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师。平时看的电影和《影武者》相比起来,更像一种商品和媒介,但黑泽明的电影就让人觉得在看电影这门艺术,可能因为是北影节在资料馆看的,所以更有这种感觉。有这种感觉的原因,还可能是胶片和戏剧式表演带来的疏离感,以及非常突出的构图、色彩、节奏、场面调度和服化道的设计。
夜战的那场戏,「不动如山」的调度,真的让我有「这是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区别」的感觉。节奏的把握还体现在一个地方,许多对话的场景都是一个镜头拍完,不切镜头的话画面的节奏都要靠演员们来完成,厉害的是,这些场景都一点也不拖沓,比如替身暴露后,重臣们商量对策时,信策先坐下,另一个将军再坐下,然后伴随着对话,两两坐下,干净利落,节奏分明。
看完另一个感受是,处处都是仪式感,下对上的礼节是仪式感,房间的装潢也是仪式感,服饰更是仪式感,「风林火山」的旗帜、战服都很美。当信玄受伤后,军队撤退的镜头,流动的红绿白旗帜,真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
影子的人物弧光也很合理,从窃贼到信玄的扮演者,他都还是他自己,从扮演者再到无身份的人,他终于成为影子的隐喻。影子永远不逢时,当他被要求扮演信玄的时候,他没有做好准备,当他做好准备的时候,他又不被需要了。
电影中当织田信长知道了武田信玄的死讯后,拿出折扇,来了这么一段:“人生在世五十年,大千世界一瞬间,浮生若梦,仿佛间,幻境一场,生者无常,终须尽。”
我这才知道,这句话的来历,不是中国诗句,而是日本平氏敦盛的传说。传说的内容在附文中。其中有一段被能剧演绎,歌词如下:
思へばこの世は常の住み家にあらず。
草葉に置く白露、水に宿る月よりなほあやし。
きんこくに花を詠じ、榮花は先つて無常の風に誘はるる。
南樓の月を弄ぶ輩も月に先つて有為の雲にかくれり。
人間五十年、下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最后几句的唐诗体翻译为:人生五十载,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何复撼。
这部电影的剧情中,就用了敦盛的典故。信玄军攻打城池不下,敌军中每晚有人吹笛,信玄好奇去观战,结果被刺杀。吹笛者就是古时候平敦盛的故事,而信长喜欢唱的那一段,同样也是来自于这个典故 -- “人間五十年”。
具体的典故内容(太长了)请参看:
http://hirose.blogbus.com/logs/51695483.html 日本电影对于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几位日本名导演的名字对我来说还是如雷贯耳的,比如黑泽明,光看过他的《影武者》后,对这位导演的“功力”就已经深为叹服了。黑泽明的电影我只看过这部《影武者》,所以我无法将它与他的其它作品比较,但是这部剧情上并不紧张刺激的影片却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紧紧抓住了我,让我目睹了一个家族的衰亡,以及一个影武者的无奈。
所谓影武者,即替身,但是这不像演员的替身那么简单,多为重要人物的替身,作为一个影武者,你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你要近乎忘记自己本来面目的去做另一个人的替身。剧中的影武者则是日本战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武田信玄的替身,在武田信玄意外死后,其重臣为了遵守三年不发丧的诺言,让一个影武者以武田信玄的姿态支撑了武田家族三年,然而正如信玄的弟弟所说的,本体都去了,影子如何存在,终究,三年之间,一个家族的背影随其本体的逝去而渐渐消逝,直至无形。
在这部以风云变幻的日本战国历史为背景的影片中,导演表现出了很强的掌控大局的能力,开场不久就将当时的整个格局交代的非常清楚,让我这个对日本战国史并不十分熟悉的人也立刻明了的背景,进而可以迅速进入到对剧情的关注中。我看过很多历史体裁的电影或电视剧,经常发现在剧情进行了很长时间了,都让人对其背景不甚了解,以至于很多片子看完之后,也觉得迷迷糊糊,还要再去网上狂搜一番背景资料。影片对人物的刻画也很到位,让我感觉既个性鲜明又无甚个性,片中的人物形象从言行中都将其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同时导演没有有意无意的为其增添固定的形象表征,所以让我无法判断各个人物究竟是奸雄?能臣?贤人?看惯了往往将人物形象定势化的中国历史剧后,再看黑泽明的这部影片,他更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事件,揭示人物性格,显得更大气,而其对影武者的刻画更显出了他的一种人文情怀,将日本的文化和价值观都出色的予以展现。
影片最让我叫好的还是它对战争的表现上,据说拍摄这部影片时,黑泽明的资源并不丰富,从影片几处本应展现大场面的地方显得过于稀少的人群多少可以看出。但是,黑泽明没有刻意通过“人海战术”来展现一场场大战,我们看过太多以全景时的千军万马的场面来展现战争的影片,其中达到良好效果的并不多。黑泽明的展现手法显的很老成,比如,不断通过快马加鞭的士兵传令渲染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而在影武者以信玄的身份参战的那场战斗中,在黑夜里,通过哨兵不断传令右处来敌,左处来敌来展现战势的紧张激烈显得很妙。到了片末武田信玄之子与织田信长一战显得尤为精彩,当“风”、“林”、“火”三支部队不断出战,又不断失败时,导演没有直接展现他们在战斗过程中的惨状,而是每当一支部队出列后,都会伴随一阵激烈的枪声,将镜头对准战争的目击者:被驱逐的影武者和武田一方的惊愕、痛苦的表情上,这样不必直接展现战场,观众也可以从那痛苦的表情中知晓战争的惨烈和结局。而后,又是长时间的展现战后战场的惨状,血肉模糊的士兵,挣扎着试图站起的战马,加上挣扎着冲进战场的落魄影武者,都为此战抹上了更悲壮的色彩。过去学古文时读《左传》,其表现战争便是着重描写战前策划和战后总结,对战场只是以精辟的文字从侧面略作描写,但是这个战争大势却跃然纸上,黑泽明在这部片子的战争拍摄上便很有此特点。在最后一站前,当织田信长听说武田家族出兵时,一句“山动了”这三个字就已经将武田家族败亡的前景予以揭示,可谓精妙。我想如今,单纯再试图以“人海战术”来展示一场浩大的战斗已经很难给观众留下印象,黑泽明在这部二十多年前的影片中展现的战争表现手法值得更多的导演去借鉴。
武田信玄的影武者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他本来只是一个将要被处死的盗贼,只是由于被信玄的弟弟偶然发现长的与信玄相象而被培养成一名影武者。他的命运就此改变,他从此要做一个“他人”,影武者起初充满了不愿,但是或许出于东方传统的报恩和忠心,他成为了逝去的信玄的影子,也成为了一个衰落家族的最后一抹背影。他成功的扮演了这个角色直至三年期将满,但是最终一次马上意外使他被识破,只能落魄的被放逐。但是他自从成为影武者开始,就已经失去了自我,他无法做回自己,失去了本体的他失魂落魄,所以他要远远的望着“他”的继承人,他要痛心的目睹“他”的军队的失败,他要挣扎试图去扶起倒下的“他”的旗帜,直至死去,完成一个“影子”的使命。黑泽明没有将“影武者”这一身份传奇化、浪漫化,而是深刻刻画了一个只能扮演他人的武者的无奈,特别是他在被放逐后的那种失落将一个失去自我的人的辛酸自然展现。
黑泽明没有让我失望,一个大师成为大师是有其原因的,《影武者》确实是部出色的电影,也激起我对黑泽明及日本电影更多的兴趣,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优秀的日本电影,如果这样,《影武者》对于我来说将不只是部电影那么简单。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81065.html
东方出了一个黑泽明,绝对是日本之幸啊!大师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电影开头一段信玄、信廉及其影武者的戏就直接超神了。黑泽明用一己之力就将日本电影的战旗直接插在了亚洲巅峰王座上,是影迷含佬量最高的导演了,以至于这部电影竟然是由科波拉和卢卡斯亲自投资,黑泽明才得以拍摄生涯第一部彩色电影,就将色彩运用得极为出色,各种大场面调度结合独特的美学风格显得宏大而又精致,视觉感丰富,绝对是古代冷兵器战争的顶级演绎!仲代达矢的表演甚至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让人都想惊叹一声Pentakill。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孙子兵法中的风林火山千百年来灌溉了日本文化滋养出黑泽明这样的大神,重新反哺了张艺谋之《影》,武田德川织田在战国时期的村长械斗也因其塑造而如雷贯耳!另外像月代头、殿上眉、能剧多方面展现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日本文化。
颜色像血是南蛮的酒,容貌像王是阶下的囚。影子假扮真身仿若蒙受钉刑,傀儡成为霸主吓退十万精兵。影子一夜领悟了不动如山,将军半生却未懂。敌我双方都没有看穿的傀儡,却被一匹宝马识破。真身不在,透过釜瓦传递恐惧;毛将焉附,借助虹光返照悲鸣。须臾钟鸣鼎食,转瞬丧家之犬,诹访河影子终成真身。
三个小时的电影,分了三次才看完,果然经典。结尾的故事早就知道,真正看到结尾风、林、火部队先后做决死冲锋的那一段只有马蹄声、枪声和配乐的镜头,还是震撼了。黑泽明不愧是大师,他不但讲好了一个故事,还把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用运动的画面和歌剧般的音乐留在了观众的记忆中。
主公大病初愈,不能骑马
「影子依附人而生,若没有了本尊,影子意义何存」武田信廉、武田胜赖又何尝不是屈就于武田信玄威名下的傀儡?骗过了敌我,却骗不过一匹马;影武者反而是武田精神的正统传承(水中叩拜(武田附体)、草丛中呐喊(武田悲悯)、水中死亡(武田离去))。风林火山,黑泽明那霸道磅礴的色彩啊!
没想到其实拍得很实在啊,要当好影子,要骗过敌人、孙子、侍妾、马,一关关都得过,仲代达矢演得真真好,最后真让人悲从中来。喝着红酒说着阿门的织田信长可爱了,唉,“人生在世五十年,大千世界一瞬间,人生不过南柯梦,幻境一场,生者无常,终须尽”
1980年戛纳金棕榈得主。黑泽明对色彩、光影和调度的掌控已臻化境,固定长镜头起势,梦境一段绚烂迷人,似是为《梦》作预演,配乐以军鼓为主,氛围营造极佳。全片细看均得益于"侧面"二字:两场战争戏避实就虚,充分利用画外空间;影武者命运烘托出家族和时代的悲歌;看似摹替身,实则写主公。(8.5/10)
虽然不算黑泽明最好的一部电影,但,作为武士电影来说,是最好了,没有之一!
「影子」是什么?决不是生死置换,一个具象的替身而已,而是旗帜,是血液,武田一氏共死的信义和忠诚。被驱逐的影子正是武田不安的灵魂,见证宿命降临,见证时代终结。山林将倾,生者无常,南柯一梦,幻境一场。
“我经常想放弃自我,恢复自由,但实在是太自私。影子是离不开人的…有了真身,替身才有意义。” 最精彩是中间替身装真身的桥段,荒诞又合理,忍俊不禁。不动如山的精神气,看得我也不动如山,腰酸背疼,但无疑仍是一部经典。
这样一部电影出在,在那个没有什么特技的年代,在那个“小规模”械斗就算战国时代的日本,而吴宇森把三国时代的赤壁排成了圣斗士,甚至剧中历史人物的名字都弄错,他已毫无节操,只是捞钱而已。
2019/08/25 二刷。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怪信玄自己,非要去草原音乐节支个帐篷听笛子独奏。文艺是种病啊。
有些地方张艺谋的画面摄影高于黑泽明,但是黑泽明的场面、氛围调动远胜张,尤其是更为深刻的东方人文情怀。在本片里面,视觉系形式化风格造成节奏的拖沓,武士的信义的表达,还有战争场面调度上,黑泽明无疑是大师。中间的那段梦境真是惊艳!日本人认真起来,确实是世上无双!8.9
仲代达矢中途坐在了我的座位后面,大气不敢出也不敢扭头看他。灯光亮起,恍如隔境。跟银幕中的人一同观看三十年前拍摄的关于五百年前的故事,最奇特的观影感受,人生圆满了。吴宇森你抢了我们粉丝的福利!
以小人物命运书写大名家族兴衰,黑泽明才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他比张艺谋《影》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技法的纯粹,清晰主题之下,用向心力做减法,探讨“生之欲求”与“死之余音”。伟大的精神在肉身陨灭后依旧影响他人,可惜离了主人的影子终究无法力挽狂澜。“风林火山”出自《孙子兵法》,此四字真言浓缩了武田家族的军事策略,可惜铁骑难敌火枪,在“不动如山”中悲壮而亡。到底是坚守旧的光荣传统,还是向流行趋势低头?这是晚年黑泽明的创作困境,亦是张艺谋陈凯歌一辈当下的困境。
如果不总跳出来唱人生五十年,信长还是个很有魅力的男人~~
黑泽明的代表作。仲代达矢在片中一人饰两角,将武田信玄的气度和影武者的尴尬都演绎得淋漓尽致。尽管武田信玄在三十多分钟左右就死亡了,但他毫无疑问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此后的剧情信玄的阴影无时不刻地笼罩着敌对双方。本片的国语版虽然配音不错,但用词不够典雅,这点是遗憾。
心服口服的好片子啊。讲到个人成长、宿命;讲到诸侯割据,英雄相惜;讲到作战方针治国之道;讲到以静制动,不动如山;讲到影子和本尊的凄凉关系;讲到体制离开领导者之后的续命和衰落……34年前就有如此好电影,真心牛逼!
影子依附人而生,没有了人也就没了影子。风林火山一场战争戏很有气势。中间那斑斓的梦是在给之后的《梦》做演习么
张艺谋的影是讲影子的故事 黑泽明的影则是用影子来讲真身的故事 相比其中牵扯的家臣爱妾子孙仇敌折射出的宿命感 张艺谋蹩脚的爱情亲情戏就显得格外蹩脚和表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