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觉干什么都没劲,就像《本命年》中梁天对姜文说的“工作吧,没劲,不工作吧,也没劲。搞对象吧,没劲,不搞对象也没劲。”估计我是欠收拾了,要打一顿才来劲。
目前对于电影我也提不起兴趣,有时甚至望着豆列推荐的片单发呆,不知道看什么,想看条目里也是积攒了几百部片子,但是就是不想去看。记得上学时总是赶着得闲去网吧随便下几部电影,晚上趴被窝看。那是我最舒服的观影岁月,虽然只是不到4寸的手机屏幕。也感觉很快乐。
《铁西区》这部片子老早就想看,但奈何时长劝退,最近才鼓起勇气找来看。其实与其说这是电影。还不如说是现实。片中太多的场景能触动我的神经。骂骂咧咧的东北话,脏乱差的厂房,噪音污染的环境。泥泞的街头巷尾,无所事事打牌吹牛的人们。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回到那个寒冷灰蒙蒙的东北。
我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那大厦崩塌的时刻。我出生在林业地区。那时作为林业工人其实是件挺不错的事情。虽然天高皇帝远,深林人不知。但作为一个月能有1000多来的工资来说真的还算可以。我爸就是林业工人其中的一员。他是开绞绊机的,我小时候去过他单位几次,上去过,但不知道工作原理。就记得它们像一个个木质的小坦克。其实那活计还可以,虽然没有他们抬大木头的工人挣得多,但胜在安全。我还记得我从小的玩伴,一个小哑巴,他爸就是被木头压死的。听闻他爸胆子特别大,在树下抽烟装逼,大树倒了直接砸身上,听说抬出来时,已经血肉模糊,没有人样了!
你可能要问啥树能把人砸成那样?我只能说那是很粗很粗的树。前几年我回东北,已经见不到那么粗的树了,全是小树苗子,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了。
那时候大家都挺意气风发的,工人阶级嘛,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录像厅,舞厅,歌厅,烧烤店,火锅店,麻将馆,打牌,蹦迪,小姐房,按摩店。成了他们挥洒汗水的地方。什么骗三张,斗鸡都来吧!摔摔打打时有发生,骂骂咧咧满嘴喷粪更是常事。(我一直认为东北人骂人挺艺术的)。你别说我贬低抹黑工人阶级,我身边的环境就是这样,你可以说他们真性情,但我是真的的的确确在一个烧烤店兼麻将馆的地方睡了两宿,只因父母都在打麻将。而且我也没怎么听说我上述的场景,那个工人没出没过。就是这样。那是缺少娱乐条件的年代,每个人心中仿佛都有使不完的劲,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没劲。
那时的工人待遇确实好,哪怕是退休的工人,逢年过节都有冻的带鱼,沙丁鱼。桔子,米面什么的福利。那时候人,手里都有点钱。我还记得几个退休的老逼登不老实,去外地嫖娼被抓,让他们儿女去接,回来后大家都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他们几个那时候也算是挺风云了。
后来就不行咯,厄运来了,赶上国企改革,推行养林育树政策。工人们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不少人丢了饭碗。大家开始慌了,也像电影中那样充满疑惑,那么大个厂子怎么就黄了呢?明明是营收的啊?但有时大家有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感觉。他们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会是这么快。最起码不是现在。不是他们这一代。他们不明白,他们自上而下的贪污腐化是从哪里来的,仿佛是一个满身污垢的人就该洗澡一样,他们不知道蹚过的浑水是洗不去满身污垢的。
那时的贪污腐败成了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小小的检尺员都要揩油。那时买木材的基本上都是南方人,都管他们叫老客,他们大多数精明的商人,一来就送礼,请吃饭喝酒,塞钱。上到厂长,中到会计,下到工人检尺员。说没摸到过好处的根本没有。比如让厂长多选点高木材,让工人多装几根,让检尺员多量个几米。然后打点铁路的人,装上车皮,拉到南方那就是几倍几倍的翻。那木材无论是打家具,还是建筑用材绝对是一顶一的好!就是可惜了林子,大树基本被裁砍完了。中等的树几乎也逃不出去。能挑的都挑完了。有点自掘坟墓的意思,但大家都不会承认,因为一个人犯错可以,一群人犯错不行。因为没办法去承认。也不需要去承认。
接下来的生活就很简单了。丢了工作的人们,跟失了魂一样。游荡在大街小巷,像一具具干尸,。大家都不知道要去哪,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仿佛这个世界已经不在关心人了,也不在关注人本身了。他们是自暴自弃的一代,他们是被遗忘的一代,他们是“孤芳自赏”的一代,他们是可怜可恨的一代,他们是被“杀死”的一代!
试想一下,如果明天全北京的程序员下岗(虽然几乎不可能),没有退休金,落下一身病,上有老下有小,昨天还是月入几万的中产阶级风光无限,明天就要考虑未来出路,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而当年的下岗工人,比这种情况还要惨得多,因为程序员还可能有点存款,工人可没那么多钱。 东北为共和国做了那么多,结果就是现在一提东北,就是什么跟不上时代,甚至很多人说东北工人害了东北之类的。不仅不会同情那个时代的人,甚至还要在精神上道德上把他们贬为最低,好像问题是他们搞出来的,他们就是活该一样。 我们现在一提经济起飞,中国崛起,可能下意识的就把东北给排除在中国外了把?对于一个只想飞奔不想停下的国家,人们甚至不想看一眼被甩下来的人,可是被甩下来的人也是努力过了,尝试了各种方法,失败了。 昨天的他们,就有可能是未来的我们,而当我们被甩下来的时候,也会遭遇一样的待遇。这个国家习惯了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可是如果连牺牲掉了的小我大家连同情都没有,那么这种牺牲和绑架何异? 东北振兴提了快20年了,到现在辽宁要是有个厂突然不赔钱了,上头都能表彰,美其名曰“止损20亿”,何其尴尬? 未来和那些下岗工人处境一样尴尬的人会越来越多,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被牺牲掉,换来的只不过是高歌猛进的图画。对于被甩下来的人而言,繁荣的经济只不过是远方的歌声而已。被甩掉的人今天也在努力的活着,寻找明天的希望,而给予了众多承诺的人只不过是以口号和噱头掩盖着落魄。 东北能不能复兴,除了东北人,已经没人关心了,就像他们已经把东北当成了土嗨、低俗的代名词,即使这种代名词根本就是以偏概全,但没人关心。
影片真实到粗糙的拍摄手法,让人容易忘记这是一部影视作品,而对现实情况进行反思。王兵用九个小时向观众展现了沈阳铁西区中,身处改革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点滴。本片让人不难想到贾樟柯的《小山回家》与《小武》。贾樟柯对王兵这部巨作评价很高,大概是两个导演都是在第五代导演风云四起的商业片转型期,都选择了倾听被忽略的真实。影片以东北国企改革为背景,分为工厂、艳粉街、铁路三个章节,通过沈阳国企工厂倒闭前各个班组人们的生活状态、艳粉街中青年人的琐碎生活、铁路沿线老杜与儿子两人的日常点滴串联起来的。铁路是贯穿铁西区的血脉,运输着火车也承载了这片土地、这个时代的印记,以铁路的视角延伸到艳粉街、工厂,街巷里17、8岁的青年人和临倒闭的国企工厂工人都是流动着的,就像时代铁路上的蒸汽机车,在被时代吞噬、消解。
我是一个不算地道的东北人,因为家乡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地方文化受闯关东来的齐鲁文化影响颇深,连方言都接近胶东官话。徐皓峰在点评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时说,半岛上的文化是不够深厚的,既没有岛国的极致,也没有大陆腹地的广厚,只能夹在中间半生不熟。想来大连也是如此吧。初看《铁西区》没有感受到过分的故土情节,但片中鲜活的人物呈现以及破旧的厂房、颓废的街景以及遍地的福利彩票,便引起了一个东北人的回忆与思考。
可爱又可悲的东北人
执导过《光荣的愤怒》的曹保平在谈到剧本创作时说,现在很多导演会以为故事是剧本的核心,但其实人物才是剧本的核心。纪录片作为力图呈现现实的一种影片类型,便是以人物的刻画为主的。《铁西区》中那一群穿着深色棉衣,有时骂骂咧咧打群架有时随口便讲春晚段子的东北人,便是影片的核心人物。
如果你问一个大学毕业来到北上广打拼的东北人离开故土的原因,大部分人会提到一条:不想总靠关系办事。这种思维并非地域问题,人种问题甚至吃的是面还是米的问题,而是政策遗留后遗症。在那个我们还坚信自己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计划经济对那里的人们影响深入骨髓,无论是开垦北大荒的大学生还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农。在《工厂》部分,导演准确捕捉到了国企工厂倒闭的过程,这个漫长的变化过程,是由各个班组工人们的流动、日常作业、嬉笑怒骂组成的。曾经作为人们强心剂的共产主义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小荣在凛冽的冬风中。在算计能否多休几天假的时候,工人们想到了到医院开假的假条,互相吹嘘自己认识高级医院的教授,比较不同级别医院的公章有何不同。找人办事必有付出,一工人表示自己的关系硬到不需要送烟送酒而洋洋得意。工头周德兴曾经自己算过一笔账,工厂所承担的炼铜工作一年至少获得纯利润2个亿,正是由于进料的原料造假而导致赔本,而进料的采购员自也是有一套人际关系的。对于开不出工资的工厂,工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都被上一级吃掉了”,他们跑到办公室去骂人、拖着一家老小跪在上级面前,但更多的和记录的这些工人一样,没有本事没有钱拿去做生意,只能在工厂耗着做这种极容易中毒的工种。他们还幻想着作为国家一级企业的单位,还会置于死地而后生。中国小农经济的悠久历史,让人情社会在整个东北地区发挥余热。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的商业化链接越多。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人自扫门前雪,白纸黑字方可信,反倒需要高唱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人们行为了。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网络媒体中东北人形象塑造的论文,在天涯论坛上翻阅以东北人为主题,“能打”似乎也算一个标签。《工厂》开篇便是一场不明所以的争吵,在打架、劝架的人的脏话中,酿成了一次“比武”。社会转型期的工人们,工作之余无所事事,聚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观看黄片。他们真的不明未来前景?不是的,他们能够准确分析出工厂倒闭、私营的趋势,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困境,即使下岗,为了生活也要在菜市场倒买倒卖,然后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些东北人迷茫着,困顿着,却又用力地活着。脏话、容易冲动的性格,更像是自卑、内心压抑的一种宣泄,对突然撒手的政府的个体抗议。
梁文道在评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政策时,认为中国政府“撤退”太快。也正如片中工厂管理层人员比喻的那样,把几个儿子全方位照顾地养大,突然有一天都赶出家门,是死是活全靠儿子们的造化,当妈的昨天还给儿子们换尿布,今天就变成了铁石心肠。改革的迫切性可以理解,果决的政策值得尊重,但上层的决策总是不肯接地气的,一个个家庭一名名工匠就这样被扔到市场的浪潮中摸爬滚打,这是非常不人性的决定。类比现今的政策,我更期待在公车改革中被抛弃的司机们的去处,我国政府30多年难不成没有一点长进?
东北人在近代史已经经历了太多转型期,经历了哈尔滨、长春、奉天的辉煌时期,也见证了俄国、苏联、日本的疯狂入侵,在建国后又被定位为共和国的发动机,在市场经济的春风中忍受着下岗工人千千万的剧痛。他们是历史的牺牲品,那一句句逗人大笑的方言背后,是不可言喻的自嘲与辛酸。
东北老矣,尚能战否?
《艳粉街》部分记录了铁西区一条破败街巷人们的生活,其中是以一群17、8岁出头的青年视角为主线,刘波和他的朋友们生于此,长于此,在冬天白雪营造的死寂气氛中,这些鲜活的生命也在颓废、悸动中摇摆。刘波的妈妈,在寒冷的冬天里窝在狭小的房间里,没有工资,只能通过节食度日。刘波是17岁的小伙子,会穿着与环境不相配的呢子大衣与白衬衫,手握一只玫瑰花追求心爱的姑娘。科学上来说,衰老是人类赋予其特定含义的伪概念,而年长者为了规避预期风险,会选择放弃挣扎。富有生命力的青年,则会给这沉寂的地方带来一缕阳光。破败的街道,在街道中大笑的青年,拆迁时打架骂人的大爷,都是生活,都是东北的阵痛。
北上广聚集了太多年轻人,每天晨间的地铁都会向国贸输送一车新鲜的理想。曾经有新闻报道,东北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家乡求发展。每年净流出200万人,很多本科生毕业后不会继续留在家乡,或者高考时便选择到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学习、生活。以我身边的朋友圈为例,初中半个班级同学选择出国,小时候的朋友很少继续留在大连。严格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东北人,没有想到有一天会遇到后继无人的后果。对于曾经的共和国发动机形象,现在却被恶俗的赵四、刘能取代了,这种对于大众审丑心态的迎合,反映了东北人内心的自卑与自嘲心理。
中国经济是政策导向性的结果,在南方市场倒买倒卖热火朝天的时候,在北方会被判定为投机倒把,在年轻人望房兴叹的时候,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空房率高得惊人。年迈的东北地区,被吃空的山西、陕西地区,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河南,都曾经站在历史舞台的最中央,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曾为此付出过最宝贵的青春,拥有过不切实际的理想以及有勇气面对人性的丑陋。如果政府能够理性与人性相结合地进行资源合理配置,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更愿意逃离北上广而回去建设家乡。再高的薪水,有时也敌不过乡音一句。
这是部挑人的纪录片,是给那些愿意对现实有所反思,慢下来观察身边一草一木的人去欣赏的,也许我还没有足够的功力去拍出这样的影片,但我愿意用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能够坚持下去,便是修行。
片子人几乎意识不到摄像机的存在,该骂人就骂人,该骂党就骂党,该打架就打架,该光着就绝对不穿,也就成了真实历史的影响纪录。十几年过去了,估计再也没有人会拍这样的东西,这样的尺度已经不是今天的总局所能承受的了
引用知乎作者Darren的评论:我真的觉得《铁西区》的构图、色调、氛围,深深影响了《钢的琴》和《白日焰火》 。
8,和本片相比,《24城》好像是春节联欢晚会,华丽而造作,《铁西区-工厂》则是农村里寿丧嫁娶的堂会班子,粗糙却真实。
8/10。运动长镜头随着火车驶进白色荒芜厂房犹如潜行者到达一座文明废墟,意象性的治炼炉和吊车轰地升空压迫着工人模糊的话语,反复描述的洗澡情景一具具麻木的肉体、充满欲的色情录像一同被预支消费,最戏剧性的是停产前一位遮住脸横躺的工人谈小学到上山下乡,碎屑般的个体经历整合为宏大的历史结构。
这就是。。。我家门口呀。。。开头牛逼的长镜头。。。经过我家门口的铁路,好有感觉。一种时代的衰落感跃然银幕上
纯正诗电影,对话近乎独白,跟Pedro Costa很像。或许在欧洲人心中唤起的是集中营印象,火车,制服,裸体,淋浴,毒气。独一无二,难以超越。
我从小到大长在铁西区,却从未触及她深处的那些东西,纪录片里的一切对于我都像个陌生世界。我把片子从学校的PT上拖下来,再把电脑从上海搬回沈阳。后来我把这片子放给我姥爷,一个冶炼厂的工程师看,七十多岁的老头儿看完之后哭了。
amazing,摄影机几乎做到了完全不在场!充分利用了厂区特有的交通设备做移动镜头,大部分偏广角大概是35mm左右。关于主题,真不好意思又是我熟悉的背景,所以无言以对。大量裸男出没,片尾致敬部分全是大师。片尾的澡堂有点区志航的味道,因为“裸体之时,人人平等”
我看到我妈厂里,阳光因为衍射侵蚀了铁窗棱子,我拿糊窗棱子的泥子在散发着铁锈味和漆皮味的楼梯上写字,空气中弥漫着硫酸的味道。我记起一双双胶鞋在车间的铁板上啪啪地踏碎暗灰的影子,槽子上的铁锈割破我的手,血红渗进棕黑的层片物。
雖然主題是沉重的,但人民並不完全如簡介寫的對任何事都失去激情,他們隨波逐流與逆來順受的幽默充斥全片,強韌的生命力如野草,這些東北人相比日本核廠的五十壯士其實並不遜色。導演一開始的鏡頭抓住工廠的美,到最後回想竟是對鐵西區悼念般的最後紀錄,鏡頭來回切換今昔對比,最是唏噓。
第一部分《工厂》长四小时。直接生动展现了以辽宁沈阳铁西区工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没落。记录者和被记录者混的相当熟以至于被记录者可以当摄像机不存在,无比自然的表露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声。应该把这部纪录片作为国家一个时代的档案来珍藏!剪辑水平有限使成片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算是遗憾。//20191220北京UCCA新亚洲影志9小时马拉松放映。时隔七年半大银幕再看,画面高清无码,仿佛从未看过。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以及无所事事之间,这是一系列工厂的死亡,这也是东北一个时代的死亡。
很有时代感的沉重话题,短短的四个小时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虽然剪辑水平业余了点,但片子依旧震撼人心!★★★★
破破烂烂的工厂即将倒闭,破破烂烂的工厂正在倒闭,破破烂烂的工厂已经倒闭,灰头土脸的工人将何去何从?一股末世的气息扑面而来。王兵用他的镜头记录了这一大厦将倾的历史时刻,也注定会被历史牢牢记住。
《铁西区》是一个时代的背影、一部佳作。但其中的纪录片伦理问题还是无法不被直视,以后有机会想写个这方面的文章。
如果你喜欢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就不要错过此片,他比二十四城记那个伪纪录片好的太多了。如果你是东北人,或是东北的下岗工人,你会觉得真实的可怕。我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
很少有纪录片导演像王兵这样尊重人,而不是去尊重一个他所认定的事实。很多纪录片导演不愿意碰触他的对象,甚至刻意制造偷拍的假象,但王兵却反其道而行,他选择做画中人而不是画外的上帝。王兵太可怕,也太可爱了。
你们还记得那人心惶惶的世纪末吗
非常有生命力的电影。但剪辑上比较混乱,没有选择。长镜头沉闷而冗长。从艺术上说,导演呈现了一大堆很有意思的东西,却不知道集中有力地表达。
钢铁到工业的悲剧内化至个体的人格里,没有比这更真实的惨象,也没有比这更惨象的真实。
四个小时的时间目睹一个时代的轰然消亡。铁西区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不到的地方,那里的春风只存在于工厂广播和卡拉OK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