展华语剧市场。
遗憾的是,结果却并不理想。
从噱头十足的《罪梦者》,到后来的《极道千金》与《彼岸之嫁》。
评分一路下跌(7.1,5.8,4.9),让观众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网飞出品的华语剧来了。
万万没想到,它竟然实现了口碑逆袭,为网飞打了一场翻身仗——
导演:庄绚维 / 陈冠仲 编剧:梁舒婷 / 徐瑞良 / 黄雨佳 主演:张孝全 / 许玮甯 / 王识贤 / 黄河 / 李沐 上映日期:2020-04-03(中国台湾)
集数:8 单集片长: 60分钟
这是上个月末刚上线的一部剧集。
截止目前,豆瓣评分8.1,是网飞目前出品的华语剧最佳。
此剧改编自台湾畅销小说《第四名被害者》。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剧集不仅延续了原作烧脑和推理的部分,在尺度上更是大到惊人,且完全没有马赛克。
每集的开头,都有一段郑重提示。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暴力场面”“身心不适”“斟酌观赏”
这可不是在吓唬人。
第一集刚开始,就出现了浴缸里“溶尸”的特写镜头。
到了第二集,被焚烧的“焦尸”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就连主演之一的许玮甯也表示,被剧中“尸体”的还原程度吓得反胃。
尺度之外,这部剧真正大获好评的部分,是其精妙的设定和紧凑的剧情。
男主角方毅任(张孝全 饰)是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
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
亚斯伯格症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社交困难、沟通困难,以及个性偏执等等。
而鉴识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犯罪现场取证,并运用相关专业技能来辅助推理、帮助破案。
这两个特征结合,将方毅任变成了个不近人情、只关心案件的“怪人”。
而女主角徐海茵(许玮甯 饰)和方毅任恰恰相反。
她是一家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在职场打拼多年,深谙人际往来之道。
她可以为了获得一手资讯,八面玲珑、谎话连篇。
不仅如此,她还和在私下和警局的人交往密切,以套取各类案件的最新消息。
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一起连环杀人案被联系在了一起:
一名失踪女歌手,被发现死在了一家旅馆的浴缸里。
浴缸里放置了浓度极高的强酸,被发现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
发生命案的旅馆房间里,没有他人进出的痕迹。
而女歌手尸体的死状,竟和她未发表的最后一张专辑封面照一模一样。
一时间,这起骇人听闻的溶尸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女歌手的专辑也成功发表,并且销量惊人。
当方毅任介入尸体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女歌手明明有整容史,可是这具尸体的面部骨骼却毫无整容痕迹。
更惊人的是,根据尸体的下半身骨骼特征可判断,这应该是一具男尸。
换句话说,这名死者并不是这个女歌手。
那死者到底是谁?为什么死状要模仿女歌手的封面照?失踪的女歌手又在哪里?
这些疑问尚未解决,很快又发生了第二起命案。
在一栋还未完工大楼里,发生了焚尸案。
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无法确认身份。
但是在尸体附近,却发现了一张工牌。
工牌上的工程师,恰好就职于这栋大楼的开发商。
经过警方的尸检和调查,发现这名死者并非工牌上的人。
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上一起溶尸案中被认为的死者,也就是那名失踪的女歌手。
不仅如此,这两具尸体都有一个共同点:死前体内被注入了大量的麻醉剂。
也就是说,这两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为。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一个死亡的人,就是工牌上的工程师。
果不其然,很快警方又发现了工程师的尸体。
与此同时,第一个旅馆中的死者身份也查明了:
他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务生,从小有性别认知障碍,并渴望成为女性。
随着案件逐渐深入,死者的身份都渐渐明晰。
但真正的凶手,直到现在仍然销声匿迹。
警方通过总结了这几起案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每一个死亡的人,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难以实现的愿望:
服务生希望成为女性,在死前扮演成女歌手,愿望达成后死在旅馆。
女歌手希望发表专辑,在死前专辑大卖,愿望达成后死在大楼。
工程师希望揭发自己所在的黑心公司,在死前成功揭露,愿望达成后死在仓库……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计划和预谋、精心设计的连环杀人案。
至于凶手是谁?TA为什么要帮助死者实现愿望?又为什么要杀人?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
同为犯罪悬疑题材,为什么《谁是被害者》能够超越《罪梦者》,获得观众的普遍好评?
在我看来,是因为此剧在人物设定和剧情设置上,都体现出了华语剧里难得的用心程度。
先来说说人物设定。
张孝全饰演的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和美剧《非典型少年》的主角是同一种病症)。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主创团队找来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指导,使得这个人物的言行更贴近真实。
片中有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方毅任和徐海茵在停车场,商榷利益交换的条件。
上一秒,方毅任还认为自己占据主动,振振有词。
可当他发现自己的把柄被徐海茵握在手中,被对方威胁时。
他马上变了一副脸色,然后徐徐走回自己的车内。
性格中狂躁、偏执、近乎疯狂的部分,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彻底爆发。
当他发泄完情绪,下一秒,又无缝切换回冷静理智的状态。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优势,和徐海茵交换信息。
一个在极度狂怒与极度理智之间摇摆的病人形象,由此鲜活地立了起来。
徐海茵这个角色同样如此。
主创团队找来了专业的记者,去研究和发掘他们身上的工作状态,用于剧中的角色塑造。
片中有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戏:
徐海茵为了采访第一个死者(男服务生)的家属,谎称自己是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
她事先做了一系列小动作:
衣服,从低胸衬衣换成了纯白色的卫衣。
头发,从披肩扎成了马尾。
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博取受害者家属的好感与信任。
更绝的还在后面——
为了完美营造一个人畜无害的社工形象,她在出发之前,刻意灭掉了自己还没抽完的烟。
可是,当死者的妹妹出来后。
徐海茵意外地发现,其妹妹也喜欢抽烟。
于是她又马上掏出烟,和死者妹妹坐在台阶上一起抽。
这几处细节上的动作设计,已然将一个为达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的记者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人物设定上的走心,《谁是犯罪者》在剧情上也值得一提。
剧集围绕着连环杀人案展开,环环相扣,层层解密。
最重要的是,在紧凑的剧情和精巧的故事之上,它将矛头直指当前普遍存在,却不被广泛重视的社会议题:
性别认同、校园霸凌、企业压榨、外貌歧视等等。
从剧名开始,主创团队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他们并未将镜头聚焦于作案手段高超的加害者,而是重点关注这一个个不被社会关心和重视的受害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群像。
通过这群想要放弃生命的人,来反映社会问题,并探究其背后自杀动因。
以此引发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杀群体的关爱。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30万人自杀。
走向自杀的现实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情感上的共同点却殊途同归:
这些下定决心去自杀的人,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在乎了,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活着没有意义。
这点恰好和鉴识工作形成一种悲伤的联结——
因为鉴识人员的职责,就是通过细枝末节的线索,去还原死者生前的每一个细节,去关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正如制作人曾瀚贤所说:
“鉴识科学有一句话,生前没有人在乎你是谁。
当人死了,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可惜伤心的点在于,人已经死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谁是被害者》想要探讨的核心,仍然是对于生与死意义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但《谁是被害者》给出了它的答案:
不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我们都在选择过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只不过,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活着,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死去。
但是,那些选择有价值地死去的人,却忽略了一点:
死亡何其简单,又何其短暂。
一直努力活着,才是最大的考验。
活得有价值,是比死得有价值,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张不才
吸引人的看点:1.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尸体 2.悬疑的案件 3.主角的鉴识专业知识
可惜,随着第三具尸体身份被确认,悬疑紧张的部分就荡然无存,整个事件已经摊开让观众明白了,于是看警察追查的部分失去了意义。
接着,后面连所谓“鉴识”的部分都懒得拍了,剩下就是看老爸莽撞寻女的剧情,毫无戏剧张力……
尸体部分,可能预算都用在前面,后面没有新尸体道具,直接让演员装死。所以,开始让人眼前一亮的三个看点,在后面都让人失望。
得分点:
- 溶尸的场景做得非常出彩~尸体的部分是挺用心的。
- 每集片尾有花絮可看。也是通过花絮知道主创们想表达什么,因此知道了他们在剧中没有把想做的表达出来。例如他们想写不近人情的方毅任因为女儿的事,慢慢变得想去了解别人(真没看出来);想表达有些边缘人活着的时候没人去了解,变成尸体之后,鉴证科的人却拼命想了解它生前的故事(这一点很有意思,但不说的话,看剧感觉不出来)
如果不是有花絮,真不知道原来主创这么有想法的。(可惜啊,成品没做好)
扣分点:
- 警察从头到尾办案都很水。警察的调查一直落后于记者,要看新闻才知道内幕;放刘光勇回家监视他,然后刘光勇回家自杀;刘光勇送医院,两个警察远远的在外面聊天,刘光勇就这样被人杀了。——现实有这种警察你能放心?算实实在在的辱警了吧 囧
- 男主性格孤僻,跟同事都无法相处,是怎么结婚的?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但完全没交代。显得人物很假。同理的还有徐海茵爸爸为什么要自杀。(也有网友指出,以为徐海茵的爸爸是怕自己死后,巨额债务要由妻女来偿还所以拉家带口地去死。可是后来剧情中,徐海茵和母亲虽然生活的不富裕,但也没有被疯狂追债的样子啊。 )能明显感觉到编剧创造人物只是为了剧情服务。
- 突然的父爱。离婚后对妻子女儿不闻不问,期间妻子重病、女儿陪酒……直到在案件中看到录像才想起自己原来有个女儿!然后就修改证据,疯狂寻女。这样的转变超突兀。
如果,你真的关心女儿,是为了不想伤害她们母女才选择离婚,那离婚之后也会默默关注吧?又没有说妈妈带着女儿出国了或者妈妈禁止父女相见,怎么会十年都不管妻女的死活?只能说是渣男。
- 人物缺乏成长曲线,性情突变。嗜血精明的记者因为发布了雕刻师哥哥的新闻,一步到位完成良心发现变助人为乐乖宝宝;晓孟突然就2年后想通了;警察宽哥在最后一集变大好人到处帮人……
- 李雅均家里不锁,等着方毅任随便进去、警察随便进去,家里还一直循环播放被害人自述视频。能不能拍得再假一点……(还真能……后面她居然自首去了……)
- 没有交代李雅均犯罪的决定性证据。1 李雅均怎么杀刘光勇的?——没监控没证据。2 怎么在殡仪馆偷尸体的?——不知道。3 怎么捉到李雅均的?——她自己大摇大摆走进警局自首的。是有多敷衍观众……
原以为自首是完成最后一步,结果只是因为剧情需要让方毅任找到女儿……
- 缺乏交代案情。这些连环案是怎么一步一步策划的?被害人是怎么同意的?是怎么决定顺序怎么具体实施的?一概欠奉~
- 父女相见,总是互相数日期。爸爸数女儿的成长重要日子,这点也符合爸爸的怪人性格,但女儿紧接着数爸爸经手的案子日期,数自己受伤日期、杀妈妈日期……你们两父女为什么爱一见面就互相数日子???要从这点来确认是亲生的?
- 还有鉴证方面的水份,严谨老爸居然不关门让女儿受伤……等等的不提了。甚至还有这种情景——刘光勇自杀未遂,躺在医院床上,警察急着询问:
挺可惜,这些情节元素可以发挥得更好的。例如,前几案可以像日剧那样一集一案,前半集查案,找到被害人信息,后半集挖掘被害人的故事,引观众当成连环杀人案来看——“生活遇到不公的人,居然恰好都被人杀了,凶手选被害者有什么标准?”到总体过半才让主角从关键证物发现真相,再找女儿,从女儿口中得知为什么会凑在一起实施这件案。但女儿不可能拿到芬太尼,也没有杀刘光勇的机会,再找出幕后大boss,捉到大boss之后,她再交代一系列案件的起因经过(交代清案情很重要)。
客观来说,这部剧不是一部烂片,它言之有物,有想表达的主题,有自杀者与施救者的立场对立,有些发人深省的对白(例如刘光勇老婆说,“世人记得的他,只在他犯错的那瞬间,但我记得的更多,有他的愧疚,有他的体贴与善良,那才是他真正完整的样子。”)主创有想法,但想到却做不到。
能看出编剧或者导演的稚嫩,好牌乱出,越到后面越无聊,第8集结局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简直像是多余的。
————分割线————
看到一篇影评,从另一个角度点出这部剧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这部剧里每一个糟糕的父亲和丈夫都能得到原谅?凭什么?(谁是被害者)剧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2605396/
————分割线————
苏可芸在剧中唱的那首歌,是陈小霞的《还活着》。
歌词很点题,是每个脆弱者的心声。
————分割线————
看到有一个短评是——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大陆的这些悬疑剧能有这个一半能看,都可以烧高香。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另外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都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
不明白为什么要踩大陆剧,也不知道ta到底多久没看过大陆作品,反正上一个让我觉得惊艳的华语推理剧是《唐人街探案》网剧,就今年的事~而且《唐人街探案》网剧前8集水准完全秒杀《谁是被害者》。
非英语剧集项目的开发毋庸置疑是Netflix至关重要的规划之一。不管是应对亚马逊、苹果公司和迪士尼相继推出的流媒体的竞争,还是对于Netflix自身规模的巩固与海外扩张,非英语剧集项目的成功与否,都直接关系到Netflix这家北美根基最稳的电视流媒体的前景走向。
截至当前,Netflix已经参与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剧集出品,产出了包括日剧《火花》《全裸监督》、德剧《暗黑》、西班牙剧《纸钞屋》、印度剧《德里罪案》、韩剧《王国》在内的一批数量可观的优秀电视作品,这些非英语剧集的成色毫不逊色于北美的剧集,Netflix对海外项目的投入可见一斑。
但在华语剧的出品上,Netflix却接连碰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Netflix的三部台剧《罪梦者》《极道千金》和《彼岸之嫁》交出的均是令人颇为失望的成绩。这种水土不服的窘境直到悬疑刑侦类型剧《谁是被害者》的出现才得以扭转。
新剧《谁是被害者》已于上周四正式登陆Netflix,该剧开播当日便登上了Netflix台湾地区点击量第一的位置,豆瓣截至目前的评分也稳定在8.2分,属于华语类型剧中的优异表现,同时也是Netflix近期上线的质量最好的剧集之一。
《谁是被害者》改编自台湾推理小说家天地无限的原著《第四名被害者》,由张孝全、许玮甯、王识贤领衔主演,林心如特别出演。讲述了证物鉴识官方毅任卷入一宗连环杀人案,并逐渐揭露了案件背后隐藏的一连串令人唏嘘的真相的故事。
自小患有亚斯伯格症(一种交流障碍症)的方毅任是个擅于观察、心思缜密的证物鉴识官,他在一起离奇溶尸案的鉴定证物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与失联女儿有关的线索,于是作为非前线警员的方毅任开始背着警方单独侦察。
参与报道此案的电视台记者徐海茵在得知方毅任女儿牵涉凶杀案后,立即找到并威胁方毅任,要求方毅任向她提供案件的信息,以获得独家的报道。方毅任有警方的资源,徐海茵有电视台的资源,俩人协商后决定一起合作。
溶尸案仅是这桩“连环凶杀案”的开端,随着案情的深入,他们发现了这桩连环案的规律和真相:这些“被害者”都是被社会各种力量驱逐的边缘人,上一个“被害者”为下一个“被害者”完成遗愿后自杀,以这种“接力赛“的方式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成就彼此对方,燃烧自我来唤起社会的注意。方毅任所能做的便是阻止接下来出现的“被害者”。
《谁是被害者》是个一语双关的片名,剧中的“被害者”有着两层涵义:在剧集开头,我们看到的是凶杀案中的死者,他们是法定角度的被害者。而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逐渐了解到,这些死者之死与其受到的来自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歧视、偏见、压力有关,他们被社会边缘化,是死于社会之手的被害者。
和《逃》《Last Dance》等歌曲贯穿了《想见你》的叙事一样,歌曲在本剧中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乃至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剧中所使用的歌曲几乎都是为剧集所创作的原创,几首歌的文本连贯地呈现了这些小人物在希望与绝望两种情绪间挣扎的状态。这些歌是唱给“被害者”的,也是唱给社会上那些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即将成为“被害者”的人们。
片尾曲《谁》所唱到的“谁,能够找到我”“谁,想要找到我”两个问句正是这些被边缘化的死者们的写照。想要做女孩的男孩;遭人嘲弄、事业停摆的歌手;身患绝症仍被公司压榨的职员;天赋异禀却被夺去作品权的木雕艺术家……他们在阴暗的角落里无法被人看见,也没有人想过要看见;他们想要被仰望,却总是被遗忘。
“我要你,听我道尽,我要你,我要你,我要你,替我证明,圆我的梦想,尽我的遗憾。顺理成章,续我的意念,应我的奉献,像再让我生,赎我犯的罪,还我造的孽。“歌手李友廷所创作的这首《我要你》实际上已经揭露了剧中这桩事先张扬的”连环杀人案“的线索和”被害者“间的连结,唯有以成为彼此的替身的方式,他们才能在生命最后感受到一丝温暖。
“被害者”之一的落魄歌手苏可芸在自己那首《还活着》里充满希望地唱到:“很幸运能有权利唱出悲观的自己,一首首昨日伤口,亲吻别人的心灵。深夜里被人情冷暖过的心,还没有失温,还活着。““被害者”即便是处在社会边缘和生存困境之中,对“活着”也并非未曾抱有一丝希望。
然而又如插曲《不存在遗憾》里所表达的“活得像渺小尘埃再伟大,再悲哀,泛不起一点伤感,根本不配存在,再不受渴望的毒害,埋葬最后期待。”在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包容度越来越低的社会里,在弱势者一再遭到排斥、剥削和不理解的处境中,再强大的希望也总有被浇灭的那一天。
生存与毁灭,哪一个抉择都必定经历内心百般的抗衡,即便不谈处于边缘的群体,今日社畜又有几人逃得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坚持与放弃之间的摇摆,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踟蹰不决。正如剧中所辩证的,死亡需要勇气,活着需要的却不单是勇气本身,还要继续经受各种痛苦与不堪。但唯有活着,才能够创造希望和明天。对“活下去“的呼吁贯穿了整个故事。
《谁是被害者》所辐射到的社会问题层次丰富,除了反映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人际冷漠、底层被剥削和被欺凌等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外,它还着力于批判公私合谋和新闻媒体的职业素质的道德沦丧。
警务高层领导的职业立场本应该是公正地为下属刑事侦查破案提供帮助,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职业立场本应该是不带情绪和其他不良意图地报道新闻,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在职业懒散的风气下,渎职的事情常有发生。警务高层的渎职会造成冤假错案,记者的渎职会造成对社会和具体个人的伤害,这些情况不仅发生在剧中,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不少见。
在各个类型剧的模式早已经被高度开发过之后,构思简单的类型剧很难再留住观众,因而要想获得受众和口碑,类型剧的推陈出新成为了一种必然。去年年底开播的《想见你》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有效地融合了校园、侦探、奇幻元素,带来了新奇的观感。
《谁是被害者》的推陈出新则是在于它突破了类型剧的思维定势。常规的悬疑刑侦剧焦点通常是放在”找到杀人犯”这个目标上,而《谁是被害者》直接告诉观众:剧中没有“杀人犯”,整部剧中的目标是“找到被害者”。
电视剧集也应当享有艺术审美的发言权。除了概念上令人眼前一亮外,整部剧的摄制条件和视听风格相较于大多数华语类型片也有很大提升,镜头布置的细腻度更高,构图效果更自然,打光更为讲究,是一部质感有别于台湾本土出品的剧集。
导演、编剧、演员及其他部门的相互信任和高效率配合是一部优秀作品诞生的关键。尽管本剧的质感比大多数类型剧好得多,但几位编剧和导演却并非经验老道的影人,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才进入电视行业的新人。整部剧之所以能达到当前的效果,与他们付诸心血的、一再考究的态度有关。
剧中的溶尸、焦尸等道具几乎所有细节都是高度仿真的,剧集开头即提示了观众剧中场景和道具的真实度,它们看起来可能会令人感到身理不适,视觉冲击力很强。而刑警侦查程序和证物鉴证的过程也是由专业的刑警、鉴识人员和法医参与监督和指导,力图达到与台湾刑侦的高贴合度。
在对角色的揣摩上,演员和导演也下足了功夫,男主角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这是一种症状与自闭症相似的病症,会使患者无法与普通人正常交流,但它不会影响患者的智识。处理这样的角色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把握症状的尺度:演得过激会使角色看上去失智,过简又无法呈现患者的痛苦。最终张孝全的角色完成度是令人满意的,他并没有局限在剧本和导演的要求上,自我发挥的部分得到了保留和认可。
早已经从偶像剧成功转型到大银幕的许玮甯在片中扮演的是记者徐海茵,这是一个麻木的、为独家新闻可以不惜一切手段的记者,她在与方毅任合作过程中逐渐打开内心死结,新闻报道有了温度。该角色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她的冷血比温度更为自然外露,微表情和动作细节是许玮甯合理化角色的重要工具,《目击者之追凶》的拍片经验使得她能够流畅适应悬侦类型剧的节奏。
自台湾偶像剧退出内地观众视线后,台剧的受众逐渐收窄,但台剧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滞,转型正在悄然发生,更多类型、更多题材被搬上了荧幕。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沉淀已久的台剧终于爆发,《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和《想见你》漂亮登场让无数观众再度陷入台剧狂热。而《谁是被害者》的出现,无疑为2020年代的台剧开了一个好头。
诚然,《谁是被害者》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视作品,它仍旧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制作上相较于英美类型剧的短板不少。但《谁是被害者》首先完成了它的价值输出,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媒体的控诉……这意味着它已经成功实现了电视剧目标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本剧在摄制条件上的进步,Netflix对台湾剧集项目的支持,势必会对整个华语剧集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且持续的影响。未来必定有更多如同《谁是被害者》这样的突破类型剧刻板框架、追求拍摄质感、丰富社会议题的华语剧集出现。
2020年的高分悬疑台剧,冲着大幅宣传的16禁大尺度场面和反转出演的林心如刷完了整部剧,虽迟但到,五星推荐。整个故事根据一群通过自杀完成对方遗愿的普通人作为故事主线,抽丝剥茧,逐步揭开我们所不熟知的、在生命完结线徘徊的一群人的故事。谁是被害者,谁又是加害者,在现在这个纷纷扰扰、一刻得不到喘息的社会里,如何定义存在。
相比林心如一如既往稳定的演技输出,更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方毅任和徐海茵。无论是因亚斯伯格症无法共情人类诸多情感而格格不入的方毅任,还是童年阴影挥之不去、嗜血工作掩饰内心的徐海茵,人物性格立得很稳,从一开始的锋芒毕露逐步因为遗愿清单事件不断丧命的人软化内心,两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从故事中的细枝末节展现的十分自然。最为惊艳的是徐海茵和李雅均在最后监狱的对话,对于我来说很有效的反转了故事想要传达的宗旨,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只有活着才能看到希望从未磨灭,只有活着才能为自己争取到实质的理解,而死去,无疑是让爱你的人更加渴求一份勇气罢了。
整部剧故事十分完整,结局对每一个人物都做了真正的反转,传达出无比深刻的理念。对每个活着的人接下去人生的设定无不在点明,活着才能有更多希望,因为人只有活着才能有所作为。赵承宽是个意外的惊喜,直到最后一刻才能理解他,他所有前期表现出来令人不解、厌恶的行径其实不存在任何的恶意和居心,只是一个普通人会有的情绪和行为,本质的善良是需要通过时间来延展的。
也许豆瓣电影简介已经将本剧翻拍自天地无限的《第四名被害者》删除了。所以本文会从原著角度切入,分析原著和本剧的异同,但无论从原著方面来看,还是单看剧集的质量来看,本剧的完成度较为一般。前面吊足口胃的悬疑谜案、重口猎奇的尸体装置、克制写实的科学鉴识画面呈现(至少比隔壁家法证先锋4高科技鉴证,来的有意思吧)以及耐人寻味的角色关系,后半部分我已经觉察到苗头不对劲,基本就是很拖沓的节奏,到大结局时,质量却更是一落千丈,笔者可能还没到三十而立的时候,但是这种所谓的大条道理说教,我在十年前就觉得颇为反感。正所谓“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看到本剧结局生硬说教式的台词灌输,犹如潲水味的鸡汤,我这几天肯定是过不好了。
截取自外网的新闻,原来已经有韩国影视制作方拿下版权,近几年韩国的类型编剧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也许是他们本土的类型小说家都去当编剧吧,甚至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改编能力——将比较普通的原著,改编成佳作,本人还是相当期待韩国的影视改编版本,因为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我真的很喜欢,亦相当信任韩国编剧的能力。
再说回原著《第四名被害者》,虽然豆瓣读书没有出分,甚至个别评价也不是很好,但是个人认为绝对称得上华文推理的佳作,几乎是一气呵成、超乎预期的阅读体验,开篇的“方梦鱼连续杀人案件”揭开本小说的神秘面纱,留下凶手认罪自杀,但是死者尸体却一无所获的悬念,故事围绕此悬念逐步展开,通过新闻媒体的角度切入,接二连三找出死者猎奇的尸体,反复刻画书中角色心理活动的变化,使得主人翁和配角塑造立体化,再加上每一章后都有各种媒体内容相互映衬小说内容(类似博客、新闻采访、新闻节目、脸书),同时赋予小说中独特的新鲜感和现代感。真凶虽然并不令人意外,但是真相大白的时候,交代的线索以及伏线均有合理的回收。至少是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过程,还有丰富的人物塑造。
网剧除了保留媒体人徐海音(茵)这个重要角色和以猎奇的尸体装置噱头之外,完全跟原著是两种走向的故事,《谁是被害者》也就结尾提到《第四名被害者》里的案件,实话说要是编剧按照原著的故事走向来拍,完成度绝对比你们硬造的故事好很多,个人对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予以谴责。
再聊一下演员选角方面,张考全倒是没多大问题,当然张考全其实结尾的情绪掌控还没有很到位,导致观众会有尬尬的感觉,不过倒不是关键,至少前面几集塑造这个角色是成功的。拉跨主要在于林心如这个角色上面,表演浮夸缺乏质感,台词因为编剧的问题富含潲水味的鸡汤味道,反正就是很俗套那种我是正义的小天使是社会的问题是你们的问题诸如此类的……摆脱能不能别让林心如接这个超乎她能力之外的角色,她的演戏水平明明还停留在大明河畔的紫薇啊,我相信至少许玮甯去演林心如的角色,完成度亦会高出许多。
当然王识贤和许玮甯的表演还是水平线以上,尤其许玮甯这个演员,她早已不是那个和袁湘琴争江直树的 裴子瑜,演技不断进步之余,隐隐约约有湾湾悬疑恐怖类第一女主的感觉。在程伟豪的《红衣小女孩》《目击者追凶》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陈正道的《记忆大师》短短几个镜头就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陈正道《秘密访客》,许玮甯会拿出怎么样的表现出来,我们大可拭目以待。《谁是被害者》中,她成熟自然的表演,神态表情拿捏相当到位,台词虽然大多是轻描淡写地念出来,但就是给出的感觉是掷地有声的。 当然悬疑恐怖类的导演们,为什么会比较青睐这位演员,很大可能是因为许玮甯身上具备那股混血儿的异国风情,会赋予观众一种特别的神秘感。
电影制作和细节处理方面,单看网飞华语网剧角度来看,算的上制作精良吧。开头警官入场调查尸体的电梯长镜头、前几集重口味的尸体装置呈现、还有一些远景镜头和背景音乐配合以及角色抒发情感的镜头把控,我还是觉得挺ok的。主要还是剧本拖后腿,有一说一,这样的剧本配不上本剧的制作团队。
最后回归到网剧评分上,1778人评价,8.3分,还有很大潜力空间下降,我个人认为至少下降到7.3-7.5空间,豆瓣友邻打分的不多,现今只有桃姐打了四星(其实是七分),如果不考虑原著小说的话,本剧我会给三星,但一旦考虑原著小说,就感觉人不好了,那就两星为敬吧,希望网飞可以继续买多点推理小说来改编,同时亦希望下次编剧拿出更好的表现出来。
剧情不如《暗黑者》,动机不如《心理罪》,鉴证不如《法医秦明》,猎奇不如《十宗罪》。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全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够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台剧,尤其最后两集非常有感染力,许玮甯特别好特别好,小女孩有点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线,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过了让整个故事给人的震撼程度大减分
剧情很紧凑,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从十多年对妻女不闻不问发展到忆女成狂的?这个情绪有点不连贯啊
因为林心如的参演,五星观望
很好看,喜欢林心如~
林心如演技爆发!剧情很紧凑啊。
挺精良的剧集。视听讲究,悬疑和氛围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许玮甯和林心如的视角,她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并且,两个人是分别从死与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表演集体在线,张孝全各种强迫症式的动作细节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个自以为善的恶魔形象也不错。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几个想要抓住的人。每个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议题和社会元素,联结在一起还是觉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娱乐性,苏可芸比较有趣。许玮甯和张孝全稳定发挥,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台词写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讨论还不够公允
netflix资本的注入,东亚文化产业必然形成新阶段,日韩及台湾看来复苏势必成然
林心如演技很👍
已經是少數好看的台劇了 近來網飛的台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这部剧还真的蛮不错的,特别是林心如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别演出。但是超强素颜出演,还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伤痕等特效妆,是真的很不错,让人看了就觉得她是李雅钧,没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戏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会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饰演这么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确实表现得很好,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戏,实力演员👍👍👍
“我们不要放弃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为止最佳台剧。网飞出品的几部华语剧里,罪梦者和这部是最喜欢的两部,但是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欢哪一部的结局。张孝全在两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许玮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点喜欢上。林心如表现很惊艳,但是我觉得稍稍有一点过。
林心如
7分,开场很重口,果然网飞尺度可以。悬念也不错,不过中间往后几集就有点弱了,大概朝着你能想到的方向推进。张孝全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台剧越来越能打了,以受害者为切入点,“有的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探讨了蛮多东西,社会/人情/亲情/无良记者…张孝全和许玮甯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疯子也可圈可点。节奏有点高开低走,到了第六集劲就不足了。
还好,口碑吹的来势汹汹,可过程比较乏味,看似在不断延伸却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鉴证科办案能力一般,全靠现实阻力推进,偏故弄玄虚的刻意伪装,前几集还未见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继续追下去,不过内地以外的大尺度华语犯罪题材,也只能靠港台来办了,全部看完了还是台湾现实呈现和关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气息,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新鲜但确实有警醒的意义,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张孝全尬,直接就跳戏了,角色张力吃重,总觉得他们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说好台词,有种间离的搞笑感,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