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刻的是市长夫人中枪后,看到开枪的人是于连,她会心的笑了。她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他了。即使让她现在去死,她都心满意足了。这就是真爱吧!
于连的形象,我一点都不反感,反而更加亲切。因为他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出身卑微,有上进心,想拥有和别人生来就有的东西。但内心极敏感而又脆弱。
于连是一个有才气,有能力的人。但在那个社会体制下,是不可能让他去冲破壁垒。人生而不平等,那个社会就是这样的。
我心疼于连。。。。
但对于他对两个女人,我并不认同。
1954年拍的,原作时间更早。这事儿放在现在的社会,也是太疯狂,太刺激了吧。现在的社会也不会容忍已婚妇女做出如此行为。而男人就全身而退,当一场艳遇,去邂逅另一位更年轻,更有钱的女人了。
市长夫人为什么要自己一个人去承受世人的指责,丈夫的冷落。而于连继续幸福着。她的举报信,她的妒忌,我觉得是理所应当。你说她坏也好,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谁能如此完美,如此无私。
看电影的好处就是可以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一本世界名著,而且画面感更强一些,故事结构也会清晰一些,尤其是国外名著里,那些人物的名字,经常会搞混,我看《百年孤独》的时候,被里面人物的姓名和关系,绕得七荤八素。不过有时间还是想去看一下原著,因为电影里关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未必会有文字表达的更加深切。
一千个人的心里,会有一千个于连
在于连的故事里,有人看到了爱情,有人看到了欺骗,有人看到了自私,有人看到了骄傲。
我看到了一个底层青年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努力的向上爬的过程中自尊和敏感如同心中的一根刺,不断的刺伤自己,有人说他自私有人说他扭曲,在底层苦苦挣扎的人,谁的内心不是千疮百孔?一个十九岁的男孩,爱上一个大自己十岁的女人,我想,于连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母爱吧。
于连是一个缺爱的孩子。
德瑞那夫人,也是一个缺爱的人,她的不幸,来源于自己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都说爱情中的女人,智商等于零,在自己的家中,夜夜与家庭教师偷情,隔壁就是自己睡着了的丈夫,德瑞那夫人的举动不得不说大胆,甚至大胆的近乎莽撞。
德瑞那夫人的悲剧来源于偷情的败露,只是这个结局在现在来看,并不意外,德瑞那先生出于各种考虑,没有将妻子赶出家门,但是一场破裂的婚姻已然形成。
从此,一个女人生活在无尽的懊悔、羞耻、无望之中。
这种痛苦在日日夜夜的心灵侵蚀中,慢慢形成了怨恨,所以在得知于连有了新欢,即将开始人生的辉煌之时,她便失去了理智。
是的,她要报复,报复那个曾经爱过她,离开她,将她抛到生活深渊的他,于连。
那封揭发信,与其说是被逼无奈而写,不如说,也是她潜意识要这么做的。
是啊,凭什么?
凭什么偷情对一个男人来说,就是一场艳遇,对于女人来说就是深渊?
凭什么你于连可以爱情事业双丰收,我就得一辈子都在偷情的耻辱柱上受着良心的鞭挞?
德瑞那夫人对于连还有爱吗?当然有,不然也不会这么的恨。在于连持枪枪杀她的一瞬间,她回头看见于连的一瞬间,是面露惊喜的,还有没来得及展开的笑容。
于连有错吗?如果没有这封举报信,没有枪杀案,他至少算是屌丝逆袭成功了吧,但是一切都在一瞬间坍塌了,因为那封揭发信。
于连努力了这么久,费尽心机,构筑的上升通道,就这么无情的对他关闭了。
故事的结局,似乎是对爱情的一个完美诠释。
其实,与爱情无关,是两个同样绝望的人,共同选择了用死亡来结束一切。
似乎,只有死亡,才能略显完美。
因为选择继续活下去,反倒是更需要挣扎和勇气。
这是一场以报复开始的爱情,也是以报复结束的爱情。
作为女人,我对德瑞那夫人,更同情一些,这个社会对女性从来都是缺少宽容的,从宗教、舆论都给予女人太多的束缚。同样是出轨,男人最后大多回归家庭风平浪静,女人大多以草草离婚收场,并且要终身背负不忠的恶名。
我们不能轻易的去改变社会的现状与舆论导向,我们只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看清身边的人性与人心,理智的做好每一个选择,不是每个错误,都有机会重新来过。
世界名著的魅力在于任何艺术表现方式都不如看书更有张力,并且几百年来它的主人公一直都活在现实世界里。那些在现实中存在的于连们或许是男人,亦或许是女人;正如现实中的包法利夫人们可能是女人,也可能是男人。在强权制定规则的社会里,大多数人想凭借美貌或者才华去跨越那道鸿沟,无论用尽何种手段,或许只能殊途同归。
原来全网都是同一个版本,据说是上译的配音,又据说于连是赵忠祥配音的。这个版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日文字幕,偶尔还蹦出几句日文,可见资源还真不容易寻觅。
有历史特色的配音说不上很好,只是比较提神。电影当然不可以把小说完全照搬,往好的那方面想,是艺术化的小说。《红与黑》的小说阅读已经很久远了,隐约记得还有编者注,提醒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
于连,这个普通的木匠的儿子,在家里得不到重视,却无法阻止他蓬勃的野心,他想挤身上流社会,他帅气,他聪明,他有点小运气,在市长家里做家庭教师,和市长夫人发生了一段不伦恋,后来又和侯爵的女儿马蒂尔德相恋,结婚,他都已经挤身上流社会了,却被一封举报信毁了前途,他原本还有机会活着,但他却不想再争取了。
在别人爱着他的时候,他想的是如何借力向上爬,在他知道要去爱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机会。
圈里圈外,历来都是层层堡垒,千辛万苦挤进去的不少,于连般粉身碎骨者也不少,愿赌服输,命运不放过谁。
匆忙看看,细节不太注意,演员除了年纪过大,没别的缺点,于连的敏感,倔强,感情丰富都演得到位。可惜因为原发性肝癌英年早逝。
是奋不顾身的向上游还是甘于平庸一辈子?谁也说不清,看完《红与黑》也说不清,机会摆在眼前,轮不到你不动心,多少都会试一试。
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情绪太易起波动,或确实《红与黑》能触及内心的某一点。我开始后悔今天阅尽此书的决定,翻到最后一页,读到最后那一句一字,不禁心痛而泣。我是多么希望于连能够活下来,虽说对他的种种仍旧表示不解以至于不满,可终究是那一时代的“另类者”,那股傲气与本身能力的超群是多么值得珍惜。
他敬爱拿破仑几近痴迷,一心念想能成就伟业,但这些雄心抱负却像是仅用在了情爱的占领上(对瑞那妇人与玛蒂尔特的爱大多因征服之意起),最终悲惨结局。
实在的,其中最让我触动的便是于连在监狱里的所思所想:“我罪该万死,但是,伟大的主,仁慈的主,宽容大量的主,把我所爱的人奉还给我吧!”
在他身上确实有某些过人的气质与品德,但遗憾就遗憾在,似乎并未对其前途有过多的帮助,升迁多因“避难”而起,又实在不可恭维。
共鸣处多在他那傲视俗世的习性,不得不说,这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矛盾人物啊!
在此推荐《红与黑1954》还原度较高 于连的扮演者Gérard Philip可以说就是我心中所念之形象(对比音乐剧而言,虽然音乐剧的情节处理不是很到位,人物的情绪心理把握可能根据歌曲的需要做了调整,还原度不高,但作词作曲还是很能让人有所体会的)。
央视国配赵忠祥版很早看过了(暴露年龄版)但是年代久远,今次拿60周年修复高清版本等于重新回味再说上译胡庆汉版本好像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DVD影碟我没有收藏过所以拿这个BD版本一劳永逸了。赵忠祥的电影很少很少,他的声音就是《动物世界》或者『新闻联播』还有那句:妳丫nei小bi挺紧【2021-5-15】蓝光影碟上译版①
文字的某些魅力电影永远是无法表达的
DanielleDarrieux 还真的适合这个角色,上译配音现在感觉是灾难
较之最新的一版,我更爱老板,虽然于连的人选不是那么合意,但德·雷纳尔夫人的演绎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还有那些优美的台词。。。
于连太高大,也太老。
五十年代的电影配乐总是那么容易就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虽然我以为于连应该是更加稚嫩,更加年轻的,不过此版本男主角戏剧感强烈的演出倒也看得人好不激愤不平
基本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上译配音经典。
平民青年被压制时的不满与反抗,并非一味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向上爬。维里埃尔部分把德•雷纳尔夫人搞到手相对精彩,贝尚松神学院、德•拉莫尔侯爵府的戏份比较一般,对贵族、教会的揭露与批判不够到位。另,上译、央视两版国语配音质量都很高。
7.0
蛮傻的电影从各方面来说都有失原著精神。。
为什么54版把于连演的这么猥琐?
这个于连太忧郁了!我看不到他身上流淌着的大革命理想的激情!
坑爸爸的字幕居然是日文。。
色情和野心,钱拉菲利普英俊!
娘的,比所有的新版都不知道好多少倍
于连这个演员除了有点老还是挺帅的。。。于连是个敏感多情又倔强的小愤青,最后选择了四也不低头,挺好的。
片长足有3个小时,因此难免拖沓,但感觉对小说的还原度比较高,配乐还不错。木匠之子于连英俊聪明冲动敏感多情自命不凡,他在市长家做家教时天天晚上和市长夫人在家滚床单(市长在家),他在咖啡馆为了一杯免费的咖啡挑逗女前台,他在侯爵家做秘书时和侯爵的女儿勾搭上了,他被市长夫人举报后朝她开枪,在法庭上他死要面子倔强地不肯忏悔,还把问题归咎于阶级矛盾,对于于连这样的人,始终喜欢不起来,但也没我预想的那么渣。不过影片把于连开枪杀人后马蒂尔德小姐的戏份全删了,这不好,显得好像她很绝情似的。
上帝给了于连一张小白脸,他注定要与女人乱搞,与男人为敌;上帝给了于连一颗野心,他向上爬啊爬,爬上了断头台。
又一部小时看的电影。
感觉还是很好看的。于连演的很好。为了不读文本而看的电影,可看了电影以后我却对文本产生更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