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第一遍 心里有种很奇怪说不上来的感觉 在中期想到这届列车上的人都与那位医生说的话有关 但还差一个孩子呢 于是又看了一遍 终于拼凑出了一个少年的成长
另一名孩子也是他家的 他或许得到了很少的母爱 在家里常常被揍 被妈妈嫌弃丑 可能是个同性恋 不被人认同 从来没有朋友 想成为骑师却因为身高不能 越不被待见越烦人 越烦人越不被待见 就这么形成了一个不一样看世界的角度 他骂骂咧咧 看起来对什么都不伤心 但那不是全部的他 他被一层一层洋葱皮包在里面的心也有一处是柔软的 友善的 他摆在那里的玩偶可能曾属于他唯一的朋友 但主人却已经不在了 他也会安慰人 能给人带来一点欢乐 会请人喝一杯 信仰着上帝 嘴里说着死人去了天堂也不必那么伤悲 说给别人也说给自己 笑着说 毕竟他还要继续活着呢
或许悲伤的人们更能够互相吸引
我不认为人性本善 一直偏向于人性本恶 可我在这个小子身上竟然动摇了 我在想或许善与恶一直是共存的 给不一样的环境 人就会展现出不一样的东西 毕竟善与恶都是一种天赋 平等天赋
在一部27分钟的电影短片中,玩偶猩猩一直伴随着主要人物——弑母少年,看起来应该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为什么要设置一个镜头有限又不怎么起眼的玩偶猩猩呢?以下是个人不负责任的推测:
1.纯粹凑数的动物形象,如同兔子、狗、绵羊、飞鸟、胀气奶牛。六种动物,一种罗列。
2.玩偶猩猩即是弑母少年的投影。长得丑的孩子,从小遭到母亲嫌弃,被抱着撞这撞那,渴望有陪伴。在目睹向胀气奶牛捅刀后开始折腾,强硬对待自己并不好的母亲,在一次矛盾后枪杀母亲。
3.玩偶猩猩是弑母少年的弟弟。猝死是父母「撞死」丑孩子后对外人谎称的死因,父母害死孩子的案件非常少见。电影开端时医生透露有两个孩子和一个女人死掉了,鉴于其中一个孩子及其父母在稍后的电影中出现,难免会猜想另一个死去的孩子与女人是否有关系,如果是弑母少年的亲弟弟(又一个丑孩子的可能性极大),那么其母必然十分崩溃,失手杀了孩子,弑母少年更加崩溃,枪杀了母亲。
4.与另一个死去的孩子无关,也与母亲无关,只是一个玩偶,被弑母少年需要而已。行为怪异逾矩、口无遮拦、同性恋倾向、有两把左轮手枪、刚刚枪杀母亲……可仍是一个少年,需要继续活下去。没有任何朋友,那就用玩偶猩猩吧,即使生活变成了死路,无处可逃,弑母少年还是(迫切的)需要新的陪伴。
无论有无隐喻、究竟是何隐喻都要基于电影本身来理解,不过,电影语言所表达的毕竟有限,像海面上被看到的冰山一角,至于冰山之下是何状况,冰山全貌究竟什么样,就需要观影者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了。
2005年奥斯卡短片。六声枪响拉开了对人性的荒诞和不堪一击的生命的质问的序幕。枪,作为片中最为重要的道具,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正是拉开这一序幕的钥匙。
《杀手没有假期》导演处女作。27分钟的短片的信息量之大足够可以拍成一部长片了,奶牛大爆炸的段子尤其怪异又好笑。
what a fucking day!
Show Your God Bullet Proof
Oh, Jesus!What a fucking day!
有意思
四个孩子的死亡:弑母男孩、两个婴儿、兔子。男孩:童年被母亲虐待,因为是个丑孩子,母亲甚至想把他撞死再装成意外。另一个死婴可能就是他的弟弟,母亲的新生子。两种可能:1 这又是一个丑孩子,母亲杀死了婴儿伪装成猝死。2 男孩不想弟弟承受和自己一样的痛苦经历而杀了他。随后再杀死母亲。婴儿:妻子痛失爱子,表现得十分悲伤一直在哭泣,最后甚至自杀。相对的,丈夫并未表现出特别悲伤的样子,在弑母男孩看来仅仅是有些沮丧。两人对话中,妻子表现出明显的对丈夫的厌恶,孩子也许并不是猝死,而是和丈夫有关。兔子:没有孩子的一对基督徒夫妻,妻子去世后无法承受,想要和妻子在天堂见面的丈夫。首先要杀了自己死后无法独自生存的兔子。兔子David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两人的孩子,杀了David便是杀了自己的孩子。
猴子和死亡
话剧人改行干导演 还是有舞台范儿
真心的爱这个暗黑贱导哇~~
不堪一击的生命
豆瓣有两个Six Shooter?!
不到半小时时间,故事却异常饱满.如果将之拉长到一部长片的正常长度,你也不会觉得有注水之嫌.从死亡始,到死亡终,人们面临的不是生死就是感情.几个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主角说,他不再相信上帝,最后上帝显示了他的存在.
豆瓣怎么有两部six shooter?! 好吧,重写一遍”叨叨的语言见编剧功力,神奇的奶牛爆炸见导演功力“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what a fucking day
马丁·麦克唐纳的标签:超级粗俗的措辞;发于暗黑的笑话;犀利无情的视角;同比重的刻薄与搞笑,以及一瞬间的超现实暴力——本片最高潮就是奶牛气爆。
小男主长得很像CP嘛
看不懂。。
结尾赞,跟《迷雾》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