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红色药丸

HD中字

主演:凯西·杰伊,Marc Angelucci,Jack Barnes,Richard Cassalata,Harry Crouch,Rachel Edwards,Paul Elam,Dean Esmay,Warren Farrell,Kristal Garcia,Sage Gerard,Tom Golden,Tim Goldich,Fred Hayward,Jess Kay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剧照

红色药丸 剧照 NO.1红色药丸 剧照 NO.2红色药丸 剧照 NO.3红色药丸 剧照 NO.4红色药丸 剧照 NO.5红色药丸 剧照 NO.6红色药丸 剧照 NO.13红色药丸 剧照 NO.14红色药丸 剧照 NO.15红色药丸 剧照 NO.16红色药丸 剧照 NO.17红色药丸 剧照 NO.18红色药丸 剧照 NO.19红色药丸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女人别看这片子

快跑,是驴向喃泉投诚!钓鱼的! 导演先生好,你确实不是女权主义者 又名馿向侽犬投诚全记录,馿是怎么可怜男人的 red pills向驴作者大肆卖惨后,馿信了,最后是喃泉先生们喜闻乐见的结局,馿说,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了!由此,此片才有8.1这么高的分数

最好笑的一件事是,red pills这组织说了半天,打死不承认自己反fuquan,它不愿意承认rape boys的就是男人,不愿意承认立法者是男人,是男人让男人被性q的时候没法维权,🤣它只会张口说一句,我们反女权!男人没有特权!都是nvq害得我们没有了幸福呜呜呜

 2 ) MRA与女权思想的殊途同归

从本质上看,MRA和女权的理论基础其实是相通的,即传统农业社会的性别分工分动导致两性分别获得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和损失,而现代社会打破了性别分工,以至此种分配模式不再适用。例如,传统分工将劳动生产的角色主体分派给了男性,其结果即为女性在收入与话语权方面处于劣势,男性则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与压力。这之中,女权看到了前者,MRA看到了后者,他们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

正是由于女权运动只从女性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故而当其壮大后,也必然刺激产生出相应的男性视角群体。此时,一件有些可悲的事情就会发生——人类具有党同伐异的本能,因而某种群体一旦成型,其成员就难以继续理性地看待问题,群体认同的标签自此成为了他们的首要注视点。他们会严加防范乃至抹黑来自群体外的一切声音,哪怕这些声音与自身群体的诉求其实是统一的。

影片中关于家暴庇护机构的探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MRA受访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男性家暴受害者受关注的缺失,倡导增加对这部分案例的关注,这其实与随后女权受访者的主张是一致的。然而,由于MRA与女权在标签上被视作“敌对组织”,因而那位女权受访者丝毫不愿追寻这种共识,反而单方面宣称“MRA希望消减对家暴庇护机构的投资”,对对手群体进行抹黑,充分体现了群体标签认同所带来的非理性。

除此之外,另一个引发社会矛盾的关键因素在于群体中的极端者和搭便车者,他们并不追求群体所提倡的精神内核,而只以群体标签作为口号,为群体自身竭尽所能地争抢一切利益。对于女权而言,这些极端者多为既想希望享受平权利益,又不愿放弃传统性别分工带来的好处的田园女权;对于MRA而言,这些极端者则混入了许多鄙视女性的极端父权支持者。

毫无疑问,这些非理性的极端行为均不利于社会的健康走向,也无法真正解决性别问题。事实上,真正的理想走向是以解构与去标签化为基础,以理性思辨而非群体认同狂热作为运动的首要推动力,以多元视角和交流沟通为手段,这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3 ) 极左极右都是祸害

导演Cassie Jaye在跟拍“男权运动”组织一年后说:我不知道以后往哪里走,但我知道自己留下了什么,我不再是个女权主义者。哎,百味杂陈 片子以数据、个案为基础讨论性别议题。男人也是人,两性之间本不该开战,激进女权却几乎silence了所有其他声音,以“from misogyny and misandry to intersexual dialogue”(从厌女、厌男到两性对话)为题的讨论会,都会遭致抗议和骚扰 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接近,资金资助却不成比例;女性意外怀孕后,男性被动承担后果,几乎没得选,不是父亲却有可能支付赡养费,是父亲也很有可能要不到孩子监护权;家暴受害者也有很多男性,很多人却不当回事,全美只有一家收留男性的家暴庇护所;某教极端组织博科圣地反对西方教育,杀了无数学龄男童,直到绑架女童才引起西方关注…… 片中说,过去女权运动的敌人是资本主义,七十年代后,美国极端女权运动兴起,敌人变成了男性,将男性妖魔化,对男性的痛苦和困境保持沉默。是这样的吗?无论如何,就像片中受访者所言,男女两边都有受害者,都有加害者。极端,极左极右,都是祸害

 4 ) 不仅仅是性别问题

片中提到的男人女人都有受害者的问题,说明很多社会问题并不是性别造成的,有人也提到最开始女权的敌人是抽象的资本主义,后来才变成能对其施行实质伤害的男性,因为人无法对抽象的东西泄愤,而资本更加不会让被压迫的人发现这个事实更别说反抗,而人一旦沉浸在自己是受害者的概念里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人是否也同样是受害者的问题,所以会选择最直接的接触人,控诉他们是施暴者是压迫者,要反抗才能得到救赎,这也是很多人把一切罪责归咎于父母的原因。

很多评论还提到去性别化的问题,可是只要只有女性能够生育,去性别化就不会实现。这个片子只是要求所有诉求者正视自己面对的问题真相,不要沉浸在某种被洗脑的模式下,通过攻击的方式释放自己的痛苦。Privilege is invisible to those who have it.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拥有极端女权想法的人们。

谈及解决方法,我还是觉得持有的观念和真正能施行的政策和法律是两个概念,如果能在混乱中保持住相对正确的前进方向,保持自己相对清晰的思考和开放的观念,就可以一直走下去,被抛弃的不止是男性,还有女性,还有整个底端的被洗脑的社会阶层,这是社会形态的问题,不仅仅是性别。

 5 ) 当我们在谈论麦当劳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用中文谈论“女权主义”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下面我以麦当劳为例,用网络段子手最喜欢的“鄙视链”来不严谨地说明:

A(18线山村娃):吃麦当劳令人艳羡

B(二线小城市学生):吃麦当劳是家常便饭

C(一线大城市小资):吃麦当劳不够笔哥

D(西方某城市苦逼留学党):吃麦当劳最便宜

E(某文科博士毕业华裔准精英):麦当劳的普及是资本主义和西方殖民主义的胜利

F(美国某反精英华裔非主流):麦当劳普及就因为它高糖高脂吃了爽,哪来那么多“大道理”,你们这群生活在文字构建一切的幻想中的政治煞笔

……

当A和F都说麦当劳好吃的时候,他们在称赞一件事吗?

当C和E都在鄙视麦当劳的时候,他们在鄙视一件事吗?

——————————————————

对于一个同时存在着“前启蒙时代”、“启蒙时代”、“后现代主义”、“反后现代主义”的国度,大家谈论“女权主义”,就像ABCDEF……Z吃麦当劳一样众生百态。

更不要说还有各色“5瞄”“煤粉””反智“充斥荧屏,对于这种“舶来品”,不小心就先论阵营再论事实了。

一个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中苦苦挣扎的年轻女性,可能会把Judith Bulter的《性别表演》奉为圭臬;

一个在“我不反对gay,只要我的孩子不是”的论调里惶恐不安的深柜LGBT,可能会把2015年的Caitlyn Jenner捧为超级大英雄;

一个在“Genitals Govern the Country”的氛围里被迫“潜规则”了的女下属,可能会把“sexual consent”的立法视为天降福音;

……

彼岸走得越激进,此岸的愤怒便越强烈;因为它更加印证了“我们”“backward”,更加印证了我们愤怒的合法性与正义性。

这固然令人同情。

尴尬地却是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书生。虽然不难想象,一个被horse教统治了课堂上下的学生,猛然来到”自由的国度“,听闻了种种福柯德里达巴特尔,和纷然笼罩着“先进文化”光辉的抽象艺术、运动和主义,当然犹听天籁,怎能不悉数汲取,好全副武装,转身一身凛然地回到母国传”道“授”业“,解救劳苦大众。于是精神上,便和白花花的”文明人“一起,进入了一个似已可完全摆脱生理与物理藩篱的、完全平等的、不需要艰苦劳动便可摘得果实的”天国“,俯身再对比,更觉得众生渺小、拘涩、充满了压迫与不公,实在是时时不如意、事事不称心。——但却怎么会隐约忘记,“太‘进步’”未见得总为好事,“以‘被压迫者’之名行‘压迫者’之实”亦令人警思,“worldview”决定“methodology”也许会失败?

固然不满于内联网的不自由,但也讶异于网民被允许在”无伤大雅“话题里发言所带来的活力。“直男癌”“女权婊”种种title推陈出新、各显风骚,不知西人是否会鲜羡,竟没有PC警察来管。半隔绝的文明国,本是可以提供一些新鲜的素材,却被那些受过正经西方经院教育的”正义之神“们悉数忽略,解救众生时,never question what they‘ve been taught,实在令人遗憾。而对于那些读“书”少的,也许“直觉”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又不忍心破坏“先进文明国”的模范形象,于是诸如“中华田园女权”和“真/假女权”的名号便纷纷出台。

但西人的“真”女权进行地如何?这部纪录片也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当然,如若自己是ABCD……Z哪个还不清楚的,当然,也只能习惯性地得出一个“这个导演压根不懂什么女权便乱喷一通”的主张来。自然不会知,像导演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可是浸淫在“真女权”的种种ideologies以至不曾有机会怀疑真理为何的人。”真女权“霸占了学术界,倒是普遍现象呢。

顺便介绍一段的两位罕见良心学者的对话视频,其中Camille Paglia大概是唯一一位在世的让我尊敬的女权家了:

Modern Times: Camille Paglia & Jordan B Peterson

关于女性透明天花板

——————————————

 6 ) 男权主义-结合国情的一些思考

片子探讨了女权热潮出现的同时,男性面临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在观点呈现上还是出现非黑即白的问题。

片中所提出男性问题的总结

1.自杀率高,经济负担更重,被定义成为“提供者”才具备价值;被道德要求牺牲自己保护女性;男性也可能是家暴和性侵的受害者,但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这些都由刻板印象造成,刻板印象同时针对男性和女性,先入为主地根据性别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下定义、做要求,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人意愿的表达,片中男权主义者提出男性的“可抛弃性",其实在生育问题上女性也面对同样的问题,所以这里不存在单独针对男性的性别歧视,但在这个问题上男性也同属于受害者】

2.意外怀孕发生后,男性对要不要孩子没有很大的发言权。

【事实上男性有选择权,并且做出选择的代价相对女性更小,而女性是唯一需要面对是否继续怀孕的人,同时男性是可以在怀孕之前对自身行为做出预判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男性不属于弱者或受害者】

3.在面临亲子诈骗(被欺骗从而使女性怀孕,成为父亲)后得不到法律的公正对待,以及被欺骗抚养非血缘关系子女(所谓绿帽子)的情形。

【前者是中国法律里不存在的情形,在我国监护权归属双方,抚养权的考虑因素也不是性别,后者中男性确实属于弱者,但不存在歧视,而且在中国是可以做亲子鉴定的】

4.缺少对男性受到家暴和性侵的社会支持

【为切实存在的问题,被家暴或性侵的男性同为受害者,应当得到同等的保护】

5.女性问题目前得到了发声,而男性面临的问题没有得到女性问题那么多的重视。

【为切实存在问题,这个现状属于差别对待,不能否认普通男性也面临着性别带来的很多问题】

6.战争中的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危险工作都由男性承担。

【战争是谁发起的?生育工作都由女性承担】

7.高等教育中男性退学率高

【也许美国是这样,但片中没有举例说明男性是受到性别歧视导致退学的】

8.犯同样的罪,女性会被轻判。

【国内不存在此情形,刑法都是按照犯罪情节判刑】

作为纪录片的出现的问题

1.没有全面客观的展现女权运动,而是有针对性的挑选了激进的女权主义对比坐在镜头前讲道理的男权主义者,不够客观。

2.隐去“厌女”的部分,没有客观呈现男权运动的全貌,有主观引导倾向。片中男权主义的提出的问题有的只针对少数个别案例,比如亲子诈骗,类似这种只谈论结果,不讨论原因和具体情况的都是耍流氓。

3.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原因,片中所有男权主义者都避而不谈女性面对的问题。

4.男性面对的问题不像片中观点所说“没有人关注”,只是当人们谈论这些问题时,通常以“社会问题”的形式来讨论,而不是“男性问题”。

5.片中出现的女权主义阴谋论只是一种猜测,却被引用为论据,太情绪化。

对片中观点产生的一些疑问及个人思考

1.男性有没有受到妖魔化(受到偏见)?是谁在妖魔化男性?

如果单一把所有问题归结到全体男性身上,太过于简单粗暴,也不真实,但近百年来男性主导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是事实,世界上的绝大部分权力集中在少数男性手中是事实,对于没有实际感受到权力的男性,产生“我也很委屈”的心情可以理解,女性问题不是全体男性造成的,但没有造成不等同于没有继承,大部分男性接受的任然是刻板的性别教育,他们在意识上更加接受社会传统的形态和规则,所以对于性别特征的认知并不是“谁”对“谁”进行了妖魔化,而是文化传统对性别造成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导致的。很多男性没能意识到自身看待事物的局限性,而女性也是同样的情况,因此产生了被“妖魔化”的感受。

2.女权主义推动了对男性不公平制度/法律/社会现象的出现?

对男性不平等的

制度上:产假、妇女节;难道还有男性对产假有异议?对妇女节有异议的话建议百度妇女节的来历。

法律上:强奸罪,主体针对男性,女性对男性造成伤害判故意伤害罪,不能判强奸罪。

社会现象:消费上,男朋友“应当”要高于女朋友。

没有女权主义推动的迹象,还是自古以来传统观念的延续和继承。

个人观点

1.女权的敌人主要是社会形态,不是单一指男性;而男性面临的问题,可分析出并不是由女性导致,是社会刻板印象造成 。

2.女性现阶段争取到的平等权利绝不能倒退,同时男性面对的社会问题也应当得到足够重视,女权运动要成功肯定得先打破刻板印象,这与解决男性面临的问题并不矛盾,平权最根本要控制住社会意识形态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讨论平等不应当忽略客观事实,比如家庭矛盾中,男性使用暴力时造成的危害更大;女性对哺乳期的孩子更为重要。总体上来说,女性面对的问题更多,受到伤害的客观条件更明显,传统中男性相对女性还是特权更多一些。

 短评

和朋友也讨论这个问题很多次了,不自觉的女权主义成了主流的政治正确观点这本身就很荒谬,任何一种平权运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人类本身的平等而不是带着仇恨的去挤兑对方。当激进主义参与其中理性和可思考都会收到冲击,由中心成滚雪球般壮大就更难真正理智的平等对谈了。值得反思也敬佩本片导演的勇气

3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荐

真的是颠覆我三观的纪录片。片里有个人说:“你们为什么就不听听哪些和你们意见不一的人的观点?”其实这句话是给我最大震撼的,那些坚持己见不去倾听的人坚持的是自己的信仰还是愚蠢?那些美国普通民众一直在用脏话来淹没别人理性的解说,这是在吵架,在强加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说服。让我很担心的是美国普通国民那么愚蠢,这个国家还有没有民主的必要。以前我支持美国左派,但是有一次我看了右派对他们观点的解说后我才第一次怀疑自己的理念。好奇心能让人去了解和自己不一的观点。

7分钟前
  • Evan Scintilla
  • 力荐

看得气到睡不着,如果大家真都是提倡性别平等,何必互相比惨,谁更惨谁就赢了解决问题?根本都是变质的自私自利。世界是男人的,不代表男人不会成为受害者。女性才刚刚拥有男人生来就有的权利,还不是全部,就已经被妖魔化的这么辛苦了,怎么平等

10分钟前
  • Laisses tomber
  • 推荐

建议微博、网上的田园女权都看看。她们不会抗议煤矿工人中女性数量太少,她们不会抗议出现危险事故让女性先走是对她们的歧视,她们不会抗议战争中95%死亡的是男性,她们抗议男方结婚没有房。

11分钟前
  • 原来是白衣啊
  • 力荐

揭露女权谎言

14分钟前
  • 爱分析的金融男
  • 力荐

在关于《丈夫忘买鸡腿被妻子捅死》新闻的问题下面被推荐了这部片子,一个女权主义者拍的男权纪录片。跳出一个局限来看待问题,总是能看得更加全面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片子里有些“女权主义者”看起来那么愤怒,却那么幼稚的原因。

15分钟前
  • 杨子虚
  • 力荐

這一片更加說明了,無論是以MGTOW還是political feminists為代表的性別思考,都應該以父權體制為敵。父權系統所強制要求的陽剛氣質才是造成片中所言"train our sons to be disposable“的根源。家父長制令極端男女性別權利派別壁壘分明、針鋒相對,但他們實質上才最應該是同一戰壕中的親密戰友。

17分钟前
  • 飼虎
  • 推荐

罕见的冷静客观地看待两性问题的片子

20分钟前
  • Chery
  • 力荐

把男性普遍遇到的歧视和社会阻力和女性比,就像被纸划到的和断腿的比疼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23分钟前
  • .
  • 还行

PC真是easy warm blanket 愿意对话 能够反思 而不是一股脑的去运动(还是红发女那种low的行为)才是好的公民参与。了解了很多男权的facts 片子pace很好

27分钟前
  • Jus
  • 推荐

我完全不在女权这一边,但是导演作为一个自认女权主义者的人,有勇气进行这样的沟通对话以及对世界观的修正,极其牛逼。从逻辑上对任何一方性别的仇恨都会导致人类作为种族的毁灭。我们必须要面对另一性别的人们带来的差异,so sit the fuck down and talk, solve the problem!

30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在正常情况下,自诩为弱者的存在就是逆向歧视。

31分钟前
  • 世界之泪
  • 力荐

男权:你听我说其实我……女权: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32分钟前
  • lucy_sky
  • 推荐

4星给导演倾听的勇气,纪录片里所谓的男权的诉求,其实都是女权想要一起争取的,男女明显都是受害者,整部片连这点都看不出只微弱地提到了一点点,导演给我感觉被极端女权洗脑太深反而强势反弹了。不过我也希望自己能有倾听的勇气,特别是反面的声音

37分钟前
  • ミナミ
  • 推荐

我从来不认为女权主义只是为了争取女性的利益,男性也父权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做的是打破传统两性区隔与固化分工,一个人想做什么应做什么,和性别无关。所以,男人和女人,并不对立,而是同盟。

4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女权思想已经是这个世界的主流思想之一,随着女权运动取得的成绩,女性的权力的倒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其实自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人,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女权主义,而男性的对于自己的认识更加的模糊,甚至不觉得男性在家暴、子女的抚养权等方面遭遇的不公平和弱势地位,这部纪录片让人大开眼界!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如果一种主义不允许一点点的质疑或诘问,如果某个主义永远只能是伟光正,只有两个可能:1、这个主义的追随者已经走火入魔了;2、这个主义本身是懦弱的,或者说,信徒对自己追随的主义并不具备信心。PS:当部分女权对处于弱势处境的男性权利运动者进行各种精神暴力之际,她们的表现与父权/暴力在本质上又有何区别呢?导演最后说,我不再是女权主义者了,听在心里还是很震撼的。

47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1.“用荣誉.勋章去正当化男人在生活工作中被奴役的事实”2.“只能嫁给一个不爱却很有钱的男人不就是卖淫的另一种形式 只不过时间长短回报多少”关于新兴的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抗争的纪录片 一遍遍刷新着三观 全程目瞪口呆的看着 资本主义社会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温饱线上的我

49分钟前
  • 老惠
  • 力荐

“2018年12月,云南一个14岁的小女孩被两个男人灌醉后轮奸,因为酒醉吸入呕吐物窒息死亡,其中一个男人,是小女孩的堂兄。这已经是我这天看到的第3个关于女孩被性侵的噩耗了。今天早上7点,媒体曝光:河北一12岁女生被查出怀孕,女孩说自己曾被班主任两次性侵,还曾带人来侵害她。班主任还威胁恐吓她:「如果跟大人说了,报了案,我要是坐了牢,出来后弄死你。」下午4点半,媒体曝光:内蒙古包头一个幼儿园孩子,被老师猥亵。”转发一个日常新闻什么时候这种消息得到男性朋友大力关注了,什么时候女人再互相撕逼不迟。现在,太早。

52分钟前
  • 制片人
  • 很差

不管男人女人都有争取自己权利的自由。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最直观的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当女权变成一种政治正确,当女权变成一种宗教,当女权主义者摆出受害者的姿态要特权,要反对的声音闭嘴,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念,不管对错,只知道反对,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离极权和堕落就不远了。

56分钟前
  • owenblack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