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很多很多年前看的动画片了,记得那时候放假爷爷来我家看家,我就喜欢看这个小动画片,片头还是片尾很可爱小姑娘跟着一群小动物。记得小女孩在山上交到了好朋友,跟小动物相处愉快,和脾气古怪的爷爷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每天啊日子都过得那么开心,跟整座大山好像都成为了好朋友,结局是什么真的不记得了或者是没有结局?依稀记得小女孩要回城里了?反正因为这个动画我一直对阿尔卑斯的奶糖很有好感!刚刚发现这也是宫崎骏的作品啊!
昨天在QQ上遇到在法国留学的表弟,尽管学校不在巴黎,但得知他游历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塞纳河、卢浮宫等著名景点,羡慕不已。我们又谈起了阿尔卑斯山,表弟的学校离Alps很近,但由于课业繁重,还未抽空一游。
对阿尔卑斯山的印象,唯一的来源就是小学时看的一个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主人公小莲(香港版的这样翻译,记得早期大陆版的是哈依吉)是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在姨妈抚养她期间经常被寄放到别人家,但小莲天真、善良、好奇、感恩的性格和品质,使她在逆境中快乐地生活。
在被送往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爷爷家时,小莲用自己乐观的心态感染了孤僻的爷爷。用干草做床垫、被子和枕头,躺在一个漏风窗边的地板上,竟然可以让小莲不住地喊出“哇!真是太棒了!”在爷爷准备晚餐时,小莲踩着椅子,费力地拿出放在高处的餐具,摆好后,静静地等待着,多么可爱、懂事的孩子啊。
在和小兔子(一个放羊的男孩)上山放羊的途中,一花一草似乎都成为了小莲的朋友。小莲时而倾听花草的对话,时而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相反,成年人世界中的虚伪和冷漠,也在后续的剧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与儿童世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说是该卡通片的作者——宫崎骏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成年人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许多孩子的天真和可爱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消失殆尽。
在该片结尾,宫崎骏讲述了小莲、小兔子和爷爷帮助一个贵族小女孩摆脱轮椅、重新站立并学会走路的曲折故事,在此,作者极力突出一个观点,那就是纯真的爱可以战胜一切,冲破成见,摆脱成年人世界的种种思想束缚和观念禁锢。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中,贵族小女孩、小莲和小兔子终于可以一起在阿尔卑斯山的草场上奔跑、嬉戏,可见,宫崎骏并没有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以春天为背景,以三个身份不同的孩子快乐奔跑为事件,说明作者对现实世界仍充满美好的希望和向往。也许,这也是最能打动我的一种剧情处理方式吧。
对于一个二十大几的男生来讲,沉浸其中并欣赏三十多年前,那七十年代的动画片,这在一般人看来绝对是一个不正常的行为,
是不是说明内心还是个小孩子,这一点我并不确定,
海蒂在法兰克福那段日子,是她人生的低谷,甚至可以说是最黑暗的日子,也是整个动画最黑暗的时候,在煽情的氛围下,我也跟着哭了好几次,
不过真的是很美好啊,从来少有的美好
最近看了世界名作剧场的前身,1974年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动画共52集,叙事手法朴实无华,但绝非冗长之作。它以出色的人物塑造、真挚感人的角色互动、壮观与秀丽并存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音乐,将观众的身心全拉进主人公小海蒂的世界——真叫人恋恋难舍,不忍心结尾到来。
动画讲述了出生农村的瑞士小女孩海蒂5~9岁的生活,共三个份量相当的阶段:与爷爷一同住在山中小屋,尽享美好自然的山上篇;被姨妈拐到城市,为教条约束和思乡之情所折磨的法兰克福篇;重回阿尔卑斯并帮助法拉克福的友人克拉拉脱离轮椅的友人篇。
山上篇的一条线索是季节的变化,另一条线索是海蒂钟爱的动物。前者引导观众透过海蒂的眼睛去感受阿尔卑斯之美,是自内而外的过程。宫崎骏作为场面设定和画面构成的负责,在这个时期已经确立鲜艳又写实的视觉风格。连绵不绝的花海、点燃崖壁的秋日霞光、银色的冬季,由眼睛引发心灵的共鸣。观众不自觉中认同了海蒂成日哇哇大叫在牧场上奔跑的举动,喜欢上小主角的爽朗天性;‘森林系的生活理所当然是健康快乐的生活’这类想法的种子亦悄然埋在观众心中。后者则以旁观的视角,讲述海蒂对生灵的热爱和同情,是由外及里的过程。观众看到她如何悉心照料掉出窝的小鸟,如何为喜欢的羊羔不被宰杀付出各种努力,不断地发现海蒂性格的方方面面。即便观众不一定认同她耍性子执意保护小羊,以及为动物不顾自身安危的做法,对海蒂的熟悉程度却如家人一样了。
山上篇没有长线贯穿,居然将一年四季都细说个遍,听起来像是导演在敷衍观众。然而每集故事虽小,却是精挑细选、潜心经营的。到该篇结束的时候,观众对海蒂和爷爷的生活已经了熟于心,仿佛早已是亲人。许多场景作为海蒂值得珍藏的宝贵回忆后来出现在法兰克福篇中,为观众理解海蒂的苦闷提供重要的基础。
与平淡显真淳、点滴露温情的山上篇不同,法兰克福篇集中于角色冲突的描写。冲突的一方是德国富商泽泽曼家为人苛刻、死板霸道的女管家罗登迈娅小姐。和许多动画喜欢塑造典型化的反派类似,管家的性格通过各种细节迅速搭建起来,而且跟主角针锋相对。她一次次折磨海蒂的心灵,最后甚至残忍到不准海蒂流露思乡苦,以免干扰喜爱海蒂、担心海蒂离开的大小姐克拉拉的情绪。尽管观众看得愈来愈揪心,深切感受到海蒂的凄楚,对管家个人的塑造来说只是单一负面形象的不断加深,意义并不大。
本篇中冲突主要的作用其实是以理念对决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批判。罗登迈娅小姐代表的是僵化、功利的世俗规矩,奉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社会礼仪。尽管本性并不奸恶势力,她盲目服从此种文化,对主人家忠实勤恳之外已失去平常的感情。她不懂人生乐趣,成了清教徒式的欢乐杀手。她心无慈善,无法理解克拉拉和海蒂的友谊,最终反倒伤害了她心疼的克拉拉。与她对决、代表作者理想的则是克拉拉的祖母,片中的老夫人。她不拘泥于社会地位,为人亲切,智慧又风趣。仆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她,不惜跟管家对着干。生活苦闷的克拉拉和海蒂更视她为黑暗中的光。动画还特意从教育方面表现两种理念的差别:管家只会居高临下独裁式地要求孩子,急着把孩子训练成‘淑女’;老夫人会花心思观察教育的对象,不去勉强而是启发性地通过唤起孩子的兴趣传授知识。
法兰克福篇里虽然没有开阔的乡野风光,增加了人物也没展开群戏,但对少女间友谊的刻画可圈可点。友情从宽松的阿尔卑斯来到压抑的法兰克福,催生它开花的滋养不再是简单的朝夕相处、竹马青梅。克拉拉和海蒂各自的孤独无助、成长经历的巨大差异、还有一起面对女管家的小小心愿,让友谊多了秘密、心心相依和别出心裁的成分。或许正因为俩人不单一起经历了欢乐更相伴撑过苦涩时光,海蒂与克拉拉后来虽相隔遥远却仍能维持强烈的思念,这样一来便有了第三篇。
友人篇是主线最明确的一篇,主打友情和励志。克拉拉和海蒂渴望的重逢在泽泽曼一家希望克拉拉身体状况在瑞士得到改善的驱动下终于成行。飞出法兰克福鸟笼的克拉拉,在大自然和伙伴们身上寻到克服腿疾的意志力和勇气。整个复健治疗的故事可贵地保持了合理和真实的一面,没有掉进日本动画常落入的有志事尽成的陷阱。克拉拉正式进入复健环节前,对她具备站起来的物理条件也做足了铺垫,例如她有足够结实的腰和身体等等。
友人篇在剧情上实现了圆满,海蒂一家、彼特一家和克拉拉一家都在此篇中得到更光明的出路。帮助的无私和感恩的慷慨是贯穿本篇的另一对重要情感,观众的身心也因为里面美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享受和满足。友人篇同时令整个故事的内涵变得完整。山上篇中的勇气和坚韧,法兰克福篇中因禁锢而生的对自由的渴望,终于在这一篇中结合,获得了解放与成功。概括一下便是自力更生的乡村精神改造了依附性较强城市生活。相对不那么明显的还有城市对乡村的影响,海蒂若不是在法兰克福学会并喜欢上了看书,海蒂爷爷断不会下决心让海蒂上学。总而言之,友人篇里不同世界的人们在同一舞台上改变彼此,虽然并没有激烈的剧情,却可称得上是群戏。
论『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的整体素质,是各项动画要素都非常均衡且优秀的作品。在故事方面,导演高畑勋发挥了他擅长的扑捉点滴并倾注温情的优势,观众很容易向剧中人物投射自己的情感。因此尽管是人物都非常单纯的儿童动画,却给人以真实之感,动人心肠。加上剧情起落控制得当,虽然是很长的动画,也不会令观众觉得疲劳。宫崎骏贡献的画面亦是成就本片精品佳作的利器,之前已有叙述,相信赏心悦目是所有观众的共同感受。渡边岳夫是另一大功臣,片中无论是管弦作品或民谣不单是独拿出来听好,放在动画里还很具临场感。尤其是多首阿尔卑斯风情十足的歌曲,道地得令人惊讶。也难怪本片在欧洲播放时,没人相信是日本制作的呢。
总之,大力推荐这部历久弥新的动画!世界名作剧场,还要食更多更多!
附图和附注完整版评论:
http://mjmkacg.com/heidi-girl-of-the-alps/ 某年暑假,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看中央二的这部动画。一天2集的节奏,看完以后,一整天就没什么要紧事了。
时隔多年后想起,在网络上搜索记忆中的名字,才发现居然是宫崎骏制作。难怪看龙猫的时,觉得里面的妹妹小梅有种熟悉的气质,和海蒂放一块是不是很像一家人?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首播于1974年,那时的宫崎骏还很年轻,他的才华和实力从这部作品中已初现端倪。
一部70年代的作品被广为流传一定有它的特别之处。
首先故事好,大IP改编自带流量,原小说《海蒂》是瑞士作家百年前的作品,是一本世界性的畅销书,1937年美国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曾翻拍过电影版。
二是良心制作,这是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海外实地取景的作品,团队花了3周时间远赴阿尔卑斯山才有了动画里一桢桢真实生动的当地生活画面,以至于在欧洲播出时,欧洲人都不相信是日本制作,因为太贴近当地生活了!
好的作品一定是凝结了创作人的智慧和汗水,才能够流传百年,观众有自己的鉴赏力,即使受众是几岁的孩童,也有自己的喜好,也一样分得清优劣。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发现之旅,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
暑假作业 妈妈用豆粉做的冰棒 只是今天才知道原来也是宫崎骏的作品 爷爷总是给小莲带来新鲜的面包和草莓是吗?情节已经不记得了 只记得那美丽的阿尔卑斯山。。
童年记忆。今晚看了一遍剧场版。1979年的。夏天很想把小时候看的动漫再看一遍。好像这样可以回到童年。白天用于谋生。晚上沉浸在童年。也不错呢。晚上我终于可以成为自己。不需要再做一个悲哀的社会人。像海蒂一样回到山上。听松树的风声。追逐一朵白云。
睡前得空便刷一集,半年慢悠悠追完,老动画是真好看呐,多半时候嘴边不自觉挂出傻笑,时不时停下来抹泪。【妈耶……睡前无意刷到一个高清+原音+优质字幕版。热泪盈眶。之前所谓的高清最多只能算“微糊”,昨晚这版是千真万确的高,清,修,复!小海蒂一开口,萌得我一激灵。在线: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W411r7ik?from=search&seid=14891629204697846419&spm_id_from=333.337.0.0
我要看小时候的动画片!真讨厌现在一打开电视就是喜洋洋和灰太狼!
小学时候暑假最爱的一部动画片,可惜只看过一遍,居然是宫崎骏的!!!
最终话离开山间小屋的克拉拉在外面看着,那些视野之外的空间游走恐怕不是来自客观的镜头,而是灵魂脱离躯壳仍然驻留于每个习以为常的场所,接着对那些看不见之物一一道别。首先是非实在的视线看见实在的场所,再是实在的视线道别不在的风景,这一凝望贯穿了高畑勋此后几十年的创作,从本作的白日梦到《三千里寻母记》的乡愁梦,《萤火虫之墓》的死前长梦,《岁月的童话》的儿时梦,《辉夜姬物语》的出走梦……正如海蒂在阿尔卑斯山的草原永远都是赤脚触摸大地之根源,梦的基底素材永远是充满朴素精神的现实,梦反过来重新成为现实。跨过海蒂与克拉拉的肩膀呈现的风景,观众无须知道她们想什么,但——大地、原野、山峰以及一切念念不舍的时间,我们全都知晓。阿尔卑斯山的花海还出现吧?克拉拉明年还会再来吧?此刻这将是世上最值得深信不疑的真谛。
看一次哭一次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曾经我也好想吃吃那个奶。。
小学暑假最爱看的..
http://kuai.xunlei.com/d/COCKWYOVIUDD 如果这是宫崎骏的,那就是我看过的最早的也是最喜欢的宫崎骏动画。
宫崎骏和高畑勋的合作之作,垂涎已久,终于观赏!…就当作是给自己的六一儿童节礼物了!嘻嘻~~监督:高畑勋;场面设定/画面构成:宫崎骏;动画原作:约翰娜·施皮里(瑞士小说《海蒂》)……搭马车搬家之旅、草原上的奔跑、睡在干草上、…不禁让我联想起《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魔女宅急便》…… —— 2022.10.02-03:一集不落,完整重看。
小时候的记忆。。。每到周末早上,就看,故事不记得了,就记得小女孩和爷爷,好像还有一个屌丝小男孩。
儿时的经典... 当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现在就身处 阿尔卑斯山。。。
晚上看完《海蒂和爷爷》觉得剧情熟悉,一查原来都是根据《海蒂》改编的。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年暑假每天最期盼的就是看《阿尔卑斯山少女》,今天才知道是1974年宫崎骏和高田勋合拍的,现在依稀想起守候着电视机的童年的我,第一次知道了阿尔卑斯山是个如此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很棒的动画片呀
心情大好!纯净!美丽!晶莹剔透的小心灵儿。杉山佳寿子的声音好棒!
太爱网络了,一搜便找到了。这是俺童年最真实最值得回味的记忆,吃从爷爷那摘那葡萄,自来家躺沙发上,看他们弄奶酪等等。
童年的回忆何止是五颗星!
小学时,在奶奶家看得,到现在都记忆犹新,她与祖父相依为命,去了那间大豪宅,与那位残疾少女成为朋友,藏了那么多的面包就是为了让她的祖父能吃上,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依旧没有忘记,原来也想把这部找出来,却找不到名字,现在却再次出现,感谢豆瓣啊,我的童年很美好,什么都看过!
我最喜欢这个了。
90年代央视二套每天早上7点播出
童年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