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史】变革时期
《渔光曲》1934 蔡楚生编导
上映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创造了当时电影放映的最高纪录;获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国际奖项。
一.既有社会的贫困和压迫,又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反映了更加广泛的中国社会生活现实,深刻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混乱。
二.蔡楚生学习继承了郑正秋作品所主张的平民化方向,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三.艺术手法精巧,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十分细腻,善于运用电影手段通过人物的外部动作刻画其内心世界(用几个全景镜头表现小猫小猴捡垃圾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真实地再现了城市中贫苦孩子的生活景况;用近景和特写镜头表现小猴杂耍时翻跟头被石头硌到的痛苦表情,以一种看似滑稽的表情烘托出小猴含泪的笑——这种含泪的笑和形象反喻式的滑稽造型成为蔡楚生影片的独特标志)。
四.配音片,整体上还是用无声电影手法来表现情节和人物,但片尾配上了对主题具有深化作用的主题歌《渔光曲》,后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歌曲。小猫饰演者王人美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摘自《中国电影史》李少白
在影片中三次出现的《渔光曲》,第一次是三个孩子纯真的嬉闹中,子英调皮地打趣小猫,要她唱歌以作交换,【云儿飘在海空,鱼儿倒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歌声响起,坐在溪水边的孩子们构成一幅美好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最纯粹无瑕的友谊。可是歌曲之后,却紧接残忍无望的现实,家中的变故让人心头再次蒙上阴霾。
第二次是在小猴与舅舅学表演时,盲眼的母亲让小猫唱了一曲,一无所知的、为孩子找到工作高兴的母亲和轻轻拭去眼泪的小猫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们明晓真象的观众不觉心情沉重,【潮水升,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名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和着小猫的歌声,镜头下展现出捕鱼者们的生活图景。
第三次是在结尾,小猴在小猫的怀中死去时,小猫唱了那哥哥一直没学会的歌,【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影片在消逝的歌曲中落下帷幕,给人无尽的怅然与哀痛...
作为中国默片向有声片过渡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影片已经使用音效、音乐、歌曲人声等声音,但在台词上还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现。
徐妈给徐福生下小猴和小猫后,生活压力变大,徐福出海打拼却再也没回来。徐妈去何家做奶妈,因此小猴、小猫与何家少爷子英从小关系要好。随着时间推移,徐家奶奶去世,子英出国学习渔业,一心学成归来改善中国渔业。何家因为避难跑到上海开渔业公司,小猫与小猴带着徐妈来到上海找工作。子英学成归来后回家发现公司的问题,没想到公司的钱却被何爸的伙伴骗走,何爸饮弹自尽。子英收留了小猫与小猴一起做渔业。在一次出海打渔中,小猴因为过渡劳累痨病发作,临死前让小猫给她唱了一首渔光曲。
影片在音乐、人物设计、空镜头的使用上比较突出。
《渔光曲》的音乐贯穿整部影片,歌词中关于打渔的描写和现实中打渔的小猫小狗形成呼应,同时悠长的曲调塑造了底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人物设计上,何爸是一个鲜明的资本家,他剥削底层人民,当面对困难时又是那么脆弱,立马饮弹自尽。而徐妈、小猫、小猴即使生活艰苦,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与何爸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底层人民的顽强和资本家的萎靡。
影片结尾处,镜头随着歌声缓缓摇动,然后切换到海面、渔船的空镜头,具有飘渺无依之感,突显了底层人民面对命运、生活的无力,非常具有诗意和韵味。
但是影片在时空转换时表意不清,在影片关键的情节点中表意不够明确,特别是在徐妈和舅舅被火烧死的那场戏,太过于隐晦,因此导致观众无法准备把握剧情信息,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中国电影的不成熟。
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国外获奖的影片,因为这个殊荣这部影片一直有特别的意义,不过对于获得“苏联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是什么样的奖项,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参赛又有那些影片等详细情况一直没有相关资料。
碰巧在看《胡蝶回忆录》时竟然看到了相关内容,不得不对胡蝶的认真态度表示敬佩,她在书里详细介绍这件事,不过叙述的角度是从中国的参赛方,对电影节其他方面依然缺少介绍。另外在孙瑜导演的《银海泛舟_回忆我的一生》也略微提到过这里面我就直接引用原文:
参加莫斯科电影节当时,苏联因为纪念其电影事业成立十五周年,特定于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一日至三月二日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邀请各国选派电影代表团参加。苏联当局给南京外交部发来电报,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参加,电报中,特别指名请我参加,后来据当时在莫斯科中国驻苏大使馆工作的记者戈公振先生告诉我,在发出邀请电前,苏联文化当局曾向戈公振先生询问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情况,有无电影明星。戈公振先生称:“胡蝶是当今中国最红的影星,在新加坡等地都有她的电影观众,东南亚的影业同行都来中国订她的影片呢?”有机会到苏联及欧洲去考察一下外国电影事业,以提高中国的电影水准,自是影业人员神往之事。只是名额有限,在确定代表人选方面费了不少周折,我算是得天独厚,得到了苏联影展会直接寄给我的请帖,免了参加“竞选”的一番争逐。汪精卫是当时的外交部长,我去南京见了他,并得到了外交部批给我在国外使用的一些外汇。 代表团经过一再协商,最后决定由“明星”、“联华”、“艺华”、电通”四家公司,遴选了八部影片,由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师、演员七人组成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爹加盛会。七位代表分别是:“明星”制片人周剑云,“ 联华”制片人陶伯逊,“ 联华”编剧余一清、副导演黄谦,“明星”摄影师顏鹤鸣、翻译孙桂藉,演员代表就我一人。 参展的八部影片是:
“明星”出品的《姊妹花》(- -九三三年,根据郑正秋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编导:郑正秋,助理导演:沈西苓,摄影师:董克毅。主要演员:胡蝶、郑小秋、宣景琳、谭志远、顾梅君。(现存)
《空谷兰》,(“明星”出品,一 九三四年)。编导:张石川,摄影师:董克毅。主要演员:胡蝶、高占非、宣景琳、严月娴、郑小秋。(未知)
《春蚕》(“明星”出品,一九三三年。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摄影师:王士珍。主要演员:萧英、严月娴、龚稼农、高倩萍、艾霞、郑小秋、张敏玉、王征信。(现存)
《重婚》(“明星”出品,一九三四年)。编刷:王平陵,导演:吴村,摄影师:周诗穆。主要演员:高占非、高倩萍、严月娴、萧英、谢云卿。(未知)
《渔光曲》(“联华”出品,一九三四年)。编导:蔡楚生,摄影师:周克。主要演员:王人美、罗朋、袁丛美、刘继群、王桂林、韩兰根。(现存)
《大路》(“联华”出品,一九三四年)。编导:孙瑜,摄影师:洪伟烈。主要演员:金焰、陈燕燕、黎莉莉、罗朋、郑君里、章志直、刘琼、尚冠武、刘继群、韩兰根、张翼。(现存)
《女人》(“华艺”出品,-九三四年)。编导:史东山,摄影师:周克、吴蔚云。主要演员:黎明晖、胡萍、雷梦娜、蒲曦、奚良。(未知)
《桃李劫》(“电通”出品,一九三四年)。编剧:袁牧之,导演:应云卫,摄影师:吴蔚云。主要演员:袁牧之、陈波儿、唐槐秋、周伯勋。(现存) ——《胡蝶回忆录》
一九三五年二月,苏联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节”时,我国选了联华公司的《大路》、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以及五部其他影片公司的片子,由西伯利亚火车直送莫斯科。参加的有三十一个国家,一百多部影片。评选结果,得奖者六国十部。《渔光曲》获“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由于《大路》是抗日片,携带联华公司片子的陶伯逊,为预防当时侵占东三省的日本当局阻难,特把《大路》一片由上海交海轮寄往苏联港口海参崴,再绕道西伯利亚火车转送莫斯科,由于绕道费时,没有米得及赶上电影节的评选。 ——《银海浮沉-回忆我的一生》 参加影展的八部影片中《姊妹花》《渔光曲》《春蚕》《大路》《桃李劫》在网络都有视频资源,其他三部《女人》《重婚》《空谷兰》则情况不详,所选取的影片都是年度拍摄的重量影片。另外《大路》这部影片按照孙瑜导演的说法因为绕道没有赶上影展,个人觉得这个说法还比较可靠,因为《大路》并不比《渔光曲》逊色,甚至更胜一筹。其他作品不乏技艺高超的经典,或者年度瞩目的商业电影,导演们都是在电影史反复提到的重要人物。 可惜的是,提到六国十部获奖,参加三十一个国家,一百多部影片是那些就不得为之了,也没有其他获奖影片的名单也就很难比较这个影展的水准了。不过按照规模推测的话,当时也一定是比较有影响力才会有那么多国家参与。
现在看来这八部影片最具实力的当属电通拍摄的《桃李劫》,这是第一部完全用有声技术拍摄的影片,影片的拍摄水平和现实意义也是胜于《渔光曲》,没想到这部竟然冷落了,而在早期电影史也被明显忽略,尽管被认为是一部经典的左翼电影,但远没有突出它应有的地位。至少我个人看来,《桃李劫》在现在可以看到的中国早期电影中是屈指可数的经典,此片导演应云卫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同心》也是惊人之作,两部的主演都是袁牧之,袁牧之不仅是《桃李劫》的编剧,之后还导演了《都市风光》《马路天使》,不仅是全才还是天才型的导演。
中国第一部获奖电影应该是《农人之春》孙明经编剧,黄天佐导演
这《渔光曲》的歌一唱起来,真是煽情啊。穷人之苦,王人美的表演非常令人难忘,情绪烘托上已经非常精彩了。关于贫富差距的电影,如今同样很稀缺。
今天看了修复版本,有几段仍然缺失导致不连贯,基本上仍然是苦情戏,剧情比较紧凑,剪接快速清楚,但感情比较单一,王人美演技一般,不如阮玲玉和周璇黎莉莉那么有魅力。6
一起哼起这旧中国的凄婉曲调。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的获奖影片,第二代电影人蔡楚生扛鼎之作。充满了对底层的同情和对命运的无奈感,一系列的对比蒙太奇镜头,上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平行幻梦,无疑很有开创性。“上海是个好地方,他们都很高兴呢。”这是中国的《城市之光》。8.2
令人辛酸落泪的老片。比《愤怒的葡萄》还惨。
56分钟,应该是不完全版。有几个过场非常不错,其次就是对比蒙太奇,姐弟俩往脸上抹泥和富人往脸上抹奶油,最后小猴的去世和渔船的大收获。三星半。
上课啊上课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6.5/10
中国的现实主义比意大利早十年!可惜原版(80分钟)已经丢失,现存的版本(56分)丢失了很多珍贵的镜头!
一母同胞的两兄妹,为什么一个长成了王人美,另一个却长成了韩兰根……#电影资料馆#
那时候的拍的真不错
中国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书写小人物的动情故事
手法极为现代,空镜头用的比现在的傻逼导演牛多了。韩兰根是那么出色的一个演员,中国的卓别林。@资料馆
外婆死了,妈妈被辞了,妈妈瞎了,兄妹被辞退了,妈妈死了舅舅死了,哥哥死了......
还是以前的故事纯粹
空镜很美,印象深刻的是对比蒙太奇和何父镜中自视的段落。
原片全程使用音乐伴奏,并配有同名主题曲反复歌唱,在配音片技术层面算是成熟。但是,从剧情上却完全不连贯,怀疑现存只是部分残片,能拍出《新女性》的蔡楚生不至于把故事讲成这样子吧。另外本片在莫斯科也没有获奖(只是第9名),却在片头后增介绍文字上特意强调荣誉,反倒是不讲讲有缺失段落的情况,种种迹象都很奇怪。
上课的时候果断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