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发不沾霓
不再孤军奋战 两部在评论界口碑还算不错的故事片让库布里克在独立电影界积攒了不小的名气,而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能帮他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战友”——詹姆斯·哈里斯,之后两人联手创立了哈里斯-库布里克制片公司,[杀戮]是该公司投资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向联美公司所要来的20万美元加上哈里斯东拼西凑的13万美元——这就是[杀戮]的全部预算,虽然已经远超库布里克之前的电影,但在好莱坞这只能算是个小成本制作。 [杀戮]是库布里克第一部非其本人担当摄影的电影,在拍摄期间库布里克与本片的摄影师(好莱坞资深摄影师卢西恩·巴拉德)之间产生过多次意见上的分歧,库布里克对巴拉德的因循守旧很是不满,在传统与创新的矛盾下诞生的[杀戮]也多少有些特殊:一方面它是好莱坞的类型片,另一方面它出自一位极端强调个人风格的导演之手。 跨时代 在上映时[杀戮]不被联美公司看好,仅作为[班迪多](1956)的添头以双片连映的形式呈现,但酒香不怕巷子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杀戮]逐渐被奉为黑色电影中的经典。而对于库布里克来讲,[杀戮]还有着别的意义:如果说[恐惧与欲望]和[杀手之吻]时期的库布里克还处于蓄力助跑的阶段,那么[杀戮]则让库布里克实现了腾飞。虽然影片的票房和观众口碑仍旧不理想,但其独特的构思却引起了好莱坞圈内人士的关注。库布里克本人也曾强调,比起之前的那两部“练手习作”,[杀戮]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桩计划周密的抢劫案是如何令牵涉其中的人走向灭亡的。绝望、贪婪、欲念……这都是黑色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元素,库布里克将这些特征加到参与抢劫的众人身上,那些为了和爱人远走高飞、为了还清债务、为了给亲人治病或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甚至为了打发时间而参与抢劫的人全都死了,命运的公正之处正是它的无情。 [杀戮]对后来电影人的影响深远,不仅树立了黑色犯罪电影的标杆,库布里克还留下不少精巧的段落和设计供后人顶礼膜拜,例如临近片尾发生在会面地点的那场持续时间极短的枪战戏被昆汀移植到了[落水狗]里,而“带小丑面具抢银行”这个点子后来被诺兰扩展了一下,就有了[黑暗骑士]开场精彩绝伦的抢银行戏码。 大胆的叙事手法同样是[杀戮]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影片上映的五十年代,没人敢像[杀戮]这样打破常规叙事手法去挑战观众的接受能力,库布里克不但采用了多线叙事,更是大量的使用闪回,再配以旁白使得整个事件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来,抢劫事件的高潮部分是从那句解说“它们(指赛马)开始跑了!”开始的,但参与计划的每一个人又身处不同的地点,为了使观众能够看到劫案前后的每一处细节,电影通过不断切回至高潮来临之前,展示每个参与者的遭遇。有人说库布里克是个预言家,他超越了他所身处的时代,看看[杀戮]上映四十年后被人们追捧的昆汀和盖·里奇们,至少在“多线叙事”这一点上来讲,这话并没说错。 黑色幽默 在象棋室里,莫里斯对强尼说道:“黑帮和艺术家是一样的,受人敬仰,但人们在内心深处都希望看着他们从高处摔下来”,对于类型片里为何“恶人总有恶报”,库布里克借角色之口给出了他的看法。尽管结尾强尼的落网令人感到有些意外,但反观电影的发展,其实强尼最终被捕是那么地顺理成章。无论是因为堵车而晚到的15分钟、无法锁上的行李箱,还是跑向行李箱的小狗、没有叫到的出租车,都将强尼推向泥潭,电影的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思维缜密、沉着冷静的局面操控者,但到了后半段我们又发现对于不可知的意外他完全没有招架能力。他只好从先前的按部就班进而一次次地妥协:发现行李箱有问题后他仍然使用(因为没有时间再去换)、面对托运的要求只好应允(否则航空公司就要取消航班),观者所见,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人,最后一幕,他放弃了逃跑,自言自语道:“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4年三月号
完美的计划需要完美的人来执行,他们是普通人,所以他们自身缺点所引发的变数打破了看似完美的计划——题记。
相当不错的一个故事,完整地展现了抢劫从头到尾一个过程。计划的很好,从集齐每个相关人物,计划每个步骤,提前踩点,布置好成功后的后撤路线,每方面都考虑到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可是他们都太轻视计划中的变数了。
变数一.乔治妻子的偷听
乔治真是个可怜的家伙,一心一意爱着自私而爱慕虚荣的妻子,愿意为其奉献一切,不过这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懦弱以及变态的渴求爱,仿有一种武大郎面对潘金莲的感觉;
其妻子雪莉也是有趣,有一种自私爱慕虚荣而天真的人,恰合乔治一样,对爱的人付出一切甘愿为奴,对不爱的人嗤之以鼻毫不留情;这是另一个关于爱情的话题……
乔治也就罢了,毕竟他就是这么一个小职员,无脑无主见,完全陷在妻子的人格奴役当中,在担心中还是无脑告诉了妻子一部分计划;但是当强尼他们发现乔治妻子偷听后,虽然当时也感到担忧,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强尼,自称看清雪莉是个自私的荡妇,来这里绝不是因为担心丈夫,却又抱着侥幸和自我安慰事情不会太严重的心理,从而没有采取控制措施,没有进一步思考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而这是黑帮大佬混江湖必须的本能警惕。
电影和原著小说结尾应该不一样,我一直以为在最后载钱上车过程雪莉情人会来不自不觉抢先一步拿走,没想到他们完全没有影响强尼等人的抢劫计划,只是打算在分钱时打劫。这也是他们计划不严密导致自己同归于尽的原因。
变数二.枪手触怒黑人小伙
枪手轮胎被黑人小伙气愤丢下的铁圈扎破从而被警察打死。
他按强尼所说执行计划,遇到黑人小伙看守,打感情牌和给钱顺利解决还让黑人小伙感激不尽,结果小伙太热情一直来献殷勤,枪手不厌其烦气愤骂走,没冷静思考这已经是一个变数,可能会影响之后的状况,没冷静解决这一变数,结果命丧与这变数。
变数三.箱子没法上飞机
强尼一伙也考虑到了一些变数,即成功后发生意外先存钱,结果强尼就这么买了口大箱子装满散乱的钱准备上飞机……
这里也是为了剧情而出bug,很多电影都是这样,一个破箱子来装满钱,还一碰即开……
这里强尼也是没足够重视这个变数。
伙伴出事故,这是个变数,强尼的应对是立即买个大箱子装了钱逃亡外地,这也是普遍的思路,但是这样肯定的有携带危机的,所以后来出事了……
是否把一部分钱藏在当地,另一部分钱分几包带走这样比较稳妥?
反正强尼虽然心理素质挺好,基本达到了大佬级别的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但离其他运筹帷幄料敌先机和心智坚定无比的大佬还差一截。
故事巧妙,叙述结构倒是挺简单。 干净利落,简洁明快,逻辑完善。 用最少的时间表达最丰富的人物背景和情感内涵,人物众多,台词很少,但每个人都没有活在案件中,而活在他的生活中。比如警察预先打电话到警局说自己无线电有问题,挂电话之前还和接线员说第六个孩子的问题。 谜一样的武打人物。库布里克好像对动作特别着迷,《杀手之吻》中就有长时间特写打斗场面,这部基本不需要动作的片子里给唯一一个打手小角色设置了江湖游侠大隐于市一般的背景,还给了他打斗场景当长时间。这个打手小角色一张口就能吐槽艺术家和黑社会,非常牛逼了。 结尾很俏皮,有些刻意,但既符合“坏人一定要受到惩罚”的主流观点,又有些轻巧的戏谑。 故事主线讲得漂亮,这是很多导演都能做到的事,在进行主线的时候群像中每个人都用最短的银幕时间表达出最多的原型感,才是库布里克牛逼的地方。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生肉电影,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库布里克大佬的电影。说起来,我了解库布里克的作品,可谓各种题材都有,而且几乎都是经典,更难得的是,他每碰一个题材,都能玩出新的花样,《杀手》也是如此,据说这是后来《低俗小说》《疯狂的石头》经典叙事手法的源头。
旧电影,故事都不会很复杂,结局很戏剧性(废话这本来就是戏剧啊)
對白磨得最利的一部庫柏力克作品。「不是你被關在(監獄)裡面,而是等你的我被關在監獄外頭!」(It was like not that you were locked in,but I was locked out!)
影片是一部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的惊险片,影片表现人的贪婪,巧妙采用黑色片的手法,不失尖锐,跟后来的库布里克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片名《杀手》实在译得很有问题,“Killing”可译为“致命”、“难以忍受”、“谋杀”、“猎获物”、“赚大钱”……以上几个意思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对应的情节,而无论哪一个翻译,都远比“杀手”来得准确。
看了老电影,就发现很多现在所谓的杰作其实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老电影,不过是黑白换彩色,增加了高科技、枪战、动作、情色、血腥等画面而已。最后结局比较惨兮兮,如果翻拍结局改成小狗压死了,钱没了,人却跑了,更合乎现代人口味,大家都乐滋滋等续集吧。
漫天飞舞的钞票,竟弥生出一股无可奈何的绝望。
本片根据里昂努·怀特(Lionel White)的小说《Clean Break》改编的,库布里克担任编剧,并请来著名小说家吉姆·汤普森修改了对白部分。
最爱的黑色电影,或无之一。第三部库布里克。多线叙事简明畅快,节奏与情绪同步叠加,方方面面都能牵扯你的神经,舞动钞票心头一寒,就爱这种突如其来的震撼。神人神在不只玩高深,拍一部规矩的类型片也能秒杀同行,相比《太空漫游》和《奇爱博士》,更喜欢这种通俗易懂而不显廉价的黑色娱乐。
大师初露锋芒,手法别具一格,终镜机场漫天飞刀……但这故事本身是有问题的。剧情简介用语:智者千虑。哪里千虑了?到处都是破绽。主谋策划之后,各回各家各行其事,造成了枕边信息外泄,最后也的确毁于此事;拉枪手入伙射马,可那停车场到时什么状况,有无警卫巡视,是否突然关闭,根本未作预想或备案……常识并观影经验表明,团伙作案,在相互露脸知底的状况下,为避免信息外泄的风险,应尽量杜绝分头行事。更有英国智盗片干脆把所有人都圈在别墅内,行动前谁也不能离开;如采用离散再聚式,则务必不能让团伙成员知情太多,一旦出事儿尽可断点止损。总之,此片的劫财方式,花哨复杂却不合情理,本应属于笨贼范畴,但又没有照着意大利喜剧风格去演绎,还是好莱坞传统黑色犯罪式的冷峻阴郁调性,由此而产生了一种较比明显的不协调。
不多却又必不可少的旁白在此体现出「点到即止」的警醒作用:不要忘了,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说给你听的故事。尽管如此,你还是会被库布里克颇具操纵性的叙事手法吸引到「故事」中去。这就是本片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即便不是你的故事,也会让你隐隐觉得自己就是《杀戮》里的一份子。库氏这部早期讲述幻灭的作品不仅对科恩电影美学有着启迪和引导,而且也有兄弟俩成熟时期作品的味道。充当播报员一角的叙述者深知观众的心理:重要的不是这个宿命式的结局,而是主角们亦步亦趋势不可挡地奔向结局的过程。正如激烈的马赛,选手们向着终点冲刺才是最令人紧张和着迷的段落。结尾处,对人物命运了如指掌的「上帝」默默收起了画外音,留下全篇最精彩的一幕。为此这狂欢后的虚无也更具嘲讽性:你们这些赌徒呵,泾渭分明的输赢一目了然,为何总要他人替你揭晓谜底呢?
老库拍出此佳作之时,才28岁!!!!!
还挺揪心的,虽然把结局提早说出来了,但就是勾着人看看怎么完美闭环,真是典范级作品啊
【中国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展放映】当年第一遍看,前30分钟睡着两次……现在大银幕再看,果然当年自己图样图森破啊!在宁浩还在模仿盖里奇的时候,半个世纪前库布里克在长片处女作就把多角度叙事玩得游刃有余,精彩万分。摄影更是精湛。当年自己瞎眼打四星,果断五星!
因为是倒过来看,用今天的眼光,不免觉得好像也没有多神通,但如果放回那个时代,确实有很多不易和独到之处。一个黑色、讽刺和虚无的结局。
虽然早就知道结局,还是被解围百万美元满天飞的一幕惊到了。黑色无非是告诉我们,你机关算尽,最后总是徒劳。
斯坦利·库布里克28岁时拍摄的经典黑色电影。多线索交叉叙事+零星的多视角叙事,在当时是十分先锋的。尽管大部分剧情发生在白天,但布光、配乐、蛇蝎美人和虚无幻灭的悲观主题都是典型的Noir。旁白稍显话唠但可以理解。赛马场抢劫,摔跤手,抛钱袋,狗,百万美元漫天飞舞,两警察持枪逼近。(8.5/10)
教科书般的黑色电影。库布里克的这部作品几乎被埋没了,但像昆汀这样的骨灰级影迷肯定不会错过。本片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描述了一次抢劫的整个过程,库布里克的先锋意识和叙事手法让本片的发行遇到了不少障碍,但极具黑色幽默的结尾直接催生了《血迷宫》、《落水狗》、《无良杂军》中一个又一个经典场景
#4500。结构真是完美啊!多线讲得很清晰,而先说明事件的方式也给出了极强的悬念,并适当地营造了一种命运的悲剧感。
6.0 库神的28岁,小成本、多线索,一人兼数职。28岁之前,他的才华就像那堆钞票,用最大号的旅行箱也塞不住;28岁之后,那箱子摔在了地上,一阵风把那堆钞票吹得老高,至此全世界都看得见。
不知道为何译作《杀手》。硬要说杀手的话,我推那位在机场抱狗的大妈为头号杀手,这种杀手,不管我是不是江洋大盗,我都怕她,最好绕开她五公里,才有安全感。
从这一部开始,库布里克走向了他的封神之路。多线叙事,结构完美。苦心经营,机关算尽,却终究功亏一篑。两百万纸币风中飘扬那个镜头真的无比震撼。这部片子的各种细节还都成为后来劫匪片的借鉴之处,比如那个小丑面具,枪与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