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上大学交了几个狐朋狗友之后才知道男人喜欢的女人居然会有那么大差异——总觉得爷们儿嘛,对他们来说,杀伤力最大的女性应该都差不多——我一个同学竟然喜欢中年妇女,就跟《美国派2》里的那个练瑜珈的神叨叨小子似的,可是他一点都不神叨叨,我怎么也没看出来他一个18岁的小伙子,心目中的女神是三十四岁的阿姨!
相比之下,我很正常,审美标准中的美女形象没有那么离谱,但是要形容起来,还真不容易,关键是个气质问题——不能太傻,不能太聪明,不能阴险恶毒,不能懦弱受气,不能太神经质,不能不神经质,不能心机深沉,不能粗心大意,不能过分刁蛮,不能单调无味,不能心眼狭窄,不能太过宽容,不能经历复杂,不能无知茫然,不能我行我素,不能什么事都赖着……总之吧,没法说清楚。
扯远了,其实我说的是,看完《代码46》,BINGO,这个女人出现了。
其实这个电影情节很简单,简单得如同一个童话,虽然是科幻,但和《I,ROBOT》完全两码事。大意是,他爱上了她,但她和他母亲是基因100%相同的克隆体,因此不能交往,她的记忆被抹去了。他忍不住把她找了回来,自然,天雷地火,又再爱了一次,这次,他的记忆被抹去了,而她则扔到了城市之外。陪着她的,只有记忆。
我一直相信,好的童话往往是简单的,这是因为好的童话是悲伤的,而悲伤是一种简单纯粹的情绪。《代码46》表面上似乎是说克隆人的道德问题,实际上,我个人觉得,它不过是努力证实一个古老的命题:爱情是宿命而不是偶然——只要是那两个人,无论在什么时空,以什么身份,多么大的困难,他们都是彼此唯一的THE ONE。
这是一个浪漫到极点的命题,但有无数的电影在暗示或者坚持它,这么说吧,浪漫电影大抵都在表达这个思想,代表就是那个我觉得毫无道理的《西雅图不眠夜》——但是现在,也许是看了太多这样的电影,我开始相信这个观点了。
这部2003年的电影里,让我着迷的是SAMANTHA MORTON,她演的角色叫MARIA,其中的隐喻显而易见。我是说她的样子,总是让我觉得很熟悉。在电影中,她蓝色的眼睛是茫然而不是锐利的,仿佛了然一切却又对一切绝望。她的两腮有一点婴儿肥,让她看上去显得简单而易碎。
至于男主角TIM ROBBINS,大名鼎鼎不用介绍了,他主演的《肖申克的救赎》至今是我喜欢的经典。
值得一说的,还有场景——所有的主要场景都是以上海为背景,不同于以前好莱坞电影中的破败拥挤脏乱不堪,在《代码46》中,上海是以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未来城市面目出现。空旷宽阔的马路,后现代工业风格的建筑,东方明珠和浦东机场反复出现,甚至高架公路都以空旷现代的面目出现,我印象中永远水泄不通的上海道路仿佛是个错觉。我相信这个中国城市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会更多地以这种方式出现。
我不是想说《代码46》是一部好电影,它只是一部对我个人来说,比较有趣的片子。它有一个简单而近乎梦幻的故事,只是我个人恰巧很喜欢它罢了,它让我想起我自己写的《咒语》。
http://vcbear.mblogger.cn/posts/36505.aspx(Code46)是一部别致的类科幻片,片名的含义其实和机器人三大定律一样,不过是针对克隆人的:“基因有25%以上相同的人不能结婚生子”,这很好理解,近亲都不能结婚嘛。之所以说是类科幻片,是因为片子的科幻成分一般,除了一些古怪的科幻小道具之外,其实是个爱情故事:某人在调查假证案件过程和自己母亲的克隆人产生了一段婚外情(恋母情结??),违反了代码46(应该是条例46),就这么简单。看点是影帝蒂姆.罗宾斯的表演,和上海街景。未来的上海周边已经是广袤的沙漠,城市里还是那个辉煌样,不过导演说了故事发生在哪没有关系,只是到上海取个外景而已。上海拍到电影里,还真有点国际大都市的样子,不过仔细一看,街上小日本广告就是多....还有,通篇并没有听到上海话,除了寥寥几句蹩脚的"你好"之外,就是街上混杂人声中依稀的一两句粤语,难怪有人评论说鬼佬对于中文的概念除了普通话,就是粤语了.
看过蒂姆.罗宾斯的《肖申克的救赎》之后,对这个演员很有好感.不过他比较流传的作品好像并不多。在《Code46》里,他依旧是一幅文质彬彬很有风度的中产阶级样。演女主角的莎曼塔·莫顿(Samantha Morton),比在《少数派报告》里表现得优雅温顺一些,不过她这个类型,还是蛮适合演有点病态的科幻片人物的,另外, 她还有一个比较彻底的露点镜头,再加上一段类SM表演,以及压抑的,涉及乱伦的主题,使影片显得颇有实验性..
“人类并不是基因的囚徒”,影片里,人类更是通行证的囚徒,没有通行证的,是下等人,不能进入城市--让人想起“二线关”“暂住证”等主题,女主角从事的不就是“东南亚证件集团”的活儿嘛。
虽然影片整体显得有点单薄,也不热闹,但情节铺开的节奏,以及镜头,音乐都还不错,能让人安静的看完。
为什么我说了“又”了呢,是因为赵海虹那篇不错的科幻小说《伊俄卡斯达》,她就是传说中悲剧人物俄迪普斯的母亲,那个不幸的发现自己的丈夫就是自己的儿子的母亲。小说里面用克隆技术让我们的女主角生下的儿子成了她自己的丈夫,电影里在滥用了克隆技术的未来,出现了一条法则——Code 46。
代码46:从基因学的角度,任何两个拥有相同的基因组的人可以认为是相同的人,由于体外受精以及胚胎移植和克隆技术的发展,防止意外地或故意的通过基因技术进行乱伦的繁殖,因此规定如下:
一:所有准备生育的父母在之前都必须作检查,如果有100%,50%或者25%的基因相同,他们将被禁止生育。
二:如果在受孕之前没有接受检查,那么胎儿必须接受检查,任何由有100%,50%或者25%的基因相同的父母受孕产生的胎儿必须打掉。
三: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基因相似关系一无所知,本代码授权采取必需的医学措施,阻止任何可能的对代码46的进一步破坏。
四:如果父母在生育之前知道他们的基因相似关系,还继续生育,那么根据代码46这是一种犯罪行为。
这是电影《Code 46》开头的字幕。
Michael Winterbottom大部分在上海取景营造了一个极度两极分化的未来,里面的世界是繁华的都市空虚的人群,需要一种类似证件的papelles才能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想要得到papelles的人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它无情的限制了所有人的可能的活动,未来是一个可以控制的未来,整个城市就是一个严格运行的大公司。外面的世界是荒漠一片,原始的人们和简陋的住房,Where people do not live,they survive。和如此惨淡昏暗的未来交织的另一条主线就是男女主角的爱情,相爱,分离,重逢,真相(Maria是William母亲的克隆体),潜逃(因为他们违反了Code 46),被抓,伴随着Maria的独白和Coldplay的Warning Sign,在一句I miss you之后,故事结束。两条线索紧密绞合在一起,在充斥着残酷法则的未来把他们的爱情逼上尽头。
对于大部分外国电影里面出现的中国,其实都让大部分看的中国人很不舒服,难免会让人说有种丑化的目的在里面,但是其实文化差异的原因会来的更大,这一次Winterbottom说:“影片大部分场景设置在上海,但是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它不是关于上海或中国当下的状况”,“一座城市是如此混杂以至于你根本无法分辨出究竟谁是本地人,谁是外来者,我喜欢这种感觉。迪拜就是这样一个地方。50年前,它还只是一片空地。人们借鉴了各地的观念,建造了这座风格模糊、完全人工化的城市。浦东也有这种快速被创造出来的古怪感觉。”不过我想还有个预算的因素在里面,毕竟这是部小成本的电影。
这并不是一部会让人感觉到惬意的电影,对于漠然凄凉的未来,是科幻小说电影一贯常用的背景,Winterbottom一直喜欢关注下层阶级的人们,极度两极分化的世界是他基于现今对未来的勾画,这种思想秉承了乔治.奥威尔,同样的英国人,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1984里面世界的重现,可是这次Winterbottom失误在人物的塑造薄弱无力上。Tim Robbins和Samantha Morton都是有实力的演员,可是这次前者的角色过于程式化,后者的角色有些难于琢磨和多余的语言和行为,两个人摆在一起的爱情没有一点的说服力,也是导致了很多评论对这电影评价不高的原因。惨淡的未来让我们觉得寒冷,本该感动的爱情却让我们觉得麻木,难怪抱着柏林金熊的Winterbottom这次让人很是失望。
回到Code 46上面,这个法则的发布立即让我想到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想到未来若是真的充满试管中出生的克隆人类,我宁可看到的是一个有着人情味的机器人,宁可天天陷入到自己究竟是Ghost还是Shell的思考中,也不想爱上一个人之后发现自己是他母亲的克隆体,毕竟如今能够去爱一个人已经变得很无力,若是在加上如此的打击,会将原本稀少的爱彻底的埋葬。让俄迪普斯和伊俄卡斯达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上演是人类的不幸,是我们在神的手掌心里面永远是那么的渺小,每个人的命运和未来都是如此的不可控制,每个人对爱的恐惧汇聚了对未来的恐惧,真正的科幻小说不是预言未来,而是挖掘我们对未来的恐惧,从而让我们更勇敢的面对未来。若是我们能够因为这些小说电影阻止了未来一个个Code 46如此的残酷法则出现的话,它们的存在就不是毫无意义了。
实际上本片带有比较浓厚的文艺片气息……算是恋母情结么?
披了文艺外套的拙劣科幻片. 简单地说就是基因决定我爱你然后为爱走天涯再是分开旅行... 但是tim大叔啊你在我心中是如此完美,你的激情戏和别地女人搂搂亲亲,瓦完全不能接受啊!尤其samatha小你这么多,小鸟依人头顶你胸口时,你摸她头,我要抓狂拉!!! 大叔你不能演这片子!!! 你要光明!不能暧昧不能调情!!!
(6.4)呃,这部片还挺闷的,到底想表达什么啊,爱情?记忆?克隆?真的有点看不懂。。。PS:上海的外景拍得倒还不错。。。
场景跳跃过于频繁,不过音乐渲染的还不错,女主很有点味道,迪拜的场景很实在,然而上海的场景就很后现代梦幻。故事一般,叙事较差。
很有趣的选择题:你愿意丢弃你最美好的记忆重新回到“幸福”的物质世界中去,还是带着那段美好的回忆从此在荒漠里穷困潦倒一生?
身份ID是第二代,人是次世代,后代是先祖,文明的当代,原始的蛮荒时代和后现代
不知道为什么 就是很喜欢
凡是还能让人忍受看完的电影全给3星。配乐,背景,色调,真颓,镜头晃来晃去就让人想到那个装B的王家卫电影。
not my cup of tea...其实想表达的主题格局还蛮大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私密的演绎方式。
从在SFW的中插电影栏目里读到这部电影,到如今十几年了,终于看了。看的过程有种微妙的熟悉感,一查果然跟《九歌》是同一个导演。那个年代少有的以中国为背景的科幻电影,上海真是神奇,03年取景拍科幻电影毫不违和。老生常谈基因题材,出现了不少如今已经成真的物件(全屏智能手机,vr头显),台词多种语言混用的设计成功营造出疏远的未来感。看到波司登,动感地带出镜莫名想笑。“先生您的通行证已经变红了”,简直了,竟然跟十几年后瘟疫中出现的健康码对上了。今天才看这部电影似乎是宿命一般。
21世纪了,他们还是在拍上海,上海仍然是变异秩序与地下混乱的集合,负载浪漫与危险,萨曼莎·莫顿有特殊气质,别人来演感觉要完。配乐好,胆子大,什么都不必交代,就讲飞蛾扑火,注定失败的飞蛾扑火。
三星四星之间啦,上海的夜景还是好迷人。文艺科幻小清新,Samantha Morton长得就很“未来美”。导演在这之后就拍出来《九歌》了。最后竟然是Coldplay的歌做结尾,I miss you.
看过一些所谓的软科幻,还是觉得这个味道纯正
许多好莱坞导演在拍科幻电影时都喜欢将之设定在上海或者东京,也许是雾中的魔都太像未来世界,而霓虹之城则与赛博朋克小说中描写的城市高度一致,但在本片中,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别的地方都没什么不同,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悲剧爱情影。在克隆技术泛滥的未来,没有什么比“代码46”法则更重要了,但也没有什么比它更能否定“人”的定义:如果两个基因一样的人便认定为是同一个人,那么我们是否还有权成为独立的个体?电影借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的故事探讨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当然故事结局亦是悲剧的,掌控不了记忆,挽留不住爱情,俄狄浦斯的母亲最终只得独自一人望着望向远方的群山。
电影不怎么好看。不过男主角很帅,又有很多在上海的场景。那个上海的像个花瓶一样的建筑,是个五星级酒店。在我以前上海住的房子,从窗口望去,正对着的就是这个建筑。看起来格外亲切。
Weird! What does it want talk about?
思念是病毒,过度迷恋是病毒,爱是病毒。只有冷漠的多dna。精彩的作品!
内容以及场景比较单调...但至少还有上海的美丽的夜景...值得回味的片子...
「技术抵抗主义的反乌托邦」,高科技手段只会给人类带来伦理与种族上的困境,受困于基因克隆而无法相爱的恋人,被放逐在城市之外的流浪者,浓雾下如同鬼魅声色的上海,象征着某种极权与想象的高速公路。在21世纪初,对于垄断独裁还仅仅限于在城市,「放逐之地」的人们生死未卜却享受着不受管束的自由,廿年之后的真实世界如同一道无边际的铁幕直直落下而无所幸免。
平淡叙事。只是我不记得你,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