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青春又像一本很仓促的书,还没来得及往后翻阅,却已不知不觉到了最后一页。青春是理想与浪漫泛滥的季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也必须美好。容不得秋风的肃杀,容不得鲜花的凋落,更无法容忍褪下心爱的裙装。当物换星移,秋冬交替,我们才会开始想念漫山的红叶,肥美的螃蟹,长短搭配的靓影。青春是无悔,义无反顾,掉头而去。即便满身伤痕,即便咬牙切齿,擦干眼泪踯躅前行。因为我们知道,前方不远的街角,总有一片让我流连的风景,总有一个陪我看风景的人。就像电影中的朱一龙饰演的林风一样,青春有成长,有失去,有收获 !
立夏,春天已过,也愿这一生青春永久,我们如初。
这是去年我在微博热搜上看到的一句话,觉得这话很美。在立夏这个时候写点与青春有关的酸甜苦辣,感觉不错。
青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不一定要逃课,不一定要剁苔(故意打成这样的,怕敏感),但一定要轰轰烈烈,张扬恣意。林风就是这样的。
林风有着青春期孩子典型的性格特点。有点叛逆,有点傲娇,会在看到78分的试卷时依然昂着头说“我觉得挺好的呀”。他和他的另外两个好朋友组成了新孩子乐队,经常和人家约着比鼓。他喜欢吃大白兔奶糖,连糖纸都会好好珍藏。
林风他们三个被选中参加国庆节期间在天安门前的表演。但是表演的成员成绩必须达到80分以上,林风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女同学来到他们家帮他补习,他跟人家说“你歇一会就走吧”。然后女生就真的走了。后来终于接受了女同学的补习,也是别扭的不行。后来他们还成为了好朋友。林风会给他大白兔奶糖吃,也会带她去自己的秘密基地。
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林风突然晕倒了。尽管他一再坚持,他还是在训练中又一次晕倒了。原来他有遗传自他妈妈的贫血症。他妈妈就是因为地中海贫血症去世的。林风遗传了她的贫血症,虽然是轻微的,但是容易晕倒。多年来,对母亲的思念、对父亲的不解以及对继母的怨恨一直压在他的身上。后来误会解开了,林风终于尝试着开始接受继母的好意。
国庆节到了,表演的同学们都穿上了一水儿的红衣服。鼓声激昂,振奋人心。镜头一转,林风独自在秘密基地。他也穿着表演的衣服,随着同学们的节拍一起打鼓。他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久久没有散去。
我突然就有点热泪盈眶。
这才是青春吧。满怀喜悦的开始,进行中会有冲突,到最终遗憾却又圆满的结束。其实到了之后,结果仿佛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曾经真的努力拼搏过,收获了爱与勇气。青春里哪能不留下遗憾呢?不问结局,但求无悔。
前两天难得有空,在家补看了一部旧片子:2011年11月播出、由朱一龙主演的青春主题电影《鼓乐青春》,这也是一部献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的献礼片。
是八年前的旧片子了,当然会有一定的年代感,音质画质跟当下的影片比也会有一点差距,但这个电影整体故事情节真诚朴实、温馨感人却又不煽情不浮夸、演员表演都很自然真实,还真是出乎意料地好看呢。感觉像这种没有狗血情节、没有美妆美颜装点的朴实青春才更接近记忆中真实的青春模样、那瞬间被唤醒的青春记忆,真是让人无比怀念。
如上所述,这是一部青春主题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北京三十五中金帆民乐团将在天安门国庆大典上与解放军军乐团合作演出民族鼓,三个大男孩(林风、赵国庆和金明)入选这个国庆演出团之后发生的故事,其中男主角林风由演员朱一龙饰演。
林风、赵国庆和金明是同班同学,也是好朋友,鼓都打得特别好,是学校民族鼓乐团的核心成员,其中林风是主打鼓手,三人平时关系特别铁,平时遇上有谁训练迟到,其他人就会帮着应付老师点名(这个场景是不是感觉很亲切很熟悉?),私底下还自行成立了一个名叫“新孩子”的三人迷你鼓乐团,不时在外面参加一些私下的比赛,在打鼓圈子里算是小有名气。(不得不说,“新孩子”这个乐团名真是好萌好可爱啊。)
三个好朋友里,林风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妈妈因病(重度地中海贫血症)去世,爸爸另娶了新的妻子,但又因工作原因常年呆在国外,林风只得与后妈一起生活。因为一直认为在妈妈未去世期间,爸爸就跟后妈“勾搭”在了一起,所以少年林风,在剧中初期,是抱着对妈妈的思念、对爸爸的怨恨、以及对后妈的厌恶的心态生活的。因为妈妈去世等一系列家庭变故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林风,由以前的优秀阳光(乐团主打鼓手、从小获得众多奖项、成绩好、班干部)突然变得非常的叛逆和桀骜不驯,训练故意迟到、上课打瞌睡、对后妈爱理不理、不吃后妈煮的饭(在外面买寿司等零食随便解决),连原来一直担任的班干职务都拱手送人。如此心态,直接导致了他成绩下滑、身体虚弱,情绪也变得非常消沉。
由于成绩下降,在一次考试中林风的数学只考了78分,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参加社团活动必须达到的最低分数线80分,因此被老师开除出了鼓乐队。热爱打鼓的林风终于被刺激到了,下决心要努力学习,把成绩提高上去,重回鼓乐队。老师给他安排了同学方萌帮忙补习,但抱着对外人的不信任感的林风却不愿接受方萌的好意,几次三番拒绝了她。后来在自学的确困难又想早点回归鼓乐队的无奈下,才最终勉强地接受了方萌的帮助,踏出了感受温暖和善意的第一步,对方萌敞开了他的心扉,把她真正当成了好朋友。
林风的这种心态上的微妙转变,有一部分是通过大白兔奶糖的细节来表现的,非常细微而又动人。林风喜欢吃大白兔奶糖,在他买零食以及在家里书桌前学习的场景中,都能看到大白兔奶糖的影子,吃完奶糖他甚至还把糖纸也叠得整整齐齐地保留着,这个细节的铺垫很用心,让人不由猜想,一个酷酷的大男生,为什么会喜欢甜甜的奶糖?为什么会收集普普通通的糖纸?……直到林风对方萌说起这个秘密。原来大白兔奶糖是林风从小学打鼓打得好时,妈妈对他的奖励。妈妈去世之后,他继续给自己买同样的糖,吃着、珍藏着,其实他哪里是喜欢吃糖,分明是借吃糖来寄托对妈妈的爱和思念啊。所以他貌似无心地随手送大白兔奶糖给方萌的那一幕,才特别感人,因为这代表着他开始试着敞开心扉、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接纳他人的善意,这也代表着他心里的第一个结(对外界的抗拒)被打开了。
第二个更严重的心结来自家庭。他对爸爸和后妈的严重不信任,可以说是导致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爸爸虽然身在国外,却对他非常关心,经常给他打电话,但他对爸爸却始终很不耐烦。这里有一个细节也很生动,他在超市买东西时,爸爸正好来电,他不耐烦听爸爸说教,直接把电话扔在货架上任爸爸在电话那头唠叨不休(这个场面,貌似也很熟悉……)。至于对后妈,那就更加冷漠以对,当面不理不睬,背后直呼其名,对后妈的种种关心置之不理。
这些,固然是因为林风对父母的误会造成,但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不畅,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没有设身处地考虑过孩子的心情,都是造成问题发生的原因啊!在电影中,林风最后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后妈是妈妈生前最好的朋友,并非后妈横刀夺爱,而是妈妈临终前亲自拜托后妈照顾他和爸爸(呃,情节有点戏剧化),所以他最终也放下了心结,原谅了爸爸和后妈,接受了后妈释出的爱和善意,接受了后妈给他买的大白兔奶糖,也意味着认可了后妈的继任母亲地位。
可能大家会想,既然是简单解释就能说清楚的误会,为什么还会听任它这么长时间地发生呢?我想这个只能说明,其实父母对孩子光从生活上去关心是远远不够的,不去了解他(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影响,就根本没有达到真正的有效沟通。林风的父亲和继母虽然关心他,但更多的只是体现在对生活的照顾上,对他的想法可能并没有去真正地关心和重视过。其实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真实存在,而且可能程度比电影中还更严重得多。扪心自问,就算是我们自己,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也远远没有达到内心的希望与预期。真希望亲人之间能够真正做到多多沟通交流、互相理解尊重,少点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啊!
林风的第三个心结,应该就是来自于对梦想的追逐了。他从小学习打鼓,热爱打鼓,再加上打鼓这件事本身还凝聚了他和妈妈之间的珍贵回忆,可以想象他有多么重视打鼓以及国庆节的天安门表演。但好事多磨,他先是因为成绩下滑被老师赶出了鼓乐团,后又因为跟朋友之间的误会解散了“新孩子”打鼓三人团,眼看就要跟天安门演出的梦想擦肩而过了。还好,如前文所述,他调整了心态认真学习,提高了成绩,重新为自己争取到了参赛的资格,而与好朋友的误会,也在得知事情真相后解开了,“新孩子”们也重新开始了在他们的“秘密基地”训练的日子。
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认真对待生活的孩子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小梦想了,谁知在训练的关键时刻林风却体力不支晕倒了……原来他遗传了妈妈的地中海贫血症,虽然轻微,但仍然需要治疗,体质也比一般孩子更弱一些,并不适合参加极耗体力、要十几个小时呆在天安门户外的大型鼓乐表演(在此要致敬所有参加国庆演出的演艺人员,电影里提到在天安门表演时因场地人数等限制没法上厕所只能预备纸尿裤的细节我想应该是真实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细节却反映出了演职人员的不容易,令人钦佩。),林风的伤心和失望可想而知,他起初不愿意退出,倔强地不顾后妈的阻拦坚持要继续参加训练,但却又一次晕倒在训练场……最终,为了不影响整体演出,他主动选择了放弃、忍痛退出了表演团队。在国庆的那一天,当小伙伴们在天安门广场开始表演,林风独自一人,在他的秘密基地,与小伙伴们遥相呼应,也挥起打鼓棒,在晨风中同步击响了他手中的大鼓……
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没有完美的结局,没有感人的金句,也没有讲述什么太高深的道理。但我却被这个开始于林风对天安门表演的执着、却终止于没能参加表演、看似虎头蛇尾的平实故事打动了。其实,比起影视剧中常有的感天动地、奇迹发生、梦想实现的各种完美化套路,这种缺憾和不圆满,才更接近我们带着各种大小遗憾的真实青春本身吧。林风虽然没有实现他在天安门广场表演的愿望,但在影片中,他学会了理解他人、接纳善意,也懂得了退让和成全,我想他也已经明白了,为了追寻梦想,所有的汗水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为了梦想好好努力过,即使有遗憾,即使不完美,学会接受、学会放弃、学会取舍,那也是另一种圆满,那也是最无悔的青春啊!
喜欢这部影片的平淡叙事风格以及故事本身带给我们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是被生硬地植入,而是在自然展开的故事情节中不着痕迹地铺陈开来,让观众自己感受,个人觉得这是很可贵的。想来,真正擅长讲故事的高手,通常都善于把听故事的人引入局中,让你跟TA一起寻找答案,而非直接把谜底摊到你面前。
最后谈谈本片的主演、林风的扮演者---演员朱一龙,演这部剧时他大概二十出头的年龄,虽然还非常年轻,但也已经是北影的大学生了,但他却把这个高中生的角色把握得非常到位,少年林风表面的叛逆、内心的忧郁、在好友及外人面前只字不提伤心事的倔强、对世界满满的不信任与抗拒,以及后期的成长,都被他生动又细微地呈现了出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喜欢上这个内心有伤却倔强坚强的少年。还有那课堂上的瞌睡、骑着单车来去如风的身姿、击鼓时的潇洒、晕倒时的虚弱、面对挑衅时的痞帅、给出大白兔奶糖时的强装淡定……都那么亲切熟悉、那么像自己身边曾经也出现过、暗暗喜欢过、就算早已在岁月中呼啸而过、却仍然深深、深深地扎根在你的青春记忆里的那一个……来去如风的清澈少年。
朱一龙在影片中饰演的高中少年林风 真的少年感爆棚 这才是青春最肆意张扬的样子 朱一龙塑造的人物角色 总给人一种他就是角色本身的感觉 一个优秀的演员 就是在剧中变成角色 他就是那个剧中人 朱一龙的演技也许在这部影片中并不完美 因为年轻 但正因为年少 所以是少年 总需要时间去磨砺 但他能展现出来给观众的 一定不留余力
一直想补朱一龙老师演的这部《鼓乐青春》,这周终于抽出时间看完了,除了笑点和泪点,从林风的故事里,我还看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影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有迷茫,有成长,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实。以下逐一说下自己感触最深的相关片段。 首先是故事背景很共情:电影以迎接国庆六十周年为背景,因为北漂,我很荣幸亲眼见证了七十周年大庆,所以整部电影的场景都很有代入感,为国庆热情洋溢做准备的人民群众,大街小巷飘扬的五星红旗,一幕幕都是我铭记一生的美好回忆。 笑:林风和金明排练迟到,老师点名的时候他们的好哥们赵国庆一人分饰三角替他们答到,老师问道:“你到底是林风还是金明啊?”赵国庆回道:“我是赵国庆。”这一段让我笑喷,这是我中学和大学都亲眼目睹过的真实回忆啊,默默在心底说一句“熊孩子”。 泪:为了完成赵国庆的爷爷的心愿,林风和金明联合学校鼓乐队的其他同学一起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爷爷临终前眼含热泪激动地观看电视里的孙子和鼓乐队的表演,眼里的光芒折射出孩子们的纯真善良令我泪目不能自已。高考前夕,我挚爱的亲人去世了,为了不影响考试,家人和亲戚都对我隐瞒了消息,如今想来依然遗憾痛楚,但心里多了几分被呵护的温暖。 苦:林风在实战演练的时候中暑晕倒,脸色苍白汗如雨下的林风仿佛让我又一次感受到自己中暑时的眩晕痛苦。还有,同学们在骄阳下穿着尿不湿练耐力的那一幕令我想起自己高中入学时军训在烈日底下站军姿晒得皮开肉绽的煎熬。 甜:很羡慕林风有一个那么好的班主任,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会委婉地说学生考得谦虚,这个说辞真的很戳我,既给学生留了情面,又温柔地指出了不足。还有,在帮赵国庆的爷爷圆梦的时候她嘴上虽然讲着原则不同意金明的计划,但私底下将自己儿子的DV借给学生拍摄短片,“最受欢迎班主任”的赞誉她当之无愧。另外,林风的同学们都好有爱好温暖,林风、金明、赵国庆三人因为对音乐的共同爱好聚集在一起组成新孩子乐队,他们一起排练一起分享快乐和心事一起成长进步,肖萌一丝不苟耐心地帮林风补习功课为新孩子乐队出谋划策赢了拼鼓,学校鼓乐队的同学们主动积极参与到帮助赵爷爷圆梦的计划,这一幕幕都无比温暖美好,令人动容。
这些天一直在找不那么 “要死要活”的片子. 近几年的青春片大多在谈恋爱,似乎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的荷尔蒙水平也涨得飞快。然后刷到《鼓乐青春》。连刷三遍。2011年的片子,好像很久远的年代。影片讲述2009年三个热爱打鼓的三个高中生参与国庆庆典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没有特别大的矛盾冲突。剧中几个男孩大概是我近年来看过最象正常高中生的了。尤其是林风,有家庭问题,亲爹常年不在家里,亲妈过世,自己还有贫血。怎么看都能写成伤痕文学。可喜的是并没有! 林风虽然有些傲娇,但依然听得进劝。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骑单车在北京大街和胡同中穿梭以及和他人斗鼓的几场戏。特别生动有灵气。还有回家往沙发上一摔,特别有份儿。电影的风格是写实的,淡淡的风格和干干净净的色彩。看完觉得这样的正常青春挺好。
朴实到像是一部毕业作品。
林风是珍宝,是一阵少年人的解愠南风。
那时候白嫩的林风学长呀!
多么朴实无华又可爱的青春片!龙龙在里面简直就是我学生时代理想型!
这破片8点6?疯了?
作为一个北京人 觉得这背景和设定温暖亲切又真实 我好像看到了自己中学时候的样子居老师的颜值和演技那个时候还不是巅峰不过也很可爱 演个高中生足够了他努力拗京腔的样子真的很可爱!虽然还是一点都不像就对了hhh
好看!这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子啊,与自己和解,纵有遗憾仍然笑颜面对的模样真好看。 --摄影不错,有许多漂亮的长镜头。剧情嘛,一看就不是东飞8个小精灵编的,最后龙哥晕倒吓得我以为又战损便当了哈哈,还好没有。 --最后感叹一下,龙哥20岁的样子真是好看极了,眉目间神采飞扬的,就好像全部的光都打在了他的身上,完美
真正的青春剧,热爱打鼓的叛逆少年,学会打鼓也就是从这开始的吧。又看了一次弹唱男孩,中间有个举手的动作,好像是要打鼓的节奏
1.25倍速看完,一开始看评分高还挺期待的,然后看的过程中——黑人问号脸。就鼓的演奏来说,男主架子鼓打的那么6,两个好兄弟完全不知情?金明家里明明就有通通鼓,自己却不会打?号称北京第一的乐队,打的却是津宝的鼓?最后小姑娘凭一己之力,直接拉来了好几套排鼓+大鼓?就电影本身来说,导演还是想面面俱到,到最后也是面面不到,林风的学业与打鼓的冲突,家庭的矛盾,自身健康因素,国庆爷爷(假拍这个点其实还挺有创意的)的故事线,导致每一部分都流水线而没能深挖痛点,比较可惜。p.s.看到了以前一起打鼓的小伙伴也出演了,怀念以前打鼓的时光啊。
打鼓也可以这么有感染力,青春的居居
也许青春电影不是非要讲爱情,就单纯地讲几个少年想在北京天安门打鼓,就足够真实地打动人了。
补完《鼓乐青春》,很真实很接地气的一部关于民乐鼓题材的青春电影,感觉不比《闪光少女》差。影片里有中二少年从对全世界怀着抗拒到和亲人朋友达成和解的蜕变,有为了站在天安门前打鼓的目标不屑努力最终在国庆那天无奈放弃的缺憾,但这种缺憾不是简单地向现实妥协,不是为虐而虐,而是一种懂得了权衡学会了退让后的成长。即使在片尾林风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梦寐以求的天安门打鼓,也没有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独自在秘密基地打着演出的曲子,和乐队那些同学们的动作遥相呼应,最后收场时的那个笑容真的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有缺憾的圆满”。真正为梦想努力过了,即使没能得到完美的结果也不后悔,这才是青春,这才是生活。好喜欢这种不早恋不逃学不打群架不刻意走青春疼痛套路的青春片啊!
比现在动不动上亿投资,动不动恋爱打胎的青春片强多了
青涩单纯 音乐题材 是我的爱了真的好好哦
豆瓣推荐的冷门佳片贡献了2019年我看到最尴尬的烂片,不知道评分8.6怎么搞的…
题材还是蛮新颖的。为了能为国庆表演而奋斗努力!
我永远的心动男孩小风。
难看
剧情和演技不相上下
桀骜不驯的林风,典型青春期看谁都不爽的臭脾气,但是这个眉眼、这个青春,太美好。成长电影,画面没有滤镜,重技巧和构图。早些年的观念和戏剧冲突,确实不是现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能所比拟的了,时代变得太快,不褒不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