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1994年这一年,村上春树发表了《奇鸟行状录》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他其实还在内蒙古和蒙古旅行了一趟,被当地的饮食折磨得天昏地暗。这一年,吕克•贝松拍了《杀手里昂》,弗兰克•达拉伯恩特推出了《肖申克的救赎》,迪斯尼折腾着《狮子王》。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大江健三郎,诗人顾城自杀身亡才过去一年。这一年,无数美国人看电视转播辛普森在公路上开车狂奔。这一年,在国内,有个叫张楚的人,发了一张CD,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这些事情都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不知道这一年,托尼应该算是多少岁?
昨天看电影的时候我又落了单。等到我从黑漆漆的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天上开始哗啦啦地往地上倒水,大雨倾盆。我老老实实地在站台等巴士。说来奇怪,明明是部彩色电影,怎么我记住的感觉都是黑白色?在回来的车上我还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直到睡着之前,我还模模糊糊地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今天有人问我:“你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到底是说什么的呢?”我把手上的水放下来,皱了皱眉,说:“它说的是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多么孤独。”
我终于把这个词说出来,然后久违了的张楚这首歌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像幽灵般的盘旋。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他唱,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
人必须要作为个体活着。再如何彼此了解、互相依赖,都还是得一个人活着,我无法将任何人占为己有。同样,我也不能够被任何人完全融合。就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在一起又永远分离。看似咫尺,其实天涯。
我想起清水玲子笔下的一个机器人。里面最优秀的那个人造人拥有美丽的皮相、懵懂的感情和不老不死的身体。他爱上的人总是会老会死,如果他感受到的悲伤强烈到威胁系统的运作,他的大脑就会自动帮他进行记忆清除。将之前的那段记忆统统抹掉,重新开始。
托尼把亡妻的衣服卖掉,把父亲留给他的小号和唱片卖掉,就好像是他自己给自己下的格式化的命令。要不动声色地舍弃掉,遗忘掉,才能继续若无其事地活着。一个人活着。
像婴儿一样蜷着睡在空荡荡的储物室也好,侧躺在沙发上小声地哭也好,喝着白水吃蔬菜沙拉也好,缩在凳子上看窗外的风景也好,拿出纸来统统烧掉也好,他就像一颗孤独的行星。偶尔有星星路过,可是从来不曾在他身边驻留。
2 ) 有洁癖的电影
即便是图解,也是极其洁净的。饱和度很低的世界灰蒙蒙的,又仿佛纤尘不染。人物静谧其中,肢体局部特写,摒除全身和外界。
对孤独的阐释,这一种,是很柔美的。
用小说的语言把托尼的出生和童年一笔带过。每一个镜头融接都像是在翻书。上了中学的男孩子,开始一个人做晚饭、洗澡、并名叫托尼瀑谷。他画下的叶子细密惊人,极其好看,百看不厌,就像是一种默默嚣张的孤独。
托尼成了一个画精密机器的插图画家。看透机械美感的人,都有精神上的洁癖。等到爱上一个天生就是穿衣服的女人,他的表白可能也像一部表面枯燥的钟表。
很快,女人的病就泛滥上来。其实没有人说,她喜欢用衣服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他害怕孤独是同等的慌张,一言不发的慌张。她的腿非常漂亮,每一双鞋都成了灵魂的高跷。整整一个房间的漂亮衣服,像某种战后的荒芜城市、抑或过于宁静却不见阳光的坟地。当特写从腿和鞋上升、并聚焦于脸孔时,暴露了迷茫中的对立。终结的镜头亦是很有洁癖。
独自吃着蔬菜色拉的托尼,将妻子的骨灰放好,要给仙人掌浇水的时候,发现两手空空,只剩容器。雨水在玻璃外流淌。他在沙发上哭泣。让人想起冲刷汽车的妻子,和丈夫对视一笑。
丈夫招聘女秘书,条件只是:穿妻子剩下的衣服上班。他慌张,在这个要求面前先行怯懦,亦是有洁癖的社会人,不敢任性。
当衣服成为遗物,就拥有雕像般的灵气。新来的女秘书穿上一件、脱下;再穿上一件、脱下。。。直至嘤嘤哭泣。她的解释只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漂亮衣服。其实她要说的大概是,从来不曾有过“自己的身体”在如此陌生、如此浩瀚的贴身感中感到悲凉。
托尼的父亲留下小号和唱片。爵士乐本身并没有带给他安慰。孤独和音乐的关系,大抵也是爱情的一种,强求不来,却也可以把人带去感动的场景。当音乐也变成遗物的时候,宁谧也将更沉重。
托尼转手了二手衣服二手唱片之后,彻底孑然一身。恍如一场喜舍。带着出家般的冷淡和狠心。人在伤怀的路上走到底,就成了狠心。抛弃也就成了救赎。
托尼用一无所有去拯救一无所有。这是孤独癖好者的绝症。
而爱情就是囚笼。我们心甘情愿地做无期囚徒。托尼在遗物荡然无存的空房间里蜷起,就像他的父亲当年在监牢里蜷起自己,假装听不见执行死刑的枪声。
看楼上的评论,大都是对末尾不满意。被死去的妻子抛弃的男人是否应该出现呢。出于洁癖,当然不应该。出于狠心,也许就可以了吧。打给穿着妻子遗物的陌生女孩的电话,是不是会有人接呢,开放式的结尾让人的心闷到何等程度呢,也许也是出于狠心吧。
孤独就像阪本龙一的钢琴配乐,幸福和明醒,就仿佛偶尔冒出来的一句台词,突兀的口齿玲珑,谨小慎微的呼吸轻盈,是电影制作人对电影之幸福的极度的呵护。就像一场虐恋、或是溺爱。
在如此漂亮的画面里,竟是如此绝望的对孤独的溺爱。
始终还是不知道,这是村上春树的哪一部小说呢。事实上,电影比村上春树的文本更有偏执狂,村上君的幽默感和饶舌、对爵士乐的精神上的碎碎念,在此是一点儿都没有了。只剩下百分百的感觉。纯粹的。不可得的。想不透的。
我蛮喜欢这个细节精致的电影。因为对孤独的认同,引发了我对这番形式感的附庸,最后激发了我对有洁癖的孤独的奢求。
3 ) 出没
拍得很恰如其分,原本彩色的画面过滤成浅灰,对白相当克制,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片头托尼细细画出的叶子纹理,牢中父亲和换衣间托尼睡姿的一致等。但感觉在人物塑造上有点单薄,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真想知道村上对这片子的观感。
4 ) 托尼瀑谷——关于电影也关于原著
这是村上探讨孤独的短篇,而电影中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关于孤独(lonely),也关于爱(love)与失去(loss)
很多人认为《托尼瀑谷》是村上写得最好的短篇,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他对音乐的偏好,《托尼瀑谷》就好似爵士 蓝调飘忽不定,漫不经心却以一种顺畅的方式叙事下去,人自然也对此捉摸不定。
若要概括《托尼瀑谷》定是件头疼之事,太多不明所以却又删减不去的情节,而真要用语言概括起来却又发现遣词造句实是贫乏以至于文章的精髓与气息全无,情愫与余味也全成为枯枝败叶。那流畅的叙事一经剪辑与拼凑,全然成为行云流水的爵士蓝调插入杂音电子,难以理解程度不减一分,美感却荡然无存。
所以真要说来,便简单描述为托尼瀑谷从少年到中年,从习于孤独到恐惧孤独再到追求孤独好了。没有需要刻意复述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务必提炼分析其描述得是多么精致巧妙的语句,这篇就是清淡,纵贯读下,好似读了又好似什么都没读,好似悟了又好似什么都没悟到,难以区分是文章强加感情于心中,还是感情本就融入随叙事流淌以至后来荡然无存,心中徒留空虚惆怅。
《托尼瀑谷》 从文到电影再到文。电影感情表达过于浓重了,观看下来反倒觉得原文反而像是电影的简介了。但是从电影的美学看,这部电影的孤独感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锐度,虽不如原文清淡但也丝毫谈不上矫情或抒情过度,毕竟场景本就具有比文字更丰盈的层次与冲击。全片贯穿着坂本龙一忧伤的曲调,听来好生寂寞。托尼的一生被压平成一张长纸,又好似平行排列靠门相接的一间间房,镜头平行推进一堵黑墙后便是另一段生活剪影。人物缄默,鲜有对话与自白,故事的叙述多是旁白,色彩也很陈旧灰蒙,省去了大部分光褪得有如黑白片,孤独感在这饱和度极低的色调中渲染得洁净飘渺,纤尘不染。妻子选角十分精致美丽,细瘦的女子,纤弱的足部,锦服加身便真如“赶去远方的飞鸟,却自带着风”,镜头少有面部详细刻写,背影,行走中足部的剪影以及黑暗中的侧面,孤独如迷雾笼罩,女子的美散发得淋漓尽致。影片最后,托尼蜷缩在曾堆砌过妻子7号尺码服饰和父亲爵士乐碟片的房间里,当然一切被处理后,空空四壁,如影片前段父亲蜷缩在远洋上海的牢狱中,大概寂寞的人影大致如此。
或许名字就决定了宿命,父亲随意采纳的,与日本血统格格不入的名字——托尼瀑谷注定了一辈子立于空旷之境中。年少时因名字交不到像样的朋友,出入极大的父亲与儿子角色让父子间都习于了孤独的相处,高年级后辞去保姆一个人的生活,托尼自闭于房间中沉溺于绘画,而他的画更像是实物的精妙复刻“比实物更有实感”,也像他一样孤独不带有思想感情,那些带有思想性的作品在他看来反而都是一些胡乱的拼凑,都是丑陋。总之年少起的托尼习于孤独。然而在遇见将衣服穿得淋漓尽致的妻子后,他竟为前半生孤独所侵占以至于他丝毫未发觉的一切事物情感感到惶恐,孤独反噬了他,以至于他认为自己的求婚若不能被接受剩下的只有死亡,以至于即使是婚后三个月内必须反复确认妻子的存在才能安心,从前习惯的孤独成了畏惧的源泉,害怕孤独的重临成了灵魂的枷锁。妻子对衣服的痴迷到了癫狂状态,无法抑制地疯狂购入大批极尽奢侈的衣物,以至于衣柜也来不及订做,只能用空房间作衣柜,其实妻子这何尝不是病态的寂寞,如黑洞般只得通过物欲填补。托尼在有一次粗略估计妻子衣服数量后发现妻子到死也穿不完这么多衣服便劝解妻子克制购买欲望,妻子深爱托尼也欣赏他的观点,努力克制自己,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开车退回原店,然而在归家等待红绿灯时满脑子里都在回味那些衣服的质地与设计,神情恍惚出了车祸,只留下了一屋子7号尺寸的衣物。三个月后,父亲也逝世留下一堆爵士乐老唱片。托尼再次回归一个人的生活,人逝后,一切遗物都成了累赘,托尼在妻子的衣帽间中深感每件衣物上都残留着妻子的魂灵与影子,与沉湎于难以挽回的现实痛苦相比,畏惧的孤独反而成了最好的拯救,他卖掉了妻子所有的衣物和父亲的碟片,重新回到了孤独中。
读文时侘傺对其父亲瀑谷省三郎大笔墨的描写,现想来其父亲战后返国亲人俱丧,一无所有的过去何不是托尼孑然一人未来的暗示,这是重合的孤独的写照。父亲蜷缩在远洋监狱中看淡了生死和托尼看淡丧亲蜷缩在清理完遗物后的空房间内何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次读后心中怅然难以抚平,看完电影后再读却发现村上笔墨间丝毫觅不得悲伤的调调,这只是一个平静客观的描述孤独的故事,而按照常理就将孤独等同于悲伤不过是长期以来被培养的思维惯式和自我矫情罢了。孤独如生死,岂是如此简单能被悲伤二字一笔评判,村上曾说“死并不是生的对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那孤独又岂只是地狱与煎熬 ,人生某个阶段孤独又未尝不是一种救赎与渴望。人与空屋,与禁闭,反锁,宣扬自由之徒所厌恶的一切,难道人又不曾有那么一刻将自身禁闭空屋之中,锁紧房门自我解脱与挣扎吗?孤独如是,何来莫名的悲伤,无非只是那空远之镜,四周无人罢了。
从《托尼瀑谷》第一次读懂了村上,想来顿觉自己愚笨,人的阅读总习于从常识世俗与作家暗示中定下基调,至于文章好坏全看个人矫情意淫程度深浅,人总喜细嚼琢磨那些煽情的词段不过是因其易懂适合自哀身世罢,矫饰煽情的文学更像是感情的欺骗,戳疼心间,自哀自怜。 愈发喜欢村上的平淡,将所有感情处理为描述并非煽情和渲染,感情平刻为记事而不是迂回婉转成诗。读来总是难以评判这些客观得丝毫不带作者感情的文字,不知所以,不懂所云,评来只剩两字——清淡。
5 ) 宇宙中寂静的结束.
第一次用英文字幕看完了一部电影。
改编自村上小说的<Tony Takitani>。
风流淌过黑色的沙地。男孩坐在地上,双手细细摩挲着堆砌好的已然很坚固的沙堡。他的父亲从近处的地平线上现出,往前走,在男孩身边伫留片刻,绕过男孩走进那堵黑色的墙体。
男孩趴在桌面上细心而专注,美术老师踱至他身后,探头。灰色铅笔在白纸上一丝不苟地勾勒出一片叶子在生长中饱满的经络纹理。老师唤他,Tony。相较日本人而言略显古怪的洋名。言语穿过凝固的空气撞进那堵黑色的墙体。
影片中的世界如同被寂静压扁的球体,镜头横向右切,每桢都是薄雾轻笼的谜团,被黑色坚硬的石墙隔断。墙体间本是没有明确的界限。如同幼小的Tony守着他一个人的城堡和图画,沉醉于机械齿轮咔咔嚓嚓精密运作,叫住抚养他的大妈说明天的晚餐自己可以做。
孤独是夜空聚敛霓虹的这个世界所呈现的原貌,年龄尚幼的他未尝觉得保持自身的归属感有何不对。明明是比自己笔下的叶片还要完整的人,为着树欲静时风不曾止歇,自己却能在静默不被摇撼的强大庇护下,有序地寸寸移动。可是生命中索求的某些敞开和融会,是需要风有力的暗自摆布,在形势上一圈一圈刻画轮际线。
Loneliness is like a prison.
That’s how Tony saw it.
You taught me not just that I was lonely,
but how important it was for me to meet you,
and how I’ve lost everything like that in my life.
This lack of loneliness, felt even so sightly odd to Tony.
Because now that he wasn’t lonely,he found himself constantly teriffied,
by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lone again.
这些都是成年甚至成家之后的Tony。欣喜并惶恐着收获了他美丽的妻子,又猝不及防地失去了她。他们对于彼此的爱,本身就是一种意向明确却挥霍过度的囚禁。
风总是长久留恋树叶飒飒摇摆的响声,在萦回离去后怀念方才的思绪。
温柔的歌声已消逝,可是他妻子的影子笼匿在每一件大衣清寡的色泽和细腻的纹理间,传奇般数量庞大的服装充塞了房间,镜头如同视线一一临摹扫过,模糊至清晰至模糊。深夜残留在他意识中的芳菲,每每使之哽噎。
He left the barren, former dressing room, vacant for a long time.
And even the emotions he had once embraced, gradually receded from his memory.
His memory gradually shifted, like mist in the wind, growing dimmer with each change.
她悉心照料过的形状奇特的仙人掌依然长势良好,根本无需他多加顾及。紧随她而去的长号手父亲留给他小山一样堆积的爵士唱片,是即使并未在唱机上旋转仍会冒出白烟来的陈旧。记忆就像塞满旧物通了天窗的秘密仓库,而孤独则是这满当中沉淀下来的无所不在的空旷。与之相关联的旧物需要清理,火化。而横亘在那里无从消散的场所,再历经一遍就能抛诸身后。
She was like a bird taking flight for a distant land.
想起在某个梦中曾找遍商场并最终不被辜负地买到了坂本龙一的配乐集,而在那之前你带我寻寻觅觅去往一家叫做上邑的膳食馆吃饭。梦里我们拥有仿佛世人无法匹敌的契合至极的言语。梦醒后,依然是不必苛求的沸腾和喧嚣外的独善其身。
横向游历好似玻璃上缓缓滑落的露水,倚靠不同的介质衬托然而稍纵即逝。唯有身体内部的纵向深入,在漫溯的时光中,在生命两端趋向尖锐的钢索上,找到平衡点。在扑鼻的尘埃气味里,让自己停留脚步。
以上。
6 ) 心是一个空的房间
心是一个空的房间,空惯了也并不太难以忍受,难以忍受的是房间被填满过以后的再次空荡。
我突然想到多年以前我默默喜欢过的一首周华建的不为人知的歌:每当曲终人散之后,眼看缤纷色彩变灰暗。
那么多年以前在我还没有真正尝过生活的滋味的时候我就不由地喜欢这首歌。
Whatever things move in, will always move out.
最后能剩下的,只有孤独,不管是已经习惯的还是难以忍受的。
莫名其妙……我不适合细腻的东西,我不喜欢村上||||
掉落的苹果,道别的天空,从牢房到衣柜,死亡毫发之差,气息融入纤维,哭泣分身,孤独幽灵;村上春树有声读物PPT,又或坂本龙一钢琴MV;整挺好
冲着村上春树来的,果然非常村上春树。喜欢从头至尾的钢琴曲。故事还好
是坂本龙一的《Solitude》使这部电影成形的,从前并不知道出处,在各种午后,巴士座位,散步路上听过很多次,那种孤独的情感像水一样化开来,现在呢,像他所说的一样,重返孤独比长久孤独更让人感到害怕,但貌似这只是村上式惯用的托词,不是吗?我们的孤独何来重返一说?它一直都在那儿。
西岛秀使的叙述婉娩道来,无论是堆造黑色沙地上的舰艇,还是描绘一片生命饱满的叶片。TONY。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就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如同精密运做的齿轮一般,或者没有波纹的沉寂的湖水。欣喜太突然还来不及去细细体味,得到和失去就都在惶惶之中完成了。拿起将要放下的,怎么说都算得上是具备自然
循着坂本龙一的OST找来这片儿看,当音乐和影像彼此渗透传达出的是加倍的孤独感,都市人在情感状态上的流离失所表现出的是对物质的寄托和人际的疏离,镜头横移转场间搭配西岛秀俊的低沉旁白就如同在翻阅村上的小说,男主在地板上的辗转反侧实在是太寂寥了。
实在看不下去,闷死了!~
很特别,村上的作品很难拍出味道,此片完全做出了孤独,疏离,哀伤与洁癖。
资料馆。运镜平稳,风格化极强。配合着“solitude”的旋律将东尼孤寂的内心不断外化。衣服的隐喻与人类与灵魂相关。几处与妻子的相处段落充满了造型上的美感,也就贴合了东尼绘画师的人物设定。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孤独感的营造并不矫饰,因为导演是将整个背景至于1946年,这个历史的特殊节点,于日本于他国。这也就从侧面解释了,他的画里为什么有美感没情感。也可从现代性的阐释入手。脚、鞋、不同层级的人……还有那抹浓稠的化不开的雾气,无处不在的风。被第一部市川准的大银幕惊艳到了~
人若微尘细如鸿,佳人偶遇醉清风。道尽人间闲散事,诉与孤独似囚笼。【纪念市川准导演】
公子的说书太美了 ==+ 粘腻的正太音 ==+ 录了一小段下来 >< 两位女主超级秀丽 ><(不喜欢男主 ORZORZ 自欺欺人……好奇怪的男人 ==)坂本龙一的配乐很棒!OVO
坂本龙一的配乐,旁白西岛秀俊。主题孤独也用更加清淡冷色调的影像手法去呈现。我们察觉和深入了解影片中人物的癖好,发出疑问:何以至此?因为孤独所以更加执着于某种外化的执念,而执念越深又愈加变得孤独不可调和。结尾男主和后来的女孩经由死亡的阴影达成了一种连结,这种连结得以让人在时间流失里有了挂念。所以孤独可以不再。滑轨横移的镜头转场用的很溜啊。
无论是开头对人物历史的叙述,还是后面大段的推拉转场,还会画外音与画内人物台词的接续,都表明这真的是一部从语言层面力图完全贴合原著小说的电影。也正是从这点上说,东尼泷谷的视听的确非常特别,比一般小说改编作品要强太多。但满口孤独还是挺LOW的哈哈。男主说女主像是为衣服而生的一样,衣服没了,人就不用生了。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疯狂的点吧。
很失望呢,因为喜欢村上春樹才看的这个片子,谁想内容像小说一样意识流,没有连贯感,所以那种意韵完全体现不出来.
全然文学化的视听语言,缓慢地横移镜头,再配上疏离感的旁白(人物偶尔搭腔,疏离有一下被穿透的感觉),犹如在一张一张地翻读书页。伤怀、疏离、孤独,很好的传达了村上文学的质感,以一种独特的日本电影风格。之前总把市川准和市川昆搞混,被忽略的一个好导演。
声画都很美,可惜是小说的配乐朗诵版,没有生命力
一个男人孤独的一生。西岛秀俊低缓的述说、坂本龙一清冷的配乐、极简构图冷色的画面,迅速将人带入长相神似村上春树的男主角孤寂的人生。他像画他最喜欢擅长的精细机械插画一样过着一个人的生活,不断横移的镜头像放幻灯般一页页扫过他的一生寂寥。这其中有过火花闪烁音符跳跃,只是逃不出命运旋律五线谱的框束。像我们很多人一样。「孤独就像一所监狱。如果她说她不嫁给我,我一定会死掉。」
吾深以为,这不能算是电影,顶多算是配乐配画小说联播。没有哪个重要细节是观众必须通过画面才能获得的,旁白才是主角,画面的作用几乎只是烘托气氛,“电影”的存在必要性降到了最低,读过小说的人不能从电影中看到超出了其期望和想象的细节,不过女人在衣帽间哭的那场戏不错,音乐来自坂本龙一。
人是多么孤独的生物。第一层级的孤独:身处孤独而不自知;第二层级的孤独:尝到幸福后又在失去,知道何为孤独;第三层级的孤独:所有的人都离开你,却留给你一堆他们的唱片和衣服之类的东西,叫你放又放不低,忘又忘不掉。太狠了。
空旷的布景单调的镜头表现孤独,过多的独白和配乐有点影响叙事,看过原著的估计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