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小时的片长,立意、叙事、镜头、场面调度让人不能相信这是那个年代就拍出来的作品,创作者能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描写对手与盟友,没有过份的抹黑或拔高谁,这胸襟让人不能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而该有的大场面一个没落下也非常好的展现了电影这项艺术是何其能烧钱的事实,非常确定的是在电影史上的战争片类型来看是无人出其右的地位了。
要喷也要喷得有姿势水平一些,对于一部拍摄于70年代、苏联官方主品、以苏联红军为主视角的电影,去吐槽电影的立场,以及吐槽拍摄技术实属“正确的废话”,对于正确认识本片的价值毫无意义。而在苏联时期拍摄的一系列类似电影下面,却总能看到类似的自认为自己最头脑清醒的评论层出不穷。。。
引用电影简介的说法:影片编剧之一、作家尤里.邦达列夫认为影片“有些近似以资料和真实事件为基础的编年史,它描写历史人物,描写广阔的战争背景,从士兵的战壕到统帅部的大本营,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很大”。导演尤里.奥泽洛夫则强调《解放》是一部政治电影。 可见导演和编剧都已经为本片定调了,人家并没有遮遮掩掩地说电影“客观中立”“贴合历史真实”,而是毫不掩饰地表明,这就是一部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献礼片。如果不能接受这一预设立场的话,这部电影确实不适合观看,建议去看兄弟连。
对于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尤其是苏、中国家人民相对单调的信息接收渠道而言,这样全景式从基层战士到高层决策,以及横向其他空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巨细靡遗地展现出来以至于有点流水账的电影,是除了枯燥晦涩的文字材料和数字记录外,群众喜闻乐见的认识一段历史的主要方式了。从这个角度,应该把《解放》与前几年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系列类似的纪录片相比较,而不是来和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商业战争大片来比较谁的战争场面更具视觉冲击力。有多少人不是从小时候看的影视作品、从玩的游戏来逐渐对一段历史产生兴趣的呢?
在十年以前,我也对苏联时期拍摄的这一系列二战电影相当轻视,觉得已经是过时的文物,对拼凑出的粗糙道具坦克,对毫无特效的中弹演技更是嗤之以鼻。实际上,那时候我并没有完整地看过本片----虽然从孩提时代就断断续续从央视的反复重播中无意识地记住了一些经典场景。而写在本文的今天,用了接近一周的时候,以电视剧一天一集的方式,刷完本片之后,我才发现过去的观点是多么幼稚。
单从第一部中炮火弧线的虎式道具车细节来看,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非常还原,如果大家愿意和拯救大兵的虎式道具仔细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其实两者还原程度在伯仲之间(尽管在全片中,虎式坦克的形象未免太泛滥了一点)。这方面唯二的硬伤其实是库尔斯克战场出现的IS-2(似乎是想伪装成其他德式坦克?)和反攻柏林时出现的IS-3。
五部曲中,还花了较多篇幅描写德国伞兵营救墨索里尼、德黑兰三巨头会晤、瓦尔基里行动、希特勒自杀等历史事件,基本都可以单独抽离出来当一个微电影独立鉴赏了,相当于看一部电影附送了阿汤哥的《行动目标希特勒》和《帝国的毁灭》等电影,信息量巨大,以至于可以作为众多二战纪录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视图通过挖掘本片政治说教的内容来批判本片的人,估计看完也会失望。实际上,片中基本没有任何直接粗暴的塑造领袖伟光正形象,或者苏军秋毫无犯、英勇无敌的内容。拍摄本片时,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时代均已过去,斯大林在片中更多是一个普通的配角;第一部中出现了苏军临阵脱逃的场面;第四部中也出现了朱可夫视察前线时,一名毫不知晓前线实际情况,只顾自己埋头睡觉的官僚团长形象;虽然只用了两个小情节展现,但却恰好直击了当时苏军中两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片中也一直不忘刻画小人物在战争中的命运。失去爱人的卓雅契卡在国会大厦欢呼的红军士兵群像前默默流泪,与此时赢得胜利的喜庆氛围形成了巨大反差;坦克车长在国会大厦攻防战结束后,进入大厦内,满怀喜悦地呼唤自己的通讯兵情节,却又无人应答他的场面;坦克兵探出头,充满新奇地欣赏战火中的动物园,结果不幸命中冷枪身亡的情节。。。不管是看过再多煽情情节的观众,想必都会受到触动。这些情节,以及片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的提问,无不在向观众表明,这不是一部鼓吹战争的电影,相反,它给我们展示了战争给每一个人、每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巨大创伤。
当然,在片中也无不穿插着诙谐,比如第五部戈培尔安顿好妻女后走出地堡房间,撞到由苏军派来负责接通苏德双方谈判用的电话线路的通信兵天真地问他卫生间在哪里,又默默地退回房间,还有更早之前的情节,当柏林城防司令说不清楚苏军情况,戈培尔就通过直接打电话给柏林市民,询问是否有俄国兵在她家来确认苏军到达的位置,让人对这种黑色幽默拍案叫绝。
认真探讨本片的不足的话,一个是作为主要看点的大场面大而空。虽然看背景介绍动用多少人力、多少车辆参演令人叹服,但是前三部中在原野上的交战大远景,由于缺少标志性的参照物,以及空中拍摄缺乏细节展现,让人只能看个热闹,看到一堆坦克乱糟糟地在边行进边开炮,并不能鉴别出多少战术过程,当多年之后再看到这些片段时,你也很难立即回想起这是第几部中描写哪场战役的场面---因为区别度实在太低了(这也成了导演在后来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重复利用素材的便利之处)。不光本片,后来国内的大决战系列也有这样的毛病,大场面空有氛围,缺乏和所要反映的战役强相关的识别要素,导致花了如此大的人力投入,拍出来的场景只能作为万能的气氛烘托素材。而这种问题在第四部柏林之战和第五部最后一击中得到了修正,因为柏林的城市巷战属性,建筑物让画面分割出了层次,而最后进攻国会大厦的战斗也更是展现了SG-43重机枪逐步推进、发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德军使用火焰喷射器等战术细节,使之能成为描写柏林战役的不朽的经典片段。
第二个不足,就是室内文戏,除了最后希特勒自杀情节稍微表演夸张一点外,整体的指挥官决策的表演,感觉都是缺乏表情、动作缓慢,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年代俄罗斯的表演风格和理念所限定,或是必须要求展现决策领导沉稳处变不惊的形象? 倒是第四部中坦克手和波兰士兵豪饮燃料的名场面,演员的表演倒是生动有趣~
第三个不足,长镜头战斗场面,各个群演的衔接同步成问题。片中经常可以看到,镜头最前面的主人公已经消灭或者制服了敌人,开始闲庭信步,但随着镜头的转动,就在几步之外,竟然还有一个敌人正在专注地继续抵抗,而主人公和该敌人都非常默契地无视了对方,然后这名敌人才反射弧缓慢地和苏军士兵乙扭打在一起,要不就是德军群演走位有问题,都穿到苏军冲锋队伍中间了,才被“发现”并干掉。。。。不过,这种问题在当今的战争片的混战场面中,也不能完全避免穿帮,更何况考虑到长镜头本来就很难每个环节都完美不出瑕疵,算是一个求全责备的批评吧。。。。
最后,为了第四部中,为了欣赏动物园的生灵,探出头来被打死的坦克兵小哥的场面而mark~那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50周年时,电视中播放的影像中我打记事起最早铭刻的跟“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意象~
2020年,Mosfilm官方YouTube频道(FSUE Mosfilm cinema concern)首映了4K格式电影版本。
影片《解放》讲述了从1943年下半年起的东线战场为主的重大事件,包括了: 第1部 炮火弧线:库尔斯克战役。 第2部 突破: 墨索里尼被捕和被营救,下第聂伯河攻势,解放基辅,德黑兰会议。 第3部 主攻方向: 巴格拉季昂行动,7月20日密谋案。 第4部 柏林之战: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雅尔塔会议,东波美拉尼亚攻势,柏林战役。 第5部 最后一击: 柏林战役。
影片制作背景翻译整理自Wikipedia,以俄语和法语版本为主要参考。 1. 由于库尔斯克战场上仍有大量未爆炸药,库尔斯克战役不是在现场拍摄,而是在基辅附近小城佩列亚斯拉夫拍摄。 2. 《主攻方向》中白俄罗斯沼泽的场景是在立陶宛的帕布拉德拍摄的,原白俄罗斯战斗地点的沼泽地已被耗尽。 3. 弗拉索夫 首次在出现在电影院荧幕。(注:第一部中在集中营与雅科夫对话者)在电影和拍摄现场,都不会提及他的名字,他的代号是”将军“。 4. 电影尽可能地还原了同时期地武器装备。 由于缺少虎式,豹式或象式 ,利沃夫的坦克工厂 制造了10台虎式坦克和8台豹式坦克用于拍摄特写镜头。此外还分配了约100辆苏联T-55坦克,这些坦克重新上漆以用于拍摄德国坦克的远景。 T-34-85 用于拍摄苏联坦克。该型坦克于1944年服役,实际上无法参加库尔斯克战役。 Yak-18扮演了所有苏联战斗机的角色,捷克Zlin Z-526扮演了德国bf 109和bf 110的角色。 头盔是由Mosfilm公司制作的塑料头盔,以减轻重量。 3000多名士兵参加了战斗场景的拍摄,在战场上盘旋了直升机。 5. 意大利人严谨地拍摄了《突破》中墨索里尼相关的戏份,拍摄直接在罗马进行,车队选择了历史上相同地车型,如墨索里尼的Fiat 2800。 6. 雅尔塔会议的场景是在会议实际举行的克里米亚里瓦几亚宫拍摄的。 7. 第5部《最后一击》是直接在东德首都拍摄的。拍摄地点是一处规划的城市重建项目,旧的建筑都需要被拆除,因而在这里拍摄爆炸场景没有限制。国会大厦的外景是在柏林一处残破的大教堂拍摄的,建筑内的战斗在Mosfilm制片厂拍摄。 8. 水淹柏林地铁是在莫斯科河的一处闸门拍摄的。 9. 电影中的许多英雄和英雄原型仍然在世,他们中的许多人担任高职位。因而演员选择不仅需要实现肖像相似,而且还需要获得原型本身的同意。 10. 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导演奥泽洛夫希望朱可夫担任影片主要顾问。但由于那几年的情况,朱可夫没有被批准。最终顾问由谢尔盖·谢捷缅科担任。尽管如此,奥泽洛夫还是与朱可夫非正式地协商过,元帅向他提供了回忆录的草稿。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苏联鼎盛时期,霸气侧漏,美帝胆寒。又是计划经济,要拍部大场面电影,只要能鼓舞人心有宣传效应,哪管它什么成本不成本的。于是《解放》里面的场面那可是想多大就有多大,要多牛掰就有多牛掰。那可是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大家可以想想,《解放》花了多少钱,动用了多少军队,造了多少道具。没有副国级的领导批准,要实现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片的战争场面拍得还是很震撼的,从双方元帅到普通士兵的刻画,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对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的表现,也基本符合历史形象。
对斯大林、朱可夫的刻画,太完美,不符合历史事实。考虑到是苏联拍的,可以理解。毕竟比起我们的抗日神剧,这算好的了。
本片意识形态方面,可以说是太过美化,比如说红军政委在里面,基本都是慈眉善目积极正面,对逃兵的处理也比较温柔,没有扫射逃兵、溃兵的画面。实际上政委在苏联红军中,是令普通红军士兵不寒而栗的存在。
苏联官兵与波兰官兵太过和谐,简直就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实际上波兰人对苏联红军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具体自己百度一下二战简史和“卡廷惨案”。
攻入柏林后,苏联红军士兵与柏林市民太过亲密,事实是确实“亲密”得不得了,不过那是强制性的。
虽然有种种不足,但纵观二战影片,本片仍然是力作,尤其是在五十年前,难能可贵。
说是大决战的师傅,差别还是有的。解放作为苏联的史诗级战争片,故事框架还是双方指挥部兵棋推演+战争大场面展现。话说,国语版感觉比原音好多了,原音版字幕太烂,还没有国语的节奏感好。根据看的顺序,分部谈谈想法。
第一部炮火弧线。核心战役是库尔斯克大会战,拉开了苏军真正反攻的序幕,最终奥廖尔、哈尔科夫陆续收复。故事开篇很有意思,德方是由于希特勒对虎式坦克装甲的不满意,一再推迟进攻计划,苏方是指挥部众人揣测德军进攻方向,斯大林的分析比较冷静,斯大林格勒后哈尔科夫的失利显然说明战争尚未迎来实质性拐点,最终完成这一使命的任务落到了库尔斯克这个突出部上。大场面的坦克会战可以看出耗费巨大,但实际效果个人认为差强人意,没有太多激动人心。对难得女性卓娅的人性化展现是个亮点,对曼施坦因的刻画挺精彩,信心满满但功亏一篑,从此,德军再无成功的大规模战役,直到走向覆灭。
第二部突破。核心战役是第聂伯河会战,在乌克兰方向成功突破第聂伯河防线,收复基辅。看到目前,第二部的水准感觉是最高的,基调异常冷静。开篇半小时基本不在苏德战场,主要是墨索里尼的被抓和营救,还有华沙地下组织的爆破。转到苏德战场后,前期对苏军的描绘不那么高昂,苏军的将官的犹豫、胆怯,以及为了突破防线而牺牲两个营兵力的“集结号”式部署,都让影片的质感有所提升。两个营的突围只剩15人,惨烈至极,这种局部战地的细节也展现的不错。结尾的德黑兰会议也挺有意思,大胡子一心想第二战场,邱胖死活不乐意,只愿意在亚平宁和巴尔干挠挠痒,罗大叔左右逢源、不停打哈哈,最后也没表现出有什么结果。
第三部主攻方向。核心战役是巴格拉季昂行动,在白俄罗斯方向一路推到波兰。第三部开场的瓦图京很有意思,玩将荣时作为坦克前期必备将领是人手一个,现在才发现他的结局居然如此仓促,被伏击而亡也是悲催了,临终前一直说的波兰语的生命一词,也让人对以后的苏波恩怨唏嘘感叹。两军指挥部的氛围明显和第一部反差,库尔斯克会战前苏军等着德军,现在则是攻守易位,轮到德军猜了,还猜错了。在最后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刺杀希特勒的情节,这段故事的展现很冷峻、很直接,穿插了丘吉尔的解说,其实也是盟军和苏军共同的想法。
第四部柏林之战。核心战役是柏林外围和近郊会战,信息量和有趣性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开头是斯大林观看德军拍的阿登战役宣传片,不动声色、借力打力地黑了一把盟军,后面的盟军和德军的疑似议和桥段也更加突出了苏军的光辉。在柏林之战前,对朱可夫的形象进一步丰富,朱可夫脑海中莫斯科和柏林之战的对比,都突出了侧翼的重要性,避免了临门一脚的失误。朱可夫由于二战后就大起大落,直到影片拍摄的七十年代仍未平反,政治身份的跌落造成了全片的朱可夫沉默、谨慎、不善打硬仗的形象,类似于大决战的101,但毕竟有个善终,形象比101多少还是正面很多。苏波友谊又在这里秀了一把,一起喝坦克酒精别有风味。后面的雅尔塔会议一如之前影片描写巨头会议的特色,黑邱胖,罗大叔打哈哈,大胡子严肃伟岸。最后的柏林动物园战斗,将欢动和平的动物园和惨烈的战争进行了奇妙的结合,也让人唏嘘不已。
第五部最后一击。核心战役是柏林巷战和攻打总理府。细节依然是最有意思的环节,苏军进入柏林后,与某民宅一家人的刻画地很有故事,没有一味地展现所谓的秋毫无犯、军纪严明,毕竟史实惨不忍睹。用苏军人员和德国一家老小吃饭的镜头,既表现出苏军的军容大致得体,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德国女孩对苏军的仰慕喜爱,算是给后面的柏林女人遭遇的历史悲剧洗地?打进柏林的最大功臣朱可夫在这里又被刻意矮化,更多地展现了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功劳。德军方面,希特勒最后的形象让人哀叹,没有太多的歇斯底里,就是一个可悲可叹的糟老头子,和爱娃的结婚是一种莫名的人格buff,虽然自杀的片段拍的非常猥琐,但影片基调整体是冷静客观的。爱娃的形象也非常日耳曼,漂亮高挑,比《帝国的毁灭》展现地更正面得体。大结局自然是在国会大厦的胜利欢呼中结束,每部都有亮相的卓娅此时只是默默坐着流泪,人性光芒盖过了战争的血腥残酷。
至此,全五部的史诗级战争全景片落下帷幕,综合来看,除了广为人知的大场面、长镜头,影片的细节挖掘、史实展现非常有趣,虽有免不了的意识形态涂抹,褒贬的色彩也并不含糊,但对德军将士的尊重,对苏军中下层官兵的相对客观展现,对苏军高层的分歧刻画,对英美方面的嘲讽,以及从女性视角照耀出的人性光芒,都让全片的质感和成色配得上影史经典的高度。解放史诗,名副其实。
对英美领导人、对德军领导人、甚至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刻画都相当客观,没有刻意丑化。考虑到影片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创作者的胸襟真是令他们的西方同行汗颜。
宏大战争史诗,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第三部
主旋律,类似中国的挺进大别山、大决战
经典~~无需多说了
不懂打一颗星的什么心态,你不爱看前苏联战争片你可以不看,有的是电影,何必过来碍眼!
🚬还是毛子会。
一共五部,共487分钟,每天一部,一个星期终于看完了。类纪录片的形式,从前苏联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二战苏军反攻起整个战况过程,战争场面真实恢弘,无任何特效,想想在冷战期间能调动这么多的真实坦克、人物,也是惊讶。话说,前两年热议的希特勒并没有死在地下室,而是在阿根廷,让人又遐想万千了。
在春节期间看完了。涵盖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到柏林战役这一时期的历史,很多关键战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电影里都有交待。战争场面做得非常精彩。虽说是苏联视角的二战电影,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做到客观描述,并没有刻意偏向某一方。
小时候看过一次。带着午饭进去看的,中间不停地放了8个小时。
历时三天才看完。全景展现苏联反攻德国的恢宏画卷,漫山遍野的坦克和军队是社会主义的大场面杰作。上到领导人下到普通士兵的宏观视角,对各方领导人的描写也能做到客观,希特勒还有少许偏执、狂热、好战的色彩,倒也不算丑化。这是一部战斗民族的革命史诗,苏联战争片的高峰。
210930华星北影节37。我们这种强迫症就烦这种不齐齐整整一个半小时。戈培尔真的像。
样板戏的巅峰
看到跟毛子称兄道弟的波兰人我要吐了!解放个旦,叫征服还差不多
战争片还是得看毛子的,老美的简直不值一提
没看过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什么叫大场面
目瞪口呆。是看过所有战争电影中场面最宏大的。那些一望无际的全实拍、航拍长镜头啊,全是坦克。最后攻克柏林一战,漫长、残酷又激动。稍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穿插不过不影响主线的清晰。各位领袖性格鲜明却不夸张,外交斡旋部分重要且明了。但电影再震撼,也不如最后那个2000万的数字来得残酷。伟大
金发男主也太帅了吧
太长了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我们拍三大战役的教材啊。看的国配版,这配音演员有点少啊。。
喝酒精开坦克,炮眼扫视动物园,神兽萌萌哒~