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出门去办事,行车一个多小时,我们的司机不知道是把收音机调到哪个频道,坐在车里听到主持人在说66年拍的法国的一部电影,主持人说话很有些罗嗦,大意是一个赛车手在追求一个小寡妇的时候说了一段话,大概就是讲了一个雕刻家在博物馆失火的时候,从一副名画和一个小猫两者的生命中,拯救了后者。主持人说,这副名画可能是凡高,可能是齐白石,价值连城。而小猫却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但他们都从拯救小猫的爱情中,让两者的爱情得到了升华,通过同样的选择而达到了统一,这个选择大概是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而面对生命和物质该如何选择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大概是无聊,我坐在车上想了很多。比如说社会主义的中国会宣传什么,大概雕刻家会抢救了名画,然后再宣传一下国家财产重于一切。
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的爱情观的得来方式,我们所有的途径不多,就是教科书,我们的电视,电影。
我记得我们历史课里提过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这场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在我们的课堂上被一笔带过,而我还是在几年后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提到文艺复兴的实质。在传统的艺术中,文艺的创作对象是神,而在这场文化革命中,普通人,非神职的人,成为文艺复兴中文艺家门的创作主要对象,这就包括了那副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在现代人眼中有时实在很难想象他的艺术魅力从何而来,其实只是简单的表达,我们开始重视我们个人这一个体,而非我们崇拜的神。
这其实是与我们一向宣传的集体主义,个人为集体做牺牲的思想品德教育背道而行。几年前有人问过,“我爱祖国,可是祖国爱我们吗?”
这个人飞出了中国的国门,我无意去讨论他的行为的对错,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会有千姿百态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在看《冷山》的时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吸引我去看《冷山》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位网友说,看了以后就觉得南北战争就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这个名词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了人性一切恶劣的本质,虽然我知道战争片都是很残酷的吧,但是又再一次勾起了好奇心。
不过看完了才知道和我想的还是很出入的,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场面,大部分镜头都是在描写战争中后方人的生活。或者说,确实象“文革”一样,不是战争的战争。
其实这样反战的题材的影片很多,从反战的角度上来说,他并没有什么新意。所以当我从影院走出来,我才发现其实太多的影评都把焦点放在《冷山》对爱情的描写太过单薄。而除了和平以外,我们似乎都不敢去谈及个人与集体,个人和国家,这个其实非常明显的冲突,但是往往又可能与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国家的机器中,是谁,能最终从战争中获利?这,也许仍然是我们可能会反传统,但有深思不敢跨越的禁忌话题。我会提出一些假设,如果这场战争不是内战,是发生在侵略战争中,或者是发生在被侵略战争中?答案仍然不同,如同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
很多年前的小说月报上曾经登过中国的争鸣文学,军旅作者的名字我不记得了。叫第三只眼,或者什么别的什么吧,年岁已久,我的记忆或者会出错,解放军战士的父母是当年攻打台湾的战士,一直想解放台湾,(好象是牺牲了),做为烈士的子女,守在福建这方可以看到台湾的最接近的地方,他每天都可以看到对方的台湾人,那个人每天拿着一本书在看,而那个台湾士兵的上司对他极为严厉,为怒吼他看不值得看的闲书。然后有一天才知道那个年轻的台湾士兵被逼死了,逼死了他的上司是他的亲生父亲,而这位台湾的士兵的心中没有战争,他只想去台北读书。他刚考上台大的研究生。
这部小说好象是获奖过,因为细致表现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情节,台湾的士兵都不想打仗了,但是或者我们漠视了作者也在同样说,中国的士兵也不想打仗,他们还有妻儿等待,但是如果没有打仗的士兵,统治又如何完成,权利又如何体现呢?
而在那发在网上的影评中,我更发现,今天的我们似乎已经太习以为常去置疑爱情,他们说,西蒙死了也不错,因为他们的爱情会在婚姻中被抹杀,他们的爱情多么不值得推敲,影片就是这战前的一吻,那根本没有深入的几句对白,怎么就爱得死去活来了,或者这个女人只是反战的一种慰藉,并不是爱。
于是那迢迢归家之路,大概只是一种想象,并不是爱。
这些评论在我的眼前一直到二战结束后那副出名的摄影作品,那位士兵亲吻了不认识的陌生女士。
但我认真地比较了这两种感情,回到我第一段的那段爱情的升华。每个人的眼中,爱情都有不同的定义,那么我还是很认同爱情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人生观。
就比如,你想救那副画,我想救那只猫,那这两人一定会有很多磨擦。
所以我不置疑西蒙和艾达的爱情,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并不是路人,他们也有过交流,他们慎重地挑选过对方成为自己的心上人。就象我肯定不会爱上,一个在公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男人,爱情和了解,有时并不是坐下来谈就知道,或者有时也正是谈得越多,越增加我们的分歧。我们看到西蒙没有取分文给老年的妇女耕地,我想不尽然是为了美色,那是他的勤劳和善良;我们看到艾达陪伴父亲,毫无怨尤。当她坐在钢琴前弹着曲子,频频回顾,表达感激,而西蒙放下耕犁抬眼相望,那一瞬间,我居然哭了,虽然有那么多感人的镜头,但只这一个欲语还羞的场面,反而更让我震撼。有一个时代我们或者已经遗失了,所以我们才这么置疑爱情。
有一个很久以前看过的故事,是讲的一对人结婚,中国人的婚俗中,半夜中新人会起来,如果新郎的礼帽罩着了新娘的珠花,则预示着以后的婚姻中新娘会听众于新郎,而如果新娘的珠花放在新郎的礼帽上面,那则是预示婚姻中,新娘会让新郎处处听着她的。新郎在结婚前频频被家里人告知要用礼帽罩着珠花,于是他依此办了才心安地睡去,而当他醒来的时候,珠花被拿了出来,却并没有压住礼帽,而是并排放着。女人请求平等被爱的那份内心坦荡荡地放在面前,这一对新人,相爱至老,这是真实的故事,是我从某人的回忆录中看来的。
有时,我想,有那么一类人,谁被他爱上都会幸福,他和谁在一起,也能给别人幸福,因为他真的知道关爱与平等。
男人不太看得起爱情,他们不太觉得爱情有什么可以经营的。其实我一直很喜欢琼瑶,因为我觉得她给了女人自己的思想的一个境界,就是爱情。虽然也许它可遇而不可求,但是真的是美好的东西。
冷山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女性的角度占主角,让我对白羽说,我觉得象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因为我觉得女性更容易美化自己的人物,男人和女人,坚贞地对待爱情,而男性的作者则更容易去暴露男性在爱欲上的脆弱。这或者是想象与现实的差别,为此我倒真的认为这是一部女性的电影。
关于电影,看之前并不了解,看后从相关的网站中才知道是一部明星璀璨的片子。但我其实特别看重的是那个后方的保安队的坏人,他在教堂里对艾达说,“难道我不就不行吗?”这话是所有单恋的人的思路,悲哀的很,而且他没有用强,也许这也是种爱情的骄傲。另一个是他射杀露比的父亲时,跟着哼着歌,让露比的父亲蒙住眼睛,或者在他心中也有对杀人的厌倦。
艾达的表演我很喜欢的一段是他的父亲死的时候,脸上喜悦轻松的笑意,表情嘎然而止,吃惊,怀疑,惊惶,走出户外,想捡起讲稿,匆忙丢掉讲稿,不顾讲稿,想摸,不敢摸,不由自主的哭泣,我觉得那一段演得太好了。
她的化妆也很到位,在和平年代显得丰腴, 而在战争年代显得削瘦,但我不喜欢她在最后的一些场景的服装,穿着削瘦的黑色大衣,似乎是太明显是为了显示她的身段,又或者为了显示她变得坚强,给她一个男性化的造型,但那个造型与她在影片最后的风格似乎并不相符。
至于获得最佳女配角的露比,应该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抢戏,或者只是因为在现代的都市中,再难找到人能还原很多年前的古老感觉,也或者漂亮的女明星很难放下身段,让她在这个里面的表演与众不同?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这前,首先要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傅雷为其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自写的献辞
如果你看过1996年那部伟大的影片《英国病人》,你一定会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同样的感觉,虽然一个是黄沙,一个是冷山,但其中的人文关怀和反战情绪却是共通的,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用其特有的史诗般罗曼蒂克的拍摄手法,将这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作品拍摄的凄美精致、荡气回肠。影片完全与同名小说的基调相吻合,加上豪华的明星阵容,造就了这个磅礴大气又悲天悯人的经典影片,虽然片中战争场面不多,但因为战争造成的刻骨的痛却更有说服力,使反战的主题得到升华,那是一种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论是挣扎在前线的英曼,还是在家乡艰难度日的艾达,抑或片中出现的各种人物。
《冷山》讲述内战结束之际,一位士兵为了自己的所爱而返回家园的多灾多难的旅途。伟大的爱情故事与孤单凄惨的迢遥长路融为一体。《冷山》以当地历史为背景,以从作者的高祖父起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为基础,叙述了一个受伤的士兵英曼,离开残酷的战场,穿过那片残破的、即将遭受败衄的南方土地,回到自己战前的心上人艾达身边的故事。与此同时,艾达正在勇敢顽强的年轻姑娘鲁比的帮助下,努力重振父亲留下的农场。英曼的“奥德塞”与艾达的奋斗互相交织,他们长期隔绝的生活随着战争的临近终局而即将交汇,两人分别面对着一个面目全非的世界的巨大挑战。
战争,是人类残酷的极至,生命在战争中消亡、人性在战争中泯灭,即使是有坚定渴望的英曼,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回到爱人身边时,也感到不堪回首,觉得以前的英曼早已经死了,现在的自己只是一个空壳,灵魂早已被战争这个恶魔撕碎。是啊,哀莫大于心死,一个曾经善良的、渴望爱情的年轻人,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终日面对杀人与被杀,为了胜利或生存亲手杀死一个个鲜活的同类,他的性格能不受摧残么?当他回到梦寐以求的家乡时,他能忘掉那些血腥的场面和一张张死前极度痛苦的脸么?他已经不是英曼了,战争的残酷就在于此,不仅毁灭了死去的人,更毁灭了还活着的人。
同样,在与英曼分开后,艾达也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痛苦变化,首先是父亲去世,孤苦一人,二是大家闺秀出身使其根本没有生存的经验,再有随时受到恶霸的威胁,加上心上人袅无音讯,承受着这些痛苦的折磨,对一个弱女子来说真是不堪承受,幸好,来了一个下层帮工瑞比,虽然同是女性,但劳动人民出身的瑞比,生存能力足以强过一个男子。两个女人相依为命,忍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残忍的恶霸周旋。在经过种种磨砺与英曼相见时,哪个曾经优雅可人的淑女不见了,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坚强的女性,真是别后悠悠君莫问,无尽事,不言中......
影片整个的色调是灰的,但一头一尾是满眼青翠,生机盎然,似乎昭示着生活原本是美好的,战争的创伤也终会被生命的延续所代替,一切都发生在冷山周围的土地,冷山是无情的,见证这这里发生的一切,而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坚强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坐在苍翠的大树下的两个新的生命是对未来的激励。
这是让我感到无限感慨的影片,我认为这是一个经典的大片,一部大片之所以成其大,不仅仅是大腕云集、动作火暴、投资惊人,而是有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磅礴气势,体现出这个时代典型人物的英雄气概和浪漫情怀,而且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通过他们的故事看到人性美好的东西发出的光芒,那是暖人的生命之光。
===============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尽管这是由英国导演出品的美国故事,尽管它失意于奥斯卡事出有因,对于安东尼·明格拉的视觉方式,我还是愿意投赞成票。至于它只获得了2004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等不重要的提名,并且评论界关于这件事舆论纷纭、褒贬不一,我依然认为,对于作品而言,好的就是好的,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冷山》的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曾经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冷山》的片子就来自于他的同名畅销小说。导演安东尼·明格拉,也有过这样那样的资本,他曾经因为《英国病人》和《天才瑞普利先生》等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享誉影坛。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冷山》始终给人以文学的浪漫气息。片子的主要演员裘德·洛、妮可·基德曼、蕾妮·齐薇格等,他们都是好莱坞的一线明星,这更加不言而喻啦。
《冷山》老是叫我联想到《乱世佳人》,两部片子表述的时代背景很相似,都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的故事。德国《柏林日报》记者认为,《冷山》展示了战争磨难下人性的伟大,其大气磅礴的风格与好莱坞惯于制造的爆米花电影很不一样,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影片。这种评价,尽管在美国媒体那边没有得到相应的响应,尽管美国媒体认为《冷山》也有许多硬伤,比如英曼和艾达的感情基础铺陈得不够扎实,他们相识时间非常短,影片并未对为什么他们短暂的爱情会产生这样巨大而持久力量解释清楚。以及影片的支线太杂太乱,等等。我仍然相信,至少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能够从片子当中获得发自内心的审美力量,以及不可抗拒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于片子的制作过程,有评论者说:“安东尼·明格拉成功地把我们拉回南北战争,战争场面的拍摄主要依靠传统的舞台造型、外景实地拍摄、动用众多群众演员等方式完成,而非无所不能的电脑特效。这或许又将成为今后历史战争片拍摄的主流。电脑毕竟很难把握真实的历史沧桑感。”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善解人意,非常恰切,非常实在。
昨天在学校露天电影院看了电影《冷山》,的确是一部分好片。(学校现在不知怎么这么仁慈,在取消露天电影院约一年多后,又重新开映,而且每次都是免费。我希望能把小操场的电影作为武大的人文景观保留下来,因为这很能代表武大的浪漫。)
有人说,英曼不应死。我则认为,没有任何理由让英曼活着。因为战争总要让人死。为什么死的不是他,而只是那些比他更弱小的生命或者是没有被爱的生命?难道因为他比别人更强大?有爱情在等他?就不应该死吗?这说不通。生命同等重要。尤其是在战争面前,任何一个哪怕再卑微的生命与他的生命与相比,也都是同等宝贵的。
他真的应该死。因为这样就更能反映战争的全部愚蠢和残酷。编剧知道我们不想让他死,所以偏让他死去。不仅如此,为了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也应该死去。因为,真正的爱情是这样的爱情:当两个人合为一体,其中一个人的死亡并不能使爱情泯灭。
有人说,英曼死了,艾达怎么活啊。正如当年看《Tatanic》时,有人认为Rose应该与Jack同沉海底一样。我则恰恰认为,正如剧情,艾达不仅应该活下去,而且应该快快乐乐地活下去。生命是宝贵的。死亡始终是对生的侮辱,一个人可以因为无知和懦弱而选择死,可以因为坚强而选择活。死亡并不能使爱情有丝毫减损,而爱情则反过来抗拒死亡。艾达已经拥有了伟大的爱情,虽然英曼的肉体已经死去,但这无关紧要。她将永远不会再感到爱的缺乏,她已经从伟大的爱情中获得了最强大的力量。这一次伟大的爱情已经够她生活一辈子了。勇敢地、快乐地生活着。正如艾达说,她生活中到处都有英曼的影子。
而且,英曼也活下来了。艾达身上必定到处都有英曼的影子。而死,则是完全的无。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艾达也死了,他们的爱情将无人知晓,他也将静静地躺在坟墓里,无人记念。这至少是令人遗憾的。
剧中充满了刚性之美、生命之乐,是西方充满阳刚之气的民族精神。敌人来人,每一个青年都去参军;亲人都死去,自己仍坚强地活下来。而比较之下,我们已经是属于没有国民性的国民了。而剧中艾达的女伴最好地表现了这一点。难怪他获得了最佳女配角。
剧中借艾达的女伴之口提到《呼啸山庄》。是这样一句:凯茜不应该嫁给林顿,应该嫁给希思克利夫!很经典的台词。我也这样认为。的确,无论从剧情、氛围来看,都很激烈,又很梦幻,很有点呼啸山庄的味道。美国南部北卡罗莱那冷山有着荒原之美;男主人翁是一个木匠;那些纯朴的人民、美丽的世外桃源式的田园风光,以及经得起生死考验的执着的恋情等等,都让人想到了《呼啸山庄》的隐喻: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荒原上的,是生命的强者之爱,是两个异常纯粹的男女的爱。(我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的是,男女主人公甚至在还不太了解就分开了,但,这正像一种无意识的爱一样,支撑着他们。)
最后顺便说一句,我们看搞笑主题的电影看得太多了,看得都快忘掉世上有爱情这回事了。
Look, Look at the sky now,What color is it? Or the way, a hawk flies?Or you wake up,and your ribs are bruised thinking so hard on somebody, What do you call that?
【他们只是几眼相望,一次吻别,时间匆匆,甚至来不及做爱,就这样,而后两人便是一见钟情后一往情深的等待。】“亲爱的安达:再相见,已难识,未闻这些日子如何度过,而你已成为坚强女性,只是相聚时日太短,还来不及好好爱你。在天堂的我,祝你一切安好。”——爱你的英曼
战争中的感情很感人
为什么等到最后,还是一脸的凄悲?
爱情因为短暂而热烈,因为短暂而珍贵。战争时期的爱情是这么的悲壮动人。因为那份执着信念,他愿意为了她不顾生命危险跋山涉水只为寻她,她愿意为了他忍受无尽的寂寞与痛苦等他回来找她。男女主的演绎让影片有了灵魂,一部像诗一样美好浪漫的电影。
我愿意多加一星,是因为我当年太吃妮可和裘德洛的颜😭。战争带来伤痛,但也教会很多人成长面对,女人之间互助的感情也是可贵的。穿越冷山,寻找心中的挚爱,那种感情好羡慕,看了很多遍的电影。
漫长的等待漫长的逃亡就为兑现你我的爱情,虽然结局不尽如人意,但还是让人回味无穷
战争里的爱情最动人。
JL说我们静静地在一起不说话不是很好嘛?NK说“It is.”——大学英文俱乐部看过的片子,散场回去的路上,久久不能平静,脑中不断地念到it is...这才是电影啊…从此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当年真囧
这种关乎剧情的史诗级影片,打动我的总是微乎其微的细节和支线,比如回归路上男主角本可能有个更好的归宿,善良的妹子,可爱的孩子还有温暖的家,可惜坠入生活的幸福评估与无来由的爱情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男主角的回归更像一次形而上的浪漫的诠释。
最短暂的爱情却拥有最长时间的等待
Rene真是精彩!
命运令我们分离 我却选择坚持爱着你
很多男人都梦想着当回军人,既光荣又骄傲,就像冷山那批刚刚穿上军装的年轻人一样,不知战争和死亡为何物。战争本身就是无情的,当那群人面对朋友的罹难,才明白战争的残忍。于是他们又渴望温情、坚守爱情,翻越万水千山,梦想着回到爱人亲人身边。等待他们的不止是团聚,还是战争无处不在的死亡。
对战争的控诉很明显,描写女性觉醒的笔触也很有力度,几位女演员也都出色完成了任务,但其实电影的整体基调是相当浪漫的,无论是翘首以盼的破镜重圆还是意料之中的牺牲结局,都是按部就班的。但把这种俗套拍得如此卓然不群其实是能够体现主创实力的。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木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她等到他跋山涉水回来,春宵一度,谁说这不是个完美结局?阴差阳错时隔四年才看上此片。
美国南北战争。西部片式的结局。穿插一点不动声色的小幽默。虽然猜得到的结局以及半部公路片式的剧情也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因为那点幽默和半点史诗感仍然值得一看。
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想看这部电影 跟英国病人一样虐心 战争+爱情 就是赚眼泪的无敌搭配 裘德洛在我心中终于摆脱一点小受形象了 妮可那个犀利的样子不像是个善良的姑娘啊 没看过原著无法做出演技评价 RUBY很赞!
感情是一段漫长的守候,像是翻山越岭的逃亡。
其实Inman和Ada感情基础并不牢靠,连Inman自己都说“我甚至不了解她”,但是却仅凭最初的几段记忆无数次地在脑海中重播而强化成坚不可摧堡垒,甚至成为活下去的勇气,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爱情的空中楼阁化的最佳体现!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真的太黑暗了吧,所以微光也是希望。因为你,我害怕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