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叫呼啸山村,土老帽版。故事发生在荒野之间,冷呼呼,脏兮兮,人不俊,景不美!如果不往名著上面靠,还可以作为小成本电影来对待。然而,影片却一定要拍成两个小时的,带着名著符号的影片,叙事有又不完整,情节还突兀,没读过原著,估计都理解不了里面的行为和情节转变。这带来的争议就太大了,恶评虽然也就不新鲜了!
和大部分能看到的影视版本一样,这次改编还是只截取了原著中第一代的部分,说实话这部分也是最令无数代读者扼腕,同时也是极有视听表达性的。这次最新电影改编突出也是成功的部分就是彻底化,最大程度降低了文本的文学特征,将原著传达的那种独一无二的气质彰显无遗。
只是这种文学改编其实是把双刃剑,因为有“呼啸山庄”的题目,扩大受众是明显的利好,但大家必定拿来与原著于自己内心的印记比较,这种比较向来难有电影的胜利,同时作为一部作者电影,因为有了原著倾向性的读解,必然带来影片的固定思维,这样也损失掉了部分电影更丰富的外延。
所以我更愿意将这部影片看做仅仅是安德里亚·阿诺德 Andrea Arnold一篇半本书的影像化读后感,并非一个命题作文,非常好的满足了一部分读者对原著的投射。
电影版《呼啸山庄》跟原著给我带来的印象相比,差别还挺大的。
初见凯瑟琳•厄恩萧,总觉得她的美貌应更突出。少年希斯克利夫饰演者的形象倒没有像书中那般偏执孤僻。
电影中添加了一两个希斯克利夫杀死绵羊、野兔的镜头,似乎向观众暗示一些他的性格特征。
与压抑着的快乐相比,希斯克利夫的痛苦更加直观:几次愤懑撞向墙壁,勾着背跋涉…演员表演含蓄,未出走前的希斯克利夫仿佛有一种极度隐忍的个性。
也许一位未看过原著的观众,在凯瑟琳为希斯克利夫舔舐背上伤口时,镜头中他的一滴泪确会使人怜悯心骤起。但,你也能从他体态上看到复仇的潜质。
有些出戏的时刻在腹诽,原来少年的脸庞稚嫩如他们的爱情。
成年希斯克利夫倒还像是从书中走出来似的,带有阴翳气质,刮胡子那个镜头使我更加肯定。接连着逆光款款幕入的林顿夫人,似乎她正是在婚姻的滋润下脱胎换骨般长成了美丽妇人,从伊莎贝尔的出场开始的剧情证实了她的骄纵跋扈。
除此之外,影版所配的几首民谣也有隐喻意味,“快去见我们的主人一面,倘若你的芳名叫芭芭拉•艾伦”“一个见异思迁的爱人,会让我走向死亡”“黑,黑,黒,是我爱人的头发颜色”…为接下来的情节做了预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众人的约克郡口音几次提醒我:不要误以为傲慢是某个阶层独有的气质呀!
勃朗特是了不起的作家,无愧于伍尔夫对她才华的评价。你会感受到她的生活体会,她的描述是鲜活的,给读者带来的视角也是丰富的。
作为一个拙劣的读者,我看书时总会纠结于人物情感关系导致忘记阶层背景,因此电影也是补足了我疏忽掉的细节,让这部小说从头脑回到现实。
那些暴雨和呼啸都可以如此真实。
尽管之前已听到关于本片的种种恶名,但我总更信任自己的眼睛而非他人的评论,何况自《黄蜂》,我酷爱阿诺德,每每讲课,总会推荐《黄蜂》,即使《红色之路》并非特别偏爱,但必须承认阿诺德有些才情,是这个时代已经少有的。
被戛纳无限偏爱的阿诺德,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却似乎杂念过多,4:3的画幅比、找黑人演员诠释希斯克利夫都显出她的杂念,有些刻意剑走偏锋,赚人眼球。因为这两种做法都并未更好地叙事或表达情绪,只是尴尬地呈现在那里。倘若说4:3的画幅比也是伴随手持摄影及自然光线突出粗粝之感,但恐怕后期调色和如此现代的手持与4:3又并不同意。而黑人诠释希斯克利夫更为尴尬,显赫的林登家族又如何会同意、接纳伊莎贝拉嫁与他?
但阿诺德的才华也自然不容小觑,主人公少年时代严酷的自然景观被呈现得极为动人,像极了两人的情感,又使我想起前几日才看的安德烈泰西内的《勃朗特姐妹》,阿诺德似是也受了此片启发。
马背上,青梅竹马的少年与少女细发、马背、马鬃、男孩的手,一组特写分外动人,异常性感。
泥地中二人粗暴的嬉闹,希斯克利夫往凯西脸上、身上涂抹着黑泥,那一刹那纵使外部动作粗暴,但却有种无法言说的欢愉。
后半段,成年归来的希斯克利夫和凯西也沐浴在光与色中,但妩媚的光与色中,却再不见当初灰蒙蒙的天际下二人的动人笑靥,这种反用法也是动人。
只是惋惜了阿诺德的杂念,惋惜了她的不变应万变。
没有抵抗力o(╯□╰)o
这是我豆瓣记录上所看过的第600部电影,是我最喜欢的英文小说之一,女演员Kaya也是我爱的美女……昨日我看得泪流满面,因为我止不住地打哈欠……一个如此有激情的故事,居然能拍得跟白开水一样,我只能说这真的只是一部York小清新式风光大闷片儿
所有之前的版本,都没有像安德里亚·阿诺德那样把旷野中的风,塑造成为一个如此饱满的角色,它所代表的不安、压抑和粗暴的爱,使这部电影,超凡脱俗。多年之后,当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在苹果树下重逢,凯瑟琳嘴角那稍纵即逝的一小下牵动,也足以将你击溃。
大胆且野心十足的作品。作品里充满着各种打破传统认知的东西,包括黑人男主角(威廉惠勒版可是劳伦斯奥列佛)。拍摄上并没有使用常规拍摄英伦名著的方法,手持摄影、自然光,以及很多第一人称的视角。注定毁誉参半,不过虐的精髓还是延续下来了。马背上主观镜头嗅着女主角的发香,带你回到那个时代。
基本上,我不大在乎改编啊不忠于原著啊神马的。但是这部不行!!!
love will never end till death tears us apart....【作为颜控,真心对黑人版希斯克厉夫接受无能〒▽〒 ....
空镜头太多,形式高于内容。长长的两个钟头只交代第一代的故事,还把房客戏给砍了。演员表演得过于现代,进不了情绪。除了大胆地把希刺设定为黑人外,导演的颠覆还表现在全然弱化凯西对耐利的坦白、本该风雨交加夜的互诉衷肠变成了大白天草草几句对白……这是个借了WH名称的现代故事。
改编可以,但不能改得面目全非,这完全是再创作啊。而且黑人男主设定的Heathcliff,手持摄像,那镜头晃得,故事闷得要死人了,看的时候心中不停地呼喊Oh my lady gaga, What the f...., You must be kidding me...没看过原著的可以看看,起码不会大跌眼镜。
真。的。不。好。看。
Andrea Arnold真是太会用主观镜头了,对人物心态情绪的刻画丝丝入扣,动人心魄。尽管各个人物形象都与原著相聚甚远,但组合一体却深得小说精髓,阴冷疯狂的氛围被充分发挥。这是风格化而有新意的翻拍。
名著改编的作者最大风格化,镜头的虚实调换灵动有力,运用手持特写自如,空镜头与层次丰富的声音设计,亦可打动人心。大胆的颠覆,意料之外,别出心裁。
一部作者性极强的电影,风格十分大胆,骨子却非常忠实原著,书中黑暗和野蛮的元素被很好的还原。电影在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非常精致,但却不像是一部古装片了,摄影和导演风格太现代了,古典和现实主义之间有种诡异的撕裂感。好电影就应该如此,细节上制作精良,骨子里融入主创们的世界观。★★★★
我的天哪真的好喜欢!摄影,摄影,摄影!导演把自己的情绪和能量全部写进了每个镜头,完全打破传统的名著改编英片,太喜欢了!且不说希斯克里夫是黑人演员来出演这一点就有多大胆了,每一段狂风大作的镜头都在宣泄作品中深入骨髓的愤怒啊!凯西的演员很美
劲!难怪哥会激赏。
作天作地之处在于,这个片子不需要用时间证明它的伟大,“我觉得好看”就行了。
残忍的爱
这位女导我始终是爱不起来啊,EFFY太失望了,还是少年恋霸气,唯一好玩的就是大风吹和小动物,奸尸也,导演每次都重口。
注定毁誉参半的神改编!从未见过如此真实细腻而又浪漫到动魄惊心的荒原景色。完全略去第二代的故事,情节、对白、配乐,甚至演员的表演都简化至极。就像剥去一切规矩礼教的文明外衣,只余下最赤裸原始的生命,最狂暴野蛮的爱欲。
太难看了。连风光片都算不上。
“我回家了,我的爱人,冷酷的希斯克利夫,你让我魂萦梦牵,你是我唯一的主人。” ps摄影很美,男女猪脚的气质十分现代这不太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