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JohnleCarre的畅销小说改编,《不朽的园丁》是主流电影里面最痛苦最绝望的.
“冷战给了西方政府完美的理由去抢夺、以自由的名义开发第三世界国家。”这本书的作者在2001年这样写道.
曾因导演《上帝之城》而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带来的这部电影对演员的把握也太棒了,泰莎的表演在电影里举足轻重,没有她,这个故事就撑不起来。 Rachel Weisz 凭《不朽的园丁》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这部电影的编剧,JeffreyCaine值得特别提到,就是他使这部由500页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清晰而不累赘,当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在电影的最后,站在舞台的中央,揭穿每件事情的真相,包括这本书的作者也被吓坏了."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提不起什么兴趣,可看到后来才发现自己的肤浅.
只能说这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电影.我现在真是没办法写些评论性的语言.就说说印象深刻的地方,最后在苏丹,那个部落遭遇抢劫屠杀之后,空荡荡的只剩一个牵着一只小狗的小孩披着件破长衫在风中摇曳...还有在他们逃上飞机之后,被告知不允许带走小阿布时,那个孩子自己跳下了飞机跟着飞机一起跑...
"there is a child`s life,there are no rules to cover that!"
"look,there are thousands of them out there."
"This is the one we can help,here!"
突然之间我想我明白了最后他为什么那么平静的等待着死亡.因为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失去了爱人TESSA,或许是他终于明白在强大的权利和贪婪的欲望面前,他的力量,连一个小孩子的生命都挽救不了,那是一种对人世的绝望,和对这个世界的永远的放弃.
2007-03-25 20:53:35
非洲儿童该做辉瑞的试验品吗?
发布: 2009-9-24 08:16 | 作者: 人民网 | 来源: 人民网 | 查看: 38次
13年前,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美国辉瑞用尼日利亚儿童试验药品,13年后,辉瑞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7500万美元赔偿金,辉瑞了结了这场“拿人家孩子试药”的丑闻。
1996年,非洲地区爆发脑膜炎,辉瑞公司在尼日利亚卡诺地区进行了特洛芬新药试验。然而三周后,这种“对大多数患病儿童是有益的”新药,使得百名患儿中11人死亡,其余181名患儿全部落下残疾。有的失明,有的耳聋,有的脑损伤,有的全身瘫痪。此刻,辉瑞医疗队悄然撤出,在尼日利亚没有留下有关这次药物实验的任何记录。
7500万美元的赔偿与200名非洲儿童的生命健康如何权衡?为何这种在美国本土和欧盟都禁用药品,却出现在了法律不健全,医疗条件较差的非洲国家?作为行业巨擘,辉瑞丑闻曝光的背后,其它跨国药企又能否独善其身呢?
双方辩论
指控一:辉瑞在尼日利亚的儿童身上进行药物试验。
辉瑞公司:特洛芬当时已进入最后的研制阶段,之前已经进行过5000个患者的临床试验。辉瑞在尼日利亚只是为了治病,合乎伦理。
指控二:辉瑞对尼日利亚患儿使用的是从来没有测试过的特洛芬口服药片,并非它在美国报批的注射针剂,有严重副作用。
辉瑞公司:之所以将“针剂改片剂”,是因为非洲的艾滋病形势严峻。使用注射疗法有可能使病人感染艾滋病。他们专门为非洲生产了特洛芬药片,恰恰是他们公德心的体现。
但《华盛顿邮报》的调查发现,辉瑞之所以使用口服药片,是想观察消化液会不会影响这种药的疗效。
指控三:患儿接受治疗后出现了耳聋、瘫痪等症状甚至死亡,特洛芬难辞其咎。
辉瑞公司:刚进驻医院时,医疗队收治的还主要是轻度患者。随着疫情扩大,重症患者增多,一些病人死亡并不反常。而耳聋之类的症状本身就是脑膜炎的后遗症。辉瑞公司认为,仅凭这些,并不能断定特洛芬的副作用。
可是,《华盛顿邮报》得到的一份辉瑞公司的内部文件显示, 试验结果表明,特洛芬确实存在致命的副作用。
指控四:辉瑞在进行药物试验时没有征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
辉瑞公司:因为大部分当地居民不会写字。所以,口头契约甚至默认,便成了病患之间医疗服务的唯一依据。
不过,辉瑞始终没有对为什么禁止患儿父母探望孩子给出解释。
专家分析
制药公司很少被起诉 索赔程序不简单
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余国庆今晨分析说,利用活人试验用药的做法在西方大制药公司中普遍存在。
由于新药在正式投入市场之前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些大的西方制药公司经常会在发展中国家寻找病人进行临床试验。
这样的案例过去也发生过,但很少有过受害试验者通过法律手段起诉制药公司,随着现在国际社会对人权问题的日益关注,才促使了这个案例中受害人的国家政府决定依靠法律程序为受害的孩子讨回公道。
然而,预计这个案例的法律程序不会那么简单,因为牵扯到复杂的国际法、医学伦理学等。
另一方面,辉瑞制药公司也很可能会以新药试验有助减轻儿童病人病痛、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新药研制、推广上市的必要性等理由为自己进行辩护。
链接
辉瑞药品试验事件
1996年1月,辉瑞的抗生素类新药特洛芬正在报请批准。为加快审批程序,辉瑞公司希望尽快证明这种新药的疗效。
1996年2月,辉瑞医疗队出现在了尼日利亚北部的卡诺传染病医院。
1997年,美国批准成人服用抗生素“特洛芬”,后因报告显示,这种药物甚至能致人死亡,1999年对此药下达禁令。欧洲也禁用有关药物。
2000年1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发表了一组名为《利润和生命的天平》的调查性报道,披露了一些制药公司纷纷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廉价药物试验的丑闻。在试验国家名单中,就包括尼日利亚。
2006年5月5日,《华盛顿邮报》公布了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副本,报告指出1996年辉瑞公司在未经尼日利亚政府授权的情况下,曾安排当地儿童和婴儿服用未获批准的抗生素“特洛芬”,并导致11名儿童死亡。
2007年5月,11年后,尼日利亚卡诺州政府收集证据将美国辉瑞公司告上法庭。(樊蕊)
名词解释
辉瑞公司
辉瑞公司是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美国制药公司。总部设在纽约,目前在中国有分公司。
辉瑞公司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医药保健、动物保健以及消费者保健品;畅销产品有“立普妥”、“左洛复”和“希舒美”等。
患脑膜炎的尼日利亚儿童
TAG: 儿童 药物试验
http://www.ngocn.org/?action-viewnews-itemid-66529本文来自NGOCN,请保留此链接!NGO发展交流网:
http://www.ngocn.org最近看的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朽的园丁》(The Constant Gardener),英国电影,Focus Features出品,好看,突然发现Focus公司拍的电影都非常和我口味,《断臂山》《暖暖内含光》《迷失东京》都是超喜欢的经典
说说电影,本身我个人非常喜欢英国电影和女主角蕾切尔·薇茨,所以注定会再没看之前就对这部电影抱有好感,非常主观的想法,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镜头语言极其平实,有些镜头甚至可以说象是纪录片,没有任何卖弄技巧或做作的感觉,近来的电影仿佛都在走纪实路线,从《慕尼黑》《辛瑞纳》《晚安好运》再到本片,不可否认是这些影片所涉及的都是些政治题材,但与前年的《卢旺达饭店》相比还是略显不同,虽都是同样的题材,在拍摄手法到主题的表达上都有些区别,倒是可以窥见的是现代电影的一些发展趋势,然而对于纪录片来说还是有更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就像flclas说的,电影很无力,也许只有纪录片才能带给我们最纯粹的震撼吧
导演对于节奏的把握还是不错的,整部影片虽然镜头很平静但并不显得沉闷,从男女主角的相遇,到女主角遇害以至于最后的所谓“复仇”都是很紧凑的,丝毫没有拖沓之感。对于导演不是太熟悉,从演职员名单上才知道他叫Fernando Meirelles,是一名巴西导演,名字很陌生,但知道是《上帝之城》的导演,强悍吧,给个连接
http://ent.sina.com.cn/m/2004-02-28/1711316357.html导演的介绍。演员的表演也是很出彩,拉尔夫·费因斯自然不用说,他扮演的英国外交官,也是所谓的“园丁”举止优雅,典型的英国绅士,对影片前后的态度转变以及隐忍但又坚决的态度都拿捏得很到位,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场他听到噩耗时,脸部特写的那个长镜头,最初的震惊以至于有些扭曲,到后来的克制与悲痛,在短短一分钟内都写在了费因斯的脸上,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女主角蕾切尔·薇茨的表演可谓超凡脱俗,她的美丽,她的勇敢,她对丈夫的爱,都诠释的极为到位,在非洲这片狂野的大地上,就像一朵玫瑰,美丽又不失野性,蕾切尔是把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女性演得活灵活现了,无愧于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在我看来这明明是女主角嘛,也许这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这个演员吧,所以才把吹得那么“神奇”,只是个人观点,呵呵,不过看来蕾切尔的表演事业到达了一个巅峰,期待她的新作《源泉》,祝她成功
配乐是本片另一亮点,很喜欢里面的音乐,那首《Kothbiro》虽不知唱的是什么,但很具非洲风情,稍微有点像迷失东京里Air的那首《alone in Tokyo》,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吧,担任配乐的是Alberto Iglesias,西班牙的配乐家,此前曾多次和阿莫多瓦合作,《对她说》《不良教育》都是他的手笔,本片在背景音乐方面加入了很多非洲当地的音乐元素,比如打击乐和土著音乐等,节奏同镜头一样的平缓,《Kothbiro》贯穿全篇,虽然可以感受出一些辛酸与悲伤,但伴随着大快人心的听证会以及最后Justin无声息的坐在Tessa遇难的地方时,我们还是听到了一些希望,一些对真理与正义的憧憬与向往
借此片像那些为正义不懈地勇敢奋斗的人们致敬!
称不上惊悚片,政治、阴谋、名利的冲突,此类题材好莱坞用过好几次了,像这样平实的叙述倒是比较少见,只是缺少了悬疑气氛,应有的人物冲突和内心矛盾显得平淡无味,某些情节画蛇添足,而蕾切尔·薇兹能凭此片荣获最佳女配角多少有运气的成分。
《不朽的园丁》这个名字很奇怪,因为片中并没有太多的笔触去描画Justin作为一个园丁的故事,所以觉得这个中文译名翻译过来以后比英文原意少了很多暗含的深刻意义,这是一部商业化的政治片、爱情片,虽然来得并不像它之前勇获N项大奖提名时那样有力度。
总的说来,《英国病人》后时隔近5年之久再次看到Ralph Fiennes的精湛表演,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场没有料到的饕餮享受,Ralph是天生的演员,他的每一丝神经末梢,都是为了表演而生的。诚然在这部本身深度有限的作品中,Ralph发挥的余地也是分外捉襟见肘,可是无法忘怀那些面部特写时他眼神中涌动奔流的爱意和悲愤,很深入。也许只有Ralph,才能将Justin这个角色演的有这样的入木三分的感觉吧。
影片的主题依然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无论是爱情线还是政治博爱线都没有能像《英国病人》那样让人仰天长叹,甚至不客气的说,爱情线被掩埋的太久,最终爆发时观众已经疲劳,所以估计是很难有催人泪下的效果;而政治化线路则避重就轻的将矛头转嫁给简单的商业利益驱动,完全忽视了发掘人性的脆弱面还有抗争性这本应是主题所在的闪光点,所以不客气的说,是一部导演的并不理想的有点跑题的作品。
尽管如此,这部影片仍是2005年最不容错过的佳作之一,至少在倾听非洲大地的歌声,在看到火红的天堂鹤轻舞的时候,心里还是被彻底的感动了。只不过有的时候,批评是因为希望这样一部本来可以更加完美的影片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而惋惜罢了。
高饱和度的色彩和极具异域风情的配乐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政治题材的电影总是让人有敬而远之的刻板印象。不过本片试图用一种悬疑的手法来讲述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但恕我不太认同导演的叙事手段,后半段的拖沓和凌乱削弱了戏剧张力。结局还是有升华主题。奥斯卡是不是向来青睐有政治诉求的影片?
漏洞不少…张力不够
你会变成你爱的那个人。
看了N次也没看完,受不了他的节奏
我一直想说:国内关于非洲的电影太少太少了,我们对非洲了解少之又少!来过非洲才会发现,文明世界似乎真的把这里当成垃圾池。千里之外的苦难痛不到你,但是苦难依然是苦难。整个非洲是我们的罪。
在弱之又弱的弱者面前,我们才更清楚地看到人类滔天的丑恶。
非常好看啊,把爱情、官商勾结、非洲风光很好地结合到了这件追踪真相的悬疑案件里。到了后面随着闪回片段的越来越多,真是太心痛了唉,爱情的力量大就大在,一个人会不顾一切地追寻爱人的脚步。而这个世界残酷到理想主义者只能葬身一望无际的荒野吗?这不算是蕾切尔薇姿演得最好的一部但确实是最漂亮的
道德,只能是反求诸己的自我完善,这也是它所有光芒的来源。
我知道你和我有多么不同,但还是忍不住爱上你。文艺悬疑非洲问题,想说的太多结果失去了主次,片尾字幕才发现是根据John le Carré作品改编!片子三星,一星加给片尾曲和Ralph Fiennes。| 读了原著,电影去掉了许多细节,但是影片男主角对小说的再现非常棒,RF演技确实强悍。2014.2.6
如果放在05来说,算是部好片,现在看来桥段老了。非洲问题不是得到天国的大力援助了吗?镜头语言太过明显了。不适。
社会问题,但是拍得实在有些套路
“我要去经历她受的苦”
啊,这片真是太悲伤了,结尾是悲凄的美啊,看的好难受。景色美,色调美,音乐美,人美。
确实是一个很值得人肃然起敬的主题,人性在利益和强权面前变得不堪一击,道德沦丧,结党营私。非洲的小孩子们确实也太苦了,疾病缠身不说,死得还不明不白。不知道导演是有意为之还是怎么样,总之能把一个好故事拍的极尽冗长乏味之能事…PS.女主真是heroine
光是看那一大片的非洲风光就很值得啊!!有一个泪点,肯亚的六岁小孩为了不耽误飞机起飞,懂事地毫无怨怼地下了飞机,她要足够的幸运才能安全到达难民营。——到了那一刻,他才明白,当初她那年轻而理想化的妻子坚持的是那么必要,我们不能救全世界的人,但我们一定能帮到那些力所能及的。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才能让“理想化”这个词语消失,什么时候我们才会没有悲伤与愤怒。
把风光片、纪录片、音乐片、旅游片、宣教片和公益片,同时融入了一部标准的悬疑片里。
两个英国人 不远万里跑到肯尼亚 这是什么精神?额。。。此题材不对胃口 情节没惊喜 不过 如此单薄的底子 发挥颇上乘 配乐、剪接、摄影、表演都可圈可点 稍有泪点 还是值得推荐
3.5,第三世界的孩子们满地跑是梅里尔斯这辈子最爱拍的镜头┑( ̄Д  ̄)┍
深入揭露了非洲的愚昧落后,西方世界的草菅人命等等。看完这部片子只有一个感受:人类还是毁灭了好了,免得玷污了美丽的地球和大自然。非洲太美了!但却有这样的贫穷与愚昧,还有无尽的罪恶。
没有英国病人好看.今天飞机上放的.我真傻,看哭了.害旁边一个小姑娘递纸斤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