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现实哲理的影片,能讲得那么透彻,不可多得。现实社会产生很多矛盾:离婚、两代人隔阂、媒体曝光等等,死亡是矛盾激化的终点又是引发新矛盾的起点。本片稍作铺垫就以一场车祸悲剧展开人物和剧情。固执的渔民父亲不相信任何人,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伤害着身边的人,这种人我们似曾相识吧;小超市店长懦弱至极,我们都想冲上去踢他喊冤,刚好片中有一店员老姐出手了,刚开始我们以为小店长有所隐瞒,但看到最后也没爆出,原来就是个逃避现实的游戏男,只是因为父亲离世留给一个超市被迫经营着,对女性也没兴趣,彻头彻尾的LOOSER,对应看那位老姐,其实略有姿色,但为什么单着呢,电影给我们的信息是此女子太强太能干,引得其他男士躲开了吧。最震撼的环节出现在女司机的母亲向渔民父亲道歉:“是母亲的不是,培养出一个内心软弱的女儿(选择自杀)......但是...她这么爱笑,带给人快乐...”这段话给坚称拒不道歉的渔民父亲猛然一击,使他意识到女儿的结果和他有关系,于是才回身去了解女儿的过往,这是本片的转折——与人和解、与自己和解,形式上通过画画涂鸦,到后来接纳年轻的徒弟,真心向前妻道歉,向小店长道歉——顽石被点化。我们的社会进入现代化后,面临的矛盾何其相似啊,还有媒体的放大效应、断章取义,简直是帮凶。两位男主角都演得非常到位,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影片。
主人公偏执的性格使全片氛围压抑,然而是不断继续伤害还是放过别人,直到全片的转折点主人公与女肇事者母亲的对话给出答案。不是令人舒服的电影,但通过事件对人物的写实刻画是值得一看的。古田新太真的和kouhei描述的一样是个好多变有厚度的演员 怎么说 温柔与野性兼具?保持空白来看空白吧 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花音的父亲田充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从不会与人为善。父母离婚了,母亲改嫁后已再孕。花音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只会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她和对她发脾气,实际上对她完全不了解。在这样环境成长的花音是一个极其内向,没有存在感的孩子,常被老帅批评学习不用功,做事也不努力,实际上花音已经非常努力了却始终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因为在超市偷了透明的指甲油,被店长青柳追赶,横穿马路。正在路上行驶的中山枫因花音突然冲出来,不及反应将花音撞到了一旁车道上。这时一辆疾驰的货车将花音撞的血肉模糊… 田充看到女儿的尸体后痛不欲生,决心追查女儿的死亡真相。媒体也为了收视率,谴责超市的不当处理,学校为了推卸责任不惜谣传超市店长青柳曾骚扰女中学生。田充为了女儿的“清白”整天阴魂不散的缠着青柳,导致青柳遭受着极大的痛苦自杀未果。而另一方面中山枫和母亲中山绿一同屡次找到田充道歉寻求谅解,却遭到田充无情的拒绝。背负巨大心理压力的中山枫选择了自杀。田充听说中山枫自杀后来到了她家,揭开了本片中最为感人的一场戏,中山绿起身去迎田充,众人皆认为她要兴师问罪。哪知道她对着田充深深鞠躬,依然为了女儿请求田充的谅解,并表示女儿自杀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今后的所有责任由自己承担。女儿是个善良温柔的孩子,无论如何请求您谅解她。 至此田充被这一幕震撼了,他突然醒悟,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自己对女儿的关爱不够,源于自己的任性导致了另一位伟大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女儿。他学会了谅解,给前妻道歉,同时谅解了青柳也向他道歉,得到宽慰的青柳泣不成声…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最终田充完成了自我救赎,然而代价确是女儿的生命,以及另一个家庭的破碎。
记得罗翔老师曾经在普法的课堂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关于有没有正义这个课程中,我曾经详细地讨论过,相对主义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在逻辑上相对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当你认为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的时候,这个主张本身就是绝对的,所以你在逻辑上就是错的。其次相对主义在实践中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法律必须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定义清楚,用泾渭分明的条条框框去约束每个人的行为。否则,吃人肉的恶人只需轻飘飘地对法官说一句:“吾啖他人之肉,非汝之肉,与汝何干?”,即可以相对主义逃脱法律制裁。法,必须是冷酷无情的。
然而,每个人的生命却又是有温度的。生活也是极为复杂的。
中学女生在超市里扒窃,被发觉后夺门而逃,想要人赃俱获的超市店长不顾一切穷追不舍,女生最终因为害怕慌不择路,被驶过的车辆碾压致死。
孰对,孰错?
中学女生在超市里扒窃,超市店长发觉后,担心自己穷追猛打会给女生造成阴影,于是选择放任不管,结果店内小偷小摸日益猖獗,经营入不敷出。扒窃女生的价值观也逐渐畸化,日后沦为犯罪者。
孰对,孰错?
很多时候,就客观事实而言,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说“他是对的”、“她是错的”,然而在执行正义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看不到惩戒恶之前,种下恶之花的种子来自于何处,也看不到惩戒恶之后带来的负面连锁反应。
而《空白》这部电影,让我们真正看到了这种负面连锁反应惊人的打击力量。也让我们对于生活中的是非判断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添田花音】
父母离异后跟随秉性暴烈的父亲生活。
性格孤僻,不被周围人所理解。
她找到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解脱的方法,那就是在超市里偷东西。
【添田充】
一个谈吐粗暴,时常焦躁不安的父亲。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究竟怎样的成长背景造就了这样的人格,也许当事人也不清楚。
【青柳直人】
从父亲手中继承了超市,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不擅长向别人表达自我,生活中极力回避与别人打交道,觉得那是种痛苦。
通过压抑感情,扼杀自我,去“与人为善”。
影片中直人因为海苔便当的事在电话中突然大爆粗口,随后回电道歉的片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简单的一个生活场景便足以说明其人格的全部。
【草加部麻子】
超市店员。一个正义感和执行力都爆棚的女性。
一个让我想起“过分的善意与恶意没有区别”这句话的人物。
她沉醉于自己的行善行为,甚至不惜在志愿活动中对表现不佳的队友恶言相向。
【今井若菜】
花音的班主任。
虽拥有教育学生的立场,但老师毕竟也非完人,她没能察觉花音的迷茫和矛盾,反而用言语狠狠地打击了她。
花音死后,她忏悔自己的指导有错,却被老师同事反驳道:“你现在才在这儿假装一个善解人意的好老师,也太狡猾了吧?”
我们自以为的善意,是否是一种恶?
意识到那是恶后,恶到善的转变,并非放下屠刀,就能成佛那么简单。
【野木龙马】
剧中为数不多的良心青年。代表着事件之外的旁观者。
他的举动也象征着第三者角度应该给予的正确的力量。
【其他】
用粗言秽语使唤他人的同班男生;
冷漠的同班女生;
为了节目效果,捏造事实的媒体;
为了学校的形象,诬蔑栽赃他人的校长……谁都有责任,但我们能堂堂正正指责这些人吗?
每个角色的都有许多缺陷、有大段大段需要填补的空白。可我们谁又不是呢?
唐朝杰出的宰相魏征在临死时跟唐太宗皇帝嘱咐:
“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敝。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意思就是我们对于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在喜爱和憎恶之间,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长处;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那么国家就可以兴盛了。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在自己所看重的立场上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不接受对方的立场,不考虑相对合理性,肆意地判断,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判一个人孰好孰坏。每个人的正义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脱离自以为是的范畴,也因此我们看到了《空白》中很多毫无自觉的恶意与善意。
所以,罗翔老师在批判相对主义后补充道:
“个人认为,虽然我采取的是道德主义,但要注意我们依然是一个多元的道德主义、一个情境主义的道德主义。你会发现善和善之间是可能会有冲突的。所以要根据情境主义做一种道德的功利比较。”
导演想要抓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单亲,偷盗,家暴,性骚扰,霸凌,舆论施压等等。可是各个视角只见一隅,张力尚欠。更显得各位演员在用力诠释偏执和自我否定,更显得压抑的气氛有被刻意营造和扩大。
古田新太和村长的细腻演技,撑起了100分钟的叙事;各个配角的戏,恰好也凸显众生相——人性的刻画倒是可圈可点。
无法认同异己,无法原谅他人,无法承认失职,顽固父亲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是社会对于遗属的讽刺;患得患失,过度谢罪,逐渐否定自我的店长和女司机,也是被舆论和道德观驱使的受害者。
谁谓错谁谓对?善恶皆是主观。
肇事司机就露过一次面,又是撒谎,又是回避责任,一脸无所谓,总之就是毫无悔意,然后再未露面,置身事外。相信这是导演的刻意为之,应该算是根暗线,让人回味。
想来也是悲催,因为心里还有善意,反而会痛苦,懊悔,被困住,以至于自杀。
从始至终我们都在关注事件其他相关人的情绪和折磨,可是真正的肇事者却再也没有出现,也没有被提及。是否像极了生活呢?不过我们能感同身受或许正因为这就是来自生活的情绪吧。
即使是探讨舆论暴力、道德困境这样的话题,内在的情感依旧能保持温和克制,我觉得这是日本文化的力量。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法律或者道德的局限性。以及,艺术对拯救人心的作用。
平时完全忽视女儿的父亲,有什么资格悲痛?
戏写得太平均太满了,虽然理解导演想由事故这一个点出发扩散成网状叙事,但种种社会议题码得整整齐齐还是不太自然,又是窒息父权,又是道歉文化,还得上演释怀老路,全程看得人胸闷,最后就像绷紧的线断了一样,也只能如此收尾了。
#金鸡 父亲粗暴偏执的恨需要这么多这么厚的爱意才可以被逐渐的融化。但是自杀的女司机和被迫放弃父亲留下的社区店的店主他们的人生呢?演技真的好,也是真的压抑。好久没看这样不用配乐推进的情绪堆叠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独白,这是群像,社会事件,多米诺骨牌效应,角度复杂多变。古田新太厉害👍🏻
感人?无语,为什么不应该承担那么多的人要把所有的错都往自己身上揽,该承担自己错误的人却拼命认为自己没有错。离谱。
比想象中更好,古田新太演技太好了。吉田惠辅对生活感的把控越来越老练,完全不迷恋戏剧性冲突,情绪释放从容且克制。父亲恨遍了所有人又原谅了所有人,却始终不能原谅自己:“人都是怎么跟自己和解的呢?”他学女儿画画,看女儿的漫画,却依然对女儿一无所知。本该熟悉却陌生家人,距离最近的一次却是在不同情景下一同观赏海豚云——人本来就无法完全相互了解,但在那一瞬,你我心意相通。
她手机从楼上被丢下去的那一刻就已经死了。
所有的悲剧都是父亲一个人引发的
内向孤单的中学女生在超市偷口红,被超市老板狂追过程中连撞两车身亡。从未关心过女儿生活的暴躁父亲,想要一个说法。超市老板,父亲,媒体,事件司机之一...各方,恰似当今社会的缩影。
父亲在失去女儿的时候才学会成为父亲,女儿在死亡的时候才被世界注意。不知道天上的云朵都是海豚,不知道小熊肚子里藏了多少透明指甲油,不知道摔碎的手机里有怎样的漫画,你只知道把她教育得太脆弱了。特制海藻便当不是普通海藻便当,为什么世界都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只有我执拗地追寻这空白的真理。
论丧真的没谁比得了日本了……这电影真的太日本了。尽管后面和解,但看了后最大的感觉还是抑郁。
校方踢皮球,媒体瞎剪辑,渔民变牛郎,不懂少女漫,热心大婶之吻,失传超市便当,透明指甲油,天上海豚云,但最绝望的还是葬礼上的母亲道歉,太苦了,所有人都好苦
日本人就是喜欢折腾活人
大晚上看这个真的太气了 这老爸脾性差还充满戾气 我不懂为什么他讨人厌了一整场却因为最后小小的柔软而得到大家的谅解。我不是说花音该死 说我黑心也罢 我认为这样的老爸就应该让他承受点人生的痛苦!凭什么还能趾高气扬地地追问人家要自己想要的被扭曲的真相?反倒是店长 战战兢兢地工作 如履薄冰地看着世人的眼光 别人只对他说句“谢谢”就让他流泪 这样的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痛苦?还有第一个撞到花音的小姐姐 被良心和舆论打倒了 为什么到死了都没活得一句原谅?这样固执已见的老爸 到女儿死了才去试着理解她的老爸 凭什么带给人家那么多痛苦?真想他手在船上被割伤然后破伤风死掉!媒体也该死 社会需要公义 还有需要保护维持公义的方式!【我恨得咬牙切齿 皆因老爸这个演员演得真好】
心里的那一点温柔……
这是一部整体氛围压抑、虐心、伤感、现实的作品。受害者的父亲是个粗鲁蛮横、平时对女儿关注极少的大男子主义者(但本质上并非恶人),明明不是罪魁祸首的女司机自杀身亡,其母亲的道歉令人感伤,抓小偷的超市老板自杀未遂但被迫关门歇业,媒体恶意报道断章取义并制造冲突成功搏流量,极力推卸责任的学校方面与肇事者一路逍遥,父女俩的绘画中不谋而合的海豚云是埋藏得最温柔的一线光亮。这事放国内就是“我弱我有理”+我的遭遇就是整个社会的毛病+各路媒体刷流量晒评论唱赞歌最终感动中锅的典型案例。在当下的社会中,一个热点事件会快速的被新的事件所代替,韭菜的记忆只有一周,各种花式与时俱进,善良往往被人利用,道义常常最先阵亡,食人血馒头者无往不利,如何在坚持正义的同时保护好自己,这其实是个很现实的题目。
旬报十佳。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感觉古田新太或者松坂桃李都有资格拿个男主角奖。这是“岛中之岛”的故事,也和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密切相关。事件中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坏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愤怒得找不到出口,最终达至连锁性的互害。是伪善?是自我满足?其实只是为了与自己和解。
不要怪全员歇斯底里,这个情境就是莫名其妙
一场飘荡在日本海边的蝴蝶效应,将每个角色的立场、目的、行为都特别清晰的展现了出来。除了主角,更明显的是为了节目效果的记者,为了摆脱嫌疑的校方,不断自责的司机女孩,爱慕店长的阿姨,这些才是电影成功的因素,一个个的群像全部立住。古田新太也终于飙了一次演技,把一个固执死板不讲道理的男人演的令人憎恨。日本电影多数都是和解,不管是与自己还是与别人,也许对不起和谢谢都太难说出口了,才让人觉得更加珍贵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