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算是一部老古董,黑白版的画质看着有点让我难受,但是画面还是有点喜剧感的,特别是打仗那里,有点假,有点搞笑。一言不合就唱戏,这也是元曲的实录吧。《西厢记》中国的四大喜剧之一。张生在一个寺庙的西厢的后花园遇见了崔莺莺,两人便一见钟情。但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将军在路过寺庙时看上了崔莺莺,之后让士兵围了寺庙,说如果不把崔莺莺驾给他就杀进去。之后张生在这种情况下,心生一计,跟催母说只要退兵就把崔莺莺嫁给他。但是退兵之后崔母却反悔了,让他们以兄妹相称。张生气急败坏得了相思病,小姐的丫头红娘看了之后就跟她小姐说了,之后一直在帮他们传信……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红娘,她的活泼开朗,在舞台上有一种喜庆感。当时之所以过来看这部电影也就是因为听了蒋勋的关于元曲的介绍之后,喜欢上了红娘的个性,之后去看了这部电影。相比于其他的戏剧,其实更喜欢这部电影的俏皮,喜庆。
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书,都不喜欢事先了解太多,以减少先入为主的影响。
因为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认出凌波来了,但是,别的演员都不知道姓甚名谁。
我觉得,这部电影,从布景、情节设置、演员表演、镜头调度上,完全不输于黄梅调电影的巅峰之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平起平坐。
如果硬要比较的话,似乎是,《梁》胜在气场强大,《西》胜在精致细腻。
扮演红娘的那个演员,一开始没太看出有多出彩,但是,越看越不一般。在拷红一场戏,红娘一边哭诉(一半是真哭,一半是演给老夫人看),一边紧盯着老夫人的面部表情,察言观色,不失时机地由自诉委屈转为指责老夫人,演员的表情拿捏得非常细腻,非常到位,她叫不叫李菁(这是后来看演员表才知道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演员,一看就特别突出。
扮演崔莺莺的演员,有点浓眉大眼型,似乎不像是古典闺秀那种相貌,但是,慢慢地感受到莺莺温婉而又叛逆的性格,被演员很准确地把握到了。
另外,在1940版里,是老夫人主动提出谁能退兵就把女儿嫁给谁,而这一版,改为是崔莺莺先提出来,突出了莺莺的倔强和勇敢,比1940版只会哭哭啼啼的崔莺莺更生动。
至于场景布置,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月下西厢的镜头,简直就是古典意象的复原,而且电影修复版的颜色有一种特殊的风格,是现代的高清晰摄影反而不具备的,太美了。
最终张生还是凭借状元及第而和崔莺莺在一起的,可见古代很重视功名,注重门当户对。而现代又何尝不是呢,普通出生的孩子,只有考上一所好学校,融入到好的氛围中,才会遇到更优秀的人,不得不承认,学历真的和爱情挂钩。
之前听语文老师讲,古代是先结婚后恋爱,一般婚前都没有见过面,我就觉得很可悲。这部电影中也是,如果不是两人的心意相投,加上红娘在其中穿针引线,莺莺会不会就被迫和不喜欢的人成亲了呢。古代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悲剧发生?像这样坚持并且反抗的应该是少数吧。
另外觉得这部剧中红娘真的是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她的天真活泼,为小姐着想,刚开始拒绝张生越小姐见面,后来知道小姐的心意后才百般撮合他们在一起,为他们想出在一起的办法,在面对老夫人的指责时也勇于指出老夫人不该违背承诺,拆散这对有情人。虽然她的存在是为主角服务的,但是她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喜欢的。
喜欢古代那种暗藏的情思,羞于说出口的爱恋,而借用诗词和琴曲表达的感觉。隔门对唱,互传书信,小院幽会都是那么的简单美好。有时不必多说,单从那人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溢出的爱慕之情。就像初见时一样,眼神对上了,仿佛就许诺了一辈子。 虽然和牡丹亭等小说里一样,只是见到了那个人的姿色风采,便埋下了相思的种子,但是我们喜欢就是说不出原因,你可以说这种爱情来的肤浅,但不得不羡慕这种初见便互相倾慕的爱情。而现实一般是我喜欢他,他喜欢她。来不及将爱传递给他,就生生的错过。现代还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吗,也许很少了吧。
俏红娘回首,含怯带笑的对张生说,公子到了洞房花烛之夜,莫忘了我这个穿针引线的人。我觉得这个情节有内涵,也许张生一箭双雕,私下把红娘也给办了。
经典三人组~~张生这个造型跟1969的唐伯虎登场造型一样……
原著本来就够香艳,电影拍的也够淫荡,虽然貌似爱情直指做爱那一会儿事情,哈哈,改编的算很成功了:故事场景调度,演员表现等等,服装一套又一套堪比花样年华。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版本。或者说我本来就不喜欢西厢。
邵氏 黄梅调 岳枫 凌波 李菁 方盈 凌波姐姐當然好, 我倒最喜李菁, 方盈堪稱香港第一美, 但風頭全被娃娃影后搶走, 轉行對頭, 鶯鶯燕燕的黃梅調確是靡靡之音……
娃娃影后饰演红娘,机灵可爱。凌波反串张生。原本邵氏拍了由杜娟主演的《红娘》,凌波大红(她的张生倒是不惹人烦,就是演许仙那种渣男我想她那份孩子气也撑得住),邵氏烧掉改由三位主演《西厢记》。方盈虽然有古典美人之称,在这部里,也无多少表现余地。毕竟莺莺就是呆到无人气,像木头。
看了老版的再看这个简直美爆了
看的是越剧,红娘才是本剧的亮点啊
人物性格还是比较丰满的,莺莺想见张生而又顾虑重重的矛盾心理刻画的很细腻,另外红娘的性格也很到位。其实,张生和老夫人之间只着了个状元。
待月西厢下,这一段经典。唱词优美,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西厢记》,一对才子佳人谈恋爱修正果,然主角实是红娘,所以由李菁演了诸多黄梅调里角色最经典、戏份最重、也是最出彩的的一个丫鬟。
凡是以结婚为目的的偷情都不算耍流氓。
蟑螂~ 你才蟑螂!
凌波再次反串,但风头都给李菁演的红娘抢去了,故事按部就班
7/10__角好、调正、味够(仅指张生与红娘,你们懂得)。
中国本是没有恋爱传统的国家,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女人对恋爱的想象多来自戏曲传说,以为恋爱必然要端个小姐架子往死里作,越戏剧性对方越爱。这种折腾在封建社会是怡情——总有个善解人意的红娘帮她擦屁股,但到了现代社会却造成了大批小姐脾气丫鬟命的作女贻害人间。
阵容强大,唱词好,唱得好!黄梅调电影的看点就是经典台词+经典唱段。作词是陈蝶衣;没听错的话,莺莺(方盈)的代唱者是静婷,红娘(李菁)的代唱是刘韵,五六十年代的小调歌后。听惯了静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段,突然听到红娘的不同声音质感,耳目一新。
西厢记真是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这就是传奇,因其不确定性可以任人评说;传奇,也可谓是影视文学的杀手锏,每个影视商业浪潮都不乏对众多传奇故事的翻版;你们吃饱了撑的非要去戏说历史干嘛?
没娶亲你怪不了谁。被欢乐到了= =
凌波又玩反串,以及,李菁这部确实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