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道理,他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想干点儿事儿”。因为年度考核被评为“基本称职”,因为有了一个当下派干部的机会,他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可以去干点儿事儿了。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放弃了相对优越的生活,来到了艰苦的农村;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利用一切关系和渠道为百姓谋实惠;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秉公断案、忍辱负重,甚至挨打;为了想干点儿事儿,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当第一个三年任期期满的时候,村民们联名请他留下来,他也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当第二个三年任期将至的时候,村民们依然希望他留下来,但他觉得已做了该做的事情,应该和家人团聚了。只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就永远离开了等待他的家人和不希望他走的村民。
沈浩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用真情做事的人。于是,《第一书记》中便有不少动人感人的情节。有人说看到他和五保户吴奶奶过年时哭了,有人说看到逝世后女儿怀念他时哭了,而老汉我最动容的确是吴奶奶守着独子被强拆后的空坟,在雨中无助地哭泣。而沈浩率村干部为强拆的过错而披麻戴孝,只是使我们悲愤的心情总算有了一些平衡而已。当然,为了和村民过节,又一次不能和家人过节、把妻子买的羊送给五保户等诸多情节,也同样令人感动。 虽然不可复制,但沈浩依然令人感动,也令人敬重。观看《第一书记》,目的不应仅仅是感动,而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乃至行动。 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需要我们真正的去落实。
自从《建国大业》以来,教育电影学会了新路子:动用明星提高可视性。平心而论,《第一书记》里的明星都算得上实力派,难得把这么不好处理的角色拿捏还算得当,算是给电影添彩不少,也让被按到电影院座位的这两个小时过得不过于难受。
说题内话。有人把这部剧这样归纳:一个官路前途不顺但有一定能力的小官员下基层实干,以求突破的过程。确实如此。从沈浩去小岗的背景看,他在省财政厅不尽得志,下基层是有一定“图谋”的:借助小岗村的名声,在下面做一番事业——这是前半句,后话则是选择另外一条晋升道路,为自己铺就光明的前途。这样说似乎有点小人之心,但以片中的表现来看,沈浩做得确实够好,值得赢取这样的晋升机会。让好官提升是应该的,这也没什么需要避讳的。正如他在片中道出的:他是在小岗做了多年之后,与那里的人民群众有感情的——言外之意,到这里时,肯定是没有这份情谊的。而且,即便有了感情,他在留任一届之后,也已决定回到财政厅,此时可以看到,那份感情也拦不住他对官路仕途的追逐了。
从沈浩家人角度看,我觉得沈浩真是不值得赞许。抛家弃子是片子里说他的原话,一点都不过分,而且没有养母尽孝。说什么只有在小岗用更出色的工作来报答家人,几乎是狗屁,那能有什么报答,这样的台词真是难为死杨立新了。百善孝为先,自古之道不能遵守,这样的官员有什么值得赞扬的?赞扬他的牺牲,就是否定了他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看一个人,不能仅凭一面、一个角度。除了第一书记,他还有其他社会身份,儿子、丈夫、父亲,甚至更多。一个身份做得好,并不能说他做人的全面成功,那是以偏概全了。难得非得让亲者痛的干部才是好干部?
从沈浩的能力和作为来看,他还是不错的,对上对下都有一套。对上,他能凭借财政厅的工作经历整合资源,让“财神爷”为小岗的发展出第一道力,有了这道力,做成些事让大家得到实惠,才能为下一步铺就坦途。这也许是为什么后来,小岗仍选择省财政厅的官员来这里,而没有选择林业厅、统计司等其他部门单位的原因。毕竟,财政厅人带来的实惠是直接的。另外,在跑铁路搭桥的事情上,他能几经公关,赢得部里领导的支持,对于一个基层官员来说,尽管有小岗的光环,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下来说,他能体察民情,分析错综复杂的村民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要让大家团结,要调动大家内心的积极性和热忱,并通过一定办法来实现——用修路来提供大家齐心协力的机会。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包括老奶奶的迁坟一事,何不是先让生米变熟饭,再又在改正错误的同时以情动之?如果不是有前面的错误出现,何谈后面的纠正错误?有些环节不是他直接出面的,但未必不是他谋划的。要系统地看待一件事情。总之,最终能够达到人家心甘情愿的目的,就是非常成功了。不管是否动用了披麻戴孝这样的封建迷信手段。
当然,长期在基层工作又想办成些事情,这对人的损耗是很大的。片子里面也暗暗点出了这一点:从开头到结尾,烟酒几乎贯穿始终。我和好几位同事,都以为沈浩会在大年三十大吃大醉之后一倒不起。“没办法,不和他们吃吃喝喝人家就觉得你看不起他们,”我同事对此有切身体会。更不用说为跑项目、审批,片子里没表现但也想得到的那些饭局宴请。长期处于烟酒环境中,估计这和中年猝死有很大关系。
虽然作为一部教化片、特价片,观众多不是主动去看的。但只要片子里面有点真,多少还是能够看出一些问题和现实的。不过很奇怪,片子从头到尾都是演员,没有一点真实纪录影像,把原本有点真的东西变得似乎完全假了。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去的包村干部。这样的联乡包村干部全国一抓一大把,可像沈浩这样不是装腔作势走走形式地一年下到村里四五趟、过年过节到贫困户点点卯,而是弓下身去、迈开腿去、沉下心去、实实在在地给百姓修路、盖房,帮他们发家致富搞项目的“第一书记”还真不多见。
小岗村在中国改革史上曾经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几个农民按下手印,把集体土地包产到户,自此拉开了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可时过境迁,因为小岗村地处皖东贫困地区,先天资源短缺,发展工业的后劲不足。按下手印后的二十多年里,小岗村仍然靠种植业一条腿走路,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与富裕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所以,组织派沈浩到小岗村挂职工作是恰逢其时、众望所归的,决非如一些阴谋论者所鼓吹的那样,是因为沈浩能力不够才离开了省财政厅这个肥缺,被发配到边疆去的。
雷锋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小学生说“学习雷锋好榜样,放到哪里哪里亮”。身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无条件服从组织的指派,来不得半点讨价还价的争竞。孔繁森是这样做的,沈浩也身体力行地用突出的包扶业绩回击了那些不明真相者的无耻谰言。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具备把逆境中的困难转化为前进动力和创造活力的能量与智慧。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干部应具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和卓绝的适应能力。共产党干部既要有专家的理论头脑,也要具备救火队员的全才多能。什么环境都能生存、工作,什么条件都能习惯、适应,什么闲杂人等都能驾驭,什么大事小情都能应付,这才是一个素质一流、出类拔萃的的共产党合格干部。短期看小岗村落后,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眼前的苦正好衬托出将来的甜。沈浩带领全村父老艰苦奋斗,修建八百亩葡萄园,种植万吨葡萄出口创汇。村子里的民居由一层升为三层,村容村貌一年一个样儿,三年大变样儿,闻名全省,世所瞩目。他的实干换来了全村百姓的称赞和省市领导的褒奖,沈浩没有白干,鞠躬尽瘁的他收获了金杯银杯和老百姓的口碑。他累而无憾,三年以后又是三年,百姓的真诚挽留是他把职一直挂下去的不竭源泉……
沈浩只活了46岁。太年轻了!英年早逝给群众留下一片叹息之声,也让党损失了一位德才兼备、富民兴邦的栋梁之才。长期加班加点地在简陋的办公场所超负荷工作,折损了沈浩的身心和阳寿。由此我想到美国有的州的法律规定,谁加班谁就会受到批评指责甚至纪律处分。倒不是说美国人认为加班加点是乱出风头的表现,而是美国人爱才惜才,怕长时间超越身体极限的劳苦工作会耗尽一个人的精力和体力,减弱他的身体免疫力,从而导致他生病、过劳、惨死……好人能人活着时对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是无以复加的;好人能人积劳成疾而死,会令他的工作前功尽弃,中止了事业发展进步的进程,给党国造成更大损失。为了保护好干部这笔指挥建设的巨量财富,建议减少应酬一样地减少他们的工作时间,以免力不从心、筋疲力尽、累死“压”死……
第一书记,功莫大焉……
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他们无私奉献到仿佛不现实,但是这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还是关于小岗村的故事。
沈浩不是小岗人,但是把自己留在了小岗村。他成为了小岗村的第一书记。还记得看到的那一帧的话:世界给中国一个机会,中国还世界一个惊喜
小岗村是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端,沈浩决定去了小岗村,大家都劝他不要去。
他刚去大家都不相信他,他准备很充足,看得出来他打算大干一番。他走访调查,发现村里贫穷,公共资产还被占,村民们很多都敢怒不敢言,路也烂。大家一时半会都不愿意放弃地干别的。
后来路很快就修好了,开始问题还是很多,沈浩被不信任,被威胁,被殴打。他想和小岗村一起冲破阻碍一起进步!他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第一书记的使命。妻女来了,他带着女儿去看了村里的风光。
后来他还把羊送给了村里的五保户奶奶。
村里村霸几度欺负他,他不是懦弱,他只是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渐渐的他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岗人。
2006年纪念馆在大家努力下建成了,三年也到了。但是98个红手印又把他留了下来,他其实也有选择的权利,第一书记真的很累很难。
2007年他有筹备建桥,为此他几度去铁道局,后来在他的努力下,桥建成了。
村民们也各有各的心酸。
他说错了就要改,天经地义,他是书记,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他是实实在在的得民心者。
2009年他的第二届任期结束了,小岗村按下了168个红手印,所以最后他还是留下了
但是后来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45岁。
他说过很多人都能做好,只不过没做,现在我做了。他做了很多事,他也不想要别人知道
很多的小事积累起来,量变到质变只需要一瞬间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平凡却伟大。
一直在避免“为反对而反对”,一棍子打死主旋律。而且实事求是地说,对像《开天辟地》、《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这样的电影还留有很好的印象,是历史还是杜撰,多少虚构多少演绎多少矫饰,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影响艺术语言,就像第N代在抱怨审查制度的时候鲜少躬身自省驾驭电影技巧的能力(这一方面,功成名就的老一代导演立即显出圆滑世故,他们往往直言不讳地说低劣的表现是为了迎合老百姓不怎么高的品味)。
所以看完《第一书记》,我要发自肺腑地说:现在拍主旋律真是越来越难了,焦裕禄雷锋的那个疯狂的时代背景不存在了,开天辟地建国大业那样的历史事件毕竟不是谁都能搞的。太假太空的东西显然吸引不了观众,而真实的能不能拍,怎么个真实法,真实度保持在多少才能兼具喜闻乐见和教化功能……这些,不是事实说了算,不是编剧导演说了算,谁说了算谁心里清楚。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困境就是:不说不行,说多也不行。因此就只好靠大量明星串场来演出一部欢乐而破绽百出矛盾无数的戏码:
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必须让小岗村穿越到某个时空,穷愁潦倒地从2004年沈浩挂职开始,重新进入历史,改头换面——矛盾在于,建国55年来宣扬的成就甚至在这个因为红手印大包干而闻名的乡村,都得不到一点点体现?
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必须抹黑其他干部的无能无为,当然这一点要极其谨慎,毕竟大家都在职在位,说多了谁也不好,因此很多人都是模棱两可地反面一下,华丽转身,继续伟光正——而这不幸就引发了另一个矛盾,为什么从上到下这么多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干部,老百姓还依然穷苦不堪?
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就必须暴露官场的各种积弊,做事不是凭借任何法律规矩规定,而是靠一个字“跑”,跑钱跑项目跑各种条子,最终累死在路上,众口交赞一个鞠躬尽瘁在陋习积弊之中的人时,有没有发现那一层薄薄的遮掩之后,就是真相的可悲?
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就必须设置工作的重重困难,但因为众所周之的原因这困难不能来自上级、不能来自同事、不能来自制度、不能来自那不可说的真相……编剧艰难地打了一阵太极拳后,终于让矛盾半遮半掩,落在了乡里无赖身上,但也不能说太多,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地头蛇,只能说老百姓都是好的,好人打好人,需要一个更好的人来调停。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就要一遍遍一遍遍强调他的付出,而这付出最大的莫过于家庭,老婆受累了,母亲搬回农村了,女儿成绩下滑了,老婆不理解了,母亲牵挂了,女儿闹别扭了……如副歌反复出现,既令人疲惫又感人,而这是为了还原一个英雄的人性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
因此全片的主旨,其实是由那个漂亮的小岗村小媳妇儿说出来的一句:“沈书记,我们小岗村对不起你们全家!”
想起以前某人说过的,我国的好干部形象,都抛家舍子,要老百姓明白:“领导这样牺牲都是为了我们”;外国的好领导形象,都爱妻爱家,是要老百姓明白:“不爱自己亲人的人,怎么会爱我们”。
拉到这部片子里来看,还真是观察入微,只是同样这种道理也属于,不说不行,说多了,也不行。你可以说它处处感人,可稍稍转念,破绽就出来,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作为一个人类学票友,用费老写的这四个字当做标题,一确实这四个字儿对我来说感情特别深厚,再一个,确实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么一个这片土地上永恒不变的话题。但写这四个字之前呢,还是想说一个不算题外的题外话:如何拍好主旋律。
主旋律电影,这是一个被生造且在如今的网络语境当中已经被异化的名词。主旋律电影这个几个字没有丝毫贬义,甚至连类型片都算不上,只不过是通过电影去描述传达一些政府或者说约定俗成的政治正确样板戏。电影强如美国(独立日,与狼共舞等,甚至姜戈)苏联者(雁南飞,解放等),边缘如澳洲者(澳大利亚,钢琴课等),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影响,是电影艺术和人类文明共有的符号。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斯特劳斯也曾经说过,文化之间会有差异,但人类的思维结构是相同的。所以有电影的地方就有主旋律,甚至可以说主旋律是检验一个导演的试金石,当今我朝很多自谓刚强独立的导演对此电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高尚无暇,不愿意当专制政府帮凶。但回过头看看大多数这类反主流的片子很大的结果是他们自己都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说什么,即使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说老舍写不好命题作文,这不逗吗?
为何观众会喜欢电影?因为人是感情动物,都会移情到电影中的角色,寻找那些与自己相似,或者说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通俗一点就是电影需要接地气,无论是表达一种个人的品格,还是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亦或者是真实事件的改编,观众都希望在里面发现点什么,即便在我个人来看许多烂俗的影片例如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能让一些人产生共鸣,那么就算是接了地气。但是手撕鬼子,或者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电影,能产生什么共鸣?一般人类或多或少能够承认自己某些时候笨,但是不能承受自己智商低下,面对这种影视作品,观众无法找到审美和智商上的认同。主旋律的影片如果能简单的做到接地气三个字儿,那么离成功就不是很遥远了。
说回本片。
“文化是之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的那部分生活方式。” Ralph Linton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甚至说全部中国人都有着对农村的记忆,无论来自自己的田野体验还是家人的遗传记忆,那份骨子里从农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很难抹去。费老在《乡土中国》里描述的文字下乡和差序格局,每一个人都曾体会过,那种原始的熟人社会形态。从沈书记修路,解决挖掘机,重竖村里的精神图腾,祖坟问题和最后的年夜饭,无处不透露着工业时代把农业时代消亡前农村普通人的思想情态和一个”接地气“的共产党官员,导演并不是刻意去体现,而是细致观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却合乎所有的理论,这是field work的力量,也是诚意的力量。甚至连工业取代传统经济的命题都有出现过,不得不说这种写实的主旋律片抽取主旋律这三个字它依旧是一部好电影。年夜饭那段,正是全片,甚至是整个农业文明和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无法不让人动容。
我无意去质疑小岗村这个改革开放图腾的真实性,因为无论有没有这个图腾,都会有一个象征符号,造福一切社会需要前进的理论制高点。
p.s. 沈家小姑娘真是萌死了。
p.s.2 欢迎来学影视人类学
比较喜欢暮鼓晨钟,所以也喜欢这个,but!这片有的地方略坑,说出来就是:噗噗噗噗噗噗!!!好吧,当我看到最后发现这是真事时,我决定从4星改为5星,这样的主旋律应该赞扬,他的作用不是某2亿票房那种片子的作用,而是给那些不作为的做榜样,颤动他们的心灵。
看见杜同学想看,突然发现我看过。就故事来说,很不错啊,而且演员演的也好。但是话说回来,难免有神化和引导的成分。anyway,一正常电影吧。
发工资看电影第三弹,比我想象得要好太多,剧情不白痴,演员们(多少熟脸啊)表演得让人觉得很真实,抛开说教,抛开对政治的反感,这是一部能让我看得下来的电影……虽然说实话,我自己选择的话肯定不会看这部电影
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王景春竟然在演员表里不体现,何冰现在也是国际影帝啦;至于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能干成事也得有关系网
本来我对主旋律电影一直嗤之以鼻,CCAV6偶然看到,因为杨立新没立刻跳台,结果却被吸引了,中途穿插一些大腕跑龙套,总的来说很感人。尤其喜欢刚哥那气魄。
其实主旋律电影也不是就不能看,只要故事好,真实踏实,而不是成天yy抗日,多少年了,经典的永远是最初的感觉。人活一世,佩服。
中国农民不仅在农业上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在政治上也同样没有摆脱靠天吃饭。
边吃边玩边看的。虽然拍得也就中规中矩,但却能在给有作为的基层官员作传的同时反映出了农村基层民主和司法实践的现实问题,以及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遭遇的各种矛盾。可以请那些五谷都不分成天吊书袋把民主法治叫得山响的人儿来看看吧,虽然他们看或不看都多半咬定要给一颗星。
主旋律里拍的算不错的了
看哭了的。。。
最后他女儿的那段话 让我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泪
要是所有人民干部都这样该多好
满脑子都是我做的presentation。|| 反正搁我我干不了这么好。我们p如果多出一些这样的人 不管最初的动机如何 都会好很多。|| 很喜感也很感人。
我觉得这电影在主旋律电影里还可以
如果他不是财政厅的他能办成这么多事么
最真实的东西最令人感动 很好看 意犹未尽
很不错啊,感人至深书记最后也用上N97了……
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电影 被主人翁沈浩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 他六年为小岗发展鞠躬尽瘁 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他是新时期党员的优秀代表 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 尽心尽力为群众谋福利 深入群众 埋头苦干 在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 在艰苦磨炼中增长才干 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
虽然是主旋律,但真的好感人!
奶奶演的太好了。各种感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