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遗嘱》拍摄于疫情之前,但上映却正值疫情期间,值此院线为求生都改外卖爆米花之际,对于这样一部小制作的走心之作,可谓生不逢时。不过,也许恰逢其时,它让我有机会和朋友们从片子聊开去,谈谈疫情之下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由此记录经历着时代巨浪的我们。希望能坚持下去,成个系列,甚至成册,因为值得如此。 ——题记
我有时会想这位不让须眉的蚌埠二姐难道前世曾是策马行天下的盖世英雄,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可以迅速将各路才俊聚在麾下,那架势俨然是给她一杆枪,她就是穆桂英。接风宴席间,我见识了来自川赣云贵等地的女子,虽然性格各异,但各个眉宇间透着英气,尽管学历不高,却都是在市场中跌打滚爬,真刀真枪地搏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其中就有一位精灵般的女子——秋子。
秋子痴迷于苗绣,那些深入苗岭四处搜罗来的经年古老绣片,在她手里仿佛焕发了生机,点缀在各色衣装的袖口、衣领、肩头上,别有一番韵味。说起苗绣的历史,她更是如数家珍。也正是从她这里,我了解到,在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之外,还有直到近50年才逐渐走出大山深处的苗绣,它以针法精巧,古秀文雅、色彩丰富而闻名,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烈,各色纹样除了审美价值之外,其古老文化符号所承载的内涵也日益得到世界认可,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刺绣。秋子每天的时光大部分就是与老绣片为伍,在手作中度过。她有着一双善睐的明眸,仿佛就是为了发现美好而生。凭借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她将苗绣上的古老符号加以提炼,同时融入时尚元素,设计出民族传统兼具现代时尚美感的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四季轮动,岁月沉淀了生命的厚重和安静。
“那年,我和老公初次来到丽江白沙古镇,在一家小店门口,偶遇一位素衣男子在窗外专注地一针一线刺绣,我登时把行李箱往地上一扔,道,‘我走不动了’,老公以为我是太累,其实是眼前的场景让我怦然心动。因为在那一瞬间,我意识到自己就是属于这里,于是当即决定就此住下。”三年前,初到白沙古镇时的情景,她依然历历在目。
丽江虽然以走马、观花和遇见而闻名,但选择留下的更多是有故事的人们,他们就像秋子一样,怀揣梦想,不愿在千城一面的大都市苟活,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玉龙雪山脚下,在孕育了西南古老纳西族文化的源头,仿佛是得到了三朵神的护佑,他们扎下根来。从白手起家,到开枝散叶,枝枝蔓蔓,顽强生长。
即便是由于疫情影响,古镇游客寥寥,秋子依然如故,她认真地生活,在手作中安然度日,泰然接受生活中的变数。春光烂漫,似乎与世隔绝的古镇露出自己纯真的样貌,依然静好,但无处不在的生命力量,让人感受到万物正在慢慢醒来。雪山路的樱花正开得灿烂,她院子里的樱花却已经开谢,今年的樱桃也许会分外的甜……
反观影片《奇葩遗嘱》讲述的却是另一番生活样貌。步入中年的男主历经婚姻不幸,经济窘迫,还要托起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巨大的压力竟然导致他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自身生理出现的问题。虽然是喜剧,但在观片的同时,黑色幽默的搞笑场面又屡屡让人心中不禁涌起阵阵酸楚。这些窘迫场景何尝不是生活中我们经历的真实写照。当被迫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被业绩、房贷、车贷等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在下班进屋前,关上车门,吸一支烟,让自己得以片刻的喘息。
前不久,朋友圈有个话题频现“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什么?” 除了去享用美食,去共赏樱花之外,我们却迎来另一个意外答案,全国多地现“离婚高峰”,广深近一个月离婚约满!疫情期间,爱情居然也发生了熔断。一个月宅家的四目相对,也是疫情带来的一次大考。在生活和责任当中挣扎的我们,似乎不经意间早已迷失,只顾一路疾驰,却在不知何时起跑偏了方向。
同样是关于中年人的故事,1982年拍摄的《人到中年》的镜头很文艺,节奏缓慢,就像木心所言,一生只够爱一人,慢成诗般的从前的日子,不但影片节奏与画面文艺范儿十足,连台词都带着甜,男主对女主说“您就是一句最美的诗”。反观《奇葩遗嘱》的前半部分,大量运用了无厘头风格,其大团圆结局也充满了欢快调子,正好适合目前团结抗疫的国人,因为那许多不敢出门,不得已禁足在家的人们,已然承受了太多的沉重,太需要这样一抹亮色。但它又是一部黑色荒诞剧,用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来叙述沉重的话题,也许是人到中年普通的家庭都有着共同的困窘,压力之大,对于责任心颇强的男主来说都难以维系。当然因为经济的困窘,磕磕绊绊在所难免,直到父亲的遗嘱带来了希望。故事的重点在于片中一家人齐心做包子的情节,即使所用馅料完全一样,但还是难做与父亲的相媲美,几多反复,主人公终于细品出内在滋味,自己一直以来的付出并非出于爱,而是责任使然,所以难免内心积下怨气。制作过程如果缺了“爱”这最关键的食材,那个中滋味势必有别于有爱的包子,会让味蕾感受到不同。
但编剧显然不会这么简单铺就,虽然叙事流畅,一气呵成,然而很多情节的设置都把握住了泪点,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呈现出最贴近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图景。当经济上捉襟见肘的一家人初初听说有200万遗产在望时,不禁为这笔意外之财欣喜如狂。为得到父亲遗嘱所提及的神奇秘方,众人不惜一再违逆男主的意愿,恨不得连婚姻大事也代为安排,让他险些因此痛失真爱。此举也许会引来观者的不解,甚至忍不住要指责一二,但当一切都是为了活着和生存……。正如,疫情之下,复工第一天,上班高峰时的北京地铁再度拥堵;丈夫揣着妻备好的便当,戴好口罩,毅然迈出多日未曾出过的房门……。
磨难与坎坷会教育人,爱与温暖也同样,片中人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最终靠着互相治愈,互相取暖而活下去,最后男主也终抱得美人归。对于曾受挫于爱情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个好样本,真爱无敌。因为爱,男主终能放弃最初对的金钱的狂热与重负下的怨气,也感化了自己的家人。同样是写人到中年的尴尬,《人到中年》就伤感得多,以悲剧收场,也许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整体经济水平有关,也许当人们不再担心温饱,内心深处的爱才会被点燃。
《奇葩遗嘱》拍摄于疫情之前,但上映却正值疫情期间,值此院线为求生都改外卖爆米花之际,对于这样一部小制作的走心之作,可谓生不逢时。不过,也许恰逢其时,它让我有机会和朋友们从片子聊开去,谈谈疫情之下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由此记录经历着时代巨浪的我们。希望能坚持下去,成个系列,甚至成册,因为值得如此。 ——题记
最近看了部片子《奇葩遗嘱》,是全程在安徽巢湖取景,而且是在当地拍摄的首部喜剧电影。打开弹幕,时不时就会看到有目光锐利的观众发现拍摄地恰好是自己常去的某家店,或是旅途中曾路过的某个地标点,不由得各种小激动。这种在片中融入当地优美风景和本土人文特色的做法当然可圈可点。这会有助于当地知名度的提升,也势必对拉动当地旅游经济会产生积极作用。《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两部国产科幻电影的热卖,使其置景拍摄地青岛成为众人的焦点,便是极好的例证。更不必说,法国导演让·阿诺执导的电影《狼图腾》让拍摄地锡林郭勒乌拉盖原始草原成为家喻户晓的旅游目的地,而网上还有人追随著名美剧《绝命毒师》剧集的脚步,前往拍摄地墨西哥老城阿尔伯克找寻主角老白去过的餐厅和景点,相关攻略更是在这部神剧的铁粉当中疯传。
对地理知识稍有了解,便会知道安徽省被南北分界线秦岭和淮河贯穿,一省之内既有北方部分,也有南方部分。这里的城市大多都兼容南北方特点,其中就有蚌埠,而我和安徽的缘分就始于“蚌埠二姐”。
我是在北京北锣鼓巷的酒吧被蚌埠二姐捡到的,遂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当然这些年也少不了拌嘴,主要是我嘚瑟,她忍着,然后,咬着后槽牙,还不耽误给我做衣服。嗯,我们属于那种怎么打都拆不散的姐妹,而且我的行头基本都是她帮着置办。我们非常互补,我伶牙俐齿,却手笨无比,善于搞破坏,好端端的东西落我手里不知怎么就……更别指望什么缝缝补补。就连千载难逢缝个扣子也往往导致四处摸索疑似遗失在被褥或是衣服里的钢针的惊悚剧情。她则全然不同,喜欢闷头做事,少言寡语,没上过什么学的她,书本知识匮乏,这让她没什么勇气在人前说话。但是她的手巧到惊天地泣鬼神,摆弄各种复杂精美的绣片,在她看来,完全没有挑战。可是一提到服装设计和搭配,她便瞬间换了个人,品味超凡脱俗,对服装市场的微观宏观如数家珍。白手起家的她一点点从销售做起,点滴积累,磨砺自己精准独到的判断力,归衣品牌的创建也是她十余年跌打滚爬历经磨砺之后的水到渠成。过硬的功底让她在疫情期间不但毫发无损,相反业绩还能继续稳步提升。
现如今,她带领几十位少数民族地区的绣娘,将非遗文化以服装为载体发扬传承,将归衣品牌几乎打造成蚌埠的城市名片。她是那种周围不乏崇拜者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不俗的装扮都会吸睛无数,令人称奇的是还是女性粉丝居多,这在偶像圈可绝对不多见。
严格来讲,她算不上美女,但是骨子里透出的自信和优雅,极好地诠释了衣装的曼妙神韵,她为身边的女性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生活态度:除了相夫教子,女人还可以选择独立,温润如玉而不失风骨,但同时,那种美是你稍微垫垫脚尖就能够得到的,它就在你我身边,接着地气,谦逊而温婉,全然没有光彩照人的大牌明星那种美艳却遥不可及。
孟京辉话剧《恋爱的犀牛》中有句台词,“有一天,我希望,我的喜悦在睡眠,我的悲伤也在睡眠,不会被弹起,也不会下沉,平静而有内涵,温柔而不失个性。在我看来,她做到了这一点。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讲,有思想,有忧伤和理想,这才是生活。
《奇葩遗嘱》拍摄于疫情之前,但上映却正值疫情期间,值此院线为求生都改外卖爆米花之际,对于这样一部小制作的走心之作,可谓生不逢时。不过,也许恰逢其时,它让我有机会和朋友们从片子聊开去,谈谈疫情之下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由此记录经历着时代巨浪的我们。希望能坚持下去,成个系列,甚至成册,因为值得如此。 ——题记
从优酷热播《奇葩遗嘱》说开去,疫情下的生活和爱情
这天清晨是从4:30开始,因为要去赶早班飞机,跨越祖国东南到西南的2500公里,去丽江和闺蜜蚌埠二姐赴约。自疫情以来,这是我被迫常驻厦门之后的第一次远行。雨后清晨的街头,行人寥寥,但是空气里透着清凉,让我不由得深吸了几口,回想大都市雾霾的那种混合重口味的灼热感,如临仙境。
去机场还有些路程,于是顺势和出租车司机攀谈了起来。这位师傅来自河南,相当健谈,一听就是个有故事的人。他讲到自己来自周口,曾在北京发展,历经过生意场的不如意,如今选择在厦门安度晚年,开出租纯粹是为了有点事做。言语中,他透露出对这座城的喜爱,幸福感似乎爆棚,问其故,答道,45岁时,爱妻意外身故,北京成了他的伤心地,届时,一双孝顺儿女均已成家立业,河南北京也都有置业,衣食不愁的他选择南下,择一地,愿颐养天年。厦门是第一站,而这座干净有序而透着文明的港口城市顿时将他吸引,就此驻足。
谈及这次疫情的影响,他很是感慨,除了出行减少导致收入锐减之外,他却提到疫情带来的诸多好处,生活被迫变得简单,切断了昨天和明天,每天只活当下,简单中不失纯粹,甚至让人感受到一种阔别多年的美好。那些奢华浮夸之风不复存在,朴素自然的生活原来是这样的诱人味道。回想当年在生意场骗过自己的那个合作者,他说,这位老板堪称是三妻四妾,身价过亿,但是曾在他面前痛哭失声,自称压力山大,周围人都在算计自己,远不及他这般幸福。车子驶入空港,他给出了自己这多年来的人生智慧作结,钱不要太多,够花即可,房子车子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欲望越少,越快乐。
认识的一位长春姐姐也曾对我讲过类似观点。选择了独自生活的她生于60年代,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身居闹市的她会常常从桂林路自家画室的窗口向外看去,往日里熙熙攘攘的街头几乎空无一人,她禁不住暗想,如果疫情发生在二十年前该有多好,那样,当时的夫君应该就不会受到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终日不愿回家,生活会多了许多陪伴,也不会有了后来的分道扬镳。
在路上,我还邂逅过一位宁夏姐姐,办事利索,家里家外全部一人搞定。性格火热刚烈宛如宁夏红枸杞,敢爱敢恨,敢做敢当。谈及自己的婚姻失败,归结为都是钱闹的。当初和丈夫白手起家,共苦却未能同甘,为了孩子而勉强维系的婚姻,十余年来徒有其表,她的微信头像是一席红纱半遮面,却挡不住一脸的释然,那是摄于她走出暗黑的婚姻,决心开启新生活的那天。当时,出落的一表人才的女儿也是争气,刚刚考上大学。
再来看国产电影《奇葩遗嘱》讲述的是个挣钱能力一般,家境一般,各种条件一般的屌丝男的故事。正在遭遇中年危机的他,突然获悉有望获得父亲留下的200万遗产,可谓喜从天降,诸多因缺钱而引发的种种麻烦似乎就要从此有了了断。但是要想落袋为安,还要兑现一系列奇葩的附加条件,于是,他不得不在人到中年的40岁,完成结婚生子的一条龙的事业,从而上演了一出搞怪、无厘头的黑色荒诞剧。影片拍摄于疫情之前,但是片中所述的爱情与生活的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在现实当中并不鲜见。人到中年是危还是机?是如老鹰活到40岁时会拔毛断喙,然后重生?还是手捧枸杞保温杯,以油腻大叔/大婶的形象示人,面对数十年如一日的繁琐日常?
疫情让我们从未如此接近过死亡,当生活中被视作理所当然的拥有突然被告知了有效期,当我们一次次失去,一次次面对生死别离,被置于死地的我们,还要继续随波苟活,还是活成自己的喜欢的样貌,决定在自己。
接风宴安排在丽江白沙镇一家有名的火塘餐厅,老板看到疫情后的我们这首批游客颇有感触,道“你们有幸看到了白沙古镇最纯真的一面,现在的街巷才是我们小时候的样貌,这种灯下古巷的至美已经有几十年未曾见到”。突然想起了什么,我翻看手机微信,原来早在去年12月,一位北京的蒙古音乐人曾力荐我前往一个神奇的地方,居然就是“白沙古镇
从优酷热映《奇葩遗嘱》说开去——疫情下的生活和爱情:
《奇葩遗嘱》拍摄于疫情之前,但上映却正值疫情期间,值此院线为求生都改外卖爆米花之际,对于这样一部小制作的走心之作,可谓生不逢时。不过,也许恰逢其时,它让我有机会和朋友们从片子聊开去,谈谈疫情之下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由此记录经历着时代巨浪的我们。希望能坚持下去,成个系列,甚至成册,因为值得如此。 ——题记
丽江古城白沙古镇,午后的阳光亮得晃眼,和风送来隐隐的花香,满目都是绿色和点缀其间的各色花瓣,古镇的春色已然按捺不住荡漾。如此典型的丽江时光的打开方式有多种,但最不应该的就是无视满园烂漫,宅在屋里。我入住小院的主人阿青是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注重细节和格调的他努力把小院打理得错落有致,边边角角都不会放过,于是,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大小景致让人不禁心头一暖。
就是在这样的午后,在窗前的大树下,我邂逅了一位女子,身着一袭白纱,在习习风中裙裾飞扬,仿佛是从古装剧中走出的女主。于是,很是自然地和她攀谈起来,了解到由于疫情,她经营的客栈和马场要转战线上,正准备在小院取景直播,而且稍后会把她的坐骑德国温血马牵过来。作为一个蒙古人,当我在丽江雪山脚下得知竟会有骏马在路上,心头的期待可想而知。我们迅速熟络起来,经营马场多年的她说起马来那是如数家珍,从汗血宝马,到自己在新疆初次骑上伊犁马的经历,再到辞职来丽江经营客栈和马场……相似的人生履历和价值观让我俩相见恨晚,恨不得就此索性长在一起。我们从窗下一直聊到楼上,从她这里,我了解到古镇的风貌人文,也知晓了她放弃广州外企优厚的待遇,与这里结缘的传奇故事。
距离雪山最近的白沙古镇很有几分欧洲小镇的调调,德国人、意大利人等外籍人士纷纷在这里开设咖啡店,与纳西族等当地人和谐共处,经年的石板路,韵味十足的街边小店,时尚丽人,各色游客,和背着背篓走街串巷的小贩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不同于名扬天下、游客不绝的束河和大研古镇,当地政府并未大力开发白沙古镇的旅游业,更多是保留这里的原初味道,让一切顺其自然,自由生长,石板路上,岁月静静流淌。
话题回到她初来丽江古城的2010年,当时她毅然辞职,选择陪着确诊肺癌晚期的父亲四处游走散心。生性乐观的父亲与她性情相投,不幸的是,从西藏自驾回来,意外发现身患绝症,而且癌细胞早已扩散到全身,但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他还不忘有机会想再回藏地,彩云之南的丽江距离他实现夙愿最近。随后,在这里开客栈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但是,悉心照料并未让奇迹出现,一年后,父亲还是走了,留下她和家人继续经营客栈直至今日。
想起那部影片《奇葩遗嘱》,男主也是中年经历丧父之痛,被迫承担起全家的重担,姐姐也在经历着婚姻不幸,被迫带着孩子回家暂住,母亲身患间歇性阿兹海默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层层重负,让他几乎陷入绝境。但在绝望中,他没有忘记咬牙坚持,直到生活中最为浓重的墨色逐渐化开,并且意外邂逅了爱情。
回望那些最艰难的日子,白衣女子深有感触,“40岁前,你会觉得世界是你的,而40岁以后,才知道你是世界的。”
后来,她告诉我,自己姓戚,祖上似乎与那位“烟波万里战平生”曾任广东总兵的山东人有些关系,对,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登船可靖海,跨马能定漠”的天才将领戚继光。
纪录片《回头看·向前走》片尾 《绽放》 词/唱:红日 曲:朝洛蒙
阳光穿透你的心房,
影子斜挂在林海中央。
有人说经历才有彼岸,
满是冰霜颤抖的心上。
有多少人是为了生活,
有多少人是为了承诺。
有多少人是为了理想,
有多少人是为了苟活。
——纪录片《回头看•向前走》片尾 《绽放》
早就想给红日写点什么,只是迟迟没有提笔,似乎是需要一个契机,或是别的什么。这事儿就这么搁置了,直到一个寒冷凄清的午夜,正值疫情的迷雾最浓重暗黑的时候,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压抑的味道,不知道何时何处是希望。毫无睡意的我,误打误撞进入红日的直播间。他那透着苦闷和沧桑的歌声,回荡在那间小木屋,听者寥寥,却与此时此地的心绪完美契合。身为主播的他与我一通礼貌寒暄后,我提到了北京北锣鼓巷的那些酒吧和小店,安定门内大街的河南烩面,方家胡同热力猫,那是他为纪录片《回头看 向前走》举办首映式的所在,当时的我同样也是误打误撞闯入现场,他顿时知道了我是谁。一首激扬走心的《在北方》让那个午夜阳光明媚。
后来才知道,那天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而同样是受到疫情重创,回乡省亲的他无法从内蒙古大兴安岭多布库尔返回打拼多年的帝都,不得已退守人迹寥寥的当地鄂伦春旅游区,巨大的落差和漫无边际的无形压力下,他继续隐忍,默默支起了自己的直播间,听任屋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四下里寂静无人,面对浩瀚星辰傲然放歌,是他排遣寂寞的出口,也是深夜不眠的理由。像很多生活在蒙地的人一样,他不善言辞,却洞悉人世薄凉,音乐是他与世间的交集,无论遭遇何种境遇,他总是人如其名,不改初衷,心存感激,温暖着照耀着四下里。从少年犯,到歌手、唱作人、再到纪录片导演,他早已活成了一个传奇,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那日,在《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见到一个问题:你记忆中最难熬的时间或日子是什么时候?我不假思索地祭出答案:当向前走,看不到方向;而回头望,没有过往。
也是在直播间,偶遇另一个音乐人,无意中聊起了红日,结论是,他不是个会选择捷径的人,正如攀登珠峰,他会毅然决然选择从北坡登顶,全然不顾其陡峭艰险,只会闷着头,一门心思往上冲。
#有多少人是为了生活 逆境成长之回头看 向前走 从《奇葩遗嘱》说开去 疫情后的生活和爱情
无独有偶,反观影片《奇葩遗嘱》,它讲述了一个落魄中年男子的故事,与前妻离异后,桃花总是绕行,医院的那份护士工作,又让他注定与大富大贵无缘。令人尴尬的40岁,难道往后余生都要这样度过?父亲的离世可谓是雪上加霜,但是突如其来的巨额遗产,又瞬间引爆众人的欲望,为满足领取遗产的条件,各种逼婚催他速配接踵而至,闹剧迭出,焦头烂额,苦不堪言是他的日常,分分钟都好似度日如年。尽管故事的背景是在疫情之前,但是这并未让男主的境遇有什么本质改观。亲情、爱情,难于取舍,也难两全。不过,好在经历了种种,男主还是幡然醒悟,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并终有幸抱得美人归。正所谓,生活中的那些温情让你柔软,而那些磨砺和逆境,让你内心愈发笃定而强大,不畏艰险。
红 日 独立音乐人、纪录电影人、网易音乐人等
1977年07月08日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阿荣旗 1991年动迁鄂伦春自治旗,现居北京 1993年-199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少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 2000年来到北京做音乐至今 2011年开始独立记录电影工作至今 2014年纪录片《回头看·向前走》入选第11届北京独立影像展 2014年纪录片《回头看·向前走》入围 第4届传媒大学 光影纪年 学院奖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16MFA作品 纪录短片 红日的《心声》和《争论》 2018年 《我爱这土地》词:艾青 曲:红日 2019年 《多布库尔》内蒙古卫视草原音画栏目
什么鬼
关于钱和和欲望 关于失去和拥有 关于现世的寓言
从妇产科男护士到一无所有到追随父亲的脚步卖包子,印证了一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哪里喜剧?
什么奇葩剧情,什么玩意。
励志、亲情、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