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抗争无有不流血者,但这血不会白流。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现在我们身处囹圄之中,更应当有青年之自觉。当此国家危难之际,我辈青年,当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依他们的主张,小百姓受苦,依你的主张,他们痛苦,他们不愿意痛苦,所以你痛苦,你痛苦,是替我们的痛苦。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因为你拥护真理,所以真理拥护你。
红糖水是甜的,但真理的味道也非常甜。
做任何事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要团结志同道合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和我们的主张有分歧的人,有分歧不可怕,先把眼下的事做成,下一步分歧变大了,可以分道扬镳嘛?
我们对人对事,总须向最坏处设想,向最好处争取,向最坏处设想,才可防患于未然,向最好处争取 ,就有了奋斗的目标。
干革命靠的是自愿,我们要留下的,是那些信仰我们的主张,对革命的前途有信心,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会心怀信念坚持走下去的人。没有信仰,没有信心,没有信念,即便你留下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那样的队伍,人再多,有什么用,不过是一盘散沙。
有时候我们对一件事充满了希望,这希望就像一根弦,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绷越紧,揪着你的心,有一天这根弦突然断了,你反而就会释然了,该来的总会来,就像今天的天一定会亮起来。
虽说人生百年、浮沉随波,但是总还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努力坚守的,一旦自己都承认失败了,那就只有屈服一条路可以走,那才叫真正的一败涂地。
你知道你的问题出在哪里吗?在你们的字典里,我永远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个人过度纠结于个人的得失,沉缅于个人的情绪,那么总有一天这个我会压倒一切成为他所追求的唯一目标,那么他就会背叛偏离自己最初的理想。
信仰这两个字,不是为了好听,说说就算的,信仰这两个字,需要用毕生去追求的,是要用全身心的付出,才承受得住的重重的两个字。
中国这么大,不是任何一个党派或是一个组织可以代表得了的。
以前看过一些革命题材的电视作品,感觉这些作品表述的内容是在不断地改变。第一是逐渐开始直面问题。
比如我看过一个片子,名字记不准了,似乎叫《王佐和袁文才》,讲的是毛委员带领红军上井冈山的故事。最后用话外音加字幕,说某年月日,王佐(袁文才)同志在某次战斗中牺牲,还让我好一阵唏嘘。后来看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我才明白该电视剧回避了王袁的真实结局。
后来应该是拍《长征》的金导吧,又拍了《井冈山》,片中袁文才在风雪之夜说:没用的,别告诉毛委员了,毛委员上面有省委,省委上面有中央,中央上面还有共产国际。基本上暗示了他的结局。
第二是由一正一反的明显设置,改为让观众做评价。
比如《延安颂》,党内朱、毛是正派,王、张是反派。到了《觉醒年代》,则展示了各种思潮下,知识分子的探索。
第三是作品风格从朴实到娱乐,再到二者兼顾。
早期作品大多倾向于还原历史印象,严格地叙述党内发生的事件。近期有些娱乐化因素,比如《远大前程》里的杰克苏故事,突然展现出汪寿华的遇害。比如大业三部曲,尤其是《建军大业》被网民戏称“黑帮复仇片”,可谓此类作品之顶点。
而《觉醒年代》则做到了二者兼顾,说他娱乐,毛教员出场的画面就是某个会轻功的大侠,或者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但是鲁迅的登场和二陈的就义又非常的凛冽。目前播放的《光荣与梦想》,导演延续了《黎明之前》的快节奏尝试,活埋汪寿华的场景拍的人义愤填膺,多名未来将领在白色恐怖时期的入党仪式似乎宣告了诸位英雄聚集,要为最终埋葬反动派的大决战开始倒计时了。
本片的切入点与以往作品不太一样。结合多位网友的观点,有三点:1、它刻画了党组织的孕育、发展、胜利与挫折;2、它刻画了党为什么是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组织;3、它肯从女人的视角出发,观察并参与时代的前进。
基本预订五星。
写的颠三倒四,诸君海涵。
《大浪淘沙》这部剧拍得很好,好就好在它的主语是党而不是某一个人,这部剧细致地展现了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如何靠着自身的力量斗争以及血与泪的牺牲,最终找到正确路线的。 这部剧是不拍大事件的,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北伐战争、四一二事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这一系列具有历史隽永定格画面的大场面它都一笔带过。不是因为这不重要,而是因为它着眼的是大事件前的决策过程。 决策是吵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斗争出来的。正确不是凭空出现在脑海中的,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并指导人们的。所以正确是一个后验的东西。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在没有能力与代价的基础上,只口头上说就成为正确的。 而大事件是什么?是尘埃落定。是历史的结果,是历史上所有人意志的矢量和。而这些意志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 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基于这一点,党才走了一百年。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想着把党史归结为个人之间的关系,那是唯心的,那样的话党是不会一次次团结的。
这部剧是少有分得清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剧,毛泽东和张国焘甚至包惠僧的不同,不是因为他自带王者光环,而是就像陈独秀说的一样,他把党组织放在了个人之前。
一个完整的党组织,是会表现出漫布在党组织的每个机理下的每一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续结果。有接受并努力的人如毛泽东,也有不接受的,如陈独秀和张国焘。 一个固执己见,不接受中央的决定,一意孤行,最后甚至非要成立托派组织;一个妄自尊大,对自己党内地位极其看重,甚至妄图枪指挥党,终于走上了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这两个人都不服从组织的决议,无论他们的意见是对是错,都不可以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错误,更不能搞分裂。遇到问题总想着自己,而不是一切以党为重心,那最终造成的分裂也只能他们自己承担。 毛泽东和这两位的对比,就在于一切是个人优先,还是组织优先。 陈独秀在被开除出党后,看起来成立了托派组织、搞起了舆论战,但实际上毫无作为,最后只能在监狱里度日,抗战后被放出来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让人唏嘘不已(对陈独秀的人生际遇和最终结局我表示深深地同情,但错了就是错了,不能改变他犯错的事实,也不要像某些人一样把一切都推到共产国际的身上);而张国焘也终究还是没能在国民党里大放异彩。他想不明白,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不是他个人的能力太强,而是他一直依托于党、依托于人民群众。 路线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路线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更加纯粹。而每一个把这些视作个人之争、看作权力之争的,那一定会被“大浪淘沙”。 宁都会议后的毛泽东、中共五大后的陈独秀、两河口会议后的张国焘,以这三个人为主,陈潭秋、邓恩铭、李达、包惠僧,这一群人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党史。 我们具体来看看宁都会议后的毛泽东是怎么做的?宁都会议以后,毛泽东不被允许参加军事会议,只能去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他的路线也被视为错误路线批判,虽然没有直接批判他,但谁都知道罗明路线的批判对象。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继续发表不同意见?有。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怨言?有。面对彭遨的牺牲,他大发感慨这是博古的错误。 但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耍小性子不工作吗?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拉帮结派吗?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甚至不服气到脱党退党吗?没有。
也就是说,党的决定你觉得不对,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你可以在任何你可以发言的场合说出你的意见,但这个决定你要不要接受、要不要执行?要。 要接受,要执行,也要有个人意见。这才是党组织最重要的核心。有了这一点,党才是可以成为无数个党员的合力。每个人都往一个方向努力,那即便是有了错误,也可以纠正过来。 《大浪淘沙》把党从1921年到1945年的各个错误以及自我净化的过程拍了出来。 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的意见代表了正确路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坚决执行了党的指示,甚至在他被误以为开除党籍后依旧任劳任怨地为中国革命操劳。 所以说《大浪淘沙》是一部紧紧抓住了党史逻辑的剧。它表现的是以党组织为主角的一群人在探索道路上的波折。主角不是某个个人,而是党本身。 所以剧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陈潭秋、周佛海、陈公博、邓恩铭、包惠僧、邓中夏……
什么是党史? 党史的主语是党,而不是人。虽然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但牺牲个人四个字不是说说而已的。 这不是意味着要每个人作为螺丝钉,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也不构成一个现代化组织。 这是在说每个党员都以党的利益为最重要的利益,从而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党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什么是正确路线?是无数个错误路线的祖国河山一片红集合起来的。你总想着做好准备做好准备,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后一定失败。因为做好准备和想着做好准备,是两件事。后者意味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为什么从中共六大到中共七大隔了十七年?因为开大会是要把代表们召集起来商量出共识的,而这许多年里的共识商量是商量不出来的,只有实践。人凑不齐、思想不统一,那就不可能开七大。所以这部剧的结尾在1945年,非常好。 《大浪淘沙》,是一部全景式的剧。很多剧都说自己全景式,结果只是这头拍一点,那头拍一点。但这部剧不是,从1921年开始、1945年结尾就能看出来,从它想拍中共一大代表的各种不同选择就能看出来,这么多的斗争之后,才会有从幼稚到成熟的中国共产党。 而不少作品想表达共产主义的优越性,甚至还需要通过第三方乃至敌人的肯定来呈现。这显然是没法真正深入理解的。 谈论建党,就要把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作对比,就要把实践和理论作对比。只有真正对沙过滤了,才能得到金子般的结果。如何大浪淘沙把真正愿意信仰的人聚集起来,如何在各地先建立小组,最后成立一个党。
讨论党的发展,就要把实事求是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对比,这时的对比是惨烈的,白区、鄂豫皖、湘鄂西,许多地方都有各自的行动,就是中央红军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八月失败、攻打长沙等失利。失利的结果是什么?是一个又一个同志的牺牲。
另外,该剧采用了独特的双时空结构。“前期剧本开发时,我们在大量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常常生出感悟,觉得回望历史、学习党史,在我们内心是有着渴望的。于是我们提出,何不就以年轻人学习、讲述党史的过程,来贯穿整个故事。”导演沙哈提说,此后在年轻群体中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主创的判断——“当下的年轻人,他们内心有着学习党史的真切需求。”电视剧要做的,就是以艺术化、年轻态的手法,真诚地回应需求。 这部剧系统性梳理五四运动至中共七大历史,感悟“大浪淘沙”的真谛: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的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辗转召开,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一大代表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启航。但要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还得从1919年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讲起。《大浪淘沙》中,现代青年陈启航的回溯也从这里开始。 该剧篇幅40集,剧本运用当代史观,回望1919年至1945年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即系统性梳理五四运动至中共七大的历史。这26年间,既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为旧中国寻求真理的艰苦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大浪淘沙》的嵌套式戏剧结构,把散点事件连珠成串。 在那个道路多崎岖、主义多争鸣的乱世,我们的革命先辈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随着毛泽东、陈独秀、董必武、何叔衡、邓恩铭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运发展,观众也将看到,这些曾经并肩出发的人物,因为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不同选择,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沙哈提说:“革命之路上、时代浪潮下,有信仰则有底气,坚守初心则吹尽狂沙始到金。人物的迥异命运镜照之间,感悟‘大浪淘沙’的真谛。”
诚然,现实与历史呼应跳转手法的运用在剧中还可精益求精,但不可否认,它服务于内容的真实性与深刻性,是本剧的独到之处。历史大潮之下的人物命运感,是本剧不得不说的另一个亮点。这种命运感,既是身为革命者,政治命运的历史真实;也是作为普通人,情感命运与生活逻辑的真实。 《大浪淘沙》还表现出李达的不屈与坚守、王尽美的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何叔衡的壮烈牺牲、邓恩铭的英勇就义,等等,让今天的观众从只知道一个名字,到了解他们的事迹,更感动于他们的精神追求,这是向革命先辈先烈们的崇高致敬。剧中情感命运质朴动人,却不曾刻意雕琢,呈现出真实的生活流质感。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前进中,或许有人落荒颓唐,但千千万万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淬炼信仰,坚守初心,拼尽全力共同托举起一个崭新的中国!愿每一位身处时代大潮的前行者都拥有如磐初心,不负使命,奋进新征程!
大浪淘沙:
吹尽狂沙始到金。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部别样的党史学习教育佳作《大浪淘沙》吸引了我,说它别样是因为这部剧以二十一世纪现代青年的视角来讲述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5年 “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间,中国最优秀的一群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真理,并选择信仰共产主义思想,他们共同建立了共产党,并以党的发展脉络为根基,在中国遭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坚苦卓绝的奋斗史故事。 因此,这样一部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大浪淘沙》让我加入了追剧的行列。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就让我们迈开脚步坚定地走下去。” 这是第八集中共“一大”上,参会代表通过毛泽东说过的这句话让大家群情激昂,有了的理想、有了信仰的共产主义,未来的征程之上也有了正确的航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这艘游船上诞生了,这便是“红船会议”,“一大”代表们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会议上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选举出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当我在观看这一段儿时,心一直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着,“一大”的胜利召开真的非常艰辛,起初会址原定在李汉俊家上海法租界一幢二层小楼里,但由于遇到警局的暗探,会议只能被迫终止,陈公博也因为害怕退出了“一大”会议,最后大家只能在了嘉兴南湖游船上继续召开会议。 这次会议,大家通过不记名投票选举张国焘为组织主任,他宣布我们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目标的第一决议案》,并选举产生了中央的领导机构,完成了原定的全部议程。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的野心,为了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可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真的救中国! 其实,选择走这条路是要鼓起很大勇气的,其中的艰辛作为现如今的我们也许还无法深刻地体会到,因为目标和理想是很难轻易的达成。可是,我们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并没有放弃,他们淬炼思想、锻炼意志、坚守信仰、迈开脚步坚定地走了下去,从此带领这我们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富民强的崛起之路。 “记住,无论问什么都说不知道,毕竟你们是客,警察不会太为难你们,我是已经准备坐牢,你们出去以后要继续干。” 在第九集陈独秀被捕入狱后他对同在狱中的杨明斋等人说了这样一番话,坦诚爽直、性格刚烈的陈独秀知道自己也许会被判七八年,但在他心中信仰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告诫杨明斋等人,出去后一定要继续开展工作。后来,在各界的施压下陈独秀被保释出狱,那一天,青年们高唱着《国际歌》迎接他出狱。 这样的一位把顽强与坚韧刻在身上的第一代共产党人,让追剧的我感慨万千,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将建党一百周年,在这重大时刻,我们要回望历史,铭记初心! 如今,当我们回首那段激情澎湃,力挽狂澜的燃情岁月时,一定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若没有革命先辈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我们怎会生活在物质与精神越来越丰富的祖国怀抱中。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由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铸换来的和平,要记住信仰的力量,吾辈当自强!
大浪淘沙非常好看呢,跟觉醒比,格局更大,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革命历程,工运、国共合作,人物更多,叙事更广,百年党史,壮美勾勒,给后来的我们看懂看实真正渗透到伟大时代革命者恢宏坚毅的历程中,会追剧至结,给导演、演员全体演职人员点赞,还原历史,生动勾勒…九死一生,刀枪剑雨中历久弥新的山河岁月!
别的不说,看完这部剧,突然想去研究党史了。
首先,这是一个难度非常的创业,失败的后果就是流血断头。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18罗汉创业,就不值得一提了。
其次,既然难度这么大,那怎么才能克服困难获得胜利呢?并不像其他电视剧,从一开始顶着主角光环,基本没有什么挫折。这部剧非常细腻的刻画了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建党初期,一分钱难道英雄汉;着重对最初的13个人性格做了比较全面的刻画,为后来有人离开甚至叛党做了铺垫;再后来党一直在左右路线上徘徊,不过最终总能回到正确的路线。
最后,研究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举个例子吧,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中国乱成一团,没有人知道路在何方,这个时候教员犹如神降,一篇论持久战,给整个中国吃了一颗定心丸。类比今天生活乃至工作,遇到类似难度的问题,怎么能像教员洞若观火一般,这个值得每个人思考学习。
我喜欢这部剧甚于觉醒年代。原因有以下几点:1.通过这部剧学到了很多党史。2.这部剧不是个人传记,而是一部群像戏。主体是党,什么时期该什么人出现就什么人出现,不以最后的结果论英雄。每个人都是党的一部分,初期,中期和后期,是不同的人在发挥着作用,领导着党。因此每个参与的人都是有描写的。反观其他一些剧,大多数都是结果论英雄,毛主席占很大篇幅,事实上,在初期和中期他的地位是不靠前的。3.敢于直面历史,从建党初期到抗日战争胜利,中间走过很多弯路,出现了很多叛徒,这是不光辉的一面。但是这部剧,该是啥就是啥,对于周佛海李公博张国焘,都是有很详细的描写的,觉醒年代中,张国焘出现的画面就很少,按理说,他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学生领袖,应该有很多画面的。直面史实,是一种自信。
因为《觉醒年代》轻易弃剧的实在太可惜!此剧刚好衔接觉醒,且质量很高!但是有些人有偏见了!导演拍过《恰同学少年》《走向共和》《1566》。或为导演,或为副导演。是绝对的大才女!剧中女角色也非常出彩!
有生之年从未想过保剑锋可以演毛主席,关键还毫无违和感,这样的历史正剧应该鼓励多拍,多普及年轻人看看。
想想和他们站的是同一片土地,是同样的国籍,看的是同样的太阳和月亮,我就感觉离他们很近很近。
比光荣与梦想好,比觉醒年代差一点,这版陈独秀更有感觉,暴躁大家长应该更像是这个样子。保剑锋竟然还不错不出戏,海清拿腔拿调不知道演的啥,不如周显欣的高君曼温婉坚韧,陈若轩尚能接受,孟子义又被塞进来了。
支持所有的女性视角革命剧,请不要忽略她们。
评论里对比觉醒年代的,拜托大家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先入为主!明明这也是一部难得优秀的片子,不要因为先入为主而忽视了这个片子的闪光点呀。剧本真的看得出来太用心了,台词中许多在党史中都是有原文的,而且镜头的运用,画面的美感,还有所有演员的原声台词功底,包括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还有女性的视角,都是这部片子值得期待的地方啊
NO
这部剧真的不错,不该被埋没
第一次真正对近现代史有了感受,那些枯燥的背诵和难记的名字之后,都是无畏、热血的先行者们,他们最早醒来,用生命铺就了我们的现在。
保剑锋演的好不亏是二次演绎这个导演也真的很厉害这么多人物,这么多形象,这么多故事,居然还拍的这么细腻。
从剧情的设计来看,大浪淘沙已经不再是仅突出毛朱等个人主线的拍摄手法,更多地将有血有肉的革命人物出现在荧屏之中,这是国产革命剧的进步。个人而言,我很喜欢剧中对于坚定地走向革命、在革命中踌躇、以及反对革命的各种人物的刻画。对于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来说,一些人虽然只是其中的过客,却又难以绕过,值得书写。
十多个代表,每一个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一点也不混乱,让人很容易记住。整体而言都很不错,只是刘仁静的戏份少了些,尤其是其政治观点的转折上以及托派方面,阐述较少,可能是对于托派问题,有些不好定义。包惠僧最后那场过寿,以及内心的自我解剖,拍的尤其好。
陈独秀的大家长作风表现得很明显,虽然有暴躁向的脸谱化。正是一次次的选择党组织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毛主席虽经历挫折却始终不放弃。难能可贵的是基本没deng什么事情,没有刻意凸显。
确实蛮新颖,对一大的12个代表和陈独秀的一生有了一个完整的交代,不回避也不隐藏。但现代直播上课的插入简直是个扣分项。
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剧」,多执果索因,多少存在一些「幸存者偏差」,对历史呈现不够全面。而《大浪淘沙》锚定「一大代表」,以十三人的人生道路分野为主线,串联出中国革命艰难前行的历史画卷,对党史在电视剧中有更为多元化、完整性的表达。
现代线时常显得突兀,影响观感
好有野心的一部剧,品质也是难得一见!全景式展现了我党是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只有看懂了我党走过的路,才能真正理解我党组织的先进性,制度的优越性。
本来做好了看不下去的准备,结果看了觉得还行,尤其是第三集之后渐入佳境。全剧有两条线,一条是青年做视频纪念先辈,一条是党史发展脉络,可以说本意是好的,帮助串起剧情,且用青年的口吻直接点明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的走向,是一个比较讨巧省力的方法,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个青年的视角上,这条线本身缺乏内在逻辑性。//本剧的另一个问题是布景太“干净”了,很不符合历史的场景,从渔阳里2号到窑洞,演员和场景都太“干净”,不真实。//本剧塑造地比较成功的人物是张国焘和李达、王会悟夫妇,剧里给张国焘设计了不少小细节,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度,而不是一张扁平的纸;李王夫妇的戏份几乎贯穿了始终。//保剑锋的mzd好像看着也不违和,周恩来的演员和周总理的浓眉配不起来。//一大的十三位代表,走到最后的竟然只有那么几位,令人唏嘘。
党史群像可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