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叙述的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夜巡》的过程。
《夜巡》是伦勃朗的代表作。曾被列为和《蒙娜丽莎》、《宫娥》齐名的三幅伟大作品之一。
《夜巡》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民兵射手会成立五周年所创作的。在荷兰,很早以来就有请画家画集体肖像画的习惯。画中人物都是自己凑钱,平摊费用,留一张集体英姿。在伦勃朗之前,许多荷兰画家也为各色人等画过集体肖像画,画中的人物多是像咱们现在拍摄的合影照片,整齐划一,正襟危坐,表情木讷,似乎刚开过追悼会回来。到了伦勃朗这里,则一改以往的风气,在构图、光线、人物排列和表情上有了创新,伦勃朗除了忠实再现当时的景况之外,还力求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光辉。于是后来的人们在这幅戏剧性的光影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场景、服饰、人物相貌,还看到了画面上不同人物的灵魂。
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这幅宽约4.4米的巨作前,看着画中每个人物不同个性的生动表情,对它有了不同的解读。而影片对于这幅杰作的诠释,倒是十分的新颖。将它看做是对一个阴谋的揭发。影片是这样推理的:在画作创作过程中,作为中心人物的民兵队长,突然遭人暗杀,而民兵中的许多角色,多有劣迹,同性恋、恋童癖和虐待狂掺杂其中。伦勃朗从当时的蛛丝马迹中,断定这是一场集体谋杀,于是他在《夜巡》中,赋予了画中人物各种怪异的表情,在手执枪支的三个人中,画出了装药、击发和清理枪管的全过程。在阴影中一支蔑视的眼神更是耐人寻味。就这样,《夜巡》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戏剧性的素材,而戏剧性则是文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影片还表现了伦勃朗的情感历程。伦勃朗的结发妻子萨斯基亚是他的忠实伴侣,两人相知相爱心灵相通。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岁时因病去世。
在病中,萨斯基亚问伦勃朗:“在这间大宅院里,仆人多得是,还有财富。可是,你快乐吗?”
伦勃朗回答:“一般。因为你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萨斯基亚:“如果我死了呢?”
伦勃朗:“你不会死的。”
萨斯基亚的去世,对伦勃朗是极大的打击。也是他看待世界的一个转折点。使他用更加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他说:“我看着黑暗,注视着黑夜。”这使他的画风也有很大的转变。许多画作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从他的自画像中明显的看出来了,从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沉稳忧郁。从对于服装的细致描绘转到了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探索。
影片接下来描述的就是伦勃朗的两个情人。在伦勃朗陷入丧妻之痛的时候,遇到了海尔洁,她是家中的女佣,也是一个荡妇。她攀附伦勃朗,更多的是看中了他的名望和财富。力图填补空虚的伦勃朗,沉溺在与她的暧昧关系中。直到他遇到了心上人韩德丽嘉。她即纯朴又有气质,多亏了韩德丽嘉的贴心照顾,才使得伦勃朗在订单锐减穷困潦倒之时,有一个还算圆满的归宿。
伦勃朗的画作很注意光线的运用,自创了“伦勃朗布光法”。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更像是戏剧中的场景。印象中在他之前的卡拉瓦乔同样重视光线的使用,只是卡拉瓦乔的光线对比更加强烈,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当然卡拉瓦乔的画作也多是表现这种残忍的题材。伦勃朗相比之下,稍显平和和真实。给人感觉更好的是以后的印象派作品,完全的自然光,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梵高。不过,毕竟伦勃朗是在当时的美术领域中开一代先河的大师,我们不可以超越时代去苛求他。
《夜巡》毫无疑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我本人更喜欢他的肖像画。
看完了电影,我自然不能同意影片编导的观点。伦勃朗不是福尔摩斯,没必要在费尽心力创作《夜巡》之时,还充当业余侦探。可话说回来,事情毕竟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那时候人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谁能说的清楚呢?借题发挥大胆想象未尝不可。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借此我也可以欣赏到那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情,是个好事啊。
这部影片似乎是一部诗剧改编过来的,道具布景都在一个舞台上展示。台词也十分夸张冗长,不说人话。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很不习惯。看着看着,渐入佳境。编导很用心,每个场景都像是伦勃朗的一幅画作,使用了伦勃朗布光法,光线多是从左上方45度角照射下来。编导细心的融入了电影元素,如窗户上向下滴落的雨滴,野外晴空下的步枪射击等等。
伦勃朗由英国演员马丁·弗瑞曼饰演。将伦勃朗情感丰富和意志坚定的性格表现的很好。亦戏剧亦电影的分寸也拿捏的很准确。
影片中,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看不起磨坊主出身的伦勃朗,嘲弄般的问他:“你是绅士吗?”伦勃朗回答:“就算不是,我也会画绅士,这就是绘画的本质。”
时至今日,谁还能记得那些平庸的上流社会的精英们?而伦勃朗却永远不朽。
本人评分:6.5。
当时阿姆斯特丹市民的财富迷狂和民兵的阴谋权势?夜巡一画不仅反映伦勃朗对光影的把握还有其对现实阴暗面的控诉?舞台如戏剧舞台,画面加框便是一副油画,打光特殊,这就是片中所说之伦勃朗运用戏剧手法来表现其画作?看样子还牵扯到拉康的眼睛之凝视理论,所以出现了画者被画者以及大他者的存在?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不明觉厉吧,顺便,潮爷的高跟鞋和他的小屁股一样抢镜(够……
镜头推向画布上一只眼睛的特写,随着切换占满银幕的不同面孔,摄影机强迫观众以一种极近的、以至于带来不适的距离观看这些画作,色彩的阴影和颜料的裂痕昭示出它们在几百年间怎样历尽沧桑命途多舛,而神态各异的人物在漆黑的银幕中间凝视我们,又带来一种悚然的压迫感,我们开始被卷入这桩事件,随着《夜巡》中的自卫队员们一起走进1642年,那一幅给伦勃朗绘画生涯带来近于毁灭打击,却又在后世为他增添无数声誉的画作。 电影来源于对伦勃朗这幅作品的另类解读,试图复现创作时期画家的工作生活场景。《夜巡》可以看作画家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的转折点,此前,他家境优渥,受人尊敬,但受到自卫队成员委托创作的《夜巡》引发队员们不满,画家被告上法庭,此后找他画像的人变得寥寥无几。同年,他的妻子去世,收入来源减少与奢华的生活作风使他逐渐陷入贫困的境地,而在晚年,他的情人与儿子也先于他离世,曾经年少有为、众星捧月的辉煌岁月终于落幕在悲凉孤寂的晚景之中。 在今天被奉为经典的画作当时却被委托人拒绝,实际上源于荷兰当时的社会风俗。欧洲的艺术发展一直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许多作品以宗教为题材,为宗教而服务,但随着新教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一教派提倡简洁,禁止在宗教场所内放置偶像,天主教时期装饰教堂的壁画、雕塑不再被大量需要,因此画家们多转向绘制风景和肖像画。而此时在荷兰,商人、政客们委托画家为自己绘制肖像,以期待流传后世,这一行为成为一种时尚和体面的标志,在这一背景下,阿姆斯特丹自卫队成员们找到当时颇具名望的伦勃朗,请求画家为他们画像。 这便是矛盾的开端,当时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定制的肖像画中,要按照身份地位来清晰、均衡地展示出每一个被画者的形象,他们只是想要一张规矩的“合照”,画家只需要如实描绘、或稍加美化他们的容貌,而不在于绘画风格与技巧上的突破。但伦勃朗别出心裁地画出了队员们正在集合准备出巡的场景,每个人姿态自然,表情生动,画面以丰富的明暗和层次身临其境地再现了出发前的紧张气氛。但队员们不满他们付了同样的钱却被安排在不同的主次明暗的位置,与画家发生了争执,最终伦勃朗败诉,同时也受到了嫉妒他的艺术家的攻击,此后他的声名一落千丈。在这种磨难之中,他的绘画风格也发生了转变,但无可置疑的是,随着画家本人生活的落魄,他的作品却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水平。 对这幅画的解读一直存在着争议和戏剧性的巧合,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大概是人们认为画中描绘了自卫队夜间出巡的场景,因此将其命名为《夜巡》,而后来的研究却表明,这很有可能是一幅以自然光描绘的白天场景,只是因为年代久远,颜料氧化和保存不当,被烟尘覆盖而变成了夜晚景象。另一重争议来自画作内容,主流观点认为以歌颂性质的笔触表现了庄严有序的出征场面,人群中的女孩作为光明和真理的化身,象征反抗异族统治的骄傲和光荣;但电影导演却独辟蹊径,宣称从画面中细微的动作神情以及象征性的符号中推测,画中反映出了一场阴谋,是对丑恶的揭露和讽刺。 电影中展现了伦勃朗从接受自卫队委托进行创作直至发生矛盾的全过程,期间穿插着画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包括儿子降生、妻子去世以及结识后来与他相伴一生的情人。以这幅画控告了自卫队的罪行,队长手的位置象征着他对队员的染指,枪声代表前副队长被谋杀的阴谋,一名成员的私生女出现在画面中,控诉着他毫无廉耻而混乱的生活。 而对于1642年的丧妻之痛,影片的描写格外深情而哀恸。妻子临终前,他拿着一沓素描纸坐在床前:“你不讲理,我还没画完呢,如果你死了,我就只能多画自画像了。”伦勃朗以妻子为模特创作过许多作品,而他也可以称得上拥有最多自画像的画家之一,在这些如实描绘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怎样从意气风发走进日薄桑榆的暮年,他观察世界,也审视自己,最终凝视心灵。在最后一幅画作《浪子回头》中,半生浮华与风霜都沉寂在平和肃穆里,画家也由此走进了永恒的平静。 伦勃朗以接近戏剧舞台的效果创作了油画《夜巡》,而格林纳威拍摄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电影。最具有戏剧特征的场景是伦勃朗的卧室,影片开场,我们便在看到一张拉着帐幔的床孤零零地置于画面中央,随着梦境开始,大批反对者和谴责者手持火把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向这张床涌来,将画家推倒在地,人越聚越多,甚至有人骑马从画面前景经过,即使在梦中,我们也会认为这不可能是一间现实场景中的房间,而是被抽离出来放置在舞台中央的布景。而在梦醒之后,画家的妻子打开窗帘,窗外照进了眩目迷人的、也许是影片中最美的红色和黄色,我们可以看清这是一间博物馆大厅一样广阔空旷的房间,尽管依然令人惊讶,但足够说服我们相信这是一幕现实场景,在与真实外景的交接时,也变得不那么突兀。 在伦勃朗妻子去世一场戏中,带帷幔的床置于空旷的房间中央,光从左后侧打来,大面积的黑暗让人联想起舞台的空间与布景,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也许在于,这样的画面给了我们一种错觉,在封闭而独立的构图中,电影中致力于营造画外时空的特性消失了,布景的空旷感与周围的黑暗阻隔了我们所见场景与景框外空间的连接,使人感觉到眼前的是独幕场景而不是连续空间。 在灯光上造成这种效果的则是光源的模糊性,很显然这幕戏中的光线并非自然光,在画内也并没有像观众展现出灯具一类的发光物体,而实际上,光源显得距离布景很远,甚至让人感觉到并不在这一场景的叙述范畴之内。恰巧在我们的经验之中,这种故事之外的灯光通常来自舞台的叙事场景之外。在妻子死后,从四周的黑暗中走出许多演员,手持蜡烛聚拢到床前哀悼,这同样是一幕极其舞台化的场面,充满着戏剧性和象征意味,再次削弱了画面的真实感。至此,我们便发现了这一房间的巧妙之处,在明亮的光照下,它具有清晰的轮廓和边界,与现实联结;而当边界被隐匿时,它就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变成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场景。 除了舞台化表现手法,在电影中还可以发现许多绘画上的特性。在自卫队成员们与画家夫妇共同就餐商议作画时,导演将众多人物有层次地布局在长餐桌后部,而不是在桌旁围坐,尽管人物摆出不同的姿态,但几乎没有人完全背对观众。在电影上,这像是一种不够真实的调度方式,但在绘画上,这种结构画面的方法变得容易理解,这是一幕经过了加工的现实,目的不是复原而是展示。 伦勃朗与妻子面对镜头叙述他们的相识经历时,很显然他们在穿透第四堵墙直视观众,而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象征画家身份的各种静物。将它们称作“静物”而不是日常用品,除了经常作为画家的描绘对象,更在于它们以一种古典的庄严的姿态被呈现出来,以水果为例,完整的、切开的、削了一半皮的、盘子里的、盘子外的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呼应;而黑暗背景凸显出水壶和酒杯上的闪光,让我们想起委拉斯克斯和威廉卡尔夫画作中玻璃器皿的光泽。 这也正是伦勃朗组织画面的方式之一,与巴洛克时期多数作品充满戏剧性的大胆动势与明快色彩不同,伦勃朗的许多画作初看上去是一种暗沉的棕色,但也正是这些深沉的颜色使画面上的光影更为突出,在对比中,光线对戏剧性场面的强调显得更为有力。那些并不夸张却足以传达出丰富情感的动作以一种天才的敏锐在瞬间被捕捉到,让我们想起希腊古典时期艺术家们努力追寻“感情支配人体动态”的方式并以此描摹“心灵的活动”,这种简洁而单纯的描绘芟除了画面中的冗杂,回归生活本身的简朴。 也许正是被剥夺和摧毁的一切造就了这种观看事物的方式,我们无法忘记他自画像中尖锐的凝睇,仿佛要穿透世事的本质窥视灵魂。正像是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对伦勃朗的描述:“我也开始有了一张他那样的脸......我也开始像他那样痴呆地傻笑着,开始从纷繁世事的另一面观看这个世界。”
公众号/影调radio
拍得漂亮,只是拍得漂亮,但拍得真他妈漂亮
Amazing
只能说我不理解,OST不错
看的版本不高清,惭愧
其实《夜巡》这幅画,是一个讽刺的故事 当时作画时是太阳正午 画家想表现的是一群军官整装视察的情形,晚年伦勃朗潦倒失意 无心保护画作,所谓夜巡就是画质久未善存而发生变质之后的效果 白天的视察就是变成了夜巡了 哈哈 有意者可以翻阅西方美术史 伦勃朗篇
3.5 这导演把戏剧化的艺术玩的很讨巧,所以觉得缺了点什么,要不是有Freeman撑台谁能忍受一部2个多小时的N多贵族大联欢。
如果要在油画和电影之间找到勾连的支点——这显然还是不够的~ 不过,总归还是喜欢的~
戏剧与电影的试验
红色对盲人摸起来很厚重、娶经纪人的表妹做老婆、屋顶上的送子忧郁女孩、夜巡背后的民兵火枪团谋杀指控、裆部的手掌阴影和私生女暗示、一只眼弱视、舔舐覆血眼睛的女仆、加尔文宗、令画中人做俗事好似演员假装不被注视、对荷兰而言太过陌生创新的戏剧效果。以黑暗绘光明,对光的人工操作。
2.5 「我在注视黑夜」本应是精彩纷呈的人物列传,却沦为导演的自呓之言,节奏性逐渐消亡,线索随之纷繁且迟缓;也许导演未曾意识到,《夜巡》之美从不只是站位与光线的超前概念,或个人命运沉浮之嗟叹,更胜在一份优雅的嘲弄姿态,一份归于时代队列却宛如遗世独立般醒于浊世的悲怆。
影片本身就像一场话剧,比较夸张,充斥着大量的台词,看着有些累。
印象比较深的是布景,其他不太记得了,枕边书会好一些应该
导演风格依旧,但是不太好看。
我爱话剧
阴影和色彩,非常地漂亮。
画面很好,布景精致,每个画面截下来都很像是伦勃朗笔下的,所以必须要看清晰版本的!由于文化差异和对艺术史的浅薄了解,对于絮絮叨叨表达方式不感冒,所以还是不敢说看懂了。
就像快结尾时候的台词说的,格林纳威想把伦勃朗的画转换成戏剧(舞台化的布景和非自然光源),但是大量的人脸特写扼杀了这种可能,频频打断戏剧感。多到脸盲的角色也看得难受
29-3-2008 3:00pm cityhall
以舞台剧的手法做电影。画面、光影、极尽伦勃朗。17世纪荷兰绘画的精美再现。
= =格林納威的電影真的不好懂。。聽說這已經是他最好懂的電影了。但是我也還是不大懂。。。 anyway~這是一部感覺像舞台劇的傳記電影,記述畫家倫勃朗的職業生涯。雖然整部電影看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但是還是覺得超級好看的。。臺詞和攝影我尤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