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看美食纪录片的我,又遇到了一部宝藏美食纪录片,它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下饭菜》。
相比《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更多聚焦各种高大上的美食料理,《下饭菜》这部纪录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拍的是接地气的家常菜。
或许你会觉得它没有带给我们巨大的视觉震撼,但它围绕着最简单的“一餐”,讲述了中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与生活百态,绝对是更加贴近生活的一部纪录片。
从福建的香煎带鱼,到湖北的腊蹄子炖土豆,到湖南的小炒肉;从云南的羊乳饼夹火腿,到贵州的柴火矮脚鸡,到河南的汗鹅块……这些各具特色的家常美食,让人看得垂涎欲滴。每集17分钟左右的市场,也刚刚好就和现代人一顿简单的家常晚餐一样。
不过,虽然纪录片的时长虽然不长,但内容却又十分丰富,让人看得非常满足。
这部纪录片,拍了一道道家常下饭菜本身的色香味。一道看似普通的下饭菜,做法其实因人而异,各家都有各家独特的味道。
第一集里面,福建连江的鱼丸店老板林秋达,习惯了在煎带鱼出锅时趁热再将鱼“剂”一下虾油加白糖调味的料汁,这就让这道看似寻常的煎带鱼有了不一样的风味;第四集里面,安徽无为的朱凤姐在做“菜胖头鱼炖豆腐”时,喜欢舀入一勺猪油来提香,成了这道下饭菜喷香可口的秘诀。
这部纪录片也讲了一道道普通家常菜背后的喜怒哀乐。一道下饭菜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味觉标签,更代表着地方小城的独特生活方式。
湖北恩施的崔华全和赵良梅夫妇,靠着采茶、喂猪这些农活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一碗腊蹄子炖土豆上桌,仿佛就能消解一天的辛劳,一道可口的下饭菜便是艰苦生活最好的调剂。
而湖南醴陵的阿武经营着一间小店,一盘地道的小炒肉是他的拿手好菜。他还兼职镇上的红白事歌手,每当镇上有喜事丧事,他都会应邀去演出。他说自己从未想过将生意做大做强,未来的日子,他只想要一家人继续平静地生活在一起。
其实,对于一众“吃货”来说,美食纪录片一边撩拨着味蕾,一边治愈着心灵,早已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在《下饭菜》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各色的下饭美食,也看到了这么多鲜活的努力生活着的人们,原来,当地道的下饭菜遇上温暖的小故事,竟是如此动人。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国产美食纪录片似乎在高级和文艺的路上越走越远。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堪比艺术品,从节目配音配乐到拍摄形式,都给观众一种“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食”的错觉。如果说这些纪录片赋予食物以艺术的话,那么《下饭菜》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最接地气、最朴实的方式,记录每一道菜肴的诞生。 始于平凡,记录平凡 从云南鹤庆到福建连江再到江西婺源,摄制组将“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八个字贯彻到底。每个寻味之旅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必是菜市场,问话开篇也一定是“你觉得最能代表当地的一道下饭美食是什么?” 五期节目十道菜,没有一道菜的食材是难以寻到的,没有一道菜的制作步骤是繁琐的,没有一道菜的炊具是不常见的,甚至,没有一道菜的烹饪者称得上是专业厨师。蚕农、茶农、干货店老板……火腿、带鱼、猪蹄、土豆、腊肠…… 普通的人,普通的食物,普通的故事,却透过屏幕让人感受到了平凡而有趣的幸福。 云南鹤庆,做羊乳饼夹火腿的杨美玉和她丈夫以养蚕为生,辛苦几十年就为了能把两个女儿供到读大学,因为在农村,家里有一片菜田,也养一些家畜,作为日常食物的来源。但最常见的食材,也能做出美味。新鲜挤出的羊奶,放入锅中煮沸,再把纯天然的植物藤水倒进去,让奶在热锅中慢慢浓稠、渐渐凝固,白色的半固体时不时翻转一下、冒出几个热泡泡,食物就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一般鲜活。做好的羊乳饼贴上火腿,放进锅里蒸三十分钟,食材的滋味再次被热气唤醒,奶香和咸鲜相互渗透,再配上一碗辣椒蘸酱,一份羊乳饼夹火腿干掉两大碗米饭完全不在话下! 湖北恩施的茶农夫妇家境贫困,几十年前家庭收入还只能满足温饱需求,靠干农活来供孩子们读书,但还是交不起更多的学费,最后常常考第一女儿只能读到小学毕业,儿子也就读完了初中。一档美食纪录片,在一道菜肴的诞生中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记录的却不仅仅是食物的风味,更是人生百味。现在茶农夫妇的经济状况好转,给拍摄组做饭时毫不吝啬往大锅里放土豆、砍一整只腊猪蹄,阿姨又可爱又朴实,一边做饭,一边和导演组唠嗑家常,“你给我儿子找个媳妇,我就给你多砍一只猪脚”,好有生活气息。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裕,却认真乐观又充满精气神的过着每一天。 干饭人,干饭菜,干饭魂 想要干饭,打开胃口的下饭菜必不可少。腊猪蹄炖土豆、柴火矮脚鸡、小炒肉、腊肠炖萝卜……啧啧啧,每一道菜都是干饭精品!炒菜和炖菜逼出的汤汁浇下去浸到白米饭里,再挖一勺菜盖在饭上,大口大口的扒饭,这滋味!
寻找美食是认真的,可爱也是认真的 一部纪录片,让我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笑出来的体验也是第一次了,这是一群有趣灵魂的碰撞。这场寻味之旅基本在乡镇穿梭,年纪大的当地人多用方言交流,自从有次一位老人说听不懂摄制组普通话之后,他们变开启了蹩脚的方言提问模式。很多当地居民听到摄制组非常不地道的地方话,都会用一种谜之眼神望着镜头,那种隔着屏幕溢出来尴尬真的太好笑了!
还有好多好多可爱的当地居民,比如,拍摄组问恩施的下饭菜是什么,当地人回答清一色的素菜,并且很朴素的说“那肉很贵啊”;推荐自家特产时,骄傲地反问摄制组“你们那里有没有……”,话里带着满满的胜负欲。最有意思的是湖南醴陵那位卖辣椒的大爷,他夸赞自家辣椒又香又甜,被问“生的不能吃吧?”,大爷二话没说掰断一根辣椒就往嘴里送,摄制组在线质疑被diss,真的太有意思了!
要说有什么不满意,就是太少了,不够看,期待能看到更多地方的下饭菜!
在社交网络和市井闲谈中似乎流传着这么一种共识——四川人对一道菜最高的赞美是“打包回去,明早下面”。寻常便饭往往最是让人魂牵梦绕,像袖口的油渍和发丝的烟味,早就渗透进千百日常的每个角落,以至于吃剩的汤汤水水也难以割舍。
走过千山万水,尝遍山珍海味,最让异乡游子思念的,恐怕莫过如是老家那一道下饭菜。
于是这样一部堪称平平无奇的美食纪录片出现了。它不精致,没有《舌尖上的中国》那样高大上的拍摄技巧以及恢弘煽情的内容文案;它也不独特,不会像《早餐中国》一样起早贪黑,遍访街巷搜寻不常见的特色小吃。它在渔船上或者山野间,逮住没有名字的百姓食客就地采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鸡零狗碎;它随心所欲记录,没有花招甚至招数“粗糙”,像是学生作业一样不对音频进行淡入淡出的处理,现场收声嘈杂得听起来如同置身你家楼下菜市场,连字幕都时有错谬……就是这样一部被豆瓣网友评价为“土得掉渣”的《下饭菜》,却呈现出一副活色生香的人间百味图。
土羊、土陶、土办法
笔者到新疆和内蒙古旅游时,当地向导总是对我们平常吃的猪肉嗤之以鼻,提起大草原上的牛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新疆喀什,过油肉拌面是广受欢迎的家常菜,由手工拉面和羊肉炒蔬菜做成的浇头拌成的。从小在噶尔古城长大的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自家就养着羊,“喀什的土羊,我们只吃这个(羊肉)。”他和家人对着镜头坚定地说。他们用自家土羊和当地时蔬烹制了这碗有荤有素的新疆家常主食,色泽鲜艳诱人,面条劲道,滋味可口,“只要是吃过一次,就肯定还想吃第二次。
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十一岁时由于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再去卖土陶了,他便辍了学接过了这门生意,并以此为生。如今他已娶妻生子,“但书还是喜欢读,现在就晚上有空读读书,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从前懂事持家的土陶少年已为人父,他的两个儿子每天放学都在自家的羊圈和土陶仓库兜兜转转,打打闹闹,却不必再为生计囿于陶土捏制的瓶瓶罐罐之间,他们今后的人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哥哥说,“我以后想当老师。”父亲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在一旁听着大儿子的稚嫩理想,吃着过油肉拌面,笑了,“那得要考上大学,去北京上海才更好呢,我是不会舍不得的。”
从新疆喀什遥望内蒙古鄂尔多斯,“土羊骄傲”同样表现在下部第三集的一家人身上。鄂托克旗乌兰镇的64岁蒙古族牧民呼吉勒图也养了300多只羊。每天呼吉勒图大爷都揣着自己的“半导体”,骑着自己的“小电驴”,到草原上放羊。“我们的羊(出门)就是到处找草吃,(回家)就喂玉米,一点点饲料都不吃……这样的(羊肉)才更香。”呼吉勒图的妻子自豪地说着,端上了一盆土豆炖羊肉。这道菜所需的核心正是阿尔巴斯羊肉,一般选取羊前腿肉和羊排肉。处理干净的羊肉无需焯水,直接冷水入锅大火炖煮一小时,之后加盐,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调味品只放盐,盐加早了会使羊肉不入味或者炖不烂,然后再继炖到肉酥烂的时候,把土豆放下去,小火煮一小时到土豆变软,出锅撒上葱碎就完成了。
除了土豆、土羊、土地,呼吉勒图还掌握着一样令他引以为傲的技能——看时间的“土办法”。“现在下午两点了,看太阳就能看出来。”呼吉勒图腿还跨在摩托上,手里操起一根木棍就在沙地上比划了起来,“你看这棍儿的影子,正南正北就是中午12点。过去我们这里戴手表的人少,(戴表的是)有钱人见也见不上,这是我们(牧羊人看时间)的土办法。”呼吉勒图从七、八岁起就开始放羊,每天的日头和呼啸的风声勾勒出他孤独的身影,一晃五十多年,从少年到老人,时间在这片广袤无边的草原上,流淌地悄无声息。
土鸡、土话、土特产
安徽池州吴家祥家的菜地后面放养着一群土鸡,他说自己最早也在外面打工,“打工三年回家还是没钱,老人没人照顾,子女上学没人照料,只能回家种种地,养养鸡。”翘着二郎腿坐在乡间吃席最常见的长板凳上,吴家祥夫妇嬉闹着,就这样“没正形”地接受起了采访。
把从菜地里摘下的新鲜豆角煮至半熟,然后晾晒两到三天去除水分,开始做菜的时候,再把干豆角用热水泡好,五花肉切片,在锅里煸出油,煮到六成熟,再准备蒜瓣、姜以及大葱,老抽、白糖和干辣椒等,上色后再放入干豆角翻炒,然后加水焖煮,让干豆角充分吸收味道,五花肉的油炼出来后被豆角吸收,肥瘦适中,不腻口,搭配带有一点韧性的干豆角,非常下饭。
这一碗土味满满的干豆角烧肉,正是已嫁做人妇的女儿吴馨嘴里最爱的那一味,为了保证女儿坐月子时能“不断粮”,夫妇俩今年特地多晒了干豆角备着。“(女儿出嫁的时候)非常舍不得,总归是到别人家里去了……你不知道,我自己偷偷跑到女婿家里看过好几次,还是放心不下啊……”吴家祥向妻子诉说着对女儿的思念,一捆捆晒干的豆角里是有嚼劲的恋家之情,凝缩着天下父母对子女永无休止的深沉挂牵。
而蒋维对女儿的思念则从她幼年时就开启了。2010年5月,湖北潜江市被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从此“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说法不胫而走。哲学硕士毕业的蒋维现在每天凌晨三点就要到虾塘里进行收虾工作,他的父母妻女都留在广东,他自己回家搞起了家乡的“土特产”——龙虾养殖。“远方成了家,故乡成了远方。”蒋维笑道。
炒虾球是潜江当地几乎家家都会做的传统小菜,基本上选用3-4钱大小的中青以下小龙虾,去掉虾头和腹部软壳,然后虾球过油炒至青壳变红,壳肉分离,然后加入红椒、花椒等配料,爆炒三分钟用辣椒爆炒。蒋维同样也为女儿做过这道菜,有时沉默的父爱会具象成一味家乡土产,熟悉的滋味将唇齿与记忆牵系在一起,咸辣鲜香,回味无穷。
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去现在的“家”的蒋维,只能常常通过视频电话与家人见面,看着女儿新长的牙已经顶出了尖儿,听着女儿抱怨自己普通话不标准——孩子听不懂老家的土话了。“像我们经常分离两地,不在一起生活的父女,常常我都会有这种担心,觉得自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觉得孩子不黏我了。”
似乎看出了手机这头爸爸的失落,女儿在屏幕那头久久不愿挂断电话,反复嘟囔着“爸爸我不想挂,就不想挂……”桌上龙虾的腾腾热气,像相隔两地的亲人的思念,和网络信号一起摇摇晃晃,温柔绵长。
内蒙古鄂尔多斯、安徽池州、山东大黑山岛……历时一年,走进二十个村落,记录了二十个家庭以及他们耐以生计的劳作,用镜头见证了二十个家庭的《下饭菜》,几乎每一集,人们都在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争得气氛正酣,“锅包肉到底炸几遍?”“小龙虾要不要去壳?”“炖羊肉是冷水下锅还是水沸了再下?”“烟熏腊肉是熏得越黑越好吃吗?”……本片从未给出标准答案,每家每户千奇百怪的口味,如同这人世间相似而无尽的烦恼。
片尾留下了“好好生活,好好吃饭”的祝愿,人们想吃什么样的下饭菜?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得到什么样的幸福呢?在经历漂泊,抑或浮沉之后,幸福或许是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故土是游子最后的港湾,家乡和亲人始终会以宽厚无言拥抱着你我的得失与沧桑。在一日三餐中咂摸出平平淡淡的质朴真味,人间至味是土味,劝君加餐饭,来日再相逢。
鹤庆·羊乳饼夹火腿
连江·煎带鱼
恩施·腊猪蹄炖土豆
兴义·柴火矮脚鸡
醴陵·小炒肉
广安·腊肠炖萝卜
说吧,都咽多少次口水了?
哈哈哈,但打住,今天我可不是来教你们怎么做菜的~
我是来断头送安利的!
安利在爱奇艺、海峡卫视等多家平台同步播出的美食纪录片《下饭菜》!
我也是来心疼节目组的!
心疼美食摆在眼前,滋啦滋啦冒着烟火气,却只能远看不可下肚的《下饭菜》节目组人员~
上面6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全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下饭菜,也都由老乡们亲手烹饪,炒的、煎的、蒸的、煮的、炸的、炖的。。。。。。从原材料的采摘到下锅,最后到出锅上桌,当然,吃也是由老乡们自己吃的,哈哈~是吧,世界上最悲惨的事莫过于美食摆在眼前,却只能兢兢业业的用镜头做好记录吧~哈哈哈,就问有没有比这更惨的节目组!
但!!!你们以为我入坑《下饭菜》这档纪录片仅仅只是因为这些看着就食欲爆棚的美食吗?!肤浅!
我爱的完全是这档纪录片骨子里的“真”!
一·下饭菜“真”材实料
特色地方菜各种怼脸拍,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氛围超绝,一定要看,很下饭!
没有明星做噱头,《下饭菜》记录的就是寻常人家的寻常三餐,通常一集会记录2个菜品,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当地美食,可能上个菜还在鹤庆,下个菜就到了贵州,选的呢,也都是根据大量走访当地人得出来的特色菜~
没有花里胡哨的配料,也不是多高端的食材,但每一道菜都简约而不简单!身边常见、做法也不复杂,不需要很多配料,也没有精心准备摆盘,看到的人想吃了想学了,可能出门左拐就能买到原材料~真实生活气十足!而也恰恰是这种“零距离感”的生活气,最为勾人!
品品无滤镜添加,原汁原味的怼菜拍,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
滋啦滋啦的煎带鱼声
淅淅沥沥的倒羊奶声
勺子碰撞炒锅的duang duang声(真心刺激味蕾)
总能瞬间将我拉回到家里的大门口,巴巴的盼着母亲大人下一秒的“吃饭咯!”绝了,想想都兴奋到不行~
二、记录的生活简单“真”实
一碗下饭菜的诞生,往往离不开掌勺的当地人,也离不开对他们生活的记录。
一集,两道下饭菜,两个家庭。下饭菜可能南辕北辙,但质朴简单的家庭生活如出一辙~温馨爆表,一定要看,很有感触!
鹤庆蚕农杨美玉,不仅养蚕,也养猪羊~猪出栏了,会将猪肉制成火腿;羊长成了,会挤下新鲜羊乳做羊乳饼。。。。。。靠劳动的双手供养两个孩子长大~从来都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有的只是眼前充实本分的生活~
林秋达和洪丹夫妇是典型的福建沿海居民,靠卖干货、手工鱼丸为生,最爱的是下厨招待亲友,最大愿望是能在家中陪伴两个孩子长大,过温馨的家庭生活~
恩施茶农赵良梅和崔华全夫妻俩主要靠采野茶、种地种田养活一家人,老两口守着祖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日子恬淡舒适,但也免不了为大龄未婚儿子的婚事操碎了心~
贵州兴义90后的吴龙,比起教书,更喜欢和父母一起经营农家乐,因为喜欢结交天涯海角来的朋友~
醴陵的阿武,开着一家小餐馆,业余之时喜欢唱歌,带着大家一起嗨,他说,他没有在外做过什么大生意,就在家开开店、唱唱歌,陪着老婆、父母、孩子,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TA们就是平凡的我们每一个人,但又与我们都不相同,但不管选择的是哪种过法,他们都积极向上,也都充满能量~
还有一言不合就喜欢纵情歌唱的鹤庆人;本来在接受采访,但突然被换零钱打断的大姐;四川“麻神们”的盲摸麻将等,这些被镜头抓录下的日常,自然真实的反应,都很难让人不笑出声~
《下菜饭》节目组真的很会选诶~记录的简单真实生活很难不让人羡慕,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也很难不让我们动容~就,内容极度舒适,值得反复品味~
三、美食轻喜剧,每一个人都很“真”诚
镜头扫到的每一个人都超可爱,各种“鸡毛蒜皮”的日常也都可可爱爱没有脑袋,一定要看,很治愈!
印象最深刻的是——节目组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先随机群访一些当地居民“当地最有名的特色菜是什么?”也会问TA们平时都是怎么做这道菜的。
接受采访时,TA们有的在摆摊,有的在洗头,但面对突如其来的镜头,下意识的第一秒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着微笑,一张张朴素的笑脸明晃到亮眼,让镜头外看着的我,上一秒还在郁闷的心情下一秒能瞬间变得好好,感染力满分~
鹤庆蚕农杨美玉做手工蚕丝被时需要手工拉丝,一天都要将手泡在水里,虽然辛苦,近年来收入骤减,但也不愿干“缺德事”,不会缺斤少两~
恩施茶农赵良梅借节目组为儿子征婚,出一只猪脚做报酬~
醴陵阿武觉得一个人唱歌不如大家一起娱乐~
还有很好听的各地地方话,好听的地方歌,以及一些被镜头拍下的真实反应、小表情、小互动,总会在突然之间贡献几个笑点~每个人的反应都真诚又纯粹~看着就不自觉的跟着微笑!
此外,还要夸夸节目组的小心思,哈哈哈
一、字幕怪简单的!
因为大家的真实日常生活其实很简单,所以顺带着连字幕都简单日常了起来~不花里胡哨,看着就不会特别突兀~
二、配乐怪欢快的!
配乐大多欢快得很,看似不着调,但我jio得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这些人的日常生活看似千篇一律,甜中有苦也有咸,但也都积极向上叭~
(此处无图,建议亲耳听,哈哈哈)
三、互动性怪强的!
不只是与镜头里的每个人互动,还与镜头外的我们在互动~
镜头里:每个故事、每道菜都以提问开头,根据当地人的回答票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当地下饭菜;
每当要收尾时,都会补一个小采访,或是带我们深入当地,或者了解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
镜头外:这个厉害了!!!《下饭菜》里的每一道菜都好做又好学~对于我这种手残党来说都不难,那对美食高手云集的小红书来说就更easy了!
所以!!!TA和TA梦幻联动了!《下饭菜》和小红书跨界大联合!搞起了复刻《下饭菜》厨艺秀!!!随便在小红书上搜一搜#小红书的下饭菜#,就有一堆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美食高手在隔空进行厨艺大切磋,还有超多大伙儿平时都不知道的做菜小窍门和美食秘籍、教程分享~不夸张,强大到厨房小白都能分分钟赚来厨艺技能满点~
我看到最新一期的片尾就上了小红书KOL投稿的厨艺秀~
不瞒大家说,“小炒肉与腊肠炖萝卜”这两道《下饭菜》刚播出的民间美味,在小红书已经爆了~满屏都是民间厨神参与的菜肴复刻或衍生教程。各有各的技巧,但你还别说,各有各不同的风味~
兄弟姐妹们速度搞起,说不定下一个出现在片尾友情客串《下饭菜》的就是你我他!我要是有朝一日上电视了,想想就激动!
会玩还是节目组会玩,片尾最后还有一个#一碗生活#的词条(我对这档子节目真是爱得深沉,这么隐蔽都被我看到了,真是一秒钟都不愿意错过了!),我悄咪咪搜索了一下,发现有很多美食可以买~想接管我的综艺清单,还想接管我的钱包~还能说什么呢?只能大声说我愿意!看着节目就觉得这个上面的东东都超新鲜~
当然,这档节目也不是毫无缺点!(此处划大重点!标红加粗给《下饭菜》节目组看!)
最大也是唯一缺点:根!本!不!够!看!
每集才17分钟,太烦人了,最开始以为自己网络有问题,重进了N次,定睛一看,好家伙,依然只有10多分钟~给整崩溃了~
一人血书求加时长!有电视的uus 每周三18:00可以看东南卫视,周四18:15看海峡卫视;没有电视的uus每周三12:00就看爱奇艺!有《下饭菜》相伴,多吃好几碗饭都不是问题!
蒸笼外的白烟缓缓扩散,炉灶里的火光闪烁,碗里淋上热油嗞嗞作响,除了这些有关美食的细节之外,美食纪录片还能怎么做? 这档节目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口——下饭菜。每个人对下饭菜有不同的定义,它可能是日常用来点缀的一道凉菜或者酱菜,也可能是一年全家只在大时大节才会花心思做的硬菜,还可能是餐桌常见的地方家常菜。
这就好像每期节目开头的街头采访一样,在小小一方菜市场里,能听见各种各样的回答。在这其中,节目组结合当地特色与饮食习惯,选出最具的代表性的那一道,跟随一名普通的掌厨人回到家中记录下饭菜的制作,也记录这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虽然源自平常人家,但从食材的挑选开始,下饭菜没有一点点马虎——羊乳饼的烹制也好、腊肉的清理也好、虾油的搭配也好,都有属于各自地域的讲究。精心的烹饪背后,更是掌厨人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 家人团聚了,这道菜可以安抚游子的家乡胃;孩子们长大了,这道菜陪父母度过相伴的时光;回乡创业了,这道菜帮助农家乐小店立起口碑……尽管工作忙碌,但下饭菜能让人慢下来,制作的时候可以一家分工合作,体现默契;用餐的时候能够和家人细细品味,在饭桌上分享对生活的期许。
除了小家故事的温情,大家的轻松写意也在节目中得到了呈现,细腻的情感贯穿整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部分,要数“附加题”环节和当地人的互动采访了。用方言说绕口令,为食材改编古诗词,聊聊家乡的特产……不论男女老少,在镜头里都是快乐和自豪的,一张张笑脸透露出的安宁感和幸福感,十分具有感染力,令观众跟着笑,笑完又生出浓浓的思乡情怀。 此外,剪辑整体呈现出非常轻快的风格,又能兼具细节的表达。成片几乎不会让人觉得拖沓,用花字的方式简化了烹饪中的等待说明环节;街访镜头的切换干脆,绝不浪费一个笑脸,也不放过每个尴尬的表情;剪辑烹饪画面时,配合不同的下饭菜和不同的掌厨人,对配乐进行了精心的选择,有时好像武林高手过招,有时又柔情似水,增添了一定的趣味性。
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一开头便赞道:“福州的食品,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没有一个吃货肯错过福州的。《早餐中国》第一、二、三季出来后,没有一个吃货不安利一支来自福州的摄制团队。不仅擅长寻味福州、福建寻常市井的特色小吃,而且拍好了许多不同气质的城市的早餐故事。近来又新推出百集美食纪录片《下饭菜》,用一碗质朴无华的家常菜,让人如观村野暮烟、耿直乡邻。
本以为《早餐中国》已是早餐美食短视频的天花板,对《下饭菜》的憧憬不过了了,再加上美食纪录片泛滥的当下,竟然还要花银子购买爱奇艺会员才可收看,其实让我衍生出一种“可看可不看,那就不看”的心理。但这个下午,在同事电脑上刷了两集,还是很喜欢《下饭菜》。看得人好想钻进屏幕里蹭饭。纵世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也比不上自家餐桌上的那一碗“下饭菜”,惹人怀念。
特色很明显的一档美食纪录片。真真切切记录身边的美食、人、事及四时风物。没有《舌尖》《人间风味》那么多高大上的摄制技巧以及内容文案,也不像《早餐中国》镜头聚焦的是寻常巷陌中的苍蝇小馆特色小吃。化繁为简,侃侃而谈一碗家常及其背后的鸡零狗碎。一集两道下饭菜,十几分钟的视频内容,奶娃的妈妈,赶集的婶子,做红白喜事的乡里厨子,镜头前懵圈的老大爷,悉数入镜,完全没有想象中美食纪录片的精致或绮丽。乡土得有些掉渣。连宣发都少得可怜。
但在我看来,反而有种朴素谦恭的真实。一部微纪录片,好像把普通人的寻常欢喜过了,也把悲伤欢喜过了,还不时传来乡人们嘎嘣嘎嘣嚼动泡菜的声音。前不久,芒果台在“芒果季风剧场”推出网台联动短剧集《猎狼者》时,被评价是省级广电媒体对长视频创制的“孤勇”与“野望”。如果依此类比点评《下饭菜》及其幕后团队,我想,他们用短视频拍出了目前市场上最耐人寻味的“乡土”与“呼愁”。
01/
关于《下饭菜》
风从福建来,捎来故乡事
在云南鹤庆,杨美玉和丈夫李志刚主要靠种桑养蚕营生。春夏秋冬,山河日月,忙碌的身影不在桑田,就是在煮茧缫丝的工房。两个人,起早贪黑,埋头缫丝,双手长时间泡在水中也坚持下来了,唯盼能多出好丝,多赚一点钱,供两个女儿念书受教育,让她们从此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再吃上一辈的苦。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晨光之下,无隔夜事,踏实本份地过日子,全力护持女儿奔前程。家里的羊长成了,杨美玉就挤下新鲜的羊乳,煮沸后加入奶藤泡成的酸水,凝成酪,榨干水分后制作羊乳饼。一块羊乳饼配一片乡下火腿,放在米饭上蒸熟,便是全家人最爱的羊乳饼夹火腿,是女儿们从小吃到大的下饭菜,也见证了她与丈夫平常生活的咸鲜有味。
在河南固始,邓健强和妻子孙纯丽每天清晨六点半,就要把自家养的鹅放出去觅食。碧水悠悠泳白鹅,一层波隔一层歌,听上去诗情画意。养鹅人与赏鹅人,心境却大不一样。鹅其实很金贵、难得伺候,饲料得干湿青绿搭配,鹅棚得通风透气且最好有水上和陆地运动场。为了把鹅养好,邓健强夫妇选择每天外出放鹅,白天十几个小时的看护,晚上就在鹅群歇息附近的小三轮车上守着。
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养鹅最怕天气不好,一到下雨天,鹅就容易生病。邓健强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投入养鹅。企盼着养好了鹅,便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求大富大贵,但能养活妻小,赡养老人,甚至还筹谋着存钱给儿子买房子。日子实苦,但从邓健强夫妇的揶揄打趣中,清苦乏味的日子也能泛出一丝甜味。
这些“生活不容易”的寻常百姓故事被剪进《下饭菜》,带我见识了一个个历经生活的凌厉、却依然内心向阳的普通人。在福建连江,渔民打渔营生之余,两块香煎带鱼,也能吃得满口生香;在湖南醴陵,一位红白喜事厨师,留守山村却把小炒肉做得出神入化;在四川广安,腊肠冷水下锅,加入萝卜一起炖煮,乡下的日子也能熬成诗……
尽管有些朴素谦恭的故事在剪辑上仍显粗糙,某些段落的背景音乐“调皮”得让人出戏,但我还是很认真地刷完了目前推出来的五集。因为这些故事,就好像是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与事,柴火灶头,家长里短,构成了一幅乡土版的《清明上河图》;就好像是我自己的母亲从集市称回三块嫩豆腐,买回来开水一烫,再将新鲜采回的香椿头,同样开水一烫,切碎了与豆腐同拌,下香油,便是人间美味。引人无限眷恋。
02/
关于王导
“我是福清的某一个乡下人”
与《下饭菜》总导演王圣志的认识也有点意思。几年前我刚从体制内辞职,转投媒体圈混迹豆瓣的时候,不小心点评了一档《味之谜》的综艺(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翻出来看看)。没想到几天后导演居然私信我了。相互交流节目见地和心得,话很投机,简单且纯粹。兴之所至,相约福州。“面基”之旅,也很投缘。
至今仍记得,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中年大叔,身体微微发胖,皮肤黝黑,一双大眼睛闪烁着淳朴的光芒,多少有点乡下埋头种田的憨农形象。我们聊节目摄制、策划与创意,什么都聊聊。这次见面,也因此知道他学中文出身,当了一段高校老师才跑来做电视。潜心做了多年的纪录片后,面对媒介生存大势,挑担子带领团队杀入真人秀市场,十几个人的地方台小团队,没多少启动资金,只能靠边学边做,于是做策划、写文案、拉投资、邀艺人、跑摄制、盯后期,几乎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块钱掰成两块花。不惑之年,久久为功,推出略带着些许纪录片风格的综艺《味之谜》。由此敲开市场的机会大门,这几年与腾讯视频合作,相继推出《早餐中国》一二三季,成为继《舌尖》之后又一档刷屏的美食节目。期间还牵手优酷视频,做了一档较为文艺的深度节目《文学的日常》,说服国内知名作家将其生活袒露给读者,带领人们走进马原的天真、马家辉的江湖、麦家的自省以及阿来的沉重,不忘贯穿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诸多思考与追问。
曾有采访提问他和团队为何要做一档这样深度内容题材的节目,会不会担心收不回投资成本?团队的回答是:在市场太过喧嚣且娱乐化严重,大部分人都在跟风跑时,总要有人坚持做点不一样的东西。义无反顾地将情怀照进现实,努力把有思想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观众。
看似笨笨的坚持之后,携《下饭菜》重新回归纪录片创制。不论题材如何转变,在他们的内容之中,似乎始终弥散着丝丝缕缕乡土情怀的纤弱与敏感。这几年的作品让我们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也见识到九州之内各色人等的生活习性及人生禀赋。佩服王导能够在平淡抑或不平淡中始终坚定个人的坚守。这一点我并不意外。记起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冥冥中早已注定生命的伏线。
“我是个乡下孩子,来福州时身上都是土气。我可能是班上最土的一个了。可慢慢地,我非常珍惜自己身上剩下不多的这种土气,它标明了我是福清的某一个乡下人。”
03/
关于味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碗“下饭菜”
刷完《下饭菜》,后劲有点足。像是和朋友告别,突然要说再见觉得很不舍。生活中充满感性,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很容易为外界所感动。有时候感到很累,也想要坐下来歇一歇。煮老白茶,摆弄插在瓶子里的雪柳,剪去多余枝桠。看着窗外的云彩发呆。
也会怀念母亲做的饭菜。乡下的大铁锅里煎鲫鱼,鱼皮两面都煎成金黄色,母亲喊我帮她刨白萝卜皮。冬季的白萝卜正处于口味巅峰,含水量高,掂起来沉沉的很喜人。母亲很有经验地讲,萝卜皮有辣味和苦味,多刨一点,不要怕浪费。她还说,要趁着天晴,腌萝卜缨、晒萝卜干。
母亲接过我刨好的萝卜,“咚咚咚”快刀切丝,放入鱼汤中一起炖。炖好的鱼汤成奶白色,汤浓味鲜,妥帖落胃,极美好的事情。泡米饭吃,能扒三碗饭。喝不完的汤汁,挑去鱼刺,搁碗柜里,隔一宿就能结成鱼冻。真是水润润、滑嫩嫩,人间至味。遗憾的是,母亲受疾病所扰,阿尔兹海默症越来越严重,怕是这辈子都不会进厨房颠勺了。更让我怀念她的厨艺。但从前并不觉得那滋味有多珍贵。
人,往往就是这样,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有时也会想象母亲康健时的样子,忙着踩缝纫机,忙着扫地擦桌,忙着烧饭做菜,偷闲去小卖部打麻将,回来时带些水果和副食品。前几天回家,我在堂屋看书码字。母亲坐下来,看我敲击着键盘,不久后,递给我一颗旺仔牛乃糖。父亲告诉我,母亲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始终记着我爱吃硬糖。每次参加宴席,只要看到糖果,就一定揣回来,她自己不吃,全留给我。在她眼里,我依然是个孩子。
端午节整天和家人在一起,做了很多好吃的。早晨还跑去荷塘摘了一颗清雅又精神的菖蒲,洗净根部准备带回城。又顺道摘了一把艾草,捆成一束放在门前,驱病驱邪,护佑安康。晚上跟父亲铺床,棉絮套进被单后总要抖一下,父亲拉一个角我拉一个角,我稍一用力父亲就晃得不行。不得不承认,父母都在老去。
夜里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他过去经常同我讲起安静的故乡小镇,位于荷兰北方某个地区,他的父母依然健在。他们是穷苦人家。他父亲是一个木匠,蜗居在一所小红砖房子里,整洁而干净,一条缓缓流动的运河从旁穿过。小镇的街道宽阔,寂寥。两百多年来,小镇一直沉闷滞后,但是房社保持了当年温馨而庄严的氛围。”
不免又让我想起冬天一家人围炉喝鱼汤的场景。樟木在炉子里燃烧,屋子里充溢芳香。母亲用筷子架起锅盖,保持浓汤微微冒泡而不翻滚。如果不用萝卜丝熬汤,她便会将白豆腐切成适口的小块,放入高汤中煮。大冷天,吃一块沉笃笃、饱润汤汁的豆腐,便是记忆中最扎实的幸福。
自然、朴素,有让人平静下来的力量。
选材挺不错的,人物也生动。摄影、剪辑、配乐等技术层面还可以更好。
简单的地方菜
就 已经不单是美食纪录片了 还是导演擅长的烟火人间 以及 上半部E3居然买到太阳照常升起里久石让的配乐版权?
菜其实不一定下饭,但是看到了很多非常朴实可爱的普通人。看到辛苦一生、觉得自己丑,不值得拍摄的奶奶,觉得好心疼。每集后面的附加题很有趣,哄小孩的绕口令,有趣的方言说法,对麻将牌的特别称呼,真的都很有意思很珍贵。啊对,配乐是不是在瞎搞,第一集还有Jingle Bells?
好看,把人拍得非常可爱。
跟早餐中国一个风格啊,好熟悉。
云集将来制作上还是厉害的,编导深入当地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镜外功夫也是真不错。就是看多了会发现,要想对线上受众形成粘性,这类轻量化的片子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不知道除了《风味》系列的纪录片+真人秀内容矩阵之外,未来还能有什么样的模式呢?
4.25星。最想吃油汪汪的腊肉了。很可爱的纪录片,多次跟着笑出声。
作为美食题名的纪录片,拍食物和制作的过程不够多,有对做菜人家庭生活的关注,也无不可,但是故事雷同感比较强,基本都是在外分离拼搏的儿女和留守家中的老人。但是有一点特别动人,街头采访切镜头里的人都很开朗生动,看着他们的笑容就能真切感受到一些平凡简单的快乐。
下饭菜的导演一定是个很有生活的人,跟踪拍摄的时候和人家聊天都好会,而且很能抓住重点,看纪录片学到了很多无用但是有趣的小知识。
像我这种喜欢人情味儿的,还蛮对我胃口的。下饭的是菜,眼前是生活,远方是家乡。从带着泥土气息的质朴笑容里,总能汲取到最大的情感价值。
很活泼,很灵动,很有生活。
不是十全十美但也非常不错了。用的是新媒体式表达框架,但拍摄、构图都很考究,是传统媒体人的底子。
一般,太使劲讲情怀和故事,文化了,下饭菜没几个,名字应该叫做下饭菜背后的故事
特地吃饱了来看,好像还是不行,又饿了。。。用特色菜为切入点,展现当地一家人生活,真实又温馨
淘宝上有个位数商家卖固始汗鹅块、赤峰锅包肉,没的卖:庆羊乳饼夹火腿、连江煎带鱼、恩施腊猪蹄炖土豆、兴义柴火矮脚鸡、醴陵小炒肉、广安腊肠炖萝卜、胖头鱼炖豆腐、婺源糊豆腐、成都粉蒸牛肉、池州干豆角烧肉、潜江炒虾球、喀什过油肉拌面、瑶家白切烟熏腊肉、鄂尔多斯土豆炖羊肉、海蛎煲配蜜薯饭、贵州焖羊肉、山东卤鲜鲅鱼、莫干山腌笃鲜……下不下饭因人而异吧,尤其看到同一地区同一道菜的做法邻里都争得面红耳赤,口味真的是很私人的事情。
很不错的下饭综艺,融合了风土人情,别具烟火气。
我觉得算是近两年国产美食纪录片中不错的,没有胡乱煽情的旁白,没有过度美化,贴近农村生活,还挺有趣
充满烟火气,也充满人情味,算得上是一部宝藏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