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假日中的她,像一个让人爱不释手的小公主,那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她太吸引我了:好看的面容,明朗的笑…生活中的她,也是笑容迷人。
奥黛丽说:“战争把人变成囚徒,不论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如此。我周围有许多同龄人,却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想法和我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在枪炮声和血腥面前,我始终坚守着我童年的梦想——音乐与芭蕾。”
9、《Audrey》(奥黛丽)从小缺失父爱的奥黛丽在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后走上表演道路并成为最杰出的演员之一,但紧接着连续的两段婚姻不幸致使她放弃了演艺事业,回乡下过安静的生活。最终乐观的她为了孩子接受了一切并担起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职大使,后半生为解决世界饥困儿童而奔走,并于1993年在家人的爱中逝世。
这部传记影片用紧100分钟时间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奥黛丽·赫本的一生。这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有她出现的片子,我对她的了解更多是在电影院的厕所里。便池正前方就挂着她的一张肖像,从初中到现在,上次去看电影时还挂着呢,只是灰白了些。每次中场出来急匆匆地上厕所,来不及多看,反倒是电影开映前偶尔会非常认真的注视着她。她拥有一种非常柔和的美,就像冬日里的太阳、黄昏时海边的细沙、午后的草地,但不慵软,还有着花木兰的英气。但我一直不知道她是谁,今天我知道了,她就是奥黛丽·赫本。我想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应该会疯狂的去看她出演过的影片,亦如当初迷恋岩井俊二一样。
此前我一直认为,只有在孩童时期吸收了很多爱的人,长大后方能给予别人爱,但我错了。Audrey Hepburn 将受到的创伤转化成了更大的爱,她很感恩生命,她是个会爱能爱的女人。Audrey Hepburn,永远的女神!
最喜欢的一句话:I don't want to be made to sound virtuous, it was a very knowing, and if you like selfish decision, it's what made me happy, it was to stay home with my children. It was not a sacrifice because I thought I should take care.(我不想被别人说成贤惠,这是一种自知之明,如果你喜欢自私的决定,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是为了留在家里陪孩子。这不是牺牲,因为我认为我该。)
在她事业的最巅峰,聚光灯下,看到的也是她游离和闪躲的眼神,若有若无的悲伤、脆弱和敏感挥之不去,真正找到自我,是她遇到真爱罗伯特和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童年抛弃母女的父亲、不如意的两段婚姻,都有她没有得到的爱,在人生的后断她将其转变为很大的付出和对他人的爱,这就是人们缅怀她的原因之一吧。
借Mr. Sean Hepburn Ferrer所用的书名为题,无论是谁,看完此部电影后,一定会认为,奥黛丽作为最后一位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女星,她的身后名不完全在于她给影界与时尚界带来的革新,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闪耀在荧屏前,而是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奔波劳碌的慈善家、一名被生活伤害却依然热爱生活的天使。
我想一名公众人物的私生活,并非最近各官方媒体因网络曝光而站出来扬言的——有责任得是张写着真善美的大字报。但是,他们不可避免的会被大众好奇心掀开荧幕的布,露出真实的一角。明星的价值与形象,都与其本人密不可分。
奥黛丽的故事,之所以跨越几个十年,依然成为传记与传记电影的主角,是因为她就像是迷雾中的领航员,引领所有承受着大小苦难的”航行者“们,去相信光明。
影片中言,奥黛丽永远都是忧伤的(she's always sad),叙述者用缺少父爱的童年与战争时代的记忆,来含括总结她日后人生中做出大部分选择的原因:几经成败的婚姻、家庭为首的观念、投身慈善的勇气,我始终觉得她只是在坚持自己。她的信仰虽然来自于痛苦,但是她从不止步不前。
她在瑞士那座带着花园房子里的时光令人羡艳,那些与爱子、狗狗窝在沙发里的惬意,院子里的大柳树,若无其事地穿着t恤逛市场,和亲朋好友用亲自种的蔬菜做饭。生前的最后年头,她找到了此生所愿的平静。
奥黛丽超越了荧屏上的角色,作为真实的自己被世界爱戴。片里有一幕,是她在索马里给当地儿童念书上课,在黑板上写下我爱你一句话。正因为她这样无条件地爱着世界,所以我们也这样爱着她。
影片其实没有下功夫去深挖素材,主要凭赫本的几段录音、电影片段、亲属和朋友讲述来推进,但是就因为她是赫本呀,所以要得四星。
作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演员之一,本片并没有过多突出赫本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就以及原因,挖得不够。
作为一个人,即便是赫本,也会有难为人知,不堪的一面,但是也没呈现。
其实亲戚和邻居的口头描述是极不可信的,因为其实可能并不了解真正的这个人,加之近的关系,只讲好的不讲坏的,或者把坏的讲成好的都有可能。
越了解她越爱她。外柔内刚,理性和自控力,真金牛。
即使在今天,她仍然鼓舞人心,受人喜爱,她是人间天使。
当得起“天使”一词的女性,人美、心美、行为美。知道了她的许多不幸,也知道了她的坚强、善良,不知为什么,看到后来,便想起了母亲,从赫本的眼睛与笑容中,我看到了母亲。
经历过二战的艰难岁月,连本名都改了
天使来过人间
高分给的是奥黛丽本人的故事。用芭蕾舞演员代替不同时期奥黛丽的部分实在是觉得有点尴尬
拍得略好于及格分。得宜于奥黛丽本人的光环,也能跻身尚佳的传记类纪录片的行列。
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的细节,虽然比较平铺直叙,中间穿插的芭蕾舞有点让人想快进。独一无二的奥黛丽。
从小便觉得赫本特别的与众不同。尽管理解的很肤浅,比如她的短发,她的发色,她的杏眼……但就是感觉她和其他那些好莱坞的Blonde特别不一样。后来才渐渐理解,她的个性和气质在当年那个时代确实是先锋旗帜性的。同时, 她的高贵和美丽并不止于银幕。她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显光辉!她是真正的天使在人间。
她在好莱坞定义了女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活出、演绎男人眼中的女人。
其实拍得一般,叙述手法我不是很喜欢。
天使来过人间
選択肢がないから前に進むしかないのは、幸運でもある。愛を求めるなら、愛するという方法しか。
副标题其实更点明了这部片的主题:More than an icon。
她是我一生的女神。她的美丽是永远无法复制的。
悲伤,脆弱,和爱的能力是奥黛丽赫本的底色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原因。一个幼时被父亲抛弃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爱,而两段具有摧毁性的婚姻又给她带来对生活不同的思考和追求,拒绝好莱坞的合约,搬去瑞士陪伴自己的孩子,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就是她关于爱和关于家庭的一切美好愿望,而没有得到爱的她虽然焦虑过,脆弱过,但她就像一个媒介过滤了那些黑暗,把爱和美好升华给全世界的受饥饿摧残的儿童,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我很感动,因为敏感脆弱的人尝尝会躲进自己建立的安全堡垒而拒绝伤害,也拒绝了可能的爱,但奥黛丽好勇敢,一生都没有因为被伤害而不再相信爱。致敬。
一直对赫本没什么爱,看她伟大女演员排名比费雯丽高那么多很不平,但是传记片前部分她的经典造型纷至还是被美晕了,stars are ageless!二婚嫁了个配不上她的矮丑普通医生想过平凡生活,却是最糟的花心频繁出轨男,真是失算。赫本的晚年投身为慈善活动家,也很让人感动,那个年代诚挚的热心,和她童年的不幸对应,真是老牌好莱坞明星里独特的存在
真·天使在人间,人美心美,永远的文雅挺拔高洁的芭蕾舞者,真正美丽一生的女人,甚至老了以后对比年轻时精致略带拘谨的镜头前的微笑反而美得更加自然优雅,把自身创伤化为爱的给予,一生所求不过是相夫教子做平凡人,可即便是如此女神级别,也不能阻止丈夫四处出轨,即使已是步入百万俱乐部的国际巨星,也不能让父亲回到身边一如六岁时抛弃她一样,所以也许我们反而可以释怀了不是吗?父母离婚抛弃孩子不是你的错配偶出轨也不是你的错;与纪梵希合作的几套戏服超经典啊现在看依然时髦;战时饿得营养不良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的巧克力排记了一辈子,促使她成为该组织使者奔波筹款泪目 #你永远也无法确切预料新年的第一部大银幕会是什么电影#
无条件地去爱。
落入人间的天使——嗯,居然🈶她彩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