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将死的时候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面对人生的虚无,他开始慌张,焦虑。年轻的时候执着于一个信念,到老时才发现那个信念并没有意义,生命因此失去支撑,像一搜沉船逐渐被虚无淹没。因此人呐就要在年轻时反思自己的人生信念,不停的质疑,不停的寻找一个能让自己信服,能与虚无对抗的目标。老人曾经以为追求真知是自己的信念,但临终发现这个信念不能与虚无抗衡,因为,真知是理性的,冰冷的,真知不会理解和体恤人类的软弱,它对人类,从不和蔼。而宗教不同,它有感性,有想象,给人编制一个梦,让人皈依在它的宏大下。可它的本质还是一块遮羞布,它只是把一切人类的未知,迷茫,软弱,生命的虚无编织在她的梦里,"既然找不到,就不要再找,你只需相信我就好。",因此,无论你下坠多久,总能在宗教里找一个容身之处,只要你相信它。 难道不皈依宗教,就找不到对抗虚无的信念了吗? 如果有答案,那就只有爱能胜任这个答案。爱,通过爱连结的,亲情,友情,爱情。不是肤浅的关系,而是灵魂的共鸣。 "我不信上帝,我后悔了。我忍不住想,自己错过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种能令我的人生完整的约束元素。当你缺失了这种比人生所有偶然都更为宏大和强大的东西时,一场病痛就能令你失去平衡,到最后,我被打败了。缺失了这种更为宏大的东西时,继续去想也就没有意义了,无话可说,只是等死。"
此生的清晨就呼啸着飞远,留下滚圆的落日,一艮一艮地从山脊坠下去。
是面包与水?《老人日记》干净朴素的不像一部电影。对话少得可怜,近乎没有情节,连人物关系都仅有那几对。或许,这样才能烘托平静之中的孤独与绝望吧。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电影的亮点,在大段的独白。一生成功安稳,获奖无数,名利双收之后步入暮年,成为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这是多少人希冀甚至翘首以盼的。但70岁的尼古拉却不是这样。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他亲眼目睹了用一生建立起来的城堡逐渐瓦解、崩塌的过程。这个老头睁大眼看着,缓慢犹疑地走着,走到悬崖尽头,手忙脚乱地四处寻摸,想再找出一条小径来。
燎原烈火般的感情,终究被时光消磨殆尽,又或者压根儿就从未存在。瘫痪的灵魂面面相觑,一言不发,挚爱,何以至此。一生热爱的事业,倏忽空洞而陌生,成为了恐惧与羞怯的来源。老头别无选择,连“女儿”这根紧攥着的救命稻草,都莫名其妙地丢失了。电影试图阐释的,是人类直面死亡时的心理,是看似联系紧密,实则貌合神离的现代社交网络与人际关系,还是面对人生这样的哲学命题时应有的态度?正当我感觉导演马上就要把一杯可乐变成伏特加的时候,他端着杯子的手在半空停了一会,然后咕咚一声,把可乐一饮而尽了——
关键是,我们本身并不需要一个答案阿!何必苦苦纠结于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尼古拉晚景如此颓唐,为什么电影情节如此缓慢平淡,为什么要和芸芸众生一样恍惚地过完一生,为什么一直相信的事物会变得毫无意义——到底谁在乎?本是壁上一幅沉静的油画,套上了大红大紫镶着金的边框,岂不让人啼笑皆非。尼古拉后悔了,后悔他没有信奉上帝,终了一生没有将自己交付给那个更高的存在者,孤独迷茫,无依无靠,畏惧死亡。电影更合理了,代价却是变得索然无味。
“你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
冬日。过膝的雪地里,白发苍苍的老头杵在那儿,与他唯一牵挂的“女儿”四目相对。朔风。话到嘴边儿,还没来得及呼出一口热气,就被冻成了冰块,只能咽进肚里。两人身旁,漆黑的树枝蜷缩、沉默,抵挡不住这雪虐风饕。
女儿就这样转身走了,再没有回头。
然而,对于有朽的人类而言,死亡是唯一能确定的事情。这些,还不够吗?
电影的气氛暮气沉沉,就如数次出现在画面里的枝干,黑色干枯了无生趣。。。老人站立在窗口就像凝望即将死去的自己,明年春来不会在发芽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开始检省自己的一生,自己像一艘破船一点一点的下沉,曾经扬帆远航乘风破浪。。。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曾经这个问题尼古拉相当的笃定。这份笃定来自于他对自己稳定的认知,坚定的价值观以及来自成功的自信。随着影片的展开。尼古拉成功建立的一切一点一点的瓦解。
“我热爱教学,没有其他事给过我更大的愉悦,只有在教室,我才能完全放弃自我,投入激情,并心知灵感启示并非只是诗意只说。”“我不喜欢去想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今天面对死亡,我唯一的兴趣是科学。直到最后我还将坚信科学才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最美丽最有用的东西。我知道这只是一个信念,但我不由自主的相信这一信念。”
死亡使我们脱去了身上华丽的外衣与自己赤裸相见时,这一切都受到了挑战。
衰老让他只能放弃教学,病痛让他彻夜失眠"恐惧沉甸甸的架在我的灵魂之上,仿佛有人拿着一把刀在威胁我,脸和脑袋都困在一张蜘蛛网里";倾心热爱的学院价值观在堕落只有恼怒却无能为力;看着卡地亚整日生活在失败的人生中,“评价自己没有天赋却有太多的骄傲说话越来越像一个受害者,我担心她的生机在流失,她的忧伤会将她拽入深渊”;自己的女儿,"我担心的是我那可怜孩子的灵魂在她有生之年都无法平和"。。。。。。至此他才发现之前的成功十分的荒谬,自我存在于世上的空洞。我身后留下了名声和工作,但内心不止一次的对家人产生羞愧和内疚之感。最后面对死亡的恐惧只能麻木灵魂"可以整晚的躺在床上不动,完全冷漠的想,明天的夜晚同样漫长无趣,后天也一样。人们说哲学家和圣人都很冷漠,这是假的,冷漠是灵魂的瘫痪,像死一般的活着"。。。
最后尼古拉领悟到了什么?
乡间度假,他坐在湖边的椅子上"好天气来了,一切都没改变。。。大自然依然很美丽,但内心一个声音低声道,明年当我死后这些树,这片湖这些白云甚至不会觉察我的缺席。不过我内心主要情绪不是悲伤而是在这片和谐景象面前的一种宁静。从前我喜欢被人认出来,而今我最喜欢的就是成为一个无名的老头,是谁都可以,也可以谁都不是"。放下自我,在自然面前保持心灵的宁静,一切顺其自然,给予,付出。。。。
影片的最后他终于领悟到了那最终的真理,"我不相信上帝,我后悔了。我忍不住的想自己错过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些能另我人生完整的约束元素。当你缺失这种比人生所有偶然更为宏达强大的东西时,一场疾病就能让你失去平衡。到最后,我被打败了。缺失了这种更宏达的东西,继续想就没有意义了,无话可说,只能等死"。
我想影片给出了答案。这是很庄子的答案。
人生是八八六十四卦的未济,时间和自我都无始无终,放下自我认知的执着,不断拓宽生命的界域,最后与大化同一。就像尼古拉对卡地亚所说,你还去工作,去演戏,管他几个人十几个人。。。
今天早上去买菜,卖菜老太太说菠菜的根很好吃,买菜的阿姨说根怎么吃。。。。称了才掏钱时老太太说三块钱一斤,阿姨说你刚才说两块钱,老太太说我说的三块,阿姨说那我不买了。。。。温和的对话都来自于社交的规矩约束,而非来自内心的平和。所以也是彼此对立的掩饰。。。。根其实可以吃,现在不同的立场有对错,现在菠菜的立场无是非,可吃可不吃。三块一斤两块一斤不是对错,只是是非。。。。
■分两段,一刷加拿大剧情片《Le journal d'un vieil homme(老人日记)》(加拿大/2015),电影讲述了魁北克地区一位退休老科学家尼古拉在临终前的几个月里经历的一系列人生思考。影片手法相当慢速而深沉,剧本中知晓自己时日无多的孤独老人,心中却迸发着对于一生情感生活与生命遗憾的终极问答,来自“死后”的内心旁白,伴随着节奏舒缓而又略显沉郁的画面,将老人记忆中的各种往事,拼接成了彷如幻灯片电影一般的时间倒流。曾经精致干练的科学家生涯,却因为无法逆转的暮年老去而变得焦虑迟钝,失眠的恐慌,和对于死亡的畏惧,缠绕着一个不甘就此离开人间的美好灵魂。一生致力于对身边所有人公平耐心的人生态度,却在老年生活来到后开始变得唠叨和失去耐心,机能减退和因劳累引发的重重压抑,老人开始严重怀疑自己的世界是否开始变得无序和无用。《老人日记》或许是一部在人们60岁以后才该翻出来观看的影片,它的内敛与深邃,是年轻时代的所有人无法完全参透的秘密。曾经无比陶醉在名利双收的喜悦人生中的尼古拉,在濒死前的人生里,却不得不将自己丢弃在妻子与15岁女儿关于成长烦恼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冷漠成为了灵魂的瘫痪,人若选择了死一般的活着,再成功的往昔也会变得支离破碎无足轻重,这种荒谬感,显然已经无法带给自己与家人真实的幸福。当死亡即将来临,当自己眼中最爱之人默默离开自己最后的人生旅途,在雪地中默默铲雪一言不发的老人,心中的孤独感与无所寄托的失落,化成了世界一角最终的唏嘘长叹……怎样才算不白活70年的光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自己剩余人生中将要面对的点点滴滴?当每个人提前知晓自我毁灭的日期到来之时,那或许也将注定成为一生最漫长的一段沉默之路。 【评分:8分/10分】
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类文艺人生感悟类电影,或是生活的淡然,或是冷漠,或是成长,我们以为追逐中成长,成长后会是更热闹的场面,以为人生是一种叠加,长大后才发觉人生就是这么孤寂。一个人无法圆满另一个人的灵魂,而每个人的路也无法指导行走,年轻人自以为有道理有见解,却不察觉自己的语言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溺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做知识才智。养女慢慢陷入了受害者情绪不可自拔,自己的女儿从小缺乏陪伴,那段时间追名逐利,形如陌路,临死前发现这样的生活追求非常荒谬,他说那个不是我的女儿,这个家庭很陌生,我很冷漠,所以言听计从,临时的几个月陷入了无边的孤寂,冷漠。而对于养女,有生之年,过得比她幸福,我很惭愧。他说我不信上帝,我后悔了,我忍不住想我错过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种能令我的人生完整的约束元素,当你缺失了这种比人生所有偶然都更为宏大和强大的东西时,一场病痛就能令你失去平衡
但事实上,很多成年人未死,就已经感觉到了这样的孤寂,被拽入情绪中,言语慢慢的混入憎恨,无能为力,就像养女告别时,对人生的难过挣扎,却又改变不了现状
他们似是而非的控诉令我发抖,他们看不见自己的言语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迷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做知识才智。
好天气来了,一切未变,我们和从前一样来到乡下,大自然依然很美,但内心有一个声音低声道,明年当我死后,这些树,这片湖,天空这些白云,甚至都不会察觉到我的缺席,不过,我内心主要的情绪不是悲伤,而是在这派和谐景象面前的一种宁静。
就在天黑前,我的恐慌达到了顶点,我担心有人会过来看见我这个状态,我怕突然死去,我为我的恐惧感到羞耻,最后,这一切变得无法忍受。
之前我蔑视钱权,现在我憎恨权贵,仿佛只有他们该为今天这个世界负责,但我们所有人都该负责,世界也是我们造成的。要么是世界变坏了,要么就是我之前看不见,或许我的机能在减退,我在变老。
我之前非常重视成功,现在却发现这样十分荒谬,我在身后留下了名声和工作,但却一直不能让家人幸福。我想到了卡迪亚,过得比她幸福,我感到很羞愧。直到死前的这几个月,我才感觉到了我存在于世上的空洞,但我担心的是,我那可怜孩子的灵魂,在她有生之年都无法平和。
我不信上帝,我后悔了。我忍不住想,自己错过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种能令我的人生完整的约束元素,当你缺失了这种比人生所有偶然都更为宏大和强大的东西时,一场病痛就能令你失去平衡,到最后,我被打败了,缺失了这种更为宏大的东西,继续去想也就没有意义了,无话可说,只是等死。
此生有没有可能在湖边森林里拥有一座房子呢?
台词过于卓越的电影,其实整个片子无非就是讲一个老人生病了快去世之前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年龄与阅历让他把生活看得通透,而面对生命的结束依然手足无措。故事性不强,看点都集中在台词中老人的生命感悟,把面对死亡的彷徨、不安与不舍刻画得淋漓尽致,相比于《遗愿清单》通过剧情来讲述生命,《老人日记》的讲述更见功力。
竟然能身同感受一二,没有答案是最好的结果
他们看不见自己的言语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溺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作知识才智
老教授和养女都在逐渐丧失生命力。可是,老教授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最终如愿。只人生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老教授对之前的成功名声开始感觉冷漠,对妻女尽力照顾,可在内心感觉疏离。对于陷入人生困境的养女,怜惜却无能为力。可是,有些人啊,在年纪轻轻就已经这样了
一个人会不会感到孤独,是心灵有没有和这个世界有所连接,不然就算是妻子和亲生女儿,也会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行至暮年,名声和金钱更是帮不上忙,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处,以及自我满足。老教授说他后悔没有问他女儿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会回来参加我的葬礼吗”,养女是他唯一的连接,可惜她并没回头。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读一位老人娓娓道来的孤独、无奈以及祈愿,不禁让人思考人生,思考过去的现在的以及余生的各种,这种问题,也许早点思考早看透。好片子,值得好好看看。
可能有人觉得暮气重了些。但这不就是真实的人生吗。电影意外的好看。教授自言自语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精致而深入人心。恰到好处的美感。
虽然整部电影都太浅很空,但是有几句话:冷漠是灵魂的瘫痪。“过得比她幸福,我感到很羞愧”。我担心的是,我那可怜孩子的灵魂。不要这样子走
突然之间觉得功成名就也好默默无闻也罢,人这一生努力的找寻活着的意义,其实到头来又哪里有什么意义。活着然后死掉就是全部的意义。
我真想問了她,所以,妳不回來參加我的葬禮了嗎
感悟生命,品尝孤寂
我的想法和一个七旬老人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丧
老了以后,一天好像是一年。过得慢。
值得提的还是独白写的很好,内心细节非常棒以至于很多地方感同身受,配乐真的好悠扬诗意的丧,节奏到剧情也是一气呵成的拍完。如果让我修改的话,可能我会在机位分镜上下点功夫(想到了哈哈哈)
等死之前的一堆废话,这些所有感悟在这个艺术世界里是确切的值得的,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只有死是一样的,所有死亡都是无力的,伤感的,真正的颓废。
我的躯体还年轻,灵魂却已垂垂老矣。
奇怪的是,一个将死老人的所有情绪,我竟感同身受
正能量都是拿来骗人的。负能量才是最真实的社会表现
人都需要温暖 明天接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